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文学角度评价《诗经》?

如何从文学角度评价《诗经》?,第1张

《诗经》隐含的写作者,不管是美是刺,仿佛都领受着天边的第一缕晨光,对着世界说出那言辞中的城邦。新开的疆土,起初由周公、召公管理,于是就有了“二南”。加之周召推广教化,二南之地很快与周朝的原有文化融合,出现了毛诗所谓“文王之道,被于南国”的人文地理景观。南方诸国气候温润,品类蕃盛,周南和召南借以起兴的动植物可就多了一派繁茂景象,与关中平原全然不同。看到《周南》第四篇的《樛木》,忽然心里一动。

画家当以天地为师,不可拘泥一格,所谓造化在手耶! ——张大千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各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像北京故宫、秦始皇兵马俑、明长城等都是古老的中国给我们的馈赠。除了这些有名的历史景点,还有一些珍贵的字画也默默诉说着中国的历史,这些字画中蕴含着无数的奥妙与故事。

张大千是中国有名的大画家,他曾经用五百两黄金买了一幅画,而这副名叫《韩熙载夜宴图》的名画其实是一份情报图,当时的皇帝为了摸清韩熙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就派人参加韩熙载举办的一次夜宴,并且画下了这样一幅画。

今天,这幅画已经成了国宝级的珍贵文物,而且还被禁止出境了。

价值500两黄金的情报图

张大千是上个世纪中国很有名的大画家,他最擅长的便是山水画,张大千的山水画别具风格,他的作品写实又充满传奇色彩。不只是在中国,在全世界来说张大千都是有一定地位的人。

张大千影响了整个中国书画界,很多学习画画的人都是以他为榜样的。除了对书画情有独钟,张大千也非常热爱古玩字画,尤其倾心于年代久远的画作。

正因如此张大千才与《韩熙载夜宴图》邂逅。1945年,抗战胜利,全国上下一片欢腾。此时的张大千居住于北京颐和园,在颐和园居住的这些日子里张大千游历了北京各个景点,对北京的风情魅力甚是喜欢。

张大千还因此作了很多幅画,但张大千也明白居住在颐和园中并不是什么长久之计,像颐和园这样的地方迟早都会被国家收回,他以后想要住在这里肯定也是不可能的。

为了能继续在北京生活,张大千就打算在北京买一套房子经过一番探访后张大千相中了一座清王府,这套住宅处处都是历史的气息,整个王府宏伟壮观,这很符合张大千对自己住宅的期盼。

就这样张大千与卖家协商好要用五百两黄金买下这座清王府,而就在张大千回去拿钱的时候他改变了想法。

原来张大千在去拿钱的路上遇到了一家古玩店正在卖一批“东北货”,而这批货中就有《韩熙载夜宴图》这幅画。张大千对字画非常热爱,对其也有很深入的研究,张大千很明白《韩熙载夜宴图》这幅画的价值,就打算把它买下来。

而精明的卖家也看出了张大千的心思,他也清楚这幅画到底有怎样的价值,于是卖家对这幅画开出了五百两黄金的高价。

很多人听到这样的价格后都摇摇头离开,而张大千却迟迟不肯离去,因为他打心里想要买下这幅画。思考好一会后张大千就决定用买房子的那五百两黄金买下《韩熙载夜宴图》。

情报图的历史渊源

《韩熙载夜宴图》被称为情报图是有一定的原因的,这幅画并不是由韩熙载画的,其实它是唐后主李煜派人画的。

韩熙载生于五代十国这样的乱世,他本是官宦人家的子弟,前途可以说是光明坦荡,但遗憾的是后来他的父亲被人杀害,为了躲避追杀韩熙载来到了南方。到了南方后韩熙载下定决心要为父报仇,想完成这些事当然需要一定的资本。

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韩熙载承诺如果江南肯重用自己,他必定会辅佐君王杀入中原,建立一个强大的王朝。但事与愿违,过了几年后韩熙载执意于官场的想法逐渐变淡了,为父报仇的事他也不再提起了。

后来唐后主李煜听闻韩熙载是个人才,就想要重用他。但身为帝王李煜考虑的还有很多,在重用韩熙载之前他要确定韩熙载这个人到底如何,他是否足够忠心,是否有策反之心。

为了弄清楚这些,李煜就派一位画师参加了韩熙载在自家举办的夜宴,夜宴结束后画师利用屏风将夜宴的情景完美的展现了出来。画中韩熙载看起来放荡不羁,有时击鼓作乐,有时欣赏舞蹈,整个夜宴看起来奢靡无比

李煜在看到这样的韩熙载后随即就打消了重用韩熙载的念头。所以准确的说这幅画描述的是君臣之间的一种考量,所以就被称为情报图。

名画几经波折

也有人说画面中的韩熙载看似在行乐,其实不然,因为细看的话韩熙载的表情并不是沉迷于享乐,而是让人捉摸不透,所以也有人说韩熙载已经厌倦了官场的生活,他对当时的朝廷已经失去了信心,所以才会故意这样做。韩熙载真实的想法没有人知道,但这幅画的寓意已经很明显了,它的作用的就是一份情报图。

得到这幅画后张大千非常小心的保存着它,很多人听说张大千用五百两黄金买了一幅画觉得很好奇,大家都想来瞧一瞧。

甚至有些人还靠武力威胁来抢夺这幅画,但张大千还是将这幅画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后来张大千去香港居住,他把《韩熙载夜宴图》也带到了香港,在香港的这段时间张大千一直小心翼翼的保存着《韩熙载夜宴图》。

到了1952年,张大千决定去国外定居,当时他非常纠结到底要不要把《韩熙载夜宴图》带到国外。

正好当时国家正在想尽办法追回流落在外的文物,像《韩熙载夜宴图》这样的名画更是国家的瑰宝。国家肯定不希望张大千将其带出国,在与政府商量一番后,张大千以半卖半送的形式将《韩熙载夜宴图》交给了国家。

如今《韩熙载夜宴图》这幅画被收藏在国家博物馆,不仅如此,这幅画还被认为是同大熊猫一样的国宝级画作,就算是送到境外展出都是不行的

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韩熙载夜宴图》这幅画到底有多大的价值。中国流落在外的珍贵文物数不胜数,至今很多中国文物都还放在国外的博物馆中,甚至是流落在不知名的民间。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找回这些珍贵的文物,让它们重新回到祖国大地。

1 急求形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诗句或古文

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

清风湿润,茶烟轻扬。重温旧梦,故人已去。

染火枫林,琼壶歌月,长歌倚楼。岁岁年年,花前月下,一尊芳酒。

水落红莲,唯闻玉磬,但此情依旧。玉竹曾记凤凰游,人不见,水空流。

他微笑着,在岁月的流失中毁掉自己。还能不动声色饮茶,踏碎这一场,盛世烟花。

红尘嚣,浮华一世转瞬空。我不是我,你转身一走苏州里的不是我。

几段唏嘘几世悲欢,可笑我命由天不由我。经流年,梦回曲水边,看烟花绽出月圆。

人生在世,恍若白驹过膝,忽然而已。然,我长活一世,却能记住你说的每一话。

雾散,梦醒,我终于看见真实,那是千帆过尽的沉寂。纸张有些破旧,有些模糊。

可每一笔勾勒,每一抹痕迹,似乎都记载着跨越千年万载的思念。生生的两端,我们彼此站成了岸。

缘聚缘散缘如水,背负万丈尘寰,只为一句,等待下一次相逢。握住苍老,禁锢了时空,一下子到了地老天荒人永远看不破的镜花水月,不过我指间烟云,世间千年,如我一瞬。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虚幻大千两茫茫,一邂逅,终难忘。

相逢主人留一笑,不相识,又何妨。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间,不胜人生一场醉。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看那天地日月,恒静无言;青山长河,世代绵延;就像在我心中,你从未离去,也从未改变。就这样吧,从此山水不相逢。

人天自两空,何相忘,何笑何惊人。既不回头,何必不忘。

既然无缘,何须誓言。今日种种,似水无痕。

明夕何夕,君已陌路。有缘相遇,无缘相聚,天涯海角,但愿相忆。

有幸相知,无幸相守,苍海明月,天长地久。相见得恨晚,相爱的太慢,进退让我两难;缘过了远分,缘过了聚散,是否回头就能够上岸?天凉了,凉尽了天荒地老了,人间的沧桑;爱哭了,这么难舍心都空了,想放不能放;天亮了,照亮了泪光泪干了,枕边地彷徨。

心微动,奈何情己远;物也非,人也非,事事非,往日不可追。

2 关于古代风俗的古文

一、宋 燃爆竹 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

一自发明后,难止新年放鞭俗。 据《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

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

唐代诗人来鹄诗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 宋代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在发明之后,人们在春节仍然燃爆竹。 范成大《爆竹行》中描写燃爆竹的过程:『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

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

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馀威可驱疠。

』 在南宋出现用草纸裹扎成卷形的爆仗。《武林旧事》:『至于爆仗,内藏药线,一连百馀不绝。

』此指用药线串在一起的鞭炮。 明代黎淳有《爆竹》诗:『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不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所咏的是『升天雷』,北方称为『二踢脚』。

的发明,本是为和平生活用的,后来用于战争,乃是人类的不幸;用于侵略战争,更是人类的大不幸。 二、宋 教坊自乐 良辰美景奈何天,泪眼装欢又一年。

堪喜岁首无官役,相聚青楼奏管弦。 宋代教坊 原属宫廷,是为官妓; 『绍兴年间,废教坊职名,如遇大朝会、圣节,御前排当及驾前导引奏乐,并拨临安府衙前乐人……』 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

官府有事,如设酒库卖酒,为招揽生意,『官私 ,顾倩只应』。一年之内,难得休息。

只有新岁初一有空闲自娱。 三、明 拜年送名片 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

各处贺岁皆如此,赠予纸店大笔金。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

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 《清波杂志》载:『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

』到明代仍然如此。 文徵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清代《燕台月令》也形容北京『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

』 现代的贺年片、贺年卡,可以说是其遗风。 四、唐 饰梅花妆 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点额颜色新。

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寿阳宫里人。 古代以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事物记》载:东方朔最初置『人日』。

传说 宋武帝时,寿阳公主在人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飘落在公主额上,形成一种装饰;宫女效之,以红点额为『梅花妆』。 此俗传至唐宋 ,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有『斜红、面靥』等名目;涂唇有『万金红、大红、内家圆』等名目。

其实 ,妇女在脸上点画装饰,早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兴起了; 长沙出土楚国女俑的脸上就有圆点的图案可证。 到唐代发展为往脸上贴金箔花钿,成为一种化妆时尚。

五、晋 馈春盘 立春咸作春盘尝,芦菔芹芽伴韭黄。互赠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须待膏粱。

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盘的风俗。 如《荆楚岁时记》载:『元日,……进屠苏酒,下五辛盘。

』 周处《风土记》:『元日造五辛盘。』 注云:『五辛所以发五藏之气,即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胡荽是也。

』 五辛盘又称春盘。 《摭遗》载:『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春盘馈贶。

』 《本草纲目》中说:『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 这一风俗传到唐、宋、金、元。

如元代耶律楚材有《立春日驿中作穷春盘》诗,其中说到用藕、豌豆、葱、蒌蒿、韭黄和粉丝作春盘。 六、唐 放灯 火树银花不夜天,游人元宵多留连。

灯山星桥笙歌满,金吾放禁任狂欢。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月)宵(夜)』。

道家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 早在汉代已有庆贺元宵之俗,至唐规模更为盛大。

苏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浓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成为元宵诗经典之作。 唐睿宗时元夕作灯树高二十丈,燃灯五万盏,号为『火树』。

『金吾不禁夜』是说京城破例取消夜间戒严,允许市民逛灯三整夜,又称『放灯』。 七、宋 蚕卜 捉弄米粉状蚕丝,内藏吉语待尔食。

喜得佳兆虽自设,依然欢乐不可支。 宋杨万里有《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蚕丝,书吉语置其中以占一岁之祸福,谓之蚕卜,因戏作长句》诗:『今年上元家里住,村落无灯惟有雨。

隔溪丛祠稍箫鼓,不知还有游人否?儿女炊玉作蚕丝,中置吉语默有祈,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云云。

既说是里俗,可知是杨万里家乡江西吉州地方的风俗;也即南方养蚕地区的风俗。 八、明 走百病上城头 姐妹元宵结伴游,金吾不禁登城头。

走出深闺祛百病,胜到岳阳万丈楼。 六对山人《锦城竹枝词》:『为游百病走周遭,约束簪裙总取牢。

偏有凤鞋端瘦极,不扶也上女墙高。』 描写当时成都妇女在元宵夜遍游城墙为乐事 九、唐 送穷 年年晦日送穷神,柳车草船载出门。

沥酒再拜早离去;老穷方走新穷临。 送穷之俗,自汉已有之。

西汉扬雄有《逐贫赋》。 据《金谷园记》云:『高阳氏子瘦约,好衣敝衣食糜。

人作新衣与之,即裂破以火烧穿著之。宫中号曰穷子。

正月晦日巷死。今人作糜,弃破衣,是日祀于巷,曰送穷鬼。

3 文言文与传统文化

首先,学习文言文是继承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些历史知识、文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增强了解社会、认识事物的能力。

其次,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基础,是“源”;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是“流”。两者是同一种语言发展的不同阶段,并不是两种语言。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如清代文学家沈复《童趣》中的“明察秋毫”、“怡然自乐”、“庞然大物”等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仍在运用。所以,学习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提高语文水平。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但它来自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相同的地方是主要的,不同是次要的,所以不难学,我们应有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怎样学好文言文呢?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有“三要”:

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诵读是我国传统的学习方法,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语言简洁、典雅,是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许多大作家的语言功底深厚,就是得益于对古文的熟读背诵。如:巴金十二三岁能将《古文观止》倒背如流,吴晗十三岁以前背完了《三字经》。

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上面说过,文言文和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词语、语义是相通的。如“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中的“期”,是“约定”的意思,这与现代汉语中“不期而遇”的“期”的含义是一致的。再如“不能名其一处”(《口技》)中的“名”字,与现代汉语中“莫名其妙”的“名”的意思也是相通的,都是“说出”的意思。用心领悟,就能做到见“言”知“意”,这对学习文言文是非常重要的。

三要主动积累词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如对通假字的理解,对“之”、“其”、“以”等虚词用法的了解,词语含义的古今变化等等。

边学习边总结,不断积累,就能掌握规律。掌握了规律,学好文言文就容易多了。

学习文言文并不难,只要我们树立信心,掌握规律,循序渐进,是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的,这个目标就是:能阅读浅易文言文。

4 中华传统文化有许多,请列举5个

传统文化有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建筑、雕刻等等 长期以来,由于对中华传统文化认识的模糊,许多人把传统认为是文言文本身,以为弄来古代的服饰、器皿、仪式、建筑等就是传统,那只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的真正实质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返本归真的生命价值观、忍辱待人与和谐天尚的人际观、敬天命尽人事的人生观在文学艺术建筑社会管理等方面通过一定的仪式或形象表达出来。

如果没有这些内涵,任何人假任何名义所谈的“传统”,本身不过如将茅台酒瓶装的假酒甚至工业酒精兑水的有害品,乍闻之似有酒气,其实完全是在利用人对传统的喜爱而渗杂其私意。更甚的是把衣服当本质,把形式当目地,这样所谓复兴文化的做法,越是热闹,可能人们离传统精神越远。

真正中华传统的精神是直接与人们意识相关的,是鲜活的生活指导和意识态,而不是游离于人生之外或拿来供着的偶像,或拿来装璜的东西。孔子说:“道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也。”

如果一个谈传统的人却没有传统的思想和合乎传统道德的行为,那么他所说的传统不过是他掩盖自己目地的一张华丽遮布而已。 传统文化就是要究“道”,就是要归“真”。

除了世俗生活的繁荣在技术上的传承发展体系之外,传统文化有非常丰富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建筑、雕刻等等载体,但载体的本身并不是传统的心魂和根本。孔子有一次就射箭讲道理说:“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射箭哪里是根据箭头嵌入靶中深浅来判断一个人射击的高明与否呢?“射有似乎君子,不中正鹄,反诸自身”,他是大成儒家拿来修养自己品德的一个训练心法的东西,意思是有了问题,要反过来找自己的不足,才能提高。射箭是如此,农民种庄稼也是如此,举凡道家、法家、阴阳家等等,其层面有不同,核心旨归也都是就他们所认识的宇宙真理和规则而衍绎出的学说。

所以,孔子进一步延伸说,一切学科,也都是上古圣贤传下来可资生命觉悟之道。这才是实质。

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古书大都是用文言文写下来的。其实这个文言是中国人应该非常自豪的书面语言,概括和表达乃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举例来说,一曲《枫桥夜泊》二十八个字,可是内里包含的历史沧桑和对人性人生的领悟,敷衍出百万言的小说也不一定说得透彻。台上一幕剧短短几十分钟,可以让人读懂人世几千年的风云。

文言的表达力之丰富,乃是本次人类了不起的瑰宝,可是由于近代以来白话文强制性的成为主体语言表达形式,人为地生成了一个文化断层与鸿沟,主体是白话文的教学使中国这几代人再也读不懂祖先留下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明内涵,而考据古书成了专门人士干的事,又摄于一种残暴的 ,而不敢研究经世致用和天人合一返本归真的真髓,遂将传统的研究变成了故纸堆的寻章摘句与庸俗化,由他们带着低下观念和恐惧心态咀嚼后吐给中国人民的所谓“传统”,已经被舛改得面目皆非,使人误认为传统已经无用,一切以西方为高,从而腰斩了中华神传文明,使我们民族的道德水平一落千丈,民族的自信心完全隳堕,民族的尊严掉入尘土。 那么,恢复传统文化就要是复活文化求道的根本与实质,通过明道而后得到自己生命深处那份神性的复活,返本归真。

以传统的儒释道西(基督天主教)而言,形式和装束不一,目地是相同的。不同的觉者就是告诉给你如何脱出人的愚昧属性的执著和功利属性的贪痴,通过修养心性,达到提升,进而使自己开智开慧,最终圆成灵性本我的生命自在境界。

当然他们各自的体系有自己特殊的存在与表达,也是不可相混的。在许多寺院都可以看到“到此门须得脚跟站定方许入不二法门”的话,就是选择一条正道,然后依教奉行,不可以“二三其德”。

这样才能有功成的一日。 儒:“大学(生命大成功的学问)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方法: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致知在格物。

欲诚其意,先致其知,知者,生命原始之能,非书本知道也。盖空气阳光水山河云雾之特性,其无私普覆之美好得而用之以心智之修为,则得真知矣。

此为格物致知。而心法即以孝、仁义礼智信中庸为要求。

佛家:释迦佛讲戒定慧。即从净土念阿弥陀佛,如没有戒定慧实修的功夫,其实一点作用也不起。

凡属释教,不管其衍出多少个法门,虽然修法不一,但根本都要遵从戒定慧才行,这是(一以贯通的)。当然,释迦牟尼佛讲如来如恒河沙数,那是非常之多的佛陀,各个佛陀的方法又是不同,但佛家的突出表现,都是要修善的。

道家:悟真为本。人既为宇宙一灵物,则是宇宙质料生成的,不管他堕落到那里了,如果推根究始,他与宇宙的根本本性一定有一个层面是一致的,是共通的,也就是可以回归的。

而道的修炼,就是要完全破除后天的一切沾染,达到根本的与宇宙真性一体同化,为此舍尽一切的牵连与执著,也是其必须的。而达到这样一个境界,则太极为用,正反亦不复再为其绳索。

所以,真正中华传统文化,大矣哉,妙矣哉! 启嘉春秋因曰:“传统,天道也。大成教化讲究诚意正心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用,内外双得双成。

其至也,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此实学也,。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2、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主体,中国约5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3、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

而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广阔,文化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

扩展资料:

1、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2、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3、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 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8292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5
下一篇2023-11-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