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的韩语怎么打?

邂逅的韩语怎么打?,第1张

해후 go gn 这是直译的写法还有意译的并且比较常用的:

우연히 만나다 DN DUS GL AKS SK EK 偶然的见面

길에서 한번 우연히 만났어요 在路上偶然的见了一次

注:中文博大精深,还是我们的母语,当然我们理解的深刻而韩国语我们理解的并不深刻,所以只是觉得语调意思上差很多希望能帮到你

正确的写字姿势是很重要的。头放正,不能歪着斜着头,身正,身子也要放在不能侧着或卧着,足放平,脚平放在地上,不要翘腿垫脚的。眼睛要离纸面有一尺的距离,不能靠的太近,也不能离的太远,现在有很多人近视,就习惯离纸面很近,这样的习惯不好。手离笔尖的距离为一寸,这是抓笔的技巧。抓笔一般大约在整只笔的前三分之一处。胸不能依靠着桌子,也不能离桌子过远,以一拳的距离为宜。

02

要有信心自己能写一手漂亮的好字!然后要培养对书法的审美观并且对书法产生兴趣,最后当然也就是最关键的了,要找一本好的而且自己很欣赏的字体的字贴,进行临摹,刚开始是把较透明的纸蒙在字贴上描摹,练一段时间后觉得写得不错就把纸拿开,对着字帖临摹,再过一段时间就要丢开字帖,自己写,写完与字帖比较,看有什么不同,直到跟字帖完全一样。到了最后,就是自我创新阶段了:因为此时,你写出来的还是XX体,按自己的想法可以对有些笔划、字形结构等进行字体改造,这样才是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字体!如果有条件有兴趣的话,还可以练练毛笔字,因为这对练硬笔书法是非常有好处的。最后要说明的是,练字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要指望在短期内就能让人刮目相看,而且必须天天练习,坚持不懈。

03

也要临摹结合: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的方法,不但初学书法要临摹,就是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还需要临摹。学楷书需要临摹,学篆、隶、行、草各体书仍需要临摹。书法家的一生都是在临摹中渡过的,在临摹中学习,在临摹中思考,在临摹中创造。摹帖,就是用薄纸蒙在字帖上面,然后笔随影走,按照显露出来的字迹写,又叫“仿影”或拓写。摹还有一种方法叫“描红”,即在印有双钩红线的字上去填写。

04

摹帖的方法:第一步先描红。即从一本帖中选出清楚、完整的字,用透明而不透墨的薄纸,如打字纸、有光纸、描图纸等蒙在帖上,依着字的轮廓,用极细的线条钩成空心字,这叫“双钩”。然后把钩好的字作为描红本,用红墨水填写,再用蓝墨水填写,最后用墨汁填写,这样写不但能加深记忆,而且节约纸张。摹帖应注意笔随帖走,切勿失形,要看准笔画的来龙去脉,揣摩它的笔法和结构形态。摹帖要带有“写”意,将笔画一笔写成,饱满而精到,切勿依葫芦画瓢地填描涂抹。

        有幸从网上拜读了通化医院李周洋院长的《圣人坟碑文考》,其中有南阳先祖明万历京官高讳拱辰为王通墓题写碑文的信息,近段参与撰写《南阳村志》,如此有关村中历史名人的重镑信息,真让痴迷于抢救挖掘民间历史文化遗产的我辈欣喜若狂。赶紧叫上文友吉平,驱车前往通化镇。在李周洋的陪同下,来到镇北数里外的一块田地旁。

        王通墓离乡间小路约三十余米,由于坐落在一片刚翻耕打磨的净地里,远远就能看到空凉孤寂的砖砌碑楼,以及后面一座不大的黄土坟莹。砖碑楼高两米多高,石碑正面正中刻有“隋儒王文中子墓”七个楷书大字,正是南阳先祖高拱辰所题写,字体苍劲有力,应为其手迹,这是首次发现先祖真迹,无疑是一个天大的惊喜。

 

      在碑首可以清晰地看到“奉政大夫工部都水清吏司员外郎高拱辰题”及“邑庠生候登翰书”,落款则刻有“邑庠生严自强立石”及“石匠任朝宗任省三”字样。最后为“大明万历二十一年十一月吉日”。“邑庠生”三个字的意思,“邑”即行政区划,如绛州叫绛邑。庠,古代学校之称谓,庠生即学生、秀才,即为当地秀才的意思。碑后额上刻有“碑阴”二字,碑文则字迹模糊不清,碑面磨损严重,这无疑给这块原本承载厚重历史的石碑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石碑是大明万历二十一年所立,距今已有424年矣。为什么隋末大儒王通之墓碑由相隔唐、宋、元三代七八百年后的异姓之人所立,而王氏后代何在?族人何为?时光浩渺,其真相早已湮没于滚滚的历史红尘中,如此这般,李周洋在他的《圣人坟碑文考》已作了精辟的阐述与解析,毋庸赘言。

        现今发现有关先祖高拱辰的遗存文物不少,除了此次证实王通墓碑外,仅村中就有万历皇帝所赐其妻圣旨碑两块,其母墓志铭一块。另外平原村发现的薛瑄五世孙薛苍、六世孙薛惟顺于万历二十三年为其祖薛瑄次子薛淳所立石碑,从碑文可以断定高拱辰为薛苍女婿,此碑文亦为高拱辰所题写。此碑在王通墓碑之后相差仅两年,从官职上看,一个为奉政大夫(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一个为修(协)正庶尹,均是正五品文官,而后者称勋官,授给有功者以一定官称。

 

      从这两块均由先祖高拱辰题写的碑文上寻找镌刻着历史的痕迹,使原《河津县志》卷之七《人物》中“⋯⋯名震三辅,擢户部郎中⋯⋯以出塞功,进二秩⋯⋯。”的记载得到充分印证,进一步厘清了历史脉络,清晰地反映出了先祖后期的仕途轨迹。

        两块石碑,将三个历史名人串连在一起,王通,文中子,隋末鸿儒巨擘;薛瑄,薛夫子,明代亷吏、理学大师。两位先贤均是改写与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大思想家、教育家。而先祖拱辰,自草根阶层一步步走来,由九品知县、同知、员外郎最后官至四品郎中,今天也算是一位相当显赫的省部级官员,在当时的家乡是一位地位、身份及知名度相当高的重量级人物。如果说他为薛瑄次子薛淳墓题写碑文是作为薛家女婿的份内之事的话,能为一代名儒王通之墓题写碑文作为王通老乡的当朝京官则是实至名归。

 

      俯身于王通墓碑前,轻轻拂去碑面上的浮尘,目光凝聚着热切,让心灵一遍又一遍抚摸着石碑上的每个字,每个点、横、撇、捺。恍惚中,面前的石碑分明是一个鹤发童颜、仙风道骨的老者。此时此刻,我终于明白什么是历史,它可以是一本书,一个人,仰或是一块墓碑;它可以是一段时间,一个朝代,甚至是一个传说。不过这些都只是漫漫岁月留下的一个缩影罢了。历史是无尽的,历史总是这样,由古人写就,由今人传承,世代相继,祖辈相袭,直至地老天荒。

        一阵清风吹过,带着暮春田园的清新气息,还有小路两边满树的桐花香,熏得人醉。

       

陈美祥

陈美祥,1938年出生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此地,历史上出过不少书法名家。宋代“苏黄米蔡”的蔡襄,在泉州当过太守,明代“南张北董”的张瑞图就是泉州人。美祥秉承严父教诲,自幼爱好书法,常到清源山、开元寺、洛阳桥等名胜古迹处,观赏历代名人的摩崖石刻、名联名匾名碑。他细心揣摩名家书法艺术,耳濡目染,勤学苦练,面壁临池,寒暑不辍。几年后,终因写得一手好字而名噪家乡。稍长来到厦门,认识了著名书法家罗丹,敬执弟子礼。在罗老的点拨下,虚心受教,勤奋研习,终于在厦门的书法比赛中屡屡得奖,崭露头角。

中文名:陈美祥

外文名:chenmeixiang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泉州

出生日期:1938年8月

职业:书法家,教师

代表作品:《走出误区,提高质量》《寓德育于书法教学之中》

职务:中国国学研究会名誉会长、菲律宾学群文艺社学术顾问

生平简介

陈美祥1938年8月生,福建省厦门市人,厦门第一中学高级教师。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老教授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名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武陵书画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省当代艺术院客座教授、厦门市文联委员、书法家协会顾问、香港(海外)文学艺术家协会顾问、香港中国国际书画家收藏家协会荣誉会长、香港(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教授级顾问、菲律宾学群文艺社学术顾问。曾四次应邀赴新加坡举办书展和参加第七届国际书法交流新加坡大展,并在开幕式笔会上挥毫,博得好评。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书展并获奖。作品流传港澳台、新加坡、菲律滨、美国、日本等地,并被许多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收藏,或被镌刻在多处风景区、文物保护单位的碑石上。

遇上伯乐

1961年,正在厦门一中教务处工作的陈美祥遇到了“伯乐”。时任该校

分管教学的副校长陈贤录先生(今国务委员陈至立的父亲),慧眼识英才,提携年仅23岁的陈美祥,担任全校的书法教学,为他后来成为书法家和书法教育家,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开启了成功之门。陈美祥意识到自己肩上的重担,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自己就得不断提高书法技艺和理论水平。他认为书法教学要让学生从基础性的楷书、隶书基本功练起。于是选择楷书和隶书为自己的主攻目标。20世纪60年代初,厦门新华路一间窄小潮湿的房子里,一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改完学生书法作业后,还在埋头临池,直到深夜。凌晨,又闻鸡挥毫。这位年轻人就是陈美祥。就在这间陋室里,陈美祥对一群爱好书法的尖子生进行特别的辅导。也是在这间陋室里,陈美祥经常和书画界朋友切磋书艺。对于书艺界的老前辈,陈美祥总是想方设法抓住每一个机会当面求教、聆听教诲。

服务社会

题写招牌

陈美祥在繁忙的教学之余,还积极为社会服务,应邀为国内外许多大

企业、酒家、学校题写招牌。如新加坡“坭轮电池厂”、菲律宾“鲤鱼门海鲜酒楼”、泰国“普泰华学校”、香港“华富证券公司”、深圳“深港龙岗加工厂”、上海“威尔塑胶制品有限公司”、重庆“新联商业银行”、浙江余杭“泰山建材厂”、福安“天润大酒楼”、东山“一方酒店”、石圳“华侨学校”、泉州“南国大酒店”、厦门“悦华”、“厦华”、“百乐园”、“科技宾馆”、“钟鼓山隧道”、“厦门海洋职业学院”等。

赠送墨宝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些海内外单位或个人,络绎不绝前来“吉祥斋”索求墨宝,或悬挂厅堂,或制作牌匾,或勒石刻碑。这些墨宝散见于芝加哥华人博物院、新加坡虎溪别院、灵芝素食馆、台湾地藏庵、广西柳州鱼峰公园、安徽圣泉碑林、云南爨碑碑林、河南岳飞纪念馆、淮阳陈胡公陵园、浙江君艺术院、福建东峰碑林、福鼎昭明寺、龙岩莲山寺、漳州三坪寺、莆田广化寺、泉州开元寺、安溪凤山公园、厦门万石新碑林、南普陀寺、日光岩、梵天寺等国内外风景区、寺庙、文物保护单位,受到海内外人士的赞赏。

优秀事迹

陈美祥的书法成就和书法教育优秀事迹,先后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国教育报》、《中国新闻》、《青少年书法报》、《书画教育报》、《书法报》、《书法导报》、《九州书坛报》、《特区时报》、《福建日报》、香港《文汇报》、台湾《闽光》、美国《侨报》(纽约)、《厦门人》(南加州)、香港《闽南人》、新加坡《福建新闻》、菲律宾《世界日报》等二十余家报刊和新闻单位报道介绍。其传略及代表作被载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古今书法家辞典》、《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中国美术年鉴》、《世界美术家传》、《东方之子》、《中国世纪专家》、《中国当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大辞典》等二十余部辞书。

教育论文

陈美祥先生根据他在书法教育上的实践经验和体会写成了多篇教育论文,并多次获奖:

1995年,书法教育论文《走出误区,提高质量》,荣获福建省教育学会书法研究会论文惟一的一等奖。

1996年,《德育在书法教学中的渗透》论文,在全国《九年义务

教育写字教材》实验总结大会上作为重点论文参加交流。1997年,论文《“书教”与素质教育》,荣获“福建省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一等奖;该论文修订稿又于2003年中国《西部理论与发展》丛书编委会评选中获特等奖。

2003年,论文《寓德育于书法教学之中》,被评为福建省第八届基础教育论文二等奖。

教书不忘育人,转眼两鬓飞霜,衣带渐宽终不悔,换来桃李芬芳。陈美祥先后三次被评为“全国书法教育先进工作者”,是福建省惟一获此殊荣的书法教师。

桃李满天下

厦门业余书法学校

为了让社会上更多的书法爱好者能有学习、提高的机会,1983年,

陈美祥老师参与创办了厦门业余书法学校,先后担任教务主任、常务副校长,并亲执教鞭。创办20年来,培养学生数千名。同时,陈美祥还应邀兼任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鹭江大学、厦门老年大学、厦门电视大学、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厦门分校、闽南佛学院、厦门双十中学等院校的兼职书法教师,为培养更多的书法人才而不辞辛劳,来回奔波,乐此不疲。编写字帖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没有深厚的功底是无法承担的。陈美祥迎难而上,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投入繁重的编写字帖工作。

编写字帖

他利用教学之余,编写了《学生中楷字帖》、《学生小楷字帖》、《中楷描临帖》、《水写大楷习字帖》等七种字帖,分别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和鹭江出版社出版。其中《学生中楷字帖》和《学生小楷字帖》被列为全省中小学书法课教材,多次再版,发行量突破百万册。

教书育人

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柳倩特地给陈美祥发来一封感谢函:“您替中、

小学生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感谢您。”复旦大学应成一教授在为陈美祥的字帖写的《序言》中说:“陈美祥君为今日优良书法家之一,其书法从早年开始,功深寝馈,方当盛年即已蜚声海外,造就之高以年龄而论,为其前辈所难及,而君之为人钦佩之处,犹不在其自学之不厌,更在诲人之不倦;君自业就名成以来,悉心传授后学,指导青年,其人数之多,非可数计。凡从其受学之人士,承其面授口说,无不困难立解,领会深入,用功不久成效显著,因而著称于时者不乏其人。从广义上讲,如果把陈美祥在厦门一中、厦门业余书法学校以及厦门大学、闽南佛学院等院校授课的学生,加上通过他编写的字帖、教材、VCD光碟等渠道学习书法的人,都算是他的学生,那么陈美祥老师可真称得上是“桃李满天下,弟子遍五洲”了。

退休生活

“吉祥斋”里新鲜事

陈美祥老师退休了。但“吉祥斋”里,仍然闪动着这位老园丁忙

碌的身影,仍然回荡着他那爽朗的笑声。每次拜访“吉祥斋”,都会遇到登门拜师学艺的香港弟子、台湾弟子、海外弟子,甚至还有部队将军、市长这样的特殊弟子。新鲜事儿层出不穷。“陈美祥老师收了个将军弟子。”笔者听说后立马赶来“吉祥斋”。只见一位精神矍铄的花甲老人正在陈老师指点下聚精会神练习写字。他叫张承钜,原北海舰队副政委,少将军衔。前年9月,他来厦门探望女儿。张将军说,他上小学时就对书法感兴趣,参军后忙于军务,顾不上练字了。退休后很想补上这一课。这次登门拜访,圆了50年前学习书法的梦,心里实在高兴。陈美祥建议张将军最好站着练字,有利于手臂和手腕的运行。张将军于是每天坚持站着练字三小时。一个多月后,张将军的毛笔字写得像模像样。临别时,陈美祥老师送给他自己编写的字帖和光碟。张将军表示,今后还会经常到厦门,再续师生缘。香港富联珠宝行董事长王振秀先生酷爱书法,尽管商务繁忙,还拨冗练字。经友人推荐,找到陈美祥老师学习书法,虚心求教,打下楷书的扎实基础,有了长足进步。其作品入编《香港福建书画研究会会员作品选》。全国侨联委员、香港华人华侨总会永远名誉会长、收藏家柯君恒先生的16岁儿子柯尊怀,在美国读书。柯先生得知香港出版的习字帖是陈美祥编写的,便利用暑假带着儿子千里来厦拜师。虽然时间只有一个多月,但这位香港的富家子弟却在陈美祥老师谆谆教导下,刻苦练习,进步很快。柯先生非常满意,表示明年暑假,还要再送孩子来,继续向美祥老师求教。

走出国门扬国粹

陈美祥老师不仅是个书法家、书法教育家,还是一位以弘扬国粹为己任的社会活动家。他以艺术为纽带,广结海外翰墨缘。1993年10月,中国现代文化学会等单位联合授予陈美祥先生“国际文化交流荣誉奖”。在美国,陈美祥的书法作品被勒石立于芝加哥华人博物院。一位赴美探亲的中国记者写信给陈美祥说:“您的字美国人很喜欢。杨白翰艺术学院院长梅森先生拿到您的字后,足足高兴了好几天,他说若到中国,一定要登门拜访您。”美国南加州出版的《厦门人》一书,专版刊载“闽南艺术家系列之一”书法家陈美祥作品欣赏及其艺术简介。有些移民到美国、加拿大的港胞,特地托人求陈美祥为他们书写一幅小楷《朱子家训》以教育子孙后代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在日本,陈美祥的作品被选进“第52回国际文化交流书画展”,并获大奖。日本《书学》杂志大篇幅刊登他的书法作品,日本书道联盟对陈美祥的作品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日本东京的一家著名的电脑公司特约陈美祥先生用隶书写出了6800个常用汉字,作为电脑字库。这是一个多么繁重的工作啊!按每张16开的宣纸写12个汉字计算,6800字就要写五百多张这样的宣纸。但是一想到这是弘扬中华文化的大好机会,陈美祥欣然答应。他不知花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终于按时交付使用。如今,陈美祥的这些隶书已随日本电脑的销售渠道,传遍世界各地。陈美祥的作品在菲律宾“中华逸吟神墨诗书画国际展览会”上获金奖后,菲律宾《世界日报》、《商报》、《菲华时报》竞相开辟专栏推介陈美祥的事迹和书法作品,菲律宾的“学群文艺社”聘请他担任学术顾问。陈美祥老师先后两次出访新加坡,举办书法展。他的书法作品在新加坡华人中大受青睐。新加坡书法家协会聘他担任评议员,新加坡保赤宫暨陈氏宗祠125周年纪念特刊邀请他书写封面题字及扉页冠头联:“保民赐福感神恩,赤子怀思报祖德”。1993年,由中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文艺界联合组成的评审组织,向陈美祥先生颁发了《世界艺术名人》证书,表彰他为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所作的杰出贡献。

两岸交流字为媒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厦门市爆出一段轰动海峡两岸的“跨海姻缘”:台湾**杨丽珠和厦门青年施景明邂逅鹭岛,一见钟情,并定在厦门锦江饭店举行婚礼,夫妻俩慕名向陈美祥求一副婚联。陈美祥巧妙地把夫妻的名字嵌入联中,以示祝贺,博得前来参加婚礼的台湾客人赞不绝口。打这以后,不少在厦台商纷纷登门恳请陈先生题写招牌、匾额。

台湾书画大师余承尧老先生原是国民党一名中将,祖籍福建永春。每次回乡探亲,都要取道厦门,与陈美祥切磋书艺。陈美祥赠余先生一幅“圣人心日月,仁者寿山河”的中堂;余先生回赠一帧墨宝:“江风吹急日倾西,海叫山鸣烟树齐。莫道登临无见处,白云天外向人低。”后来,余承尧定居厦门,两人成了“忘年之交”。

台北鸿南商校书法学会会长杨秋承先生随旅行团到厦门观光,几经周折,找到陈美祥先生。两人一见如故,成为知交。陈美祥当场写了林则徐的名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赠杨先生。杨秋承先生也写了李白的《赠汪伦》回赠陈美祥先生。近些年来,台湾书画界举办活动,陈美祥先生都会寄去作品,以字会友,增进友谊。1991年,应台湾甲骨文学会理事长安国钧先生之约,陈美祥先生写了一幅隶书中堂《正气歌》,参加《台海两岸书画名家遇合展》。台北林宪良先生开办“捷世艺术珍藏店”,向陈美祥先生征求作品,陈美祥分别用楷、隶、行、篆书写了二十多幅扇面、

条幅、对联、中堂应征。

丹青难写是精神

“书以载艺,亦以载德”。陈美祥的书品好,人品亦好。

著名书法家余纲教授说:“我和陈美祥多年知交,他为人诚恳,谦虚谨慎,他在书艺上孜孜探求,在书法教育、书法普及工作上努力不懈的精神,都令我钦佩、感动。陈美祥的学生、香港书法家、厦门诗词学会名誉会长王九三先生,不止一次怀着敬仰的心情向我们讲述了陈老师的美德。他说:“陈老师的书法作品屡次得奖,他都淡然处之。而朋友、学生有了成就,他总是喜形于色,格外高兴。他平时骑着旧自行车走街串巷,舍不得乘坐的士。而为朋友的事,他可以成百上千地掏钱。他在书法界已声名远扬,可对于书艺稍有所长者,不论年纪大小,一概以师相称,谦谦风范,溢于言表。”他的工作室“吉祥斋”四壁,从不陈列自己的奖匾、证书,而是挂满学生的作品,每有客人造访,他不讲自己,而是津津乐道地介绍起自己的学生。作为一个书法教育家,读帖挥毫是日常功课,不敢稍有一日之懈,辛苦劳累可想而知。可有多少个晌午和夜晚,素昧平生的求字者,或者望子成龙的家长叩响他家的门,陈老师都以礼相待,从不拒人于门外。

好心的朋友劝他:“如今提倡商品经济,你又有这手好功夫,应该多用些时间增加收入。你一心扑在教书育人、埋头写帖上,为谁辛苦为谁忙?”陈美祥淡然一笑说:“学生能得奖,能出好作品,这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这种回报不是金钱可以比拟的。”正如1993年陈美祥在《教师节感怀》一诗中所写的:

教学生涯三十秋,倾心岂顾鬓霜稠。

满园桃李真堪慰,濡墨挥毫献宏猷。

世界上还有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精神,丹青难写是精神啊!

释说:

这是“欢天喜地"的“欢”字,本为形声字。①是战国玺印文的形体,左边是“雚”字,表读音,右边是一个面朝左而站立的人,张口欢笑之形。②是小篆的写法,与玺印文相似。③是楷书繁体字。④是简化字。

《说文》:“欢,喜乐也。”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丞相卒饮至夜,极欢而去。”大意是:丞相饮酒直到深夜,极尽欢乐而后才离去。由“欢乐”之义又引申为古时相爱男女的互称,是一种特指用法,如《乐府诗》:“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这里的“欢”就是指自己所爱的人,至今仍有“另觅新欢”之说。

元好问《留月轩》:“三人成邂逅,又复得欢伯。”这里的“欢伯”是酒的别名。这两句诗的大意是:三个老朋友不期而遇,又正好有美酒作伴。

请注意:“欢”字在古籍中还常常写作懽、驩、讙,这都是“欢”的异体字,现在均已废除。

——左民安《细说汉字》

扩展阅读

形声字。《说文》:“欢,喜乐也。从欠,雚声。”欢字最早形体见于战国古文字,但在《书洛诰》中有“公功肃将祇欢”句,王国维《洛诰解》认为此句不可解,古注皆读欢为“和”,非欢乐之义。于省吾《尚书新证》认为此欢字当作雚,读为灌祭之灌,西周金文有“雚”字,一读为观看之观,一读为灌祭之灌,未见用为欢乐之欢者。(周宝宏〉

——李学勤《字源》

来源:汉典文化

中文:邂逅

韩文:우연히 만나다

罗马音标:U Yeon Hi Man Na Da

音译读法:Wu Yan Ni Man Na Da

举例:

1不期邂逅

우연히 만나다

2他乡邂逅

타향에서 우연히 만났다

3邂逅相逢。

해후 상봉

4…一次邂逅

우연한 만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1752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4
下一篇2023-11-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