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了400年前的袁黄先生后,我对命运有了更多的认识

邂逅了400年前的袁黄先生后,我对命运有了更多的认识,第1张

在知乎看到一个问答:人定胜天对吗?

这句话再次引发了我对“命运”这两个字的思考。

以我这区区二十几年的人生经历,是不足以高谈阔论命运的,但还是想把自己的一些浅拙的思考,看到的故事写出来。

关于命运的观点,从古至今,讨论不休,各说不一。

有人把这两个字拆开来,说命是弱者的借口,运是强者的谦辞。

曾经,稻盛和夫在一个采访中说道,他在创办京瓷公司之后,在开发技术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思考自己今后将要渡过什么样的人生,在这一个思考过程中,他邂逅了中国400年前一位袁了凡先生写的著作叫《阴鸷录》。

在《阴鸷录》中,他看到了这样一段话:

每一个人的人生其实事先都已经被上天所注定的,大家都有各自的人生,每个人都会按照命运去渡过自己的人生。但是人生当中肯定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经历,在遭遇到每次经历的时候,每个人心中怎么样去想,怎么样描绘自己的愿望,这种想法,信念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17岁那年,袁黄偶遇《邵子神数》传人孔先生,为他推算,道尽他一生命数,并预言他短命无子。

往后数年,事事皆应先生所言,至此,袁黄相信命数,随波逐流。

后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禅师惊奇定力非凡,毫无妄念。

袁黄告知禅师皆因命数天定,且已具知。

禅师道:命由己立,福自己求,世人皆可摆脱命定之数。

袁黄幡然醒悟,改名了凡,决心不再束缚于“命数”。

后自强不息,终改造命运。寿至七十有余,育有一子,且留名后世。

袁了凡是迄今所知中国第一位具名的善书作者。

他因年少时知悉一生命数而蹉跎半生,后经云谷禅师点化而幡然醒悟,最终摆脱既定命运,并著《了凡四训》,警戒后人。

我们都无法确定,生命之初的时候,我们是否也被赋予了一个既定的命运,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这一生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

既使你一直随波逐流,也是一种选择。

所以我一直认为,我们的这一生还是由自己决定的,即使有宿命论,但我们在人生每一个节点的自主选择,都会改变这个既定命运的走向,没有人会按照那个既定的命运一直走下去。

因此这一生,你要有点责任心,走的认真些。

即使再努力都没有摆脱命运的作弄,我们又该如何是好?

史铁生说:就命运而言,休伦公道。

《海边的卡夫卡》中那个十五岁的少年,他背负着比俄狄浦斯王还要可怕的预言。

他出走,逃离,只为了摆脱那个可怕的命运。

但是有些事情还是发生了。

他挣扎过,愤怒过,甚至主动去应验。

经历过后,他也曾犹豫过留在那个时间变得不重要的“森林”中,度此余生。

但是他是那个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啊。

他最终还是走出了森林,回到现实世界,面对该面对的问题,重返学校,去努力地度过这一生。

面对命运的捉弄,面对没有逃脱的结果,田村卡夫卡君没有像俄狄浦斯王那样自我放逐,而是把自己变成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

你要相信,一个坚毅勇敢的人,或早或晚,终将救自己于水火之中。

有人问,尽力了却没有改变结局,尽力这一行为是否有意义?

我想说:结局要到最后一刻才知道,尽不尽力是你在开始的一种选择。如果即使知道拼尽全力最后可能还是无法改变结局,你依然选择拼尽全力,尽力的这个过程会带给你莫大的底气,去面对任何一种结局。

村上春树说:一个人走在沙漠中,莫名其妙的刮来一阵旋风,将人笼罩进去,遍体鳞伤。而忍受过去之后,沙漠一片寂静,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可只有这个人自己知道,他已经变得不一样了。

前些日子,朋友圈中很多人在晒2009与2019的对比。

不由的想起江涛的《再给我十年》。

斯人已去,但涛声依旧。

那个与命运含笑相搏的青年,让我深思生命的意义。

我们不知生命将止于何处,我们将如何对待这有限的一生。

唯有不辜负每一寸光阴。

这十年,你的人生有了多大的变化?

我回望这十年,经历了高考、考研再到工作,与无数人相遇又相别。

是至关重要的十年,是一直在成长的十年,也是遗憾颇多的十年。

这十年,在人生的每一个重要的节点上,我都没有得到自己心心念念的东西,但这从未阻止过我全力以赴下一个梦寐以求。

也有过对人生的无力感,但每次都努力自救,或借助于读书,或借助于旅行,或借助于自我对话。

这世间,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但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所以下一个十年,我想过得更努力些。你呢?

两千多年前,塞涅卡说,我们何必为人生的片段而哭泣,我们整个生命都催人泪下。他说的催人泪下不仅仅指的是生命的坎坷,还有那生命的壮阔。

这一生,我与我周旋,宁做我。

在这场名叫人生的旅途上,我不祝你一帆风顺,我祝你乘风破浪。

END

喜欢期昀的文字去微信公众号关注期昀哦,不关注也行「bu xing !」。

此书中没有提及的一些人我们也不好推敲,上天在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必定会打开另一扇窗,那个被了凡替代的第一名的命运可能会有一些变动,但是应该不会影响整体的命运,也有可能他提前或者推迟考取科举也说不定,也或者他考取了第三名后又有贵人相助而受到提拔。此书中了凡的故事所表达的意思是传授读者广积阴德,以此来改变命运

    与人为善者,众善之,常怀菩萨心肠,福常至。

    书籍《胡雪岩》里记载了这么一个小故事:

    胡雪岩年轻的时候,经常帮着东家四处催债。有一次,遇上大雨,路边一位陌生人眼看就要被雨淋湿,胡雪岩立马上前为那位陌生人打伞。

      后来,每逢下雨,胡雪岩就帮陌生人打伞。时间一长,他认识的人便多了。就算哪天他忘了带伞也不怕,因为会有很多他曾帮过的人,主动来为他打伞。

    心存善念,与人为善,修养美好的德行,不仅常有善报,人生之路也会越走越宽。

      一生中会通过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事,经历遇到无数的人,这些经历的特点从亲密无间到完全客观超然,有些只会持续几秒钟,有些则会反复出现并持续许多年,甚至一辈子。有些每天都会发生,有些则没有规律,没有任何可预测的节奏,有些是人们想要的,则是预料之中的,有些是偶然发生的,没有任何预兆。有些需要身临其境,需要面对面的交流,有些是通过信件、书籍或技术手段,以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距离形成的。

      在公共领域中有一些相遇,在不久或一段时间之后,马上就会被我们遗忘,还有我们一些珍视的相遇,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可能会珍惜与老师或年长的同事反复邂逅,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意识到智者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他们让我们变的更有激情,更有技巧,更有教养。他们深刻地影响了我们思考、行动、感受和与同胞相处的方式。

        他们激励和鼓舞着那些与他们接触的人,在没有明确意图或意识的情况下,他们将价值观和原则,甚至行为方式灌输到其他人的生命中。

      这些邂逅发生在阅读虚构作品和遇到一位有影响力的老师。

    人生路上,有顺利有坎坷,有为你撑伞的,也有落井下石者。

    《了凡四训》中说:“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一个人心存善念,常施善行,哪怕福气没有到来,祸患也早已远离。

    人生最大的放生就是放过自己,能对过去不愉快事情释怀者,不但生活充满阳光,还会让你交到更好的朋友和运气。

    世间的法则,因果有循环,善良有回报!

    常怀菩萨心肠的都是吉祥多福之人!

学习了凡四训没有危害。

《了凡四训》,是一部教子的家训经典,更是一部蕴含人生智慧之书,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部书,糅合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学说,书中所讲的忠孝仁义、改过自新、处世原则等内容,则对教育有着启发意义。

指出做人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了凡四训》的最后一章“谦德之效”,专门论述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这是人生道德修养中一条重要的准则。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书》曰:“满招损,谦受益。”袁了凡开篇便引用《周易》和《尚书》的话,点明谦德之礼的重要性,认为做人应该戒满戒盈,始终保持谦虚之道,如此才能有所善终。

随后,他列举了五个事例,主角都是考取功名的谦德之士(丁敬宇宾、冯开之、赵裕峰光远、夏建所、江阴张畏岩),以教诲世人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恭敬待人。

在《了凡四训》中,“谦德”虽然是最后一篇,但它却贯穿于“立命”“改过”“积善”的全过程,是“善”的根本。书中提到“谦之一卦,六爻皆吉”。我们看《易经》中的六十四卦,所讲的都是天地阴阳变化的道理,每一卦的卦爻,都是有凶有吉的,凶爻是警戒人们要去恶从善,吉爻是勉励人们要日新又新。

唯有谦卦,每一爻都是吉利的,原因在于谦虚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障碍,最终必然安全顺畅、吉祥如意;将勤劳和谦虚的美德保持到底,最终一定是吉祥的;谦虚的美德传扬四方,则有利于与他人的交流和交往,以及事业的成功。

《道德经》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就是主张虚己待人,戒骄戒躁,越在志得意满之时,越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纵观历史,因为骄傲自大而导致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

南北朝时期,前秦苻坚在统一北方后决定南下进攻东晋,他不听大臣的谏言,自恃兵马众多,扬言“投鞭断流”,最终被晋军打败,人马死伤无数,留下了“风声鹤唳”的笑柄。

总之,所谓谦德,是一种行为准则,一种道德规范,一种待人接物的文明举止,一份为人处事的信任和尊重。懂得谦让的人,定然是个虚怀若谷的人,他拥有海纳百川的心胸和气量,能取百家之长以自用,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能力,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实现人生理想。

《了凡四训》之所以历来被佛门大的推崇,有三个原因:

一了凡一生,断恶修善改善命运,是向佛门大德云谷禅师学习的结果,《了凡四训》记载得很清楚。可以说了凡先生就是云谷禅师的俗家弟子。

二了凡先生是当时儒家代表,他的自传《了凡四训》从儒家的角度弘扬佛法,这是佛门求之不得的弘法传播方式。

三《了凡四训》中,用事实说明积德行善能改善命运,这是教人行善的善书,佛教历来不是狭隘的宗教,只要是善书,从来也不以宗教的狭隘去排斥。佛教自从传到中国,一直是推崇佛、道、儒的融合的,这在全世界的宗教里,是绝无仅有的伟大胸怀。

  丁酉正月,余读《了凡四训》。其段落分离,注解颇多。读前三段,始能参考说文解字,然其耗时费力,心切切,欲一探究竟。遂弃注解,一气诵完一训。

        其后,诸事繁钜,搁置。然未阅之文,如百虫挠刺,心痒难耐;又如未食之珍馐,时时思念。终一日得闲,蛇吞《四训》。始觉天地晴明,曜日当空,灿然一身。遂心畅意如饮醴酪,豁然开朗似天门洞开。

        余喜《易》,好猎奇,亦好究底,觉其神奇,遂读邵伟华之《人生预测学》。又以人之八字与生平,一一验证,毫厘不差,更迷之信之。此后处世,亦如了凡,知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淡然无求矣。

  冥冥之中,天命已定,数机难改,终觉不甘。偶读台湾教授曾仕强《易经八卦》之解读。曾老一生苦修国学,虔心学问,其卦辞爻辞,皆从世间常理析之。始知,卦无臧否,爻辞劝善。

        后,与家父谈及命运一事,是否天定而一,终不可改。父曰:成事在天,谋事在人。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余释然如冰消,知命亦由我一半。

 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天命尤可违,自作孽者不可活。与《四训》中“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唯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如符契相合,浑而为一也。

        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因而积学工文,冀有艺声林。我本骄矜,自此低调沉静,恂恂款款,避人锋芒,念念谦虚,尘尘方便。

        时值西校即撤,人心离散,惶惶不可终日。世路役役,最易沉溺。懈怠颓靡,碌碌无为者多矣。余居其间,亦自怜境遇。然而,玉之在石,抵掷则瓦砾,追琢则圭璋。惟修身养心,潜心学问,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

        往昔,角杯撤校,只觉天崩地裂,覆灭之灾。日,晦暗暗而伤怀;夜,衾凉凉而伤心。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皆是游子。愁似春水东流无休无止,惘若斜烟横雾重遮望眼。凡情未涤,春蚕作茧,自取缠绵。而今,傲然无愧,坎坷之来,皆磨练玉成,欢然受赐。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余命带驿马,劳碌苦辛。虽身为教师,然难以安居一隅。遂任上任下,恬然而处。教书孜孜不倦,育人以德以勤。

        读书多节慨,养气在吟哦。余命福星多矣,咸池生非。因而折节自持,持身颇慎,遂能安然于世。又命中兼文昌辞馆,词章灿烂,文才多显。余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此修业者所以必不可少者也。

          达人知命,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此《了凡四训》于我“解其得生之天枢,析其变之惑元”尔。望余之友朋慎读之。

文清,原名张文青,笔名文清,字秋水,号三清堂主。高中语文教师,《书法报》自由撰稿人,海峡两岸黄河文化交流协会副秘书长,“河东故事”编辑。发表论文若干,散文集《站着教书》等,散见于报刊!

                                              2016年2月作

题主是否想询问“了凡四训听了会走火入魔吗”?不会。走火入魔是指对某种事物迷恋到失去理智的地步,了凡四训听了不会走火入魔。《了凡四训》又名《命自我立》,古代著名劝善书,也是一本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7776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4
下一篇2023-1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