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我心中的陶渊明

作文 我心中的陶渊明,第1张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伶俐的云雀用它单薄的翅膀犁开一片又一片蔚蓝与清朗,庄周梦中的彩蝶风轻云淡地怡然起舞,牧童短笛中的闲云野鹤天马行空地自由徜徉。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你欣然地右手执卷,左手牵壶,在桃花源中五柳后的小居,这片清丽的山水田园,你微醉的身形挪移着,映在那些池竹稻麦上。周遭隽永的年华因褪尽了锋芒而泛着桃花源间的落英之芳与东篱黄花秋放的气息。你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赏“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去“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感“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远水隐没在天空微笑的唇角,雾气的神笔醉意地涂抹,忘记了群山腾飞的脚步。“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你拥有广阔的胸襟,博大的志向,可你却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闲静少言的你更爱属于田园的长篙的从容和渔歌的苍老。垂暮的长须忘记了你沉默的岁月,白色的衣袂停泊在晚山的倦意里。你已“久在樊笼里”,终于“复得返自然”,此时的你,对自己的选择,无悔而坚定。

阡陌的田园,慵懒了天地云端的心弦,于是,岁月承载了浪漫的宣言。“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你悠闲地在恬静的田间小路吟咏着愉悦的词句,笑看着满坡的青黄,遥听着石阶花开的声响。“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你忘却所有的经纶世务,只留下简朴陋居,和一抹飘飞的白云蔚蓝着春的气息。你怀念着那些没有沧桑的色彩,你想念着曾经繁花满枝的希望。“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乡愁的道路慢慢浮出田野,脱去艾芜与尘灰。此时的你,对自己的选择,自信而安乐。

寂然的足音,缭绕成这个季节不绝的声音。它们一同垒成了石阶,一直抵达鸟群目光深处仰望的地方。“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壶中可是那忘忧醒神的酒,让你“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手中可是那丹青妙卷,唯让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你彻悟了生命的意义,再努力的追逐,有的也只是灯火阑珊处远远的朦胧,倒不如及时行乐,此时的你,对自己的选择,欣慰而感激。

多少人试图作出这样的选择,走出的又有几个,出而不复的又有几个?心不够恬淡,哪怕是淡泊明志的诸葛孔明也坚守不住一亩三分的净土。却唯有你,为那一壶一卷与世俗决裂,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无限恢宏的世界。

我欣赏你,“笔泄山野句,神醉酒壶空”的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其主要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作品共传世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渊明卒于浔阳。

下面以《我心中的陶渊明》为题,给出三篇范文,供您参考。

篇一我心中的陶渊明

我站在那南山下,看那残阳染红的半片天地,我在看,看那漫天的云卷云舒;看那夕阳的无限美好;看那飞鸟的双宿双栖。

鼻翼间围绕着淡淡酒香,朦胧的月色下,我看见了满布青苔的青石板,歪斜的篱笆,一丝亮光在破旧的草庐显现,穿过那盈盈月光下拥簇的菊花,推开“吱呀吱呀”的门。呀!这是陶渊明的世界。

我看见你对酒当歌,笑得潇洒自在,我看见你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我知道你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在那尔虞我诈,追名逐利的官场里生活,你鄙弃官场隐于茫茫人海中。你那高洁纯粹的身影深深的镌刻在了我的心中。

我欲问君,可曾悔过?君不答,却意已明。想必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我想起你虚构的那个世界——桃花源。阵阵歌声仿佛天籁,老人小孩欢乐无忧的画面在眼前浮现。多么惬意!多么自由!那令人向往的世界如同水中月,镜中花,可触不可得。你怀着一颗纯洁真挚的心,在那黑暗动乱的时代,追求着自己的理想,着实让人羡慕不已。

天边渐渐泛白。草庐结了点点白霜。在看那屋外,已是芳香盈盈,开满了高洁而又淳朴的秋菊,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你的眼倒影着这山光水色,微风拂过,吹起你满头白发,搅乱了一窝淡黄。这一刻你与自然融为一体。你的一生追求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乐趣,你开创了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我在你的诗里仿佛看见了那鸟语花香,春暖花开的一幕。读到你的诗,再焦躁的心,都会被渐渐抚平。

你从我的世界里走过,每当我焦躁不安总会想起你的身影,那颗在淤泥中打滚的心,就会被慢慢洗净,取而代之的是平静与积极。是你让我变了,变得积极向上,我开始过好每一天。我开始执着勇敢的去追求我的梦,因为你,我相信,我的梦想不仅仅是梦和想。

陶渊明你是我心中的净土,是那梦中的淡淡花香。

陶渊明你隐了身,只是不想汲汲于富贵,只是不想为五斗米折腰,只是不想满身铜臭而保持文人应有的清高。退一步海阔天空,你的退,退成了隐逸之先宗,开创了中国隐逸文化的流派。你的菊花香不仅在我心里,还在中国文化的长河里。

篇二我心中的陶渊明

陶渊明为东晋时期人,生于365年,死于427年,他生命的短短62年,却为我们留下来无限的瑰宝。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尽管他的祖父曾官居朝廷大元,可到了他的这一代,基本没落。但他也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官至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后弃官归隐。其中大概原因也深被我们所熟知,总之,陶渊明的一生可以大概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时期,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即陶渊明28岁以前。虽然是他的家族虽出过朝中大臣,但由于他的父亲死的早,上下青黄不接,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但好歹家里出过当官的,田地倒是多了寻常人家很多,他便很早地继承了家业,在家耕作,可能从那时起,他就和田园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候的他非常好学,他每天除了种好菜园之外,就是专心读书,所以写出的诗词歌赋很有名气。最有趣的便是当时的他和一个王姓知县的故事。因为陶渊明在很小的时候在当地就已经很富有名望了,所以当这位知县走马上任时就很想试试他的才气。便找了一个日子,正好看到陶渊明在菜园里浇菜,菜园里种有向日葵,在迎风招展,随口就轻声吟唱出了上联“雏葵俯枝,小脸盘可识地理?”这句话时机是在问陶渊明你这么年轻,能熟识田园里耕作之事吗?谁知陶渊明听了,看着门口庭院旁的荷花池,那个个含苞待放的荷花苞,想也没想,脱口而出:新苞出土,大朱笔熟点天文!他的意思是我虽然被埋在污泥里,但是一旦出土,就能点天文地理。王知县不服气还想试试他的才气,于是又出上联,联曰:小孩子出言吞天口。陶渊明对曰:老大人苦究志士心。两人在炼字方面都别出心裁。比如“吞”是由“天口”两字组成,而“志”字是由“士心”两字组成。两人正如棋逢对手,又或者说陶渊明技高一筹,知县不由得对陶渊明肃然起敬,惊叹陶渊明的才气过人。再加上陶渊明谦卑的性格,两人不由得成为了忘年之交。

那时候的陶渊明不沾染一丝的俗气,每日耕种,每日读书,正如他后来一般。

第二时期则是他的学仕时期,从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他41岁。这一时期就是他当官的时期,在他年轻的时候,也曾和那些胸怀抱负的许多年轻人一样,怀着远大的志向,想要在官场上一展宏图,但官场是什么地方,这是所有政治家,谋士的主场,这里根本就不是一个文人待的地方,更不会是诗人呆的地方。于是他在官场上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他终于发现这种需要去讨好、迎合别人的生活一点也不适合他,这也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一直以来当官就不是他的愿望,当官,那是生活所迫,当然,也是为了光宗耀祖,光复曾经祖先的荣耀,他也想就这么如此,人云亦云,最后获得个衣锦还乡。但这无疑与他的内心是违背的。所以他离开了官场,场面还是极其轰动的,因为当时的人无疑是人人都想当官的,不说有俸禄,就算要倒着贴钱,还是有不少富豪出钱买官的。所以他的做法对于当时的人来所是无法理解的,但还是有个别的人还是依旧相当看重他。而事情的导火线在他四十一岁的时候,他出任彭泽县令。一天,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朋友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长长叹了一口气,语气反而略显轻松,:“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仿佛卸下了多年以来的重担,当即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当时引起的轰动不小。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陶渊明谁在官场失意,但在诗堂上,他是不朽的丰碑。他不能成为官场上的政治家,最终的回归田园,去造就了一位伟大的田园诗人。

第三时期就是他回归田园的时期,从晋安帝义熙二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他今存诗歌共125首,累计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这些都是我国诗歌文化的瑰宝,还是无价之宝。每一首诗,都道出了他的心情以及对田园山水生活的喜爱。在此,我们就用《饮酒·其五》来作出解释“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里面的每一字每一句,甚至每一个标点,都值得我们去深思。就如本诗的第一句,明明是身处在闹市之间,但为什么感受不到世俗的喧嚣。我们都来不及细想,作者就用自问自答的手法给出了答案。就是本诗第二句的意思“问我是怎么做到的,只要心是宁静的,人也会是宁静的。”而第三第四句所描绘的意境,就相当的优美了,“在菊花田里晃晃悠悠的逛着,转过头,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很清爽,还有成群结队的飞鸟在空中嬉戏。”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谛,细说反而不那么优美,但借诗中的这种意境,所抒发出来的情感,去更能感染人心。陶渊明不愧是山水田园诗的鼻祖,他描绘的山水意境,真心的美。尽管陶渊明在世俗中生活了十三年,才过上了自己喜欢的生活。现在想想,如果他从一开始就不曾入仕,那他是否能写得更好。

我想,或许正因为他经历了官场的黑暗,才更加向往田园无拘无束的光明。正因为他经历了,并从中走了出来,辞官归隐,才能写出如此不朽的篇章吧!要不然,世间东晋之前乃至东晋时期的隐士如此之多,为什么至今才出现一个陶渊明。可能正是因为入仕后再辞官归隐的人太少了吧,因为甚至有些人一开始归隐就是为了入仕。

篇三我心中的陶渊明

陶渊明笔下写出了桃花源的美景,看似像他不和世俗,不理解世俗,挂印退官。

但真的,大家都这么想认为他是对的,创造了世外桃源

表面上,他不和世俗,挂印退官,“种豆南山下”去了,但我们要去证明这个观点,就要用一点数学知识。有一种证明法叫“反证法”,即先说假如什么是对的,按照已知条件向下推,发现不对,结论与现在的已知条件不一致,就可以反过来,说之前的那个假设是错误的。那么现在让我们想想:假如说陶渊明真的就“种豆”去了,那么,他的诗,他的《桃花源记》,又是以一个什么方式,什么手法,神奇地回到世间的呢他早已“不复出焉了”,他的著作是怎么留下的呢

细细一想,上文的话没什么错,我们的假设通过一系列推论后发现不成立,这时的结论已经很明显:它是错的。陶渊明种豆归种豆,但结论又告诉我们这不对,但他又确实归去了。我们就顺着结论,向前推,找到迷失的部分。对于这件事,结论也只剩一种了。

那是什么他去“种豆”不会有错,但他每一锄下去,他种的不是豆,也不是自己独享的世外桃源,而是留下,分享给了我们。在他心中的,不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桃花源,而是在桃花源外,在划船打鱼的武陵人,而是在外面饱经战乱的百姓们。身虽种豆,挂印退官,但他锄土,种豆,浇水,拔草,为的是百姓,为的是我们后人。纵使他身穿破布衣,戴顶草帽,手握锄头,他又与那穿官衣,戴官帽,手中持着官印的陶渊明又有什么区别呢马老了,累了,不中用了,但不忘他是千里马;陶渊明走了,挂印去“种豆”了,但他能忘掉百姓吗

不,不能。无论他戴了多少个“虚拟眼镜”,不论他走进了怎样一个理想的世界,他能忘记他是谁,他是干什么的——或者说他是为什么而存活的吗

不,不能!这不是他,陶渊明,为了自己的自由而活,为了一方百姓而活,为了我们后人的一方净土而活!他不能忘却了这些,而仅仅在种豆,因为我们的结论告诉我们:这不是他——一个为百姓而活的人!

陶渊明写过“心远地自偏”,他是在当官是想着归去呢,还是在“种豆”时想着百姓呢这就是他吧,心远地自偏,偏着偏着,回到了我们身边,回到了百姓身边,送来了一心耕种的桃源,送来了一片新的精神世界。

写我眼中的陶渊明的作文950字

 陶渊明,我感谢你的真诚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之五)

是的,他就是那么一个风姿潇洒、心定气闲的隐逸诗人。这确实是他最好的自画像。因为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留下了类似的墨迹。

从最初五柳先生的“箪瓢屡空,忘怀得失”,到临终前的从老得终、奚所复恋;从辞官归隐时的如释重负,到躬耕田垄后的无怨无悔;从现实生活中与村民相处的自得其乐,到对理想境界桃花源的美好憧憬。凡此种种,无不一以贯之地表现他远离世俗尘嚣、安贫乐道的闲适与潇洒。

所以,他很早就赢得了“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桂冠。

追溯我喜爱陶渊明的`原因,起初只是为他的心境所震撼。然而,伴随我对他的了解,我才发现他的内心并非一直静如止水。相反,在不少时候,他的情感显得那样激烈:年少时,他曾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激情;成年后,他在《感士不遇赋》中借古叹今,在《闲情赋》中抒发追求理想的执著;直到晚年,他还“慷慨独悲歌”,以激愤心情赞美敢与命运抗争的夸父、精卫,并在《咏荆轲》一诗中歌颂舍身报国的英雄。

因此,我在思索一直崇尚恬淡闲适风尚的陶渊明,其内心何以如此复杂呢?

我个人以为这并不难理解,因为一个优秀诗人是以其内心情感的丰富,彰显出诗歌的真实和不朽。一个人遇到不同的生活处境时,难免流露出不同的情感。特别是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晋宋(南朝)之交,社会动荡,官场黑暗,市朝竞趋。社会的种种丑恶让他深恶人性的虚伪和狡诈。终于,他决定以真诚的人生对抗时代的虚伪,以清新的诗风抵御社会的污浊。

所以,陶渊明能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情况下,始终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真实情感坦诚地呈现出来,并在诗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朴素的文字传达他的喜怒哀乐,豁达的胸襟让他看淡诸多名利,笑对贫富生死。我想,这大抵就是自晋朝以后的历代,虽和陶之作汗牛充栋,但是很少能企及陶诗的根本原因所在。

我终于明白了隐居山林的你对我们青少年有如此大的吸引力的原因。这就是你的真诚,你的豁达,你的乐观,你不羁的性格。

陶渊明,愿千载以后更多的读者能体味你的诗文,感受你的真实和执著,领略你的风流韵致。

陶渊明,我感谢你的真诚。

点评

本文的优点较为突出,那就是作者在读陶渊明诗的过程中,发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由此,小作者知人论世,把诗人还原到晋宋之交的动荡社会中,从历史的波诡云谲中窥见了诗人“以真诚的人生对抗时代的虚伪,以清新的诗风抵御社会的污浊”的用心。这不能不说是小作者善读善思的表现。先哲有语云:“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王同学的这种思考确实值得我们称赞。

〔你的名字〕:陶先生您好请问您现在住在哪里,环境怎么做?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 车马喧。

〔你的名字〕∶请问您最近过得怎么样?

陶渊明: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你的名字〕:只有您一个人作农活吗?

陶渊明:夫耕于前,妻锄于后。

〔你的名字〕:那收成一定很好吧?

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花苗稀。

〔〕:您除了作农活还干些什么?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 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请问您能喝多少酒?

陶渊明: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那您喝醉之后呢?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再见。

〔〕∶陶先生,陶先生,采访还没有结束呢!您为什么走啊?

陶渊明:你太八卦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9737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9
下一篇2023-11-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