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的故事》散文欣赏

《小镇的故事》散文欣赏,第1张

一条驿道开启一段横越古今的旅程;一片桃花妆点一段美丽的故事。飞马传书的使者至此行经千年,岁岁年年踏醒桃花春梦。此去经年,一别桃花开过数载,路旁却再不闻你“哒哒”的马蹄。历史渐渐湮没你飞扬的尘烟,驿道回归安平、风烟俱净。而桃花一如当年繁华灿烂,用多情的守望与古驿相伴相依,于时空里绽放成一片永恒的风景。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曰桃花驿——如今鄂东北之重镇杨店。

小镇自古为联通南北官道之要冲,自唐代起,朝廷在此修邮亭,设驿站,以疏通物资公文之往来,接纳军队换防之中枢。自此,小镇飞马舟车,迎来送往,尘土飞扬,皆无闲日。小镇依岗傍水,地势东西北颇高,南面较低,宛如三撮箕灌一斗,故而得名“斗山铺”。进入宋代,斗山铺广植桃杏,果林不绝延绵,经年日久竟铺成一方灵秀,烟花三月,陌上春归,桃花红,杏花白,黄莺初啼燕归来,给大地呈现一幅灵动的水墨丹青。驿站依胜境而富于诗情画意,小镇托驿站而蜚声荆楚。

相传北宋文豪苏东坡嫡贬黄州途经此地,见此间桃花漫野,红锦霞天,春芳浩荡,风情无边,欣然逗留时日,留下“花发颜如醉,风吹面不寒”的千古佳句,为斗山铺博得“桃花驿”之美誉。为留存苏公履迹,此地乡民于桃花丛中建“东坡亭”一座,以示尊崇与追思。后清代孝邑人沈明陟路此寻芳,更有感于“十里桃花遍阡陌,一片绯云没烟村”之盛况,赋得《咏桃驿》一首:“春暖桃花驿,人耕红杏村。戌楼当寺静,涧水过桥浑。雨歇莺迁树,烟消客断魂。承平经百载,闲却几烽墩。”有了历代文人骚客的涉足挥墨,小镇更平添许多文化底蕴与超凡气度。

明朝中后期,桃花驿市井繁荣,商铺林立,农耕兴盛,人杰地灵。此间住户以杨姓乡人居多,杨姓中出了一位富绅杨廷松,此公为人豪爽好客,义薄云天,能急人之所急,成他人之所忧。他开义仓、构义馆、设义学、成义桥、凿义井、置义冢,以一己之力,造福一方。此种种善举为乡人所津津乐道,为念公之精神与功绩,桃花驿后又改称为“杨家店,”简称杨店且沿用至今。自北宋起,斗山铺就被冠以桃花驿之别称,直至明朝中后期“杨家店”一名的出现,桃花驿才从人们印象里逐渐淡去,而斗山铺之名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才被“杨店”所彻底取代。

小镇传统文化根基深厚,众多遗迹情景交融,相映成趣。“古三台”彰显小镇厚重之渊源,与地理人文遥相呼应。“老八景”阐扬小镇之风土人情,以古雅清幽而享誉四方。走进小镇,一条宽阔的柏油公路穿街而过,纵贯东西。由镇标径直向东有一条长长的缓坡,名曰石子坡。古老的坡道上曾经不知磨平过多少的马蹄与车辙,而今它又背负时代重任,继续托起小镇滚滚前行的车轮。石子坡有一处遗址——告香台,为古时香客朝拜木兰山告香与谢香之地,曾形成“日有千人朝拜,夜有万盏明灯”之盛况,见证了一段小镇曾经的过往与风采。

往下就来到镇中,眼前两条蜿蜒的小河从街心缓缓流过,宛如两条明净的飘纱随风舒展,形成一幅“两川若带”的绮丽景观。有了小河便有了石桥的蹲守,多少个落日清晨,石桥就静静趴在河面,聆听逝水浅吟低唱,静观繁世尘来土往。每当早春秋后,赶集的人们行色匆匆从桥面踏过,薄薄的晨霜里印下了他们串串斑驳的履痕,留下一段“板印晨霜”的美丽传说。早年的小镇赶的是露水集,当天色尚未破晓,人们推着木车,扛着麻袋扁担从四里八乡汇集小镇,喧杂的人声掺混着雄鸡的清唱将小镇烘托得沸沸扬扬,形成一种“鸡鸣闹市”的兴盛场景,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出小镇人们的勤劳与朴实。

位于镇东有一座“东天符庙,”此庙建于明末,距今已400余年。几番损毁几番修复,饱经岁月沧桑而孑然孤立,为此地信民保留下一处寄托心愿之殿堂;护佑小镇一方水土之安康。秋后农闲,敬神祈福的虔诚香客总会络绎不绝,香火不断。翻开泛黄的记忆,走进遥远的历程,悠悠小镇如西风古道上一匹踽踽独行的瘦马,百世寂寞,依然透过雄浑苍劲,风雨如晦,步履始终坚实铿锵,一路风尘漫漫,洒下马蹄声声。沿着小镇继续追寻,你还会发现诸如“古井映月”“石坊献瑞”“西寺护国”“东阁吹箫”等等清雅之处,处处流露一种古朴凝重,座座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气息。众多散落印迹与古老遗风的沉淀融合,一定程度上更凸显出小镇文化的多元与深长。

这里是楚剧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有名的龙灯之乡。楚剧的前身为黄孝花鼓戏,也称西路花鼓,由民间用作敬神祈福的灯戏演变而来,早年流行于黄陂、孝感一带而得名。向上追溯至清代中叶,在黄梅县的紫云山和垄平山一带流传一种高跷戏,后来这种高跷戏逐渐传至黄陂与孝感一带。受当时清戏的影响与借鉴,黄孝乡民去掉高跷而作平地演唱,形成一种有故事情节的打锣腔,也就是所谓的“黄陂腔、孝感调”如今的楚剧。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小镇在传承与发扬的理念上不断接纳创新,也造就出许多艺术人才,其中就走出了像章炳炎和关啸彬这样的楚剧大师。于是,唱楚戏就成了小镇的一项传统习俗。农历新年,小镇周边的人们在村口搭起戏台唱起大戏。逢此盛事,人们必然奔走相告,齐齐汇聚,看完日戏观夜戏,唱罢东村赶西村,在“咿咿呀呀”的古腔古韵里感受着传统剧目的魅力,让这颗艺术瑰宝在民间熠熠生辉,广为流传。

小镇龙灯也是全省一绝,并已获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地龙灯庙会始于南宋,据南宋吴自牧于《梦梁录》中记载:“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清幕遮草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说明南宋的大县城都有元宵扎龙灯的习俗。而据《宋史》中关于德安府的记载,孝感在建炎年间移治紫资砦,而紫资砦应该就在今天的孝感市杨店界河边的太平镇湾一带。由此可见,当时的小镇已经沿袭了这种习俗,只是那时的龙灯仅为一种观赏灯饰而已。到了明代,这种龙形灯饰逐步演变成一种能让人托举舞动的高龙,后来又衍生出舞狮、采莲船、踩高跷等多项优秀民俗项目,并掺入曲牌音乐元素,使舞龙灯变得更加完善与成熟。

每年正月十三,小镇旌旗招展,锣鼓喧天,数十条五彩斑斓的长龙携采莲船与高跷队逶迤穿行于街道中央,浩浩荡荡向着东天符庙集结。城里乡下的人们闻讯纷至沓来,满心欢喜融入一场流动的盛会,小镇变得沸腾。一时间人潮涌动,鞭炮齐鸣,龙腾狮跃,彩声震天。东天符庙朝拜完毕后,所有龙灯次第尾随,再次启程向着附近的侯庙靠拢,远远望去,一条条龙灯雄赳赳,气昂昂浮游人群之顶,形态美轮美奂,宛如一道流动奇观,其场面之壮阔,声势之浩大,令人叹为观止。

不仅文化娱乐兴盛,小镇物产也十分丰富:这里是早蜜桃的故乡,也盛产柑橘、茶叶、荸荠和雪花梨等等。清明前后,小镇绿茶如约上市。每天,人们赶在晨露未干之前采摘回新鲜嫩绿的茶尖,经过杀青、捻形、辉锅等多重工艺处理,嫩叶蜕变成炒青绿茶。碌碌凡尘中,氤氲在一杯清茶的时光,心情随之温润从容,一种季节沉淀的味道总能让人回味悠长。小镇绿茶形似利剑,色绿披毫,入沸水叶底舒展、匀齐成朵且茸毫尽显,泡出汤色青绿澄澈,味道鲜醇回甘、清香四溢,曾几度荣获农博会大奖。进入端午时节,香甜的早蜜桃提前上市。浓密的叶丛中,一个个硕大的果实凸显招摇,青红参半,那成熟诱人的姿态仿佛伸手欲坠。桃林里不乏前来采摘的游客,他们三五成群,四处散落,尽情享受着自由采摘带给的轻松逸趣。圆圆的蜜桃随手一掰即成两半,果肉分白色与殷红,其皮薄肉脆,汁液饱满,嚼在嘴里甜而不腻,品质绿色上乘,不虚为四大名桃之一。品种繁多加之上市时间提前,一时引得四方客商云集小镇,一车车早蜜桃源源不断从小镇运出,走向全国。

中秋前后,小镇的柑橘成熟了。路过橘园,远远就能闻见一股浓郁的橘香,一颗颗黄橙橙、青油油的柑橘缀满枝头,形态鲜亮润泽。秋风拂过,满园珠光宝气摇摇闪闪,直击路人心扉。小镇柑橘色香味正,肉质细腻柔软,入口酸甜适中且籽粒稀少、存储也方便,为当地种植业之一大亮点。霜降一过,荸荠陆续上市。清灵的水土造就绝佳品质,小镇出产的荸荠皮薄肉嫩,个大汁浓,肉质洁白如玉,咬上一口,琼浆玉汁满嘴生津。由于生长地底,现吃可以现挖,也便于储藏,一直可以吃到来年开春,实为新鲜时令之冠品而广为城乡人们所喜爱。

小镇的魅力不限如此:春天的古驿边,一场东风唤醒一场久违的花事, 蛰伏一冬的桃花倾尽所有激情,在大地掀起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一时间,万亩桃花竞相绽放,将小镇妆点成奇幻之境。此时的小镇抓住契机,敞开胸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热情迎接四方宾客的到来,将诗经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炫境作一次生动诠释:一树一树的桃花如火如荼,争奇斗妍,如赴一场前尘的约定。它们密密麻麻挤满枝头,或面含娇羞,或风姿妖娆,一丛丛,一簇簇汇成一片绯红的云霞,轻柔笼罩大地。那鲜丽的色彩、那淡雅的气息分明让人感到一股铺天盖地的暗香涌动。

路上车水马龙,游人如织,人们身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进小镇,走入桃花林,与桃花做一次近距离亲昵。遍地靓丽的倩影与粉艳桃花交相辉映,分不清是桃花映红了笑脸,还是笑脸感染着桃花。徜徉于花海秘境之中,浮躁随之沉淀,心情悠然飘忽,一种宁静也会悄然回归。面对满目桃花,不禁会让人随口吟出——“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一场隆重花事之后,小镇的人们渐与桃花作别。他们如鸿雁一般离开故乡远赴征程,为实现一份自我的人生价值,也为了家园的幸福与安康开始了一年的迁徙奔波。进入冬天,他们收获满满,又怀揣期盼与喜悦从四面八方归来,重新为小镇注入新的活力。留守的人们也用实际行动建设着美丽的家园,他们意气风发,投身各行各业辛勤付出,为小镇发展推波助澜。新型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齐头并进;人民福祉与社会和谐再上台阶;一片片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工厂落户生根。生态旅游,特色农业,特种养殖,生产加工正发挥引领作用,为小镇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小镇人的日子亦如怒放的桃花红火烂漫,小镇的明天正在续写崭新篇章!有那么一首歌中唱到“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

 在昆明东南一百多公里的红河州,有一个弥勒市,人称“东方波尔多”,因为这里和法国的波尔多市一样盛产葡萄,制作的葡萄酒远近闻名。夏天,正是葡萄成熟的季节,我们来到了弥勒市。

 一、醉人的葡萄美酒

 进入弥勒地界,公路两边的田野里都是一望无际的葡萄架。弥勒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霜雪少,在这里种植葡萄不需要搭建大棚,并且因为日照时间长,生产的葡萄甜度特别高。

 路边的葡萄架上爬满了翠绿的葡萄藤蔓,繁茂的叶子搭成了千里凉棚,架上悬挂着的一串串葡萄,包着白色的防虫袋,有着“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感。公路边每隔一段距离,便会有一个小摊,桌上摆满一瓶瓶的葡萄酒,这是当地的葡萄种植户在售卖自制的葡萄酒。路边也会看到很多的农庄和酒庄,微风吹过,空气中弥漫着葡萄的香甜和葡萄酒的甘醇味道。

 我们来到了一家名为“独家乐”的农庄,这家农庄建在一个山坡上,四周除了两块菜地,其它都是葡萄园。农庄里有三间平房、一个小院、一个小水塘,院子里搭了个架子,种植着一种称为“鹤首”的葫芦瓜。这种葫芦品种很奇特,细长的瓜把像鹤的脖颈,椭圆的瓜身顶端有一个尖尖的突起,像鹤的脑袋。瓜的表皮上有一条条青筋样皱起的纹路,深绿色像是涂了一层绿漆。

 我们去葡萄园里体验了采摘葡萄之趣。一群人拿了剪刀和塑料盆,迫不及待地来到了葡萄园里。站在葡萄架下,一串串套了袋子的葡萄刚好在眼前,手起刀落剪下一串,剥开袋子,晶莹透亮的葡萄便露出了真容,忙不迭地把一颗一颗葡萄往嘴里送,汁多味甜,一直甜到心底。每个人都是手上拿着一串吃着,眼睛已经盯牢另一串了。一串还没吃完,新的一串已经剪下放到手里了。青色玲珑的水晶葡萄,紫红浓艳的玫瑰蜜葡萄……不同品种有不同的滋味。沿着田垄一路走一路吃,好像扫荡一样。没多久,个个都觉得有些饱了。于是,我们不再“饥不择食”了。仔细观察葡萄的生长位置,估摸着葡萄的光照情况,轻捏着葡萄的外形,猜测着葡萄的饱满程度,确定后再剪下来品尝,验证自己的判断力。大家比赛谁找到的葡萄甜度高,或者看谁可以不剪下葡萄串,直接仰着头吃到架上的葡萄。最后,一个个打着饱嗝,端着满满一盆子的葡萄回到了院子里。

 在农家吃农家菜,饭桌摆在水塘边的瓜架下。这里的农家菜,就是简单的萝卜汤、炒南瓜藤、炒土豆丝、葫芦汤,都是农家自产的新鲜蔬菜,清淡爽口,可惜我们吃葡萄吃得太饱,已经没什么“肚量”了。

 坐在院子里休息,端一杯葡萄酒,香气扑鼻,轻啜一口,甜润柔和,口感熨帖。远望可见山坡对面有一座教堂,白色的教堂矗立在绿野上,金色的阳光照耀着教堂的十字架和彩绘穹顶的玻璃窗,不时有鸽群起飞和落下……此情此景,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了。

 二、迷人的东方韵

 东方韵庄园,是弥勒市新建的一处旅游文化胜地。当远远看到庄园时,眼前的景致,让我们忍不住欢呼起来。

 东方韵庄园环绕在群山里,建在山谷中,山谷四周是高高的桉树林。一棵棵细高的桉树紧密挨着,形成了一道围墙,护卫着整个庄园。山坡上种满紫色、**、红色的鲜花,成了一片彩色花海。紫色的是鼠尾草花,**的是向日葵花,红色的是大丽菊花。这些花草,不仅有观赏作用,还是当地的经济作物。鼠尾草可以提炼精油,有很高的经济效益。花海在微风中起伏,仿佛荡漾着一层层波浪。山坡脚是一湾清溪,溪边绿草茵茵,有一片小树林,林中掩映着几座小木屋。山坡、树林、小木屋倒映在溪水中,静谧清幽。花海中散落着几个欧式风车和红砖的城堡,营造出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花海中有一条蜿蜒的铁轨,每一根枕木上刻着不同语言“我爱你”的文字。嗅着花的香气,穿行在艳丽的花海,看着蓝天白云下风车在慢慢旋转,真是浪漫唯美至极了!

 我们来到了一个城堡,好像来到了一个梦幻的世界。这座城堡是称为“万花筒”的艺术建筑,外形是一个个形状各异的酒瓶造型。这个城堡是本地民间艺术家罗旭设计建造的,全部采用红砖砌成,没有用到一根钢筋、一颗钉子。走进城堡里,更是别有洞天。城堡里是一个个拱门和高大的穹顶,穹顶壁上有三角、圆形的小洞,透着天光。一道道拱门层叠延伸,幽深神秘;穹顶上方的万千星光闪烁,遥远魔幻。换不同的角度,便会看到组合的不同图案,真是令人眼花缭乱的万花筒!据说在这里做演出,不需要音响设备。建筑内部的弧形设计,就可以达到很好的和声效果。城堡外一对新人在拍照,在城堡的映衬下,就是童话故事里幸福的王子和公主。

 离开东方韵庄园时,我一直依依不舍地频频回首。这里就像仙境,在寂静的山谷里,等待着寻梦的人。

 三、动人的湖泉湖

 弥勒市区有一个湖泉湖,湖泉湖是一个人工湖,由弥勒市知名的红河卷烟厂开挖建设,现在和周边的游乐设施、酒店,一起构成了著名的湖泉湖风景区。

 湖泉湖面积有一千七百多亩,湖面开阔一览无余,大气磅礴。湖泉湖边没有修筑堤坝,而是保留了沙滩地,可以方便人们与湖水亲近。湖水边长满杂生的水草,草丛里蹦跳着蛤蟆、蚂蚱等小动物,时不时地有鱼儿跃出水面一下,便倏忽不见了,只留下湖中水波荡漾。几处水湾里种了成片的荷花。夏天正是荷叶田田、荷花摇曳的季节,蜻蜓在明艳的荷花间飞舞,风中飘荡着淡淡的荷香。几声“吱嘎”、“啾啾”的叫声后,草丛中、荷叶下,游出野鸭和不知名的水鸟,在水里潜进浮出地嬉戏着。不少人举着手机相机,忙着捕捉眼前的美景,而湖滨钓鱼的人们则神情淡定地守着钓竿,等着鱼儿上钩,湖泉湖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清静、闲适的好去处。

 沿湖一圈修建了步行道,种植着绿树,其中以棕榈树为主。十多米高的棕榈树,树干粗壮笔挺,顶端展开大大的扇叶,结满了一串串**的果实。高大的棕榈树就像一把巨伞荫护着行人。行至北部的游乐区,树荫下是成群的游客,以及跳着广场舞的大妈们,热闹非凡。游客们可以在这里购物、划船、吃喝,各种游乐设施一应俱全,湖泉湖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游玩的好去处。

 站在树荫下,远望湖景,对岸的绿树和高高低低的建筑,形成了长长的一线,仿佛一条彩带飘在湖水上。遥远的群山,山脉连绵,环绕着这个城市。群山之上,蔚蓝的天空翻涌着白云。湖面波光粼粼,湖水干净清澈,倒映着绿树、荷莲、建筑、群山、白云、蓝天,仿佛湖中也有一个人间天堂。

 漫步在湖泉湖边,不自觉地便将湖泉湖和西湖做起了比较。西湖就像一个柔美的女子,在烟雨朦胧中,在桃柳掩映中,带着欲说还休的含蓄,而湖泉湖则如一个爽朗的女子,在蓝天白云下,在棕林荷莲间,带着自然大方的坦荡,真是各有各的美呢。

 四、暖人的温泉之夜

 弥勒市的温泉很多,因为这里的地热资源很丰富,这里的温泉属于低矿化碳酸泉。在这里泡温泉,不仅舒适度很好,而且对身体健康有益。

 湖泉湖边有一个半山温泉区,我们选择了在夜里去泡温泉。半山温泉区在一座小山上,山上有十二个大大小小的温泉池。沿着石径上山,没走多远,便看到路边有一个温泉池,边上立着牌子,写着“香草浴”的名称,以及多种保健的功效介绍。这里的温泉池种类很多,除了纯天然的温泉浴池外,大多数是药物浴池,“香草浴”、“红酒浴”、“茉莉花浴”、“牛奶浴”……分别具有不同的保健功能,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一个个温泉池建在山坡上,由巨大的山石构筑,石头上立着个温度计,显示着池中水的温度。石缝间有汩汩水流不停地流入池中,池水升腾着热气。山坡上种满植被,尤其是高大的棕榈树,伸展了枝叶,遮盖着温泉池上空,就像一个天然的华盖。“山中有景,景中有池”是湖泉温泉的一大特色。

 踏入温泉池,池水软滑柔顺、水温适度。温泉水的浮力很大,因为温泉水中蕴涵的矿物质比重较大。靠着池边的石头,轻轻松松地便可以全身漂浮在水上。在温泉池中尽情戏水,玩累了,全身放松地泡在暖暖的温泉里,抬头看看头上的天空,树木好像剪影似的,月亮在云层里泛着银光。这样的情境,真是美妙惬意极了!

 在一个温泉池里呆上十几分钟,可以再往山上走,换个池子,池水的温度从低到高。从温泉池里出来,会觉得空气有一丝凉意。当再次进入热气腾腾的温泉池时,那种被温暖包裹的感觉舒服极了。到山顶处,有三个大温泉池,每个可容百余人。大浴池周边的棕榈树更高更多,一盏盏路灯做成了树的形状,亮亮的灯泡好像一圈月亮似的。池里人很多,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说笑玩闹,洋溢着欢乐的气氛。浴池里水气氤氲,人影模糊朦胧,仿佛在天宫瑶池里一样。

 泡够了温泉,可以到小石桥的餐饮街吃夜宵。餐饮街在一条小巷子里,有各色的云南小吃,如烤豆腐、酸奶片、烤血鸽、弥勒卤鸡、过桥米线、黄牛肉……吃着美食,喝着清凉的冷饮,看着灯火辉煌下来来往往的人们,有着温暖幸福的感觉。

 弥勒的夏日风情,令我深深陶醉,乐不思归也!

  人类依水而居。因为有水,就有了小镇。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描述小镇的现代散文,供大家阅读。

  描述小镇的现代散文阅读:家乡的小镇

小镇只是宁南山区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镇,和其它的山区小镇没有什么两样,依山傍水,民风淳朴。由于比邻陇东地界,这里浸染了陇东文化遗风,走在小镇上,随时都能听到那再熟悉不过陇腔陇调,秦声秦韵;让人既感到生活在宁南山区,却又笼罩着一种浓郁陇东文化气息。

每次回老家,总是早早地把目光伸像窗外,总是事先告诉司机务必“在××小镇”停车,生怕由于自己沉浸于小镇的回忆中而坐过头。但是真正到了小镇,望着小镇的破旧与狭小后,又总是思潮澎湃,心情难以平静,感慨岁月的无情、时光的短暂、生活的变迁。

小镇曾经热闹过,繁荣过。城市化浪潮使这里显得衰败和凋蔽。你瞧,小镇的北面的派出所,供销社,食品,邮局、信用社,粮所;林业站,镇的南面卫生院,兽医站。现在改建的改建,撤掉的撤掉,连个门牌都没有。铁铺,裁缝铺早已消失,一些小商铺简陋的甚至连个店名都没有。尽管小镇这么小,这么破,但在方圆百里却家喻户晓。

我十七岁前,我一直生活在距离小镇不远的村子里,小镇的朝朝夕夕,小镇的兴衰变迁,众人皆知。就连留在记忆深处的往事竟是那般的深刻,铭记于心。虽然小镇有些落后,很狭小,也很古朴。大家没人说它的是非曲直。没有它给人们留下一些像样文化遗产。但即使这样,做为家乡人,仍有“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的感慨,而且随着时间和岁月的更替,这种感慨越来越萦绕在灵魂的深处。

有时站在镇上这头吆喝一嗓子,镇上的那头都能听得清清楚楚。真有一种“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的感触。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说往事泪先流。”小镇勾起了我对儿时记忆的无限向往……

曾经,缠着不经常回家的父亲,拉着父亲的手,在食品门市部前闹着要糖吃,对我宠爱有加的父亲,当然不会让我失望,在糖没有过秤,手已伸进秤盘里,开始往兜里塞的幼稚举动,也有糖纸不剥,往嘴里喂惹得服务员朝父亲笑的尴尬局面。

不会忘记缠着母亲,在小镇唯一一家的油饼摊,让母亲买油饼吃的情景。那油香味散得很远,很远,整个小镇都能闻的见。尤其油饼滩的回族大娘做油饼麻利的身手,把那扞圆的面团放进沸油里,沉下去,又浮起来。在沸油的滋润下,圆饼须臾变得丰腴饱满。颜色也从乳白到嫩黄,直到金黄,让人看着赏心悦目。

看着别人你一个我一个地买,不懂事的我有种不买坐在地上不起来的架势,逼得母亲没法,不得不用少买油盐的代价,满足我吃油饼的愿望。现在想起来,除了感慨那时生活条件的贫乏外,恐怕再也找不出什么让我对油饼感兴趣的理由来。

曾记得,在镇文化站因看电视录像《霍元甲》而旷课,被老师知道后让我回家请家长,差点挨母亲笤帚疙瘩的惩罚。曾记得镇广场看晚上放映的露天**,有次竟然睡过了头,等冻醒后发现周围黑洞洞的,从来没有在别的村子留宿的我,在怨恨同去的伙伴同时,畏畏缩缩蜷在镇广场的戏台一个旮旯里,可怜的过了一夜的情景……

也不会忘记在小镇的那座旧桥上所发生的惨案,一件我让一辈子无法抹去的的往事。

一位老汉赶着毛驴车,驮着山货,当经过旧桥时,正好有汽车经过,也许汽车司机认为老汉的毛驴车挡了汽车去路,连按几次喇叭,也许因为喇叭声音太大,惊了套车的毛驴,毛驴连奔带跳,连人带毛驴一下子栽进了没有栏杆的小河里,老汉当时就断了气。驴也折断了脖子就地躺在河滩上。正在随母亲赶集的我,和母亲随着人潮赶往出事旧桥下时,看到的除了众说纷纷的赶集人,和盖着衣服躺在平板上的老汉,和不远处死去的驴子。这也是小镇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伤心事。后来听母亲说,老汉的老伴失去依靠,在老汉下葬的一个月后也悬梁自尽的悲剧……

如今,原先那座不知何年何月建造的老桥,早已被拆除,在旧桥的旁边,又建起了一座又宽又平坦的新桥,以往那种惨剧永远不会重演。

原先四季都流着清澈的水,到了雨季很是壮观的小河,可惜现在河水干枯了,河滩都被开发成了块块菜园有的还种了庄稼,甚至栽上了树,盖了房子……

小镇逢集的时候,公路也变成了街面,两旁摆满了五颜六色的日常百货,瓜果蔬菜,牲畜和农具,感觉镇子的集日就是一个大杂烩。人多的时候拥成了堆,想挪也挪不动。有时人喊着让挪挪,但就挪不动,只好耐着性子等。耐不住性子,有的骂骂咧咧那骂声,那表情深深定格在我的脑海中。

逢集日交易牲口的地方在小镇的东北面的河滩上,有牛、有驴、有羊也有猪,牲畜的表情各种各样,有高兴的,又不高兴,高兴的大概是早已不满主人的虐待,巴不得另寻新家,不高兴的是知道了主人要卖他,在那里哼唧着,又拉又尿,报复着主人,卖牲口的,坐在那里,不慌不忙地砍着价,不时伸出指头,一五一十地砍。整个镇子的西北面,成了牲畜的天下,驴叫羊叫猪叫,汇成了一支协奏曲。

街面上这样,商店里也好不到那里去,给老人买砖茶,给孩子扯布做衣服等等,媳妇们买针线的,姑娘们买棒棒油雪花膏的,当然也有像母亲一样买油盐酱醋的。一个窄小的商店被挤得没法进出。

街上各种各样的工具,如锄,锨,镰,犁地的犁,撸柴的耙子,梿拁,镲子,背篼,打胡基的杵子,簸箕、笸箩则是男人光顾的地方,这问问,那看看,挑着各自中意的农具。生资商店围着买化肥的。当然,也少不了买点烟叶回家卷旱烟抽,从没见那个男人买过衣服鞋帽,一年四季就那身打扮,在他们看来,一年四季在地里摸爬滚打,很少走出这个小镇,穿新的是浪费,不如省下给老婆娃娃。让人感觉朴实中透着心酸……

当然,要说小镇最热闹的时候,还得从八十年代兴起商品交流会,它让小镇着实热闹红火了,尘封许久的秦腔开始演出,不但请县里的剧团演出。乡镇府和文化站组织各村进行文化汇演。曾经销声匿迹的“皮影”艺术也悄然兴起,丰富了小镇人的业余文化生活。文化的复兴为小镇的经济繁荣也决定性作用。因为商品交流会,也促进了小镇商品的流通,小镇也成了方圆百里商品交易集散地,吸引了周边地区的商贩前来经商。

虽然小镇人和全国人民一样,刚刚经历过饥饿与物资匮乏时期的煎熬,以及精神上的创伤。但大家还是沐浴着改革春风带来的新气象,小镇也借着这股春风焕发了勃勃生机。从此,小镇步入了它的最热闹的最繁荣时期。

斗转星移,四季更替,时光如梭,岁月轮回……

如今,即使赶上过去的集日,也是冷冷清清,十几家小贩把大大小小的麻袋,纸箱,一些的零碎商品沿街一字排开,这就是现在的集日,这就是我以前朝思梦想的集日情景。

前几天看到一位网友的摄影作品,其中引用国务院参事冯骥才所说的话,很值得人深思:“过去10年全国每天消失80~100个自然村。”

看到这段话,我暂且不提它是否属实,就小镇的现状和我看到摄影作品的图景,如果照这样下去,若干年后中国的农村会是什么样,是不是村不像村是不是哪些挤入城市谋生的农村人老去后没有最终的归宿

这位网友说:“好多曾经繁荣的山村,终究没有挡得住城市化的冲击,青壮年纷纷挤入城市讨生活,一家家搬离了村庄。村里好多荒废的院落长满了一人多高的蒿草,一片荒凉。”

其实,网友所拍摄的图景的地方距离家乡小镇并不远,而且有些乡镇的村子和网友所说的现状惊人的相似。是必然是趋势我无法定论。

看看现在的小镇,那些青砖青瓦一坡水的商铺,改建成两层楼式的两用房后,反而觉得失去以往旧商铺的庄重,以前熙熙攘攘的赶集人仿佛躲藏起来似的,再也无处寻觅。只有零零散散的闲人在街上闲逛。商铺的门前除了店铺的主人有一句没一句和闲人聊天,很少有顾客购物。

我想,或许是这几年的移民搬迁,带走了往日的热闹,或许是这里的山,这里地不养人,让人失去对它的依恋,纷纷搁弃了祖辈留下的基业,带着对城市的向往,携妻带女住进了犹如囚笼般的楼房,感受着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繁华噪杂的城市。

我也不明白,那些或许常出门,但从来没有走出这里的大山庄稼人,何时将老屋,老人留在这里难道除了生存,还有什么比亲情更为重要的情愫。

看着街上佝偻着背,牵着牛,背着青草,推着人力车载着收获的庄稼从街上经过老年人,脸上写满无奈,孤独,寂寞,沧桑,那饱经风霜的表情,深深地触动着我的神经。

因为小便而绕过商铺后面,看见那曾经炊烟凫凫的老屋,如今个个变得破落不堪,让人顾忌它能否经受住暴风骤雨的侵蚀。如果不是城镇规划,在街面盖了上下两层商业住宅两用房遮掩了这些破旧老屋,那小镇模样是不是更让那些农村的父母官寝食难安呢

也许往后的日子,小镇和其它的村庄一样,如人走茶凉,逐渐衰败,甚至荒废沦落到如一个普通村子一般大小,甚至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尽管如此,我依然感到小镇很美,很美,它的美不仅体现在它的宁静与醇厚,古朴与秀丽,而且体现在它有炊烟袅袅的烂漫气质,和淳朴的民风习俗,以及经过时间岁月洗礼的深厚文化积淀。

对于小镇,我是有感情的,我留恋它昔日风光,更希望它有一个美好明天,不会因为种种缘由就此衰败,凋蔽。

 描述小镇的现代散文阅读:寞落的小镇

人们常常把衰败的景象说成寞落!把一成不变的现实称之为保守!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人们不断的对物质的追求和不满足。与之对应的是思想陈旧,发展严重滞后的秦镇的真实情况!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秦镇人,大家都在关心和努力着! 衰败落寞可悲,现实保守可恨,但失弃的人心,空腔的行为才是最可怕的!秦镇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人文,繁极一时的市场经济体,还有我们引以为傲的秦镇大米凉皮!还是非常有发展潜力的! 秦渡镇,是陕西关中闻名遐迩的历史名镇。

史有“周丰宫”之称,《古今图书集成》载,“秦渡即古丰地,沣水之西岸,丰旧城在焉”,镇北五里的“周文王灵台”就是历史的见证。公元401年,后秦皇帝姚兴由西域迎天竺高僧鸠摩罗什来长安逍遥园即户县草堂寺议经在沣河设渡,秦渡镇由此而得名。

至今1600多年,是历朝历代繁华的交通商贾重镇。 我记忆中的秦镇,一条清清的沣河,安静而舒缓的向北流去,两旁的堰坝顺着河势,绵绵而曲,伸向远处!岸上绿妆柳容,野草丰茂,一阵轻风拂过,千千枝条,风姿婀娜! 有一座普通的石板小桥,牵连着两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是经济的纽带,同样也是束缚的枷锁。 直到后来,一座更新,更宽的大桥,拔地而起!那个时期,仿佛给经济打了一针强心计,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空前的繁荣!服饰,布市,牛马市,北街和西街的商业店铺,林林总总,密密麻麻的。

小镇在河的西岸,中间有丁字形三条街相连,外边围着一圈土城墙,由三座城门相接!有九楼十三堡的建筑格局!里面还有几处荷塘,荷花盛开时,红粉朵朵,十里飘香!城外,还有相当面积的稻田,菜田!一派田园风光!特别有诗情画意! 秦渡古镇,一座充满历史的小镇,有古老的南城楼,有清澈的河水,有著名的小吃,有朴实无华的乡亲们!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秦镇人热情如火,好客如宾,执着追求! 我是金满楼,作为其中一份子,既不能抛弃过去,也不能放弃希望!这里有着我们对童年的回忆,呈载着无数的成长的故事,所谓:无秦镇,不青春!不要失去对家乡的信心! 衰败,是为了下一次更美的绽放, 保守,也终会有云开雾散的时机!

 描述小镇的现代散文阅读:曾记否当年的板桥小镇

匆匆那年,懵懂的岁月里,我们还是满脸稚气的孩子,怀着梦想从不同的村庄聚集在板桥小镇,在那里留下了各自深深浅浅的足迹。于我而言,年轻时候是踉踉跄跄跑过来的,甚至还来不及回忆早已被时光卷走了的少年时光,便逐渐放弃了早年的自我天空,不再陷于简单和浅薄。在世事的沧桑和时光的消散中,将自我与变异融为一体,如今已浑然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人生的风景在云卷云舒中渐次变得风轻云淡。

人越成长,岁月的风霜裹挟得越紧,多少风沙漫漫地旅途中,磕磕绊绊的人生经历让我们懂得了曾经相遇相知的同窗情分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我们屏住呼吸,步履蹒跚的一路走来,哪怕只是在人生路口的短暂停留顿足,内心深处依然怀念那些一起走过的岁月,千帆竞过,繁华落尽,留下的都是板桥小镇的殇。一声呼唤,儿时伙伴早已不在回来,青春的岁月离我们已经渐行渐远,曾经快乐的嬉戏就像一本不经意就翻过了的书页,淡淡的忧伤伴随着淡淡的忧愁。蓦然回首,发现人生不过是转了一圈又回到原点,我们都在彼此行进的路上找寻殊途同归的结局,那时的书生意气即使偶带感伤也同样弥足珍贵。

每次回家,我都会坚持走板桥小镇去看看那里的风景,当路过风光迷人的丹霞山时,我甚至天真的以为,我与妻就是前世的古刹和青灯,在最深的红尘的相逢不过是千年的修行的结果。就像盛开的花朵明知凋落泥泞依然一往情深的独自怒放,不必留恋,该来的,会来,该去的,依然还是会去。我知道这里不属于我,我不过是一个过客,是时间里的一粒沙,漏了千百回,残留在这里的挥之不去的依恋,回想起当年和同学们一起邀游,站在百年古塔上,举目一望不禁感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的万丈豪情,内心深处激起“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凌云壮志。如今,那山、那水、那人,早已物是人非,待我衣衫褴褛的白发归来,万里他乡还有谁许我不尽的思念等待尽管如此,我依然滔滔不绝的向妻子讲述当年在这里发生的趣事,充满甜蜜,略带自豪。

顺着车窗望去,阳光明媚,青山依旧,我仿佛看见风洞河的橘子熟了,我手持书本沿着青青的河岸慢慢的步向那片橘子林,摘一个慢慢的剥开,放进嘴里,细细品尝,夹杂着泥土和稻花的香味,回味无穷,人生的滋味就在这些零星的片断中,碎了一地的光影。风洞河的两岸杨柳依依,在柳絮飘飞的季节,满脸汗水的庄稼人在梯田里忙着收割稻谷,不远处的老水牛悠闲地啃着田地里的青草,那是一幅多年以后的我梦寐以求的人间天堂。

那时候的板桥小镇,阳光是暖暖地,风儿柔柔地,学校对面的小河清水悠悠,周末男女同学相约一起浣洗衣服,调皮的男同学会在上游筑起一个深水区,一丝不挂的跳进河里打闹、嬉戏,略带羞涩的女孩偶尔会往不远处的上游瞅上几眼,嘴里不停的骂上几句,心里却想去看个究竟。盘县第五中学是当时有名的初中,教学质量高,师资阵容强大,学生层层选拔,都是各乡镇出类拔萃的尖子生,蓝色中带着红色标志的校服一直是我们的骄傲。当然,江湖是存在的,一些喜好打架斗殴的学生将摇摇欲坠铁床上钢管拆下来作为武器在黑暗的巷道里打得哭爹喊娘,惨叫声将胆小的同学赶紧熄灭蜡烛,将被子唔得严严实实的,生怕绽自己一身血,不敢继续看书。只得第二天早起,到食堂吃一个香喷喷的馒头或者一元钱一碗的面条,急忙走向橘黄的路灯下补上没有背诵完的英语单词,去晚了,路灯下看书的人太多,常常找不到有利位置,那些年五中的学生刻苦努力、不甘落后,是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因为条件艰苦,我们时常戏称食堂煮得硬硬的面条是“钢筋”,稀稀的米饭是“混泥土”,厚厚的洋芋片是“马车轱辘”。因此,每次上学头一天,家人都会提前忙活着炼油辣椒给我们带回学校,同窗们品尝各自的油辣椒成了现在值得回忆的美好片段。

这些天,在老班长的努力寻找下,17年的老同学汇聚到微信群里面聊得火热,大家一起追忆当年的似水年华,如我一样远在他乡拼搏的老同学在电话的另一端第一句话就是“当年你的油辣子最好吃”。这句简单明了的话语把我们带入了当年的同窗情谊之中,一直漂泊在外的我,能够深切感觉油辣椒的味道,因为那是香了我一辈子的记忆。

猜你感兴趣:

1关于古镇的散文

2古镇精美散文欣赏

3描写石板路的唯美散文

4有关小镇回忆的抒情散文

5关于江南水乡的散文

  九月,天高云淡,我踏着似重或轻的步履,回到小镇。路太宽,小镇被洗刷了一遍,踩不出泥土的气味。冷风吹来,远处无边的麦田摇曳着鬼魅的身姿。

 同时栽种一棵树的人能同时等到花开吗?

 暮夏与初秋接驳之夜,长风扫过路面,一棵千年古树,颤抖着瘦弱的身躯,似乎在努力抗拒冷刀铁斧的征燎。风过黄昏,让视线在天空流浪漂泊,一片云粉饰华服漫天游荡。在云的背后是浩大的天空,天空沉默而寂静。当我学会用信心穿透破碎篡改黑暗筑造光明之后,回头,原地荒芜,没有你,你已远去。一朵云向着另一朵云靠拢,云与云之间的裂痕掠过心口,有着伤痛的痉挛。

 沿着一条路,会不会也走错?一堵倒去一半的荒墙,墙内是热闹的荒地——乱石,荒草,废纸。丢弃带来惶惑与孤独。那时你拾起地上的纸屑如是说。灰尘浮动,再纯净的天空也会飘过乌云,何况大地?那墙一隅,充满着残缺废弃之物,废弃的产羹剩菜正繁衍着自己的故事。荒草下的王国,梦想着过往繁华,裹紧残驱肉体肢解寒冷。

 荒地像个深渊,笼罩着往昔。迷雾铺天盖地袭卷而来,撞击着摇摇欲坠的城墙。一堵荒墙,墙里墙外,阴阳两隔。那时候我们总喜欢坐在墙边,靠着大树,谈论着俗世锅碗瓢盆,拾捡半生半熟的雨。记忆若千斤重石沉下深渊,黑暗太深,你给我的油墨言词此刻土崩瓦解。我在下沉,下沉,坚强被软弱吞噬,似乎看到你,伸出手,摸到

 眼泪。

 六年够不够沉淀一段记忆?小镇在黄昏中拉上棉被,木质的瓦房,修了又改,改了又修。最后的形状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房屋大同小异。乱墙的前方多了一条路,路灯闪烁着迷离惨淡的光。一条街太长,我跑遍街头巷尾,没有你,冷风撩起耳边的长发,六年,解不开一段忧愁。

 徒然回到原地,九月,草木收起华服。一截枯枝在冷风中吱吱作响,一叶新出的瓜藤垂下娇嫩的身躯。有些绿,不得不夭折在冬季,活在暗箭潜游的战场,不得不折戟收刀顺服。生命如歌,抽刀断水太苦,尘世太深,守住自己就好。这是你给过我的暖汤暖菜。这么多年,带着眼泪和血味,尘世如此冷,是的,守住自己就好,但要守住自己又岂是那么容易?

 废物荒墙依旧,杂乱的现场有着征战的痕迹,腐烂的气味四散飞舞。那是一堆废弃物的天堂,最后的反抗以滋生繁衍臭味收场。死亡太远或太近,机器利齿下的碾磨仍不知何时到达。人亦是,安好时怎知平静背后有着怎样的风暴?

 记忆回到现场,望着枯枝下一方朽去的顽石。打开你的心,看看阳光的模样,温暖织成的网不远。那时的你是人子亦是人母,如是对我说。我没有回答,石头的冷源远流长,固若金汤,小镇太单薄,需要什么样的炤炉才能喂养温暖?我蓦然抬头,你的微笑似阳光,洒得天宽地阔。

 我一向沉默,习惯了用沉默捍卫我的领地,行走在尖刀利剑的边缘,只有在沉默中我才会感到安全。知了的嚎叫省略了冷气的翻滚。你如是走来,我从来都拒绝被靠近被了解,而那一刻,我接受了你。

 认识了你,于是认识了古今山川大河,认识了历史风云人物,认识了狂放或安静的文字。我相信,你是那串甘美的葡萄,把我引进了罗马的古战场,埃及的金字塔,耶路撒冷的十字架。我们很少谈师生关系,而你,像姐姐。从一本书到几十本,从古今中外文学到市场杂志。遇到你,我把我的沉默投入书堆,建起属于我的精神王国。就这样,我欣然接受了命运的阴差阳错,接受了历史的浩大沉重。而你说:记得吃饭。

 习惯了跋山涉水,习惯了羊肠小道,习惯了饥肠辘辘,哪怕肉体不堪重负,这是长在小镇上的我们。小镇被大山环绕,从林太深,长在大山深处的杂草,从来不奢望阳光和雨露,而此刻,我这株杂草,遂把你当做溪水。

 中午去我家吃饭,那天在上课之前你认真而严肃地说,语气不容争辩和颠覆。我沉默,我们真的只是日常牧羊而相识吗?你有你的繁华青松,我有我的青草雨露。我们曾在不同的时空轨道自成一体,如今小镇收容了我们——接纳了远方的你,更新了陈旧的我。

 可中午吃饭这件事已经被忘了太久。从小学到初中,从烈日到寒冷,记忆中午饭只是一种命定的仪式,从来不曾真实存在过。那时候的我们,口袋瘦得像风雨中飘摇的浮萍,家太远,无依无靠。唯一的安慰是还有一群同样的伙伴存在,因为都一样,故不觉得人与人之间差距有多远。那时候,每到中午,我喜欢仰望纯净而遥远的天空,或是望着层层叠叠的山峦,默思:世界在哪,而我到底在哪?在小镇人的眼里,小镇就是世界,就是一切。在这里,一代人放下锄头逝去,一代人又接着拾起地上的锄头终而复始。这是我所熟悉的小镇生活,土地,天空,山峦。

 可事实是这样吗?上了小学之后,我常想:小镇就是世界吗?

 我不吱声,你返回讲台。丢开疑问,我把目光移向窗外,阳光射了下来,天空无边无际。那么,我们并非寻常牧羊而相识。我提起书包,装下书本,连同那些被忽视的饥饿的日子一起装下。离开学校,我们向着你家的方向前行。

 我不善言谈,而你说不吃饭以后胃病会有多严重。我对未来没有规划,小镇既是开始也是结束,未来有多远,世界有多远,我不知道。同样的悲欢离合或许正在不同的地方上演。而我或许永远走不出去,像所有我见到的人一样,就这样永远踏在原地,在小镇上开始终而复始的生活。我从来没有多想,包括遇见你。

 我们在路上默默前进,下课的学生涌来,把我们挤得时远时近。你来自四川,那里是你的老家,后来你说。你是女儿,却有着儿子的重任。来到小镇安定后,你接来了你的父母。四川,那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我不知道。你说起那边的天空,那边的大学,那边的柴米油盐灯红酒绿。我望着素装淡雅的小镇,如果未来有机会,我一定会去看看,我答应着你。虽然答应着你,但走出去对我来说是一件那么遥远的'事。

 你的父母有着与你同样的温暖明亮,我们从未见过,但却有着默契的熟识。你的家有着很多书,那时候我深深迷恋一本杂志,但小镇太偏远,买不到。无奈之中,我告诉你我喜欢那本杂志,可书店没有卖。你微笑着说:没事,我去邮局帮你订。就这样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本杂志,生命的开场如此春暖花开,人生何患惊涛骇浪?小镇的天空总是蓝得接近故意装饰,一抹云路过天空,乘云或许就能到达天堂,送去寄语,小时候总是这样固执地想。

 我们都深信来日方长,几次促膝耳语,暗自允诺,无论天涯何处,归即必见人影。你比我大,是我的师长,但我们不论年龄辈份姓名八字,只谈性格,情趣。我时常沉默,生命却飞扬跋扈,征战疆场。这样的性情,小心暗箭穿心,陷入腥风血雨,无人搭救,你说。生命只是这么一截,我学不会顺风顺水与自己和睦相处。话毕我们都粲然。

 一日,我冒雨归来。“天,怎么那么瘦,还淋成这样。”两日不见,却似几世相隔,我沉默笑笑。你一只手把外套披在我冰冷的肉体上,一只手用毛巾擦着我湿重的长发,那一刻,内心深处的冷气融解,有着半疼半喜的温暖。

 人与人之间,需要几世的祈祷祝愿,几世的功德圆满,才能换来今生的千里相逢,山高水长?

 你甚珍爱我这落拓不羁的生命,包容我的痴傻草莽癫狂,我却忽视你伏案奋笔的憔悴。望着你干裂嘴唇如千刀割绞,我试图寻根问底,你左右言它避而不回。或许是因为太累,我自以为是地安慰自己。我们都相信着未来,哪怕只是在小镇上。我相信着你一切无恙,于是不曾去触碰死亡,逼问宿命。

 一天,我离开了小镇,为寻求我的精神王国。临行你千叮呤万嘱咐:照顾好自己世界不远,尘世繁复迷离,人心腹背无常,亦可信与不信。我记住了你的最后一句话,记住了天空那一抹沉重的红,记住了小镇的最后一次日出。在汽车发动,我费力挥手的那一刻,我仍相信着我们来日方长。

 半月后,我因事返回小镇,在车上我数算着时间,先去看看你,然后办事。我相信着永恒,相信天长地久。车内人声杂乱,我扭过头,透过车窗口,望着遥远的云朵,一切都来得及的,无缘无故,阳光怎会半路隐退?我怀着满腹愉悦而来,踏上小镇,而你,无影无踪。

 小镇沉浸在无边的悲痛中,一切都晚了。但我不相信你已远去,可我找不到你的身影。九月,我将惨痛的鲜血滴在沉默中。那是一个令人绝望的午后,我跪倒在漆黑的棺木前,半张画像截住今生。相中的你依然笑得山清水秀,我伸出手,没有你,却触摸到疼痛与寒冷。

 死亡太过仓促,你曾说过无论天涯何处,归即必见人影。而如今没有来日方长,一切都来不及后续。我努力拼凑记忆,紧紧抓住你生前的秀发明牟,黑色放下冷刀,你转身,万种坚强分崩离析。永恒太远,我是那么束手无策无能为力,那是从未有过的疼痛与茫然。

 薄雾笼罩着小镇,悲伤亦然。停留那么让人无助。我一步一步往回走。没有你,小镇太空,哭声撞击着心底。我独自退回大街,一串数字浮出水面,你说记得联系,无论何处。而如今我拨着熟悉的号码,去何处寻找你。电话的这边铃声撕心裂肺,电话的那头沉默无声,天国何处?

 今生如此终结,关于小镇和你。

 悲伤缠绕着每一个角落,我离开了小镇。这么多年,沐风浴雨,我独自奔走在外,携着你给过的山长水短,蓝天白云。走远呵!我到过四川,到了你那个美丽的故乡。我试图打听关于你,小镇成为一个久远的故事。失去的,将永远失去,我明白。川蜀妖娆,我去了你曾说过的大学,描绘的山川与湖水,还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我喜欢用相机凝固每一处风景,记下每一次的微笑和眼泪。我还是会想起你,想起小镇的麦田与天空。可时间断裂,连不起土地和海水。有些事,注定只是人生的一段刻骨内容,这些,我慢慢懂得。

 一个人跌跌撞撞,经历了很多。明丽的,温暖的,灿烂的,阴暗的,苦痛的,萧条的。这些年,我努力向世界靠近,以一心一笔连起东西南北,构筑鸟语花香或风狂雨啸。可世界太冷,投注的一心一意被推入万丈深渊,做了生活的伏笔。一次次,从相信到沉默,从微笑到泪水,从悲伤到流血,我明白了你所说的:尘世繁复,亦可信与不信。

 我仍然沉默而狂放不羁,外表娇身柔软,内心满腹草莽癫狂。性情如此,索性任狂风暴雨山川泥石肆意冲洗。人生本是一次穿针引线的旅程,我学会了摒弃和筛选,痛或者不痛,生命的强韧需要凭借旅途的荒芜与狂乱磨损亦可信与不信。

 在尘世绕了一圈,我又回到了小镇。九月,风轻云淡,我独自停留于静默的麦田,望着浩渺的天空,偶尔,我还是会,想起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9400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8
下一篇2023-1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