初读顾城《门前》这首诗,似乎所有的渴想与憧憬都在这短短的几句话里,有了最大的体验。
大抵诗人的心境都是如孩子般纯净的,顾城似乎永远都活成了孩子的模样,他的诗都是童话般的幻想。
第一次读顾城的诗,我便觉得甚是喜欢,我从未认真的喜欢过一位作家,一位诗人,喜欢顾城的诗是我无法自拔的。
顾城的诗总是有着美好的幻想,童话般的渴望,可他的人生呢,却总免不了让人心疼,就如他自己所说,他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如果这个世界可以任由他任性下去,可以任由他做着美好的幻想,固然是好的, 可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生活,都要真真切切地活在这个世上,经历七情六欲,经历生老病死。
也许走了那么久的顾城依旧没有学好向生活妥协,所以他选择了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给世人留下一阵惋惜与哗然。
顾城特别喜欢戴白色的帽子,白色纯净无瑕,他想这样就能够避免世俗的玷污。我不知是他一直都没有认清这个世界,还是他已认清,只是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内心,可是他的生活与心境活成了孩子般,却是真实的。
面对男人时,女人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把男人当做父亲般,希望男人能够呵护自己;一种是把男人当做孩子般,希望自己能够爱护男人。
而顾城,他真真切切的是个孩子。可他遇见的谢烨呢,能够如一个母亲般包容他,可是他们还是没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顾城与谢烨的遇见是美好的,就如张爱玲说的那样。
遇见谢烨的时候,顾城二十三岁,正当刚刚好的年龄。似乎爱情里的遇见,一开始都是浪漫的,顾城与谢烨邂逅在火车上。
当时谢烨坐在顾城的旁边,火车开动的时候,顾城忙着别人说话,并没有太注意到旁边的谢烨。
火车到达南京站的时候,有人占了谢烨的位置,谢烨就站到了顾城的旁边。一个漂亮的女孩站在顾城的旁边,二十多岁的他自然是要不自在的,他不自在的站起来,又坐下,不知所措。
他偷偷看她,他甚至感受到她颈后细微的头发迎风飘动,似乎飘到了他的心底。
他不能再什么都不做的坐着了,他太不安了,开始拿起笔画他身边对面的人,画老人和孩子,画夫妇,画化工厂青年,却唯独没有画谢烨。
因为他觉得谢烨太过耀眼,使他的眼睛无法停留。
那天晚上的时候,顾城如愿以偿的与谢烨说到了话。
谢烨那么近距离的面对着顾城的时候,他又紧张了,他不知该与她讨论着什么。于是他开始给她念诗,又与她讨论着**与小时候的事。
火车外满天星璀璨,火车内两个爱情萌芽的人相谈甚欢。
清晨的时候,太阳从海上明晃晃的升起,顾城开始意识到失去,他甚至想到以后这个女神只能存在于他的脑海。他开始愤怒了,于是他做了一个决定,在下火车的那一刻,将写有他地址的纸条给了谢烨。
这是顾城与谢烨的第一次见面,谢烨像个女神般深深地烙印在了顾城的心底,使他那颗爱情的心被唤醒。
顾城日思夜想,终于等来了谢烨。那是他与谢烨的第二次见面,他与她讨论着哲学,惹得谢烨发笑,因为顾城的衣服上多处染了墨水。
那个时候顾城很单纯,却也很善良,他与谢烨两个人彼此吸引。 谢烨走的时候留下了自己的地址,还告诉顾城她离开的日子。
谢烨走的那天,顾城去送她,那时谢烨已经笃定了日后她还会与顾城想见,所以她说,我们什么都没说,我们知道这是开始而不是告别。
分开的那一刻,谢烨问顾城:“你会给我写信吗?”
顾城说:“会的。”
谢烨问:“会写多少呢?”
顾城用手比了比,大概有两本小说的厚度。
谢烨满意的离开了,那个时候的他们浪漫而美好。
此后他们两个便开始通信,四年后,1983年,在顾城浪漫的追求下,谢烨与顾城结成连理。
婚后两个人的生活是甜蜜的,顾城像个孩子般依赖着谢烨。他除了写诗作画,洗衣做饭一些生活技能样样不能自理。谢烨忙活家务,顾城就围着谢烨一声声甜蜜地喊着她的名字,生怕一个不留神,她就离开了。
和谢烨在一起的顾城就像一个永远长不大,不能独立的孩子。
从来没有任何婚姻不需要物质的保障,没有物质的支撑,两个人三餐不饱,该怎么能够谈情说爱。
谢烨作为一个女人,她终究还是想要在爱情里寻得一份安全感的。可那个时候诗人靠写诗的收入是十分惨淡的,谢烨开始斥责顾城只懂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她想他能够走出去挣钱,养家糊口。
可顾城是个诗人,他除了写诗不能做什么也不会做什么其他的工作,所以他与谢烨的生活只能靠着微薄的稿费勉强维持生活。
后来顾城的名气渐大,挣得的稿费也越来越多。谢烨跟着顾城过了四年苦日子后,顾城带着谢烨游学欧洲,他们一直憧憬着世外桃源的生活,所以他们流浪到了新西兰的激流岛,在那里安家。
来到这个小岛上后,他们的生活就要重新开始,一切都要靠自理。 他们终究还是太过迷恋于幻想,赤裸裸的现实是每个人躲到那里都无法逃避的。
不久后,顾城与谢烨的儿子木耳出生,可顾城自己就是个需要爱护的孩子,他又怎么会喜欢孩子呢。
所以在小木耳出生后不久,顾城就把他送给了别人,还不允许谢烨去看望自己的孩子,谢烨的内心无疑是十分悲伤的,可谢烨对于自己孩子的那份爱,那时的顾城是体会不到的。
有一次谢烨看到一个好玩的玩具,就想买来送给木耳,可她转身就看到顾城坐在地上不走了,那次谢烨被顾城气哭了,她再也无法压抑自己了。
慢慢的顾城变得越来越敏感和多疑,那时的他遇见了英儿,那个主动而开放的女人,英儿的热情是顾城无法拒绝的。
顾城还自私的幻想谢烨能够和英儿和平相处,可这又怎么可能呢。
谢烨为了生计出去工作,当时也有男人喜欢谢烨,可是谢烨都一直忠贞于顾城。可顾城的所作所为让谢烨累了,顾城常常说自己要自杀,谢烨被他折磨的精疲力尽。
英儿的出现,加速了他们婚姻的悲剧发生,谢烨开始与顾城无休止的争吵,最后终于闹到了离婚的地步。
谢烨一气之下接受了一个新西兰男人的求婚,顾城自然是无法接受自己最爱的女人的离开,他感到绝望了,他的那份爱充斥了他的理智。
在1993年十月的一天,顾城用一把斧头杀死了自己爱了十年的女人谢烨,之后顾城上吊自杀。一段爱情就此澌灭。
在顾城与谢烨的爱情中,他们一直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谢烨一直在付出,顾城一直在索取,最后他们都累了。
当他们心心念念的爱情不再是他们伊始憧憬的那般美好时,顾城开始感到惧怕恐慌。一段好的爱情需要两个共同经营,共同学习,可顾城一直都处在孩子的心境,他没有学会经营他的爱情,以至于谢烨心灰意冷的离开,可以说是顾城自己杀死了自己的爱情。
《英儿》是朦胧派诗人顾城的唯一一篇长篇纪实小说。该书由顾城与其妻子谢烨共同创作,书中大量描述了顾城和他的情人英儿的性爱和情爱故事以及一男两女同一屋檐下的生活写实。没错,顾城就是那位写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它寻找光明”的天才少年。
顾城偏执疯狂几近神经质的爱害了两个女人。一个是他的妻子谢烨,另一个是他的情人英儿。很难想象一个女人是怎么忍受他自己的丈夫给她绘声绘色的描述他跟另外一个女人情爱的画面的,顾城的爱是自私的,谢烨对他来说是妻子,是保姆,是母亲,他觉得儿子分走了他的爱执意把儿子送走,在谢烨几近崩溃想要离开的时候把她砍死随后自杀。看完《英儿》,我心里难受了好几天,在网上寻找各种资料想要了解谢烨的生活,希望能看到更多说明她幸福的东西来使自己得到安慰。同样作为一个女人和母亲,我很想去弄明白谢烨是怎么劝说自己去接受这种畸形的爱的。谢烨的死是很遗憾的,她都没来得及为自己而活,生时被顾城所累,死后仍纠缠不清。
反观英儿却是一个可怜又可恨的角色,他当着顾城妻子的面向顾城表白,后又卷入两人生活。当她跟练气功的老头逃跑之后,顾城为她自杀多次。顾城把对英儿的爱、思念以及由爱生恨的悲愤全都写入书中,“它是真的。它是我们一起写的,每一笔都是,我没有自己写一个字。你不想读,不是因为不想看见我,是因为你不想看见你自己了。它的美丽让你害怕,它的单纯使你污浊,它的真切使你变丑。”这是顾城对英儿一针见血的心里描述,文字是单纯的,是对你我的真实写照,然而文字的美丽衬托出你的丑恶。书中两人露骨的性爱描写像极了现在有些变态男在分手后把女方的裸照散播全世界一样,然而散播他人裸照是犯法的,而诗人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并流传天下就是文学。顾城死了,英儿的原型陈英却要用一辈子去承受世人带给她的异样的眼光,至死都不能解脱。
自古文人最多情,多情给他们提供了创作的源泉,然而在这文学成就的背后不知又有多少人为此付出代价。
在南太平洋那个小小的激流岛上,顾城曾经实现过从小就有的梦想,拥有一块自己的土地可以耕耘,像野人一样过一种原始的生活。他戴起那如裤腿一般的筒子帽,把自己与世界的思维隔开;他写诗、画画,当起了“鸡司令”,也是羊倌;他窝在自己的国度里,不学英语,不会认路,安心地拥有着谢烨的照顾,她是他与世界的桥梁。那时他曾自称“岛爷”,满满的都是得意和惬意,想来那纯净的空气与和谐的女儿国正称了他的心意。那里,应该有他最快乐的时光吧。
然而,世界上没有谁能像彼得潘那样成功地拒绝长大。顾城用木匠的利斧搭建的红房子下,涌动着无法逃避的命运的激流。极度的自我,过度的依赖,使顾城的王国在命运激流的挑战下脆弱得不堪一击,轰然倒塌。
诗人不是人,是误落凡间的仙神。无论顾城被称为天才诗人也好,童话诗人也好,是神经病也好,是杀人犯也好,他那背叛了黑暗的黑眼睛曾经照亮了这个世界,人们为他的想象力折服,传抄他的诗歌,聆听他心里的虫鸣鸟叫。后来他离开了,回到天上去变成了一颗星星,可以花几万年的时间来观察蚂蚁的舞蹈。那儿才是他的家园。
而地上的人们,持续地震惊、议论着,关于他的爱,关于他的诗,关于他的死。
(一) 他的爱与死
没有人知道,在1979年那辆上海开往北京的列车上,顾城与谢烨有过怎样的凝眸,交错的目光中又有过怎样的电光石火,以致这段美丽的邂逅逐渐变为终身的相随。
对谢烨一见钟情的顾城画下了她身边的每一个人,却没有画出她,因为他觉得她“亮得耀眼,使我的目光无法停留”。下车的前一秒,顾城把地址塞给了谢烨。难得的是,谢烨不似传统女性的保守被动,大概是为顾城的才气所吸引,后来真的依照地址找到了他。相恋时谢烨有过犹豫,但终于还是从家里偷出了户口本。1983年,二人结为连理,后来移居到了激流岛上,开始过原始的生活。
他们那些曾经发表的情书里满溢着甜蜜的情愫。顾城对谢烨的第一印象是:“眼睛又大又美,深深地像是幻梦的鱼群,鼻线和嘴角有一种金属的光辉。”谢烨还没有告诉他自己的生日,他便喊着“我忘记了”而自责;他不安地询问谢烨,她的家里人是不是认为他是坏人;他对她说:“我有一个秘密,一个法宝,那就是你。一想你,这个世界就没辙了,三片树叶呀、白头发都没办法!”他爱她,谁也无法阻拦。
谢烨懂得顾城的情意,她对顾城说:“你会飞,眼睛里映着我和世界。”顾城带着她“从教室的窗户里跳出来,落在蒿子里。”原来她骨子里也有一股孩子气,所以遇上不愿长大的顾城才会像磁铁那般迅速地吸在一起。她希望“我们不要那么老,也不不要长大、不要书包,我们可以光着脚丫,一直跑下去。”那时,顾城23岁,谢烨21岁。
越是爱得深,那快乐越是单纯,也越是蛮横。顾城希望他的爱人永远看着他,谢烨是他理想殿堂的顶梁柱,是他与世俗世界的桥梁,一旦压力过大,他的城池便会颠覆。
在孤岛上,顾城找到了他的桃花源。基本没有自理能力的顾城对谢烨极度依赖,而谢烨的宽容和豁达也颇令人惊异。生活上的照顾、工作上的协助自是不用说,英儿的插入竟受到谢烨的欢迎——似乎英儿的到来给了她喘息的机会。谢烨不在乎英儿的插足,却对爱子不能留在身边痛心不已。在现代的社会里要过原始生活是很奢侈的,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她看到了现实的绝壁,而顾城只是躲在她背后,埋头构建他的女儿国。
英儿最后还是跟着那个白发老头跑了。这对顾城是一个打击,对谢烨也是。二人决定合力写一部小说,讲述他们三人之间的爱情故事。顾城说,书一写成,他便会死去。
一条大鱼(追求谢烨的那个德国人名叫大鱼)侵入他的海域,他发觉了,却无法击退。顾城尝试放开谢烨,谁都能够想象那有多难。英儿走了,现在谢烨也要走——可是爱却还在。“ 我曾像灶火一样爱过/从午夜烧到天明/现在我的手指/却触不到干土和灰烬 ”。
顾城开始学开车,背交通守则,这样没有谢烨在身边他也可以出门。他想要自己支撑起厚重的房顶,他最后一封家书里满是对小木耳(顾城与谢烨之子)的疼爱,可惜的是,一切都太晚了。
那次发生口角的原因,似乎是大鱼要提前到来。顾城那样爱谢烨,可还是把她打了。他跑去找姐姐顾乡,让她去救谢烨,然后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门前的那株大树。在那样偏僻的地方,谢烨的生命在直升机与车的辗转中一点点地流失,到医院时,抢救已来不及。
《英儿》还未出版,顾城已死去,谢烨也随他而去了。那一年,顾城37岁,谢烨35岁。双宿双飞的爱情童话,颜色是血红的。
顾城儿时曾从窗台上掉下,头部受伤。他的情绪常出现间歇性反覆,只要谢烨签字,便可把他送入精神病院,但是她没有。谢烨知道,顾城没有她会死。有她在,顾城就有缓冲力量。可是那一天,她没能把顾城的情绪拉回来,以致双双覆灭。
顾城没想杀死妻子,但自己是必须死的。他在对医生的谈话中说过,他想体验死的感觉,他想那是从一个大的滑梯上滑下来,一下掉进一个黑暗的洞里,如果沉到底,就可以看到光明。”他的诗歌中也多次谈到死亡,对此他并不惧怕,“ 死是暖和的 ”,“ 死亡虽然丑陋,却能引起赞叹 ”,“ 生命量不出死亡的深度 ”,“ 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松林间安放着我的愿望/下边有海,远看像水池/一点点跟我的是下午的阳光 ”……或许,那是他的另一个桃花源。他说过,生命与生活无关。“ 生命中只有感觉/生活中只有教义/当我们得到了生活/生命便悄悄飞离 ”。他是感受生命的艺术家,生活是一种令他无法起飞的沉重负累,“ 我被粗大的生活/束缚在岩石上/忍受着梦寐的干渴 ”。但生活对他来说亦是走向梦海的沙滩,若是无法生活,便只能丢下生命,逃往死亡。
顾城死了,把生命交给了名字。他爱过、爱着,这就够了。他会变成自己笔下的那只树熊,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发愣。他知道,“ 所有的草和小花/都会围拢,在/灯光暗淡的一瞬/轻轻地亲吻我的悲哀 。”
(二) 他的才与诗
诗的语言,本是从心底里流出。顾城不是天才,只是拥有一颗比常人更细腻、敏感、澄澈的心灵而已。他的才华横溢,原是他生命的自然流露。同样当过木匠的安徒生是他的良师,写《昆虫记》的拉布儿是他是益友。
当顾城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发觉自己无法说出报纸广播上的话,也说不出招呼大叔大婶的话,而第一次让他真正感到语言的,是一群鸟,它们落在他周围喧哗着,看着他的眼睛好像看着一个丢失了多年的孩子。顾城被它们深深地震撼着,怀疑那才是自己的语言,怀疑自己被施过魔法而被禁锢进了一个人形,从而忘记了自己的母语。后来他写诗,写他的生命感受和他的信仰。他获得了依靠。
顾城热爱世界、赞美世界,他的诗心所描摹的世界是不沾尘埃的,他相信一切自然皆是生命,山川草木、日月星辰,它们在游戏、追逐,它们也会哭笑、呼吸。而人间世俗则是虚无、夸饰、呆板、无聊的,只有人的情感值得赞扬。读顾城的诗歌,便是进入一个童话王国,那里有现实中人们看不见的光辉和鲜亮的色泽。并非所有意象皆是美丽的,但每一个字都是生命的体验。纵然是幻想,也可作一次心灵的洗礼。
你永远无法猜测顾城的语言下一句是什么,也绝不会和他有同样的拟人和比喻。哪怕你也热爱那样自然的生活,却无法像顾城那样精彩地描绘。他是黄昏的儿子,他相信蚯蚓在黑暗中作下许多诗句,他看到了雪的微笑,他的土地是弯曲的,他看着“ 蚂蚁们在搬运沙土/绝不会因为爱情苦恼 ”他躲开变成知了的怪树,“ 一转身/就碰上了喝醉的太阳/他剪着短发/皮肤像西红柿一样发亮 ”, 他要编一只小船,“ 直到太阳的脖子酸了/阳光被宽树叶一根根剪断 ”,“她的血液/像红宝石一样单纯”“发芽的声音穿过纸灰”,“我,据说老了/已经忘记了怎样跳跃/笑容像折断的稻草/而你,怎么说呢/眼睛像一滴金色的蜂蜜/健康得想统治世界/想照耀早晨的太阳和面包 ”……
顾城的想象总是出人意料,12岁的他盯着夜空:“ 树枝想去撕裂天空/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它透出天外的光亮/人们把它叫做月亮和星星 。”谁都曾仰望星空,可谁有他这般奇特的想象力?15岁时他写下《生命幻想曲》,达到诗歌创作的高峰,“ 没有目的/在蓝天中荡漾/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 ”,“ 太阳是我的纤夫/它拉着我/用强光的绳索/一步步/走完十二小时的路途 ”,“ 用金黄的麦秸/织成摇篮/把我的灵感和心/放在里边/装好纽扣的车轮/让时间拖着/去问候世界 ”,胸怀宇宙与世界,坦荡荡之大气如盛夏骄阳般光芒四射。23岁时他写出脍炙人口的《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寻找光明 ”。不知有多少人热情昂扬地朗声喊出过这两句诗,却不知这只是顾城笔下小小的一点而已。
顾城的诗中充满了各种颜色,或明或暗,或喜或悲。他描写“在一片死灰之中/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视觉上形成强烈的对比冲击,鲜红和淡绿比任何时候都要好看。“ 昨天/像黑色的蛇/盘在墙角 ”,“ 戴孝的帆船/缓缓走过/展开了暗黄的尸布 ”,这些恐怖的意象在颜色的协助下成功地让人们感觉到了阴森森的寒气。
我们在为顾城的想象力和语言描写拍手称赞时,更多时候是一种困惑——看不懂。尤其是《水银》这组诗,不但内容,连诗歌形式也都是天马行空。如:
顾城自己的解释是,他感觉到了每个字自身的灵性,所以不再强制地组合它们,而让它们自己组合,“在我心动的时候,字就会像万粒水银受到一个震动一样,出现它们的排列,这个排列简直就像我的心电图一样”。顾城相信诗歌是一种自然的生长,他正好在语言的行动中显示了自我,于是有了这组诗。我们都是从自然里生长起来的生命,但是像这样的诗,现代人不知有多少能懂——童话王国里也有难以攀登的高峰,这也是自然,高山并不会阻挡我们对世界的欣赏。
上天只在极少数人的心里保持了通往天空的道路,顾城一定是其中之一。他一方面用话语虚构着心灵的童话,一方面又试图在实存世界中寻找童话的具体影像,以此作为一生孜孜不倦的事业,隐居激流岛是他最后的努力,“岛爷”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逍遥。他的心脆弱得如此可怕,却可以装得下万千世界。他扮演不好世俗的任何一个角色,却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不知道当他沉到死亡的黑暗洞底时,是否看到了毕生追求的光明。
顾城的诗歌留给后来的人作为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去感受他那青草一样的呼吸。就像一颗古老的大树,伸着它的枝条让我们攀爬。它的生命力将如顾城对世界的赞美一样,“投入思想的熔岩”,像黎明一样灿烂。至于顾城其人,无论是怎样的悲剧,如何的惋惜,无论外人是批判还是赞叹,都再也触不到他的灵魂,如诗所言:“ 砍破的月亮/被上帝臧进浓雾/一切已经结束 ”。
注:本文所引用顾城的诗皆摘自《顾城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所有均来源于网络。
作为当代最为知名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当代新诗中最具代表性的名句。
作为诗人的顾城很成功,他的诗在世界文坛被广泛认可,然而在生活中的顾城却不能只与梦幻和浪漫为伴,在历经了世事沧桑和人生百态之后他选择了死亡,也亲手杀害了自己的爱人。
像他这样的诗人,我们也许不能理解他的世界,但是他的多情,他的有心确是毋庸置疑的。
1
讲顾城的故事,一怕遭人愤恨,二怕没人愿意听。因为像顾城或是海子这样的人,最好是只生活在诗集里,如果一五一十的把他的故事和盘托出,总会觉得现实在他那里太残酷了,最好的诗人似乎就应该在天上。
顾城出生在北京的一个诗人家庭,父亲顾工是建国初期的著名诗人。良好的家庭出身给了他很好的教育环境,却没有让顾城向其他孩子一样选择循规蹈矩。
顾城自幼酷爱读书,但却不爱与人交流,在童年时期总是自己一个人和蚂蚁为伴,与清风交谈。
但是这个许多人眼中的怪小孩儿,却有着自己独到的天分,尽管十二岁便辍学,随父亲下放到农场,但在父亲的影响下,年幼的顾城已经能够用诗歌表达心绪。
十三岁时他写下《我的幻想》:
我在幻想着,
幻想在破灭这;
幻想总把破灭宽恕,
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
这样一首清新简洁的小诗,仿佛隐含着顾城一生的缩影。
顾城因为与生俱来的诗人情怀,一生在不断地幻想着,仰望着,他骨子里这样的性格不曾动摇,从十三岁写下《我的幻想》到他最后杀妻再自杀,他在内心深处始终都是一个不满现实,又充满期许的完美主义者。
2
1969年,顾城随父亲被下放到山东的一个农场,在这里他度过了自己性格养成的关键五年。
让很多人印象深刻的是,顾城各个时期的照片里,总是戴着一顶帽子。在某次国外演讲时,他曾解释说帽子能带给他安全感,也许他就是一个孩子气的大男孩,天生喜好安静,在纷繁复杂的喧嚣尘世里,他希望这一顶小小的帽子,可以多多少少的帮他减少点外界的纷扰。
3
顾城的爱情没有在文学创作道路上那么一帆风顺,但是他能遇到谢烨无疑是幸运的。
1979年,23岁的顾城在火车上与谢烨偶然结识,两人一见倾心。在与谢烨恋爱过程中,顾城因为没有固定工作受到了一些人的质疑,他似乎是个不务正业的闲散青年。
其实,这种评价本来是很难影响到顾城的,只是人言可畏,当他知道这关系到他与谢烨恋爱能否继续之后,他开始发奋努力写诗,想要多发表诗歌以赚得稿费,来向旁人证明自己可以靠写作来养活支撑家庭。
四年热恋后,二人终于步入婚姻殿堂。顾城与妻子彼此欣赏,在谢烨眼里,丈夫是世间最深情的天才诗人。
也许这份感情从一开始是不公平的,顾城对妻子的依赖难以想象,在顾城写作时,谢烨不能发出任何声响,只能在他视角范围内活动,因为顾城希望抬头就可以看到谢烨灿烂的笑脸。
谢烨对这段感情付出了太多,顾城的要求让她太疲惫了。在顾城的世界里,他希望妻子既是照顾他衣食起居的贤妻良母,又是他精神世界里的圣女天仙。
再后来,顾城又有了“英儿”——一个他在诗歌研讨会上结识的大四女孩儿。顾城喜欢英儿的天真烂漫,英儿也大胆地表露她对顾城的爱慕。
1988年顾城为躲开诸多世事纷扰,加入了新西兰国籍,和妻子共同在新西兰的激流岛开始了隐居生活。离开了俗世,毫无生活自理能力的顾城对谢烨开始更加依赖,而这时顾城还和“英儿”保持着书信联系,最终在谢烨的同意下,“英儿”也来到了激流岛,三人开始了一段畸形的关系。
4
激流岛上这段让人匪夷所思的生活没有持续多久,有一次顾城和谢烨外出讲学,受够了这种病态生活的”英儿“带走了家中所有的财物,和一个比自己大三十岁的德国人私奔了,永远的离开了激流岛。
”英儿“走后,顾城彻底陷入了不安和狂躁,他多次殴打谢烨,来发泄自己的偏执和愤怒。
然而在顾城和妻子之间最大的问题还是孩子。谢烨曾经怀孕过两次,但顾城不同意要孩子,他认为孩子会把他的生活逼疯。谢烨第二次怀孕,已经年过三十,她不想错过这个生育机会,于是她千方百计劝说顾城,最终得以生下他们的孩子”小木耳“。
顾城发自内心的厌恶这个孩子,甚至经常无缘对孩子残忍施暴。无奈之下,谢烨决定将孩子暂时交给当地的土著居民抚养。至此,他们的感情开始彻底破裂。
当谢烨提出离婚,并打算离开顾城的时候,顾城作为暴君的最后一丝尊严开始爆发了。
1993年10月8日,顾城在激流岛的家中与妻子谢烨再次发生发生冲突,并用斧头砍伤了谢烨,顾城在仓皇崩溃中留下了四封诡异的遗书,随后选择上吊自杀,而谢烨在其死后数小时内也不治身亡。
顾城的悲剧历来争议颇多,就像他的诗歌一样。
我想任何人对他的精神世界都难以说了解,他是文坛的天才,也是那个时代的病人。他或许可以用诗歌表露心声,可以天马行空,但他没办法治好自己,这既是他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1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1993初秋的一天,新西兰激流岛的天空被一个女人的血染红了。顾城终于将他的武器对向了自己的妻子,用一把斧头结束了谢烨的一生,也为他的诗意人生画上了句号。
不知道一生都在寻找光明的顾城,有没有在那一刻,见到爱人染血的那一刻、自己最后闭眼的那一刻,有没有见到他的光明,又或是比黑夜更黑的深渊。
顾城是一个诗人,没有追求的诗人是写不了诗的,我相信顾城一生都在追求他的美好,或许他执着地认为他笔下的理想世界不仅仅存活在诗里面而言。 然而作为诗人最不该做的一件事情就是邀请你他们到你的世界做客,最后却把客人统统都扣下了,不让他们打开门回家。
谢烨由于仰慕嫁给了他,在顾城眼里这个嫁给诗人的女人,他肯定是认同了的,因为我相信诗人都是偏执的,你来到了我的世界,那么我就要塑造你,直到你配得上我这纯净完美的世界,一丝违和感都不要有才好呢。
2你,一会看云,一会看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看云时很近。
很多见过顾城的人回想起对这个天才诗人的第一印象,是一顶奇怪的帽子。是的,他总是戴着一顶帽子,它长得很奇怪,有点高,有点方,它是旧牛仔裤改成的。
顾城说:这是我的castle,一个古堡,我的家,于是我可以随时从家里往外看,这样不会丢了。这样一个人,无疑是纯真得让人好奇,会有人嘲笑也会有人喜欢极了。
谢烨就是那个喜欢极了的人。谢烨对好友文昕说过:如果没有遇见顾城,她的人生将是傻乎乎地念书、挣钱、长级、嫁现实条件的好男人。结果,她嫁给了一个男人,一点都不现实的男人,至于好不好,不知道谢烨最后是怎么想的。
顾城给谢烨写过这样一封信:
谢烨回复顾城:
诗人与爱诗之人连写的文字都是诗意的、好玩的、耐人寻味的、反复琢磨的,爱情也是。但那也是爱情啊,本就可以说是俗物,总归是要归于柴米油盐当中去的,总是要沾上点人间烟火的。
这样的爱情,爱诗的人可以接受,顶多会有些惆怅,可诗人就不行了,他就崩溃了,疯狂了的呀。
顾城对谢烨是疯狂过的。曾经为了追求谢烨,他做了一个木箱子,天天躺在谢家门口,可是谢家人除了谢烨以为都认为他是个神经病,是个疯子,还想带他去精神病院去做检查。
这样的行为或许对顾城来说不算什么,只要他认定了自己所追求的,所做的一切哪叫疯狂,那都是一笔一笔写成的诗行,是骄傲的东西。
顾城的人,如同顾城的诗一样,你要远远地看,这样才美,细看就不行了,因为你会悲伤,诗里的童话纯净的让人悲伤。
然而顾城和谢烨成了夫妻,诗人不再是诗人,爱慕者不再是爱慕者,彼此都会接受不了。所以当英子介入他们的婚姻后,顾城又燃起了希望,他以为又找到了他诗中的女主角,而谢烨好像也并不反感英子的出现,这就是诗人和爱诗之人都放弃彼此的结果。
爱诗之人不再爱诗,而诗人永远都在追求。
可遗憾的是,新西兰的激流岛不是乌托邦,谢烨不是你的诗,英子也不是。
3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你是一个孩子,孩子不仅是任性的,也是自私的。可是哪个大人能责怪一个孩子的自私?
逃开就好了。
顾城是中国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顾城是当代唯灵浪漫主义的诗人。顾城的诗大都比较经典,他无论是新诗体还是旧诗体又或者是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下面是我蒐集整理的顾城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顾城的故事
顾城是80年代的一位杰出诗人,很多人对于顾城的故事很好奇,并且自行探究,似乎顾城的故事对于大家来说是一个谜,但是在21世纪,想去探究也是比较难了,所以顾城的人生是个什么样,他的一切一切是否真如我们看到他的诗那样的干净纯净,这必然值得推敲。其实,顾城虽不是一个很伟大的诗人,但是也算的上是文学界的才子,幻想浪漫是他管用的写作招数,曾经为后人称作是“童话诗人”。
顾城的一直生活的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面,在儿时,他就不喜欢与人玩耍,只跟随自己的思想活动走,长大后,喜欢带一个帽子,用来跟遮蔽外面的俗人俗物,他曾说,是保护自己的思想不受生活所污染。对于生存之道,他完全是没有能力,变成这个样子,也可能是因为从小出生在文学世家,受文学思想的影响吧。顾城这个主人公本就是纯真和淳朴的,那他的故事呢
顾城的作品不计其数,而且出名的很多。在人品众多的中国,为人们所之道的还有顾城杀妻这个故事。其实,不管怎么说,顾城的妻子终究是死在了他的手下,但是那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个谁也不知道。如果是有意呢,那后来顾城为什么又要自杀如果是无意的呢,顾城又为什么动了杀人的念头呢。一切的一切都是来自于顾城,顾城去世后,这就成了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顾城为什么戴帽子
顾城,作为当代耳熟能详的诗人,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浪漫主义诗。作为艺术家的行为风格总是跟我们大众人些许不同,就像是现在的流浪歌手,电吉他手等等都是留着长长的头发,给他们独特的艺术增添了一抹特异的色彩。顾城在哪个场所都会带着一定带着帽子,或普通的毛线帽,毛帽子,又或者是那顶不知道是不是牛仔布做的不封顶的帽子。
这一生,顾城一直没离弃过帽子,春夏秋冬,各式各样的帽子。现在为什么会有人想知道顾城为什么戴帽子帽子当你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帽子就已经形成了价值了,帽子是顾城作为外在形象的一个标志。一直都记得顾城的那句名言:“黑色的夜晚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作为现代诗的表达方式,顾城的这句诗在青年的口中渊源流传。好像问问顾城:上天给了我们发丝,你为何带上帽子他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猜想:是掩盖,是美化,还是他心里小小的某种情结
在顾城带帽子这件事情上还是因为顾城从小的一种情结,大家看到顾城小时候的照片就带着大人的帽子,作为当时的那个时代,都很追崇著大人的人生观。在顾城心里一直都是浪漫的,能写出浪漫的诗人,对于成长过程中的心里认知,都会有自己的判定,对于顾城为什么戴帽子,这是与顾城这个人的交相辉映,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络,都注定了顾城的帽子是他一生都舍弃不了的一部份,帽子是他的生活态度和情感寄托。
顾城的诗歌特点
顾城诗歌特点很容易总结。顾城诗歌的特点有以下几个:读起来很简短,文字其实也很简单,并不像一般的诗歌一样有着咬文嚼字的意义。顾城的诗歌充满著像童年时代的幻想,干净无瑕,充满浪漫纯真的色彩。顾城喜欢用朦胧的手法来写诗,中间顺势表露自己的情绪和思想。顾城的诗歌最重要一点的是没有传统诗歌的用词深意来提升整首诗的文学价值,而是他用的手法是传统大大不同的,简单明了的文字,简短的话语,给读者营造了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和感觉。
顾城的诗歌很有感染力,那是因为顾城写诗的时候,并没有主要围绕哪个特别的主题来写。看起来是好无厘头的几个文字凑的,但是连着读起来,好像在说每个人,让读者的心有所触动,为诗文营造的环境而动容,这就是顾城的诗歌特有的感染力,让每个读他的人感受好的氛围,然后简短之间有深有寓意,理解之后,韵味在心头挥之不去,赞叹好诗。
顾城的诗歌,偶尔有着丝丝忧愁和哀伤,就像是小孩子对于成年之时的迷茫,也不是很重,也不是很轻,但是那个度会让人觉得而很舒服,不如其他诗歌那种一悲到底,没有迂回之地。好似了现在的一句话,“给你一个眼神,自己琢磨去”。在有些诗歌略带哀伤的时候,顾城习惯用象征和比喻的手法去暗示,而且暗示的东西都是很简单明了。所以根本就没有猜想,淡淡的哀伤就直面扑来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