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厅采用倒叙的手法开篇详细介绍愚人节的娱乐传统以及用来演出圣迹剧的司法宫大厅,以及在格兰古瓦的带领下演出的圣迹剧。
第二章格兰古瓦编写的圣迹剧被喧闹的人群屡屡打断,同时也详细介绍了诗人格兰古瓦的性格特点。
第三章因为红衣主教的到来刚刚恢复秩序的人群再次轰乱起来,打断了圣迹剧。对红衣主教和随从进行了了描写。
第四章红衣主教的属下再次打断了圣迹剧,人们离开了司法宫去看与人教皇的选举,使格兰古瓦的精神陷入了疯狂的状态。
第五章对选出来的愚人教皇加西莫多进行描写。
第六章对在广场跳舞的吉普赛姑娘艾斯美达进行描写。
第二卷
第一章 因演出失败而备受打击的格兰古瓦在街上四处游荡,无家可归,最后想到河滩广场去碰碰运气。
第二章对河滩广场进行描述,同时作者也借着对破旧的房屋和绞刑架对当时社会的制度与法律进行了批判。
第三章 格兰古瓦在河滩广场看见了正在跳舞的爱斯梅达,同时愚人教皇的游行队伍也从街上走过,一个身穿黑衣的人从人群中跳出,拽走了正坐在椅子上的教皇加西莫多,格兰古瓦认出那认识他的老师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
第四章 格兰古瓦在无意中看见弗罗洛和加西莫多在小巷中试图绑架艾斯美达,艾斯美达后被队长菲比斯所救,弗罗洛逃跑,加西莫多被抓住。
第五章 格兰古瓦因慌张误闯吉普赛营地神奇王国,被套上绞索准备处死,根据习俗,只要有女人肯要他做丈夫,他就可以被赦免。
第六章 艾斯美达发现了格兰古瓦,为了救他同意与格兰古瓦成亲。
第七章 简述格兰古瓦的身世,艾斯美达告诉他他只同他做名义上的夫妻。
第三卷
第一章 描述巴黎圣母院的外观。
第二章 从巴黎圣母院的高处描写俯视整个巴黎的美景。
第四卷
第一章 介绍加西莫多的身世。
第二章描述副主教弗洛罗的性格特点及身世。
第三、四章 加西莫多被弗罗洛养大,随着加西莫多渐渐懂事,对副主教感恩戴德,唯命是从。
第五、六章 加西莫多长大成人,副主教也越来越显得苍老,通过旁人的描述表现出副主教丰富的学识以及超乎常人的远见思想。
第五卷
第一、二章
法国国王对弗洛罗的炼金术产生了兴趣,深夜和随从来访,弗洛罗对两人说出了其独特的思想,即书籍将会毁灭建筑,对于这样的想法两人半信半疑。作者随后用了大量的论证叙述这个哲学思想。
第六卷
加西莫多因为试图绑架艾斯美达受到鞭打,副主教悄悄溜走,艾斯美达不计前嫌,给了加西莫多水喝,加西莫多深受感动。
第七卷
艾斯美达与菲比斯深夜幽会,被副主教一路跟踪,副主教一怒之下刺伤了菲比斯,从窗户跳河逃脱,艾斯美达被当成凶手抓住。
第八卷
艾斯美达受到刑讯后认罪,副主教来到监狱向艾斯美达吐露心中的爱意,承认了自己所做的一切并想带她离开,艾斯美达因询问菲比斯的情况激怒了副主教,副主教恼怒的离去。在行刑的当天,加西莫多救下艾斯美达并得到了教堂的避难权。
第九卷
副主教在郊外发疯似的跑了一天后回到了圣母院,意外地发现了艾斯美达没有死,试图强奸少女未遂,恼羞成怒的副主教请求国王撤消了教堂的避难权,与此同时加西莫多对艾斯美达照顾的无微不至,也显露了对其的爱慕,但艾斯美达仍想着菲比斯。
第十卷
吉普赛人为救艾斯美达攻击教堂,加西莫多因为听不见声音误与其发生大战,副主教趁乱将艾斯美达带走,在绞刑架前跪地再次表达出他对爱斯梅达的爱,并让她在他和绞刑架之间选择,艾斯美达毅然选择了绞刑架。在教堂前的吉普赛人被军队打散,克洛潘去世。
十一卷
艾斯美达被吊死在广场上,加西莫多知道一切后将副主教推下钟楼摔死,找到爱斯梅达的尸体殉情。
资料扩展: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
《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巴黎圣母院》是善良的无辜者在专制制度下遭到摧残和迫害的悲剧。
女主人公埃斯梅拉达是一个善良纯洁的少女,她富有同情心,敢于舍己救人。当那个卖文为生的诗人格兰瓜尔深夜误人巴黎的流浪人和乞丐的聚集所、即将被杀死的时候,她挺身而出,表示愿意与他结婚,把这个诗人置于她的保护之下,虽然她并不爱他。
当卡西莫多在烈日曝晒的广场上遭到鞭挞,口渴得发出痛苦的呼号时,只有她对这个丑怪异常且深夜又劫持过她的敲钟人表示了同情。她热情天真,以为世人像她一样纯洁,至死还对负心的菲比斯保持热烈的爱情;她品格坚贞,面对克洛德的*威而宁死不屈。
她是巴黎流浪人和乞丐的宠儿,但自食其力、清白无瑕。雨果把这样一个鲜亮的形象放在中世纪阴森黑暗的背景上,描写那个专制主义统治着的、教会势力极为猖獗的社会,如何像一个巨大的罗网威逼她、迫害她,以令人恐怖的手段把她置于死地。
以波希米亚少女为迫害对象的宗教狂热,教会人物为满足卑鄙的兽欲而施展的恶毒阴谋,专制国家机器的野蛮与残暴,所有这些都被雨果以浪漫主义的笔法描写得像噩梦一样可怕。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表现了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的黑暗,突出了作品的反封建的主题。
这本书是为了叙说“命运”一语而写作的,雨果寻求的是命运的真实内涵。无论是克罗德,还是卡西莫多,他们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人,他们内心的分裂、冲突,反映的是他们那个时代神权与人权、愚昧与求知之间,庞大沉重的黑暗制度与挣扎着的脆弱个人之间的分裂、冲突,终于导致悲剧中一切人物统统牺牲的惨烈结局。
《巴黎圣母院》——维克多·雨果
1、《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
2、维克多·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资产阶级民主作家,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影响的人物。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
贝多芬:“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不屈不挠,我行我素,逆来顺受,严肃傲然,自卑,倔强,暴躁
米开朗琪罗:“愈受苦愈使我喜欢”,孤芳自赏,生性乖僻,疯疯癫癫,慷慨大度,果断而有魄力,艰苦奋斗,对理想的追求,对热情的迷醉,生活中温善随和,艺术上他是难以想象的多疑和苛求。
托尔斯泰:“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性情暴躁、耿直粗犷、求全责备,但同时却又温情脉脉,宽宏大度;他高傲自负,自尊心强,但同时又是那么谦逊,甚至自怨自艾,自暴自弃;他一忽儿刚强果断,一忽儿又柔顺如丝。他虽然是个平凡朴实的人,但他的个性却非常复杂。
罗曼•罗兰(1866~1944)是法国著名作家,举世闻名的反战主义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青年时爱好广泛,喜爱音乐、绘画和文学,1888年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对战乱中的社会深感恐惧。罗曼•罗兰把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希望寄托在“英雄”人物的身上,他要为他心中理想的精神巨子立传,让人们“呼吸到英雄的气息”,为我们的精神世界创造光辉夺目的太阳。 《名人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下文为您介绍的是《巴黎圣母院》相关内容,大家快来看看吧!
《巴黎圣母院》主要内容
《巴黎圣母院》的情节始终围绕三个人展开:爱斯梅拉达,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和敲钟人伽西莫多。从波希米亚少女艾丝美拉达在格雷沃广场上欢快的起舞,放出着美妙的歌声开始,圣母院的副主教就垂涎于少女的美貌,并指使被大家唾弃并选为丑人王的的伽西莫多抢夺艾丝美拉达。城市士兵头领菲比斯将其救下后,把伽西莫多抓住后并进鞭打,而艾丝美拉达却出于人道精神不计前嫌,亲自给他喂水喝。后因副主教企图占有少女刺伤了菲比斯,并嫁娲给少女,并惨暴的将其送上了绞刑架。最后巴黎的乞丐流浪汉们为了征救少女围攻圣母院,而不明真相的敲钟人却与之发生了激烈、慷慨、惊心动魄的战斗,后来醒悟后坚毅的将副主教推下圣母院的高墙,在艾丝美拉达死后,他便紧紧地追随着她而去。
《巴黎圣母院》创作背景在法国,被资产阶级革命政权推翻的波旁王朝,在国外封建势力的支持下,于1815年复辟。直到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结束了波旁复辟王朝的封建统治。
在复辟王朝统治下,法国宫廷和教会狼狈为奸,欺压人民。当时的巴黎,宗教势力邪恶黑暗,封建等级制度十分残酷,封建主义压抑下的人性扭曲堕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下层人民,处于令人深切同情的境地。饱受压迫的人民群众奋起反抗,与两股势力展开英勇的斗争,最终取得胜利。雨果感受到了封建统治的黑暗与残忍,创作出《巴黎圣母院》,借15世纪的巴黎社会反映现实生活。
《巴黎圣母院》标题所指正是故事的发生地——巴黎圣母院。1829年维克多·雨果着手创作《巴黎圣母院》,也是为了让当时的人们了解这座哥特式建筑的价值。
《巴黎圣母院》作者介绍维克多·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资产阶级民主作家,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影响的人物。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
维克多·雨果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1]
1802年,雨果生于法国贝桑松,上有兄长二人。13岁时与兄长进入寄读学校就学,兄弟均成为学生领袖。雨果在16岁时已能创作杰出的诗句,21岁时出版诗集,声名大噪。1845年,法王路易·菲利普绶予雨果上议院议员职位,自此专心从政。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法王路易被逊位。雨果于此时期四出奔走鼓吹革命,为人民贡献良多,赢得新共和政体的尊敬,晋封伯爵,并当选国民代表及国会议员。三年后,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对此大加攻击,因此被放逐国外。此后20年间各处漂泊,此时期完成小说《悲惨世界》。1870年法国恢复共和政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雨果亦结束流亡生涯,回到法国。1885年,雨果辞世,于潘德拉举行国葬。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在小学生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课中称《船长》)。《“诺曼底”号遇难记》还被选入教材语文版语文A版五年级上册第九课、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十课、沪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课。[2]
中文名
维克多·雨果
外文名
Victor Hugo
别 名
雨果
国 籍
法国
出生地
法国贝桑松
出生日期
1802年2月26日
逝世日期
1885年5月22日
职 业
文学家、人权活动家、剧作家
信 仰
自由主义
主要成就
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诺曼底”号遇难记》
可能不是太好。。求采纳。。先谢过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巴黎圣母院》的文学价值以及社会意义,影响深远。这部小说,打破了以往古典主义的桎梏,是浪漫主义作品中一座里程碑。
《巴黎圣母院》主要内容
《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收养了又聋又丑的伽西莫多。让他做了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自从遇见了美丽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后,克洛德神父即为其美色所诱无法再清修。为了得到她,他指使伽西莫多强行掳走爱斯梅拉达。不料却被弗比斯队长所救。爱斯梅拉达因此而爱上了弗比斯。岂料弗比斯只是一个玩弄女性的伪君子,后终被克洛德刺伤。
弗比斯却嫁祸于爱斯梅拉达,令她被判死刑。这时丑陋的伽西莫多挺身而出,将爱斯梅拉达救至圣母院中。被爱欲纠缠的克洛德无法摆脱自己的心魔,却归罪于爱斯梅拉达的存在。他请国王路易十一派人强行入教堂行刑。乞丐群众为救出爱斯梅拉达,反与一心保护爱斯梅拉达的伽西莫多作战。爱斯梅拉达终为军队所杀。爱斯梅拉达死后,伽西莫多抚尸殉情。
《巴黎圣母院》作者介绍维克多·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资产阶级民主作家,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影响的人物。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基者雨果的第一部具有重大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长篇小说,被誉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书中的女主人公爱斯梅哈尔达是“异教徒”的替罪羊、“宗教法庭”的牺牲品。她被吉卜赛人偷走,从小生活中奇迹街的流浪者里。因为她美丽善良、热情奔放、能歌善舞,所以深得我们这些读者的喜爱,也是我所崇拜的偶像。
爱斯梅哈尔达不仅美丽善良,而且她敢于坚持正义、富有同情心、勇于舍己救人的精神也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这篇小说从巴黎圣母院开始,最后又在巴黎圣母院结束,通过这样的前后呼应和女主人公爱斯梅哈尔达最后的悲剧性结局,更加深刻地揭露了教会的伪善和冷酷,也和我们的女主人公仁慈、善良的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