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民居中,最令人回味的便是长长的巷弄,粉墙乌瓦相持而立,夹着一条长长的石板路,通向望不到的尽头。
江南6大古镇,我也算走过一遍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同里古镇的 “穿心弄” 。这本是一条普通小巷,却凭借着极窄宽度,成了当地人眼中的 “邂逅巷”。
穿心弄的确是爱情诞生的好地方,这条小巷长300多米,平均宽度80厘米,两侧是高耸墙壁,头顶是一条线的蓝天,形成了与世隔绝的幽静空间。
因为太过狭窄,两人相对走过时需侧身而行,两人是同性还好,若是异性则不免有些尴尬。在这般静谧的巷子里行走,本身就是放松的一件事,若异性双方年龄相当,极其生出浪漫之情。
我在同里古镇时,专门前去走一走,只是天公不作美,虽路途中也邂逅了异性,但都不是翩翩少女,多是当地居民,手里拿着买来的蔬菜,寻不到几分浪漫气息,多了几丝烟火气。
穿心弄两个入口处较宽一点,但也不过1米, 中间很窄,部分路段只有60厘米 ,是真正的小巷。江南巷弄中,我也走过类似宽度的,不过像同里这么长的还是第一次见。
这还是一条会唱歌的巷弄,因为石板下是居民的排水道,内部中空,走在上面会发出咚咚声响,皮鞋会更为明显。假如走来的女性身着高跟鞋,踩在上面发出叮咚声音,传遍整条巷弄,更为撩人心扉。
戴望舒在《雨巷》中写道:“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我不知戴望舒写这首诗的灵感从何而来, 但放眼江南,再没有比这更像雨巷的巷弄了。
行走穿心弄最佳时刻,应是薄雾烟雨时,你撑着一把伞,静悄悄走在淋湿的石板路上。对面走来一位姑娘,两人必须有一个合伞而行,侧身而过时衣服相贴,摩挲出不被察觉的静电,此时心动往往就在一瞬间。
希腊神话中,爱情比丘特有一把神弓箭,射向谁谁就会心动。在同里,这条巷弄便化为了“神箭”,穿心而过,两人内心小鹿乱撞,爱意升起,因此才叫做了“穿心弄”。
有意思的是, 在巷弄的中间路段还有两家民宿 ,据说两位老板因为喜欢“穿心弄”的故事,专门到此开店。多么美好的故事,文艺的民宿守护着浪漫爱情,让这条小巷也变得更为妩媚动人。
有机会到同里古镇,不要错过这条爱情巷,还可以多走几遍,说不定能遇见心动的人。若是夫妻或情侣更好,两人一前一后,手牵着手,就这样一直走下去,奔向美好的爱情。
地址:江苏苏州吴江区同里古镇内,不收门票
交通:在苏州市区乘坐4号线地铁抵达同里站,之后转乘公交抵达古镇。
青年男女间偶然而产生某种短暂或长久的情愫的遇见可被称为“邂逅”的最普遍定义。这个词被经常使用在男女异性相遇之间,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同性之间也是可以使用“邂逅”这一词的。
如果语境里没有明确暗示则认为之前不相识。又如某个人在回忆录中写道:在那个青春烂漫的岁月里,不经意间与你邂逅……”这通常认为是相遇之前双方不相识。很多人把“邂逅”片面理解为双方此次相遇前是不相识的,这是不全面的。
扩展资料:
偶遇不能等于邂逅,偶遇强调事件发生的偶然性,重点强调是事件发生的性质偶然,邂逅强调的是这件事情本身偶然,即强调遇到这个过程。邂逅用做人与人相遇时,相遇的双方可以是曾经已相识也可以是曾经不相识。这要根据语境来判断,例如电视剧里经常看到的(或者XX小说写的)“我在XX再次与你邂逅”有再次不经意相遇的意思此时语境中有暗示说明相遇之前双方相识。
《国风·郑风·野有蔓草》
先秦:佚名
野有蔓草,零露_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__。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译文:野草蔓蔓连成片,草上露珠亮闪闪。有位美女路上走,眉清目秀美又艳。不期而遇真正巧,正好适合我心愿。野草蔓蔓连成片,草上露珠大又圆。有位美女路上走,眉清目秀美容颜。不期而遇真正巧,与她幽会两心欢。
赏析:《诗经》中许多诗篇都反映了这一婚恋习俗。这首《野有蔓草》就是其中一首。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在田野间不期而遇,漂亮的姑娘有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小伙子为她的美丽,一见倾心,一见钟情,立刻表现出内心的无限喜悦。
不由自主的唱出了心声,向她倾吐了爱慕之情。此诗以田野郊外春草露浓为背景,既是一种起兴,同时也是一种象征。因为这样的场景,一定是春天,有露珠,有青草,而且是长得非常茂盛的青草,情长意浓,男女相遇,自然情景交融。
人不期而遇,爱情也就不期而至了。所以宋代的理学大师朱熹都不免动心的解释说,“男女相遇于田野草蔓之间,故复其所在以起兴。”
全诗两章,每章六句,重复叠咏,先以写景起兴,再对人物进行细致入微的肖像描写,最后抒情深入主题,一步一步由浅到深,衔接恰当,水到渠成。
达到了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完美境界,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人。作为一首圣洁自由的婚恋赞歌,无论是作者的诗意想像,还是那岁月静好的真实写照,此诗都带有原始的纯朴性和直率性,似一道明亮而澄澈的光芒,静静地绽放在古老而神秘的华夏沃土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恋歌,写的是牧歌般的自由之爱。《毛诗序》认为是美好心愿的诗意想像,曰:“《野有蔓草》,思遇时也。君之泽不下流,民穷于兵革,男女失时,思不期而会焉。”所谓“思遇时”“思不期而会”,即战乱的现实男女失时,只有借诗歌表达心愿。
诗意的满足背后是现实的缺陷。明代季本认为是先民婚恋的真实写照,其《诗说解颐》曰:“男子遇女子野田草露之间,乐而赋此诗也。”今人多从此说,且更明确提出这是一首情诗恋歌。从诗歌意境看,《郑风·野有蔓草》确是对先民的自由婚恋的赋颂。
但是《毛序》对此诗背景的分析,确也不能视为纯粹臆测。《郑笺》说:“蔓草而有露,谓仲春之月,草始生,霜为露也。《周礼》:“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
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春秋时期,战争频繁,人口稀少。统治者为了繁育人口,允许大龄未婚男女在仲春时候自由相会,自由同居。《风》诗中许多首诗都反映了这一情况。这首《郑风·野有蔓草》就是其中一首。
-国风·郑风·野有蔓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