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里的动物常见的有?

森林里的动物常见的有?,第1张

森林里的动物有:森林:避役,树蛙,松鼠,貂,蜂猴,眼镜猴和长臂猿等鸟类(百灵鸟,黄鹂,孔雀,黄雀,犀鸟,白头翁等),鼠类(松鼠,山老鼠等),貂,猴类(蜂猴,眼镜猴和长臂猿等),虎,狼,狐狸,熊,兔,节肢类(蛇,螳螂,蜈蚣,蝎子等),野牛,马,野猪等。

森林动物

分布

亚寒带森林动物群(泰加林动物群)包括大兴安岭(北纬45°以北的地区)和伊勒呼里山以北的林区,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尔泰山的北端。是中国最北部的林区,西伯利亚泰加林的南延部分;气候寒冷,土壤有永久冻层。西伯利亚寒带的森林动物,如貂熊(狼獾,Gulogulo)、驼鹿(堪达罕,Alces alces,)、雪兔(Lepus timidus)和林旅鼠(Myopus schis ticolor)等在此均有分布。

其中冬季毛类变白的种类不少,除雪兔外,还有伶鼬(银鼠,Mustela nivalis)、白鼬(扫雪Merminea)和柳雷鸟(Lagopus lagopus)等,均具雪地的保护色。当地面积雪融化时,这些动物换成非白色的夏毛或羽,同样具有保护作用。在阿尔泰山地有欧洲的林睡鼠(Dryomys nitedula)分布,而大兴安岭则无。此外,广布于中国东北的麅(狍,Capreolus capreolus)、麝、马鹿、野猪、狐、狼、猞猁(Lynx lynx)、黄鼬(黄鼠狼)、香鼬(香鼠,Mustelaaltaica)和棕熊(Ursus arctos)等也见于该地区,这些动物冬毛不变白,但毛长绒厚,可御寒冷。上述动物中可以适量猎取的种类有黄鼬、香鼬、伶鼬、狐、狼、花鼠(五道眉,Eutamias sibirica)、麅(狍)及野猪等。

由于森林大面积被采伐,貂熊、驼鹿、马鹿、棕熊、雪兔、白鼬、黑琴鸡(Lyrurus tetrix、柳雷鸟、岩雷鸟(La gopus mutus,分布在阿尔泰林区)、花尾榛鸡(飞龙,Tetrastes bonasia)、细嘴松鸡(Tetre parvirostris)等的数量锐减,已列为国家保护对象。

本区昆虫多为耐高寒的森林害虫,如西伯利亚松毛虫、落叶松鞘蛾、落叶松八齿小蠹、落叶松边材小蠹、树蚡蝶及舞毒蛾等。蚊类以五斑按蚊占优势。

扩展资料

森林动物

分布

一、小兴安岭及长白山针阔混交林动物群

该地区为寒带森林向温带森林过渡地带,气候温凉湿润。动物群的代表种类有东北兔(Lepus mandshuricus)、紫貂、东北虎(Leo tigris altaica)、豹(Leo pardus)、狗獾(Meles meles)、貉、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青鼬(蜜狗,Martes flavigula)、梅花鹿 (Cervus nippon)、青羊(Naemorhedus goral)、豹猫(Felis bengalensis)等。

有些种类如虎、豹和豹猫等虽是广布种,但其亚种仍具有毛长而色浅的地区特色,如东北虎亚种一度称为长毛虎(Leo tigris longipilis)即是典型例子。中国东北广布的种类,如狐、狼、猞猁、黄鼬、香鼬、棕熊、野猪、松鼠(灰鼠,)、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斑翅山鹑(Perdix dauuricae)及中国林蛙(哈士蟆,Rana temporaria chensinensis)等均见于该地区,但毛色比大兴安岭的亚种深。该地区因树种多,隐蔽条件好,食物丰富,动物的数量也多,可供猎取的有东北兔、狗獾、貉、麅(狍)、狐、黄鼬、香鼬、野猪、松鼠(灰鼠)、环颈雉及斑翅山鹑等。紫貂、东北虎、黑熊、棕熊、青鼬、梅花鹿、马鹿、青羊、豹猫等的数量已不多,亟需保护。

森林害虫有西伯利亚松毛虫、松杉毒蛾、云杉八齿小蠹、红松小蠹、云杉大黑天牛和为害阔叶树的天幕毛虫。蚊虫有普通伊蚊、凯塔伊蚊等。

二、华北落叶阔叶林动物群

包括燕山、太行山、吕梁山、秦岭北坡、伏牛山及沂蒙等地的小面积林区。由于长期农垦,森林几经破坏,仅有局部残存,森林动物极为贫乏。由于采取封山育林和保护措施,某些森林动物数量已开始回升。可进行适量猎取的种类有野猪、麅(狍)、黄鼬、狗獾、狐及环颈雉。

该地区是猕猴自然分布的北界。应加保护的种类有麝、青羊、猕猴(Macaca mulatta)、粪便可做中药五灵脂的沟牙鼯鼠(Aeretes malanopterus)和复齿鼯鼠(Trogopterus xanthipes),以及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等。麝、猕猴、沟牙鼯鼠和复齿鼯鼠均可驯养,用作动物药材或医用实验动物;褐马鸡也已初步驯养成功。

本区森林害虫北部有油松松毛虫,南部有马尾松松毛虫。蚊虫有潘氏按蚊、背点伊蚊、斑点伊蚊等。

三、天山山地云杉林动物群

该地区多高山、荒漠,气候干燥,冬季极冷。海拔1600~2300米间地带降水量较多地区有森林分布,海拔1500米的山谷间有阔叶树。森林动物主要有马鹿、狍、雪豹(Uncia uncia)、猞猁、棕熊、香鼬、白鼬、伶鼠;鸟类有高山雪鸡 (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高原山鹑(Perdix hodgsoniae)、斑翅山鹑、石鸡(Alectoris barbara,)以及原鸽(Columba livia)、岩鸽(Crupestris)、山斑鸠(Streptopelia orientalis)、灰斑鸠(Sdecaocto)等。

昆虫的优势种为红胫肿脉蝗、新疆西伯利亚蝗、意大利蝗等,蚊虫主要种类为沙哈洛夫按蚊,均较特异。

四、青藏高山针叶林动物群

包括祁连山、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等山地林区。森林动、植物种类丰富,数量也多,垂直分布明显。在喜马拉雅山区海拔1600~2500米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带,代表动物有熊猴(Macaca assamensis)、长尾叶猴(Presbytis entellus)、赤麂(Muntiacus muntjak)、鬛羚(苏门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金猫(Felis temmincki)、小爪水獭(Aonyx cinerea)、黑鹇(Lophura leucomelana)、红胸角雉(Tragopan satyra)、细纹噪鹛(Garrulax lineatus)等。

在2500~3000米间山地的针阔混交林带,代表动物有小熊猫(Ailurus fulgens,)、豹猫、青鼬、青羊、橙腹长吻松鼠(Dremomys lokriah)、棕尾虹雉(Lophophorus impejanus)、杂色噪鹛(Garrulax variegatus)等。3000~4000米,为以云杉和冷杉为主的暗针叶林,代表动物有塔尔羊(Hemitragus jayakari)、黑熊、麝及雪鸽(Columba leuconota)等。

在祁连山及藏东山地的暗叶针叶林中,还有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为中国特产。雉类不少,常有雪鸡、雪鹑(Lerwa lerwa)及血雉(Itha ginis cruentus)等出没于当地林区。应受保护的种类颇多,除橙腹长吻松鼠及噪鹃外,前述的森林动物几乎均列入保护动物名单。

五、西南亚高山针叶林动物群

包括四川省西部、昌都地区东部、青海省南部山地及云南省北部山地,即横断山脉地区。海拔在1600~4000米间,最高峰在7000米以上。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森林动物种类南北交错,山谷多为热带及亚热带种类,并沿山谷自南向北侵入;高海拔地区的种类则与北方种类接近。以云杉和冷杉为主的针叶林带中珍稀的森林动物种类较多,如举世闻名的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羚羊(Budorcas taxicolor)、白唇鹿、小熊猫、梅花鹿、鬣羚(苏门羚)、青羊、金猫、水鹿(黑鹿,Cervusunicolor)、云豹(Neofelis nebulosa)、猕猴、熊猴、藏马鸡(白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白腹锦鸡(铜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红腹锦鸡(金鸡,C pictus,)及角雉(Tragopan sp)等均产于此。其中大熊猫已列为国家珍稀动物的重点保护对象。

此外该区养鹿锯茸,养麝取香事业也已取得一定成果。能适量猎取的种类有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侧纹岩松鼠(Sciurotamias forresti)及黄鼬等。小林姬鼠较多,窃食种子,常使飞机播种造林遭受为害。昆虫以巴拉巴按蚊为代表。

6、华中阔叶林动物群

包括自四川盆地以东,沿长江而下的各林区,以及北至秦岭南坡,南至广东西江上游两岸的山地。属亚热带气候。仅在较高的山地还保留有自然植被,其他广大地区仅有次生林和人工林。该地区为南北动物区系的过渡地带,与华北及华南均无天然隔障,森林动物的种类多,但特有种类不多,每种的数量也少。

可供适量猎取的种类有黄鼬、赤腹松鼠、长吻松鼠(Dremomyssp)、花松鼠 (Tamiops swinhoei)、猪獾(Arctonyxcollaris)、狗獾、狐、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及环颈雉等。重点保护的种类颇多,有猕猴、短尾猴(红脸猴,Macaca speciosa)、金丝猴、梅花鹿、毛冠鹿(隐角鹿,Elaphodus cephalophus)、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鬣羚(苏门羚)、青羊、羚牛、鼬獾(山獾,Melogale moschata)、金猫、华南虎(Leo tigris amoyensis)、云豹、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角雉及虹雉(Lophophorussp)等。

森林昆虫中有经济价值的有红蜡虫(Ceroplastes rubens)和白蜡虫(Ericerus pela),为害竹林的有黄脊竹蝗,为害油桐的有油茶尺蠖等。蚊虫种类多,传疟蚊种有微小按蚊、吉普按蚊日月潭变种、斑点按蚊、艾氏按蚊等。

参考资料:

--森林动物   分布

大鲵大鲵 别名娃娃鱼、啼鱼、狗鱼,属于有尾目隐鳃鲵科,拉丁学名Andrias davidianus,英文名giant salamander。 生境:栖息于海拔200-1500m的山区水流湍急,水质清凉,石缝裂隙和岩石孔洞甚多的溪河中。 捕食与食性:觅食不是主动出击,张开大口,一动不动地等待着猎物自投罗网。喜食鱼、蟹、虾、蛙和蛇等水生动物。 分类: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 分布:在云南的滇东北和滇东南的山溪中有发现,中国17个省区均有分布。 现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种,它的外形有点象壁虎,一般长06—12米,体重10—20公斤。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身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而扁,前肢五趾,后肢四趾,稍有蹼。尾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体表光滑,布满粘液。身体背面为黑色和棕红色相杂,腹面颜色浅淡。 叫声也似婴儿啼哭,故俗称“娃娃鱼”。可是动物园内养的娃娃鱼,至今尚未听到它的叫声;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大鲵四条又短又胖的腿,前脚有四指,后脚有五趾,尤其是前脚连同它的四指很象婴儿的手臂,因此有了娃娃鱼的称谓。每年7~8月间产卵,每尾产卵300枚以上,雄鲵将卵带绕在背上,2~3周后孵化。 娃娃鱼身体扁平,棕褐色的身体后面拖着一条侧扁的大尾巴,几乎占了身长的三分之一。与鱼类的最大区别是,娃娃鱼可以用肺呼吸。两栖类是从水生过渡到陆生,鳃消失,它具有比其它任何动物更多的呼吸方式,这反映了两栖类开始适应陆地生活,但并不完善的过渡情况。不同种的两栖类,或同一种的不同阶段,或在不同生活状态下,分别进行鳃呼吸、皮肤呼吸、口咽腔呼吸和肺呼吸。 娃娃鱼一般生活在低山地区清沏、湍急、清凉的溪流中,白天栖息在石缝或岩洞中,夜间出来觅食。以水中的鱼、虾蟹、蛙和水生昆虫为食。它不善于追捕,只是隐蔽在滩口的乱石间,发现猎物经过时,进行突然袭击。因它口中的牙齿又尖又密,猎物进入口内后很难逃掉。它的牙齿不能咀嚼,只是张口将食物囫囵吞下,然后在胃中慢慢消化。娃娃鱼有很强的耐饥本领,甚至二、三年不吃也不会饿死。它同时也能暴食,饱餐一顿可增加体重的五分之一。食物缺乏时,还会出现同类相残的现象,甚至以卵充饥。 每年七、八月间是娃娃鱼产卵的时期,先由雄娃娃鱼将洞穴清扫干净后,雌娃娃鱼才进去产卵,一次可产卵300—400枚,产完卵就走了。所有监护工作都由雄娃娃鱼担任,它常把身体弯曲成半圆形将卵围住,或把卵带缠绕在身上,以防被水冲走和遭敌害的侵袭。直到幼娃娃鱼孵出才离开。 中国特有物种,产于华北、华中、华南和西南各省。心脏构造特殊,已经出现了一些爬行类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数量稀少,需加强保护。 保护:由于它肉嫩味鲜,所以长期遭到人们大量捕杀。各产地数量锐减,有的产地已濒临灭绝。已列为国家II级保护动物和CITES附录I。 娃娃鱼虽不怕冷,但也有冬眠的习性。每年从初冬到明年开春是它的冬眠期,这时它不吃也不动,但受袭击时仍有反应。娃娃鱼的寿命在两栖类中是最长的,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能活130年之久

濒临绝种野生动物 老虎濒临绝种野生动物 学名:Panthera tigris 英名:Tigger 特征习性:分布于亚洲,台湾引进饲养。栖息于森林、雨林、草地、沼泽。夜行性,主要以各种大小型动物为食。体有黑条纹;耳短圆,耳背黑有白斑;尾长,具条纹或环圈,尾尖黑。 野生族群数量:5

000~7

500只 花豹濒临绝种野生动物 学名:Panthera pardus 英名:Leopard 特征习性:分布于非洲、亚洲东部、西南部及南部,台湾引进饲养。栖息于森林、 草原、树丛。夜行性。肉食性。全身有许多斑点组成之斑圈;耳背黑有白斑;尾站立时可接触地面。 野生族群量:不详。 马来熊濒临绝种野生动物 学名:Helarctos malayanus 英名:Malayan Sun Bear 特征习性:分布中南半岛、印尼、婆罗州,台湾引进饲养。栖息于浓密森林。日行 性。以植物、水果、小动物、蜜等为食。体型小,体色深暗棕色至黑色,胸前有**小斑。 野生族群数量:小 台湾黑熊濒临绝种野生动物 学名:Selenarctos thibetanus formosanus (Swinhoe) 英名:Formosan Black Bear 特征习性:为台湾产最大型陆生动物。夜行性。杂食性。全身披黑色粗毛,胸前有 一片白色V字型弧斑。 面临问题:栖息地干扰,些许捕捉,野生族群被隔离。 亚洲象(象牙) 濒临绝种野生动物 学名:Elephas maximus 英名:Asian Elephant 特征习性:分布于印度、东南亚,台湾引进饲养。栖息于浓密丛林至草原。日行性。主要以树皮、根、叶为食。头大,顶有二凸,雄有象牙,弯曲。 野生族群数量:约28

000~42

000只(1978)。 云豹濒临绝种野生动物 学名:Neofelis nebulosa (Swinhoe) 英名:Formosan Clouded Leopard 特征习性:台湾特有亚种。栖息于植被浓密的原始阔叶林。夜行性。大型肉食性动物。身上具大块黑色云斑;尾长,具黑色环带。 面临问题:以前曾广泛分布于全岛1

000公尺左右之原始森林,目前族群量不明,可能已经绝种。 山羌濒临绝种野生动物 学名:Muntiacus reevesi micrurus (Sclater) 英名:Formosan Reeve's Muntjac 特征习性:台湾特有亚种,为台湾鹿科中最小的一种。独居性动物,日间活动较多,由低海拔至3

000公尺以上山区均有分布。额内缘至角基内侧各有一黑色条纹;雄羌具角,每年脱落再长,雌羌无角。 面临压力:强大捕捉压力。 穿山甲(台湾鲮鲤) 濒临绝种野生动物 学名:Manis pentadactyla Linnaeus 英名:Formosan Pangolin 特征习性:台湾特有亚种。夜间活动。主要以白蚁、蚂蚁类为食。栖息于山麓至海拔1000公尺左右之山区。头上部及身体背面布满灰褐色鳞片;四肢短,具五爪,前肢之爪发达。 面临问题:过去曾有强大捕捉压力,目前则因山麓开发,栖息地受到干扰,野生族群少,且可能分布不连续。 在中国香港的濒临绝种动物,继有鲸、中华白海豚、水獭、穿山甲、豪猪、 豹猫、恒河猴、长尾猕猴、虎纹蛙、泽蛙、海龟、鸟翼蝶、黑面琵露 、中国香港蝾螈、中国香港瀑蛙、卢文氏树蛙、巨蜥、蟒蛇等。它们在中国香港均 是硕果仅存的动物,说不定我们的子孙,在未来只可在书本才可看到 它们。 濒临绝种植物 至于野生植物方面,则有花旗参、兰花、猪笼草、树蕨、苏铁、 仙人掌、沉香和捕绳草等都是面临绝种威胁的。 西伯利亚老虎、南方水獭、 雪豹、绿色猪笼草只是数以千种濒临绝种品种的其中例子。 很多动物正濒临绝种。苏门答腊岛老虎是其中的一种。 这些老虎是隐伏的捕食者,它们埋伏在水洞附近等待猎物的出现,然后进行捕杀。它们是老虎中最小的, 只有250磅(大约110公斤),是堂兄弟西班牙老虎的一半。偷猎和生态的破坏已将苏门答腊岛老虎的数目减少至濒临绝种的程度。 现在只有大约250至400只的野生苏门答腊岛老虎。 黑猩猩也同样濒临绝种。 黑猩猩的基因和人有百分之九十八是一样的,比它们和大猩猩的相似的程度还大。 黑猩猩现在仍然可以在一些茂盛的森林和中西非洲一些无人居住地区找到。偷猎和生态的破坏大大威胁它们剩下的数目。 研究人员估计现在只有大约十五万头野生黑猩猩。 黑脸琵鹭是其中一种在中国香港出现的濒危鸟类。 二零零零年所录得的全球数目约为七百只,该年约有其中三分一的黑脸琵鹭停留中国香港的米埔过冬。 黑 脸 琵 鹭 黑 脸 琵 鹭 是 大 型 涉 禽 , 身 上 长 满 白 色 羽 饰 , 鸟 喙 形 状 独 特 , 成 匙 状 , 又 似 琵 琶 , 脸 呈 黑 色 , 皮 肤 裸 露 , 因 而 得 名 。 体 长 约 76厘 米 , 约 重 一 公 斤 。 黑 脸 琵 鹭 属 「濒 危 」 物 种 , 意 谓 「物 种 有 绝 种 的 危 险」 。 估 计 现 时 全 球 物 种 数 目 约 1

000 只 。 冬 季 在 朝 鲜 、 日 本 以 至 北 越 沿 岸 一 带 出 现 , 主 要 越 冬 地 在 台 湾 的 曾 文 溪 口 ( 最 高 纪 录 找 到 363 只 ) 及 香 港 的 米 埔 及 后 海 湾 内 湾 拉 姆 萨 尔 湿 地 ( 最 高 纪 录 找 到 165 只 ) 。 少 数 ( 1-20 只 ) 在 其 他 沿 岸 地 点 出 现 。 至 今 仅 在 朝 鲜 半 岛 西 岸 的 岩 岛 发 现 它 们 的 繁 殖 地 , 约 有 30个 繁 殖 配 对 在 岛 上 出 现 。 黑 脸 琵 鹭 主 要 以 沿 岸 浅 水 地 带 的 鱼 虾 为 食 粮 。 东 亚 大 部 份 的 沿 岸 地 区 承 受 稠 密 人 口 及 工 农 业 活 动 带 来 的 重 大 压 力 , 导 致 生 境 地 破 坏 及 污 染 。 台 湾 的 曾 文 溪 口 正 面 临 重 要 的 工 业 计 划 威 胁 , 而 香 港 后 海 湾 所 承 受 的 压 力 也 逐 渐 增 加 。 动物特征 北极熊是陆地上最大的食肉动物,它的后腿比前腿长许多,颈部也很长。它的脚生有很厚的毛,像雪靴一样。它乳白色的毛又浓又密,且具防水之用。 生态及习性 北极熊是会主动袭击人类的动物之一。其主要是群居肉食性的,如海狮、海象、海鸥及鱼类等。北极熊活跃于晚上,它们嗅觉灵敏,擅于游泳,适合极地生活。它们长有厚厚的脂肪,鼻孔可以关闭,耳朵细小,贴近头部,脚部亦长有少许蹼。北极熊主要生活于北极和加拿大南部。 但亦有估计称,世上存在的物种至少比科学家提出的超出20倍。生物 多样化因人类莽故大部份物种于错综复杂的生物网中扮演的角色而面 临重大的威胁。濒临绝种是自然的过程,但在正常情况下,出现的速度 很慢。物种绝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类活动,主要是破坏生境及过度捕 猎所致。据最近的估计,科学家指出每日大约有100种物种绝种。根据 已有的数据,生物学家估计于一九九二年,至少四千,甚至五万一千种 物种因人类的活动和人口增长而绝种。现时,世上有超过1000种濒临 绝种的动物物种,当中有超过200种可在美国找到。 很多生物因为被过量地捕捉或采摘而面临绝种,例如捕杀、 控制害虫、控制捕擸者。在二十世纪时不受管制的捕鲸工业,过量鲸鱼被捕杀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一些动物的器官有很高的价值,也造成了它们被大量捕杀的成因。现时,犀牛角和老虎骨在亚洲的黑市市场仍然有很高的需求。 它们绝种的原因不外乎是我们的发展和捕食所造成;如新机场的 开拓就是一个好例子,工程使香有的卢文氏树蛙、珍贵的中华白 海豚和捕食昆虫的猪笼草等都步向绝种边缘。它们原本都是安居乐业 的,却因着我们的工程发展令它们的栖息地产生巨变,而逐步走向死 亡。 人们常说:「食野味进补。」但却使以往在新界时有出现的穿山甲、果子狸等,被大量捕杀而绝迹中国香港。 此外,我们亦会间接使生物绝种的,如皮草、皮手袋、药材中的 熊胆汁、鹿茸等,还有象牙和犀牛角等都是因人类的需要而构成对动 物的威胁。 濒临绝种的动物 1黑 脸 琵 鹭 2中 华 白 海 豚 3夏 威 夷 的 座 头 鲸 4蝙 蝠 高濒临动物 1老虎 2犀牛 3美洲狮 4绿海龟 5亚洲黑熊 6 闭壳龟 7红咀相思 8 鳄鱼

虎(哺乳类) 分布范围:黑龙江、吉林、江西分布范围 形态特征:头圆,眼大。颈部粗而短,嘴上有长硬的胡须,身体背面为橙 **,白色。腹面全身布满黑色纵纹。尾巴约有10个黑环。 住:栖息于丘陵、山地、平原、沼泽、河口、海湾等各种环境中。 行:夜晚活动。行动敏捷、矫健,善于跳跃和游泳,但不会爬树。 休息:树丛、草丛、岩洞等隐蔽处。 食:肉食性。主要以野猪、鹿、子、山羊、獐等大型食草动物为食,也吃 野兔、野鸡等小动物,饥饿时也会向熊、豹、狼、猞猁等食肉动物出 击。 性格:性情异常凶猛,单独活动。 繁殖:大多在11月至翌年2月的冬季 。雌兽每2—3年繁殖一次,怀孕 期约93—114天,每胎产2—4子。 成长:幼子出生7—12天时开眼,20天后长牙,一个月后可吃肉。幼子一 般跟随雌兽生活16一28个月,然后开始生活,3—4岁性成熟。 寿命:20—25年 保护级别: 国家1级保护动物 濒危原因: 1、为取得虎皮和虎骨,进行长期猎捕。 2、人类活动范围扩大,栖地被严重破坏,活动范围缩小,食物减少。 3、野生种群过小,且相互隔离,导致种群退化。 熊猫(哺乳类) 分布范围: 四川、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 形态特征:全身有棕红色的体毛,胸、腹部及四肢黑褐色。眼上方各有一 块白斑,嘴的四周都是白色。尾巴粗长,有9个赤红色与黄白色 相间的环纹。 住:海拔1600—3800米之间的混交林和竹林等高山丛林中 行:早晨和傍晚活动。行动灵敏,善于攀树。脚下有厚密绒毛,适合在密 林下湿滑的地面或岩石上行走。走路时前脚向内弯,与熊走路的姿势 类似。 休息:住在溪流和山泉附近,利用枯树洞或岩石洞筑成的巢穴,喜欢卧在 岩石上或树枝上晒太阳。 食:植食性。主要以竹子为食。 性格:性情温顺,结小群活动。 繁殖: 期多在2—3月间。雌兽的怀孕期为3—4个月,产子多在6—7 月,以树洞做产房,每胎产1—3。 成长:初生幼子脸上没花斑,全身蓬松乳白色的绒毛。一周以后体毛渐变 为深灰色。1岁以后开始生活,体毛渐变为成体的毛色。2岁时 性成熟。 寿命:12—19年 保护级别:国家2级保护动物 濒危原因: 1、森林过度采伐,栖地被破坏。 2、作为一种传统的“毛皮兽”被大量猎捕。 3、熊猫犬瘟热等传染病和十余种寄生虫病,导致许多小熊猫死亡。 水獭(哺乳类) 分布范围: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北部、河南、山西、陕西 、 湖南、四川、贵州、云南、 东 形态特征:身体细长,嘴角生有发达的触须,眼及耳细小。后足趾间具 蹼。尾长及扁平,基部粗,至尾端渐渐变细。身体背面暗褐 色,腹部淡棕色。喉、颈、胸部近白色。 住:在水流较缓、水的透明度较大、水生植物贫乏而鱼类较多的河流、 沼泽、池塘、湖泊等淡水水域附近。 行:夜晚活动。善于游泳和潜水。不善于在陆地上行走,主要用腹部贴著 地面匍匐前进、滑行和打滚等。 休息:在靠近水边的树根、树墩、芦苇和灌木丛下,利用自然的低洼来筑 巢。 食:肉食性。主要是鱼类,常将捉到的鱼托出水面而食,也捕捉小鸟、小 兽、青蛙、虾、蟹及甲壳类动物等。 性格:灵活机敏,单独活动。 繁殖:一年四季都能交配,主要在春季和夏季。在水中交配,雌兽却在巢 穴的草上产子。雌兽的怀孕期约为2个月,一般在冬季产子,每胎产 1—5子。 成长:初生的幼子有黑而软的稀疏长毛,雌兽对它们爱护备至。除非外出 取食,几乎整天在窝里陪伴幼子。哺乳期约50天,然后就可以出巢 活动。开始只能在地面上缓慢爬行,然后开始习泳。3个月后开始独 立生活,3岁性成熟。 寿命:15—20年 保护级别: 国家2级保护动物 濒危原因: 1、栖息水域污染,严重时甚至中毒死亡。 2、为获取毛皮而过度猎捕。 绿海龟(爬行类) 分布范围: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海域等 形态特征:头暗褐色,略呈三角形,颊**,嘴黄白色,眼大,前额上有 一对额鳞。背腹扁平,腹甲**,背甲暗绿色,盾片镶嵌排 列,有由中央向四周放射的斑纹。 住:海洋。主要在沿岸近海的上层活动,有洄游习性。 行:昼夜活动。在海水中游泳十分快捷,但在陆地上爬行缓慢。 休息:海面上或海水中。 食:杂食性。包括海草、海藻,以及鱼、虾、甲壳类、软体动物等。 性格:性情温和。 繁殖:在海岸、海岛的周围水域中或陆地上交配,雌性多于晚上在便于爬 行和挖掘的海岸登陆,直至 线以上的灌木林边缘,用后肢挖掘 洞产卵。每次产卵数十枚到百余枚,用后肢将沙土盖在卵上,再爬 回海中。借助太阳热量孵化,在28—34℃的温度下,约要40—70 天时间孵出。 成长:刚孵出的幼体是黑色的,甲壳、四肢边缘为白色。它们钻出沙土 后,立刻迅速爬到大海中,到处游荡、觅食,7—8年达到性成 熟。 寿命:100年以上 保护级别:国家2级保护动物 濒危原因 : 1、乱捕滥猎,挖巢取卵,供人类食用和药用。 2、产卵场所受到人类破坏和干扰,如垃圾、海滩附近的灯光等,使雌海龟 放弃上岸产卵或使幼体迷失方向。 3、被渔船的螺旋桨或鱼网所伤。 胭脂鱼(鱼类) 形态特征:体高而侧扁,呈斜方形。头尖而短小,口小,唇肥厚背鳍很 高,臀鳍较短,尾鳍呈叉形。全身淡红色,从吻端到尾鳍基部 有一条猩红色的宽条纹。 住:栖息于淡水水域的中下层。 行:昼夜活动。善于游泳。 休息:在水中 食:肉食性。以底栖的无脊椎动物、水生昆虫等为食。 性格:温顺,行动敏捷。 繁殖:产卵期为3—4月。产卵场所均在上游,一般在水质清澈,含氧量 高,水位和水温都较稳定的急流石滩处产卵。卵黏性,常黏在水底 砾石或水藻上。水温165—18℃时,约7—8天便可孵出幼体。 成长:幼体有桃红、墨绿、银灰或淡紫等颜色,体侧有3条黑褐色横纹,尾 鳍灰白色。行动缓慢,常群集于水流缓慢的小石间,喜栖于水流的 上层,5年左右达性成熟。 保护级别: 国家2级保护动物 濒危原因: 1、水利设施的不断建设,影响其生长及繁殖。 2、人类为食用而过度捕捞。

参考: geocities/stnd246/index1

白老虎和佅儒河马

参考: cyshcyedu/contest/9002/no1_2

熊猫

美洲虎

哺乳动物 [编辑] 灵长目 [编辑] 猴科 金丝猴 黔金丝猴 滇金丝猴 白臀叶猴 长尾叶猴 [编辑] 鳞甲目 [编辑] 穿山甲科 穿山甲 印度穿山甲 [编辑] 齧齿目 [编辑] 松鼠科 巨松鼠 [编辑] 鲸目 [编辑] 喙豚科 白暨豚 [编辑] 抹香鲸科 抹香鲸 [编辑] 海豚科 弓背海豚属 [编辑] 鼠海豚科 江豚 [编辑] 灰鲸科 灰鲸 [编辑] 鲸科 鱼温鲸 蓝鲸 长须鲸 座头鲸 [编辑] 露脊鲸科 黑露脊鲸 [编辑] 食肉目 [编辑] 犬科 狼 豺 [编辑] 熊科 马来熊 黑熊 棕熊 [编辑] 浣熊科 小熊猫 [编辑] 大熊猫科 大熊猫 [编辑] 鼬科 水獭亚科,所有物种列入Appendix II 水獭 [编辑] 灵猫科 獭灵猫(I) 斑林狸(I) [编辑] 猫科 猫科,所有物种列入Appendix II 金猫 云豹 豹 雪豹 虎 [编辑] 长鼻目 [编辑] 象科 亚洲象 [编辑] 海牛目 [编辑] 儒艮科 儒艮 [编辑] 奇蹄目 [编辑] 马科 蒙古野驴 野驴 野马 [编辑] 偶蹄目 [编辑] 鹿科 坡鹿 麝,所有亚种 黑鹿 [编辑] 牛科 野牛 野牦牛 扭角羚 藏羚 斑羚 鬣羚 高鼻羚羊 盘羊 盘羊 亚种 [编辑] 鸟类 [编辑] 鹱形目 [编辑] 信天翁科 短尾信天翁 [编辑] 鹈形目 [编辑] 军舰鸟科 白腹军舰鸟 [编辑] 鹳形目 [编辑] 鹳科 白鹳 黑鹳 [编辑] 鹮科 朱鹮 白琵鹭 [编辑] 雁形目 [编辑] 鸭科 花脸鸭 红胸黑雁 白头硬尾鸭 瘤鸭 [编辑] 隼形目 隼形目,所有种列入Appendix II [编辑] 鹰科 白肩雕 白尾海雕 [编辑] 隼科 游隼 矛隼 [编辑] 鸡形目 [编辑] 雉科 藏马鸡 褐马鸡 血雉 虹雉属所有种 白颈长尾雉 黑颈长尾雉 黑长尾雉 藏雪鸡 灰腹角雉 黄腹角雉 黑头角雉 蓝鹇 绿孔雀 孔雀雉 [编辑] 鹤形目 [编辑] 鹤科 鹤科,所有亚种列入Appendix II 丹顶鹤 白头鹤 白枕鹤 白鹤 黑颈鹤 [编辑] 鸨科 鸨科,所有亚种列入Appendix II 波斑鸨 [编辑] 行鸟形目 [编辑] 鹬科 小杓鹬 小青脚鹬 [编辑] 鸥形目 [编辑] 鸥科 遗鸥 [编辑] 鹦形目 鹦形目,所有亚种列入Appendix II [编辑] 鸮形目 鸮形目,所有种列入Appendix II [编辑] 佛法僧目 [编辑] 犀鸟科 棕颈犀鸟 冠斑犀鸟 双角犀鸟 [编辑] 雀形目 [编辑] 八色鸫科 蓝翅八色鸫 [编辑] 爬行动物 [编辑] 龟鳖目 [编辑] 陆龟科 陆龟科所有物种 [编辑] 海龟科 海龟科所有物种 [编辑] 棱皮龟科 棱皮龟 [编辑] 鳄目 [编辑] 鼍科 扬子鳄 [编辑] 异蜥科 鳄蜥 [编辑] 巨蜥科 巨蜥属所有物种 [编辑] 蛇目 [编辑] 蟒科 蟒科所有物种 蟒 [编辑] 游蛇科 滑鼠蛇 [编辑] 眼镜蛇科 眼镜蛇 眼镜王蛇 [编辑] 两栖动物 [编辑] 有尾目 [编辑] 隐鳃鲵科 大鲵 [编辑] 无尾目 [编辑] 蛙科 虎蚊蛙 [编辑] 鱼类 [编辑] 鱼芒科 巨无齿(鱼芒) [编辑] 昆虫 [编辑] 鳞翅目 [编辑] 凤蝶科 褐凤蝶属所有物种列入Appendix II 绢蝶 喙凤蝶属所有物种列入Appendix II 翼凤蝶属所有物种列入Appendix II [编辑] 软体动物 [编辑] 帘目 石车磲科属所有物种列入Appendix II [编辑] 角珊瑚目 角珊瑚目属所有物种列入Appendix II [编辑] 多茎目 笙珊瑚科属所有物种列入Appendix II [编辑] 石珊瑚目 石珊瑚目属所有物种列入Appendix II [编辑] 共壳目 共壳目所有物种 [编辑] 多孔螅目 多孔螅科属所有物种列入Appendix II [编辑] 柱星螅目 柱星螅科属所有物种列入Appendix II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1055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2
下一篇2023-11-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