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即使欢悦,山光水色使飞鸟都怡然自乐,用拟人手法极言山之美;“空”即使空阔,深潭倒影使人心都空灵而开阔,极言水之美。“空人心”与“悦鸟性”相对应,不仅衬托了环境的静寂优美,更说明自然山水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暗示人宜保持本真,逍遥适世。此一句充满禅意哲思,使全篇表达更为深切动人,发人深省。
答案来自
作者: 元音老人
禅海微澜载于《禅》刊 1993 年第 3 期至 1995 年第 3 期
高峰·主人公在什么处
高峰妙禅师初参断桥伦和尚, 令参“生从何来, 死从何去”话。即日夜不懈, 不眠不休。后参雪岩钦和尚, 钦问: “阿谁与你拖个死尸来 ”师未及答话, 即被打出。如是不知经过几多次, 师非但毫无怨忿之意, 却更虔诚参叩。( 这在今人不用说经过多次棒打, 即稍为语重一点, 即心怀不满, 把脚底板给你看了。于此可见古人用功多么恳切诚笃! 这样精诚专一的用功, 哪得不开悟、证道 ! 吾等后辈小子对之能不惭惶愧汗而奋起精进乎 )
师于参话次, 偶于梦中忆断桥伦室中所举“万法归一, 一归何处”话, 疑情顿发, 三昼夜目不交睫。( 参禅贵起疑情, 疑情一发, 笼罩全身, 凝作一团, 好消息即将至矣。)
一日适逢达摩祖师忌辰, 随众往诣三塔讽经, 偶抬头, 睹壁间五祖演和尚( 临济宗杨歧会一支白云端和尚嗣, 圆悟勤和尚之师。) 遗像赞云: “百年三万六千朝, 反复原来是这汉。”蓦然省悟, 打破拖死尸话头。
悟后, 诣南明, 再谒钦和尚。钦一见便问: “阿谁与你拖个死尸到这里来 ”师便喝! ( 悟后气概便不凡。) 钦拈棒, ( 再勘过。) 师把住云: “今日打我不得。”( 的是可儿。) 钦曰: “为什么打不得 ”( 苍天苍天, 放过一着。) 师拂袖便出。( 赖有这一着。)
翌日, 钦问: “万法归一, 一归何处 ”( 天下慈父心。) 师曰: “狗舔热油铛。”( 也知你欲进不能, 欲退不得。) 钦曰: “那里学这虚头来 ”( 你问阿谁 由和尚钝置来。) 师云: “正要和尚疑着。”( 得理不让人。) 钦休去。( 奈何伊不得, 只索饮气吞声。) 自是机锋不让。( 天上天下, 唯吾独尊。)
一日, 钦作寻常问话云: “日间浩浩时还作得主么 ”( 垂钓千尺意在金鳞; 好肉上挖疮作么 ) 师曰: “作得主。”( 将谓将谓, 原来原来。果然失却定盘星。) 钦进问云: “睡梦中作得主么 ”( 雪上加霜, 再犯不容! ) 师答云: “作得主。”( 犹自不惺惺, 脚根下泥深多少! ) 钦更问云: “正睡着时, 无梦无想, 无见无闻, 主人公正在什么处 ”( 请问和尚。不妨更加一槌! 岂在别处。) 师无语。( 古佛过去久矣; 早纳败阙了也。) 钦嘱曰: “从今日始, 也不要你学佛学法, 也不要你穷古穷今, 但只饥来吃饭, 困来眠, 才眠觉来, 却抖擞精神, 问我这一觉主人公在什么处安身立命 ”( 莫瞒人家男女好; “活”马权作“死”马医。)
师乃奋志参究。自誓: 拼一生做个粥饭僧, 决要这着子明白。( 不愧须眉, 好男儿岂甘与草木同腐! ) 一日午睡, 同宿友僧莽撞, 推师枕落地, 卟通一声, 师乃大彻。( 已迟八刻! 这僧莫非大悲菩萨现身么 ) ( 注: 括号内系本文作者的著语。)
我们读了这则公案, 除了由衷的崇敬赞仰高峰祖师精诚不懈的参究精神与深彻的悟境外, 同时也获得了下述的珍贵启示:
第一, 如果我们真要超轮回, 了生死, 参禅必须放舍一切, 死心塌地抱定一则无义味话头, 朝于斯, 夕于斯, 流离于斯, 颠沛于斯, 孜孜兀兀地日夜参究, 方能打开本来, 亲证实相。绝不是懂得一些文字义理, 会打两句机锋, 下得几句转语或舞文弄墨地写得几首偈颂, 就作为开悟的; 更不是在色身强健, 生活优裕时, 过得轻松愉快, 安祥自在, 即是开悟。
第二, 参禅必须起疑情。以疑情生起, 方能遮断妄念, 蕴集爆发力。一旦时节因缘到来, 如火药碰到火星, 顿时爆炸, 当下打开玄关、识锁, 亲见本真。否则, 妄念不断, 无力爆发, 徒丧光阴。故古德云: “大疑大悟, 小疑小悟, 不疑不悟。”非虚语也。
第三, 说得口头禅与舞文弄墨的禅客, 虽然一时看起来也不无禅味, 但这只是暂时的假相, 他们心中并非清空廓彻, 眼前总有个物在; 即使勉强静心打坐, 心中也隐隐地有个物在, 光明始终不得透脱, 如何能消融身、心、世界, 而亲证本来! 既未亲证本来, 又如何能息却猿心意马而得泰然大定 所以一旦逆境来临, 平时说的那种安祥愉悦的心情, 便不知飞向何处去了。
这种人不要说于睡梦中作不得主, 便是于白天寻常日用中也作不得主; 不要说于较难觉察的顺境中不能做到泰然不动, 无有丝毫移易, 即是较易知晓的逆境来时, 也不能不随境流转而忿怒怨懑。尤其当病魔来侵时, 更是无法抵御而痛苦呻吟, 万般无奈。
大慧杲禅师呵斥此等禅客如药水汞, 遇火即飞, 不得真实受用, 又如何能了生死、出轮回 故告诫我等后辈参禅务必真参实究, 不可在言句义理边讨消息也。
第四, 高峰禅师的前两答“作得主”确是好功夫。是我辈后学做功夫的典范与榜样。我们学佛修道, 就是为了在生死岸头做得主, 不为业障所牵累而沉沦苦海。要做到这一点, 就须于生时首先在白天日常动用中作得主, 不为顺逆境缘所迁移, 不为喜怒哀乐之妄情转换, 而后方能于睡梦中作得主。假如这一点也做不到, 还说什么了生死呢 因为生死的根源, 就是妄念不息, 随境攀缘呀!
就现阶段的用功人说来, 白天能作主、不为境缘所牵已是不易, 何况更须于睡梦中作得主呢 睡梦是半昏迷, 死时四大分散是大昏迷。假如半昏迷作不得主, 大昏迷如何能作主而了生死呢 所以修心了道, 出生死轮回, 必先于睡梦中作得主。但是任你慷慨豪放、意气风发之士, 白天纵能于顺逆境缘上既无牵挂也无嗔爱, 但于睡梦中往往情不自禁地为梦魔所摄而随之流转。今高峰禅师能于睡梦中作得主, 不为梦魔所牵, 这是何等定功! 不经出几番大汗的苦苦参究, 何能致此 ! 修心人功夫做到这步田地, 确是不易! 我等如何能不钦仰赞叹!
反观现在做功夫的人, 大都不肯脚踏实地地孜孜参究, 而是避重就轻地在文字义理上作道理会, 或是向他人口边讨消息。领会得一些相似的道理后, 便舞文弄墨地写文章, 作偈颂, 下转语, 以为彻悟证道了。其实这只是食他人的残羹馊饭, 非干己事, 于生死岸头丝毫作不得主。出言吐语, 写文作颂, 要从自己胸襟中流露出来, 方能盖天盖地。
有些人做功夫时, 偶尔得了一点定境, 例如: 色身长大、飞空, 呼吸中断, 进入胎息状态, 或是发了某种神通, 便认为已经证道成圣了。其实这仅是禅定中显现的一些幻境, 离证道还远在。在禅定中任何境界都不能着, 一着便停滞不前, 尤其是发了某些神通, 更不能沾沾自喜, 以为有得, 一有得意, 非但不能证道, 入魔大有份在! 《楞严经》说的五十种阴魔, 就是说这种虚幻过程, 是障道的阴魔, 修道人千万不能着, 以免误入歧途而堕魔道。
有些狂妄人引用《心经》与《金刚经》的话说,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一切境相既皆虚幻不实、不可得, 那么管它顺、逆、美、恶, 我只无心应之, 不为所牵即得, 何用参禅、念佛 假如有禅可参、有佛可念, 岂不妄上加妄 这些话语, 看来未尝不是, 但是一旦碰到逆境或遭一场意外事故, 便鸡飞蛋打一场空了。
也有些人误以为一悟便了, 初破本参, 便以为到家, 不再勤于观照, 历境练心, 以致习气依旧, 狂妄傲慢, 不得真实受用。到头来, 落得个悟后迷, 仍随生死流浪, 宁不冤苦
更有些人误听人言, 以神通来验证开悟与否。当功夫得力, 恰到好处, 忽然身心世界化空、粉碎而灵明不昧, 了了分明时, 因不见神通玄妙, 不知这是什么而误以为不是自己本命元辰, 匆匆滑过, 岂不可惜! 自己既错过了这千钧一发之机, 贻误了本身, 又以此来否定他人, 此诚自作孽不可活者也。古德尝叹息云: “只为亲切甚, 转令荐得迟! ”良可慨也。
今天我们把这则公案录供大家参考, 就是希望大家从中吸取教训, 知所改进, 努力向上, 真实证取, 以免虚度光阴, 错过一生。
我们在学习、赞仰了公案中主人公的为道精诚和深厚的功力后, 还要进一步将公案的精微处与为道的关键来和大家探讨一下, 俾大家深明宗下的的旨, 直下穷源, 不为半途的功夫所误, 方不负古人的深心。
高峰祖师的前二答: “作得主”确是好功夫, 非一般禅和子所能企及。但就宗下“顿悟”的立场细详起来, 不免逊色, 兹将其幽微处略述如下:
禅宗是直下见性顿悟成佛的, 不是次第渐修的法门。古德尝云: “等妙二觉犹是它提草鞋汉。”等妙二觉也不屑一顾, 遑论等妙二觉以下呢 所以宗下不许有个中间过程, 不能夹杂一点功夫痕迹。
禅--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是一丝不挂, 一尘不染, 净裸裸、赤洒洒的。既无相对的客观物境, 也无主观能见能闻的人, 更有谁来作谁的主呢 雪岩钦和尚在前二问“谁与你拖死尸来 ”与“万法归一, 一归何处 ”勘不破高峰后, 故作寻常说话以钓高峰, 看他是否已经剿绝至无功用地。哪知高峰脚根未稳, 一钓即上钩, 答云: “作得主。”这不是有落处、有相对的主客了吗 这和净裸裸的禅就不相应了。这答话在宗下说来是“伤锋犯手, 不剿绝”。这样就捆了自己的手脚。迨至第二次答作得主, 更把自己浑身捆了个结实, 动弹不得了。到第三次问: “无梦无想, 无见无闻时, 主人公在什么处 ”就只好咽气吞声, 死于句下了。
等到后来时机成熟, 枕子落地, 彻底打脱, 始如梦方醒, 主人公原来不在别处。举凡山河大地, 草木丛林, 无不是主人公之显现; 鸟语花香, 莺歌燕舞, 无不是主人公之妙用! 有什么主不主, 更有什么作不作 前所答者, 岂不狼藉不堪 !
最后, 就雪岩之问另作三答, 以飨同参, 并藉作与高峰禅师相见之礼:
1 、 问: 白天作得主么
答: 饥来吃饭困来睡。
2 、 问: 睡梦中作得主么
答: 朝阳升起月含山。
3 、 问: 无梦无想, 无见无闻时, 主人公在什么处
答: 太虚饮光消契阔;
风摇浅碧柳丝轻。
《飞鸟和蝉》歌词如下:
你说青涩最搭初恋,如小雪落下海岸线
第五个季节某一天上演,我们有相遇的时间
你说空瓶适合许愿,在风暖月光的地点
第十三月你就如期出现,海之角也不再遥远
你骄傲的飞远,我栖息的夏天
听不见的宣言,重复过很多年
北纬线的思念被季风吹远
吹远默念的侧脸,吹远鸣唱的诗篇
你骄傲的飞远,我栖息的叶片
去不同的世界,却从不曾告别
沧海月的想念羽化我昨天
在我成熟的笑脸,你却未看过一眼
你说空瓶适合许愿,在风暖月光的地点
第十三月你就如期出现,海之角也不再遥远
你骄傲的飞远,我栖息的夏天
听不见的宣言,重复过很多年
北纬线的思念被季风吹远
吹远默念的侧脸,吹远鸣唱的诗篇
你骄傲的飞远,我栖息的叶片
去不同的世界,却从不曾告别
沧海月的想念羽化我昨天
在我成熟的笑脸,你却未看过一眼
你骄傲的飞远,我栖息的夏天
听不见的宣言,重复过很多年
北纬线的思念被季风吹远
吹远默念的侧脸,吹远鸣唱的诗篇
你骄傲的飞远,我栖息的叶片
去不同的世界,却从不曾告别
沧海月的想念羽化我昨天
在我成熟的笑脸,你却未看过一眼
扩展资料:
《飞鸟和蝉》是任然演唱的一首歌曲,由耕耕作词,Kent王健作曲,侯江浩编曲,于2020年7月3日以单曲形式发行。
《飞鸟和蝉》歌词表达了出了“相遇离别终有时”的感情。飞鸟在天上飞,蝉的天地却在地下,他们终究不属于一个世界。两个不同世界的人,相遇注定只是短暂的,因为悬殊太大,注定只是彼此之间的过客,最后也不过是相识一场。
四周绿荫森幽,绿叶的芬芳与青苔的气味迎面飘漾。蹲在幽暗的光线中,沐浴在纸门的微弱反射光下,不管是冥想沉思,抑或眺望窗外庭院景色,那种心情,实难以言喻。
雨滴由屋檐或树梢滴下,溅落在石灯笼底座,打湿石上青苔,在渗入泥土之中,其中过程,如在身边。
不管是谛听虫鸣也好,欣赏鸟语也罢,都是最佳场所;不仅宜于月夜,更是咀嚼四季不同风华的不二之选。
以上文字是一个空间的描写,大家读完之后,能想象出是一个什么空间呢?
估计大家都不会往“厕所”这个词想。不过,以上文字还真的是描写厕所。日本的厕所。日本的古厕。文字摘自《阴翳礼赞》这本书。
这种古厕被描述得这么美,还真有了想去日本体验一番的心愿。
如厕这件事可谓是非常私人又略显不雅,却又是我们天天面对的事。日本的古厕,按照上面的描述来看,日本人是为这种无可避免的生理现象提供了一抹闲暇时光,不至于在做这件本能类的事务时觉得是在浪费时间,在那置锥之地中尽量营造出美感。对于古代日本人的这种追求,我深感敬佩。
能营造出这样格调的如厕体验,《阴翳礼赞》这本书里所传达出来的要点是“光线”。
我们都知道,在摄影里,光线是灵魂。没有光线的明暗对比,无法形成有深意的视觉效果。日本的古典美学中,不追求敞亮,追求摄影中明暗的对比,甚至是刻意营造出阴翳的效果。
阴翳的原意是枝叶繁茂成荫。在日本,阴翳成为了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对美的追求,在那种幽暗、静谧之中能让人品味到一股禅意。阴翳的格调可以说是日本古典美学的精髓。这也是为什么日本的茶道、花道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总能给人大道至简的感觉。
我喜欢日本的古典生活美学,仅仅是一些庭院的照片,就足以扫掉一日的风尘仆仆。那样的气场,用枡野俊明的话说,它是一个能量点,在这个能量点里,我们变得专注又平静。
我最近看了五本日本生活美学的书籍,如沐春风,身轻如燕。正在阅读的这本《禅与极简生活艺术》,作者是枡野俊明,一位禅僧,一位禅庭景观设计师。他把“简”和“禅”,用极为易懂、朴素的语言描绘,仿佛隔空与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一起品茶聊天,让我们明白生命的真谛,激发我们去追求、诠释和展现一种禅的生活方式。
再把它和《阴翳礼赞》做一个结合,便更加了解日本所营造出来的“禅”文化是如何诠释出来的,它通过器、物、空间在人的心灵层面摒弃繁重,回归轻盈,让我们进入一种氛围、通道,去品尝寂静之中,我与自己,与世界,与万物的关系。
枡野俊明说:
“禅,极简,都不是抵抗物质,对抗生活,而是要理性、理性、再理性地看待物质、欲望,过平衡的生活。”
“禅的境界是智慧。智是事物本质,慧即抉择能力。”
结合他所说的,和我自身的体验,我对极简和禅之间的关系有了这样的理解:
简,并非简单,是过滤后的精华。精华务必是在选择之后形成的。选择即是取舍,取舍即要面对内心的真实需求,最终留下的是符合内心需求的,是滋养的,是安在的。这个追求简、成为简、呈现简的过程即是禅。
禅即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取舍的延伸。在这个取舍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清晰什么是最重要的,这个“重要”上升到了关注自己的内心,如何去滋养,并获得真正的自由。所以,禅不会说谎。如果我们没有达到那种境界,我们无法体现出禅意;如果我们到达了那种境界,我们无需刻意便处处体现出禅意。
枡野俊明的作品足以阐释他的境界。从这些设计出来的庭院照片,我们可以看到,一棵树、一块石头、一撮青苔,它们的多少、所处的位置、角度、形态,构成了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由一连串的“选择”产生。他是如何做出选择的呢?他说:
“我一般是一边观察石头的表情、解读石头的内心、倾听石头的声音,边将数块石头摆放在庭园中。”
这就是选择的过程。这才是慧的真谛。经由智和慧,形成了一种艺术,一种交流,一种美的延伸。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让我尘世依然很热爱,就是因为看到了美的延伸。它让我对生命更加有信心,更加愿意停留在此刻,去感受这股永恒的能量。
极简,可能有一部分人会把它理解为什么都不要,营造一种空无一物的状态。对词、方式、状态的追求,也并不是只有一种,我们需要去看很多种,然后再寻找出哪一种自己是最喜欢的,最舒服的。于我,我更喜欢枡野俊明对极简的阐释。他说:
“为了创造出一处空无一物的空间,我们必须放上一些物品。如果是真正意义上的空无一物,我们看到的就只是一片广阔的土地,只有放上一些物品,我们才能感觉到“这是一处空无一物的空间”。这体现的是“有=无”,“无=有”。这就是极简。”
他的这段话和我们的水墨画所营造出来的境界是一样的。其实就是“留白”。
留白不是全幅画都是白的,那就构不成一幅画了。留白必须是有些地方有画,有些地方没有,这样才形成了一个“留”的动作。有必须由无来呈现,不然不构成有;无必须由有来呈现,不然不构成无,这是恒常的定律。当我们把世俗的空间、物品、事件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我们便得到一种符合灵魂深层需求的表象效果,从而又反过来滋养灵魂。
有=无,无=有,是对应、互助、互补、依附而营造出的一种深沉的美感。 这是人类追求的其中一种形式的美。虽然进入科技时代,有这种追求的人越来越少,可它不会湮灭,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追求,不管如何,总会留有火苗。我们以为生物上的繁衍是人类得以延续的火苗,其实不是。火苗是对美的追求,是对它的热爱。它能让我们找到归途,并把我们带回家。
我沉浸并在这种美的延伸之中获得莫大的感动。
答案这首诗描绘的是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表现了夜晚春山的宁静幽美。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作者唐代诗人王维
诗文《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赏析
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花开花落,都属于天籁之音,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挚着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当时的背景是“深夜”,诗人显然无法看到桂花飘落的景致,但因为“夜静”,更因为观风景的人“心静”,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而我们也似乎进入了“香林花雨”的胜景。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见白天的喧闹的画面: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其实“空”的还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妙。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读者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1 关于禅诗句赏析
2 关于禅的诗句
关于禅诗句赏析 1赏析《禅》这首古诗
答:这是首咏物诗,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
1、第一、二句:“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2、第三、四句:“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蝉能够“居高声自远”,不是凭借“秋风”,如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一类外力所致,而是来自品行高洁、来自人格的力量所致。这些诗句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是说,做人做官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扩展资料:
《禅》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1、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1)、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
(2)、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动作比兴的方法,把这份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
资料来源:华语网
2古代描写禅的诗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唐代诗人戴叔伦在《送虞上人游方》:“律义通外学,诗思入禅关;烟景随缘到,风姿与道闲。”
柳宗元的《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脍灸人口的绝句,如只以写景诗欣赏,亦无不可;但因诗中的意境与禅宗悟道的境界契合,从禅诗的角度欣赏就更有禅味。渔翁(亦代表作者自己)独自垂钓于寒江之上,周围一片白茫茫,他那种与天地融为一体,浑然无别,澄澈透底的心境,不正是禅者找到归宿、找到本心、发现自性的禅境吗?
唐代皎然《闻钟》诗:“古寺寒山上,远钟扬好风。声余月松动,响尽霜天空。永夜一禅子,冷然心境中。”诗僧用古寺、寒山、松月、霜天、钟声,构造出一种寂静清幽的环境,以“禅子”的主观“心境”排除了物境,写出禅僧进入禅境的神妙状态。因此,我们说“意境”是禅诗诗味的灵魂。一首好的禅诗,即使没有“佛”“禅”的字眼,但它所创造的意境——禅境,同样会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美的享受。
五代贯休《野居偶作》:“高淡清虚即是家,何须须占好烟霞?无心于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转赊。风触好花文锦落,砌横流水玉琴斜。但令如此还如此,谁羡前程未可涯?”又如宋代灵澄《山居》诗:“因师问我西来意,我话山居不计年。草鞋只载三个耳,麻衣曾补两番肩。东庵每见西庵雪,下涧常流上涧泉。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轮明月到窗前。”由于诗人心理上的淡泊,所以他体验到的环境,是清新而又宁静的,所过的生活是潇洒自如的。这就是禅诗所表达的清新淡泊的情趣——禅诗的诗味之所在。
3对古诗“蝉”的赏析
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刘学锴)
4蝉 虞世南 (古诗鉴赏题目)
年代:唐
作者:虞世南
作品:蝉
内容: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诗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5求关于禅理的诗
佛教的禅定思想,孕育了“虚静生思”的审美论,溶入中国美学的创作中,形成了“有中蕴空”“动中藏静”,以“寂静”为特点的禅意诗。
吾之最爱独品佳句,与朋友们一同鉴赏。“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一、王维《辋川集》中的几首经典代表绝句: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二、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山寺鸣钟晨已昏,鱼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三、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四、李白《庐山东林寺夜怀》:“我寻青莲宇,独往谢城阙。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
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
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 五、刘长卿《寻南溪常山人山居》:“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诸,芳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六、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七、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袤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代以后,禅宗一直流行,且是流传佛教宗派中势力最大、影响最广的一宗,故这类禅理诗也不绝如缕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禅 诗 精 选 宿清远峡山寺 (唐)宋之问 香岫悬金刹 飞泉界石门 空山唯习静 中夜寂无喧 说法初闻鸟 看心欲定猿 寥寥隔尘市 何疑无陵源 [注释] (1)清远峡山寺:在湖南武陵山区的石门 (2)岫(xiu):山洞 (3)武陵源: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世外之地 [赏析] 首联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古刹屹然与巅峰峭壁的雄姿,和飞泉划破石门的壮景。
颔联极力渲染了禅师与空山深夜修习静虑,心住正定的静寂场景。而“说法初闻鸟”又说明了静寂不是一潭死水,习静不是进入死寂,而是有着活泼的妙用。
同时该句也以鸟鸣不外说法来告诉我们禅师已悟达佛性。只有悟达了佛性,了知佛性遍一切处,才能于鸟鸣花开处皆闻到佛法。
“看心欲定猿”,进一步说明了禅师习静的方法。这是典型的北宗禅师参禅法。
他们用猿来比喻散动不定的心。习静就是要将这个心猿看好,叫它不乱动,进入禅定;有定生静,了知佛性。
尾联的文意是讲古刹高远偏僻,远离尘世,如同桃花源一般。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心寂才是隔于尘世的真正原因,才是入住桃花源的惟一途径。
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 酬晖上人秋夜独坐山亭有赠 (唐)陈子昂 钟梵经行罢 香床坐入禅 岩庭交杂树 石濑泻鸣泉 水月心方寂 云霞思独玄 宁知人世里 疲病苦攀缘 [注释] (1)晖上人:大云寺僧圆晖。
赞宁《高僧传》称他“精研性相,善达诸宗”。 (2)经行:往复回旋行走,避免坐禅时发生昏沉。
(3)入禅:此处为入定,使心定于一处,止息身口意之三业。 (4)水月:水中之月,大乘十喻之一,以譬诸法之无实体。
(5)攀缘:攀取缘虑之意,心随外境而转的意思。 [赏析] 首联叙述了晖上人午后诵经,黄昏行经,晚上禅定的日常佛事。
巧妙地安排了时间的过渡。秋夜会上人禅坐之际,“岩庭交杂树 石濑泻鸣泉”的禅院也随着充满了幽寂的禅意。
颈联有景到人,讲述了晖上人禅悟境界。禅定使心波平静从而智慧现前,如同水面清静时,能显出月影。
依靠智慧,观察到诸法本无实义,如同水月虚幻,则能远离而不生染着,成为觉者。如《圆觉经》说“知幻即离,离幻即觉”。
“云霞”聚散无常,万法何尝不是?能领会这个,还不能说是“思独玄”。“思独玄”之处应是在于了知无论云霞聚散遮露,青天从来不变,如同真如佛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心经》)。
尾联点出世人不能如晖上人般远离幻法,息除攀援,饱受病苦,实在是无奈又可怜。最后一句是从《维摩诘所说经》“何谓病本?谓有攀援”化出 江中诵经 (唐)张说 实相归悬解 虚心暗在通 澄江明月内 应是色成空 [注释] (1)实相:一切诸法的真实体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
实,谓真实不虚;相,谓事物的本性或相状。是佛教所说的绝对真理。
(2)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大乘义章》曰:“质碍名色。” (3)空: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实的意思。
[赏析] 常住不灭的诸法实相,孤峰。
6禅的古诗
1、原文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译文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 3、注释 垂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藉:凭借。
4、作者简介 虞世南(约558~638),唐代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唐初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字,故世称“虞永兴”,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
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代表作有《出塞》、《结客少年场行》、《怨歌行》、《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等。
关于禅的诗句 1 关于 禅 的诗句
1、《禅诗一:找到自我》
唐·无尽藏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译文:一个人光是东南西北地向外追求,哪里会找到自己呢?自己是在我们心中,找到了自己,就找到了本性。能把自己找到,认识了自己,这是很不容易的。而世间上的人,又往往不识自己,愚昧、苦恼,多么可怜!
2、《禅诗二:摆脱迷惑》
唐·鸟窠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
译文:人从生到死,都无法摆脱迷惑。如果不能看破,生命中充满了迷惑,那么人就只能陷入迷中,一再沉沦,到最后一无所得。
3、《禅诗三:聚散随缘》
唐·龙牙
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
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译文:花的朝开暮谢是无常,人的有生有死也是无常。世间上没有不变的东西,没有独存的东西,一切都要仰赖因缘才能存在。所谓“缘聚则成,缘散则灭”,要彼此珍惜。
4、《禅诗五: 自在洒脱》
宋·此庵守净
流水下山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431366432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
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
译文:洒脱自在的生活,就是禅者的生活。顺应自己的本性,何必刻意追逐名利?世间一切言语行为,都不过是心灵投射出来的影子。人生是短暂的,舍弃身外之物,舍弃功名利禄。方可活得洒脱,活得精彩,活得自在。
5、《禅诗六:去留人生》
明·憨山德清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译文:一年有春夏秋冬的更替,心念有生住异灭的起伏,人有生老病死的轮回。实在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执着留恋。不要只知忙眼前短暂的荣华富贵,还要忙于我们绵长的未来。一个生命的出现,总要给世界留一个纪念。
2 古代描写禅的诗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唐代诗人戴叔伦在《送虞上人游方》:“律义通外学,诗思入禅关;烟景随缘到,风姿与道闲。”
柳宗元的《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脍灸人口的绝句,如只以写景诗欣赏,亦无不可;但因诗中的意境与禅宗悟道的境界契合,从禅诗的角度欣赏就更有禅味。渔翁(亦代表作者自己)独自垂钓于寒江之上,周围一片白茫茫,他那种与天地融为一体,浑然无别,澄澈透底的心境,不正是禅者找到归宿、找到本心、发现自性的禅境吗?
唐代皎然《闻钟》诗:“古寺寒山上,远钟扬好风。声余月松动,响尽霜天空。永夜一禅子,冷然心境中。”诗僧用古寺、寒山、松月、霜天、钟声,构造出一种寂静清幽的环境,以“禅子”的主观“心境”排除了物境,写出禅僧进入禅境的神妙状态。因此,我们说“意境”是禅诗诗味的灵魂。一首好的禅诗,即使没有“佛”“禅”的字眼,但它所创造的意境——禅境,同样会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美的享受。
五代贯休《野居偶作》:“高淡清虚即是家,何须须占好烟霞?无心于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转赊。风触好花文锦落,砌横流水玉琴斜。但令如此还如此,谁羡前程未可涯?”又如宋代灵澄《山居》诗:“因师问我西来意,我话山居不计年。草鞋只载三个耳,麻衣曾补两番肩。东庵每见西庵雪,下涧常流上涧泉。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轮明月到窗前。”由于诗人心理上的淡泊,所以他体验到的环境,是清新而又宁静的,所过的生活是潇洒自如的。这就是禅诗所表达的清新淡泊的情趣——禅诗的诗味之所在。
3 禅的古诗
(一)、描写春天的古诗词nbsp;汉乐府古辞《长歌行》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nbsp;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
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nbsp;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nbsp;唐韩愈《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nbsp;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nbsp;(二)、描写夏的古诗词nbsp;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nbsp;宋·陆游《初夏绝句》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nbsp;宋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nbsp;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nbsp;(三)、描写秋天的古诗词nbsp;汉·刘彻《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nbsp;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nbsp;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nbsp;唐·王绩《野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nbsp;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nbsp;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nbsp;唐·刘禹锡《秋词二首》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nbsp;唐·杜牧《秋夕》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nbsp;(四)、描写冬天的古诗和描写冬天的名句nbsp;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nbsp;唐·李白《冬日归旧山》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nbsp;唐·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nbsp;唐·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nbsp;唐·高骈《对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nbsp;唐·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nbsp;二、古诗词中的花鸟虫鱼nbsp;1、nbsp;带“花”字的诗句nbsp;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nbsp;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nbsp;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nbsp;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nbsp;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唐·杜甫《春夜喜雨》nbsp;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唐·李白《月下独酌》nbsp;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宋·张志和《渔歌子》nbsp;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唐·杜甫《登楼》nbsp;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nbsp;2、nbsp;带鸟的诗句nbsp;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四首》nbsp;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唐·王维《观猎》nbsp;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唐·白居易nbsp;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宋·张志和《渔歌子》nbsp;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nbsp;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唐·孟浩然《春晓》nbsp;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江雪》nbsp;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唐·贾岛《题李凝幽居》nbsp;3、nbsp;绘虫的诗句nbsp;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宋·乐雷发《秋日行村路》nbsp;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nbsp;马寅识路真疲路,蝉到吞声尚有声。——清·黄景仁《杂感》nbsp;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刘方平《月夜》nbsp;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清·朱景素《樵夫词》nbsp;未悉前头花好否,且令蜂蝶作前驱。
——宋·杨万里《寒食相将诸子游翟园》nbsp;南窗一枕睡初觉,蝴蝶满园如雪飞。——明·华幼武《睡起》nbsp;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唐·杜甫《曲江对酒》nbsp;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nbsp;4、nbsp;绘鱼的诗句nbsp;一夜海潮河水满,鲈鱼清晓入池塘。
——元·宋禧《即事》nbsp;竟说田家风味美,稻花落后鲤鱼肥。——清·朱凤翔《村处闲吟》nbsp;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汉佚名《饮马长城窟行》nbsp;三、古诗词中的山水风光nbsp;1、nbsp;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