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穿越到古代遇到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并和他们交谈的作文

关于穿越到古代遇到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并和他们交谈的作文,第1张

我喜欢范仲淹,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如〈渔家傲〉、〈苏幕遮〉,苍凉豪放、感情强烈,为历代传诵。欧阳修曾称<渔家傲>为“穷塞主词”。著作为《范文正公集》。范纯仁是他的次子,父子都当过宰相。

“彼希声之凤皇,亦见讥于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见伤于鲁人。凤岂以讥而不灵,麟岂以伤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在答友人梅尧臣的《灵乌赋》(大概是在景佑三年(西元1036年)他同欧阳修、余靖、尹洙诸人因言事被贬谪的时期所作。因范仲淹多次因谏被贬谪,当时梅尧臣作文《灵乌赋》力劝范仲淹要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灵乌赋》为范所作的同名答文)中强调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更是彰显了古代士大夫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即现今所谓的“知识分子的良知”)。

范仲淹此言颇类似于美国开国前期争自由的名言“不自由,毋宁死”(原文是

patrick

henry

在公元1775年的“给我自由,否则给我死”-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但比他早讲了七百四十年。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最好了,他为人也非常不错,当然这三都挺好的,个人爱好

你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你写字。还教给你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你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着进行抄写。还没抄录完毕,就可以背诵这本书了。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终于成为了文坛的巨匠。

仁宗天圣八年(1030)你成为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景佑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景佑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你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你还善于论诗。在《梅圣俞诗集序》中,你提出诗“穷者而后工”的论点,发展了杜甫、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对当时和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你的《六一诗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以随便亲切的漫谈方式评叙诗歌,成为一种论诗的新形式。

你也擅长写词。你的词,主要内容仍是恋情相思、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善于以清新疏淡的笔触写景〔采桑子〕十三首,描绘颍州西湖的自然之美,写得恬静、澄澈,富有情韵,宛如一幅幅淡雅的山水画。另一些词的“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玉楼春》,“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浣溪沙〕)等,也都是写景的佳句。偏重抒情的词,写得婉曲缠绵,情深语近,例如〔踏莎行〕中上下阕的最后两句“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通过春水春山,把感情抒写得非常深挚。他还有一些词,虽然颓唐叹老、牢骚不平,却直抒胸臆,表现出襟怀豪逸和乐观的一面

你历经人世沧桑,却毫不退缩,勇往直前。真可谓令后生们汗颜!

范仲淹与欧阳修写《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时的政治境遇基本相同,但两文均无抑郁之感范仲淹想到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而欧阳修却是能够在滁洲政治清明,百姓安定富足,“与民同乐”可以说两人同样是豁达向上,乐观进取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取之于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民本思想由此可见两人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但相较可见,范仲淹更具政治家的气魄,境界更高一些心中的天下更大些欧阳修略有文人失意后移情于物的情调,但却也能够以民为本,但此处却限于自己的一隅之地了

欧阳修为什么不象范仲淹那样忧愁

  作者孙绍振

  宋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领导的新政失败,被贬河南邓州积极参与新政的欧阳修,“慨言上书”,一度下狱,后被贬为滁州知州本文作于他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1046)他此时的心情和范仲淹应该同样是忧心忡忡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忧”,“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际上就是以忧愁代替了一切正常的心境,排斥了欢乐而欧阳修却没有像范仲淹那样“进亦忧,退亦忧”,他在《晚泊岳阳》中这样写: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虽然有“云水苍茫”的“失路”之感,但是欧阳修还是听到了“清辉”中的歌声,听得很入迷,仍然享受着“轻舟”“如飞”的感觉从这里,可以看到欧阳修和范仲淹在个性上的差异到了《醉翁亭记》中,这种差异,就更明显了欧阳修大笔浓墨,渲染了一派欢乐的景象,不但是自己欢乐,而且与民同乐这是不是说欧阳修没有心忧天下的大气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全面分析《醉翁亭记》

  第一句,“环滁皆山也”一望而知,好处是开门见山但这种境界,就是在讲究史家简洁笔法的欧阳修手中,也不是轻而易举地达到的,而是经历了反复据《朱子语类辑略》卷八载:“欧公文亦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

  开门见山而后,径直写山水之美先是写西南的琅琊山:“蔚然而深秀”,接着写水(酿泉):“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山水都有了,跟着写亭之美:“翼然临于泉上”三者应该说都比较简洁“翼然”,把本来是名词的“翼”化为副词虽然早在陶渊明就有过“有风自南,翼彼新苖”(《时运》),但陶氏是把“翼”化为动词,而这里则是化为副词,用来形容飞檐,很有神韵除此以外,并没有刻意的修辞痕迹但是这几个短句却构成十分别致的感觉别致感从何而来呢有人把这一段翻译成现代汉语,我们引用来作一比较:

  滁州的四周都是山它的西南角的几座山峰,树林山谷特别的美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所谓的酿泉山势曲直,路也跟着弯转,于是就可以看见在山泉的上方有个像鸟的翅膀张开着一样的亭子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字的是这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称呼这亭子的太守和宾客们在这里饮酒,喝一点点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思不在于饮酒,而在于山山水水之间这山水的乐趣,是领会在心中,寄托在酒里的

  从词语的意义来说,应该说翻译大致是确切的但是读起来,其意蕴却可以说损失殆尽这除了古今词汇联想意义的误差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译文把原文中很特色的句法和语气全部阉割了原文的第一句,表面上看来,仅仅是开门见山;实质上,还在于为全文奠定了一个语气的基调如果要作吟诵,不能尽情直遂地读成:环滁皆山也而应该是:

  环滁……皆山也……

  只有这样,才能和全文的句子的语调统一起来如第一段: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水声潺潺而泻出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从句法来说,一连八九个句子,都是同样结构(……者,……也)的判断句,都是前半句和后半句的语气二分式这本是修辞之忌景物描写以丰富为上,不但词语要多彩,而且句法上也要多变,这几乎是基本的、潜在的规范句法单调和词语乏采同样是大忌而欧阳修在这里,却出奇制胜,营造了以一种不仅仅在语义上、而且在语气上一贯到底的语境这种前后二分式为什么值得这么重复,又能在重复中没有重复的弊端呢关键在于,这种前后二分式的句子,不是一般的连续式,而带着一种提问和

初识欧阳修,应该是孩提时代,源自同学铅笔盒上的图案:一个小男孩拿着芦苇杆在沙滩上写字,旁边站立着一位年长的女人,应该是小孩的母亲。图案的旁边有四个字“画荻教子”。对于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那时也不甚明晰。那个年代,许多感人或励志的故事都是通过铅笔盒了解的,如精忠报国,画蛇添足,掩耳盗铃等。想想那时的教育也挺有艺术的,爱在无声处。

上初中时,学习《卖油翁》一文,才对欧阳修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懂得了凡事“熟能生巧”的真谛。初三时,读《醉翁亭记》,知道他在滁州当太守,号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成了经典名言。近几年仲夏每至韶山姑姑堆,听见林间的鸟鸣蝉噪,禁不住就会吟诵起“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虽然初中毕业已三十多年,华发已染霜,但年少时所背的课文仍记忆犹新,还能琅琅上口,时常感慨道“读书还须趁年少”。

近段闲翻宋代诗词,吟咏抄录之余,对欧阳修有了较多的了解。欧是北宋初期诗文改革的领袖,“唐宋八大家”里的其他“宋五家”,或多或少都与他有千丝万缕的关联:苏门父子三人都受到他的奖掖,特别是苏轼和苏辙;他跟王安石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初期王在政坛和文坛都受到他的引荐和赏识;曾巩就更不用说,就是他的真传弟子。欧阳修以其卓越的识人之明,为北宋及整个中国文学史做了一份突出的贡献。

关于他和曾巩、苏轼之间还有一则耐人寻味的小故事:在一次进士科考中,欧阳修看到一份较好的答卷,文章语言流畅,说理透彻。欧阳修估计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这种文风需要鼓励,但毕竟是“自己人”,不好取第一,就把这份卷子取成第二。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这份卷子的作者是苏轼。与苏轼一同被欧阳修录取的,还有他的弟弟苏辙。

苏轼考中进士后,曾给欧阳修写了一封感谢信。欧阳修称赞苏轼文章写得好,说读着他的信,“不觉汗出”,感觉自己也该避让这后生三分。他对苏轼提携有加,苏轼也没有辜负欧阳修的期许,最终成为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位文化巨人。欧阳修晚年,还经常拿出自己年轻时写的文章来修改。夫人心疼地规劝道:“这么大岁数了,还费这个心。难道还是小孩子,怕先生骂你吗?”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生笑。”这种文学史意识和认真的态度,成就了一代文学巨匠。

欧阳修为人耿直,支持范仲淹等的“庆历新政”,因改革失败连累被贬到四川宛陵。自古文人墨客被贬难免有愤懑,牢骚满腹,但欧却显得很达观,有诗为证:

此诗的大意为:春风大概吹不到这个偏僻的小县城,二月还没看到花开。被残雪压低的枝头还有冻得通红的橘子,春雷滚滚使得春笋开始发芽。晚上听到南方回来的大雁鸣叫,大过年的虽然感冒却还是忍不住感慨。曾在繁华的洛阳看过天下最美的名花牡丹,这里的野花开得虽晚,却也无需哀叹。

《戏答元珍》这首诗表现出欧阳修谪居山乡的寂寞心情和自解宽慰之意,但他并未因此而丧失自信、而失望,更多地表现了他的抗争精神,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晚年欧阳修曾回忆到,正是因为贬谪,才让他看到人间的美景。

后来欧阳修还被政敌钱勰攻击而被贬滁州。被贬的导火索且与“风花雪月”有关,也就是现在美其名曰的“桃色新闻”。相传欧阳修与“外甥女”张氏有染,但双方并无血缘关系,是欧阳修的妹夫的前妻所生。张氏嫁给了欧阳修的堂侄,以后又和家中的仆人私通,事情败露后,此案在开封府审理。在公堂之上张氏竟供出和欧阳修有私情。他的政敌钱勰也借此攻击他,惊动了仁宗皇帝,“证据”竟然是欧阳修年少轻狂时写给官妓的一阕词。

一阕《望江南》可谓“铁证如山”,词中那些所谓的“暧昧”语言,实在太容易让政敌牵强附会到欧阳修与张氏的关系,而这种“丑闻”偏偏最容易吸引世人的眼球,欧阳修这一回真是百口莫辩了。

那么,钱勰为何要借此事件,不遗余力的攻击欧阳修呢?其实,所有的攻讦都只是源于党争罢了。在这一年里,范仲淹、杜衍、富弼、韩琦这些新政名臣相继罢官,而作为范仲淹等人明目张胆的同情者,欧阳修就算没有这一起风月案,也自然会被安上其他的罪名。还有一说是欧阳修在编撰《新唐书》时,对吴越王钱氏不敬,遂让其后人钱勰不满,伺机报复。其实这也是谣传,对欧阳修、梅尧臣有知遇之恩的就是吴越王的儿子钱惟演,他们曾在一块唱和作答。最终仁宗皇帝以“查无实据”而不了了之,将欧阳修逐出了朝廷。就这样,一首《望江南》,一次“莫须有”,欧阳修被外放到安徽滁州。

到了滁州,他施行宽简、爱民的政策。不到一年,州府的事务治理得井井有条,政通民和。闲暇时,欧阳修便与当地百姓游山玩水,与民同乐,流传千古的文章《醉翁亭记》就由此诞生。

欧阳修一生诗文可谓著作等身,他自己最为得意的作品是《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原诗如下:

叶梦得在《石林诗话》引其子欧阳棐语云:“先公(欧阳修)平生未尝夸大所为文,一日被酒,语棐曰:‘吾诗《庐山高》,今人莫能为,惟李太白能之;《明妃曲》后篇,太白不能为,惟杜子美能之;至于前篇,则子美亦不能为,惟吾能之也’……”这番话是叶梦得在张子厚家间接了解到的,得知欧阳修曾经有过如此这般的一段醉后自鸣得意之言,似乎有些不太相信,就亲自找到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进行核对,由此看来他这一记载十分真实可信。说李、杜不能为,语太矜夸,欧阳修似不会如此说,但其为欧得意之作,则是事实。

在创作这首和诗以前,欧阳修已不止一次地向北宋朝廷荐举过王安石才可大用,而他自己则因有志于改革弊政在仕途上屡遭挫折。积贫积弱的国势,因循苟且的政治局面,辽和西夏的严重威胁,使他的内心一直不得平静。这首《再和明妃曲》 自是这种心情的一种曲折的抒发。

伟大作家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六十四回中曾借薛宝钗之口发表过这样的评论:“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寿的,又有讥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纷纷不一。后来王荆公复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永叔有‘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二诗俱能各出己见,不与人同。”欧的和诗命意新颖,别开生面,不与人同,却能委婉含蓄地表达出自己的忧国之心,足以引起读者的共鸣而争胜王安石的原作,这或者就是欧阳修为这首《再和明妃曲》 自得自豪的原因吧。

欧阳修才情富赡,诗、词、赋、古文俱佳。可惜的是婚姻生活不太如意,五年三娶。25岁时,先与翰林学士胥偃之女婚配,但胥氏命短,刚生下一子,便染病不起,竟而西去,年仅十七。28岁继娶集贤院学士、谏议大夫杨大雅之女,亦命短,十八岁就去世。鳏居两年后,欧阳修再娶了薛氏,生有四子,相伴终老。

如今人们爱慕欧阳修,不仅仅是他的诗词的文字之美,还在于文章背后他那种遭遇挫折而不颓丧,身处低谷而保持振作,正直、坦荡又磊落的人格魅力,正是这种精神的力量使得文章光耀千古。

醉翁虽长眠,经典咏流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0552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1
下一篇2023-11-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