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歌词:
想必每次眼泪都是成长
梦的路上多么坚强
美丽的星空年少单纯的向往
都成为装扮生命的美好时光
用心欣赏沿途美丽风光
努力飞翔不怕受伤
会和谁相遇点燃一片闪烁的烛光
感谢一路收获的美好和希望
每一步一个脚印靠近梦想
小小的花蕊积攒着芬芳
大雨过后能欣赏美丽的彩虹
打开窗就看见微笑的时光
拥抱明天温柔绽放
让热情能驱散所有的荒凉
爱过恨过的都值得原谅
微笑的生命才值得赞扬
勇敢的爱温柔绽放
难免脆弱但从不会绝望
感谢你们鼓励的目光
让我遇见最好的自己
展开了翅膀
每一步一个脚印靠近梦想
小小的花蕊积攒着芬芳
大雨过后能欣赏美丽的彩虹
打开窗就看见微笑的时光
拥抱明天温柔绽放
让热情能驱散所有的荒凉
爱过恨过的都值得原谅
微笑的生命才值得赞扬
勇敢的爱温柔绽放
难免脆弱但从不会绝望
感谢你们鼓励的目光
让我遇见最好的自己
展开了翅膀
拥抱明天温柔的绽放
每热情能驱散所有的荒凉
爱过恨过的都值得原谅
微笑的生命才值得赞扬
勇敢的爱温柔绽放
难免脆弱但从不会绝望
感谢你们鼓励的目光
让我遇见最好的自己
展开了翅膀
让我遇见最好的自己
展开了翅膀
2、歌手:五号信箱/赵_,所属专辑:停不下的脚步,词/曲:屈桐。
午夜伴随着微微的凉意,冲淡了一天的繁忙,带走了白天的嘈杂,也消除了自己的疲劳。焚上一炉清香,沏上一杯浓茶,打开自然之窗,也打开自己的心灵。静谧的夜,带来如诗、如梦般的遐想与记忆。
我期盼午夜这美丽的时光,临窗静听,似那长笛与短歌共饮互酌,像所有的相思铺排,如所有的往事与皓月共饮。特别是在雨夜的时分,淅淅沥沥的雨丝敲打着玻璃窗,敲打着屋檐发出“滴滴嗒嗒”的旋律,似轻曲清唱若丝般清丽。躺上床,关上灯,想让疲惫的身躯休息,感受这午夜最美的时光。我喜欢雨夜,不仅在于她的静寂,更在于她能引起自己如痴如醉的遐想与回味,在于她能引起自己对记忆的寻觅,寻找那一份失落,一抹淡淡的情怀。
我也喜欢星光灿烂的午夜,当墙上古老的时钟发出“嘀嗒、嘀嗒”的声响时,夜静寂无声,风吹得窗外的树枝簌簌的响,伴着点点的星光,夜是那样的恬静与深远,打开窗棂,点上一支烟,惬意地享受这无暇的静谧,让自己的心灵尽情地游荡,无论是怎样的午夜,我总是那么地期盼,午夜是那样的恬静与和谐,那样的悠闲与自得,放松了自己,也感受到了轻盈;午夜总能给人带来许多遐想;午夜是那样的完美。
风吹落叶,拾一缕青烟的飘渺,揽一丝午夜的惆怅。午夜,敲出寂寞,敲出忧伤,也敲在了心里。午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打开夜窗,静静地坐在临窗的书桌旁,伴着微弱的灯火,焚上一炉清香,沏上一壶浓茶,打开书籍,让自己静静在静谧、恬静的午夜里邂逅书籍中的故事,让自己的心绪在书籍的海洋里放牧。
在这午夜最美的时光,翻读着那优美的文字,邂逅最美的你。午夜是一种很玄的东西,邂逅书籍,总有机会在不同的书本中找到自己心中的那些谜底。邂逅你是那样的清新而生动,总让人忘记生活中的琐碎与繁杂,安静地坐在昏黄的灯光下,邂逅你,翻读你,总能让自己回归内心的平静,也总能让自己在另一个世界里放牧,让自己在你的情节故事里有更多的交集,感受更多的`温暖情怀与动人的故事。
时光流转,蓦然回首。夜色深沉,午夜在这最美的时光里,邂逅最美的你,看着翻过的书页,只撒下一腔的内心情绪,释放了自己心灵深处的悲怆与伤感,也使自己的心灵得到片刻的慰藉,打开自己的心扉,让自己在这时刻邂逅最美的你,使自己不再有心理的挣扎。午夜,怎敌你晚来的魅力与风情。
似水年华,最是寂寞开无度。午夜,在最美的时光,邂逅最美的你。
已经不记得自己童年读过些什么书,大学毕业后也将近十多年没有拿起过书本,但是人,总会在不经意间,发生微妙的邂逅,我与阅读便是如此。
那是夏天的周末,带着父母去传说中最美的图书馆——嘉定图书馆“拔草”,父母自小就爱看书,一直苦于当年的时代背景能阅读的书少之又少,面对现在丰富的阅读资源却因年迈视力减退无法阅读而感到遗憾,能来向往已久的“嘉图”走走看看、感受书香氛围也算满足他们长久以来的一个愿望吧。
虽然常年没有阅读习惯,但或许我的血液里流淌着父母爱书的基因,一踏入“嘉图”我便不由自主融入了其中,成千上万的书琳琅满目,我静静的走着,直到我的目光被一个奇特的书名锁定,(我想至少当时在我眼里这个书名够奇特的)——刘蟾的《诗经密码》,从我在桌前翻开第一页起,那天下午的时间便匆匆的过去了……直到临近傍晚父母想回家时,我仍沉浸在其中,将父母送回家后果断上网买书,迫不及待的将这本书继续看下去。
这便是我与阅读的初次邂逅,让我感受到沉浸在书本中那种快感,《诗经密码》简单的说就是作者以诗经中颂、雅、风的创作顺序,以解读诗经作品的形式向读者展现了商周至春秋战国的历史背景,作者既是通过欣赏诗经来了解历史,又算是通过读历史故事来赏析诗经。不知是故事的引人入胜抑或是诗歌的无限魅力,竟然让我这个读书时历史几乎没有及格过的小白对历史就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人们常说,三个月能够差不多将一个习惯定型,而我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以自我训练的方式开始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试过加入打卡群,试过加入共读群,这些方式多多少少会有一些督促作用,同时我也尝试着去参与一些读书活动,吸取读书的经验,了解不同书籍的内容来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一段时间下来,从刚开始我只是几天想起来看一会书,到后来几乎每天都会给自己安排一小段看书的时间,就算是真的很忙碌也会想尽办法挤出时间来看一会会,哪怕只是十几二十分钟。到如今,读书已经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到了一天没看过书都无法安心入睡的地步。
当时对于我这个刚开启阅读模式的小白来说,疑问多多,如:“怎样选书?”“何为好书?”大家都是怎么阅读的?”在网络上通过他人的文章分享,再参加一些有趣的读书活动,类似分享活动、或是讲座式的课程等,在摸索与积累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书值得收藏,在购买时要考虑到出版社、作者、版本;而有些书只要通过软件看看电子版的即可。要是想看的书都搬回家,造个图书馆也是放不下的,而且精力有限,也不可能把想看的书都看一遍。一开始我会借助有经验的读书人的建议,或是通过一些大型出版社的书单来进行选择,随着自己阅读量的增加,我也开始逐渐有了一些自己的判断。
我们的生活,每天除了工作总还有许多琐事,时间被分裂得支离破碎,很少有完整的时间段用来阅读,但为了保证每天都达到一定的阅读量,就需要合理的安排阅读时间,尤其是碎片时间的利用很重要。所以我会同时阅读两到三本书,分别安排在不同的时间段中。用喜马拉雅软件听书的方式,每天上下班开车时、早晚洗漱用餐时都可以,这样一天就大约能完成两至三个章节的输入量,对于这种阅读方式我通常选用解读类的书籍,如《蒋勋细说红楼梦》、《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读史记》等,感受作者的娓娓道来,比拿着书更容易吸引。而整段的时间就留给需要做笔记、查资料、精读研习的工具书和典籍啦。另外我还会备一本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类似推理、悬疑的短篇集,往往安排在更碎片的时间段中用手机软件阅读。这可比拿着手机玩游戏有乐趣地多。
对于一些需要精读的书籍,我感觉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帮助自己更加有效吸收,针对不同类型的书籍还需要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在我的计划书单中书籍被我大致分为几种类型:工具书(以心理学类居多)——我通常借助思维导图,把知识点以画图列表等方式罗列,可以帮助自己整理所需要的内容;文学类——大多为文学经典或有正史背景的小说为主,我会要求自己在阅读完毕后写读书心得,在书写过程中又再次把内容回顾、理解。古籍类——则以自修的方法或参加讲座以听课做读书笔记的模式来展开细致的研读。
一年多过去了,在不知不觉中,我自身发生了一些改变,人变得安静了,心气不再像以前那么浮躁,越来越想把更多的时间放到阅读上,感觉书里有挖不完的宝藏,我如饥似渴地探索着。我享受着阅读带来的美好感受,并时刻把这种感受分享给我的孩子家长们,并给了他们许多幼儿阅读方法的建议,不少家长也开始带孩子逛书店、去图书馆,和孩子一起挑选、阅读各种绘本故事。而记得我在带上一届大班孩子的时候,我们以图书漂流形式来开展阅读,正巧有孩子过生日,赠送给每个小朋友一人一本绘本图书,同系列的不同内容,于是我们就有了这样的约定:谁能把自己手中的绘本故事完整地讲给大家听,就可以用自己的故事交换到一本新书。刚开始,来讲故事换书的孩子寥寥无几,每周就只安排了一次讲故事的时间,只是两三个孩子来换了书,后来我开了个故事会(其实就是固定了讲故事时间,将活动创设得更加隆重一些,而对能够讲出精彩故事的孩子给予他们故事大王的称号,孩子们的兴趣浓厚起来,来讲故事的孩子越来越多,每周一次完全满足不了他们,我不得不每天安排半小时让他们讲故事,并提高对故事讲述的要求,“故事大王”一定要能够流畅、清晰地讲出大家喜欢的故事,并以听众的掌声为准,每个孩子都可以是评委。这时,不少家长也加入了这个活动,家长们在家中安排时间与孩子一起阅读,甚至讨论怎么把这个故事讲好,还进行演练,最后有不少孩子不用拿书,讲述时还能声情并茂,几个月下来,他们的表达表现能力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家长们也从中看到了阅读的魅力所在,如今有不少家长也加入了阅读的行列,每天都安排出时间陪着孩子一人一本书安静地阅读,多么美好的画面。
一直以来,我也说不上来为什么自己突然就会那么废寝忘食地去阅读、学习,似乎并没有什么明确要达到的目的和方向,对此我也没有去深究,我想,人总会在某个时段对某些事情产生一种执念吧,而读书这件事就是可以不带有任何功利性吧,我只是跟随自己的内心,徜徉在书海中,领略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人生,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我的阅读之旅刚刚启航,还有许许多多的未知等待着我去探索,但愿有更多的伙伴能与我同行,感受阅读的魅力!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了解真正的自己,总是与真正的自己擦肩而过,总是在迷失自我,以至于一生虚度,可悲可叹!所以说世间最美,莫过于遇到自己,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从而率性地为自己而活,幸福过一生。这一切都建立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所以说,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也就是邂逅自己。
最美的邂逅是相逢不一样的自己
文/石岩磊
今天我在网上看到一句十分唯美的话:“世间最美的艳遇,是遇见另一个自己。”搜索后才得知它出自女作家庆山的短篇小说《七月与安生》,我并没有仔细读过此篇小说,但丝毫不影响对这句话的浮想联翩。
艳遇是指男女异性相遇成为了朋友,用在这里似乎有些不妥,改为“邂逅”可能更合适些。“遇见另外一个自己”又是什么意思,是真的碰到了和自己一模一样的人了吗?那应该不现实,即使是也只能叫惊喜才对,怎么会和“美”联系到一起呢?然而仔细想想,还真有可能。
我们往往自信地认为对自身十分了解,但事实并非如此。我曾看过一篇报道,一位父亲驾车带儿子郊游,不幸发生车祸,车子翻过来把孩子压在了下面,爬出车外的父亲情急之中竟徒手将一吨多重的汽车掀了起来,儿子最终得救。我们有时还有这样的经历,就是自认为内心非常强大,可当面对朋友的误解时,几乎会瞬间崩溃,如婴孩般啜泣不止。
出人预料的强壮与意料之外的不堪一击,仿佛是隐藏在身体某个隐秘的部位,平时毫无踪迹,关键时刻才暴露无遗。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平常只扫描自己的常规体征,没有认真地审视最本真的自我。对子女的爱已渗入脊髓,所以在危机场合能爆发出“核动力”,对褒奖和批评我们多数情况下能镇定自若,但对于委屈的无力反抗却是痛点的软肋。
全面地认清了自个儿,从不同层面看清自身的长短,就如同遇见了另外一个自己,使我们能更好地领悟到爱的深沉与无助的伤感,可以说是:最美的邂逅是相逢不一样的自己。我无意篡改“庆山”的名言,只是想让其更贴近自己的感受,也许这种反思的过程,正是在冷静地凝视自己,也应该算是一种美丽的遇见吧。
201918
提到《没头脑和不高兴》这本书,几乎是家喻户晓,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长,即使你没有读过这本书,也看过这部**。这本书现在也出现了二年级的教材中,作为孩子们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第一本,这本书再一次在孩子们的生活中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那如何从儿童的认知出发,让这本书的文学价值、教育的价值在孩子们的身上绽放,就成了我们本次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任何一个文本,都是作者生命的投射。文本的价值是文本、作者、读者共同创造的。所以进行整本书的阅读,也要从作者、文本、读者三个角度出发,形成一种积极对话的场域,让文本能够产生最大的价值。
一、与作者任溶溶的对话
( 一)任溶溶这个名字
就《没头脑和不高兴》这本书而言,我想先走进任溶溶才是了解这本书的第一步,我们不能只看这本书的作者是谁,而要再向前走一步,为什么是他?只有再走一步,从多方面了解作家,超越时空的界限,与作家对话,我们才能够将作者的意义在文本解读中发挥最大的价值。所以,整本书阅读,作家是我们必经的第一步,也是不开绕开的第一步。
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韦苇这样说:“我们可以不知道电灯、电话、火车、飞机从西洋引入者的名字,我们却不可以不知道任溶溶。”
任溶溶自己也说:“我的一生就是一个童话。”任溶溶爷爷最开始的时候是个翻译家,翻译了很多非常出名的外国童话,正是这一部部的童话,让任溶溶爷爷沉浸在美好之中,他乐观、豁达。他说:“翻译了太多的儿童文学作品,不知不觉被童化了。”任溶溶的这种童心,还体现在他的名字上。很多时候,我们就是介绍了任溶溶的名字,却不知这也是他的一个小秘密,也是孩子们走近他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在任溶溶的散文集《浮生五记》中,他写了一篇文章,开头就说:“我叫任溶溶,其实我不叫任溶溶。我家到真是有个任溶溶,那是我女儿。不用说,先得有我女儿,才能有我女儿的名字;现有我女儿的名字,才能有我用她的名字。”原来,这个名字是他跟女儿借来的,这不正是他童心未泯的一种表现吗?
(二)不是第一次的见面
了解任溶溶爷爷的名字,了解他是什么样的人,这只是第一步的开始。让孩子们如何更好与作者产生链接呢?出示任溶溶爷爷的小诗《没有不好玩的时候》:
一个人玩,很好!
独自一个,静悄悄的,
正好用纸折船,折马……
踢毽子,跳绳,搭积木,
当然还有看书,画画……
两个人玩,很好!
讲故事得有人听才行。
你讲我听,我讲你听。
还有下棋,打乒乓,
坐跷跷板,
一个人也不能拗手劲。
三个人玩,很好!
讲故事多个人听更有劲,
你讲我们听,我讲你们听。
轮流着两个人甩绳子,
一个人一起一落地跳绳。
四个人玩,很好!
五个人玩,很好!
许多人玩,很好!
人多,什么游戏都能玩,
拔河,老鹰捉小鸡,
打排球,打篮球,踢足球,
连开运动会也可以。
读诗的时候,孩子们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好想在哪见过呢?其实这就是我们一年级时候学过的一首小诗《怎么都快乐》,这就是根据任溶溶爷爷的诗歌改编的。这首诗写出了孩子们玩耍时的心理特点,大家原来都以为是同龄人写的,可没想到竟是90岁的老爷爷。孩子们的心一下子就和90岁的爷爷拉近了。
三、与“他”照镜子
任溶溶在《我的儿童文学之路》中说过“没头脑”和“不高兴”这个故事的创作缘起。“我当时常到孩子们的集会上去讲故事,讲外国故事讲腻了,很想针对孩子们的情况讲点别的什么,两个童话就是这样产生的。角色都是从生活中来,我就是那个“没头脑”,常常糊里糊涂的。“不高兴”则是好些孩子的口头禅。遇到这种孩子,批评他们吧,他们总是不服气,认为这是小事,跟大起来做大事没关系。我就想,干脆让他们带着他们的缺点就变成大人去做大事,出点大洋相,这就是《没头脑和不高兴》。”所以,当我们再去读这篇童话的时候,似曾相识,有点小脸红,有些同学甚至会在心里暗暗说到:这不就是说的我吗?每个孩子通过读这样的故事,将自己代入到情节中,代入到人物中,如同在照一面镜子。
二、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没头脑和不高兴》是任溶溶童话的代表作,整部作品轻松、语言通俗易懂,巧妙地运用了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整部作品充满了一种喜剧的张力。下面,仅从三个方面来简要分析。
先从整本书的语言上来说,读这本书好像在听一个故事。整个语言轻松有趣,非常幽默。比如“没头脑”的名字,“他名字叫没头脑,人可有头有脑。头还挺大,眼耳鼻舌,哪样都不少。他读书也聪明,绝不可能没脑子。大家叫他没头脑,因为他记什么都打折扣,缺点零头。”寥寥几笔,就把没头脑的样子展现在我们眼前,没有把弄语言,而是贴近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并且这样的简单平易中充满了智慧。
夸张在这本书中的使用是恰到好处的。使用夸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将生活中的事情进行聚焦和放大,在让我们瞠目结舌后,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所以,在在这本书中,通过夸张的频繁使用,让孩子们在文本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比如,在生活中忘带东西的同学比比皆是,但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持续忘东西的可能不多;生活中长途徒步的事情有,但是带着大包小包,锅碗瓢盆浩浩荡荡去少年宫看戏的那在生活中就是天方夜谭,更别谈看个戏要一个月,爬255层楼梯,这就是夸张;泰焦傲短短的时间内吃成大胖子的事情是夸张,在钢丝上滚是夸张,甄用功一只手指顶着一个几百斤的大胖子那更是夸张……这样夸张的描写在这本书中随处可见。但正是这种漫画式的夸张描写,频繁的意外发生,童话中的人物也在不断成长,孩子们的认知不断被打破,建构,形成对自我认识的重新定义。
在这本书中起名字中也藏着大学问,每一个名字都是孩子们现实生活的显性化表现。这本书中每个故事都是相对独立的存在,每个故事中都有自己的主人公,这些主人公的名字也蕴藏着学问。“没头脑”、“不高兴”、“泰焦傲”、“甄用功”……这一个个的名字读起来那么熟悉,不就是孩子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吗?“没头脑”的丢三落四和“不高兴”的自我为中心,任性,仿佛就是孩子们心中暗藏的哪一个我一样,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过“丢三落四”的经历,尤其是现在的孩子,又大多是自我为中心,遇到事情总是先想到自己,不符合自己的心意总会不开心,不高兴。实际上面对这样的问题,大部分的孩子又都觉得这没关系,不碍事,影响不了大局。所以,在阅读中,我们要结合着没头脑的改变,结合着泰焦傲和甄用功的不同结局,激发起孩子们的心理认同,自觉修正自己的行为,向着好的方面去改变。
三、学生的角度——成长
这本书的读者就是二年级的孩子,这些人物就是一个个的“镜像人物”触动着孩子们的内心。孩子们从这一个个的人物身上能够找到自己的影子,在阅读过程中,孩子们与故事中的人物一同经历、一同成长,他们仿佛是在读自己的故事。在随着故事穿越中,他们的认知模式也在不断地建构,在老师、家长的帮助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思考改进的方向,以一种更加积极的姿态面对自己的成长。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从孩子的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为出发点,将文本的文学价值与教育价值紧密结合,正如序言中所说的那样:“任溶溶爷爷写的故事不仅仅只是好笑,故事里面还有许多做人的道理。”
整本书阅读,更像是一个穿越的旅程。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读出故事的精彩,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生命状态与文本的精神价值在读中、感悟中达成默契,产生共鸣,获得自我的生命成长。这样一本本读下去,总有一天,会和最美好的自己相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