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信叫什么?

中国古代书信叫什么?,第1张

中国古代书信叫尺牍。

尺牍是一个词语,读音为chǐ dú,指古人用于书写的长一尺的木简;信札,书信;文辞或者墨迹,字迹。木牍的规格据记载有几种,但多长一尺左右,故有“尺牍”之称,多用于书法、绘画。

在纸张发明之前,用竹木或帛,制成尺把长的版面,用以书写记事,叙情表意,传递消息,因此有尺素、尺函、尺牍、尺鲤、尺笺、尺翰、尺书等多种称谓,其中以尺牍用的最早也最多,故成为信件的代称。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书信基本格式

书信要注意事项:地位、抬头、分行、称谓、结尾。

地位:即收信人姓名称谓写于起首顶头第一行。发信人的署名在全张信笺的二分之一以下。

抬头:是指旧式书信,对年长的受信人空一格或另起一行,以示尊敬。

分行:是为避免杂乱无章而采用的分段陈述。每段开始前空二个字,述及不同内容时分几段书写。

称谓:不同身份有不同用语。如对于父母用膝下、膝前;对于长辈用尊前、尊右、前鉴、钧鉴、侍右;对于平辈用台启、大鉴,惠鉴、台右;对于妇女用懿鉴、慈鉴;对于老师要用函丈、坛席……等。现时,一般已不用了,多以同志、先生等作为尊称,如加上惠鉴,台鉴,赐鉴,等也未尝不可。

信写好以后,加上结尾语,俗称“关门”。有如“敬颂钧安”、“即问近好”、“敬祝健康”、“此致敬礼”,以及较古朴形式的春安、冬安、日棋,刻祉…… 在社交上用“专颂台安”。另有匆促草率语“匆匆不一”、“草草不尽”、“不尽欲言”、“恕不多写”等。

参考资料:

--尺牍

同“八行”。北齐 邢邵《齐韦道逊晚春宴》诗:“谁能千里外,独寄八行书?”

词语分解

八行书的解释 旧式信笺每页八行,因此代称信件八行书,千里梦,雁南飞。;;温庭筠《酒泉子》详细解释书信。《文苑英华》卷二一四引 北齐 邢邵 《齐韦道逊晚春宴》诗:“谁能千里外,独寄八行书?” 唐 李冶 《寄校书

八行的解释 《后汉书·窦章传》“更相推荐” 李贤 注引 汉 马融 《与窦伯向章书》曰:“ 孟陵 奴来,赐书,见手迹,欢喜何量,见於面也。书虽两纸,纸八行,行七字。”谓信纸一页八行。后世信笺亦多每页八行,因以称书

书的字典解释 书 (书) ū 成本的著作:书籍。书刊。书稿。书香。书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书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 信:书信。书札。书简。书函。 文件:证书。说明

历史典故推荐:噬指

同“啮指之思”。噬,啮咬。王闿运《皇朝追赠总督衔文节常公神道碑》:“迁安徽按察使,到未期月,以母疾告归终养。噬指方归,求医已迫。”

八行书的读音:[bā háng shū]

释义:旧时信纸大多用红线直分为八行,故称书信为八行书。旧式信笺每页八行,因此代称为信件。

例:八行书。千里梦,雁南飞。——温庭钧《酒泉子》

引证解释:

书信。参见“八行”。

引《文苑英华》卷二一四引北齐邢邵《齐韦道逊晚春宴》诗:“谁能千里外,独寄八行书”

唐李冶《寄校书七兄》诗:“因过大雷岸,莫忘八行书。”

宋梅尧臣《送辛都官知鄂州》诗:“愿君访旧迹,因报八行书。

国语词典:

每页八行的信纸。后指社交场合中较正式或有关人情荐介时所写的书信。

八行书造句:

1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三四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2一别之后,两地相思,只说三四月,谁有知五六年,七弦无人弹,八行书谁可传,九连环从中挫断,十里长亭忘演欲穿。

5一别之后,二地思念,只是说三四分钟又谁知五六小时七颗心象挑水,八行书无可传,九九长寿人间有,十里长亭我爱你!

1 文言文书信的书写格式

正文

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

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

书信的内容各不相同,写法上也无需一律,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一般

说来,应先谈谈有关对方的事情,表示关切、重视或谢意、敬意,然后再谈自己的事情。

正文写好后,如发现内容有遗漏,可补充写在结尾后面;或写在信右下方空

白处,并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样;或在附言的后面写上“又及”或

“再启”字样。

结语

结语,即信文的结束语,理应属正文的一部分。但与“启辞”相仿,旧

式书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结语套辞,现时各界文化人士的书简中,仍频见使用。这里不妨胪列若干,供参考。

书短意长,不一一细说。

恕不一一。

2 文言书信格式

称谓后附提称语,用于文言书信,如,运使学士阁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虹生十四兄亲家年大人情右(龚自珍《与吴虹生书》);再如,某公道席、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

现将常见提称语列表如下: 足下 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 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

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垂鉴 赐鉴 钧鉴 尊鉴 台鉴 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

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垂,含居高临下之义。

赐,上给予下叫做赐。钩,古以钩陶喻国政,后称宦官多冠以钩宇。

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劭者的信中。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乎辈。

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 勋鉴 道鉴 大鉴 英鉴 伟鉴 雅鉴 惠鉴 对身居高佼、有功勋业绩者,可用“勋鉴”。

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 慈鉴 爱鉴 双鉴 芳鉴 致母亲,可称“慈鉴”。

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

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礼鉴 给居丧者信,用“礼鉴”。

如,爱国之士李公扑遇害后,周恩来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称“张曼筠女士礼鉴”。 公鉴 共鉴 同鉴 用于致团体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书“诸先生共鉴”等。

道席 讲席 教席 撰席 著席 史席 席,席位。道席,多用为学生对师长的尊称。

讲席、教席,也是对从事教育、讲学者的敬称,但用于平辈间,写信人与受信人不必有师生关系。撰席、著席、史席,都用作对文士的敬称,文人间也常互用。

撰,即著述。史,指有著作传世垂史。

览阅知悉 一般用于长对幼、前辈对晚辈的称呼之后。 启辞 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现时书信中还常可以看到,所以将此单独提出,分两类举例以供参考: (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如: 敬禀者 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跪禀者 义同“敬禀者”,用于子孙对尊长。 即禀者 同上。

敬启者 写信者自谦为恭敬地陈述事情的人,表示请对方允许自己告诉下面所写的内容。既可用于同辈,也可用于下对上。

谨启者 谨,是谨慎、郑重的意思。用于同辈。

径启者 径,这里是直截了当的意思,一般公私书函通用。 拜启者 拜,表敬词。

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敬呈者 与“谨呈者”,皆用于下对上的公私书函。

恳启者 用于平辈,表示下面信文将写求助于对方的内容。 兹启者 兹,这里,现在。

兹启,意即今在此陈述。态度客观平和,不含明显敬意。

哀启者 向亲友报丧的书信用此。 复禀者 用于对尊亲或上级的回信复禀。

对平辈可用“再启者”。 专启者 用于专谈某实事的书信。

(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如: 顷诵华笺,具悉一切。

忽奉手教,获悉一是。奉诵钧谕,向往尤深。

顷获大示,井所赐物。惠书奉悉,如见故人。

幸承明教,茅塞顿开。披诵尺素,谨表葵私。

数获手书,至感厚爱。展读琅函,甚感盛意。

接阅华简,幸叨莫逆。捧读德音,喜出望外。

手教敬悉,词意深美,一启蓬心。正切驰思,顷奉华翰,快慰莫名。

顷得手示,欣悉康泰,至为宽慰。蒙惠书并赐大著,灿若河汉,拜服之至。

迭接来示,因羁琐务,未及奉复,深以为歉。台函奉读多日,未即修复,万望海涵。

大札敬悉,稽复乞谅。欣奉惠书,敬聆喜讯,不胜忭贺。

接读手书,知君抱恙欠安,甚为悬念。久慕鸿才,今冒昧致书,以求教诲。

别来无恙 久不晤见,甚念贤劳。暌违日久,拳念殊殷。

久疏通问,时在念中。一别经年,弥添怀思。

日前曾奉一函,谅已 先尘左右。前此一函,想已达览。

其实,写信也是写文章,此类启辞套语,虽可采用,却不必拘泥,尽可以千变万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启辞套语也是可以省略的。

比如,现在不少人写信,习惯于一开头即用“你(您)好”二字,似乎不如此,这封信就没法往下写似的。先向收信者问候致意,原是不错的,然而如果封封信都是如此格局,则未免呆板单调了。

3 关于文言文写信的格式

写信的格式: 给----的一封信(可要可不要) 尊敬的---(顶格写) (空二格)先向对方问好 正文 此致 敬礼(另起一行,要顶格写) 写信人署名 写信日期 以上就是一般书信的格式,实际运用时,也可稍作变化。

信封的格式: 收信人邮编 收信人地址 收信人姓名 发信人地址 发信人姓名 发信人邮编 PS:当然,你只写收信人的信息也可,但万一地址不正确,就退不回来了。 中文信封为竖写样式。

右上起书写收信人的地址 中间有一个竖长方红色框,写上收信人的尊姓大名和台鉴,一般写“先生”之类居多。 左边偏下写上寄信人的适当的落款。

通知的格式: 各种类型的通知各有不同的写法。以下介绍各类通知标题和正文的一般写法: 1标题。

通知的标题有完全式和省略式两种。完全式标题是发文机关、事由、文种齐全的标题,省略式标题则根据需要省去其中的一项或两项。

省略式标题有如下三种情况: (1)省略发文机关。如果标题太长,可省略发文机关。

如“关于县级市经济管理权限的通知”,这个标题便省略了发文机关。省略发文机关的标题很常见。

如果是两个单位以上联合发文,不能省略发文机关。 (2)省略多余的“关于”和“通知”字样。

发布性和批转性通知的标题由“发文机关+发布(批转、转发)+被发布文件标题+通知”构成。被发布、批转、转发公文为法规、规章时,一般应加上书名号,有时由于被批转、转发公文标题中已有“关于”和“通知”字样,或者被批转、转发的公文标题比较长,这时,通知的标题一般可保留末次发布(批转、转发)文件机关和始发文件机关,省略去多余的“关于”和“通知”字样。

否则,就会出现一个标题中有多个“关于”和“通知”的现象,显得很长,读起来也拗口。如:“县人民 关于转发《市人民 关于转发〈省人民 关于转发人事部关于同志恢复名誉后享受级待遇的通知〉的通知》”。

这个标题有四个层次,用了三个“关于转发”,两个“的通知”,很不顺口。可把这个标题简化为“县人民 转发人事部关于同志恢复名誉后享受级待遇的通知”。

至于被省、地区等转发过的内容,可在转发意见中交待清楚。 (3)省略发文机关和事由。

如果通知发文范围很小,内容简单,甚至张贴都可以,这样的通知标题可以省略发文机关和事由,只写文种“通知”二字。 2正文。

通知的正文主要包括原由、事项、要求三部分。主体在事项部分。

下面分别介绍几种通知正文的写法: (1)指示性通知的写法。指示性通知的正文,一般先写发文的原由、背景、依据;在事项部分,或写发布行政法规、规章制度、办法、措施等,或写带有强制性、指挥性、决策性的原则(或指示性意见)、具体工作要求等。

指示性通知的事项,一般具有影响面较大、比较紧急和有一定的政策性的特点。 (2)批示性通知(批转、转发性通知)的写法。

批转与转发性通知正文写法大体相同。可以把这两种通知称为“批语”,把被批转、转发的文件看做是通知的主体内容。

批语的内容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1)说明批转的目的或陈述转发的理由; 2)对受文单位提出贯彻执行的具体要求; 3)根据具体情况做出补充性的规定。 用通知批转或转发下级机关、不相隶属机关和上级机关的公文时,对被批转和转发的文件已起到了一种公布、认可或推荐的作用。

从构成上看,这种通知由批语部分和批转或转发文件组成,批语和被批转或转发文件都不能单独作为一份文件。如果批语脱离被批转或转发文件,没有实际依托内容,不能单独行文;如被批转或转发文件离开批语则不能纳入通知的内容,不能体现发文单位的意图,没有批语予以的权威性和合法地位。

(3)事项性通知的写法。事项性通知正文的写作,要使受文单位了解通知的内容(即事项),以及做什么,怎样做,有什么要求。

正文一般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开头,一般是说明为什么要发此通知,目的是什么。

第二部分是主体,即事项部分,将通知的具体内容一项一项列出,把布置的工作或需周知的事项,阐述清楚,并讲清要求、措施、办法等。这类通知多数用于布置工作,因此也有人称之为“工作通知”。

第三部分是结尾,多提出贯彻执行要求,如“请遵照执行”,“请认真贯彻执行”,“请研究贯彻”等习惯用语,也有的通知结尾不写习惯用语。 写事项性通知,要开门见山,忌转弯抹角。

在叙述事项时,要突出重点,把主要的、重要的写在前面。根据需要,主要的内容可详写,讲清道理,讲明措施,次要的内容则尽量简略,扼要交代即可。

在语言表达方面,通知主要以叙述为主,对下级单位提出要求。有时可以适当做一些分析、说理。

但通知中的说理不像议论文的说理那样要有严密的逻辑性,只要抓住关键问题,用简洁的语言把道理阐述清楚即可。 (4)知照性通知的写法。

知照性通知的正文,只要写清楚行文的依据、目的和事项即可。要求文字简练、明白。

(5)会议通知的写法。会议通知依据其不同类型,有不同的写法。

通过文件传递渠道发出的会议通知,一般应写明召开会议的原因、目的、会议名称、主要议题、到会人员、会议及报到时间、地点、需要的材料等,通常采用。

4 文言文书信的书写格式文言文,或者说古代人们写信的格式是怎么样啊

1。

称谓。称谓后常附提称语,如某公道席、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 2。

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现时书信中还常可以看到。 3。

正文。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

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

书信的内容各不相同,写法上也无需一律,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一般说来,应先谈谈有关对方的事情,表示关切、重视或谢意、敬意,然后再谈自己的 事情。

正文写好后,如发现内容有遗漏,可补充写在结尾后面;或写在信右下方空 白处,并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样;或在附言的后面写上“又及”或 “再启”字样。 4。

结语。即信文的结束语,理应属正文的一部分。

但与“启辞”相仿,旧式书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结语套辞,现时各界文化人士的书简中,仍频见使用。 5。

在署名或启禀词后面,写上撰信的年月日,也可把日期写在下一行署名的右下 方。另外,还可以在日期之后,写上撰信时的处所、氛围、心境等,。

5 写给朋友的文言文书信范文

愚弟稽首于千里拜东兄足下:

庐外残风,晓透敝衣。寄身四月,朝夕凉阴。时下开学数日,未有半纸鸿书相报,甚感愧疚。斯予之过也。愚弟千里臆揣,兄繁务缠身,多臂难挡。察其日行,面命众目,此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以备大才。

昔者,太史公报书于任安,其文传于后世,世享千载。今者,素交厚数岁于吾二人之间,情同手足,言之切切,真言自见纸端。遥想年初一面,日稀寡言,未有重聚,便登车赴南,至于江畔。今弟微立会宁,寻兄所言,岂敢不思。每有会意,如临耳际。立学至今,终日往返于书馆、寝室之间也。埋头夜读,望有所成,常以为是。

此年升本,政策突变,前言大二即可者,遂如泡影,其升之岁期,移迁再年。斯志之大痛也,悲哉,怨矣。夫人之君子,弓曲水折,遇石而弯,以不违兄之所言也。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家母,下思远旧。雷,一介书生,三尺微命,无经纬之才,亦无华盖之貌。且寡言羞游,不慕荣利,自叹时运不济,命不随身,只身浑混于世外,达乐安贫于瀚海。常读文章自娱,颇于乐道,此斯人之志也。

逝者如斯,时不我待,半岁将至,所遗渐微。兄言,鲜政事,修学术,备考研,不如进展依然于否?弟即有是意,然身处陋室,恐无兄之便捷,徒攀升就步,此乃后进后学之人也。

时烛尽灯枯,唯将封书依托,梦有所寄。再拜。

6 急需一篇文言文格式的书信一封

赵公尊鉴慈鉴:

自甲戌秋冬一别,今已数载时局颠沛,手足流落展转渐失于川蜀,今至沪上,方与贱妹聚首,闻公已旅居海外,遥想当日寒窗之下颇受尊驾教诲,受益余生不禁切切,未知何日可复剪东窗之烛,高谈畅饮,续忘年莫逆之怀

今愚已完婚,拙荆乃北都人氏,虽非望族,然自幼蒙于贤明,是故女子短视,不以国家之计,民族之举为念,而内子却颇有先祖遗风,慕革命之风采我等视江山社稷民族独立为终身之事,必将发奋而图之,此亦不枉公当年之于谆谆感言矣

此去一别,天涯海阁,如我夫妇横遭飞祸,着公念在旧日之情谊,将贱妹好生安置,家中手足仅存此一,舍弟隔年义于南京,家中尽没

愚此番北上,已具必死之心,多说无益,唯此一事托张兄捎书尊驾,如蒙眷顾,泉下自安,如来生有幸,自当鞍前马后,为奴供趋

7 问一下,古代的书信格式

楼上说的很全了,我这里给你一个范例吧(民国时期的文言书信):是妻子寄给丈夫的,夫妻之间也属平辈,供参考:注意文言书信是竖着写的!

某某亲鉴:

陌头之柳色已绿,而君之音信久杳(音咬),每日登楼,不觉望眼欲穿矣。我初非效寻常女子,徒以儿女之情,与其丈夫相胶(音娇)扰,特每隔若干时,亦当一通消息,使我知君在外情形,以慰远念。且高堂有白发慈亲,终朝倚闾(音驴)望君消息,君果在外另有佳遇,忘有闺中黄脸妇,独不念生身之老母耶?我作此言,初非疑虑过甚,轻君人格,实以过去情形而言,殊觉心有难安。须知酒能乱性,色足戕(音枪)身,酖(音丹)毒妖狐,岂容迷乱;前此之事,几至失足,君岂遽(音句)忘?尚望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以近状详为告我。是为至盼!手此,敬颂

旅安!

妹某某谨启 某月某日

下面附带一个写给父母的,供您参考,谢谢:

父\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暌(音魁)隔庭闱,瞬已两月,孺慕之情,与时俱积。比维新禧(音喜)安吉福体康强,至慰远怀。女自归某门,深蒙舅姑及夫子垂爱,凡事不令操劳,小姑辈亦互相亲睦,无异同胞,故一切起居,无不惯适,足纾(音书)双亲之垂注也。惟自幼生长家庭,一旦骤离膝前,不能不时时忆念。一俟(音四)来月初旬,即拟禀明舅姑,归宁一次,藉以亲承色笑,一慰依恋之情也。先此驰禀,敬叩

福安!

女某某叩禀 某月某日

8 关于古文言写信时的格式

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

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

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

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

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

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

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

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

梁启超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梁启超曰:伤哉老大也。

浔阳江头琵琶妇,当明月绕船,枫叶瑟瑟,衾寒于铁,似梦非梦之时,追想洛阳尘中春花秋月之佳趣。西宫南内,白发宫娥,一灯如穗,三五对坐,谈开元、天宝间遗事,谱霓裳羽衣曲。

青门种瓜人,左对孺人,顾弄孺子,忆候门似海珠履杂遝之盛事。拿破仑之流于厄蔑,阿剌飞之幽于锡兰,与三两监守吏或过访之好事者,道当年短刀匹马,驰骋中原,席卷欧洲,血战海楼,一声叱咤,万国震恐之丰功伟烈,初而拍案,继而抚髀,终而揽镜。

呜呼,面皴齿尽,白头盈把,颓然老矣!若是者,舍幽郁之外无心事,舍悲惨之外无天地,舍颓唐之外无日月,舍叹息之外无音声,舍待死之外无事业。美人豪杰且然,而况于寻常碌碌者耶!生平亲友,皆在墟墓,起居饮食,待命于人,今日且过,遑知他日,今年且过,遑恤明年。

普天下灰心短气之事,未有甚于老大者。于此人也,而欲望以拏云之手段,回天之事功,挟山超海之意气,能乎不能? 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立乎今日,以指畴昔,唐虞三代,若何之郅治;秦皇汉武,若何之雄杰;汉唐来之文学,若何之隆盛;康乾间之武功。

若何之烜赫!历史家所铺叙,词章家所讴歌,何一非我国民少年时代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陈迹哉!而今颓然老矣,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处处雀鼠尽,夜夜鸡犬惊;十八省之土地财产,已为人怀中之肉;四百兆之父兄子弟,已为人注籍之奴。岂所谓老大嫁作商人妇者耶?呜呼!凭君莫话当年事,憔悴韶光不忍看。

楚囚相对,岌岌顾影;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国为待死之国,一国之民为待死之民,万事付之奈何,一切凭人作弄,亦何足怪! 梁启超曰: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是今日全地球之一大问题也。

如其老大也,则是中国为过去之国,即地球上昔本有此国,而今渐渐灭,他日之命运殆将尽也。如其非老大也,则是中国为未来之国,即地球上昔未现此国,而今渐发达,他日之前程且方长也。

欲断今日之中国为老大耶,为少年耶?则不可不先明“国”字之意义。夫国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

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地球上之有完全成立之国也,自百年以来也。

完全成立者,壮年之事也;未能完全成立而渐进于完全成立者,少年之事也。故吾得一言以断之曰:欧洲列邦在今日为壮年国,而我中国在今日为少年国。

夫古昔之中国者,虽有国之名,而未成国之形也,或为家族之国,或为酋长之国,或为诸侯封建之国,或为一王专制之国。虽种类不一,要之,其于国家之体质也,有其一部而缺其一部,正如婴儿自胚胎以迄成童,其身体之一二官支,先行长成,此外则全体虽粗具,然未能得其用也。

故唐虞以前为胚胎时代,殷周之际为乳哺时代,由孔子而来至于今为童子时代,逐渐发达,而今乃始将入成童以上少年之界焉。其长成所以若是之迟者,则历代之民贼有窒其生机者也。

譬犹童年多病,转类老态,或且疑其死期之将至焉,而不知皆由未完全、未成立也,非过去之谓,而未来之谓也。 且我中国畴昔,岂尝有国家哉?不过有朝廷耳。

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立于此地球之上者既数千年,而问其国之为何名,则无有也。夫所谓唐、虞、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

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朝有朝之老少,国有国之老少,朝与国既异物,则不能以朝之老少而指为国之老少明矣。

文、武、成、康,周朝之少年时代也。幽、厉、桓、赧,则其老年时代也;高、文、景、武,汉朝之少年时代也,元、平、。

随着手机、网络的普及,传统的邮政通信已经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是明信片依然还是有一定的市场,尤其是一些以旅游景区为主题的明信片,现在还是比较流行的。这个承载人们美好祝福的小小的卡片又是怎么被发明的呢?

明信片的历史并不是很悠久,它是由德国画家莱特斯姆在1865年发明的。这年10月的一天,莱特斯姆准备给自己远方的朋友写封信。在动笔写信的时候他突发奇想,准备为朋友写一封比较特别的信。他决定在信的一面写内容,另一面作画。为了不使画面透光,影响朋友阅读信的内容,他找来了一张硬纸片。

明信片

莱特斯姆在硬纸片的一面十分用心画了一幅非常精美的画,并在另一面写好自己的祝福后,准备到邮局邮递给他的朋友。当莱特斯姆到了邮局把自己精心准备的“信”拿出来时,邮局的工作人员犯难了。因为当时邮局没有合适的信封能装载莱特斯姆的这封信,并且由于莱特斯姆的这封信是用硬纸片写的,不方便折叠,就算可以折叠,那也会损伤画面。这怎么办呢?

最后还是邮局的工作人员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实在不行那就不用信封了吧,直接在这封“信”上面写上收信人的地址并且贴上邮票,这样收信人也能收到信,并且也不会损坏这封“信”。莱特斯姆也觉得这个是个比较好的办法,所以同意了邮局人员的建议。于是第一封明信片就这样诞生了。

明信片

莱特斯姆的这封特别的信很快就在德国的邮政系统内传播开来,大家都觉得这个形式的“信”非常好。在同年11月30日德国邮政联合会的一次代表大会上,有人就提出推广将莱特斯姆的这种不需要信封的“明信”。 但因代表们意见不一,此提议未被采纳。但是莱特斯姆的这种既有图画又有内容的“明信”因其新颖、方便,已经开始在民间慢慢的发展起来了。

到了1869年,同属于欧洲大陆的奥地利的一位博士发表了一篇介绍这种明信的文章,并且还向政府建议,应该开发明信片,并将其列为印刷品邮件,以降低邮费价格。当时的奥地利政府很快就采纳了这位博士的建议,并且在同年10月1日,由奥地利邮局正式发行明信片。因此奥地利成为世界上发行明信片最早的国家。明信片在发行之初就深受人们的喜爱与追捧,奥地利政府发行明信片仅仅三个月,就有300多万张明信片被邮递,这是谁也没想到的。

明信片

明信片在发明之初,各个国家都对其有自己的称呼,中国的翻译也很多,名称并不统一。到了19世纪80年代,中国人李圭创译了“明信片”这个词,从此明信片这个称谓在中国被确定下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508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