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关于中国古代以少胜多战役的文言文
《资治通鉴》65卷 魏纪 赤壁之战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
瑜至,谓权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杖舟楫,与吴、越争衡;今又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 是夜,瑜复见权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
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权抚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
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刘备在樊口,日遣逻吏于水次候望权军。吏望见瑜船,驰往白备,备遣人慰劳之。
瑜曰:“有军任,不可得委署;傥能屈威,诚副其所望。”备乃乘单舸往见瑜问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
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
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
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备深愧喜。
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预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
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馀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
去北军二里馀,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周瑜、程普将数万众,与曹仁隔江未战。甘宁请先径进取夷陵,往,即得其城,因入守之。
益州将袭肃举军降,周瑜表以肃兵益横野中郎将吕蒙。蒙盛称:“肃有胆用,且慕化远来,于义宜益,不宜夺也。”
权善其言,还肃兵。曹仁遣兵围甘宁,宁困急,求救于周瑜,诸将以为兵少不足分,吕蒙谓周瑜、程普曰:“留凌公绩于江陵,蒙与君行,解围释急,势亦不久。
蒙保公绩能十日守也。”瑜从之,大破仁兵于夷陵,获马三百匹而还。
于是将士形势自倍。瑜乃渡江,顿北岸,与仁相距。
十二月,孙权自将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不克。 晋纪 淝水之战 秦兵逼肥水而陈,晋兵不得渡。
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
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
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
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初,秦兵少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序因与张天锡、徐元喜皆来奔。
获秦王坚所乘云母车。复取寿阳,执其淮南太守郭褒。
巨鹿之战 《史记·项羽本纪》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
章邯令王离、涉闲围巨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陈余为将,将卒数万人而军钜鹿之北,此所谓河北之军也。
楚兵已破于定陶,怀王恐,从盱台之彭城,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以吕臣为司徒,以其父吕青为令尹。
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
2 求古代关于描述战场的文言文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
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
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
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尝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伤心哉!秦欤?汉欤?将近代欤? 吾闻夫齐魏徭戍,荆韩召募。万里奔走,连年暴露。
沙草晨牧,河冰夜渡。地阔天长,不知归路。
寄身锋刃,腷臆谁诉?秦汉而还,多事四夷。中州耗斁,无世无之。
古称戎、夏,不抗王师。文教失宣,武臣用奇。
奇兵有异於仁义,王道迂阔而莫为。呜呼噫嘻! 吾想夫北风振漠,胡兵伺便,主将骄敌,期门受战。
野竖旄旗,川回组练。法重心骇,威尊命贱。
利镞穿骨,惊沙入面。主客相搏,山川震眩,声析江河,势崩雷电。
至若穷阴凝闭,凛冽海隅,积雪没胫,坚冰在须,鸷鸟休巢,征马踟蹰,缯纩无温,堕指裂肤。当此苦寒,天假强胡,凭陵杀气,以相翦屠。
径截辎重,横攻士卒。都尉新降,将军覆没。
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无贵无贱,同为枯骨。
可胜言哉!鼓衰兮力竭,矢竭兮弦绝,白刃交兮宝刀折,两军蹙兮生死决。降矣哉?终身夷狄。
战矣哉?骨暴沙砾。鸟无声兮山寂寂,夜正长兮风淅淅。
魂魄结兮天沉沉,鬼神聚兮云幂幂。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伤心惨目,有如是耶? 吾闻之:牧用赵卒,大破林胡,开地千里,遁逃匈奴。
汉倾天下,财殚力痡。任人而已,其在多乎?周逐猃狁,北至太原,既城朔方,全师而还。
饮至策勋,和乐且闲,穆穆棣棣,君臣之间。秦起长城,竟海为关;荼毒生灵,万里朱殷。
汉击匈奴,虽得阴山,枕骸遍野,功不补患。 苍苍蒸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
谁无兄弟,如足如手?谁无夫妇,如宾如友?生也何恩?杀之何咎?其存其没,家莫闻知。人或有言,将信将疑。
悁悁心目,寝寐见之。布奠倾觞,哭望天涯。
天地为愁,草木凄悲。吊祭不至,精魂何依?必有凶年,人其流离。
呜呼噫嘻!时耶?命耶?从古如斯。为之奈何?守在四夷。
翻译: 辽阔的无边无际的旷野啊,极目远望看不到人影。河水象一条带子弯曲萦绕,远处无数的山峰重叠错乱。
一片阴暗凄凉的景象:寒风悲啸,日色昏黄,蓬蒿断落,野草萎枯,寒气凛冽有如降霜的冬晨。鸟儿飞过也不肯落下,离群的野兽奔窜而过。
亭长告诉我说:“这儿就是古代的战场,曾经覆没全军。时常有鬼哭的声音,每逢阴天就会听到。”
真令人伤心啊!这是秦朝、汉朝,还是近代的事情呢? 我听说战国时期,齐魏征集壮丁服役,楚韩募集兵员备战。士兵们奔走万里边疆,年复一年暴露在外,早晨寻找沙漠中的水草放牧,夜晚穿涉结冰的河流。
地远天长,不知道哪里是归家的道路。性命寄托于刀枪之间,苦闷的心情向谁倾诉?自从秦汉以来,四方边境上战争频繁,中原地区的损耗破坏,也无世不有。
古时称说,外夷中夏,都不和帝王的军队为敌;后来不再宣扬礼乐教化,武将们就使用奇兵诡计。奇兵不符合仁义道德,王道被认为迂腐不切实际,谁也不去实行。
唉哟哟! 我想象北风摇撼着沙漠,胡兵乘机来袭。主将骄傲轻敌,敌兵已到营门才仓卒接战。
原野上竖起各种战旗,河谷地奔驰着全副武装的士兵。严峻的军法使人心惊胆战,当官的威权重大,士兵的性命微贱。
锋利的箭镞穿透骨头,飞扬的沙粒直扑人面。敌我两军激烈搏斗,山川也被震得头昏眼花。
声势之大,足以使江河分裂,雷电奔掣。何况正值极冬,空气凝结,天地闭塞,寒气凛冽的翰海边上,积雪陷没小腿,坚冰冻住胡须。
凶猛的鸷鸟躲在巢里休息,惯战的军马也徘徊不前。绵衣毫无暖气,人冻得手指掉落,肌肤开裂。
在这苦寒之际,老天假借强大的胡兵之手,凭仗寒冬肃杀之气,来斩伐屠戮我们的士兵,半途中截取军用物资,拦腰冲断士兵队伍。都尉刚刚投降,将军又复战死。
尸体僵仆在大港沿岸,鲜血淌满了长城下的窟穴。无论高贵或是卑贱,同样成为枯骨。
说不完的凄惨哟!鼓声微弱啊,战士已经精疲力竭;箭已射尽啊,弓弦也断绝。白刃相交肉搏啊,宝刀已折断;两军迫近啊,以生死相决。
投降吧?终身将沦于异族;战斗吧?尸骨将暴露于沙砾!鸟儿无声啊群山沉寂,漫漫长夜啊悲风淅淅,阴魂凝结啊天色昏暗,鬼神聚集啊阴云厚积。日光惨淡啊映照着短草,月色凄苦啊笼罩着白霜。
人间还有象这样令人伤心惨目的景况吗? 我听说过,李牧统率赵国的士兵,大破林胡的入侵,开辟疆土千里,匈奴望风远逃。而汉朝倾全国之力和匈奴作战,反而民穷财尽,国力削弱。
关键是任人得当,哪在于兵多呢!周朝驱逐£狁,一直追到太原,在北方筑城防御,尔后全军凯旋回京,在宗庙举行祭祀和饮宴,记功授爵,大家和睦愉快而又安适。君臣之间,端庄和蔼,恭敬有礼。
而秦朝修筑长城,直到海边都建起关塞,残害了无数的人民,鲜血把万里大地染成了赤黑;汉朝出兵攻击匈奴,虽然占领了阴山,但阵亡将士骸骨遍野,互相枕藉,实在是得不偿失。 苍天所生众多的人民,谁没有父母?从小拉扯带领,抱着背着,唯恐他们夭折。
谁没有亲如手足的兄弟?谁没有相敬如宾友的妻子?他们活着受过什么恩惠?又犯了什么罪过而遭杀害?他们的生死存亡,家中无从知道;。
3 简述汉代今古文的四次战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所谓“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两种字体。“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古文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
“今文家”和“古文家”的相互对立,是从西汉哀帝时开始的。成帝时,刘欲发现古文《春秋左氏传》,认为左丘明与孔子好恶相同并亲见孔子,故《春秋左氏传》比以后世口说为据的《公羊》、《谷梁》更为可信,于是引《左传》解释《春秋》。哀帝建平元年(前6),刘歆又在今文诸经立于学官并置博士的情况下,作《移让太常博士书》,争立古文经传于学官。但因为在西汉朝廷中,不仅担任教职的太常博士都是今文家,就连那些达官显宦也都是通过学今文经而得官的,因此,刘歆的要求遭到诸儒博士的反对,未能成功。也因为此,才有派别含义的“古文”名称。而“今文”则是由于古文家独树一帜,迫使原有经师结成一派之后,到东汉时才出现的名称,它是古文经师加给立于学官的经书、经说和经师的。
经今古文学之争虽始于西汉末年,但其争斗的高峰却在东汉。而在这场斗争中,却是古文经学日益抬头,在民间流传甚广,并逐渐占据优势。直至郑学起,经今古文才。趋近混于一同。到清末,以皮锡瑞、康有为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与以章太炎、刘师培为代表的古文经学,又形成了近代的今古文经学之争。时起时伏的今文古文经学之争,影响到了二千年左右的不少学术领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在经书的字体、文字、篇章等形式上,在经书中重要的名物、制度、解说等内容上都不相同。今文经学近于哲学,强调“经世致用”;古文经学近于史学,讲究考据。在东汉,两者之间还有有神论与无神论、政治与学术的区别。但从纯学术的观点来看,今文经说有异说,古文经学中也有异说,谁也不能算解释五经的权威,更不能说谁得了孔子的真传。
东汉时期,经今古文学的争论,其实质问题是谁是经学的正统和如何统一经学的思想。今文经学既已立于学官,士子也依赖学习今文经入仕,朝臣又通过学习今文经而获位,因此古文经学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学术一旦跟政治利益结合起来,学术问题也就成为政治问题了。正因为此,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由单纯的对书籍本身的不同看法,扩大到了学术思想、学派体系、政治观念和社会地位等诸方面,几乎贯穿了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不仅对经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 古文描写战争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5 古代故事文言文初,秦始皇新定天下,书同文,车同轨。始皇帝乃北击匈奴,筑长城万里;南征百越,置桂林、南海、象郡。拓疆裂土,功盖五帝三皇。大哉!始皇帝!盖秦之亡者,暴以治国者也。
始定百越之时,秦之南海尉赵佗遇今越南主安阳王蜀泮,战于螺城。螺城者,金汤之固也。昔越人恶于禽兽,制巧弩以御之,今乃以之用于战。佗带甲十万,久攻不下。
佗与众属议,遂行和亲之计,以知越之实情。乃使仲始求婚于安阳王女媚珠。安阳王迫于佗甲之众,不敢逆。
仲始者,佗之长子也。文质彬彬,满腹经纶。媚珠,越绝色女子也。据越俗,仲始居于越,久之,两情相悦,如胶似漆。然仲始终不敢忘父之命也。居数月,仲始于螺城备守具悉。及走,不舍妻情,告于媚珠曰:“中国之律,父命不违;今且走,日后战起,何以寻汝?”媚珠曰:“妾有鹅毛服,为记于途,君可寻焉。”
仲始归,具情告于佗。佗遂发兵击螺城。安阳王泮自谓乃和亲,亲如一家,不置守备,浸于酒色。事起,城旦日破。南逃,至暮夜山,临海滨,追兵急。泮对天长叹:“天何以亡吾?!”士言于泮 曰:“非天也,乃王之女也。请诛之。”泮怒,遂剑斩媚珠,既而投海自尽。
仲始随妻鹅毛之记,追至暮夜山,见妻尸,心如绞痛。葬妻毕,投井而亡。
媚珠既亡,血流大海,蛤蚌食之,化为明珠。民以古螺城仲始投井之水洗之,珠乃愈明。
悲哉!人言:“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呜呼!古今人几人能哉!
1 就文言文解释
就jiù 基本字义1 凑近,靠近:避难~易。
~着灯看书。2 到,从事,开始进入:~位。
~业。~寝。
~任。~绪。
~医。高~。
3 依照现有情况或趁着当前的便利,顺便:~近。~便。
~事论事。详细字义 〈动〉1 (会意。
京尤会意。“京”意为高,“尤”意为特别。
本义:到高处去住)2 同本义 [move to highland] 就,就高也。从京从尤。
尤,异于凡也。——《说文》。
桂馥注:“此言人就高以居也。” 孔广居注:“京,高丘也。
古时洪水横流,故高丘之异于凡者人就之。”3 靠近;走近;趋向 [e close to;move towards] 就,即也。
——《广韵》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礼记·曲礼》不就利,不违害。
——《庄子·齐物论》不知就先,不知就后。——《庄子·大宗师》禹趋就下风,立而问焉。
——《庄子·天地》夫子休就舍。——《庄子·说剑》金就砺则利。
——《荀子·劝学》去故乡而就远兮。——《楚辞·九章·哀郢》还来就菊花。
——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就吾求寒衣。——《资治通鉴·唐纪》持就火炀之。
——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就童子试。——清· 周容《芋老人传》4 又如:就书(前往从学);就利(趋利,求利);就第(归回宅第;回家);就和(接近)5 归于 [belong to;e over and pledge allegiance] 处工就官府,处商就井市。
——《国语》6 又如:就化(归顺,向化);就班(按次序归位);就款(归顺臣服)7 担任;开始从事 [assume the office of]。如:去就(担任或不担任职务);就列(就位。
任职);就事(就职);就田(从事耕种)8 下;搭着吃 [go with]。如:炒鸡蛋就饭;就菜;花生仁就酒9 完成;成功 [acplish] 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战国策·齐策》组已就而效之,其组异善。——《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以就懿德。
——《后汉书·列女传》瞬息可就。——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指物作诗立就。
——宋· 王安石《伤仲永》某业所就。——清· 黄宗羲《原君》10 又如:就亲(成就婚事,成亲);就名(成就功名)11 终,尽 [end]。
如:就命(去死;毕命)12 迁就;将就 [acmodate oneself to; suit; fit; yield] 刑罚不审则有辟就。——《管子》13 又如:半推半就;牵就;就着(就便;顺便);就滑(随便;方便)14 受;被 [-ed by]。
如:就戮(受戮,被杀);就缚(受绑,受擒);就封(受封);就决(受死刑)15 登上;开始,启 [ascend;start]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史记·刺客列传》16 又如:就道(上路);就涂(上路,动身) 〈副〉1 立刻,马上 [right now;right away]。
如:春天就要来了2 和…一样早 [as early as]。如:今天早晨雨就停了3 一…就… [as soon as]。
如:他下课后就到图书馆去了4 只,仅仅 [only]。如:就你一个来吗?5 事实正是如此 [right on]。
如:工具就在房里,你自己找吧!6 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自然怎么样 [without…there can be no]。如:不斗争就不能前进 〈介〉1 在 [in; at ;on]。
如:就理(内情)2 从 [from] 就其不忘一芋。——清· 周容《芋老人传》3 又如:就中4 组成介词结构,引进所要说明的对象或范围,常跟后面的“说”、“看”、“而论”等相呼应 [according to]。
如:就字面上看1 偏偏 [simply]。如:你不让 ,我就要干!2 表示决意或意图 [would]。
如:今天天气这么好,我就要去1 表示假设或让步关系,相当于“假如”、“即使” [if]。如:就让(即使;就算)。
2 就的古文意思就的古文意思如下:
1、接近;靠近;趋向。
《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译文:木材经过比对墨线加工才能取直,金属在磨刀石上磨过才会锋利。
2、上;上登。
《信陵君窃符救赵》:“乃谢客就车。”
译文:于是告别门客等上车。
3、就任;就职。
《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职不就。”
译文:臣上表明示使您明白我的想法,推辞这份职务不去就任
5、承受;接受。
《肴之战》:“使归就戮于秦。”
译文:让(他)回去在秦国接受死刑
6、择取;效法。
《原君》:“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译文:改掉那些不如舜的缺点,养成那些像舜的优点。
7、成就;成功。
《荆轲刺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译文: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靠着柱子笑着
8、看;观赏。
《过故人庄》:“等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译文:等到重阳日,再一次来品尝菊花酒好啦
9、向;从;跟。
《狱中杂记》:“余尝就老胥而求焉。”
译文:我曾到老都去了。
10、就着;根据。
《芋老人传》:“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
译文:但是,在他不忘一个芋头,本来就比那些同时老人而芋头看到的人
11、即便;即使。
《三国志•蜀书•法正传》:“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译文:就又向东行,会不会有倾覆的危险了。
12、即,便。
《红楼梦》:“至院外,就有跟贾政的小厮上来抱住。”
译文:到院外,就有跟贾政的小家伙上前来抱住
搜狗百科-就
3 就的文言文翻译“就”:
①<;动>;接近;靠近;趋向。《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赤壁之战》:“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②<;动>;上;上登。《信陵君窃符救赵》:“乃谢客就车。”
③<;动>;就任;就职。《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职不就。”
④<;动>;参加;参与。《芋老人传》:“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
⑤<;动>;承受;接受。《肴之战》:“使归就戮于秦。”
⑥<;动>;择取;效法。《原君》:“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⑦<;动>;成就;成功。《乐羊子妻》:“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荆轲刺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⑧<;动>;看;观赏。《过故人庄》:“等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⑨<;介>;向;从;跟。《狱中杂记》:“余尝就老胥而求焉。”
⑩<;介>;就着;根据。《芋老人传》:“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
⑾<;连>;即便;即使。《三国志·蜀书·法正传》:“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⑿<;副>;即,便。《红楼梦》:“至院外,就有跟贾政的小厮上来抱住。”
4 久 在初中文言文中的出处和解释久
见于初中课本的句子以及解释如下:
词义:长久;时间久(跟“暂”相对)。
例句:
久行怀思。——《后汉书·列女传》
夜久语声绝。——唐·杜甫《石壕吏》
久已病矣。——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不可久居。——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附录:其他常见义项及例句
动词义:
1、灸灼。“灸”的古字。
其腹有久故瘢二所。——《睡虎地秦墓竹简》
久,以后灸之,象人两胫后有距也。——《说文》
皆木桁,久之。——《仪礼·既夕礼》。注:“当为灸。”
2、支撑。
久诸墙以观其桡也。——《周礼·庐人》。注:“犹柱也。今本以灸为之。”
3、堵塞。
幂用疏布久之。——《仪礼·士丧礼》
4、等待。
轩骄之兵,则恭敬而久之。——《银雀山汉墓竹简》
(5) 滞留。
为久也。——《公羊传·庄公八年》
寡君以为盟主之故,是以久子。——《左传》。杨伯峻注:“久子,久留子于晋也。”
形容词义:
1、长久;时间久(跟“暂”相对)。
久行怀思。——《后汉书·列女传》
夜久语声绝。——唐·杜甫《石壕吏》
久已病矣。——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不可久居。——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2、同“旧”。从前的、先前的。
取完坚,补弊久,去苦恶。——《管子·度地》
时暗而久章者。——《答宾戏》。注:“久,旧也。”
3、指经过的时间。
5 文言文有关语法问题学了那么久的文言文谁能告诉我怎样区分固定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介宾短语后置 (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标志词:于、以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④何由知吾可也?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1 文言文中"如"的意思是什么
释义 rú
①往;
②依照
③顺
④像
⑤及
⑥用于短语“如……何”中,表示“对待……怎么办”、“把……怎么办”
⑦不如
⑧如果
⑨或者
⑩至于
⑾词缀用于形容词后,表示“……的样子”
释义 rú
①往;到……去《涉江》:“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
②依照;遵从《中山狼传》:“先生~其指,内狼于囊”
③顺;符合《赤壁之战》:“邂逅不~意,便还就孤”
④像;如同《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车盖”
⑤及;比得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地利”
⑥用于短语“如……何”中,表示“对待……怎么办”、“把……怎么办”《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何?”
⑦不如;应该《子鱼论战》:“若爱重伤,勿伤”
⑧如果;假如《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相问”
⑨或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安见方六七十,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⑩至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其礼乐,以俟君子”
⑾词缀用于形容词后,表示“……的样子”,也可不译韩愈《答李翊书》:“仁义之人,其言蔼~也”
或者现在词语有以下解释
依照顺从:愿意法炮制
像,相似,同什么一样:此是同故初游人~织
比得上,及:百闻不~一见自叹弗~
到,往:厕
假若,假设:果若
奈,怎么:何不能正其身,正人何?
与,和:“公~大夫入”
或者:“方六七十,五六十”
用在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事物的状态:其来
表示举例:
应当:“若知不能,无出”
月农历二月的别称
姓
2 文言文久而俱化《久而俱化》描写的是作者洪迈养一只雁和一只鹅的故事雁和鹅是不同的鸟,但属于同类,虽然本来不相和,但因为生活在一起久了,所以能彼此融合作者从中悟出道理:天生万物,久而久之都要发生变化,这是事物固有的规律通过对事件的描述讲述道理,朴实而生动原文天生万物,久而与之俱化,固其理焉,无间于有情无情,有知无知也予得双雁于衢人郑伯膺,纯白色,极驯扰可玩,置之云壑,不远飞翔未几,陨其一,其一块独无俦因念白鹅正同色,又性亦相类,乃取一只与同处始也,两下不相宾接,见则东西分背,虽一盆饲谷,不肯并啜如是五日,渐复相就逾旬之后,怡然同群但形体有大小,而色泽飞鸣则一久之,雁不自知其为雁,鹅不自知其为鹅,宛如同巢而生者,与之俱化,于是验焉今人呼鹅为舒雁,或称家雁,其褐色者为雁鹅,雁之最大者曰天鹅 唐太宗时,吐蕃禄东赞上书,以谓圣功远被,虽雁飞于天,无是之速,鹅犹雁也,遂铸金为鹅以献盖二禽一种也注释(1)衢(qú):指衢州(2)扰:顺服(3)块:孤独(4)俦:伴侣(5)禄东赞:吐蕃酋长(6)被:遍及(7)予:我(8)未几:不久(9)念:想到(10)陨:死亡(11)东西分背:背对着,一个向东,一个向西(12)啜:吃(13)如是:像这样(14)渐复:又渐渐(15)相就:互相靠近就:靠近(16)旬:十天(17)怡然:高兴的样子(18)验:应验(18)盖:原来翻译天生万物,久而久之都要发生变化,这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无论是有情感的还是无情感的,有知觉的还是无知觉的,都是如此我曾经得到过一对大雁,毛色纯白,非常温顺可爱,把它们放到园内也不远飞没有多久,其中一只死去,另一只孤独无依我想白鹅和它的颜色相同,二者性情也相似,于是就找来一只白鹅来与它作伴开始的时候,它们两个根本不相理睬,一遇见,就各奔东西,相对而立即使用一个盆给它们喂食,也不一起进食五天以后,它们开始相互接触,十天过后,它们就像与自己的同类在一起一样,十分快活但是它们的体形一个大一个小,其它如颜色、能飞、会叫都是一样的时间长了,大雁不知道自己是雁,鹅也不知道自己是鹅了,就好像是在一个巢里出生的那样亲密世间万物久而久之都会发生变化,于此可以得到验证 如今人们把鹅叫做舒雁,有的人叫家雁,其中褐色的是雁鹅,雁最大的叫做天鹅唐太宗时,吐蕃的禄东赞上书皇帝,因为皇帝圣明功德遍及四海,即使是大雁在天上飞,也没有这样的速度,鹅也好像大雁一般,于是用黄金铸造了一只鹅来献给皇帝原来两种禽是同一品种啊。
3 久而俱化 翻译原文: 天生万物,久而与之俱化,固其理焉,无间于有情无情,有知无知也。
予尝雁鹅同饲,初时两下不相宾接,见则东西分背,虽一盆饲谷,不肯并啜。如是五日,渐复相就,逾旬之后,怡然同群,但形体有大小,而色泽飞鸣则一。
久之,雁不自知为雁,鹅不自知为鹅,宛如同巢而生者,与之俱化,于是验焉。-《容斋随笔》 译文: 天生万物,久而久之都要发生变化,这是事物固有的规律。
无论是有情感的还是无情感的,有知觉的还是无知觉的,都是如此。我曾经得到过一对大雁,非常温顺可爱,把它们放到园内也不远飞。
没有多久,其中一只死去,另一只孤独无依。我想白鹅和它的颜色相同,二者性情也相似,于是就找来一只白鹅来与它作伴。
开始的时候,两下根本不相理睬,一遇见,就各奔东西,相对而立。虽然同在一个盆里也不在一起进食。
五天以后,它们开始相互接触,十天过后,它们就象与自己的同类在一起一样,十分快活。但是它们的体形一个大一个小,其它如颜色、能飞、会叫都是一样的。
时间长了,大雁不知道自己是雁,鹅也不知道自己是鹅了,就好象是在一个巢里出生的那样亲密。世间万物久而久之都会发生变化,于此可以得到验证。
4 如在古文是什么意思如 rú1随顺;依照。
《公羊传‧桓公元年》:“继弑君不言即位,此其言即位何,如其意也。” 汉班固《白虎通‧嫁娶》:“女者,如也,从如人也。”
唐韩愈《唐故监察御史卫府君墓志铭》:“闻南方多水银丹砂,杂他奇药,镳为黄金,可饵以不死……得药,试如方,不效。” 《西游记》第四一回:“龙王俱如号令。”
2像;如同。 《诗‧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宋王十朋《题湖边庄》诗:“十里青山荫碧湖,湖边风物画难如。” 陈毅《赠缅甸友人》诗:“不老如青山,不断似流水。”
3及,比得上。 《论语‧公冶长》:“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唐韩愈《举张惟素自代状》:“臣所不如,辄举自代。”
清戴名世《缪太翁遗稿序》:“序吾先人文莫如子。”4往,去。
《左传‧隐公六年》:“郑伯如周,始朝桓王也。” 唐韩愈《祭田横墓文》:“贞元十一年九月,愈如东京,道出田横墓下。”
清龚自珍《尊隐》:“大川修道,百宝万货,奔命涌塞,喘车牛如京师。”5遭遇,际遇。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叶生》:“淮阳叶生者,失其名字。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如不偶,因於名场。”
张友鹤会校:“如,抄本作遇。”6奈。
《诗‧唐风‧绸缪》:“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论语‧子路》:“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唐白居易《霖雨苦多》诗:“自作浔阳客,无如苦雨何?”前蜀贯休《砚瓦》诗:“浅薄虽顽朴,其如近笔端。”7相敌;抵挡。
《战国策‧宋卫策》:“夫宋之不足如梁也,寡人知之矣。” 高诱注:“如,当也。”
《史记‧匈奴列传》:“单于自度战不能如汉兵,单于遂独身与壮骑数百溃汉围西北遁走。”8应当。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天欲杀之,则如勿生。” 《墨子‧贵义》:“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王念孙《读书杂志‧墨子四》:“如,犹宜也。
言子宜劝我为义也。” 《大戴礼记‧保傅》:“不习为吏,如视己事。”
9不如。 《公羊传‧隐公元年》:“母欲立之,己杀之,如毋与而已矣。”
何休注:“如即不如,齐人语也。”10犹乃,是。
《论语‧宪问》:“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唐韩愈《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诗:“初如遣宦情,终乃最郡课。”11农历二月的别称。
《尔雅‧释天》:“二月为如。”12表示举例。
宋欧阳修《六一诗话》:“太瘦生,唐人语也,至今犹以为语助,如作麽生,何似生之类是也。” 清龚自珍《通明观科判》:“下根觉大觉,又为三,如左。”
13通“汝”。尔,你。
《书‧洛诰》:“王如弗敢及天基命定命,予乃胤保,大相东土。” 王国维《观堂集林‧洛诰解》:“如,而也;而,汝也。”
宋文天祥《感伤》诗:“各任如曹命,那知吾辈心。”14通“挐”。
交错。 《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田田相如,鐇钁株林。”
王念孙《读书杂志馀编‧后汉书》:“如,读为纷挐之挐,田田相如,犹今人言犬牙相错也。 扬雄《豫州箴》曰:‘田田相挐,庐庐相距’,是其证。”
15副词。将要。
《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喜而忧,如有忧而喜乎?”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七:“如,犹将也……言忧喜各因其事,若有喜而忧,则亦将有忧而喜乎?”16副词。犹乃,这才,然后。
《大戴礼记‧少间》:“臣之言未尽,请尽臣之言,君如财之。” 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七:“如,犹乃也……言请俟臣之言尽,君乃裁之也。”
17介词。於。
《吕氏春秋‧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 宋赵彦端《谒金门》词:“休相忆,明日远如今日。”
《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小如员外三四十岁。” 元赵显宏《一枝花‧行乐》套曲:“醉醺醺过如李白,乐醄醄胜似陶潜。”
18连词。表示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 《诗‧秦风‧黄鸟》:“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史记‧李将军列传》:“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资治通鉴‧汉元帝永光五年》:“如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奸因时而动,以乱国家。”19连词。
表示承接关系。而;就。
《诗‧小雅‧车攻》:“不失其驰,舍矢如破。” 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七:“如破,而破也。”
《韩非子‧五蠹》:“民之故计,皆就安利如辟危穷。” 汉桓宽《盐铁论‧世务》:“见利如前,乘便而起。”
20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至於;却。 《书‧舜典》:“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卒乃复。”
孔传:“玉帛、生、死所以为贽以见之。器谓圭璧,如五器,礼终则还之。”
《荀子‧儒效》:“乡是如不臧,倍是如不亡者,自古及今未尝有也。”21连词。
表示并列关系。和,与。
《仪礼‧乡饮酒礼》:“公如大夫入。”22连词。
表示选择关系。或者。
《论语‧先进》:“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朱熹集注:“如,犹或也。”
《论语‧先进》:“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予秦地如毋予,孰吉?”23形容词后缀。
犹然。 《易‧屯》:“屯如邅如,乘马班如。”
孔颖达疏:“如,是语辞也。” 王引之《经。
5 就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就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
①接近;靠近;趋向。《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赤壁之战》:“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②上;上登。《信陵君窃符救赵》:“乃谢客就车。”
③就任;就职。《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职不就。”
④参加;参与。《芋老人传》:“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
⑤承受;接受。《肴之战》:“使归就戮于秦。”
⑥择取;效法。《原君》:“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⑦成就;成功。《乐羊子妻》:“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荆轲刺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⑧看;观赏。《过故人庄》:“等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⑨向;从;跟。《狱中杂记》:“余尝就老胥而求焉。”
⑩就着;根据。《芋老人传》:“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
⑾即便;即使。《三国志·蜀书·法正传》:“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⑿即,便。《红楼梦》:“至院外,就有跟贾政的小厮上来抱住。”
6 就的文言文翻译“就”:
①<;动>;接近;靠近;趋向。《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赤壁之战》:“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②<;动>;上;上登。《信陵君窃符救赵》:“乃谢客就车。”
③<;动>;就任;就职。《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职不就。”
④<;动>;参加;参与。《芋老人传》:“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
⑤<;动>;承受;接受。《肴之战》:“使归就戮于秦。”
⑥<;动>;择取;效法。《原君》:“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⑦<;动>;成就;成功。《乐羊子妻》:“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荆轲刺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⑧<;动>;看;观赏。《过故人庄》:“等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⑨<;介>;向;从;跟。《狱中杂记》:“余尝就老胥而求焉。”
⑩<;介>;就着;根据。《芋老人传》:“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
⑾<;连>;即便;即使。《三国志·蜀书·法正传》:“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⑿<;副>;即,便。《红楼梦》:“至院外,就有跟贾政的小厮上来抱住。”
如:使使如秦受地 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这两个都解释为 到,抵达。
其如土石何:如……何,解释为把……怎么样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假如,如果。
邂逅不如意,便就还孤:就像 正如。
微:亦雁荡具体而微者:微小。
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偷偷的,暗暗的。
仲尼没而微言绝:精微的,深刻的。
致: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表述,表达。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使。。。来。招致。
听妇前致词:诉说,诉苦。
如在文言文中的意思:①<动>往;到……去。②<动>依照;遵从。③<动>顺;符合。④<动>像;如同。⑤<动>及;比得上……
如基本字义
1适合;依照:~意。~愿。~期。~数。
2如同:爱厂~家。十年~一日。~临大敌。
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他。百闻不~一见。与其那样,不~这样。
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一年。
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6到;往:~厕。
7姓。
8如果:~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
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也。侃侃~也。
如在文言文中的含义读音:rú
①<动>往;到……去。
《涉江》:“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
②<动>依照;遵从。
《中山狼传》:“先生如其指,内狼于囊。”
③<动>顺;符合。
《赤壁之战》:“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④<动>像;如同。
《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
⑤<动>及;比得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
⑥<动>用于短语“如……何”中,表示“对待……怎么办”、“把……怎么办”。
《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
⑦<副>不如;应该。
《子鱼论战》:“若爱重伤,则如勿伤。”
⑧<连>如果;假如。
《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
⑨<连>或者。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⑩<连>至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⑾词缀。用于形容词后,表示“……的样子”,也可不译。
韩愈《答李翊书》:“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1 刘备在樊口日前翻译
刘备驻军在樊口,每天派遣巡逻士兵在汉水旁边等候望着孙权的军队。
巡逻士兵看见周瑜的船,就立即乘马回营报告刘备,刘备派人去慰劳周瑜的军队。周瑜对慰劳的人说:“我有军事任务在身,不能派别人代理,如果刘备能屈尊前来会面,是在符合我的愿望。”
刘备就剩一只船去见周瑜,说:“现在抵抗曹操实在是很明智的的决定。不知有多少战士?”周瑜说:“三万人。”
刘备说:“可惜太少了。”周瑜说:“这已足够用,将军且看我击败曹军。”
刘备想要招呼鲁肃等来共同谈话,周瑜说:“接受军令,不得随意托人代理,如果您想见鲁肃,可以另去拜访他。”刘备既很惭愧,有很高兴。
2 资冶通鉴第六十五译文之刘备在樊口
文言文翻译刘备驻军在樊口,每天派遣巡逻士兵在汉水旁边等候望着孙权的军队。
巡逻士兵看见周瑜的船,就立即乘马回营报告刘备,刘备派人去慰劳周瑜的军队。周瑜对慰劳的人说:“我有军事任务在身,不能派别人代理,如果刘备能屈尊前来会面,是在符合我的愿望。”
刘备就剩一只船去见周瑜,说:“现在抵抗曹操实在是很明智的的决定。不知有多少战士?”周瑜说:“三万人。”
刘备说:“可惜太少了。”周瑜说:“这已足够用,将军且看我击败曹军。”
刘备想要招呼鲁肃等来共同谈话,周瑜说:“接受军令,不得随意托人代理,如果您想见鲁肃,可以另去拜访他。”刘备既很惭愧,有很高兴。
亲自手打答案,很辛苦啊!绝对正确。
3 《刘玄德以人为本》文言文的全部翻译曹操南征刘表,恰逢刘表逝世,他的儿子刘琮立为主,派遣使者请求投降。
刘备驻扎在樊地,不知道曹操已经到了,直到到了宛城才得知,于是带领军队离开。过襄阳之时,诸葛亮劝说刘备攻打刘琮,可以得到荆州。
刘备说:“我不忍心。”于是停下马呼叫刘琮,刘琮害怕得伏地不起。
刘琮身边将领和荆州民众大多都拥护刘备,行到当阳,人数达十余万,辎重达数千辆,每天行军十余里,刘备派遣关羽带领数百艘船在江陵会合。有人对刘备说:“应该赶快赶路去保护江陵,如今虽然得到了很多人,但缺少兵器盔甲,如果曹操大军来了,我们用什么抵抗呢?”刘备说:“成大事的人必以人为本,如今民众拥戴我,我怎么忍心弃他们而去!”。
4 赤壁之战文言文翻译当初,鲁肃听说刘表已死,(便)对孙权说:“荆州与我国邻接,地理形势险要、坚固,土地肥沃、广阔,人口繁多,生活富裕,如能占为已有,这是开创帝王之业的凭借。现在刘表刚死,他的两个儿子(刘琦、刘琮)又不和协,军队中的那些将领,有的拥戴刘琦,有的拥戴刘琮。刘备是天下骁悍的雄杰,与曹操有仇,寄居在刘表那里,刘表妒忌他的才能而不能重用(他)。如果刘备和刘表的部下们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如果他们离心离德,就另作打算,以成就(我们的)大事。请让我能够奉命去慰问刘表的两个儿子,同时慰劳军中掌权的人物,并劝说刘备安抚刘表的部下,同心一意,共同对付曹操,刘备必定高兴而听从我们的意见。如果这件事能够成功,天下大势可以决定了。现在不赶快前去,恐怕就被曹操占了先。”孙权即刻派鲁肃前往。(鲁肃)到夏口,听说曹操已向荆州进发,(于是)日夜兼程,等到到了南郡,刘琮已投降曹操,刘备向南撤退,鲁肃直接去迎他,与刘备在当阳县长坂坡相会。鲁肃转达孙权的意思,(和他)讨论天下大事的势态,表示恳切慰问的心意,并且问刘备说:“刘豫州现在打算到哪里去?”刘备说:“我和苍梧太守吴巨有老交情,打算去投奔他。”鲁肃说:“孙讨虏为人聪明仁惠,敬重、礼待贤才,江南的英雄豪杰都归顺、依附他,已经占据了六个郡,兵精粮足,足够用来成就大业。现在为您筹划,不如派遣亲信主动去结好东吴,以共建大业。(但是您)却打算投奔吴巨,吴巨是个平庸的人,又处在偏远的郡地,很快被人呑并,难道能够依靠吗?”刘备很高兴。鲁肃又对诸葛亮说:“我是子瑜的朋友。”两个人随即(也因子瑜的关系)交了朋友。子瑜就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江东避乱,是孙权的长史。刘备采纳了鲁肃的计谋,率兵进驻鄂县的樊口。
5 的卢救主文言文的卢救主原文
刘备屯兵樊城,时荆州刺史刘表礼焉,然不甚信用。表尝延备赴宴,其下蔡瑁等欲因取备。备觉之,佯如厕,潜遁去。其所乘马名“的卢”。备骑“的卢”走堕城西檀溪水,溺不能出。备亟曰:“的卢,的卢!今日危矣!可努力1“的卢”乃一踊三丈,遂得以过水。
翻译
刘备在樊城驻扎兵马,这时荆州刺史刘表假装对他很有礼貌,然而刘备不信任刘表。刘表曾经邀请刘备去赴宴,他手下蔡瑁等人想要乘机抓住刘备。刘备觉察到了,假装到厕所,悄悄逃离了。他所骑的马叫“的卢”。刘备骑着“的卢”在城西的檀溪河边,困住过不去了。
补充: 刘备着急地说:“的卢,的卢啊!今天很危险!(你)要努力啊1“的卢”于是就一跳三丈,于是才渡过河水。
字词翻译
1屯:驻扎
2延:邀请
3亟( jí ):急
4踊:跳
5樊(
fán )城:古城名,今湖北境内
6荆州:古州名,今湖北一带
7刺史:州的长官叫“刺史”
8如:往,到
9尝:曾经
10因:乘机
11佯:假装
12潜:悄悄
13遁:逃离
句子翻译
1刘表礼焉:刘表对他有礼貌。
2其下蔡瑁等欲因取备:他的手下蔡瑁等人想乘这个机会抓住刘备。 补充:
3佯如厕,潜遁去:(刘备)假装去上厕所,悄悄地逃跑离开了。 亲~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6 文言文《赤壁之战》及其翻译原文: 初,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群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甚悦肃又谓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篱口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散,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著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长史张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他,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鲁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瑜至,谓权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今又盛寒,马无稿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因拔刀斫前秦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 是夜,瑜复见权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权抚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 进,与操遇于赤壁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