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好的灵感的词汇:文思泉涌、灵光乍现、急中生智、灵机一动、妙手偶得、兴会神到、茅塞顿开、醍醐灌顶。
1、文思泉涌:
意思是思路像泉水一样涌出来,形容思路开阔敏捷。文思,写文章的思路,形容行文思路像泉水奔涌那样迅速、丰富。
2、灵光乍现:
指突然有了灵感,即有了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态。乍现:指突然出现,比喻不稳定、随机性地出现。出处:唐代吕岩《水龙吟》词:“分明认得,灵光真趣,本来面目。此_幽微理,莫容易等闲分付。”
3、急中生智:
意思是形容事态紧急的时候,突然想出办法。出自《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序》:“今足下果用所长,过蒙见窘,然敌则气作,急则生智。”
4、灵机一动:
意思是急忙中转了一下念头(多指临时想出了一个办法)。出自《儿女英雄传》第四回:“俄延了半晌,忽然灵机一动,心中悟将过来。”
5、妙手偶得:
指文学修养很高的人,由于偶发灵感而写出的佳句、佳作。也指巧妙地办成某事。出自陆游《文章》一诗中“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一句。
6、兴会神到:
指艺术创作中捕捉灵感,并将其表现出来。兴会:指意趣因一时的灵感而触发;神到:指将其精神付诸笔端。出自清·王士_《池北偶谈》卷一八:“大抵古人诗画,只取兴会神到,若刻舟缘木求之,失其指矣。”
7、茅塞顿开:
意思为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现在形容闭塞的思路,由于得到了某种事物的启发,忽然想通了。出自《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闲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8、醍醐灌顶:
醍醐是由牛乳精制而成,最益人体。醍醐灌顶,即将牛奶中精炼出来的乳酪浇到头上。佛家以此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得到启发,彻底醒悟,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出自顾况《行路难》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文思泉涌
百度汉语-灵光乍现
-急中生智
-灵机一动
-妙手偶得
-兴会神到
-茅塞顿开
-醍醐灌顶
灵感就是那些突然闪现的创造性思想,是思维着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突发性反应,是在思维过程中发生的“思维跃迁”。灵感具有三条显著的特征。
第一,瞬时闪现。灵感是思维过程中出现的最可宝贵的火花,出现在一闪念间,突然来临,瞬间即逝,其间非常短暂。
第二,异常简洁。灵感非常简明,灵感极具简洁美。这一条正好弥补了短暂性的缺欠。否则,既模糊又短暂的火花很难捕捉。
第三,不可控制。灵感的奇异性也在于难以寻觅,何时出现无从预测,有时数年不可得,有时却蓦然而遇。
正是由于灵感具有上述的独特性,使得灵感不同于一般的思维方式。一般的思维方式是从感官受到感觉刺激开始,通过判断、推理、对比、归纳,达到理性认识。灵感不遵循这个过程,是跳跃式的思维跃迁。即使逻辑推理中断,灵感也能发生。
灵感又不同于激情。激情持续的时间较长,往往能贯穿一个创作的始终。郭沫若有时一天能写成一篇长诗,是激情促使他奋笔急挥、一气呵成。灵感只是出现在短暂的一闪念间。灵感可以点燃激情,激情之中也可以闪现出灵感,但两者毕竟不是一码事。
灵感也不同于直觉。直觉是凭借已有知识和经验实现对考虑对象的直觉把握,能即时做出判断和处理问题。直觉是能够把握的即时思维,而灵感是不能把握的,是难以期遇的。
灵感是创造性劳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功能达到高潮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能导致艺术、科学、技术的新的构思和观念的产生或实现。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在洗澡时,由于受水溢到盆外的这一现象启示,发现了"基米德的原理"。
灵感状态最主要的特征是:
1、意力高度集中,全部精神力量贯穿于创造性活动的客体上。废寝忘食,乐而忘忧,是达到灵感状态的一种最普遍的表现。
2、情绪异常充沛和紧张,对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活动的对象充满激情。在灵感状态中,情绪的最一般性表现是为自己创造性活动的富有成果性而感到无限的兴奋和愉快,这种兴奋和愉快则是创造性活动向前运动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3、思想的极度明确性和智慧的高度锐敏感性。记忆中忘却了的东西突然回忆起来,思维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阻碍豁然贯通而通到克服。有些极度疑难的问题,突然得到解决。这时候思潮汹涌,浮想联翩,所有的科学发明、技术创造、艺术形象生动感人和奇异绝妙的情节的形形成成都是在这样的灵感状态中出现的。灵感是由疑难而转化为顿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灵感状态的是以长期的、辛勤的巨大劳动活动为前提或基础的。世界上伟大的、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作者顽强的坚韧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没有具大的劳动做准备,根本不可能有任何灵感的产生。例如,歌德的名著《浮士德》写了六十年。托尔斯泰塑造《复活》中饱经忧患,受尽折磨的妇女斯洛娃的生动形象,付出了巨大的艰苦劳动,反复琢磨,仅对玛斯洛娃外貌的描写就修改了二十次。高尔基说:"灵感常常是在持续和紧张的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灵感是在创造性劳动中出现的心理、意识的运动和发展的飞跃现象。这种飞跃现象是心理、意识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的结果。灵感就是善于把自己的内部世界导入最适宜于进行创造性劳动活动的心理状态。
诗歌是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诗言志,歌咏言”(《尚书·尧典》)“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汉书·艺文志》) 诗歌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价值。“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孔子提倡“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劳动者也重视诗的作用,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我国历来强调“诗言志”。言志的诗必须具有从思想感情上影响人和对人进行道德规范的力量。“诗是人类向未来所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艾青:《诗论》) 诗歌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思想内容的集中性。诗歌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表现。“意思犹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吴乔《围炉诗话》)诗歌思想内容的集中性主要体现在:它是通过创造意境(诗的形象)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意境,就是内情与外景的水乳交融,情理、形神的和谐统一,就是具有强烈感染力和启示力的富于诗味的艺术世界。 (二)表达方法的抒情性。诗歌是一种抒情的文学样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诗贵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别林斯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白居易)“诗的创作贵在自然流露。诗的生成如像自然物的生存一般,不当掺以丝毫的矫揉造作。我想新体诗的生命便在这里。”(郭沫若)诗歌的抒情与其他文学样式的抒情相比较,其表现特别强烈。 (三)语言形式的音乐性。诗是最富音乐性的语言艺术。“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毛诗序),和谐的音韵,鲜明的节奏,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一个基本特点。马克思说: “既然你用韵文写,你就应该把你的韵律安排得更艺术一些。”鲁迅要求:“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总之,诗的本质是:通过精心制作的语言,形象地表现独特的思想感情,巧妙地从特殊中显示一般,使自我的感觉世界和情感世界达到和谐与统一。 诗歌的写作 初学者怎样学习写诗呢? 一、捕捉和创造诗的形象 (一)诗用形象思维写作 别林斯基早就指出:“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这就告诉我们,写诗要用形象思维。所谓用形象思维,首先指的是深入生活时,要对生活进行形象的感受,形象地体验生活、观察生活、分析生活。 进行形象思维,要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善于进行形象的捕捉。艾青指出:“形象思维的活动,在于使一切难以捕捉的东西,一切飘忽的东西固定起来,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象印子打在纸上样地清楚。”因此他说:“写诗的人常常为表达一个观念而寻找形象。” 能捕捉到新颖的形象,也就有了写诗的素材。那么怎样才能捕捉到形象呢?这就要靠灵感。马雅可夫斯基举过一个捕捉形象的例子:大约在1913年,他从萨拉托夫回到莫斯科。 为了对一个在火车上同路的女人表示他对她完全没有邪念,诗人就说道:“我不是男人,而是穿着裤子的云”。说了这句话之后,他立即考虑到这话可以入诗——但他又担心这句话口头上传出去白白地滥用掉了。那怎么办呢?他十分焦急,差不多有半小时,诗人用许多问题问那少女,直到他相信自己的话已从少女的另一只耳朵飞了出动之后,他才放心。两年之后,他用了“穿裤子的云”作为一首长诗的标题。 (二)诗是“想象的表现” 亚里士多德说:“诗需要一种特殊的赋予,或其人有疯狂的成分,或者使他容易想象所要求的神态。”雪莱:“一般来说,诗歌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布莱士列特:“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别林斯基:“在诗中想象是主要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艾青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 诗人的想象和科学家的想象不同。培根指出:“诗是一门学问,在文学的韵律方面大部分有限制,但在其他方面极端自由,并且和想象有关系。想象因为不受物质规律的束缚,可以随意把自然分开的东西联合,把联合的东西分开。这就造成了不合法的配偶和离异。”雪莱也说过:“诗使它触及的一切变形。”安徒生在他的童话《创造》中写道:一个爱写诗的青年人,因为写不出好诗来而苦恼,于是去找巫婆。巫婆给他戴上眼镜,安上听筒,他就听到了马铃薯在唱自己家庭的历史,野李树在讲故事,而人群中,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在不停地旋转。这里说的其实是,要做一个诗人光凭常人的听觉还不够,还得有诗人变形的眼镜和听筒。所以,我们写诗,既要对生活特征观察得很精确,而同时又不缺乏把这些特征加以变化的勇气。由于变形,诗的形象往往具有象征的意义。例如臧克家的《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 这里写的并不仅仅是一匹可怜的老马,而主要是写三十年代北方农民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的精神素质。“老马”是个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三)诗歌形象的创造马雅可夫斯基在《怎样写诗》中对青年作者说:“应该使诗达到最大限度的传神。传神的巨大手段之一是形象。”艾略特认为,创造形象就是 “寻找思想的客观对应物。”具体方法很多,例如:虚与实转化;人与物转化;物与物转化;内与外转化;大与小转化;远与近转化;少与多转化;部分与整体转化;历史与现实转化;现实与未来转化等。 需要强调的是:诗中的诗人形象和景物形象都是为表现情感、情绪、情趣服务的。诗的情感性重于形象性,离开抒情需要去胡乱堆砌形象,只能损害诗歌。 二、巧妙地进行诗的构思 (一)诗的灵感 构思是诗歌创作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阶段。构思是什么引起的?简单的回答是:创作的冲动——灵感的爆发。 艾青说:“所谓‘灵感’,无非是诗人对事物发生新的激动,突然感到的兴奋,瞬即消逝的心灵的闪耀。所谓‘灵感’是诗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最愉快的邂逅。”(《诗论》) 对于一首诗来说,灵感是因;对于客观世界而言,灵感是果。由客观世界获得灵感,由灵感开始创作。这是诗人写诗的过程。在“灵感”爆发之后,创作就进入具体的构思。 (二)诗的构思诗歌构思十分重要。诗人郭小川在《谈诗》中说:“诗是要有巧妙的构思的。”“你提到了构思,我觉得这是抓住了关键的”。关于诗的构思的内容,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首先关于适合于诗的构思的内容,我们可以马上把纯然外在的自然界事物排除在外,至少是在相对的程度上排除。诗所特有的对象或题材不是太阳、森林、山川风景或是人的外表形状如血液、脉络、筋肉之类,而是精神方面的旨趣。诗纵然也诉诸感性观照,也进行生动鲜明的描绘,但是就连在这方面,诗也还是一种精神活动,它只为提供内心观照而工作。” 什么是诗的构思方式呢?诗的构思方式是内心体验。黑格尔说:“诗既然能最深刻地表现全部丰满的精神内在意蕴,我们就应该要求诗人对他所表现的题材也有最深刻最丰富的内心体验。”“诗人必须从内心和外表两方面去认识人类生活,把广袤的世界及其纷纭万象吸收到他的自我里去,对他们起同情共鸣,深入体验,使它们深刻化和明朗化。”(《美学》第三卷下册,第54页)所以,诗人写诗虽然“并不是每首诗都在写自己。但是,每首诗都由自己去写——就是通过自己的心去写”。(艾青)遵循这个构思方法,在写作抒情诗时,由于抒情的真正源泉就是创作主体(诗人自己)的内心生活,诗人应该只表现“单纯的心情和感想之类,而无须就外表形状去描述具体外在情境”。(黑格尔《美学》) 诗歌构思的过程包括以下的内容: (1)提炼诗情。就是从一般感受中寻觅显示一般感受的独特感受,从共同感受中寻觅表现共同感受的具体感受。如艾青的《自由》。 (2)选取角度。抒发诗情应选择合适的角度。一般地讲,有两个大角度,一是直抒胸臆,诗人直接站出来抒情,如闻一多的《口供》。用这个角度写诗,应忌空泛,要创造出鲜明的个性化的诗人形象,否则容易直露。另一个角度是象征寄托,借物寄情,借人表意,借景写感。如前边提到的臧克家的《老马》。 (3)布局谋篇。诗的开头、结尾怎么写,各部分之间如何组成有机的整体,需要认真考虑。这就要思索:在这首诗中,我用什么把诗情串连起来?一般抒情诗,“总是以情绪(感情)的变化的层次来贯穿的。”(郭小川《谈诗》) (4)锤炼语言。语言是诗的表现的最重要因素。在构思过程中极为重要。我们将在本章第三节作专门的研究。 写诗应该重视诗歌构思的技巧。郭小川主张:“没有新的构思,没有新的创造,就不要动笔”。因此,构思必须做到:新、奇、巧。总结前人的经验,有一些技法是可以借鉴的。 如:象征构思,辐射构思,“道具”构思,借代构思,命题构思,矛盾构思,虚拟构思,反意构思,侧面构思,对比构思,对话构思,等等。
(1) 柏拉图认为:想象的活动和完成作品中技巧的运用,作为艺术家的一种能力单独来看,就是人们通常说的灵感;
(2) 普希金认为:灵感是一种敏锐地感受印象的情绪,因而是迅速地理解概念的情绪;
(3)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灵感是对创造的想象特别有利的一种境界;
(4) 托尔斯泰认为:灵感是忽然出现了你能够作到的事情灵感越鲜明,就越需细心的工作来完成它
(5) 柯 柯 普拉图诺夫认为:<1> 灵感是一个人在创造性工作过程中的能力的高涨;
<2> 灵感是一种新鲜的观念忽然使意识强度集中了,或者先有强度的意识集中因而获得了一种新鲜观念而又累积地增强着意识的集中度的那种现象
(6) 藏克家认为: 灵感,就是兴致集中的焦点,就是情感被诱动的高潮,就是整个神经
在外力挑逗下那极度的紧张,就是创造力达到最终点的一刹那
(7) 艾青认为: 灵感,为费是诗人对事物发生新的激动,突然感到的兴奋,转瞬即逝的心灵
的闪耀所谓”灵感”就是诗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最愉快的邂逅
(8) 何其芳认为: <1>所谓灵感,就是诗人在想象中捕捉住了动人的不落常套的构思;
<2>灵感是指一个人把注意里完全集中到创作的对象的时候,他的一切动力和力量特殊紧张和高潮的那种状态
(9) 田运认为: 以知觉为接通媒介的思维活动就是灵感;
(10) 钱学森认为: 好象灵感是形象思维扩大到潜意识灵感可能是多个自我,是脑子里的不同部分在起作用,忽然接通,问题就解决了
《知觉生长模型》553页介绍了促使灵感出现的方法:
清楚了灵感的发生机制,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促使灵感出现。
(一)思维习惯
从小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十分重要。此外,还要养成勇于探索、实践,以及坚忍不拔的性格。
(二)学习先进经验
在创造发明的道路上,成功人士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学习他们用于创造发明的先进经验,对于已经养成创造性思维习惯的人来说,是如虎添翼;对于已经养成了僵化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人,只要你愿意学习、虚心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遵从它们的指导方法和步骤,一步一步进行下去,就可以开阔自己的思路,打破已经形成的思维壁垒,突破逻辑思维的局限,将掌握的经验知识释放出来,造福社会。
(三)勤奋工作
灵感只对勤奋的劳动者微笑,个体只有竭尽所能,全心全意投入研究工作时,他的知识结构中才会形成“有准备的头脑”,或“职业敏感”式的优势兴奋中心。这是先决条件,随后,灵感才有可能悄然而至,在旁边窥视着你。当你竭尽思虑,无计可施之时,说明你的逻辑思维走到了极限,接近突破不远了。此时,坚忍不拔是最重要的;并且,放松自己的身心也是必须的,这个奥秘在于让优势兴奋中心受到抑制,打破它的束缚。这样,灵感就有可能出现,它的出现就像雪中送炭,立刻“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善于捕捉灵感
灵感具有普遍性,可以发生在工作之前、工作之中,以及休闲之时和梦境之中。除非在人到了无计可施之时,通常,它们的出现,并不能引起人特别的注意,就像在都市人流中,英雄与狗熊、天才与白痴,都是匆匆的过客,混融在群众的洪流中,这就需要有心人去识别它们。识别的方法很简单:“不要随便放过任何一个想法和念头。”——不管这个想法和念头貌似多么可笑和荒谬。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集思广益,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包括反对的意见和貌似可笑和荒谬的意见,都要耐心倾听和认真的对待,总是有益的。许多发明创造的先进经验都强制要求与会者必须提供个人意见,不准批判别人,其核心精神正是为了能够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得到尽可能多的意见、建议和方案,从中搜寻出珍贵的宝藏——灵感。
(五)寻求启发
灵感的迸发常常是通过一些偶然事件的启发,经过直接或间接联想、推理,被认为有价值,于是,开始了实证的进程,并最终成功。寻求启发灵感的方法很多,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成功人士创造发明的经验方法等,都能启发灵感的迸发。例如某发明方法要求你想一想“能否缩一缩”?假设你是制药厂的研究人员,药物体积能否缩小?生产工艺流程能否缩减?生产工人能否用机器取代?可否用廉价药物取代昂贵药物?销售环节可否更加直接?包装改小等等。看,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指导意见和很好的启发。当然,最好的发现灵感的方法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和发散思维的习惯。譬如看见孩子的玩具车,联想到城市交通繁忙、易塞车、停车难、汽车尾气污染环境等等问题,于是,你可以推理得出如下结论:城市发展地铁和公共交通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之一,然而,追求个性化的年青一代怎么舍得放弃自己的小汽车呢?如果发展微型小汽车,情况肯定有所缓解。
寻求启发灵感的常用方法还有,那就是带着研究任务,多从别的事物中寻找启发。例如在与朋友的交谈中,在观察别人的工作中,在阅读书本、报纸之时……将那些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言词强行和自己的任务联系一下,看看能否有所启发,这并不浪费多少时间,却有可能得到灵感。
(六)张弛有序法
经过勤奋工作,问题仍然毫无进展之时,不妨先将问题搁置下来,去研究其他问题、或者去游玩一下、去运动一下等等,这样做的结果是:意识流不再按习惯进入已经熟习而无能的区域,它在别的区域奔驰,一旦遇到启发,“有准备的头脑”马上可以将它捕捉出来,成为灵感。当然,并非搁置工作都可以得到灵感,在搁置后重新工作之时,多想想从另外的方向去探究问题,提出多几套设想和方案,以图打破旧有的思维壁垒及现在工作时,新建立的习惯性思维区域。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工作之后,还是没有多少进展,再将它搁置下来,如此张弛有序地工作,灵感出现的几率很大。
(七)主动抑制法
主动抑制法包括在勤奋工作后,仍然毫无进展之时,主动放弃对问题的思索;并可采取包括气功的“入静”;以及深呼吸放松身心的方法去进行主动的抑制。
气功的“入静”,是在虚静的境界中祈求灵感的来临,这是中国古代已经提出的诱发灵感的方法。佛祖就是在树下顿悟“成佛”的。通过入静,排除了一切杂念,当入静的主动抑制稍为放松,兴奋性能量就会“流窜”出来,在主动抑制的大背景下,是很容易获得偶然性的念头和想法的,此时,立即可以接通“有准备的头脑”,成为灵感。
紧张思维工作后的主动抑制,以及深呼吸放松身心的方法,同样可以获得灵感的道理都是相同的,只是它们的抑制没有气功入静来得深刻。
意思是:也叫灵感思维。指创造活动中突发式地产生新思维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的意识特别清晰和敏感,想象力活跃,工作效率很高,并伴有一定的情绪兴奋和喜悦。是人类在科学或文艺活动中出现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特殊思维方式。
引证:
1、臧克家 《京华练笔三十年》:“生活枯竭,灵感不来,虽然有诗,但好的不多。”
2、老舍 《四世同堂》八五:“由钱诗人的话里,他得到一些灵感--干下去,干下去,只要干下去,他就能更明白自己与世界。”
3、 祖慰 《被礁石划破的水流》:“她想到第二天八点半才获得了灵感:打个背包悄悄溜掉。”
扩展资料
灵感的近义词:灵性、感觉
一、灵性 [ líng xìng ]
解释:指人的天赋的智慧;聪明才智:他具有当导演的灵性。
引证:鲁迅 《坟·灯下漫笔》:“占了高位,养尊处优,因此受了蛊惑,昧却灵性而赞叹者,也还可恕的。”
二、感觉 [ gǎn jué ]
解释: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是认识的起点。但它只能反映事物表面的个别的特性,是最简单、最低级的反映形式。
引证:杨朔 《雪花飘在满洲》:“你感觉他的行动奇怪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