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行书集字书法

苏轼行书集字书法,第1张

 苏东坡是中国古代绝无仅有的天才人物:诗有苏黄之美誉,词成豪放开派之祖,文列唐宋八大家,书冠苏黄米蔡宋四家。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苏轼行书集字书法,希望你们喜欢。

苏轼行书集字书法欣赏

 苏轼行书集字书法1

 苏轼行书集字书法2

 苏轼行书集字书法3

 苏轼行书集字书法4

 苏轼行书集字书法5

 苏轼的意义

 苏东坡是中国古代绝无仅有的天才人物:诗有苏黄之美誉,词成豪放开派之祖,文列唐宋八大家,书冠苏黄米蔡宋四家。做官呢,与弟弟分据部长、副高位;美食不是他的专业领域吧他却发明了东坡肉

 这样不世出的牛人,简单用一句“崇拜”已不能表达我们的仰慕之情。虽然历经沧海桑田,很多 故事 与作品已然湮灭不得复见,仅从流传下来的东坡作品中,便有太多可以品味的内容。当然,我这里仍然要回到他的书法,与大家一起欣赏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与行书尺牍。

 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仅次于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

 《寒食帖》是苏轼遣兴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郁郁,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书法随之起伏跌宕,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寒食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黄庭坚为之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馀卷,必以此为甲观”。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并列唐宋八大家。书法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极具个性意趣的风格。东坡生性豁达豪放,情感细腻,能唱大江东去,也吟共婵娟,反映在艺术上,诗文风格多变,气势恢宏又文辞瑰丽;书法丰润秀逸趣味横生,左顾右盼神采飞扬,满纸都是浓浓书卷意,非极大才气不可为之。

 苏轼是中国古代绝无仅有的天才人物。

 21岁参加礼部考试,苏轼以绝代惊艳之才震惊主考欧阳修,被欧误以为是弟子曾巩所作,为避嫌,取苏为第二。嘉祐六年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北宋科举“百年第一”。(关于考试名次的真实性存在争议,但苏轼成绩极好勿庸置疑)

 苏轼 文章 与父洵、弟辙同列唐宋八大家;诗有苏黄美誉;写词吧,一不小心就将婉约词人柳七郎给盖了,成豪放开派之祖;书法冠居苏黄米蔡;绘画方面,善画墨竹,为“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画史上据有一席之地;为官上,与弟分任部长、副;美食上,创造东坡肉、东坡肘子

 苏轼具有伟大的政治理想,坚持原则,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一生数次被贬,黄州、惠州、儋州,一次比一次远,却执著坚定,初心不改。当时朝中历任宰相、重臣,如士林领袖欧阳修、改革派王安石、保守派司马光都是他的朋友,都极看重他的才华,也认可他的能力,甚至连皇帝也是他的粉丝,而他却选择并坚持走一条注定艰难的道路,这点相当不容易。但在执著的同时,他又极豁达,历经坎坷依然乐观相对,写出了大量传诵千年的诗词名篇。

 在那个时代,写诗言志,作词言情,词就只能写情情爱爱,以柳永为代表的婉约派大红大紫。苏轼豪放词写得晚,但出手便见不凡——38岁时写下第一首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

 他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 文化 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

 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地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错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此外,李格非、李之仪、唐庚、张舜民、孔平仲、贺铸等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苏轼影响。由于苏轼的成就包括各种文学样式,他本人的创作又没有固定不变的规范可循,所以苏门的作家在创作上各具面目。黄庭坚、陈师道长于诗,秦观长于词,李廌以古文名世,张、晁则诗文并擅。同时,他们的艺术风貌也各具个性,例如黄诗生新,陈诗朴拙,风格都不类苏诗,后来黄、陈还另外开宗立派。

 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高丽等地都广受欢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到了南宋党禁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

 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苏轼的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苏轼的 散文 ,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散文的艺术渊源,直到清代袁枚、郑燮的散文中仍可时见苏文的影响。

 苏轼还以和蔼亲民、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于世。他在各地写下的游记、词赋、 对联 ,他在生活中创造的有趣发明,都流传至今,深受人们的喜爱。

苏轼的书法代表作是黄州寒食帖。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纵342厘米,横1995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成为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

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洵长子。北宋嘉佑二年(1057)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谪贬惠州、儋州(海南岛),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苏东坡的寒食帖是用长卷、纸本写的。

《寒食帖》是北宋苏轼于公元1082年所撰写的行书书法作品,是苏轼的行书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馆。

此帖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通篇书法起伏跌宕,气势奔放,表达出了作者时运不济谪居黄州的灰暗烦闷的心境。

书法释文:一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二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译文诠释:

自从我来到黄州,已经度过三次寒食节了。每年都惋惜着春天残落,却无奈春光离去并不需要人的悼惜。今年的春雨绵绵不绝,接连两个月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天气令人郁闷。在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雨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美丽的花经过雨水摧残凋谢,就像是被有力者在半夜背负而去,叫人无力可施。

这和患病的少年,病后起来头发已经衰白又有何异呢?

春天江水高涨将要浸入门内,雨势袭来没有停止的迹象,小屋子像一叶渔舟,飘流在苍茫烟水中厨房里空荡荡的,只好煮些蔬菜,在破灶里用湿芦苇烧着,本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候,看见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想回去报效朝廷,无奈国君门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及;想回故乡,但是祖坟却远隔万里,本来也想学阮籍作途穷之哭,但心却如死灰不能复燃。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晋,王羲之。

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唐,颜真卿。

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宋,苏轼。

《兰亭序》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祭侄文稿》

又称《祭侄季明文》,安史之乱时,颜真卿堂兄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叛军进逼,颜季明,即颜杲卿第三子,颜真卿堂侄,在其父揭旗反正,与颜真卿共同声讨安禄山叛乱时,由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形成犄角之势,齐心效忠王室,抵抗叛军。但太原节度使拥兵不救,以至城破,颜杲卿与子颜季明先后罹难,所以文中说“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事后颜真卿派长侄泉明前往善后,仅得杲卿一足、季明头骨,乃有《祭侄文稿》之作。则鲁公在援笔作文之际,抚今追昔,萦纡忿激,血泪交进,悲愤交加,情不能自禁。颜真卿此文,正义凛凛,有不忍卒读之感,故黄庭坚《山谷题跋》说:“鲁公《祭侄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动人“。

《黄州寒食帖》

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 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 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我们文学历史上有一位可以比肩于李白杜甫的人,那就是宋代的苏轼。很多人刚知道苏轼的时候,往往是因为读了宋词,而再又读到苏轼写的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耳熟能详的词作,如果你在深入了解苏轼,你会看到他在文学艺术领域里,就是一个大咖。他不止是诗词好,开创宋代豪放派词风先河,文章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画也开创了文人画的先河,还有苏门四学士,其中他的四个徒弟的某些艺术成就也不亚于他苏轼本人,可见这位老师的高明之处。

他的书法,是宋代四大书法名家之一。书法上,苏轼跟蔡襄,黄庭坚(他徒弟),米芾齐名。他的书法特点是什么呢,用他徒弟黄庭坚的话来说:就是石头压蛤蟆,苏轼也调侃黄庭坚的字是树上挂着死蛇。可以见他们师徒也是感情非常深,才会这么相互调侃。

苏轼书法的特点,用墨比较浓是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就是字体比较扁。至于他的运笔特点,如果细心一点,可以发现他的运笔不是很快速的运笔,比较缓。

苏轼,天下第三行书《寒食诗帖》

他的执笔方法是怎样的呢?其实他的执笔方法在宋代一直是被其他人笑话的,但是依旧不影响他书法上的成就,总之能写出好字来,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可以,对不对?他的执笔方法就像今天我们握钢笔圆珠笔那样的握法。他说这种握法才是更接近于魏晋一路,也许他说的是有道理的,不知道有没有人反过来思维一下,其实我们抓圆珠笔的方法,也是挺科学的!

还有就是他写字的姿势也经常会让人笑话,他的姿势是趴在桌子上的,肘关节一直贴着桌子,这种做法,跟现代的书法家们也是完全不一样啊,现代的书法家写字大部分都是站立,腰杆笔直,肘关节不会在桌子上支撑,样子比苏轼的潇洒一万倍啊!而苏轼才不去管姿势好不好看,关键他趴着写字能写得比你腰杆笔直的好看就行,对不对。其实趴着写字确实比腰杆笔直要好,苏轼这种姿势也更符合着力点的要求。

苏轼的书法是其中一面,书法还有很多方方面面,至于苏轼的这种方法,后人也可以在闲暇之余作一下试验,好不好用就自己决定了,还是那句话,不要去讲究形式,关键要看写出来的效果。

这篇文章简短介绍了一下苏轼书法的特点和他写字运笔的方法,还有他写字的姿势。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常来坐坐。

《寒食帖》、《渡海帖》、《洞庭春色赋》

一、《寒食帖》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 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 而出的。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二、《渡海帖》

元符三年(1100),苏轼被诏徙廉州(今广西合浦),路过澄迈(今海南澄迈)时未遇赵梦得,便留下此札。为其晚年书迹之代表,如同东坡自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全作信笔写来,浑然天成。此札用笔劲利,结体斜向右上,时人认为颇有李邕(北海)之风,如黄庭坚语:“沉著痛快,乃似李北海。” 

三、《洞庭春色赋》

苏轼的字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 他长于行书、楷书, 笔法肉丰骨劲, 跌宕自然, 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

苏轼书法作品特点:

苏轼书法给人第一直观感就是丰腴。瘦金体以瘦闻名,而苏轼的书法却是以胖为美。当然,环肥燕瘦,各人喜好不同。有人第一眼便喜欢上了苏轼的书法,也有人对苏轼书法的第一观感不好。赵孟就评价苏轼的书法如“黑熊当道,森然可怖”。

黄庭坚也认为苏轼书法用墨过丰。正因如此,在苏轼的书法中,极少看到枯笔,飞白,而是字字丰润。苏轼的所有作品,皆有此特点。如《辩才老师帖》、《与董长官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8616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6
下一篇2023-11-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