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席慕容的散文和诗

求席慕容的散文和诗,第1张

http://wwwshukunet/novels/ximurong/xmrhtml

这里她的诗歌散文经典的比较全面,请收阅

席慕蓉,女,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后随家定居台湾。她于一九八一年出版第一本新诗集《七里香》,在台湾刮起一阵旋风,其销售成绩也十分惊人。一九八二年,她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成长的痕迹》,表现她另一种创作的形式,延续新诗温柔淡泊的风格。

席慕蓉的全名为穆伦·席连勃,意即大江河,“慕蓉”是“穆伦”的谐译。1943年公历10月15日生于重庆城郊金刚坡,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迁至香港,幼年在香港度过,后随家飘落台湾,13岁时在日记中写诗,1956年入台北师范艺术科,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进修,入油画高级班。

196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

1969年以萧瑞为笔名,在台湾《中央副刊》发表作品。七月回台湾,任教新竹师专美术科。其后数年间应邀参加多次省级及国际性之美展。并以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等笔名投稿,作品多为散文。1970年以穆伦为笔名,在《联合副刊》发表作品。

1977年10月在皇冠杂志上开设《诗的画,画的诗》专栏。

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还有著名的散文集《芊芊芳草》

1989年九月前往父亲及先母的家乡,初见蒙古高原。

1987年一月诗集《时光九篇》由尔雅出版社出版。1990年7月散文集《我的家乡在高原之上》由圆神出版社出版,同时亦出版编选之蒙古现代诗选《远处的星光》。

1997年散文集《生命的滋味》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2011年在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诗集《以诗之名》,与第一部诗集《七里香》正好相隔三十年。

诗歌:

《七里香》《戏子》《一棵开花的树》《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边缘光影》《迷途诗册》《我折叠着我的爱》《河流之歌》《时间草原》《水与石的对话》 《我》

席慕蓉诗选Flash动画版(包含22首作品)

[2]散文:

《成长的痕迹》《画出心中的彩虹》《有一首歌》《同心集》《写给幸福》《信物》《写生者》《我的家在高原上》《江山有诗》《黄羊玫瑰飞鱼》《大雁之歌》《金色的马鞍》《诺恩吉雅》《人间烟火》《宁静的巨大》《2006席慕容》《在那遥远的地方》《生命的滋味》《意象的暗记》《与美同行》《走马》《槭树下的家》《透明的哀伤》《胡马胡马》(蒙文版)《梦中戈壁》小品:《三弦》(与张晓风、爱亚合著)

美术论述:《心灵的探索》《激光艺术导论》

《贝壳》选入初中课本,(与小思的《蝉》收入中学生课本人教版短文两篇)

《乡愁》(诗歌)、《外婆和鞋》被选入小学课本。

歌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应蒙古族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之邀而作)

关露(1907年7月14日—1982年12月5日)原名胡寿楣,又名胡楣,原籍河北延庆。20世纪30年代著名作家,与潘柳黛、张爱玲、苏青并称为“民国四大才女”,曾在中国诗歌会创办的《新诗歌》月刊任编辑,诗作《太平洋上的歌声》蜚声当时上海文坛。有“女诗人关露”之称。**《十字街头》主题曲《春天里》的作者。

颜元叔(1933年7月3日-2012年12月26日),湖南茶陵人,1933年生于南京市,1956年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1958年赴美国留学,曾在威斯康辛大学研究英美文学,获博士学位;1963年回台湾后在母校执教,任外文系教授、系主任;是美国水牛城纽约州立大学客座教授、美国犹他大学交换教授;创办《中外文学》、《淡江评论》等,并任《中外文学》社长兼总编辑;擅用幽默嘲讽的笔法,描述市井百态,剖析社会现实问题;出版有论文集《文学的玄想》、《颜元叔自选集》;散文集《人间烟火》等;译著《西洋文学批评史》等。

高晓声(1928年7月6日-1999年7月6日),生于江苏武进。1950年代初期开始从事创作,发表过诗、戏剧和短篇小说作品。1979年后在江苏省文联、江苏省文化局、中国作协江苏分会工作;从事专业创作,先后发表了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以及以陈奂生为主人公的系列小说作品,曾分别获1979、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0年后先后被选为江苏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

柳文扬(1970年7月1日-2007年7月2日)是当代中国大陆科幻类小说作家和散文家。处女作《黛茜救我》刊登于《科幻世界》1993年十二月刊,此后便长期成为该杂志的供稿人。自2000年成为《科幻世界》旗下杂志《惊奇档案》主笔。从1993年到2006年,柳文扬创作了诸如《一日囚》、《外祖父悖论》等短篇小说和《解咒人》等长篇小说。其中《外祖父悖论》、《毒蛇》、《去告诉她们》、《一线天》等数次荣获中国科幻银河奖。

李准(1928年7月4日-2000年2月2日)河南省洛阳市人,蒙古族,中国***党员,中国大陆小说家、**剧本家。李准曾出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剧本《高山下的花环》、《李双双》、《清凉寺的钟声》、

《老兵新传》、《大河奔流》、《牧马人》、《老兵新传》等。

王火(1924年7月-)上海人,籍贯江苏省如东县,中国***党员,中国作家协会成员,曾任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并担任四川人民出版社副总编和四川文艺出版社总编辑。著有长篇小说《战争和人》三部曲、《浓雾中的火光》、《血染春秋——节振国传奇》等。1997年,《战争和人》荣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第四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8月16日获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颁发的首届东方文豪奖终身成就奖。

张抗抗(1950年7月3日-),原名张抗美,中国女作家,出生于杭州,祖籍广东新会杜阮镇长乔乡。1979年进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现为一级作家、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第七、八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字著作权保护协会副会长、国际笔会中国笔会中心副会长,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2009年被聘为国务院参事。已发表小说、散文共计600余万字,出版各类文学专著80余种。代表作: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赤彤丹朱》《情爱画廊》《作女》《张抗抗自选集》5卷等。

七月是一团熊熊烈火,七月是一首浪漫的情歌,下面是走进七月抒情散文文章,欢迎阅读:

篇一:走进七月抒情散文文章

七月,流火的季节。

已然是七月,却未曾感受到夏的味道,还有那年半山腰的的山丹丹,以及林荫深处的蝉鸣。

这个夏天似乎多了几分清爽……

七月,已然是小暑,可夏却不在,味道不在。

默想,那晚风中向北飘逸的垂柳还在,曾经宛如一副美丽的花卷,深深的印刻在心里,多少年依旧那么的难忘和怀念。

一条路走了多少回,已经记不大清楚了,一首歌听了多少回,亦然记不大清楚了,一个愿望期待了多少回,依旧忘却,生活里我是一个健忘的人,似乎生活留给我的不是很多,就那么星星点点,多少年还是那些已经破碎的故事,拼凑不在一块,断断续续,支离破碎,就在某一个瞬间,一个念头,一个转身。

夏,自己的影子被投射到炙热的地上,一点汗水落在了流泪的眼睛里,来不及去擦拭,只为期待下一个转角的路口,再一次的峰回路转,再一次的回心转意,再再一次的奢望,那一颗不安的心和祈求的眼神,定格在这夏的温度里,风干的眼泪早已不知道变幻成那一颗星星,又在哪里闪烁着。

一个人熟悉着一个地方,或许多少年你注定就是那里的过客,没了那种交织的劲,你想回都回不去,再也融入不进去,你自己把自己隔离在曾经自己的生活里,你只有远远的看着,看着那个时候的自己,聆听着那个清晨一路上自己飘向身后的的小曲声,还有夜归时急促的脚步声,我在一个地方远远的看到过,从简约一副花卷中走向了市井的鼎沸之中,同样在一副花卷中,只是两个世界,一种心情。

经历着,无数次的经历着,春夏秋冬……

还记得从身边走过的那些人吗,不知道如今他们都去了那里,都在做什么,陌生了的面孔,淡薄的情感,都在一丝浅笑中淡然。

还记得升起的那轮满月吗,满满的趴在树梢上,压弯了枝叶,充填了记忆,映照了生活。

生活太从匆匆,其实也不尽然,都是一天天的积累,今天是今天,明天就成了明天。

旧书里还残留了经年前的那瓣落花,上面曾经记忆的笔墨味道还在,了然如新,却旧了时光,已不是当初的那般光鲜,没了那份姿色,花粉退去,浸入了那本旧书的字里行间,拿出了那坛老酒,撕碎了花瓣,伴着老酒一饮而下,把曾经的记忆吞咽。

七月……

一个多彩的季节。

一个忘却的季节。

一个怀念的季节。

篇二:走进七月抒情散文文章

七月时光,连指间溢出的阳光都那么刺眼,我想象着眼眶的酸涩是因为阳光的炙热,可我明白,那是无处安放的灵魂在身体里颤抖。

我听着无限循环的歌,哼着不着边际的曲,仰头微笑看着那片天空,和车水马龙,人来人去;我踏着重重的步子走向某个地方,我想象着这时候会不会有一阵风,会不会下一场雨,会不会有一片空白,将尘埃抚去,将灵魂洗涤,将梦想雕刻。

我睁眼看着这红尘俗世,闭眼却又虚构出另一个美丽世界;我看着行人的匆匆,却看不见他们的悲喜;我想听见落叶的声音,传入耳中的却是喧闹的嘈杂;我思考着什么是令我灵魂愉悦的味道,鼻腔里却充斥着污浊的空气。

我回忆着时光的流逝,我找寻着生命的方向,我看着婴儿呱呱落地,我看着老人躺进黑色的坟墓,我相遇着一个个的陌生的人,我又和一个个熟悉的人分别,有时候,我笑着笑着不自觉的沉默,有时候,我哭着哭着却又扬起了嘴角,我想象着世界的美好,却又不自觉的看见种种丑恶,我讨厌这种世界,却又庆幸自己活着。

我以为自己没有朋友,伤心时却又能得到安慰;我希望有人能给我温暖,感受的却是世间的薄凉;我本以为钱买不到一切,最终却发现钱比命还重要。

我说我喜欢秋天的氛围,我却又贪恋着春日的风光;我以为我对待所有都可以无所谓,最后却发现自己爱的是那么深沉。

我看着在这世俗挣扎的人群,我自己也在其中,我看到了我无法想象的贫穷,却想象不到富人所过的生活。我对着那些辛劳的人沉默,对自己却感到厌恶,无处安放的时光路途,漫无目的的肆意妄为,蹉跎了岁月的美好,划破了世界的真谛。

风车为什么在风中能转的那么欢快,可在生活中,我为什么那么痛苦,梦想的力量,为何那么微不足道,生活的意义,为何要如此刻薄

我看着渐渐模糊的记忆,刻骨铭心也化为平淡,我想声嘶力竭的呼喊,却沉默到心疼。

我看着炙热的阳光,为何内心如此悲凉,我看着别人的幸福,却只是徒添羡慕。

我无法控诉这世界的公平,我无法逾越这世俗的道德,所有的一切,我只能怪我自己,没有勇气,没有努力。

我自嘲的笑着自己,我似乎能感觉心跳脆弱,而强有力的搏动又在哪里欢腾。

我自说自话的给自己鼓励,而谁又在角落里独自疗伤,是你是我

我看看一个个别人的故事,感动后遗忘,而属于我的故事,又在哪里能寻见花开

只是我已不似曾经年少,只能在这寒冷时光,偶尔对着文字,说说心里话。

篇三:走进七月抒情散文文章

从春到夏的转变是那样的突兀,一阵急雨,满树的葱茏就映满了眼帘,一朵乌云飘过,山花就烂漫了整个山野。

时光匆匆,又匆匆。似乎,只是一眨眼,七月,已在身后掩上了大门。七月,悄悄地走来,静静地离去,只留下一段绮丽的回忆。帷幕落下,有关七月的故事擦肩而去,烙上岁月的封印,成为了一种痕迹。

坐在八月的门口,透过七月的门缝,回望,回想,抚依稀的身影,嗅仿佛的气息,细数缕缕淡去的心韵,暗香依旧盈袖,捡拾那些曾经的点点滴滴……

七月流火,别样的日子,我们一起走过。

走过七月,飘逸在视野里的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七月的丹山锦水,那碧绿的苔藓仍在舞动着光阴,古藤依旧缠绕着葱翠的回忆。偶尔飘来的一阵风,轻轻吹过七月的树梢,被风吹散的阳光洒落一地,在我的眼帘中舞动着、斑驳着。山道两旁树木葱茏,枝繁叶茂,绿树遮荫。道路曲折蜿蜒,随着沟谷千绕百折,两侧青山峻险,远处可见悬崖陡立,途中可见山下一边如织的锦江与另一旁似飞的翔龙湖,各种怪石、水草藻泽点缀于湖中水底,弯延且有缓流的水域自成一体的风范……

继续往前走,环境清幽,有淡淡的花香袭人,多姿多彩的景象呈现眼前,夹缝中有山间涧溪流下来,清凉透彻,只可惜水量不足,不过也足以配合山中有溪水的气氛。四周山峰静静矗一立,除了清幽间不绝于耳的蝉鸣鸟音,偶尔听到远处别的游客呼喊声,爬山的可乐之处也许就在此,鸟鸣山幽,随意的释放自己,舒缓身心……

行走在林荫静谧的山间小道,既新鲜又似曾相似。逶迤曲折,探幽访密,不知所踪的快乐又被自然清新的空气摩一擦点燃。真的天不会荒,地也不会老,说天荒地老的人只是不知要多少回的前世今生才遇此山此石曾经沧海难为水,他山之石静成归。此生已为石,难逢一心知情怀渐苍凉,陌路成不悔。

路边有青草野花,道旁有凉风坐凳,阳光如碎金散落,让我们心旷神饴,一半陶醉于自然,一半归隐于现代生活恬静现代的乐居之所。至今,那山,那水,那地,那人,还丝丝缕缕地萦绕于我的脑海里。

景区的山路比较好走,若是随意慢行游走,感受这样的漫游,并不觉走得很累,却很开心。也许,人活于世,生存在这样的社会,过得开不开心,那真是的看你心目中装着的是青山环抱,还是楼厦林立是绿树遮阴,还是流光溢彩是小桥流水,还是灯红酒绿的现代化城市呢想起看过一句话:当你游走在山水之间,花香盈袖,又有琴声入耳,身边会有什么人和你一起震撼与收益于自然,迎面,转角,会遇上什么样的人,邂逅什么样的故事……

只有走进丹霞,用你的脚步去丈量,用你的步伐去跋涉,用你的眼睛去欣赏,用你的心灵去体味,你才知道,那岿然屹立的尊严,那无可撼动的存在,那无法用文字诠释的内涵,那无法用相机表达的壮美,那无法用语言言说的雄浑苍凉……

或许,七月是一次穿越罢,你尽可以使用双脚、目光或心灵。七月自然也不会拒绝迷失,而前行的执着终会导引我们拓出新路,接近永恒。

走过七月,才可能惯看春风秋月,走过七月,才可能拥有面对收获的坦然。

七月流火,金贵的时光,我们共同走过。

《流放七月》的作者冬筱是新生代严肃文学的代表,同时也是90后作家代表、文二代。

1、《流放七月》是作者冬筱出版的一本小说。

2、故事发生在2005年的西湖边。出生于一个残破家庭,从幼年开始就与祖父里欧相依为命的莱易,在七月的末尾与民谣歌手、来到杭州学钢琴的文森偶然相识。同样成长于单亲家庭,从小受酗酒母亲压迫式管教的文森,因为彼此成长经历的几分相似让他与莱易的友谊逐步深厚。

3、而让他们想不到的是莱易的爷爷里欧和文森的钢琴老师佩蒙都曾是七月派的重要诗人和作家,却在荒谷案中友情决裂,一个含冤入狱,一个隐匿于世。神秘多情的衾嬿,潇洒动人的枫莎,两个女人的出现又引起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关于血缘和命运的脉络逐渐展开。

作者简介:

1、出生于1990年的冬筱,爷爷曾是文革中著名的“七月诗派”一员。他从小就热爱写作,偏好“有一定历史厚重感的”小说创作。

2、尽管他也会和其他90后一样,拥有发散性的思考和奇异的想法,但他觉得,“写作的人,自我应该少一点,多去思考,有一点社会担当。”

3、冬筱住在上海,因为大学的专业学的是法律,在律师事务所实习,一边准备司法考试,一边准备考研。从冬筱回答所有问题中,隐约能够感觉出,或许是法律这个专业给他带来的影像,所有的回答都思索再三,字斟句酌,逻辑严谨,显出似乎与他年龄不符的成熟和稳重。

《七月》从一开始就大力提倡以报告文学反映抗战的现实,在一段时期内,这类作品所占篇幅最多。在《七月》上发表报告文学的代表作家有丘东平、SM(阿垅)、曹白等。丘东平从1937年底到1938年初接连写出《第七连》、《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我认识了这样的敌人》等作品,及时而具体地展现了上海、江苏一带战争的画幅。阿垅的《闸北打了起来》、《从攻击到防御》等篇什,也留下了淞沪战争的较为完整的文艺记录。曹白的《这里,生命也在呼吸》、《杨可中》等作品反映了难民收容所的情景,他的《富曼河的黄昏》则记叙了抗日游击队的活动。他们的作品和当时很多仅仅停留于反映表面的兴奋和乐观现象的作品不同,在歌颂士兵、群众抗日斗争的同时,都不同程度地描写了一些国民党及其军队领导的无能、苟安、营私等,表现出作者观察和进入生活的深度。《七月》提供了抗日战争年代最早一批充满血肉和感情的报告文学,同当时其他许多刊物以及大量作家的努力相一致,使报告文学这一文艺形式在抗战前期得到新的蓬勃的发展。

诗歌创作始终是《七月》最有代表性的成就最大的领域。艾青《北方》诗集中的绝大多数作品和长诗《向太阳》,最早都在这里发表,这两本诗集,成为艾青本人、以至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新的高峰,田间的重要诗集《给战斗者》中最优秀的作品,也都先发表于《七月》,他正是从此时起,成为独具风格的诗人。不少著名诗人,以及因艾青、田间等诗的影响所及而出现的一批青年作者,促成《七月》上的诗歌创作呈现日益丰富发展的面貌。诗人队伍也不断更替和壮大,较有影响的有鲁藜、SM、胡风、邹荻帆、孙钿、冀、彭燕郊、艾漠(贺敬之)、天蓝、庄涌等。如同上述报告文学一样,《七月》的诗歌创作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在内容上,作者都面对着广阔的社会现实、以至重大的战争题材,不局限于个人的生活圈子;他们的诗情大多与整个祖国、民族的命运相结合,较少停留于抒写个人情怀。这些诗歌共同表现出向上的精神。在形式上,由于他们强调诗人必须参与斗争生活,从中感受诗意、创造形像,并主张内容与形式的一致,因此,他们反对固定的框式,而几乎无例外地采用自由诗的形式。以艾青、田间为代表的这些诗人,以其新鲜的创作活力,与当时某些比较远离生活、斗争,较注重于词藻、格律等形式美的诗风形成明显的对比,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们和同时代其他许多写自由体诗的诗人一起,把中国自由诗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高潮。

七月派

抗日战争爆发后,胡风长期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领导工作,与周恩来等党在后方的***保持紧密的联系。他先后主编《七月》、《希望》杂志和《七月诗丛》、《七月文丛》等,写下大量文艺理论、评论文章,推出和评介了大量国统区进步青年作家和解放区作家的作品,艾青、田间、邹荻帆、阿垅、路翎等一批青年作家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崛起于文坛,在他的带动下形成了著名的文学流派“七月派”,“七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历时甚长、富有探索精神、而又具有沉重的悲剧命运的进步文学流派”

七月派的主要成就在诗歌上,1981年出版的诗集《白色花》,收入被称为“七月派”诗人的作品。他们是:阿垅、鲁藜、孙钿、彭燕郊、方然、冀汸、钟瑄、郑思、曾卓、杜谷、绿原、胡征、芦甸、徐放、牛汉、鲁煤、化铁、朱健、朱谷怀、罗洛。《白色花》(注:绿原、牛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绿原作序。)序中说,“即使这个流派得到公认,它也不能由这20位作者来代表;事实上,还有一些成就更大的诗人,虽然出于非艺术的原因,不便也不必邀请到这本诗集里来,他们当年的作品却更能代表这个流派早期的风貌”。这些没有指明的诗人,当指艾青、田间、邹荻帆等,也可能包括“七月派”的领导得胡风。由于胡风等的文艺思想在40年代后期起已受到有组织的批判,相应也形成了对这一诗派的巨大压力。在进入50年代之后,这些诗人的创作已明显减少。有的作品,发表时就受到批评。最主要的例子是胡风在当时的创作:1949年11月到1950年1月写成、有三千多行的“英雄史诗五部曲”。这部总题为《时间开始了》的长诗,分为《欢乐颂》、《光荣赞》、《青春颂》、《安魂曲》和另一部《欢乐颂》。胡风从中国近现代屈辱和斗争的历史上,来阐发新中国诞生的意义,包括对毛泽东的赞颂。不过,他对“历史”的叙述,对英烈、领袖的颂扬,并没有完全采用当时通用的“话语方式”,而个人体验和主观情绪的铺张加入,也使它与当时诗的写作规范产生距离。它出版不久,即在联系胡风“主观唯心主义”的文艺思想的角度上,受到批评。此时,鲁藜、绿原、牛汉等也写有不少诗作,但原有的风格已有所损失,而发表的机会也日见减少。

“七月派”是由抗战所催发的一个文学流派,其与现实胶着的关系,决定着它的流派性格。救亡与启蒙的互相促进,也是七月派的精神追求。而随着抗战时局的变迁,七月派总体创作风格也发生明显的变化,后期偏于沉郁悲怆。

七月派是活跃在抗日战争的时空下,与抗日战争休戚与共、血肉相连的一个文学流派。伴随着抗战的始终,七月派走过了从发生、发展到消隐的演变过程。其中,流派人员构成的分化重组,流派风格样貌的前后变化,都与抗战时局的动荡和战争状态的转变息息相关。更值得注意的是,七月派在抗战文化背景中,执守着五四新文学的启蒙姿态,并将启蒙的思路与抗战的现实需求结合起来,发展和深化了新文学的启蒙精神。

“七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富探索精神而又具有悲剧命运的文学流派,以路翎、丘东平、彭柏山为代表的小说作家,依托其强烈的主体意识与深厚的生活体验,同时博采表现主义、新感觉派,象征主义等现代派的手法技巧,极大地丰富了现实主义的美学传流,“七月派”小说呈现出深沉、粗犷、凝重、悲怆的审美风格,最突出的审美特征在于对小说真实性的全新把握,而“七月派”小说高度的真实性,集中体现在作品“再现”之真与“表现”之真的深度融合,其人物形象逼近生活的原生态,“七月派”既强调了作家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主体性,又充分尊重了社会生活第一性的原则,总之“七月派”以新的姿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赢得了不可取代的地位。

胡风一派的诗论,作为其文学理论的组成部分,在50年代初也受到批评。阿垅(陈亦门)的《人与诗》(1948)、《诗与现实》(1951)和《诗是什么》(1954)等论著,对于诗的见解,对于中国现代诗人所作的评论和依据的尺度,许多地方都可以辩驳商讨。但是,50年代初对这些论著的批评,却被作为胡风文艺思想批判的组成部分。在此期间,阿垅的《论倾向性》、《略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注:《论倾向性》,《文艺学习》(天津)1950年第1期;《略论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署名张怀瑞),《起点》(上海)1950年第2期。批评者认为前者宣扬唯心论的“艺术即政治”,是“抵抗马列主义的关于文艺的党性的思想”(陈涌《论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评阿垅的〈论倾向性〉》,1950年3月12日《人民日报》),对后者的指责则是歪曲马克思推销自己的错误观点(史笃、蒋天佐《反对歪曲和伪造马列主义》,1950年3月19日《人民日报》)。)等文章,也受到严厉批评。在胡风一派的诗观中,最受到持续的责难的,1948年关于诗的一番言论。胡风认为,诗应是对于人民受难的控诉的声音,是对于人民前进的歌颂的声音,诗应在前进的人民里前进;不过,“在前进的人民里面前进,并不一定是走在前进的人民中间了以后才有诗”,“因为,历史是统一的,任谁的生活环境都是历史底一面,这一面连着另一面,那就任谁都有可能走进历史底深处。……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有历史。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斗争,有生活有斗争的地方,就应该也能够有诗”。胡风接着又说,“人民在哪里在你底周围。诗人底前进和人民底前进是彼此相成的。起点在哪里在你底脚下。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斗争,斗争总要从此时此地前进。胡风的理论批评文字涉及多种文体及中外作家作品、“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出现的理论问题等,但中心是围绕着现实主义的原则、实践及其发展而展开的。对胡风的一些理论主张,长时期内一直存在着不同意见,展开过批评,发生过论争,胡风坚持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反批评。1954年向中共中央写了《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即“三十万言书”),被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之首,被捕入狱,并开展全国范围的批判、斗争。1979年获释。1980年平反。

九叶派

九叶派

九叶派特点之一注重现实。

1948年在诗坛上最重要事件就是"九叶派"的正式亮相。由于曹辛之与臧克家组成"星群"社在艺术观点上的分歧,他与辛笛、陈敬容、唐祈、唐等人创办了《中国新诗》月刊,并与已经从昆明的西南联大回到北京、天津的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等人取得联系,形成 了一个新的诗歌派流派"中国新诗派"(后因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叶派》称为"九叶诗派")。

“九叶派”则是40年代以《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中心的另一风格趋向的诗人群(又称“中国新诗派”),代表诗人是辛笛、穆旦、郑敏、杜运燮、陈敬容、杭约赫、唐祈、唐湜、袁可嘉等。

80年代出版有他们9人的诗歌合集《九叶集》,“九叶派”由此得名。他们大都是校园诗人出身,从战乱中感知人民的希求,重视诗人对社会、历史现象的独特体验;他们深受西 方现代主义诗歌的陶冶,力求突破传统的主观抒情的方式,追求现 实性、象征性与哲理性的结合,探索诗歌表达的“戏剧性”(主要指诗歌的情思展开以及语言表现都要有矛盾张力,而不是直抒胸臆),让诗歌更深入表现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内心生活的复杂性。文学史通常认为“九叶诗派”的艺术探求很有价值,拥有一批艺术水准较高的诗人诗作,对新诗的表达方式以及诗学观念都有大的突破。

《告别薇安》,《八月未央》,长篇小说《彼岸花》, 《二三事》。 《清醒纪》,《蔷薇与岛屿》,《莲花》。 小说: 七年 告别薇安 瞬间空白 上海冬天 暖暖 如风 彼岸花 午夜飞行 空城 杀 一个夜晚 电梯事件 生命是幻觉 北方的事 无处告别 疼 末世爱情 八月未央 最后约期 夏日艳阳之意外事故 呼吸 伤口 一个游戏 小镇生活 少年往事 交换 投向分裂的怀抱 七月和安生(上) 七月和安生(下) 下坠 随笔: 重读杜拉斯 音乐如水 隐忍的方式 抽烟,伤口以及纪念 一个春天的晚上 阳光的温度 最孤独的人 上海生活 香水 午夜的裙子 手心空洞 看话剧的晚上 爱情理想 身体和灵魂的距离 山中岁月 三毛 漂亮女孩 如烟花寂寞 乔和我的情人节 南方八月 锦衣夜行 她比烟花寂寞--**篇 画漫画的男人 风中樱花 永远有多远 不要去找,要等 玻璃之城 冷眼看烟花 边走边唱 暗香如风 爱到逃离 安妮走四方——前言 安妮走四方——南京 安妮走四方——武汉 安妮走四方——大连 安妮走四方——西安 我读亦舒 安妮读书——苏童 沧海蝴蝶 为你心动 爱已如风 瓶中信 坐在对面的陌生人 诗歌: 安妮的六月诗句 平静的约定 风中的烟火 凌晨三点 暧昧 杀戮 无常 诗句 手心上的洁白花朵 以上是按名称区别后的所有,至于《邂逅》,似乎也真没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9812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9
下一篇2023-11-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