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贾宝玉的爱情过程(500字)

林黛玉贾宝玉的爱情过程(500字),第1张

  贾宝玉黛玉爱情故事的心理过程

  一 前世宿因

  二 一见如故

  三 言和意顺

  四 不虞之隙

  五 黛玉含酸

  六 误铰香囊

  七 静日生香

  八 亲不间疏

  九 迷眩缠陷

  一○ 禅机解悟

  一一 青春萌动

  一二 西厢戏语

  一三 艳曲惊心

  一四 黛玉苦闷

  一五 众人打趣

  一六 春困幽情

  一七 燕泣残红

  一八 升华之乐

  一九 天降波澜

  二○ 怒咂通灵

  二一 求近反远

  二二 情发一心

  二三 舆轮反弹

  二四 妒生麒麟

  二五 肺腑心迷

  二六 棒打不回

  二七 旧帕题诗

  二八 梦兆芸轩

  二九 深悟分定

  三○ 秋霖夜探

  三一 钗黛和解

  三二 情笃言稀

  三三 紫鹃试情

  三四 宝玉痴呆

  三五 誓同生死

  三六 难得知心

  三七 姨妈何来

  三八 归于平淡

  三九 寄语桃花

  四○ 代临小楷

  四一 改文成谶

  黛玉的爱情是纯粹而彻底的,她从看见宝玉的第一眼就爱上了他,从未思虑怀疑过,一生人中没有一分钟摇摆。不像宝钗,是在入宫失败后才退而求其次地选择了做贾家媳妇。

  对黛玉来说,爱便是爱,爱的是这个人,不是他的背景,他的前途,因此从未对宝玉有过任何要求或劝诫。只要他是他,她便希望与他永远厮守,两相情悦。她想的是“你只管你,你好我自好,你失我自失”,生命的设置永远以宝玉为前提。

  黛玉的爱如此澄明清澈,高贵得莫可名状,曹雪芹惟有给她设定了一段前世姻缘:离恨天灵河岸三生石畔有绛珠仙草,生得袅娜可爱,神瑛侍者见了,日以露水灌溉,使其得换人形,修成女体。那草衔恩未报,遂发下一段宏愿:倘若他下世为人,我也跟他走一遭,将一生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仿佛惟有这样的理由,才可以解释世上怎么会有那么绝对的爱情。

  曹雪芹为林黛玉的眼泪找到了缘由,却找不到归宿。她写:“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为谁?”全不能为自己的爱做主。

  她是孤身一人投在外祖母膝下寻求依傍的,上无父母怜恤,下无兄弟扶持,倘若宝玉辜负了她的爱,她便贫穷得一无所有,又怎能不多嗔,不多愁,不多疑?

  疑心的最集中表现便是伤心宝玉“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因此她每每地讥讽宝钗,察言观色。然而一旦“蘅芜君兰言解疑癖”,宝钗送来燕窝,又说了许多知心话儿之后,她便立刻视宝钗如亲姐,推心置腑地做起知己来,再不想与她争竞。她认了薛姨妈做母亲,对宝琴直呼妹妹,甚至袭人奉茶时,宝钗喝了一口才递给她,她也毫不计较地接过来喝了——如此含蓄又坦然地表白了敬爱之情。

  最初看到那一回时只觉得好,觉得两个女孩子亲密无间。长大后再看,才觉触目惊心——袭人手上只有一杯茶,世上也只有一个贾宝玉。袭人说:“那位渴了那位先接了,我再倒去。”宝钗抢先喝了一口,却将剩下的半杯递在黛玉手中。连袭人也觉得不妥,且知黛玉是素性好洁的,遂说:“我再倒去。”然而黛玉竟坦然饮干,将杯放下。

  这一段描写真是不敢往深里想,越想越觉得心疼。茶,在中国礼仪上的讲究实在是太丰富了。一授一递,一敬一饮,莫不有诸多含义,从端茶送客到斟茶赔礼,茶都是重要的道具。《红楼梦》里是很在意茶道的,也很在乎茶礼,王熙凤开黛玉玩笑:“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就指的是下聘的“茶订”。新妇进门,一杯媳妇茶是省不了的;收房纳妾,那妾也要先给正室敬茶;宝钗喝过的半杯茶,几乎相当于开出的题目,而黛玉竟然将它接受了下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几乎可以理解为黛玉愿意与宝钗平分秋色,共事一夫,正如《儿女英雄传》中的何玉凤承认了张金凤。

  想到这一层,不能不让人心惊。可惜后四十回的续稿不见了,不然我相信宝、黛、钗之间的感情交流必然有更多的层次,不仅是三角纷争那么简单。高鹗简化了黛玉情感的层次,又给写回到最初的小女儿心性,将黛玉的形象定格在小心眼爱吃醋的调调上了,其实做不得准。前八十回里宝钗和黛玉都是有过挣扎与妥协的,连同他们身边的人也都在寻找一个成全的方法,所谓薛姨妈提到的“四角俱全”。

  喜爱黛玉的人必不能接受我的这种猜想,我自己也不相信黛玉最终会肯与别人分享爱情。她的结局注定是泪尽人亡,然而在泪尽之前,她是想过委曲求全的吧?不然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她突然不再追究“金玉良姻”的传言了。

  爱一个人,爱到了极处,便是无嗔,无怨,无悔,甚至无妒,只是一心一意地为他着想,想他好,想他快乐,想他活得轻松。

  林黛玉,不单是因为吃醋和伤心而流泪,更煎熬的是这个退让与思考的过程。她在爱情上,其实是相当的隐忍和明决,除了爱,什么也不想要。

  这样的决绝与大度,有多少人能做到呢?谁还能再说黛玉小气?

林黛玉式诉说不满,老阴阳怪气了。

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这般敷衍。

这怕不是又被哪位妹妹绊住了,竟如此不理人了。

倒是终究被哥哥嫌弃了,不像其她妹妹生的俊俏。

我心里自是明白没有别的妹妹有趣,终究哥哥心里没有我。

哥哥要是这般态度,倒不如直接不理我的好,显得我无理取闹了些。

瞧瞧,我不过就是多说几句,哥哥就这般模样,算了算了,是我多嘴了。

如此说来倒是我的不是了,显得我斤斤计较,越发不如别的妹妹了。

你的关心,是独我一份的,还是他人都有的,若不是独我一份的,那这份关心不要也罢。

品读《红楼梦》第二十六回:宝黛引《西厢记》曲词起冲突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目中,重点写了三件事:林黛玉起相思,贾宝玉引《西厢记》曲词引发的冲突,以及后续林黛玉对贾宝玉产生误会。

这里,我们主要看前两件。

潇湘馆,林黛玉春困发幽情,对贾宝玉起相思。

巧的是,林黛玉思念贾宝玉的时候,贾宝玉刚赶上,来看望她。

一般剧情的发展是,宝黛二人马上要,卿卿我我,互相诉不完的衷肠。

《红楼梦》的精彩之处,正是突破了一般剧情的发展。

其结果就是,一对小情侣互诉衷肠的美好画面,变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冲突。

宝黛二人,为什么就不能心平气和,好端端地谈个恋爱呢?

要理解他们两个人的想法,我们还是看书中的情节。

原本贾宝玉和林黛玉二人,之前有过一起偷看《西厢记》的共同经历,可以说,二人彼此对对方的心意和感情,都已经直接挑明。

两个小年轻男女,也算是正式谈恋爱了。

这不,二人你来我往,走动频繁,也很随意。

在这个阶段,《西厢记》一书,更多时候,像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二人之间的媒介,类似于红娘在张生和崔莺莺之间,所起的作用。

这一天,意思懒懒、无精打采的贾宝玉,又不在状态了,他想睡觉,袭人怕他太闷。

贾宝玉就信步出门,随便走走,就顺脚又来到了林黛玉所居住的潇湘馆。

正当贾宝玉把脸贴在纱窗上往里面看时,忽然听到一句细细长长的叹息声,和一句熟悉的语句:

———“每日家情思睡昏昏。”

一听到这句话,贾宝玉的反应是什么呢?立即“不觉心内痒将起来”。

听完林黛玉的话,贾宝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我们看看林黛玉那句话的出处,便会得知。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中,崔莺莺在与张生和韵酬诗后,开始对张生生情,继而朝思暮想,情意绵绵。

崔莺莺在对张生思念地魂不守舍的情况下,自言自语,其中便有这么一句话。

崔莺莺当时这话,是表达她因为太过于思念张生,以至于每天都是想着这些情思,昏昏地睡的状态。

林黛玉又为什么会说这句话?一起读过《西厢记》的贾宝玉,岂非心知肚明?

听到自己的恋爱对象,每天里躺在床上昏睡,一个劲地思念着自己,贾宝玉的心里,又怎么会不欣喜,不“痒将起来”呢?

贾宝玉先是在窗外,情不自禁就笑问林黛玉,为什么“每日家情思睡昏昏”的?

然后,贾宝玉就走进林黛玉的卧室,要伸手去扳,因为不好意思而装睡着的、林黛玉的身子。

只是贾宝玉一进屋,便惊动了林黛玉的奶娘和婆子,以及贴身丫鬟紫鹃。

装睡不成的林黛玉,就索性起床了。贾宝玉看林黛玉星眼微饧,香腮带赤,不觉神魂早荡,整个人都痴了。

接着,贾宝玉和林黛玉因为让紫鹃是先给宝玉沏茶,还是先给黛玉舀水洗漱的问题而玩笑争执。

贾宝玉在听到紫鹃要先给自己沏茶后,欣喜之下,他对着林黛玉,也说了一句《西厢记》的曲词。

———“好丫头!‘ 若共你多情**同鸳帐,怎舍得叫你叠被铺床。’”

贾宝玉本是赞赏紫鹃,但林黛玉听罢,登时急哭了,她一边哭,一边责骂贾宝玉,还准备往外走,要去告发贾宝玉。

我们初看到此处,看到林黛玉如此之大的反应,还真以为林黛玉是真生气了,真的要去告发贾宝玉呢。

等我们看到后面林黛玉的内心独白,才明白,原来当时只是林黛玉的一时气话。

但是,我们还是想弄明白,为什么林黛玉听到贾宝玉那句话后,会有如此之大的反应呢?

贾宝玉那句话,出自《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

当时张生在普救寺住持处,看到崔莺莺的丫鬟红娘的举止端庄、行事干练后,在心里发了一通感叹,其中有就这一句。

贾宝玉自比张生,将紫鹃比作红娘,将林黛玉比作崔莺莺,那句话明面上是夸赞紫鹃,实质上是在向林黛玉表白爱意。

林黛玉也熟知《西厢记》,听到贾宝玉如此直白露骨的一句表白,林黛玉过于敏感的性格,一下子就受不了了。

再说了,虽说林黛玉年龄还小,但人家可是货真价实的才女一枚,对于如此露骨的言语,当然第一反应,是觉得粗鄙不堪了。

外加上过于敏感的性格和心理,她又哪里会经得住如此的“混账话”呢?

其实,如果我们全然了解了林黛玉的性格和心理,我们就会发现,林黛玉当时对贾宝玉的生气,并非是真像她表现出来的那样生气。

毕竟,恋爱的对象,如此直截了当地向自己表白,那一定是真情实感的真实流露。

试问,哪个女孩子,面临那样的情况,心里会不高兴呢?

只是,意思虽是那个意思,但也要看表达的方式,遣词用句的方式。

就像薛蟠,那个不学无术的大老粗,在贾宝玉面前,可真是一个粗俗不堪的下里巴人。

可贾宝玉在林黛玉面前,情况却又似薛蟠了,人家是才女,诗社文采正数第一,贾宝玉是倒数第一。

薛蟠在贾宝玉面前,说粗俗的言语,贾宝玉不会觉得有什么妨碍,毕竟,他没有林黛玉的那样的敏感心理。

但贾宝玉在林黛玉面前说那种话,虽说至少比薛蟠的言辞,会文雅一些,但对才女林黛玉来说,那一样属于粗鄙的范畴,谁让人家才女标准高呢!

再者说,贾宝玉说那句话的时候,也没有考虑林黛玉的心理感受,不仅仅因为她过于敏感的缘故,人家女孩子听到那种露骨的表白,为保矜持,也是会害羞、不好意思的吧。

只是在当时那种突发、限定情景下,贾宝玉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自然而然地脱口表达出来,也不由他去考虑那么多。

很多人都觉得林黛玉小气,爱生气,耍小性子,动不动就哭之类的性格特点,很不招人喜欢。

但我们也应理解到,很多时候,林黛玉之所以那样,一是因为确实自尊心强,心理敏感脆弱。

而更多时候,则是因为贾宝玉虽引林黛玉为知己,但是他并不了解林黛玉,他没办法反过来做林黛玉的知己。

林黛玉的苦恼,也在这里。

她喜欢贾宝玉,她也知道贾宝玉也很喜欢她,但是她没法让贾宝玉深入她的心境,更没法让贾宝玉与她的心理感受和她对事物的认知,保持一致。

贾宝玉从小养尊处优,他不能体会林黛玉寄人篱下的那种独特思想。

贾宝玉只是时时、事事让着林黛玉,他却不能与林黛玉进行对等的、知心的交流。

二人成长环境,大多时候虽一样,都生活在贾府和大观园;二人的心理感受差异,却截然不同。

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就是因为这种大相径庭的心理和想法差异的存在,二人之间的相处,才充满了矛盾、猜疑和误解等等。

宝黛二人之间的故事,也因为矛盾、猜疑和误解等的无法消除,才有了千回百转、牵动人心的强大引力。

此处,也正因为宝黛二人,有着对《西厢记》曲词的非议,才产生了接下来节外生枝的误会冲突。

从而,更大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加剧发展,才最终给“黛玉葬花”这个高潮情节,提供了充分的燃料和动力支持。

一、具体内容如下:

宝玉出了神,见袭人和他说话,并未看出是何人来,便一把拉住,说道:"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袭人听了这话,吓得魄消魂散,只叫"神天菩萨,坑死我了!"便推他道:"这是那里的话!敢是中了邪?还不快去?"宝玉一时醒过来,方知是袭人送扇子来,羞的满面紫涨,夺了扇子,便忙忙的抽身跑了。

二、简介:

1、贾宝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男主角。他是女娲补天弃在青埂峰下的一块顽石和赤霞宫神瑛侍者转世真身,荣国府贾政与王夫人所生的次子。因衔玉而诞,系贾府玉字辈嫡孙,故名贾宝玉,贾府通称宝二爷。他是大观园女儿国中唯一的男性居民。

2、袭人,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人物,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第二位,宝玉房里四个大丫鬟之首。

袭人原名珍珠(程乙本作“蕊珠”),从小因家贫被父母卖入贾府为婢,原是跟着贾母,先服侍史湘云几年,贾母素喜袭人心地纯良,恪尽职守,命她服侍宝玉。

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则是她的写照她从小失去双亲,寄居在荣国府,虽然贾母对她疼爱有加,但由于清高自尊的个性,她常生“寄人篱下”的伤感

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黛玉葬花”一幕,就突出了这一点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景象,但她却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她为落花叹息,她把宝玉引为知己,同看《西厢记》,把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宝玉身上她深爱着宝玉,但又感到很难如愿于是,她因想争取自己的位置但又多次失败而顾影自怜,暗泣于无人之处

她的内心世界似难捉摸,但也常常将其显露于外若宝玉“得罪”了她,她便生气,泪水涟涟,甚至为他而生病表面上这样,其实内心仍是挂念着他,借口去看他宝玉一病,她为之而伤心,为之而哭泣但由于封建礼教道德的约束,她不得表白,不得自已,最终在宝钗出阁之日郁郁而死,没能了却自己的心愿

曹雪芹深爱他笔下的林黛玉,爱她的一切,爱她的笑和泪,爱她的喜与悲正是由于这种刻骨的爱,才使他将黛玉对宝玉的一段痴情演绎得美丽异常,刻画得入木三分,为世人塑造了一个“心较比干多一窍”、反封建礼教的光彩照人的形象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这就是林黛玉的内心世界

(本文系转载)

挚爱红楼的人煞费心神帮你解答,不知道如不如你愿,毕竟佳句~又不是诗词,不好定位。下面我举几例。

红楼梦里面有些非常简单的句子,却非常震撼和深刻,不知道能否算得上作者眼里的佳句。曹公字字珠玑,用词绝妙,很多东西细细品味会突然让你感奋异常。

这是我第四次读红楼的时候,把很多句看似平凡的句子都细细看了遍,发现暗藏玄机。

例子1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是林黛玉外貌描写,不属于诗句范畴)

赏析1、先写眉眼,再由面部写到全身,转而又回写目光、气息,从细部、局部到全部,又回到细部,符合宝玉对黛玉的观察顺序;2、以眼神为重点,侧重具体描写,从神态、行动和心理方面进行总体描写答1、不完全顺着宝玉的观感写,如“心较比干多一窍” ,则完全是作者的主观评价;2、艺术源于自然而又应该高于自然,作者没有必要拘泥于宝玉的审美观照,这里略带一点作者的主观感受,正是恰到好处,便于对黛玉多愁善感的形象进行全面刻画,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总之,比较曹雪芹对宝、黛外貌描写,可以发现以下的不同特点:对宝玉的外貌描写主要是通过黛玉的观察来写,目光在宝玉周身打量、游移,最后才落到宝玉的眼睛上,显示了黛玉的多情而害羞;对黛玉的外貌描写主要是通过宝玉的观察来写,目光一开始就直指黛玉的眼睛,显示了宝玉的多情而率真。少男少女对异性处于朦胧的感觉状态,对这种特殊的个性心理描摹得如此微妙,曹雪芹实在又称得上是一位心理学的大师。

例子2“你放心”

出处:红楼三十二回:

(黛玉)一面说,一面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有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林黛玉道:“果然我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话。”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说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

解析:

 “惊心动魄”四个字也不足以形容这段文字的情感冲力。

宝玉的表白只有三个字:“你放心!”这比西方的恋爱男女常说的“我爱你”,内涵要丰富得多也深刻得多。它包含着决心、誓言、宣示、信任、责任诸多内容。“我爱你”,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情感趋向的单一表达;“你放心”,是对双方溶解在一起的爱的情感的概括。“我爱你”的情感分量比较轻泛,“你放心”的情感分量凝重而深挚。“我爱你”可能是刹那间的情感流露,“你放心”是海枯石烂不变心的情感誓言。

要知道,在红楼梦之前宝黛那么多的赌气和吵嘴,都是因为两人的爱情惹的祸,双方都爱得深,却又怕对方仅仅视若亲情,一直到你放心之后,黛玉再也没有在宝黛爱情上闹过脾气或打过架了,之后双方开始进入一种精神上的相互理解,相当精神恋爱的阶段。。

这里有我特意收藏的一个博客具体所写http://blogifengcom/article/13436990html,至于具体赏析和理解,我贴下来给你:我真想说这真的写得太好了,曹公的笔是真的不可不服,而下面这段解读,也够精准和深刻。

例子二:我是那多愁多病身,你是哪倾国倾城貌

这一段出自《红楼梦》中“共读西厢”,原出自《西厢记》。

《西厢记》:张生初见崔莺莺,就被**的美貌所打动,内心独白曰:“小子多愁多病身,怎当他倾国倾城貌。”

前一句说的是张生,后一句是崔莺莺。

在《红楼梦》里,贾宝玉借指自己和林黛玉。

黛玉是那倾国倾城容貌的莺莺,他自己则是为了相思而生病的张生。以此表达感情。

但是林黛玉却恼了,原因是:说话不在意 黛玉身在贾府无依无靠 最怕的就是落人话柄 如此在意自己的名声只因关系到了宝玉 其他的比如试小姓之类的黛玉都不甚在意 双方都彼此喜欢着 想挑破又不敢逾越 毕竟像贾家呢样的家庭 儿女私情绝不能自己提出 有失体统 且会受人讥讽 黛玉无依无靠且心思细腻 自然事事看的通透 宝玉则不然 自是心中怎想嘴上便说出来 看完禁书 喜欢之人在眼前 自是言语外路 黛玉有不便明说解释 又气又急又惊又怕 便化为一种情绪 只能装作恼了 唯有如此宝玉才不会继续说下去

(以上均出自我找的一些解答,毕竟这句其实比较容易理解,不如你放心来的给我那么震撼。。但或许还能附和你佳句的要求。)

关于“你放心”的解读补充(我把博客内容贴下来了,写得实在到位,有兴趣就看看吧)

这句话出自:《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史湘云跟随贾宝玉一起来到怡红院,她和袭人说了好多体己的话,包括宝钗和黛玉谁更好这样的敏感话题。恰好这时贾政要宝玉去会贾雨村,宝玉大不自在。湘云劝他“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引起宝玉的反感。袭人说:“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咳的一声拿腿就走了。”并说:“幸而是宝姑娘,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接着便大赞宝钗。

宝玉听不下去了,说道:“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

谁知宝玉和湘云、袭人的上面谈话,林黛玉全都听见了。

书中说,林黛玉听了这话——

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待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

这说明宝玉已经得到黛玉的全部信任,知道自己遇到的是真知己。宝玉对她感情的坚定性已无可怀疑,剩下的是谁给他们做主的问题,以及自己的身体状况能否保障爱情的美满。

她为父母早逝而悲叹,为自己的身体不能久待而伤感。

当然,“金玉之论”仍然象幽灵一样吞噬着她的灵魂。她知道宝钗和自己比是过于强大了。宝钗什么都有,而自己除了有一知己,其他什么都没有。她只好让泪水陪伴自己。《枉凝眉》曲里说的:“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正是黛玉悲剧命运的写照。

男女之间的爱情,由相悦、相知到相爱,是极其复杂的心理体验过程。当事的一方总是要不停地追问:这是真的吗?难道我有这样幸运吗?爱情会是如此容易的到来吗?难道他不爱别人只是爱我吗?是不是我错会了他的用意?等等。而在中国传统社会,作这样发问的常常是女方。

当黛玉在意识到宝玉是自己的真知己的时候,就已经在作这样的发问了。但光是自己单方面的追问和确定,还不算数,还需要对方的表白、承诺和发誓。黛玉的经常誓言是,如果得不到爱情,还不如死了。宝玉的誓言是:“你死了,我作和尚。”爱情需要表白。知道了,意识到了,感受到了,还不行;还需要对方说出来,说明确,亲自告诉自己。这就是恋爱双方的“交心”。也就是说,男女相爱单是情感的交流还不够,还要有心的交换和呼唤。

当林黛玉听到宝、湘、袭的谈话,已经抽身回去的时候,宝玉正好出来,他看见前面慢慢走着的是林黛玉,而且象是正在哭着。他赶上来安慰:“妹妹往哪里去?怎么又哭了?”黛玉回头见是宝玉,勉强笑道:“好好的,我何曾哭了。”

请注意,黛玉如果不是玩笑的时候,很少这样笑着和宝玉说话。她的“勉强笑道”,是因为心里保存着刚才得到的知己的暖意。宝玉禁不住抬手替黛玉拭泪,黛玉后退了一下,说:“你又要死了!作什么这么动手动脚的!”宝玉知道黛玉没有生他的气,便笑道:“说话忘了情,不觉的动了手,也就顾不得死活。

黛玉下面该说什么话应对呢?不料她又说了要命的话。她说:“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是什么麒麟,可怎么样呢?”一下又说急了宝玉,赶上来问道:“你还说这话,到底是咒我还是气我呢?”黛玉见宝玉这样问她,方才想起了上次的事,后悔自己说造次了,于是笑道:“你别着急,我原说错了。这有什么的,筋都暴起来,急的一脸汗!”

通部《红楼梦》中,这是黛玉向宝玉第一次道歉。

虽然黛玉是笑着说的,但我们感到的是悲和哀,是阵阵的辛酸,为黛玉,也为宝黛的爱情。

而接下去的情节,就是《红楼梦》中有名的“诉肺腑”了。

且看书中是怎么个写法—

(黛玉)一面说,一面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有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林黛玉道:“果然我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话。”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说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

 “惊心动魄”四个字也不足以形容这段文字的情感冲力。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已经有了现代自由恋爱的意味,他们是在未经双方亲长同意和允许的情况下,自己本能地去追寻爱情,是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发生的爱情。但他们又是在中国传统社会形态框架内发生的爱情,是十八世纪中期亦即清朝中叶的世家大族里面的爱情,所以爱情表白的方式带有十足的中国文化的特点。

宝玉的表白只有三个字:“你放心!”这比西方的恋爱男女常说的“我爱你”,内涵要丰富得多也深刻得多。它包含着决心、誓言、宣示、信任、责任诸多内容。“我爱你”,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情感趋向的单一表达;“你放心”,是对双方溶解在一起的爱的情感的概括。“我爱你”的情感分量比较轻泛,“你放心”的情感分量凝重而深挚。“我爱你”可能是刹那间的情感流露,“你放心”是海枯石烂不变心的情感誓言。黛玉被宝玉的真诚表白深深震撼,书中用“轰雷掣电”给以形容,再恰当不过。黛玉虽有万句言语,却不能吐出半个字来,只剩下怔怔的望着宝玉。宝玉也是心有万千话语,不知从哪一句说起,也只是怔怔的望着黛玉。

两个人的心完全溶解在一起,语言已经失却固有的功用

黛玉走了,宝玉还站在那里发呆,袭人来送扇子,他并未看出是谁,拉住就诉说:“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心甘!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拖着。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

这是无法抑止的自我诉说,是爱的无意识流露。他自己其实也不知在说什么,甚至说没说自己也不知道。待醒过来,发现面前站着的是袭人,才夺过扇子满面紫涨的跑开了

这就是《红楼梦》的第三十二回,回目叫“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它标志宝黛之间的爱情,由情感交流进入心灵交融的最高阶次,从今尔后两个人再不发生口角了,体谅和护惜代替了疑虑和探询,理解和相通成为构筑他们爱情诗意的新的桥梁

ps另外:红楼梦很多精髓都隐藏在诗句里面啊,草蛇伏线,灰延千里;一句诗藏的都是世事辛酸和人物命运。像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这段文字运用白描手法,述说了黛玉焚稿的经过。黛玉乍闻宝玉、宝钗定婚,急怨攻心,一病不起。绝望之时,便叫雪雁拿来诗稿、诗帕。 既然你宝玉和我不是同道之人,聚散就该无牵无挂;把这些洁净之物付之一炬,也免受污浊世界的玷污!于是她接过丝帕,便狠命地撕。撕不动,就叫点灯生火。趁紫鹃无暇顾及,先燃诗帕,再焚诗稿,彻底斩断了与宝玉的情思。这段描述,把一个娇弱无力、万念俱灰、心性刚烈的林黛玉,刻画得神形兼备,惟妙惟肖! 林黛玉是个苦命人。六岁时母亲病故,十一二岁便来到外祖母的身边。不久,父亲又撒手人寰。她孤苦伶仃,只好长居贾府。 林黛玉长得很漂亮: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病如西子胜三分。是西施捧心式的病态美。 黛玉少年时就酷爱读书,住进大观园后,特别爱读《西厢记》、《牡丹亭》等元代杂剧。对唐宋名家的诗词,熟读成诵,运用自如。故在大观园的赛诗活动中,多次拔得头筹。在日常生活中,她也吟咏不辍,以抒发自己的欢乐与爱情,发泄自己的悲伤和痛苦。在著名的《葬花吟》中,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抒写了“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哀愁和悲愤。当宝玉无意听到时,竟哭倒在山坡上。可见她抒发的真情,感人至深! 黛玉敢于反抗封建礼教、追求真挚纯洁的爱情。她初见宝玉,便引为知己,渐生爱慕之情。起初,她只心中有数,不敢明确表白。当宝玉用《西厢》曲词“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向她吐露衷肠时,她还满脸通红,佯装气恼。这时的宝玉,对宝钗、湘云都有好感,这使她无法容忍,常揉眼抹泪,生出不少波折。但是,当她无意中听得宝玉说“林妹妹就不说这样混账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时,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喜的是自己眼力不错,得一知己;惊的是宝玉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自己,竟不避嫌疑。叹的是,你宝玉既为我知己, 何必又有金玉之论?既有金玉之论,也该你我有之,何必来一宝钗呢!悲的是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却无人为自己主张…… 此后,她不再吃醋,少了吵闹和猜疑,开始心心相印,互相关怀,私定木石之盟,决意长相厮守。 黛玉多愁善感,常以泪洗面。命运的坎坷、寄人篱下的苦楚、爱情的没有着落,使她郁郁寡欢,泪水涟涟。那饱含忧愁和哀怨的泪水,从秋流到冬,从春流到夏! 黛玉生性清高孤傲,说话刻薄,爱使小性儿。在日常生活中,无论何人对她稍含轻视之举,或言语暗含讥讽,她便锋芒毕露,用“比刀子还厉害”的话予以回击,以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如周瑞家的来送宫花,她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令送者难堪无比。 黛玉的性格缺陷是多疑好妒。在她看来,不管是薛宝钗的金锁,还是史湘云的金麒麟,都是对她爱情的直接威胁。即便宝玉不为所动, 她仍心存猜疑、不断试探。她曾对宝玉说:“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给忘了。”一次,因她又提“金玉良缘”,气得宝玉“下死力砸玉”。 如今,她烧掉了诗稿诗帕,静静地躺在病榻上。当宝玉成婚的礼乐声飘进潇湘馆,泪已洒尽的林黛玉, 身子一歪,离开了污浊的尘世 。 林妹妹走了,但她哀怨的眼神、婀娜的身姿、绝世的聪慧和有情人不成眷属的悲剧,却让人永志难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235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