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夕绯是《精灵梦叶罗丽》中的大仙子;她位列灵犀阁,是八大灵犀阁阁主之一;她貌美严厉,是仙境中颇具颜值的叶罗丽仙子。
至于说毒夕绯为何背景为何是牡丹花?这个要根据剧情来分析才能清楚。原因大概有5个方面。
1、烘托作用在牡丹花作为背景的时候,剧情是一个回忆的镜头。当时毒夕绯回忆起自己貌美如花的岁月,那时她脸上没有毒痕,光滑嫩白。剧中为了烘托毒夕绯的美丽,于是就采用了牡丹花作为背景。
2、隐喻作用在这个牡丹花镜头中,毒夕绯是美丽的,也是没有污染的。这其实是隐喻毒夕绯曾经的善良,她本没有多少毒性;此后的毒性大都是人类环境污染导致的。因此剧情中的牡丹花背景是一种隐喻的表现手法。
3、丰富细节在动画中,为了画面效果的丰富性,往往需要一些漂亮的背景来丰富细节。当时毒夕绯的牡丹花背景也具有这方面的作用。那是提升画质、丰富细节的一种动画手法。
4、牡丹花并不代表毒夕绯,她的代表应该是蟹爪兰剧中牡丹花不是为了代表毒夕绯,所以没有矛盾的。能代表毒夕绯的花应该是她在回忆画面中戴着的头饰。那个头饰是一个粉紫色的花朵。这其实是蟹爪兰。对比画面和现实蟹爪兰,你会发现它们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而蟹爪兰的枝条具有锯齿一样的凹凸起伏,这也很符合毒夕绯辛辣的形象。
5、保护色此外正如剧中所言,越美丽的自然界植物,越具有保护色,这是一种天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毒夕绯所带的毒性其实也是她的一种自保能力,所以不见得毒夕绯就是“狠毒”的人。
综上所述,毒夕绯本是一个善良的叶罗丽仙子,无奈被人类污染,从而以毒保护自己;剧中牡丹花背景纯粹是烘托、隐喻和精细的表现手法。
牡丹花介绍
学名:Paeonia suffruticosa
别名:木芍药
科属:毛莨科,芍药属
牡丹原产我国西北部,秦岭和陕北山地多野生。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南北朝时已声成为观赏植物。唐时盛栽于长安,宋时称洛阳为牡丹为天下第一,故牡丹又名洛阳花。<<群芳谱>>中记载牡丹有180多种,有一千五百多年的载培史。
牡丹为花中之王,有“国色天香”之称。每年4-5月开花,朵大色艳,奇丽无比,有红、黄、白、粉紫、墨、绿、蓝等色。花多重瓣,姿丰典雅,花香袭人。我国人民把它作为富丽繁华之象征,称之为“富贵花”、“百两金”。早在唐代都城长安栽植和观赏牡丹之况极盛,白居易诗曰“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目前,除洛阳之外,以山东荷泽赵公社牡丹最盛,每逢4-5月间牡丹盛开之时,五彩缤纷,香艳各异,吸引着全国园艺工作者和无数国际游人。
牡丹,是我国久负盛名的花卉,它雍容华贵,端妍富丽,是吉祥昌荣的象征。宋代的文豪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曾写道:“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可见牡丹早在我国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广大地区,广为栽培,深受我国广大人民的喜爱。
自唐、宋以来千余年间,众多的诗人、骚客,专家、学者,用诗、歌、赋,笔记、小说,图象、花谱,从多方面记述了牡丹花绚丽多彩、国色天香的芳容,其中有些诗词已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牡丹不仅是名贵的观赏花木,而且有较高有经济价值。花可醇酒,根可入药。它有根皮经过加工称“牡丹皮,是名贵的中药材,有泻伏火、散淤血、止吐衄之效。
牡丹喜肥,适宜在凉爽气候条件下生长,不耐严寒酷暑,耐旱怕积水,“筑台植牡丹”也就是说:牡丹栽植宜高不宜低,低则积水,积水烂根。
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意思是: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全诗为: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为: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格调不高,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京城:一般认为是指长安,但刘锬编的《咏花古诗欣赏》、鲍思陶等编的《中国名胜诗联精鉴》以及谢明等编的《历代咏物诗选读》认为此诗中的京城是指洛阳。
扩展资料:
我国人民早就把牡丹誉为百花之王,大约在隋朝,就已成为名贵的观赏花卉。唐代流传着武则天让“牡丹充军”的故事。说武则天称帝,诏令百花在隆冬雪天开放,为之庆贺。“唯牡丹不从”,武则天一怒之下把它贬到洛阳,从此,洛阳牡丹便花繁色艳,有了“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誉。
《赏牡丹》就是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托物咏怀诗。此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前二句以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可谓花中之最美者;后二句则以“花开时节动京城”之句,来表现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
全诗用拟人对比和抑彼扬此的艺术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国色”的花界地位,真实地表现了当年牡丹花盛开引起京城轰动效应的情景。此外,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有诗“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便反映了当时人观赏牡丹的盛况。
—赏牡丹
1 关于国色天香诗句
关于国色天香诗句 1有国色天香的诗句
国色天香岂凡品,琼枝璧月信好辞。——陈造《记扬州旧事》
可怜国色天香种,竟落田夫野老家。——仇远《北村吴园雨中赏牡丹主人留饮》
瑰章妙语今得公,国色天香真有待。——杜谨言《梅林分韵得旧字》
金杯潋灩晓妆寒,国色天香胜牡丹。——范成大《续长恨歌》
欲知国色天香句,须是倚阑烧烛看。——范成大《与至先兄游诸园看牡丹,三日行遍》
芙蓉扫地菊花陈,国色天香一夜春。——韩元吉《次韵陈子象十月惠牡丹》
国色天香映画堂,荼蘼芍药避芬芳。——先竹深府《赏牡丹呈席上诸友》
2“国色天香”出自哪篇古诗
“国色天香”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一》。
原文: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唐朝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政治昌明、经济繁荣的朝代之一,其文化遗产也是相当丰富。
唐人偏爱牡丹,甚至还成为当时的国花。牡丹的身影妖娆绽放在唐朝的书画、器物、诗文之中。单就诗歌而言,《全唐诗》中就收录了五十多位作家一百多首吟咏牡丹的诗歌。可见牡丹在唐朝人心里,拥有较高的地位。
诗仙李白曾用牡丹比喻杨贵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杨贵妃雍容华贵的面容和牡丹妖娆富贵的姿态相比拟,“露华浓”三字,用牡丹沾露来暗示杨贵妃受得皇上的雨露,更现妖冶。
3国色天香出自哪篇古诗
国色天香 类别:现代诗歌 作者:孟必真 编者按:抒情直接,意境较浅,期待佳作。
有一个姑娘出现在缘分的路上 她微微一笑逼退了万丈阳光 从此以后我的心里面一片春光 春光里鸟语花香 一只蝴蝶翩翩飞舞 一片思念飘飘荡荡 有一个姑娘出现在我青春的路上 她秋波闪闪把我的生命点亮 从此以后我的心里面有一片海洋 海上飞波逐浪 一只小舟载着憧憬 一路歌声摇摇晃晃 有了爱你就是国色天香 有了情生活里百花开放 有了你孤单就统统埋葬 有了我真情住在你身旁 有一个姑娘住在我心上 她就变成了一种力量 催开了希望的花蕾 完成了我的梦想 从此以后我放弃了流浪 我们向着美好的远方 带着希望带着理想 一路豪歌浩浩荡荡。
4国色天香画的诗词
国色天香岂凡品,琼枝璧月信好辞。——陈造《记扬州旧事》
可怜国色天香种,竟落田夫野老家。——仇远《北村吴园雨中赏牡丹主人留饮》
瑰章妙语今得公,国色天香真有待。——杜谨言《梅林分韵得旧字》
金杯潋灩晓妆寒,国色天香胜牡丹。——范成大《续长恨歌》
欲知国色天香句,须是倚阑烧烛看。——范成大《与至先兄游诸园看牡丹,三日行遍》
芙蓉扫地菊花陈,国色天香一夜春。——韩元吉《次韵陈子象十月惠牡丹》
国色天香映画堂,荼蘼芍药避芬芳。——先竹深府《赏牡丹呈席上诸友》
5国色天香牡丹诗词
1、赏牡丹 唐代: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译文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2、牡丹 唐代:李商隐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译文 织锦的帘帷刚刚卷起,是美艳的卫夫人;丝绣的褥被还堆拥着,是俊秀的越鄂君。
既像在垂手而舞,雕玉佩饰正零乱翻动;又像在弯腰而舞,郁金裙子正争相回旋。它像石崇家的蜡烛,哪须常把烛芯剪去?它像荀令君的体肤,岂用香炉细细染熏?我是诗人江淹,在梦中得到了那支彩笔,想把清丽的词句,题在花叶上寄给朝云。
3、牡丹芳 唐代:白居易 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
照地初开锦绣段,当风不结兰麝囊。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红紫二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
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 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
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
庳车软舆贵公主,香衫细马豪家郎。卫公宅静闭东院,西明寺深开北廊。
戏蝶双舞看人久,残莺一声春日长。共愁日照芳难驻,仍张帷幕垂阴凉。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三代以还文胜质,人心重华不重实。
重华直至牡丹芳,其来有渐非今日。元和天子忧农桑,恤下动天天降祥。
去岁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无人至。今年瑞麦分两岐,君心独喜无人知。
无人知,可叹息。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
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译文 牡丹芳香啊牡丹芳香,黄金的花蕊开绽在红玉的花房;几千片花瓣赤霞似的灿烂,几百枝花朵绛烛似的辉煌。
照地生辉,刚展开锦绣的身段,迎风飘香,却没带兰麝的香囊。仙人的琪树,被比得苍白无色,王母的桃花,也显得细小不香。
宿露浸润,泛起紫闪闪的奇艳,朝阳照耀,放出红灿灿的异光;红紫深浅,呈现着不同的色调,向背低昂,变幻出无数的形状。无力地卧在花丛,将息带醉的身躯,多情地映着花叶,隐藏含羞的面庞。
娇生生的笑容,仿佛想掩住香口,怨悠悠的情怀,好像在撕裂柔肠。称姿贵彩,的确是超凡绝俗,杂卉乱花,哪里能比美争芳。
石竹、金钱,固然是十分细碎,芙蓉、芍药,也不过那么平常。于是乎引动了王公卿相,冠盖相接地赶来观赏;还有轻车软轿的贵族公主,和那香衫细马的豪家。
寂静的卫公宅闭了东院,幽深的西明寺开放北廊。双双舞蝶殷殷地陪伴看客,声声残莺苦苦地挽留春光。
担心太阳晒损娇姿,张起帷幕遮取阴凉。花开花落,二十来天,满城的人们都像发狂。
三代以后文采胜过实质,一般人都重华而不重实;重华直重到牡丹的芳菲,由来已久,并非始于今日。元和皇帝很关心农桑,由于他体恤下民,天降吉祥。
去年的嘉禾长出九穗,田中寂寞,没有人理睬。今年的麦子分出两枝,但是这些却无人知晓,唯独天子一个人内心感到喜悦天降吉祥,没人理会真叫人叹息。
我愿暂求掌握造化的主宰者,减却牡丹妖艳的颜色,冷却一下卿士们爱花的心情,都象天子一样关心农业生产,人民就都得到幸福了。4、牡丹 唐代:徐凝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译文 有哪个人不喜欢牡丹花呢,盛开时独占了城中的美景。
莫不是洛水女神在那里翩舞吧,千娇万态如同灿烂的朝霞飞腾。5、牡丹 唐代:罗隐 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
公子醉归灯下见, 美人朝插镜中看。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
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无力凭阑干。译文 牡丹初放光彩照眼,然而雾气笼罩着它,似乎很难完全绽开,开放的花朵粉红的花瓣包裹着深红的花蕊。
公子晚上醉酒归来持灯观看,佳人晨起梳妆折花插头,直在镜中看。满院牡丹盛开更觉春光可贵,雨水沾湿花瓣,让人生出无限怜惜之情。
经过一天的日晒,你猜它像什么呢?像那靠着栏杆神情惫懒的杨贵妃。
惟有牡丹真国色 ——咏牡丹古诗词赏析(上)
王传学
牡丹花,娇艳多姿,雍容大方,富丽堂皇,是春天的代表,在我国被誉为“国色天香”、“花中之王”,自古以来引起许多骚人墨客的讴歌、赞美,历代文人专写牡丹的诗词就有四百余首,赋予牡丹意象深厚的文化意蕴。
花本无言,士人借花立言,以此出现的名花审美景观,成为中国文化视野中魅力独具的一道风景。牡丹在南北朝时期才开始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但其美学形象表露得并不充分。到唐代才得到充分展现。在唐代,牡丹以其色相之美,雍容华贵,大气磅礴,占尽“国色天香”的风光。再加上国君的爱宠与大力推崇,旋即名倾朝野,饮誉民间,被推举到了宠冠一代的花中至尊——“国花”的地位。在唐朝,“赏牡丹”成为一桩举国若狂的民俗盛事,文人们更是争相歌咏,佳作繁多,以其高明的艺术成就,流芳百世。牡丹意象在唐宋诗词中所形成的艺术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承载了丰厚的政治文化意蕴。
牡丹有花王至尊的国色之美,唐人视牡丹为“花王”,写了很多作品刻画牡丹艳压群芳之美,给予牡丹至高的评价。唐代诗人皮日休的《牡丹》诗曰:
落尽残红始吐芳,
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
独立人间第一香。
明确赞颂牡丹为“花王”,誉其为“人间第一香”。
许多诗用世间绝色的女性之美来刻画牡丹,展现“花王”之美。例如唐代诗人徐凝的《牡丹》:
何人不爱牡丹花,
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
千娇万态破朝霞。
诗中“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是浓艳已极的笔墨。这无比美丽的洛阳牡丹,莫非是洛神宓妃化成的吧?她身披绚烂的朝霞,婀娜多姿,摆弄出令人心醉的万千娇态。
再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牡丹》诗:
绵帏初卷卫夫人,
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
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
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
欲书花叶寄朝云。
诗中以锦帷乍卷、容颜初露的卫夫人(春秋时期的著名美人)形容牡丹初放时的艳丽夺目、含羞娇艳。将牡丹的绿叶想象成鄂君的绣被,将牡丹花想象成 绣被覆盖的越人(典见《说苑·善说篇》:鄂君子皙泛舟河中,划桨的越人唱歌表示对鄂君的爱戴,鄂君为歌所动,扬起长袖,举绣被覆之),传神地描绘出初开的牡丹花在绿叶的簇拥中鲜艳的风采。三四句展示牡丹随风摇曳时的绰约丰姿,把牡丹比喻成善舞的女子,在舞动时一刹那垂手触动玉佩,在一转身时飘起长裙,(典见《西京杂记》所载“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这两句以舞者翩翩起舞时垂手折腰,佩饰翻动,长裙飘扬的轻盈姿态来作比喻,描绘牡丹花叶在迎风起舞时起伏翻卷、摇曳多姿的形象。诗的五六句借《世说新语》所记石崇用蜡烛为炊之事,和《襄阳记载》刘季和所说:“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的典故,描写牡丹开放时的光采和芳香,给人的感受很强烈。从盛开的牡丹联想到这些历史典故,又以这些历史典故中的人物来表现绿叶丛中娇艳的牡丹所给人的印象,显示出牡丹的韵致引起读者美丽的遐思。诗的最后两句用江淹梦中得五色笔和巫山神女的典故,写诗人陶醉于国色天香。他恍惚梦见了巫山神女,盼望她传授一支生花彩笔,将思慕之情题写在这花叶上,寄给巫山神女。表明诗人心摇神荡的兴奋激动之情。
这首诗构思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拟物,借容颜初露的卫夫人、绣被覆盖的越人、善舞的戚夫人、石崇家燃烛、荀令君留香等故事描写牡丹花叶的风姿绰约、艳丽色彩和馥郁香味,使牡丹的情态毕现。最后诗人突发奇想,欲寄牡丹花叶于巫山神女。明写牡丹,暗颂佳人,一实一虚,别具一格,令人回味无穷。
盛唐诗人王维的《红牡丹》诗,运用拟人手法,把牡丹花写得很有情思: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诗中运用娴熟的笔法,细腻地描绘出牡丹的娇美,还写出花亦有心,花也怨春,用拟人手法使诗意灵动有韵,把物之外相与内质结合在一起,由感官向心灵开拓,赋予牡丹以人格化的灵魂。
再看唐代诗人罗隐的《牡丹花》:
似共东风别有因,
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
任是无情也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
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
辜负秾华过此身。
全诗的意思是:牡丹随着东风一起开谢,当是别有原因吧,是不是因为它能赢得东君眷顾?牡丹宛如一个云鬓高髻的雍容华贵的贵妇人,在春风吹拂下显得格外娇美。就好比昔日杨贵妃是唐玄宗的一枝解语花,只要有着倾国之美,即使无情,不也一样动人么?美艳的芍药也只是牡丹的近待罢了,芙蓉也为了避开你的芳尘而躲入了水池中去。似乎在花的世界里也有与人一样的高低贵贱,更显得牡丹的高贵不可攀。最好两句诗人发出感叹:可怜啊,如此美艳的牡丹,也有被韩弘这种人砍掉的时候,牡丹的秾华也便被辜负了。曲折地抒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
盛唐诗人李正封有首《牡丹诗》,刻画牡丹的“国色天香”之美: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丹景春醉容,明月问归期。
诗的意思是:早上对着有倾国之色的牡丹畅饮美酒,不禁沉醉。夜色如水,牡丹的天然花香也染香了衣袂。这一片如火如荼的仲春景色使得如花容颜如醉如痴,赏花忘记了时间,惹得低沉的明月不禁问起何时才回去。诗写得含蓄、典雅,对仗工整,成就了牡丹“国色天香”的超凡姿容之美誉。从此“国色天香”就成了人们对牡丹的定评。
在赞美牡丹的诗词中,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至为驰名: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蓉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此诗将牡丹的形体之佳,色彩之美,芳香之浓,风韵之最,写得非常出彩。前两句写芍药的“妖无格”与芙蓉的“净少情”,用两种绝色花卉的美中不足借以烘托牡丹独具二者之长,以此铺垫出牡丹的品格、情韵、色泽之无与伦比。芍药与牡丹同科(牡丹又名“木芍药”),盛开时极艳丽,但花朵大都集中在花株的顶端,未免呆板、张扬了些,不及牡丹花掩映在绿叶疏枝中,千姿万态,婀娜多姿,花色丰富。荷花素有“君子花”的美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但它的不枝不蔓,矜持冷艳,自是少了一些情趣和风致。诗人在点评了“芍药”、“芙蕖”的美中不足后,笔锋陡转,直抒胸臆:“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两句喷薄而出,一个“惟”字,一个“动”字,极有力度,将牡丹艳压群芳的王者之美,以及牡丹花开始长安城中男女老少前往观赏,万人空巷的轰动盛况一下子呈现在了读者的眼前。其中牡丹的“国色之美”,正是通过它对京城至尊之地的轰动来衬托,或者说,它有一种“京城效应”。这种赏花狂热,反映了一种社会风尚,从而烘托了风尚的焦点——牡丹的“国色之美”。
美兮牵动时尚,足见美之力度。再看五代诗人徐夤的《牡丹花二首》之二:
万万花中第一流,
浅霞轻染嫩银瓯。
能狂绮陌千金子,
也惑朱门万户侯。
朝日照开携酒看,
暮风吹落绕栏收。
诗书满架尘埃扑,
尽日无人略举头。
这首诗写得十分别致,将牡丹令人痴狂的魅力通过正面赞美、侧面烘托,完整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还不算,又把人们沉迷于赏花,连平时爱读的诗书,也无暇顾及,任其与尘埃为伴的狂热痴迷点染出来。再如“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唐 徐凝《寄白司马》),都是烘托牡丹富贵气象、举国同赏的佳作。
唐诗中刻画牡丹“国色之美”最为精彩的笔墨,是依托唐明皇、杨贵妃、李白这些尊贵无双、才华无双的第一流人物来完成的。天宝初,皇宫内庆兴池东沉香亭前牡丹盛开,唐玄宗李隆基与杨玉环乘夜游赏,招来翰林待诏李白赋诗助兴。风华正茂、雄心勃勃的李白借花喻人,一牡丹喻杨贵妃,写下了千古名作《清平调》辞三章: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槛杆。
李白巧妙地提取杨贵妃与牡丹相通的特质——大气雍容、体态丰美、艳压群芳、宠冠后宫……将贵妃可堪代表盛唐气象的丰腴体态、卓绝无双的富贵姿容、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尊宠地位,巧妙地融于“牡丹”这一意象之中,达到了人花合一的华美境界。
在三首诗中,把牡丹和杨贵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从篇章结构上说,第一首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第二首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襄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第三首归到目前的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诗笔不仅挥洒自如,而且相互钩连,浑然一体。
第一首,起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贵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想”字有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意为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玉山、瑶台、月色,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像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贵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第二首,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云雨巫山枉断肠”用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那里及得到当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贵妃,不需脂粉,便是天然绝色。这一首以压低神女和飞燕,来抬高杨贵妃,借古喻今。
第三首从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贵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恨都为之消释了。末句点明玄宗杨妃赏花地点──“沉香亭北”。花在阑外,人倚阑干,多么优雅风流。
这三首诗,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充分刻画了牡丹倾国倾城的国色天香之美,由此对杨贵妃的娇容给予了含蓄有度却妙喻传神的赞美,既令龙颜大悦,又使诗名远扬。时至今日,无论从任何角度品评,都无愧是咏牡丹诗中的极品。
在许多咏牡丹的诗词中,不少是赞美牡丹花的娇艳多姿,富丽堂皇。
“娇含嫩脸春妆薄,红蘸香绡艳色轻。早晚有人天上去,寄他将赠董双成”。( 徐夤《尚书座上赋牡丹得轻字韵其花自越中移植》)用拟人的手法,写牡丹的艳丽。“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唐 徐凝《开元寺牡丹》)也用了鲜明对比和烘托的手法写出了牡丹艳超群芳的特点。唐代诗人孙光宪的《生查子》词,将牡丹拟人化,比作头插玉簪,艳压群芳的美人:“清晓牡丹芳,红艳凝金蕊。乍占锦江春,永认笙歌地。感人心,为物瑞,烂漫烟花里。戴上玉钗时,迥与凡花异。”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赞美说:“天下真花独牡丹”,他在《咏白牡丹》诗中,用蟾精雪魄来比喻她:
蟾精雪魄孕云荄,
春入香腴一夜开。
宿露枝头藏玉块,
暧气庭面倒银杯。
传说月宫中有蟾蜍,后以蟾蜍指代月亮。诗人赞美牡丹是月宫中孕育出来的仙花,花朵如美玉,珍贵无比。
明代诗人李贽的《牡丹》诗写道:
忆昔长安看花时,
牡丹独有醉西施。
省中一树花无数,
共计二百单八枝。
将牡丹比作古之美女西施,生动形象、比喻贴切。
牡丹花,一般在暮春开放。民谣曰“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花开时,桃、梨、杏花都已败落,牡丹迟开不争春。这点,也引起诗人、词家的赞美,以花喻人,风格高尚。如唐代诗人殷文圭诗《赵侍郎看红白牡丹,因寄杨状头赞图》:
迟开都为让群芳,
贵地栽成对玉堂。
红艳袅烟疑欲语,
素华映月只闻香。
剪裁偏得东风意,
淡薄似矜西子妆。
雅称花中为首冠,
年年长占断春光。
诗中不仅赞颂牡丹的美丽,更赞颂她风格的高尚。“迟开都为让群芳”,牡丹敢让百花先,敢殿三春后,表现了不与百花争春的高尚风格。
又如,唐朝诗人李山甫的《牡丹》诗:“邀勒东风不早开,众芳飘后上楼台。数苞仙艳火中出,一片异香天上来。”元代诗人李孝光的《牡丹》诗,颇能表达人们对牡丹的赞美之情:
富贵风流拔等伦,
百花低首拜芳尘。
画栏绣幄围红玉,
云锦霞裳涓翠茵。
天是有各能盖世,
国中无色可为邻。
名花也自难培植,
合费天工万斛春。
诗中赞美牡丹超凡脱俗、居百花之首的高贵气质,及灿烂艳丽的芳姿,赞颂牡丹在百花盛开后于暮春开放,不与百花争先的品格。
牡丹,毛茛 (茛gèn,落叶灌木,茎蔓生,叶到秋变红,花黄绿色,果实多毛有毒,叶茎可做染料。亦称“野葛”、“钩吻”;毛茛 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高二三尺,茎叶都有毛,开**或白色小花,果实集成球形,茎叶根及果实都有毒,可以入药) 科、芍药属植物 。多年生 落叶灌木 ,茎高达2米;分枝短而粗。 花期5月;果期6月。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牡丹味辛寒,一名 鹿韭 ,一名 鼠姑 ,生山谷。”在甘肃省武威县发掘的 东汉 早期墓葬中,发现医学简数十枚,其中有牡丹治疗血瘀病的记载。牡丹原产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诸省山间或丘岭中,人们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而变野生为家养。
牡丹,又名木芍药,花大、形美、色艳、香浓, 是中国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20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牡丹”这一名称的出现,标志着牡丹栽培历史的开始。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牡’(意谓可无性繁殖),其花红故谓‘丹’。
自 清代末年 起,就被当作 国花,是花之宝贵者。 牡丹花 色泽艳丽,富丽堂皇, 素有 “花中之王” 的美誉,又其 花大而香 ,故又有 “国色天香” 之称。根据颜色,牡丹可分成 上百个品种 ,以 黄、绿、肉红、深红、银红为上品,尤其黄、绿为贵。
牡丹文化的起源,从《诗经》牡丹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北齐 杨子华 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
唐代,牡丹诗 大量涌现,有 刘禹锡 的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有 李白 的“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宋代开始,除大量牡丹诗词外,又出现了 牡丹专著 ,诸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淩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宋代有十几部。 元 姚遂 有《序牡丹》, 明 人高濂有《牡丹花谱》、 王象晋 有《群芳谱》, 薛凤翔 有《亳州牡丹史》, 清 人 汪灏 有《广群芳谱》、 苏毓眉 有《 曹南牡丹 谱》、余鹏的有《曹州牡丹谱》、由于牡丹花花型优美,颜色绚丽、清雅,因此是当代画家们经常表现的题材,如余致贞、吴玉阳等。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赋,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数见不鲜。
牡丹文化 , 符合宇宙间的“全息律”;牡丹文化学 ,是中华 民族文化和民俗学 的一个组成部分,是 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 ,透过它,可洞察中华民族的一般特征,即 牡丹文化是一种“文化全息”现象。
武则天与牡丹的典故,讲的是 在一个 隆冬大雪飘舞的日子 ,武则天在长安游后苑时, 曾命百花同时开放,以助她的酒兴。 下旨曰:“明早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谁都知道,各种花不仅开花的季节不同,就是开花的时刻也不一致。紫罗兰在春天盛开,玫瑰花在夏天怒放,菊花争艳在深秋,梅花斗俏在严冬;蔷薇、芍药开在早上,夜来香、昙花开在夜间。所以,要使百花服从人的意志,在同一时刻一齐开放,是难以办到的。但是 百花慑于武后的权势,都违时开放了,唯牡丹仍干枝枯叶,傲然挺立 。武后大怒,便把牡丹 贬至洛阳。 牡丹一到了洛阳,立即 昂首怒放,花繁色艳,锦绣成堆 。这更气坏了武后, 下令用火烧 死牡丹,不料,牡丹 经火一烧,反而开的更是红若烟云、亭亭玉立 ,十分壮观。表现了 牡丹不畏权势、英勇不屈的性格。
毛泽东生前非常喜爱牡丹 ,1935年,毛泽东率领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延安,在严酷的战争间隙,一天率领周恩来、朱德等去 延安万花山赏牡丹 ,在牡丹丛中对身边人说:“这里是一幅天然牡丹图,一定要好好保护,等到全国解放了,可以在这里修建一座人民公园。”1950年冬的一天,毛泽东在中南海花园散步,走到牡丹跟前停下脚步,跟身边工作人员讲起武则天与牡丹的故事并意味深长地说: “年轻人要具有牡丹的品格,不畏强暴,才能担当起重任。”
年轻人要向牡丹,踏平山海,逐风挽浪,志向为灯,心向远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刘禹锡《赏牡丹》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唐·徐凝 《牡丹》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唐·薛涛 《牡丹》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唐代:王维 《红牡丹》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 独立人间第一香。 ——唐代:皮日休 《牡丹》
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唐代·刘禹锡 《思黯南墅赏牡丹》
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白居易《牡丹》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赏牡丹》。
《赏牡丹》全诗如下: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全诗的字面意思: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全诗赏析:
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一开始并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态形色,而是把牡丹置于百花园中,从侧面与“庭前芍药”“池上芙蕖”这些花中的佼佼者相比。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前两句用的是抑彼扬此的手法,为牡丹的出现作铺垫,而第三句笔锋一转,从正面赞颂牡丹。然而还是没对牡丹作更多的描述,只用“真国色”三字加以概括,表达精炼而又到位。“唯有”一词,突出强调了只有牡丹才配称“真国色”,表明了诗人对牡丹的偏爱。在诗人眼里,婀娜多姿的牡丹哪里还是什么草木,只有把它比作“国色”才能写尽它的美好。“国色天香”则成了当时对牡丹的定评,也为后人所乐于接受和沿用。
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芙蕖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张静新作
七律国色天香
国色牡丹展姿容,天香迷人动京城。
风韵神采尽妖娆,艳冠群芳誉美名。
牡丹
文/荣成
一、
情满枝叶心似火
朝霞夕阳尽情收
神态风姿笔写意
与君相视不抬头
二、
繁盛美妙百朵红
枝叶摇曳思无话
色韵遐思绿叶中
春心荡漾妩媚花
三、
笔底盛开牡丹花
墨韵丹青情惆怅
风雨蹉跎花含雨
浊酒一杯醉他乡
四、
探花栅栏牡丹红
静谧相对情义忧
惊喜艳美深紫腻
霜剪绿色东风愁
牡丹画题诗
一夜东风春又回,
韶光满苑斗芳菲。
欣欣不负佳节意,
尽放雍容天下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