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 | 终其一生,为爱痴狂!

徐志摩 | 终其一生,为爱痴狂!,第1张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说到民国诗人,不得不提一个人,他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诗人,他是那个时代为人所“诟病”的人,他是那个时代为数不多放荡不羁的人!他就是我们熟知的《再别康桥》的作者,一个爱情充满传奇的人——徐志摩。

徐志摩短短的一生,活得如此的惊天动地,他应该感谢生命中遇到的三个女人。感谢上苍给了徐志摩如此绚烂的人生,感谢徐志摩给我们留下如此丰盛的诗歌文章大餐。

他曾经说过,林徽因才是最懂他的女人,也是他最想要一起共度一生的佳人。可是命运就是如此作弄,他偏偏已经结过婚。并且在一个很不恰当的时间遇见了林徽因。

如果说徐志摩错过林徽因是他人生的一大悲哀,那么,他错过张幼仪是他更大的遗憾!

张幼仪的人生浓缩了一部中国传统女性的历史,在她的身上似乎看见了所有中国传统妇女走出传统的过程,她在接受了西方思想的熏陶后,最后终于有勇气面对这段失败的婚姻。因为本来就是传统的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已。

张幼仪出身名门,受过新式教育,她性情温和善良,长相明眸清丽,知书达理又遵传统守孝道,在父母的要求下,嫁给了徐志摩,尽管那是才15岁。婚后不久,生了一个儿子。之后徐志摩便赴英国读书,期间结识了林徽因,并且二人迅速坠入爱河。

后来张幼仪也去了英国看往徐志摩,也算是作陪吧,并且不久身怀有孕,徐志摩为了结束这不是他所追求的自由婚姻,提出离婚。但张幼仪还是答应了徐志摩,结束了他们七年的婚姻。

徐志摩在36岁乘坐飞机不幸遇难,作为前妻,张幼仪还无怨无悔地尽责,养育他们的孩子,以女儿的身份照顾着他的父母。即使后来徐志摩在台湾出版的全集,也是张幼仪亲自指导整理编辑出来的。

林徽因始终清楚,徐志摩只是她生命中的惊鸿一瞥,只是一次漂亮的遇见。林徽因用她女人特有的心智,结束了和徐志摩一段无望的爱恋。对于徐志摩的情,她知道抵不过世俗,以及对于张幼仪的不忍。因为这在当时社会也不可能有好的结果!

记得林徽因对徐志摩说过这样一句,“我只许你现在,不许你未来”。这是对徐志摩的告白,也是一句无奈的告白,因为当时徐志摩并没有离婚。后来又说了句:“我懂的,但我怎能应和”。这是发自肺腑的真情告白!每句话都可以看出林徽因都是多么的无奈!

在徐志摩死后,林徽因还拿了一节飞机的残骸带回家中,以表思念。因为她知道徐志摩的死可能间接上也和自己有关,那是因为徐志摩是为了去听她的演讲,最后因飞机事故而逝。当然这只是表面,可能最深处还是因为她是最懂徐志摩的女人。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邂逅,也许是徐志摩最终寻找的爱情答案。陆小曼也是有过丈夫的人,因为与徐志摩的突然走近,引起了风言风语,最后又离婚,选择了与徐志摩结婚。她不光要真切的爱情,也要各种本就习惯的潇洒生活,后又因吸食大烟而不能自拔。

曾经风尘绝代的小曼,因为徐志摩的死,竟变成另一个人,她花费了几年的时间帮他收集出了遗作,终身不再吸毒、不穿华服、不打扮、不出门应酬,让自己华丽的生命从此消迹匿迹。她终抛开一切世俗,追求平平淡淡真切的生活,过上平淡的日子。

对于陆小曼其人,有很多的争议。说她喜欢交际、说她挥霍无度花钱似流水、说她曾经吸食鸦片。但你可知,徐志摩死的时候,小曼才28岁,当时不少达官贵人都有意结交,但小曼誓言终身不言再嫁。家里供奉徐志摩牌位,桌上鲜花长绿。即使后来她与翁瑞午选择同居,但终没有结婚,她不在乎别人怎么议论她自己。她终身保持徐志摩夫人的身份。从未改变!

陆小曼那狂野奔放的个性让她和徐志摩不谋而合,可是理想不等于现实,过日子总没有舞会那么浪漫。

陆小曼可以说是最幸运的,她真正得到了徐志摩, 是徐志摩心中的月亮,虽然有月圆月缺, 有乌云遮月。徐志摩还是企盼月圆月朗。也许小曼是徐志摩一生追求的爱情,但志摩却像他的诗一样,对于小曼一直是个问号。

郁达夫这样描述徐志摩:个子小,脸长,头比较大,戴着金丝眼镜。老照片上的徐志摩,文质彬彬,一副书生气派。就是这个与泰戈尔结伴同行过,与罗素擦身而过的人。创办过新月诗社,身上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

他的诗充满着浓厚的缠绵和炽热,清新又透着飘逸,热烈而饱满的情感氛围,那是一种难以言说的艺术享受。而他那富有传奇色彩的爱情纠葛,更让人感到无限的感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徐志摩是才子,但不风流,他如诗的爱,都给了他一生追求的“灵魂伴侣”。

徐志摩总是在和女人周旋,他所追求的不过是自己的所爱,他所追求的过于浪漫,就像他的诗一样。然而现实总是会有太多的不尽如人意,现实总是无情的打击着他那颗为爱颤动的心!

人性本身就是矛盾的,无论你是否优秀?只要不喜欢,没有爱情,就可以离开。男人再高贵,再有文才,也可以不顾一切的去男欢女爱。在情字面前,似乎每个人,都逃不过那世俗的纠缠!也逃不过命运的安排。徐志摩的一生追求,终究换来的还是“昙花一现”。

人间如火如炙的爱谁人能挡?林徽茵是让徐最刻骨铭心的女人。林徽因和徐志摩的感情纠葛一直贯穿始终。张幼仪的知书达理,孝顺明理,按说应该是徐志摩的最好选择,但却只是一次错误的安排。陆小曼的出现,好像让徐志摩找到了爱情的答案,可生活过后,还是让徐志摩对于这看似自由的爱情,却显得没有诗歌的浪漫!

徐志摩所追求的自由,从诗歌中就可能看出来,在爱情的选择方面更是大胆。无论是林徽茵已经结婚,陆小曼早有家室。他根本不在乎,他在意的只是他追求的爱情。哪怕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可命运就是如此安排,让他在爱情的漩涡中越陷越深,最终随着那一声巨响,永远的和我们再别了!

我们不一定非要去批判这些传奇爱情,我们可能也不能够去点评,在那个时代,徐志摩有着西方思想的融入,让他更加可以不受传统思想桎梏!或许爱情本身就没有绝对的对错,或许每个人对待爱情都有自己的体会。我们不是本人,也许感受不到那痛彻心扉的爱!

徐志摩,一个终其一生都在爱与被爱的世界纠缠,只叹息年纪轻轻就追随着自己的文字,魂归大地!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酉时,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原名章垿,字槱森,后改字志摩。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胡适语),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徐志摩 - 生平

徐志摩18岁时由父母安排,与15岁的张幼仪结婚,随后远赴西方求学。对徐志摩来说,这段婚姻并不美满。张幼仪远渡重洋到了英国后,才发现徐志摩在旅英期间邂逅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林徽音)。后来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最后,林徽音却选择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

1923年梁启超(号任公)写了长信很恳切地劝他:“万不可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始茫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以无量之苦痛。”“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兹事盖可遇而不可求。……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帖也极难。所梦想之神圣境界恐不可得,徒以烦恼终其身已耳。”任公又说:“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当知吾侪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的妙味矣。……若沉迷于不可必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气尽矣。郁邑佗傺以死,死为无名。死犹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呜呼!志摩!可无惧耶!可无惧耶!”

志摩答覆任公的信,不承认他是把他人的苦痛来换自己的快乐。他回信说:“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嗟夫吾师!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明照我深奥之灵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辄欲麻木其灵魂,捣碎其理想,杀灭甚希望,污毁其纯洁!我之不流入堕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几亦微矣!”

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甚大。小曼聪慧活泼,是独生女,父亲陆宝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回国后任赋税司。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交际场相识相爱,并谈及婚嫁。徐父执意请梁任公证婚,志摩求助于胡适,胡适果然把梁任公请了出来,梁任公在大庭广众之下骂徐志摩:“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盛典举罢,徐志摩与陆小曼南下定居上海。

由于徐志摩离婚再娶,触怒了父亲,中断了经济上的援助,而陆小曼生活挥霍无度,住的是3层楼的豪华住所,每月100银洋的租金,家里佣人众多,有司机、厨师、男仆,还有贴身丫环,这些巨额花费使志摩入不敷支。应胡适的邀请,徐志摩兼教于北大,为了贴补家用,常在上海、南京、北京间往返,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法学院、大夏大学三所大学讲课,课余还得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一月所获,至少也有1000多元(当时一个图书馆管理员的月薪约5元),但仍不敷陆小曼的挥霍。沉溺于跳舞、打牌、票戏等夜生活的小曼每天天亮才上床,睡到下午两点才起身。

徐志摩 - 罹难

1931年11月19日,因林徽音要在北京协和礼堂为外国使节演讲中国建筑艺术,徐志摩欲前去捧场,然而,飞机在大雾中误触济南开山坠落,志摩罹难,死时36岁。

徐志摩 - 年表

1900年起入家塾读书。

1907年,入硖石开智学堂就读。

1909年毕业,入杭州府中学(1913年改名为杭州一中,历经沿革为今日之杭州第四中学、杭州高级中学)。

1915年夏杭州一中毕业后,考入上海沪江大学。

1915年10月29日与张君劢之妹张幼仪结婚后转入上海浸信会学院学习。

1916年春,从上海浸信会学院退学。同年秋,转入国立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法科预科。次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

1918年6月,拜梁启超为师。

1918年8月赴美留学,入克拉克大学历史系。

1919年9月入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10月,赴英国伦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其间结识英国作家威尔斯,对文学兴趣渐浓。

1922年3月,与张幼仪离婚,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习。同年10月回国。

1923年3月,发起成立“新月社”。同时在北京大学英文系任教。

1924年4月至5月,泰戈尔访华,陪同在各地访问;5月至7月,陪同到日本、香港访问。8月,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出版。12月,《现代评论》周刊在北京创刊,为主要撰稿人。

1925年3月,辞去北京大学教职。3至5月,与陆小曼赴欧旅游。

1926年,应任光华大学教授,兼东吴大学法学院英文教授;主持《晨报副刊诗》;10月,与陆小曼结婚。

1927年春,参与筹办新月书店。1927年9月,第二本诗集《翡冷翠的一夜》由新月书店出版。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

1928年2月,兼任上海大夏大学教授。10日,与闻一多、饶孟侃、叶公超等创办《新月》月刊。

1928年6月至10月,赴日、美、欧、印等地旅游。11月,最有名的代表作《再别康桥》问世。

1929年,辞去东吴大学、大夏大学教职,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29年9月,应聘任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文学院英语文学教授。同年,兼中华书局、大东书局编辑

1930年底,先后辞去上海光华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职。

1932年1月,与陈梦家、方玮德等创办《诗刊》季刊。

1931年2月,任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兼任北平女子大学教授。8月,诗集《猛虎集》出版。

1931年11月13日,从北平赴上海看望陆小曼,18日离开上海到南京,为赶到北京听林徽因的一个关于建筑的讲座,19日上午搭乘从南京到北平的“济南号”邮机,到达济南附近时飞机触山失事,遇难身亡,时年36岁。

徐志摩 - 主要作品

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

小说散文集:《轮盘》。

另有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原名徽音,福建省闽侯人。l904年6月10日生于杭州,1955年4月1日病逝于北京。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4-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同年人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1921年回国复人培华女中读书。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同年8月回国,并回福州探亲。在福州期间,曾为乌石山第一中学演讲《建筑与文学》,为仓前山英华中学演讲《园林建筑艺术》,1929年出任东北大学建筑系副教授,讲授《雕塑史》和专业英语。是年,张学良出奖金征集东北大学校徽图案,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中奖。1930年因患肺病到北京香山双清别墅疗养。1931年应聘到北京中国营造学社任参校。 从1931年到1946年在中国营造学社期间,参加调查研究中国古建筑,足迹遍及北京、河北、山西、浙江、河南、山东、陕西等地。 1946年后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讲授《中国建筑史》课并为研究生开设《住宅概说》等专题课。1949年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工作,1951年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设计纹饰和浮雕图案,1951年调查研究景泰蓝生产工艺并设计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景泰蓝新图案,还亲自参与测试。 1950年兼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工程师,1953年当选中国建筑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建筑学报》编委、中国建筑研究委员会委员。 参与设计的工程有北京大学地质馆、灰楼学生宿舍。云南大学学生宿舍、清华大学教师住宅。中南海怀仁堂装修工程等。 她发表的有关建筑的论文主要有《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与梁思成合著)、《清式营造则例》第一章绪论、《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署名林徽因、梁思成)、《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的鉴别问题》(署名林徽因、梁思成)、《中国建筑史》(辽、宋部分)、《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梁思成、莫宗江合著)。 他们天上一对

希望采纳

坠入情感漩涡的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浪漫诗人徐志摩用他36岁的生命完成了一个对爱的全过程的注解。

   徐志摩受过良好的教育和诗书礼教的熏陶,自幼脱口成章,妙语连珠,他曾留学美国、英国,深受欧美浪漫主义和惟美派诗人的影响。他的诗文富有音乐性,意境优美隽永,饱满的激情蕴涵着惟美的感情。而徐志摩在个人情感上则蒙着一层淡淡的忧伤。1915年他奉父命与名门之女张幼仪结婚,但并不融洽的情感心路,使这一婚姻成为短暂的命运交汇。

   1921年,徐志摩与林徽音在伦敦相识,那年,他26岁,林16岁。林徽音清婉绝丽的诗情才艺,如同四月里的芬芳气息,漾溢在徐志摩的心头,被深深吸引了的徐志摩,很快做出了与张幼仪离婚的决定,于是徐被当时舆论称为“中国离婚第一人”。然而,林徽音毕竟与梁思成婚约在先,当她从热烈的情感中冷静之后,还是选择了前者,给失望煎熬中的徐志摩留下了一首令人伤感的诗:“忘掉曾有这世界;有你/落花似的落尽,忘了去……”之后,徐志摩珍藏这份一尘不染的感情,告别康桥启程回国。

   1924年,徐志摩邂逅了他生命中的第三个爱人———陆小曼,那时的陆小曼还是徐志摩朋友的妻子,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对陆小曼的追求。他在给陆小曼的《爱眉小札》中说服着自己和世人:“我们的爱,并不浅薄。即使有道德罅隙,也是最精纯完美的。”他的《爱眉小

札》词句华美,情感秾丽,激情澎湃。1926年,他们由胡适、梁启超主婚,在北海公园结婚。但婚后的陆小曼却在追求无节制的奢侈生活,以致后来情感变化,沉迷大烟,自暴自弃。隐忍求全的徐志摩每日为生活奔波劳碌,1931年11月由于飞机失事而英年早逝。执着地用诗歌诠释爱情的徐志摩,在他疲惫到扛不起为爱树立的标牌的时候,他“轻轻地走了”。但他浪漫的艺术生命却久久伫立在历史的长风中。

徐志摩的爱情故事

徐志摩20岁时由父母安排,娶了16岁的妻子,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义务后,

便远赴西方求学。守在家乡的妻子张幼仪,以为只要紧紧追随丈夫的脚步就能抓

住丈夫的心。可是当她远渡重洋到了英国后,才发现徐志摩在旅英期间邂逅了一

位才情洋溢的清丽少女林徽音。她不愿意介入徐志摩的婚姻,匆促地随父返国。

徐志摩为了反抗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婚姻,决然提出离婚要求,并鼓励张幼仪

跟他一样活出自己的新生活,成为反抗封建思想、再造社会的先锋。人在异乡又

怀有身孕的张幼仪,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几度失去求生的勇气,但她最后终于坚

强起来,答应徐志摩的要求并决定留在异乡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离婚后的张幼仪,留在德国求学,回国后接办上海女子商业银行,一生却没

有走出徐志摩的世界,这以后,她跟夫家维持着奇异的关系,共同经营事业,还

替徐志摩奉养双亲,连丧事都由她承办主持。

徐志摩回国追随林徽音,却听闻林徽音已接受父母安排订下了婚约,对象是

他恩师的儿子梁思成。这对徐志摩而言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进退两难的局面

与夹缠不清的感情至此便成为志摩与徽音一生无法说与人知,只能流向诗里的秘

密。林徽音无法淡忘这段感情,一旦迎身向前却只能抱得愁绪满怀。

此时,北京的社交名媛陆小曼翩然而至,她同样窒闷于封建婚姻中,渴望爱

情,因而快速呼应了诗人的热情。徐志摩想把她从封建婚姻中解救出来,开创出

两人性灵自由的美丽人生。两人奋力争取到了一场不被祝福的婚礼。

他们相爱,可是多数人却说他们互相毁了对方。徐志摩因她而声名狼藉,与

父母不合,因她的挥霍而疲于奔命地赚钱,更因她而身心俱疲。她给了徐志摩一

个爱情的答案,又给了她一个生命的问号。

不稳定的感情生活,使徐志摩在婚后数年里感到无尽的困顿与苦闷,乃至为

生活南北奔波教课,最后终于以一场意外结束了来去匆匆的人生———为了赶赴

北京听一场林徽音的演讲而搭机撞山葬送了生命。以顽童般的笑声为朋友所记忆

的徐志摩,在盛年以这样突兀的告别形式为自己光彩夺目的人生划上了句点,同

时让所有爱他与他爱的人错愕与终生的怀念。

林徽音与徐志摩这段走了一生却未完的情感,也因此成为后世不解的悬谜。

数年后她还继续发表给徐志摩的情诗,临终前,她要求并第一次见到了张幼仪,

却依然什么话都没说出。

陆小曼在徐志摩死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她费了几年力气帮他收集并出版了

遗作,终身不穿华服、不打扮、不出门应酬,让自己华丽的生命从此消匿在世上。

作文《路过》

原题再现

  

  请以“路过”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1、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不得透露个人信息。5、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审题点拨

  

  “路过”是一个好题目,可以引发无限联想。路过,意为“途中经过”,可以引发无限联想。它既可实指,路过某地,领略优美奇异的自然风光,见证某些值得铭记的事件的发生,邂逅一个人,开始一段情感经历;也可以虚指,路过一段历史,感受其中蕴含的历史哲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可以路过一些优秀人物的事迹,感受他们的高风亮节,提升自己对人生生命的认识,丰富自己的人生积淀。

  

  学生可以谈谈生命的短暂历程,从而珍视生命提升价值。可以唤醒社会责任意识,路过不冷漠,关爱帮助他人,营造和谐氛围。可以引发诗意的联想,比如崔护路过都护南庄,邂逅人面桃花,缘起缘灭,令人千百年感慨唏嘘;过客从思妇的窗前打马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得得”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常书鸿,1935年在塞纳河畔的旧书摊上与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一次路过,让他成为“敦煌守护神”,历经磨难不折回,埋骨大漠永相守……无数优美的诗句、名人故事、感动你的身边人和事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佳作鉴赏

  

  路过

  

  罗洁滢

  

  如果只是路过,请不要打扰。——题记

  

  太阳底下,我掀开一块土坯,随即掀翻了一个小世界:一群蚂蚁四散奔匿;一只多足虫,张皇着迈不开腿;还有几只不知句的小虫子,嫩嫩的,白白的,像几截草芽,僵卧在阳光下。我想我干了一件坏事,也许刚刚,蚂蚁们在乘凉,多足虫在打盹,而那几只草芽般的虫子,只愿守着它们的嫩与白,和这个世界静静相望。

  

  轻轻地,我将土坯放回原处,内心却再也无法平静。我只是一个过路人,却打扰了这个世界的梦。实在是罪过。也许只有路过而不打扰,才能换得我们这个世界的宁静吧。

  

  徐志摩于早年邂逅林徽因,从此便在心中烙下了她的倩影。天涯海角,追随着她而去。而林徽因却不钟情于他。当徐志摩知道林徽因与梁思成已经然是伉俪情深之后,他选择的是安静地抽离,抽离出林徽因的生命,从此不再打扰,只将她的笑笑靥收藏心底。“我在茫茫人海中寻访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吟着这样的句子,徐志摩终究将自己定位于过客,祝福过后,遵循命运的安排,从此退出林徽因的世界。

  

  路过,却不打扰。徐志摩为了心上人的幸福。没有强求,只忍着心酸路过了这段悲喜交加的单恋,让林徽因的生活不被扰乱。谁能不说这是一个诗人智慧的奉献呢?

  

  而就在前段时间,我听说南京市为修建地铁3号线,计划将阻拦在规划线路上的多株百年老梧桐树砍掉或移植。眼看悲剧即将发生,南京的市民们立即行动起来:在老梧桐树上系丝带、在树下深情地念着对它们的爱,来唤醒城市管理者为追赶“中国速度”而日益麻木的内心。还有环保志愿者积极为“树”请愿,呼吁有关部门改变原方案。频繁写信、打电话给城市规划管理局。最终,有关部门改换了地铁路线,绕开了那些古老而可爱的生灵,市民们又可以在树下感受那些轻碎的叶影了。

  

  地铁路过梧桐树,绕开不打扰,让它们得以继续荫护美丽的六朝古都。谁能不说这是中国人民智慧的舍取呢?

  

  路过有梦的尘世,不打扰;路过他人的生命,不打扰;路过自然的怀抱,不打扰。如果你只是路过,请不要打扰,还这个世界一片宁静。

  

  路过,却不打扰。正是生活的大智慧。

  

  点评:这次作文没有审题难度,但要写出特色则较难。许多同学生都是平面化地表达“路过善良”、“路过奉献”、“路过智慧”、“路过取舍”等等。这篇文章则表达了“路过然而打扰”的观点。文章轻灵而有见识,尤其是“不打扰”的确是一种难得的境界。当下喜欢打扰别人的事情实在是太多,道家的无为已被无所不为代替了。我们培养的未来的社会主流太需要这种见识了。

  

  路过

  

  董恭雷

  

  夜幕已经降临,喧闹的城市归于平静,漆黑的街道旁只有那家报亭依旧闪烁着微弱的灯光,这灯光总会让我有一丝莫名的感动。是的,每次路过这报亭,我都会因所见而感动。

  

  清晨的鸟鸣打破了夜的寂静,我也睡眼惺忪地开始了新的一天。骑车路过这报亭,已看见一位老人在忙碌,他便是这报亭的主人,六十多岁。他的动作令人赞叹:将报纸一份份夹好,一垛垛摆放在台面上,用铁尺压牢,没有一丝急躁、没有半点声音,他不是在理报,是在完成一件件艺术品。那一刻,因早起带给我的疲倦与烦躁荡然无存。是的,老人不将这一切当做繁杂的工作,而把它视作生活的一部分,用心完成,用心感受,用心享受。这样你就不会感到倦怠,你会感受生活的价值与意义。感谢老人,让我烦躁的心情得以平复。

  

  太阳的升起让城市从睡梦中苏醒,平静的大街又在此恢复了活力。人来人往间,老人的报亭也开始变得热闹,来老人处买报的大都是老主顾了,买报的人在报台前选出自己需要的报纸,将钱放在一旁的铁盒里,便转身离去了。这看似普通的举动却让我万分感动:老人信任他的顾客,顾客也相信老人的为人,人性之花在这一刻无声绽放。没有感天动地的场景,没有催人泪下的话语却给人心灵以无限感动。感谢老人,让我在路过你的报亭时,在这纷杂的尘世间感受人性的温暖与力量!

  

  正午的烈日让街道又恢复了平静,饭后的人们开始了午休。老人报亭前的一块空地上,几位老人在棋盘上厮杀。报亭的主人斜靠在树下的椅子上闭目养神。他仿佛听不见知了的聒噪、争斗者的吵闹……他的脸上是沉静的、闲适的,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却让人处处感受他的快乐与超脱。是的,身外之物过多地打扰了我们的生活,过分的物质需求让我们心灵无处停泊。感谢路过,感谢老人,让我在这烦闷的午后感受生命的真谛,追寻快乐的方向!

  

  黑夜再次来临,当一切又再次归于沉寂后你仍旧在黑夜里守候,守候着那几个夜班归来的工人,微弱的灯光把你瘦长的身影拉得更长。这守候不是为了金钱,只是为给疲惫的心灵带来一丝安抚。没有过多情感的交会,没有过多语言的润饰,目光与目光的碰撞、手与手相接的温暖是爱心与责任的最好表达!

  

  在我的人生征程中我庆幸有这样一个报亭,我庆幸有这样一位老人,我庆幸我每日的路过。路过这里我看见了人世间最美好的风景;路过这里,我看到人性的闪耀;路过这里,我感受生命与生活的价值与意义。

  

  感谢报亭,感谢老人,感谢路过!

  

  评点:本文小作者将目光投向生活,关注普通人,精心选取了四个场景:早晨的准备、白日的售报、中午的小憩、夜间的守候,以一天的时间顺序描绘了一位报亭老人平淡如水的生活,看似随意,却从不同侧面展现一位老人对待生活、生命、他人的积极态度,于不经意间的路过描述传达了小作者对于社会生活的感悟,传达出这个社会所倡导的道德规范与价值追求。平淡的叙述并不是不讲究技巧:结构的圆合从黑夜起至黑夜终,灯光的微弱却温馨;四个场景的匠心剪裁;最后一个场景人称有第三人称自然过渡到第二人称,使抒情意味更加浓郁;更值一提的是强烈的点题意识,在每一则材料结束后的主旨阐发,方便了阅卷老师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扣题意识,如何自然扣题这一点在高考阅卷中尤为重要。

  

  备考建议:

  

  用心观察生活,学会思考生活。生活的鲜活需要用心捕捉。其次要学会剪裁。确定好了话题或选择好了主题后,要调动生活积累,恰当取舍,注意从不同方面不同侧面去解读主题,避免材料重复平面化。最后自觉使用写作技巧。确定写作的线索,精心选择象征意向,注意一些细节的重复强化,环境的渲染烘托,对比突出鲜明比照,巧用修辞使语言生动形象等,技巧的使用是为了使情感表达得更好更自然。切不可为了卖弄技巧。

  

  路过

  

  李晴

  

  张爱玲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预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荒野里,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刚巧赶到了。

  

  席慕容也曾写道,前世佛前五百年祈祷,才换来今世的一次回眸。

  

  这是一种多么珍贵的缘分!

  

  如果很煞风景的,用概率来算一算,地球上两个人路过对方的概率是六十亿分之一。微小的可能性,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所以珍惜我们的路过,珍惜每一次生命的邂逅。

  

  汶川地震似乎快要淡出人们的记忆了,可其中一个片段却让我记忆犹新。那是一个被困在废墟夹缝中的女孩,每天抬起脖子都很困难,周围是断壁颓垣,就这样坚持了五十七个小时。救援人员救起她的时候,她依然努力仰头看天,她说:“我看见一只小鸟飞过去了!”所有人都愣住了,然后女孩抿抿嘴唇说:“在我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看到了一只飞翔的鸟。”一只鸟闯进了她的视线里,一个生命的路过唤起另一个生命的希望。这样的路过,是希望!

  

  路过,不应该是冷漠。“小悦悦事件”中那十八个路人的淡漠让我们沸腾的心再遭重创,让人彻骨生寒。如果城市流行一种痛,那么就应该是这种痛!北大副校长的“撑腰体”博客虽搞笑,但笑过之后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沉思。如果你路过的是“小悦悦”,是苍老的爷爷奶奶,你会伸出手吗你会不顾被讹或是世俗杂论伸出手吗,去抱起“小悦悦”,去扶起老奶奶不知答案如何,但我想,路过即是一种责任!

  

  司汤达的墓碑上刻着六个字“活过爱过写过”,这不禁让我联想起凯撒的名言“我来我见我胜”,两者都豪气干云。人类都有种路过心理,因为宇宙何其大,时间的荒野那么广阔,人类只是这浩渺宇宙的一棵苇草,单薄、无凭依的,转瞬间百年即逝。天地逆旅,人生过客。杨丽萍说,她愿作生命的旁观者,她来到这个世界,就是看云怎么飘,水怎么流。杨丽萍是懂人生的,司汤达如是,凯撒如是。这样的路过,是诗意的。

  

  所有的路过通通汇成一条闪着明亮的光的河流。河流上空有清朗的声音,听,它在说“能路过即是缘,请珍惜这样的路过!”

  

  点评:本文是一种杂感类的散文,围绕“路过是缘,珍惜路过”的主题,浮想联翩,收放自如。很多同学在审题时也以“路过是缘,珍惜路过”为立意,本文能脱颖而出更多地来自于她积累素材的广泛丰富。起笔处张爱玲小说《爱》中悠悠道出的一句话一下子便抓住阅读者的心。席慕容的诗句营造了浓浓的文学意味。文中材料丰富,取材广泛,古今中外,既有普通人的经历(汶川女孩),又有伟人的哲理思辨(司汤达的墓志铭),既关注现实(小悦悦事件,北大教授撑腰体),又诗化人生。丰富的材料来源于她平日的阅读积淀,也凸显出她熟练驾驭材料的能力。其实这些材料在其他的作文中她也多次使用过。

  

  备考建议:

  

  有许多同学喜欢写散文,散文最重要的特征是“形散神聚”,因此要用心积累素材使材料丰富,锤炼字句使文句富有意蕴,从而达到亮化作文的目的。后期作文复习主要不是听老师讲,而要靠自己写,保持两周一次的练笔。在写中提高审题能力,提高运用来自生活中的材料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同时要关注当前社会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积累写作材料。注意几点:①注意训练审题能力。即使是如近年的开放式作文,审题不当也很难写出内容深透的好文章;②关注生活,关注优秀文化传统,关心社会,丰富自己的思想,提高认识能力;③重视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在写好规矩文的基础上,鼓励创新,加强创新思维训练;④加强思想修养,尤其注意思想观点的健康积极,符合社会倡导的主流思潮,进行有意识的思想感情训练;⑤注重表达,善用巧用修辞、句式灵活多变,甚至标点符号的恰当使用,强化情文并茂的针对性训练。

  

  下水作文

  

  路过

  

  太阳路过大地,温暖了积雪,温暖了冰河,暖和了整个冬天;

  

  春风路过大地,吹绿了山岗,吹绿了原野,吹皱了一池春水;

  

  春雨路过大地,滋润了禾苗,滋润了花草,润酥了满目葱茏。

  

  亲爱的朋友,当你路过人生的驿站,路过沿途的风景,该留下点什么呢?

  

  都说人生如戏,每个人都是这个偌大舞台上的主角,或悲或喜,或悲喜交加;其实,人生更像是一次旅行,我们既是短暂而漫长的旅行者,又是沿途两岸风景的欣赏者,或驻足凝望,或匆匆一瞥。驻足者欣赏风景,同时他也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匆匆者错过了风景,成了这次旅行中名副其实的的过客。李白云,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既如此,我们是否应该做一个驻留者而非过客呢?

  

  路过,需要拥有一种正确的人生态度。浔阳江头的那个夜晚,耳听得只应天上才有的仙乐,身为贬谪之人又逢分别在即的白乐天没有成为一个匆匆过客,而是下马登舟,移船设宴,用心聆听琵琶音,为君翻作琵琶曲。一首《琵琶行》遂成千古绝唱。苏轼一生,历典八州,屡遭磨难,可他虽然身如不系之舟,但却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黄州赤壁,他驻足长江,在清风明月之间参悟了人生,于是留下了永恒的《赤壁赋》。黄州成为苏轼人生中的重要驿站,也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这样的驻足,是苏轼的幸运,难道不也是我们后人的大幸吗?

  

  路过,也需要保持一种积极向前的姿态。“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哀叹伤悼无济于事,唯一可做的就是行动。陶渊明曾路过官场,可送往迎来非其所愿,心为物役让他感到违己交病,于是,他抛下了官印绶带,像飞鸟投林一般,载欣载奔,乘着星光,踏着晨雾,肩荷一柄锄头,拄着一根拐杖,在南山边种菊,在田园间徜徉。他将一缕菊香飘洒了千年,悠然的南山也成为人们守护的精神家园。陶渊明没有消极路过,混迹官场,浪费人生,而是选择了田园,觅得了诗的灵感,成就了“田园隐逸诗人之宗”的美誉。

  

  路过,更需要带着一种感恩的情怀。爱是人生最温暖的胎盘,爱或被爱是人生的永恒血脉。当我们路过生命的每个驿站时,都离不开爱的庇佑。这就需要我们摈弃冷眼旁观,选择相携相助。我们鄙弃那些从小悦悦身边绕走的过客,我们感动的是用烤羊肉串挣钱来帮助别人的克里木;我们鄙视那些为一己之私而抛弃亲人的不孝子孙,我们感动的是十几年来不离不弃地照顾没有血缘关系的妈妈的孟佩杰。同情在左,爱心在右,这样的人生才会一路幸福,这样的人生才叫没白白路过。

  

  曹孟德诗曰:人生几何,譬如朝露。是因为他渴求贤才统一天下;苏东坡词云:人生如梦,早生华发。那是他感叹功业未就,壮志未酬。如今,我们人在旅途,就要慨当以慷,持节云中,否则将是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徐志摩诗歌《偶然》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诗歌了吧,诗歌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诗歌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徐志摩诗歌《偶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徐志摩诗歌《偶然》1

 作者: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惊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赏析:

 能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结构,充满情趣哲理,不但珠润玉圆,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意溢于言外——徐志摩的这首《偶然》小诗,对我来说,用上“情有独钟”之语而不为过

 诗史上,一部洋洋洒洒上千行长诗可以随似水流年埋没于无情的历史沉积中,而某些玲珑之短诗,却能够经历史年代之久而独放异彩。这首两段十行的小诗,在现代诗歌长廊中,应堪称别备一格之作

 这首《偶然》小诗,在徐志摩诗美追求的历程中,还具有一些独特的“转折”性意义。按徐志摩的学生,著名诗人卡之琳的说法:“这首诗在作者诗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卡之琳编《徐志摩诗集》第94页)新月诗人陈梦家也认为:“《偶然》以及《丁当-清新》等几首诗,划开了他前后两期的鸿沟,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气,用整齐柔丽清爽的诗句,来写那微妙的灵魂的秘密。”(《纪念徐志摩》)。的确,此诗在格律上是颇能看出徐志摩的功力与匠意的。全诗两节,上下节格律对称。每一节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都是用三个音步组成。如:“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

 壳,”每节的第三、第四句则都是两音步构成,如:“你不必讶异,”“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音步的安排处理上显然严谨中不乏洒脱,较长的音步与较短的音步相间,读起来纡徐从容、委婉顿挫而朗朗上口。而我在这里尤需着重指出的是这首诗歌内部充满着的,又使人不易察觉的诸种“张力”结构,这种“张力”结构在“肌质”与“构架”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意向”与“意向”之间诸方面都存在着。独特的“张力”结构应当说是此诗富于艺术魅力的一个奥秘

 所谓“张力”,是英美新批评所主张和实践的一个批评术语。通俗点说,可看作是在整体诗歌的有机体中却包含着共存着的互相矛盾、背向而驰的辨证关系。一首诗歌,总体上必须是有机的,具各整体性的,但内部却允许并且应该充满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张力。充满“张力”的诗歌,才能蕴含深刻、耐人咀嚼、回味无穷。因为只有这样的诗歌才不是静止的,而是“寓动于静”的。打个比方,满张的弓虽是静止不动的,但却蕴满饱含着随时可以爆发的能量和力度

 就此诗说,首先,诗题与文本之间就蕴蓄着一定的张力。“偶然”是一个完全抽象化的时间副词,在这个标题下写什么内容,应当说是自由随意的,而作者在这抽象的标题下,写的是两件比较实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尔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如果我们用“我和你”,“相遇”之类的作标题,虽然未尝不可,但诗味当是相去甚远的。若用“我和你”、“相遇”之类谁都能从诗歌中概括出来的相当实际的词作标题,这抽象和具象之间的张力,自然就荡然无存了 再次,诗歌文本内部的张力结构则更多。“你/我”就是一对“二项对立”,或是“偶尔投影在波心,”或是“相遇在海上,”都是人生旅途中擦肩而过的匆匆过客;“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都以“二元对立”式的情感态度,及语义上的“矛盾修辞法”而呈现出充足的“张力”。尤其是“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一句诗,则我以为把它推崇为“新批评”所称许的最适合于“张力”分析的经典诗句也不为过。“你”、“我”因各有自己的方向在茫茫人海中偶然相遇,交会着放出光芒,但却擦肩而过,各奔自己的方向。两个完全相异、背道而驰的意向——“你有你的”和“我有我的”恰恰统一、包孕在同一个句子里,归结在同样的字眼——“方向”上 作为给读者以强烈的“浪漫主义诗人”印象的徐志摩,这首诗歌的象征性——既有总体象征,又有局部性意象象征——也许格外值得注意。这首诗歌的总体象征是与前面我们所分析的“诗题”与“文本”间的张力结构相一致的。在“偶然”这样一个可以化生众多具象的标题下,“云——水”,“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构成,都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或组构。这正是“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易·系辞》)的“象征”之以少喻多、以小喻大、以个别喻一般的妙用。或人世遭际挫折,或情感阴差阳错,或追悔莫及、痛苦有加,或无奈苦笑,怅然若失……人生,必然会有这样一些“偶然”的“相逢”和“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永难忘怀的记忆而长伴人生

徐志摩诗歌《偶然》2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1926年5月,乃是诗人徐志摩初遇林徽因于伦敦时所写,昔时徐志摩偶识林徽因,燃起爱情之火、诗作之灵感,一挥而就有此佳作。初载于同年5月27日《晨报副刊诗镌》第9期,署名志摩。这也是徐志摩和陆小曼合写的剧本《卞昆冈》第五幕里老瞎子的唱词。

 文学赏析:对人生的呐喊,对爱与美的追求

 徐志摩的《偶然》这首诗作于1926年5月,初载同年5月27日《晨报副刊诗镌》第9期,署名志摩。诗人运用多种意像将自己的人生历程融入于此,表明诗人人生中经历了太多的偶然,将偶然形象化,不仅充满情趣意味,还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想像空间。无数次偶然,无数次坎坷,无数次邂逅,似乎都显得如此平常,不必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记得也好,你忘掉构成诗人的态度。他与张幼仪的结合是偶然,与林徽因的恋情是偶然,与陆小曼的风波也是偶然;他学习金融是偶然,倾心康桥是偶然,飞机失事更是偶然。这些偶然就像一根穿线的珠子。

 诗句开始以“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比喻自己,表明诗人在天涯海角肆意飘忽却高洁不俗,直喻自己为下文作了铺垫,突然一转意“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给人一种舒缓气势却又耐人寻味,两人偶然的相遇就好比云与水的相遇,但都是虚幻的,短暂的相遇更能使其产生了距离的美感,却最终还是昙花一现。特别是“波心”的“心”字的用得恰到好处,意在表明及时再多么的投入和缘分或许也只是一个偶然罢了。虽然人生中充满着偶然,但我们却不能停止自己的脚步继续等待,唯有追求的永恒。正因为这次相遇只是一个偶然,所以接着说明对方应该持有的态度:你不必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这就借景抒情,充满着人生哲理,是人生中很平常的事了,更没有值得留恋的地方,同时也表明诗人的坦诚,这也只是在转瞬间消灭的踪影。

 诗歌第一节运用了“天空”,“云”,“水波”等形象的实物比喻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天空的一片云投影在波心也反应出诗人的内心活动以及心里特征,表明其爱与美的追求。还运用了“投影”,“消灭”两个动词更显示出其偶然的因果关系,投影是虚幻的就必将导致彻底消灭,最终从偶然相遇转化到消灭了的踪影,踪影又与投影形成对应关系。另外诗人将诗歌中的主人公“你”和“我”也清楚的表现出来了,说明“你”和“我”的两个主体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虽然在这个联系中存在感情的依托,但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这里起到一个波浪转折的作用,意在表明虽然是偶然与你相遇似乎还是比较融入但却因为最终踪影的消灭,所以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最后说明其原因。而在“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中存在着更进一步的关系,讶异没有必要,欢喜更没有必要,中间用一个“更”字联结恰到好处,说明诗人一再压抑自己的兴奋而还在奉劝对方不要讶异和欢喜过早了,表明诗人明白自己的人生处境而不想伤害对方,因为“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同时可以看出人生不是又自己可以主宰的,任何美好的事物都要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既然是偶然的事物就一定是转瞬间的`事物,我们一定要加倍珍惜这个事物。

 诗歌第二节以“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将你我两个主体同时拉在一起,在黑夜的背景下,在海的渲染下,“你”的突然出现,似乎让我在黑夜的海上不再孤单不再寂寞,“你”的出现更使我获得了感情的寄托。但即使是这样,却我们只是人生旅途中的匆匆过客,因为: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在这种偶然的必然情况下发生的相遇,就像一次上帝的眷顾,情剧中的故意情节,在同样甘受寂寞孤独的相遇最终还是会因为我们彼此的方向不同而彼此错过,说明在人生方向上的选择往往是充满着戏剧化的,是不会永恒的。在此处戏剧化的安排一个与我相对应的主体的你,说明诗人对爱情等的追求和向往,但因为选择的方向不同我们彼此擦肩而过,或许彼此留下了一个会心的微笑甚至在彼此留恋着对方,但终究在黑夜的海上的背景下因为方向的选择而错失美好的事物无可奈何,顿时诗人一种失落的情感流露在心间,最后奉劝自己:“你记得也好,你忘掉”,这里起到一种安慰自己的作用,告诫一种人生哲理:很多时候何曾不只退一步想呢同时承接上文“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诗歌第二节运用了“黑夜”,“海”,“光亮”等形象的实物比喻使诗歌更加生动,具体。也运用了“相遇”,“交会”等相对应的动词,直接承第一个情节将第二个情节拉得更近,由云与水的远距离直接转入你与我的近距离,由白天转入黑夜,由水波转为海,完全是上一个情节的更进一步升华。你我即使距离再近或许也因为外部的因素而阻止我们的继续相遇,在人生茫茫无边的大海上,即使情节安排得再好,环境安排得再好,心与心的艰难交融也最终成为一个泡影,消失在大海深处。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方向,在偶然相遇中互放的光亮也只是一时的不是永恒的事物,因此诗人告诫自己不要盲目回忆过去,要赶快走出阴影,记得也好,你忘掉,这里也是诗人的感情变化条件,中间用一个“最”字联结,说明诗人以信心的态度渴望走出人生的低谷奉劝自己要忘记掉偶然的事物而迎接新的曙光,这是现实的无奈,人生的无奈。面对“记得”与“忘掉”的两难选择,选择了后者,人生何不是如此呢

 通过诗歌的全文不难读出所描述出的两个情景,语言生动,形式完美,情节波浪起伏,给人以无穷的想像空间。诗歌前后两节相互对应,读起来朗朗上口,耐人寻味。从表面上去看是一首爱情诗歌,仔细去品读,却更加有味,给人越读越有味的感觉,蕴涵了深层的人生哲理和人生感悟,不乏一篇经典名作。新月诗人陈梦家也认为:“《偶然》等几首诗,划开了他前后两期的鸿沟,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气,用整齐柔丽清爽的诗句,来写那微妙的灵魂的秘密。”同时将平常熟悉的意象穿插于整首诗歌中并将诗歌的两个主人公融入到意境中,仿佛一部戏剧片,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诗人采用两两对的事物将其矛盾化,可谓匠心独运的写作手法将其动静结合。偶然的相遇或不再来临,但我们是否应该懂得更加珍惜美好的时光,随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无不表现和谐之美。随着我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感悟也会随着逐渐加深,因为人总是在不断认识实践中前进的。

 仰望星空,天空还是原来的天空,但是因为我们的命运不完全由自己掌握,在充满挫折中总是遇到或多或少的偶然,既然是偶然,但我们必须得意识到最终的结果,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不管是天空的一片云还是黑夜的海上,在不伤害对方的同时还要奉劝自己,在奉劝对方的同时还要看到自己的方向,何不在得不到的情况下忘掉呢,毕竟彼此的交会也留下过光亮。

 在贫困黑暗的时代里,诗人的偶然何不是一种对人生的呐喊,对爱与美的追求,抒写着诗人的灵魂空间。在呐喊与追求的路上,难道不是苦苦挣扎的路吗?

徐志摩诗歌《偶然》3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惊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赏析1:

 徐志摩这首《偶然》,很可能仅仅是一首情诗,是写给一位偶然相爱一场而后又天各一方的情人的。不过,这首诗的意象已超越了它自身。我们完全可以把此诗看作是人生的感叹曲。人生的路途上,有着多少偶然的交会,又有多少美好的东西,仅仅是偶然的交会,永不重复。无论是缠绵的亲情,还是动人的友谊,无论是伟大的母爱,还是纯真的童心,无论是大街上会心的一笑,还是旅途中倾心的三言两语,都往往是昙花一现,了无踪影。那些消逝了的美,那些消逝的爱,又有多少能够重新降临。时间的魔鬼带走了一切。对于天空中的云影偶尔闪现在波心,实在是“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更何况在人生茫茫无边的大海上,心与心之间有时即使跋涉无穷的时日,也无法到达彼岸。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方向,我们偶然地相遇,又将匆匆地分别,永无再见的希望。那些相遇时互放的“光亮”,那些相遇时互相倾注的情意,“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徐志摩在这样短短的小诗中,用了那么单纯的意境,那么谨严的格式,那么简明的旋律,点化出一个朦胧而晶莹,小巧而无垠的世界。我们漫步在这个世界之中,生发出多少人生的慨叹,多少往事的追怀,多少往事的回味,……但,并不如泣如诉,更不呼天抢地。我们只是缓缓而有点沉重地漫步,偶尔抬头仰望,透过葡萄架或深蓝的云彩,恰有一朵流星飞逝而过,我们心中,升起了缕缕淡淡的哀伤。但仍然漫步,那缓缓而又有点沉重的足音,如一个“永恒”,驻留在夜的天空。

 不失轻盈,不失飘逸,却总是掩饰不住现实的悲伤,情感深处隐伏着一丝淡淡的失落。诗人对于美,对于人生,并不是看得可有可无的,而是怀着深深的眷恋,执着的追求,只是“美”抑或人生的其他,都像天空中的云影,黑夜海上的光亮,在瞬间都无影无踪。他有憧憬,同时又无法摆脱一丝淡淡的哀伤。“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似乎达观,超脱。但在审美心理上,却并非如此,“最好你忘掉”,其实是最不能忘掉。没有一点超脱,没有一点可有可无。有的是现实的哀伤,是一个真实的人,执着于生活的人,执着于理想的人,在屡遭失意中唱出的歌。憧憬与绝望,悲哀与潇洒,奇妙地交织在一起。是一个纯诗人的哀感。他的潇洒与飘逸,也多半是他为了追求典雅的美,节制自己的感情而来的。

 徐志摩处在一个贫困的国度最黑暗的年代,他满怀着“美”的希望,在时代的夹缝中苦苦追寻着理想的光芒,但都如海滩上的鲜花,一朵朵在瞬间枯萎。他的歌喉,在“生活的阴影”逼迫下,最后变得暗哑、干涩。即使早期一些诗,如“我不知道风在哪一个方向吹”等,虽然那么轻柔,那么飘逸,但仔细体味,也无不让人感伤。写于1926年的《偶然》,也是一样,诗的深层信息中荡漾着淡淡的哀伤。诗人无意投身时代火热的斗争,也无意于表现所谓的“时代本质”,但时代的苦难,也同样曲曲折折地映射在一个真纯诗人的心灵深处。

 有的研究者认为,《偶然》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得很飘忽、了无痕迹”,“把什么都看得很淡,都看成无足轻重,无可无不可,把火热情怀与旺盛的生命,都化作轻烟”。这样的结论,不能说全错,但也不能说全对,因为这个结论是建立在研究者对《偶然》这首诗的表层信息的领会上的。而一首诗永久的魅力却来自它的深层信息,《偶然》的深层信息传达了一种人生的失落感——是飘逸的也是轻淡的。——它是诗人充溢着灵气的灵魂在瞬间弹出的心音,单纯的音符中回荡着悠长,典雅的美感中起伏着骚动,飘逸的情调中蕴藏着深邃……

  赏析2:

 注:写于1926年5月,初载同年5月27日《晨报副刊·诗镌》第9期,署名志摩。这是徐志摩和陆小曼合写剧本《卞昆冈》第五幕里老瞎子的唱词。

 能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结构,充满情趣哲理,不但珠润玉圆,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意溢于言外——徐志摩的这首《偶然》小诗,对我来说,用上“情有独钟”之语而不为过。

 诗史上,一部洋洋洒洒上千行长诗可以随似水流年埋没于无情的历史沉积中,而某些玲珑之短诗,却能够经历史年代之久而独放异彩。这首两段十行的小诗,在现代诗歌长廊中,应堪称别备一格之作。

 这首《偶然》小诗,在徐志摩诗美追求的历程中,还具有一些独特的“转折”性意义。按徐志摩的学生,著名诗人卡之琳的说法:“这首诗在作者诗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卡之琳编《徐志摩诗集》第94页)新月诗人陈梦家也认为:“《偶然》以及《丁当-清新》等几首诗,划开了他前后两期的鸿沟,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气,用整齐柔丽清爽的诗句,来写那微妙的灵魂的秘密。”(《纪念徐志摩》)。的确,此诗在格律上是颇能看出徐志摩的功力与匠意的。全诗两节,上下节格律对称。每一节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都是用三个音步组成。如:“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壳,”每节的第三、第四句则都是两音步构成,如:“你不必讶异,”“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音步的安排处理上显然严谨中不乏洒脱,较长的音步与较短的音步相间,读起来纡徐从容、委婉顿挫而朗朗上口。

徐志摩诗歌《偶然》4

 《偶然》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映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徐志摩这首《偶然》,很可能仅仅是一首情诗,是写给一位偶然相爱一场而后又天各一方的情人的。不过,这首诗的意象已超越了它自身。我们完全可以把此诗看作是人生的感叹曲。人生的路途上,有着多少偶然的交会,又有多少美好的东西,仅仅是偶然的交会,永不重复。无论是缠绵的亲情,还是动人的友谊,无论是伟大的母爱,还是纯真的童心,无论是大街上会心的一笑,还是旅途中倾心的三言两语,都往往是昙花一现,了无踪影。那些消逝了的美,那些消逝的爱,又有多少能够重新降临。时间的魔鬼带走了一切。对于天空中的云影偶尔闪现在波心,实在是“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更何况在人生茫茫无边的大海上,心与心之间有时即使跋涉无穷的时日,也无法到达彼岸。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方向,我们偶然地相遇,又将匆匆地分别,永无再见的希望。那些相遇时互放的“光亮”,那些相遇时互相倾注的情意,“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诗人领悟到了人生中许多“美”与“爱”的消逝,书写了一种人生的失落感。这就是这首诗深含的人生奥秘与意蕴。 诗人的感情是节制的,情态是潇洒的。把最难以割舍、最可珍贵的东西消逝后,而发生的失落感,用了貌似不经意的语调予以表现,使这首诗不仅在外观上,达到了和谐的美,更在内在的诗情上,特别地具有一种典雅的美。诗的上下两段中的中间两句,“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与“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蕴涵了非常曲折的心态,非常细腻入微的情意。一方面,有克里丝荻娜·罗塞提(1830—1894年,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女诗人)在《记住我》中所写的“我情愿你忘记而面带笑容,也不愿你记住而愁容戚戚”之韵味;另一方面,也可体会到一种在命运面前无可奈何的、故作达观的苦涩情调。这两方面,构成了一个立体的、模糊的审美体,不断的思索、体会,不同侧面的观赏、玩味,都会有新鲜的感悟。显示了相当典雅的情趣。徐志摩在这样短短的小诗中,用了那么单纯的意境,那么谨严的格式,那么简明的旋律,点化出一个朦胧而晶莹,小巧而无垠的世界。我们漫步在这个世界之中,生发出多少人生的慨叹,多少往事的追怀,多少往事的回味,……但,并不如泣如诉,更不呼天抢地。我们只是缓缓而有点沉重地漫步,偶尔抬头仰望,透过葡萄架或深蓝的云彩,恰有一朵流星飞逝而过,我们心中,升起了缕缕淡淡的哀伤。但仍然漫步,那缓缓而又有点沉重的足音,如一个“永恒”,驻留在夜的天空。 不失轻盈,不失飘逸,却总是掩饰不住现实的悲伤,情感深处隐伏着一丝淡淡的失落。诗人对于美,对于人生,并不是看得可有可无的,而是怀着深深的眷恋,执着的追求,只是“美”抑或人生的其他,都像天空中的云影,黑夜海上的光亮,在瞬间都无影无踪。他有憧憬,同时又无法摆脱一丝淡淡的哀伤。“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似乎达观,超脱。但在审美心理上,却并非如此,“最好你忘掉”,其实是最不能忘掉。没有一点超脱,没有一点可有可无。有的是现实的哀伤,是一个真实的人,执着于生活的人,执着于理想的人,在屡遭失意中唱出的歌。憧憬与绝望,悲哀与潇洒,奇妙地交织在一起。是一个纯诗人的哀感。他的潇洒与飘逸,也多半是他为了追求典雅的美,节制自己的感情而来的。

 徐志摩处在一个贫困的国度最黑暗的年代,他满怀着“美”的希望,在时代的夹缝中苦苦追寻着理想的光芒,但都如海滩上的鲜花,一朵朵在瞬间枯萎。他的歌喉,在“生活的阴影”逼迫下,最后变得暗哑、干涩。即使早期一些诗,如“我不知道风在哪一个方向吹”等,虽然那么轻柔,那么飘逸,但仔细体味,也无不让人感伤。写于1926年的《偶然》,也是一样,诗的深层信息中荡漾着淡淡的哀伤。诗人无意投身时代火热的斗争,也无意于表现所谓的“时代本质”,但时代的苦难,也同样曲曲折折地映射在一个真纯诗人的心灵深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8402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6
下一篇2023-11-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