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晚唐――兼收胡风,大胆夸张
中晚唐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过安史之乱的唐朝,国力开始衰落,加上政局黑暗,藩镇动荡,即使有不少励精图治的皇帝,却也难以挽救大唐的没落。这一时期的女子妆容主要以红妆为主,吸收异邦元素,风格标新立异,体现了长安女子大胆追求时尚的个性。
元和时世妆就是这一时期标新立异妆容的突出代表。《新唐书・五行志》记载说:“元和末,妇人为圆 鬟 椎髻,不设 鬓 饰,不施朱粉,惟以乌膏注唇,状似悲啼者[10]。”元和时世妆一出现就遭到了当时无数文人墨客的抨击,其中最具代表的文章就是白居易的《时世妆》了。“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 媸 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圆 鬟 垂 鬓 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昔闻被发伊川中,幸有见之知有戎。元和妆梳君记取,椎髻面赭非华风。”白居易在诗中对此妆容进行了深刻的反讽,认为这种怪异的妆容不是华夏儿女应有的。和白居易持类似观点的还有他的好朋友元 稹 。元 稹 在寄给白居易的书信中说:“近世妇人,晕淡眉目,绾约头 鬓 ,衣服修广之度及匹配色泽,尤剧怪异”,同样觉得现今妇人的装扮令人难以接受。
如果你觉得元和时世妆已经让你突破想象那你就错了,流行于长庆元年的血晕妆才真正让你大开眼界。《唐语林・补遗》记载道:“长庆中,……妇人去眉,口丹紫三四横约于目上下,谓之血晕妆[10]。”妇女在化妆时把自己的眉毛去掉,在眼睛上下画三四条或红或紫的线条,看上去就好像被什么抓伤了一样,给人一种鲜血斑斑的伤痕感。
但不管元和时世妆和长庆血晕妆有多么新奇怪异,这一时期的妆容还是以艳丽的红妆为主,“傅粉贵重重,施朱怜冉冉”(元 稹 《恨妆成》)、“金缕浓薰百和香,脸红眉黛一时新”(罗虬《比红儿》)、“射生宫女宿红妆,请得新弓各自张”(王建《宫词》),可见在诗人眼中,红妆还是比较符合他们审美的。
对于妆容来说,斜红的修饰是不可少的。“莫画长眉画短眉,斜红伤竖莫伤垂”(元 稹 《有所教》)、“一抹斜红傍脸斜,妆成不语独攀花”(罗虬《比红儿》)、“圆 鬟 垂 鬓 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白居易《时世妆》),从这些诗句中可以感受到斜红对脸的修饰作用。
除此之外,花钿也是中晚唐妇女们所喜爱的妆饰。这在周昉的《 簪 花仕女图》、晚唐的《宫乐图》都可以看到相关实例。王建在《题花子赠渭州陈判官》:“腻如云母轻如粉,艳胜香黄薄胜蝉。点绿斜蒿新叶嫩,添红石竹晚花鲜。鸳鸯比翼人初帖,蛱蝶重飞样未传。况复萧郎有情思,可怜春日镜台前”中对花钿的形状、手感、重量等进行了细致的描述。
除了脸妆外,中晚唐妆容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眉形了。在此,首先一提的是在元和年间走红长安城的八字眉。对于八字眉,很多人都不陌生,不少诗人对此也有过描述,“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白居易《时世妆》)、“金丹拟驻千年貌,宝镜休匀八字眉”(韦应物《送宫人入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李商隐《蝶》)。很多人认为八字眉是在元和年间出现的,但从韦应物的诗句中却可得知,八字眉出现的时间要早于元和。不仅如此,八字眉在《宫乐图》中还有实例,左二吹笙的宫女所画的就是八字眉(见图18)。
(图18 晚唐《宫乐图》中画八字眉的宫女)
除此之外,还有就是在《 簪 花仕女图》、《引路菩萨图》中广为人后人所知的桂叶眉(见图19)。这种眉形整体粗短,倒八字形,是中晚唐粗眉的另类代表。
(图19 《 簪 花仕女图》中画桂叶眉的贵妇)
结语
从初唐到中晚唐,从含蓄婉约到雍容华贵,唐代女子对于妆容的大胆创新不仅反映了作为国际大都市的长安其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更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风气的开放。唐代对于女性的宽容程度是前朝所未有的,女子不仅可以着男装、露面出行、参与男性的社会活动(如打马球),还可以离婚再嫁、入仕为官等。
总的来说,正是由于唐代经济的繁荣,政治的开明,女性地位的提高,才为长安女子追求美提供了必不缺少的条件,并给唐妆史的发展添上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妆饰》[M]上海:学林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88(1)
[2]汪维玲,王定祥《中国古代妇女化妆》[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891(1)
[3]段成式等撰曹中孚等校《酉阳杂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
[4]刘 昫 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
[5]马缟《中华古今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1)
[6]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1)
[7]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2012
[8]张泌《妆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
[9]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
[10]王谠著,周勋初注《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唐语林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8(2)
;《长安十二时辰》热播时,唐代女子的花钿让人印象深刻。紧随其后的《清平乐》,也因呈现了宋代珍珠靥妆容而被认为高度还原 历史 。
影视剧从昔日大量“雷人”的扮相,到如今力图还原古代生活面貌,背后是近年来妆容研究的发展。《清平乐》等影视剧的服化指导陈诗宇是一位服饰史与工艺美术学者,在北京服装学院跟随孙机先生读博士,同时也是央视《国家宝藏》节目的 历史 与服化道顾问。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李芽也写了《中国古代首饰史》《耳畔流光:中国历代耳饰》《中国古代妆容配方》等著作。
《中国妆容之美》是李芽和陈诗宇合写的一本书,不仅呈现了从周代到清代的中国妆容全貌,也勾勒了背后的 社会 思想风貌和审美变迁。“权力的威势、道德的约束、精英文化和市井文化的不同趣味,都在不同时代的女子妆容上打下深深的印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朱良志在序言中指出。
“研究了几千年的妆容后发现,古今人性都是不变的,追逐美、追逐 时尚 潮流是各个时代人的共性,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有的时代会更明显、更宽容。”李芽说。
何为“鱼媚子”?
李芽真正走进妆饰研究领域后,才发现难度很大。首先是没有第一手文物,妆容必须依附于人体肉身而存在,而人的肉身一旦腐烂妆容就没有了,所以妆容和其他物质文化研究相比,缺少第一手实物资料,只能通过别的途径做研究。辅助研究途径包括散落在史书、笔记小说、诗文歌赋等里面的文献资料,还有包括古代人物画、人物雕塑等在内的图像研究等。
然而,不管文字还是画像记载,要么“只知其名不知其形”,要么“只知其形不知其名”。另外,古代人物造像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打磨,很多重要信息都褪色、剥落或者流失了。作为研究者就需要把资料都搜集齐全,然后在“形”和“名”之间找到比较合理的对应,才能最大程度恢复妆容的 历史 面貌。
李芽和陈诗宇复原过宋代出现的一种流行妆容“鱼媚子”。这种妆容《宋史》里只有一句简短记载,但究竟何为“装镂鱼鳃中骨”,他们最初完全一头雾水。后来在研究宋代女冠时偶然发现,当时有种“魫冠”是用从青鱼脑袋里取出来的一种坚硬鱼石,经过打磨、抛光、油浸,变成像玛瑙一样的半透明宝石,用来做头冠装饰。他们这才明白,所谓“鱼媚子”就是用这种宝石贴在黑光纸上做面靥,由此破解了这个“ 历史 小谜题”。
《中国妆容之美》还出现了29组真实妆容的复原图,当古代妆容出现在现代人脸上时, 历史 的鸿沟一下就被打破了。最近两三年,李芽在研究之余倾注了很多精力在古代妆容复原上,她说是自己完成“形”和“名”对应后的一种实践,“这是一种控制不住的欲望,我就很想知道这些古代画像、雕塑被真人复原出来是什么样”。
不过,从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具象的图像需要二度创作,不可避免有主观成分。每个学者会基于自己的研究做些发挥,对他们的考证能力和审美把握能力也是很大考验,“得保证复原出来的古代妆容一看就符合那个时代的气质”。
妆容后面的女性地位
对于古代化妆,《战国策》中的一句描述非常经典,“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实际上,李芽发现,古代女性化妆并非女子取悦于人这么简单。
汉代是古代妆容审美规范的成型时期,从那时就奠定了素雅的特点,同时儒家也确立了女性对男性的绝对依附地位,提出“三纲五常”“阳尊阴卑”说。尤其是东汉班昭写的《女诫》,更是强调女性的屈从、卑弱、敬顺,“规范”了中国女性两千多年。这些时代思想都影响了女性妆容,从汉代开始,妆容风格逐渐趋于谦卑娇柔,甚至一些病态的妆容开始出现。
孙寿是东汉外戚、权臣梁冀的妻子,《后汉书》记载她“色美而善为妖态”,喜欢化“愁眉啼妆”。所谓“愁眉”是类似八字眉,眉型向下挂,“啼妆”是说眼睛下面好像挂着两道泪痕。孙寿走“折腰步”,也就是弓着腰走,显得病怏怏的,笑起来是鼓着腮帮子像牙疼的“龋齿笑”。史书说这种妆容“魅惑”,却一度成了京城最流行的潮妆。“‘女弱为美’是《女诫》中最为重要的观点,强调女性要以弱示人,不仅要内心柔软温顺,外表也要柔弱无力才好,所以才会出现病态妆容的流行。”李芽解释。
但是,当整个 社会 的女性地位开始上升,传统审美也会被打破。唐朝妆容在 历史 上最繁复绚烂,妆容载体也非常丰富,尤其是武则天执政时期,妆容的华丽浓艳程度更是达到顶峰。新疆阿斯塔纳出土过一批武则天时代的唐代彩绘着身俑,陪葬女俑脸上粗眉横扫,胭脂腮红的面积从眉下一直扩大到脸侧,额头上的花钿造型除了简单的扇面形,还晕染出各种花朵、卷草、卷云等复杂花样。脸颊两侧的斜红也不是一道简单的红晕,而是绘成了复杂的花样。偏远地区普通侍女造型都是如此,可见当时长安、洛阳城里上层女性的妆容有多旖旎。
武则天退位后,太平公主、韦后依然活跃在权力中心,华丽的武周妆容风格也一直持续到唐玄宗继位初年。当杨贵妃出现后,唐朝的流行 时尚 则变为以丰腴为美、衣着宽松、大红妆面为主,最终成为让人印象深刻的“盛唐”标记。“所以妆容的发达,与女性的强大和自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妆容与乱世之相
从妆容上,也能看到 社会 思想在发生某种变化。东汉末年发生大鼠疫,加上连年战乱,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南北朝时,“转世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随佛教流传,北魏和南梁还将佛教定为国教。除了文学、音乐、雕塑等领域,佛教也影响了当时的妆容,黄眉墨妆开始出现。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出嫁时,画的是“八字宫眉捧额黄”,也就是眉型呈八字,额头上画有**的妆粉,称之为“额黄”。这是因为佛陀是金佛之面,随着佛教东传,开始流行各种额黄、花黄,还有佛妆,都是在女子的面部涂上**。
安史之乱后,唐朝走向衰败。中唐时曾出现一股追求怪异、怪诞的妆容风潮,白居易还专门写了一首《时世妆》。据诗中所载,当时女子流行画八字眉,嘴唇不涂口红而涂成黑色,脸上不施朱粉和胭脂,而是涂上赭粉。脸上涂赭粉的妆容,是来自于西藏地区的一种妆容,是安史之乱后随着吐蕃军队两次攻入长安而来的。青藏高原紫外线照射非常厉害,当地人脸上容易起高原红,所以他们会用牦牛奶炼出来一种褐色乳清涂在脸上,作为面膜使用,就形成了一种赭面妆的效果,并一直流行到长安。白居易认为,这种“赭面”妆容不符合汉族传统妆容审美,看起来“似含悲啼”,是“乱世之相”。
“天下大势,盛极必衰,月满则亏,所有的 历史 都逃避不了这样的潮流,妆容的 历史 也不例外。经过了魏晋时期的爆发式发展,再到唐代的高峰,最后到了晚唐,已经是浓艳繁缛到过犹不及的状态了。到了宋朝,妆容一下子来了180度大转折,从富丽浓艳回归到了素朴浅淡。而且历经宋元明清,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太大的改变。”陈诗宇在《中国妆容之美》中写道。
谈起古代的女子,应该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扶柳”的这般模样。形容一个貌美,气质佳的女子;那么,唐代的妆容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汉朝的妆容,延续了秦朝所喜爱的杏仁眼化法;唇部的妆容开始了改变。这种桃心嘴唇也一直流行到了唐朝。在当代女子都喜爱将两边发髻留一束到耳前。这时候的胭脂还是比较浅的范围也不宽。这种妆容在当时盛行的原因和汉武帝有着密切的关系,听说汉武帝尤为喜爱这种妆容,于是大到宫里女嫔,小到民间之女。都流行化这种妆容。
唐朝妆容可谓是经典。唐朝强大的时期,妆容也很有特色;都是有一点弧度的细眉,但是整个面部一定要化白妆。从现在日本艺妓的妆容就可看出唐朝妆容的影子,底妆是真的很白。唐代女子白面两颊的胭脂常抹成圆形,而且面积很大。后期由杨玉环发展出额头画花,在用金箔贴上,整个妆容配上当代的发髻显得更为霸气艳丽。
唐代妆容化妆步骤:
施粉:先薄施铅粉,然后抹胭脂。胭脂晕品有石榴娇,嫩吴香,圣檀心,珠露儿,媚花奴等。
2此外还在额上涂抹黄粉,即额黄。
3画眉。
4花钿:又叫花子,媚子。是将各种花样贴在眉心的一种装饰。
5面靥。点在双颊酒窝处,形状像豆、桃杏、星、弯月等。多用朱红,也有**、墨色。
6斜红。描在太阳穴部位的红色装饰。
7点唇。即所谓“朱唇”。
通过唐代的妆容就可以看出唐朝女子的开放风气,让人感觉雍容华贵,大气奔放!
唐朝、汉朝和清朝的化妆和服装特点各有不同。
唐朝的化妆特点:
1 面部:唐女子在面部化妆上,除了基本的敷粉,还流行起了“红妆”,即敷搽胭脂。此外,也常在两颊涂抹胭脂,额间则发展出额心花钿,先由小笔画花,再剪金箔贴上。眼妆以杏眼为审美,即橄榄形。
2 服饰:唐朝的服饰相对华丽,这与当时崇尚丰硕体态的审美融为一体,呈现出自信开放、雍容华贵、百美竞呈的局面。唐朝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朝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朝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
汉朝的化妆特点:
1 面部:汉代妆型总体上还是以柔和典雅为美。从汉代开始,女子们不再以周代的素妆为美,而流行起了“红妆”,即敷搽胭脂。
2 服饰:汉朝的服饰相对明快和开放,表现出一种壮丽和雄浑的风格。
清朝的化妆特点:
1 面部:清朝女子的妆容有显著的特点。从唯美角度出发,清朝格格旗头妆容造型,妆面则着色沿袭秦,以橘色为主,艳丽的色彩张力是清朝上层社会的着妆风尚。柳叶眉、水眉、平眉、斜飞眉占据主位。
2 服饰:清朝服饰图案精巧美观,设计趋于表现自由、丰满、华美、圆润。一般生活服装流程图案花式丰富多彩,如联珠团窠纹、宝相花纹等。但整体来说,清朝服饰图案的设计还是偏向传统和保守。
以上是对唐朝、汉朝和清朝化妆和服装特点的简要介绍,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色。
完备背离了“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教条,虽然后人考察梅花妆一事,多要提及其记述,但若诊脉真实二字,还是力不能及。观察了好长时间。三天之后,梅花被清洗了下来,但公主额上却留下了五个花瓣的印记。宫中女子见公主额上的梅花印非常美丽,都想效仿,于是就剪梅花贴于额头,梅花妆的起源,到如今很难考证,在很多场合,她们还往往选择将经过加工的小而薄的花片直接贴在脸上,成为胭脂的另外一种形式。
是宋高祖武皇帝刘裕嫡长女,大约出生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唐代的《酉阳杂俎》中记载:“立春之日,士大夫家剪纸为小幅,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美人与花一个待遇,真是满有情趣!唐代的中国不仅有势力,而且有魅力。也就是公元383年,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前后不久,卒于公元444年左右,“酒晕妆”就是像喝醉了酒,“桃花妆”更淡一些,颜色接近桃花、“飞霞妆”的颜色更淡,
因为古时以黑眉毛为美。杨贵妃就喜欢化“白妆黑眉”,唐朝人化妆也是经过基础护理、粉底、腮红、鹅黄、花钿、画眉、点唇、做头饰!跟现代爱美的女性差不多的繁琐与精致!过浓的装束是唐朝美人特别喜爱的、人们把这叫做新妆。盛唐时期,流行起了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不懂时尚的我看着觉得好丑)。
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充分体现出来。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其实唐朝的妆容在那个时代是比较开放的,只是放到现在有点不好看而已。大家都被刘亦菲的妆容给吓到了,甚至还开玩笑认为木兰去从军就是为了不要嫁人。但其实这次的妆容还是比较还原的,从服装上看几乎还原了北魏时期的设定。然而妆容差不多是采用唐时期的,其实她这个妆容还算可以,毕竟还有很多厉害的特点没有加上去。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还原的程度,那时候的女子就以白为美。所以会在脸上涂抹大量的白粉,看剧照就知道真的很白。从一开始用普通的白粉到后期居然用上了铅粉。虽然现在看起来有点雷,但是不得不说大家现在也以白为美啊。同时两颊会大量的涂抹腮红,因为那时候非常流行晕酒妆,认为这样女孩子非常羞涩。额头也会以鹅黄装饰,是从佛教中找到灵感,是不是非常给力。
花钿就不必说了,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一种装饰。至于眉毛在那时过渡性很快,幸好神仙姐姐画上的是简单的粗眉。大家还记得**武则天的眉毛吗?连刘嘉玲都没法驾驭。同时两颊的红点是当做酒窝来装饰的,当时的化妆程序丝毫不比现在弱啊。
当然像斜红等装饰并没有上来,两侧宛如月牙般的伤口在当时非常流行,还有近乎17种的嘴型设计。这不仅是刘亦菲hold不住啊,大家都可能都没法驾驭。但是没办法,每个朝代的流行方式都不同,所以没法判断绝对的美与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