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即使在阴沟里,也要仰望星空”

齐帆齐:“即使在阴沟里,也要仰望星空”,第1张

在央视的《诗词大会》上,外卖小哥雷海为击败了北大中文硕士,一举夺冠,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这是他自己都始料未及的,多年坚持读诗的爱好在这刻成就了他,让他在诗词大会的舞台绽放光彩。

第三季《诗词大会》冠军雷海为的故事就是妥妥的一部励志史。

他自2008年开始送快递和外卖,在此之前还干过多种底层工作。每个人从事的职业只是赖以生存的谋生工具。他坚持业余背诵抄写诗词,这种并不能带来直接收益的爱好,雷海为坚持了十几年,他的精神世界是丰盛富有的。

他说读诗背诗,纯粹是出于对诗词的热爱,去读、去背,去感受古人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2003年,雷海为在上海打工,偶然间看到根据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侠客行》,剧中用了李白的《侠客行》但不完整,他很喜欢,想要找到这首诗的全文,却苦苦遍寻不得。

2004年,他在书店偶然翻起一本专讲诗词格律的书,书里居然有《侠客行》全文,他大喜过望,赶紧背下这首诗。从此一有空就去书店背诗,回家再默写,第二天再去一趟校对一下。10多年后,不仅很懂诗词格律,他熟记于心的诗词已过千首。

雷海为说“诗歌充实了我的业余生活,让工作也变得不枯燥了。我送外卖的时候,背诗都在路况好的时候,不影响本职工作的。”

雷海为在央视节目中“不卑不亢,泰然自若”的表现令观众印象很深。有人这样评价,“诗词对人的意义不在于死记硬背,更在于我们每个人的遭遇、心境、喜怒哀乐。只有阅尽世事,才能把古人的意境‘浩然于胸’。

他的竞争对手北大才子彭敏这样评价他:“他是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一旦出手就震惊江湖!”

成名后雷海为得到众多媒体的关注,各种邀约采访如雪花飞来,有几十家企业机构还有经纪公司邀请,北京有家甚至开到百万年薪的邀请。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最后雷海为选择四川一家培训学校当教研老师,年薪20多万,负责教研编组工作,偶尔还会带学生出去游玩讲解诗词。

他说不喜欢在风口浪尖,更不想当网红,这份教研工作比较适合他,又能与他的爱好相结合,不用再为生存奔波,有更多的时间研究古诗词。

雷海为的人生轨迹因诗词而改变,因《诗词大会》而改变。

有句话说,8小时求生存,8小时外求发展。若想估计一个人的前程如何,就看看他业余在做什么。

雷海为在工作的间隙,会在白纸上写下背过的诗词题目,然后拍照,保存在手机里。做外卖员等餐时、闲暇时或送餐等红灯时,他便打开手机,或是掏出口袋里的《唐诗三百首》,反复记诵。哪怕是到成都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后,这个习惯依然保留着,“一天不背就感觉少了点什么”。

主持人董卿曾在他夺冠时赞叹,“我觉得你所有在日晒雨淋,在风吹雨打当中的奔波和辛苦,你所有偷偷地躲在那书店里背下的诗句,在这一刻都绽放出格外夺目的光彩。”

雷海为的励志故事也让我们明白,在奋力追逐物质目标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关心一下自己的精神灵魂,追求真正的诗和远方。

这是一部草根逆袭记,这是坚持梦想的力量,这是平凡人的追梦故事,当雷海为送外卖的同事们业余多是在刷视频,打牌,吹牛,他能依然保持精神追求,没有功利心,只有热爱。

作家毕淑敏说,“幸福是一种灵魂的成就。”从这点来看,雷海为是很幸福的人。

《真心英雄》里有句歌词:“平凡的人们,总是带给最多感动,”这也是雷海为夺冠后,大家如此关注的原因,大众更愿意看到普通人的真实生存状态,追梦经历。

另一位草根追梦故事,曾在我的《追梦路上,让灵魂发光》这本书里写到过,他就是王恒绩老师,16岁辍学,做过工地小工,守过书摊,送煤,洗碗工,当过12年厨师,在做这些工作期间,他业余一直在坚持读书写作。

后来,他因写作成为了杂志编辑,记者,8年影视编剧,去年他又成为重庆某大学的长驻老师,给他开到顶薪,只要他愿意可以一直干到70岁,授课是创意写作这块,业余依旧可以持续写作。

当编辑时,王老师被评为湖北省十大优秀编辑;当记者时,作品近百次获奖,多次上了焦点访谈;当作家时,发表了400万字,小说《疯娘》被收入《大学语文》课本,还在人民大会堂获得全国一等奖,并接受国家***颁奖。某部作品的**版权还被国外的某总理亲自下令政府购买了;当编剧时,他编剧的**《三袋米》获得团中央和教育部的双重嘉奖,在央视**频道重播30多次……

同王老师一起参加教学实践的同伴们都是90后的人,不是硕士,就是博士。一个早早辍学的乡村打工仔到破格成为大学老师,创作出那么多优秀作品,真真切切的一部草根传奇故事。

前年在武汉文友会上见到王老师,感觉他本人比同龄人要年轻,台上台下,侃侃而谈,幽默风趣,足见高情商,不管是他脱稿讲话,还是即兴朗诵,都那么从容淡定,让人记忆深刻,记得当时听过他朗诵周国平的《邂逅》舒婷的《致橡树》。回来后,我也把这两首诗读了很多遍,视王老师为精神偶像。

现场我看到他给大家所订的书签名,(他的书《三袋米》《疯娘》)钢笔字更是苍劲有力,像书法家似的,让人更想把他的书好好珍藏。

我问起他当年打工时是不是一直很努力读书,他说一有时间就把《红楼梦》反复看了至少有20多遍,并做笔记,坚持阅读写作没停过。

他在饭店打工时,业余写作两年多一分钱没有赚,直到第三年才发了篇赚了8元钱稿费。再后来厚积薄发,仅五千字《疯娘》这些年各种版权累计带来了小两百万收入,放眼如今太多人过于急功近利。

聚会那天,我曾和文友姐姐们聊起王老师,我说王老师不管是手写字,文章,还是台上演讲水平,都不像是初中生,很多重点大学生不一定有这高水平。有位姐姐说,王老师写作小有成绩时还不到30岁,这些年去过无数大学演讲,大大小小场合的会议,主要是后天不断锻炼出来的。

是啊!写作,书法,演讲每个行业都是需要时间的积累加持。学历不等于能力,文凭不等于水平。

雷海为和王老师的成功激励了无数人,他们的共性都是在做着一份谋生的工作时,坚持着自己的爱好,守护着自己的精神家园。数年后,那些看似无用的爱好,却彻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无用即大用。

诗与远方不一定非得有多少物质做支撑,但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永不言败的精神,更要有源自内心深处真正的热爱,唯有热爱才能长久。

愿我们“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山高水远,路远马亡”。

既要谋生,又要谋爱(爱好)“即使身在阴沟里,也要仰望星空。”

                                            共勉!

齐帆齐:写作者如何加入省级作协会员?

在这里遇见接地气的“齐帆齐”

与官方合作的年终大福利,一群人一起读书写作,共读经典,日更挑战获取贝。

齐帆齐写作成长营(迎新年大钜惠)

,以一份《闲适:享受生命本身》。

《等的滋味》是《诗人的执著和超脱》,《平淡的境界》是《习惯于失去》,《永远未完成》的是《人不只属于历史》的撰写。打开《潘多拉的盒子》,我发现《世上本无奇迹》,而且《生命本来没有名字》。顺着一条《侯家路》,我看见了《都市里的外乡人》,我看见了《临终的苏格拉底》,我看见了《哲学家和他的妻子》,我看见了《从一而终的女人》,我看见了《被废黜的国王》……夜已深沉,心儿依然和作者《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我寻觅着《流浪者和他的影子》,我独享着《文学的安静》,我仰望着《白兔和月亮》,我见识着《名人和明星》,我醒悟着《爱情不风流》……为了《心疼这个家》,为了《救世和自救》,我愿意读《永恒的书》,我愿意质疑《消费=享受?》,我愿意以《勇气证明信仰》,我更愿意于《有所敬畏》中作出《抉择》。是啊,我多么希望在《失去的岁月》中捞取《比成功更宝贵》的东西,在《困惑与坦然》中明白《沉默的价值》,在《诗人的花园》中弹奏《自我二重奏》,在《幸福的悖论》中懂得《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在《人与书之间》《与上帝邂逅》,在《义与利之外》《探究存在之谜》,《在沉默中面对》《时光村落里的往事》……

曾记得“沉默是金”,今又得到了周国平的诠释:“智者的沉默好似一口很深的泉源,从中汲出的语言之水也许很少,但滴滴晶莹,必含有很深的智慧。”

本性好怀旧,所以喜欢这样的话语:“有往事的人爱生命,对时光的流逝无比痛心。他们怀着特别的爱意,把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珍藏在心灵的谷仓里。”

因自己是一个女人,当然更加的欣赏“母性是女人天性中最坚韧的力量,这种力量一旦被唤醒,世上就没有她承受不了的苦难。”

一直习惯于单纯,怯弱于周旋,所以一见钟情于它——“在五光十色的现代世界中,让我们记住一个古老的真理: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

“喧哗的白昼过去了,世界重归于宁静。我坐在灯下,感到一种独处的满足。”这不正是自己的写照吗?

“我们永远不能占有时间,时间却掌握着我们的命运。在它宽大无边的手掌里,我们短暂的一生同时呈现,无所谓过去、现在、未来,我们的生和死、幸福和灾祸早已记录在案。”这不正是常常面对时间的追问和苦思吗?

……

记住回家的路》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上,心灵的宁静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 。机会诱惑人去尝试,压力逼迫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 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本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 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 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 家的路途。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的热闹的街巷和冷僻 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 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创业,去探险猎奇 ,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 世界。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 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 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惟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 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的宁静之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 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 相排斥的,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 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 个儿是散的。自我是一个中心点,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 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 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 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了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 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 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 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 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 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 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 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1998�5

<<人与书之间>>

弄了一阵子尼采研究,不免常常有人问我:"尼采对你的影响很大吧"有一回 我忍不住答道:"互相影响嘛,我对尼采的影响更大。"其实,任何有效的阅读不仅是吸收 和接受,同时也是投入和创造。这就的确存在人与他所读的书之间相互影响的问题。我眼中 的尼采形象掺入了我自己的体验,这些体验在我接触尼采著作以前就已产生了。

近些年来,我在哲学上的努力似乎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就是要突破学院化、概念化状

态, 使哲学关心人生根本,把哲学和诗沟通起来。尼采研究无非为我的追求提供了一种方便的学 术表达方式而已。当然,我不否认,阅读尼采著作使我的一些想法更清晰了,但同时起作用 的还有我的气质、性格、经历等因素,其中包括我过去的读书经历。

有的书改变了世界历史,有的书改变了个人命运。回想起来,书在我的生活中并无此类戏剧 性效果,它们的作用是日积月累的。我说不出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是什么,也不太相信形形色 色的"世界之最"。我只能说,有一些书,它们在不同方面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在我的心 灵历程中留下了痕迹。

中学毕业时,我报考北大哲学系,当时在我就学的上海中学算爆了个冷门,因为该校素有重 理轻文传统,全班独我一人报考文科,而我一直是班里数学课代表,理科底子并不差。同学 和老师差不多用一种怜悯的眼光看我,惋惜我误入了歧途。我不以为然,心想我反正不能一 辈子生活在与人生无关的某个专业小角落里。怀着囊括人类全部知识的可笑的贪欲,我选择 哲学这门"凌驾于一切科学的科学",这门不是专业的专业。

然而,哲学系并不如我想像的那般有意思,刻板枯燥的哲学课程很快就使我厌烦了。我成了 最不用功的学生之一,"不务正业",耽于课外书的阅读。上课时,课桌上摆着艾思奇编的 教科书,课桌下却是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易卜生等等,读得入迷。老师 课堂提问点到我,我站起来问他有什么事,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说来惭愧,读了几年哲学 系,哲学书没读几本,读得多的却是小说和诗。我还醉心于写诗,写日记,积累感受。现在 看来,当年我在文学方面的这些阅读和习作并非徒劳,它们使我的精神趋向发生了一个大转 变,不再以知识为最高目标,而是更加珍视生活本身,珍视人生的体悟。这一点认识,对于 我后来的哲学追求是重要的。

我上北大正值青春期,一个人在青春期读些什么书可不是件小事,书籍、友谊、自然环境三 者构成了心灵发育的特殊氛围,其影响毕生不可磨灭。幸运的是,我在这三方面遭遇俱佳, 卓越的外国文学名著、才华横溢的挚友和优美的燕园风光陪伴着我,启迪了我的求真爱美之 心,使我愈发厌弃空洞丑陋的哲学教条。如果说我学了这么多年哲学而仍未被哲学败坏,则 应当感谢文学。

我在哲学上的趣味大约是受文学熏陶而形成的。文学与人生有不解之缘,看重人的命运、个 性和主观心境,我就在哲学中寻找类似的东西。最早使我领悟哲学之真谛的书是古希腊哲学 家的一本著作残篇集,赫拉克利特的"我寻找过自己",普罗塔哥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的"未经首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犹如抽象概念迷雾中耸立的三座灯塔,照亮 了久被遮蔽的哲学古老航道。我还偏爱具有怀疑论倾向的哲学家,例如笛卡儿、休谟,因为 他们教我对一切貌似客观的绝对真理体系怀着戒心。可惜的是,哲学家们在批判早于自己的 哲学体系时往往充满怀疑精神,一旦构筑自己的体系却又容易陷入独断论。相比之下,文学 艺术作品就更能保持多义性、不确定性、开放性,并不孜孜于给宇宙和人生之谜一个终极答 案。

长期的文化禁锢使得我这个哲学系学生竟也无缘读到尼采或其他现代西方人的著作。上学时 ,只偶尔翻看过萧赣译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因为是用文言翻译,译文艰涩,未留下 深刻印象。直到大学毕业以后很久,才有机会系统阅读尼采的作品。我的确感觉到一种发现 的喜悦,因为我对人生的思考、对诗的爱好以及对学院哲学的怀疑都在其中找到了呼应。一 时兴发,我搞起了尼采作品的翻译和研究,而今已三年有余。现在,我正准备同尼采告别。

读书犹如交友,再情投意合的朋友,在一块耽得太久也会腻味的。书是人生的益友,但也仅 止于此,人生的路还得自己走。在这路途上,人与书之间会有邂逅,离散,重逢,诀别,眷 恋,反目,共鸣,误解,其关系之微妙,不亚于人与人之间,给人生添上了如许情趣。也许 有的人对一本书或一位作家一见倾心,爱之弥笃,乃至白头偕老。我在读书上却没有如此坚 贞专一的爱情。倘若临终时刻到来,我相信使我含恨难舍的不仅有亲朋好友,还一定有若干 册知己好书。但尽管如此,我仍不愿同我所喜爱的任何一本书或一位作家厮守太久,受染太 深,丧失了我自己对书对人的影响力。

1988�5

<<孔子的洒脱>>

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 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 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 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

以用 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 为某方面的专门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说他没出息, 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 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 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 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 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 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 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 惟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 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泼泼 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 ,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 切

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 的范围。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人,而一个人只要足够聪明,就决 不会看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 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也就不足怪了。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 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邦无道 "之时,能逃就逃("乘桴浮于海"),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言孙"),会装傻更妙("愚 不可及"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其本义不是形容愚蠢透顶,而是孔子夸奖某人装傻装得高 明极顶的话,相当于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他也不像基督那样,当你的左脸挨打时, 要你把右脸也送上去。有人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然后 说,应该是用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

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信"是他亲自 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 硁硁然小人哉")。要害是那两个"必"字,毫无变通的余地,把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还 反对遇事过分谨慎。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只是孔子并不赞成 ,他说再思就可以了。

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高兴的,它使我可以放 心承认孔子是一位够格的哲学家了,因为哲学家就是有智慧的人,而有智慧的人怎么会-点 不洒脱呢

1991�8

 一

 上大学时,一位爱书的同学有一天突然对我说:"谁知道呢,也许我们-辈子别无成就,到头来只是染上了戒不掉的书癖。"我从这自嘲中听出一种凄凉,不禁心中黯然。诚然,天下之癖,无奇不有,嗜书不过是其中一癖罢了。任何癖好,由旁人观来,都不免有几分可笑,几分可悲,书癖也不例外。

 有一幅题为《书痴》的版画,画面是一间藏书室,四壁书架直达天花板。一位白发老人站在高高梯凳顶上,胁下、两腿间都夹着书,左手持一本书在读,右手从架上又抽出一本。天花板有天窗,一缕阳光斜射在他的身上和书上。

 如果我看见这幅画,就会把它揣摩成一幅善意的讽刺画。偌大世界,终老书斋的生活毕竟狭窄得可怜。

 然而,这只是局外人的眼光,身在其中者会有全然不同的感想。叶灵凤先生年轻时见到这幅画,立刻"深刻地迷恋着这张画面上所表现的一切",毫不踌躇地花费重金托人从辽远的纽约买来了一张原版。

 读了叶先生的三集《读书随笔》,我能理解他何以如此喜欢这幅画。叶先生自己就是一个"书痴",或用他的话说,是一位"爱书家",购书、藏书、品书几乎成了他毕生的主要事业。他完完全全是此道中人,从不像我似的有时用局外人的眼光看待书痴。他津津乐道和书有关的一切,举凡版本印次,书中隽语,作家轶事,文坛掌故,他都用简洁的笔触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借他的书话,我仿佛不仅参观了他的藏书室,而且游览了他的既单纯又丰富的精神世界,领略了一位爱书家的生活乐趣。于是我想,人生在世的方式有千百种而每个人只能选择一种,说到底谁的生活都是狭窄的。一个人何必文垂千秋,才盖天下,但若能品千秋之文,善解盖世之才,也就算不负此生了。尤当嗜权嗜物恶癖风行于世,孰知嗜书不是一种洁癖,做爱书家不是淡泊中的一种执著,退避中的一种追求呢

 二

 叶先生自称"爱书家",这可不是谦辞。在他眼里,世上合格的爱书家并不多。学问家务求"开卷有益",版本家挑剔版本格式,所爱的不是书,而是收益或古董。他们都不是爱书家。

 爱书家的读书,是一种超越了利害和技术的境界。就像和朋友促膝谈心,获得的是精神上的安慰。叶先生喜欢把书比作"友人"或"伴侣"。他说常置案头的"座右书"是些最知己的朋友,又说翻开新书的心情就像在寂寞的人生旅途上为自己搜寻新的伴侣,而随手打开一本熟悉的书则像是不期而遇一位老友。他还借吉辛之口叹息那些无缘再读一遍的好书如同从前偶然邂逅的友人,倘若临终时记起它们,"这最后的诀别之中将含着怎样的惋惜"!可见爱书家是那种把书和人生亲密无间地结合起来的人,书在他那里有了生命,像活生生的人一样牵扯着他的情怀,陪伴着他的人生旅程。

 凡是真正爱书的人,想必都领略过那种澄明的心境。夜深人静,独坐灯下,摊开一册喜欢的书,渐觉尘嚣远遁,杂念皆消,忘却了自己也获得了自己。然而,这种"心境澄澈的享受"不易得。对于因为工作关系每天离不开书的职业读书人来说,更是难乎其难。就连叶先生这样的爱书家也觉得自己常常"并非在读书,而是在翻书、查书、用书",以致在某个新年给自己许下大愿:"今年要少写多读。如果做不到,那么,就应该多读多写。万万不能只写不读。"

 这是因为以读书为精神的安慰和享受,是需要一种寂寞的境遇的。由于寂寞,现实中缺少或远离友人,所以把书当友人,从书中找安慰。也由于寂寞,没有纷繁人事的搅扰,所以能沉醉在书中,获得澄明的享受。但寂寞本身就不易得,这不仅是因为社会的责任往往难于坚辞,而且是因为人性中固有不甘寂寞的一面。试看那些叫苦不迭的忙人,一旦真的门庭冷落,清闲下来,我担保十有八九会耐不住寂寞,缅怀起往日的热闹时光。大凡人只要有法子靠实际的交往和行动来排遣寂寞,他就不肯求诸书本。只有到了人生的逆境,被剥夺了靠交往和行动排遣寂寞的机会,或者到了人生的困境,怀着一种靠交往和行动排遣不了的寂寞,他才会用书来排遣这无可排遣的寂寞。如此看来,逆境和困境倒是有利于读书的。叶先生说:"真正的爱书家和藏书家,他必定是一个在广阔的人生道上尝遍了哀乐,而后才走入这种狭隘的嗜好以求慰藉的人。"我相信这是叶先生的既沉痛又欣慰的自白。一个人终于成了爱书家,多半是无缘做别的更显赫的家的结果,但他却也品尝到了别的更显赫的家所无缘品尝的静谧的快乐。

 三

 爱书家不但嗜爱读书,而且必有购书和藏书的癖好。那种只借书不买书的人是称不上爱书家的。事实上,在书的乐趣中,购和藏占了相当一部分。爱书的朋友聚到一起,说起自己购得一本好书时的那份得意,听到别人藏有一本好书时的那股羡慕,就是明证。

 叶先生对于购书的癖好有很准确的描述:"有用的书,无用的书,要看的书,明知自己买了也不会看的书,无论什么书,凡是自己动了念要买的,迟早总要设法买回来才放心。"由旁人看来,这种锲而不舍的购书欲简直是偏执症,殊不料它成了书迷们的快乐的源泉。购书本身是一种快乐,而寻购一本书的种种艰难曲折似乎化为价值添加到了这本书上,强化了购得时的快乐。

 书生多穷,买书时不得不费斟酌,然而穷书生自有他的"穷开心"。叶先生有篇文字专谈逛旧书店的种种乐趣,如今旧书业萧条已久,叶先生谈到的诸如"意外的发现"之类的乐趣差不多与我们无缘了。然而,当我们偶尔从旧书店或书市廉价买到从前想买而错过或嫌贵而却步的书时,我们岂不也感到过节一般的快乐,那份快乐简直不亚于富贾一举买下整座图书馆的快乐自己想来不禁哑然失笑,因为即使在购买别的商品时占了大十倍的便宜,我们也决不会这般快乐。

 由于在购书过程中倾注了心血,交织着情感,因此,爱书的人即使在别的方面慷慨大度,对于书却总不免有几分吝啬。叶先生曾举一例:中国古代一位藏书家在所藏每卷书上都盖印曰"借书不孝",以告诫子孙不可借书与人。这当然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我们每个爱书的人想必都体会过借书与人时的复杂心情,尤其是自己喜欢的书,一旦借出,就朝夕盼归,万一有去无回,就像死了一位亲人一样,在心中为它筑了一座缅怀的墓。可叹世上许多人以借钱不还为耻,却从不以借书不还为耻,其实在借出者那里,后者给他造成的痛苦远超过前者,因为钱是身外之物,书却是他的生命的一部分。

 爱书家的藏书,确是把书当作了他的生命的一部分。叶先生发挥日本爱书家斋藤昌三的见解,强调"书斋是一个有机体",因为它是伴随主人的精神历程而新陈代谢,不断生长的。在书斋与主人之间,有一个共生并存的关系。正如叶先生所说:"架上的书籍不特一本一本的跟收藏人息息相关,而且收藏人的生命流贯其中,连成一体。"这与某些"以藏书的丰富和古版的珍贵自满"的庸俗藏书家是大异其趣的。正因为此,一旦与主人断绝了关系,书斋便解体,对于别人它至多是一笔财产,而不再是一个有机体。那位训示子孙以"借书不孝"的藏书家昧于这层道理,所以一心要保全他的藏书,想借此来延续他死后的生命。事实上,无论古今,私人书斋是难于传之子孙的,因为子孙对它已不具有它的主人曾经具有的血肉相连的感情。这对于书斋主人来说,倒不是什么了不得的憾事,既然生命行将结束,那和他生死与共的书斋的使命应该说是圆满完成了。

 四

 叶先生的《读书随笔》不单论书的读、购、藏,更多的篇幅还是论他所读过的一本本具体的书,以及爱书及人,论他所感兴趣的一个个具体的作家。其中谈及作家的奇癖乖行,例如十九世纪英国作家的吸鸦片成风,纪德的同性恋及其在作品中的自我暴露,普鲁斯特的怕光、怕冷、怕声音乃至于要穿厚大衣点小灯坐在隔音室里写作,这些固可博人一粲。但是,谈及人和书的命运的那些篇什又足令人扼腕叹息。

 作家中诚有生前即已功成名就、人与书俱荣的幸运儿,然更不乏穷困潦倒一生、只留下身后名的苦命人。诗人布莱克毕生靠雕版卖艺糊口,每当家里分文不名,他的妻子便在吃饭时放一只空餐盆在他面前,提醒他拿起刻刀挣钱。汤普生在一家鞋店做帮工,穷得买不起纸,诗稿都写在旧账簿和包装纸上。吉辛倒是生前就卖文为生,但入不敷出,常常挨饿,住处简陋到没有水管,每天只好潜入图书馆的盥洗室漱洗,终遭管理员发现而谢绝。只是待到这些苦命作家撒手人间,死后终被"发现",生前连一碗粥、一片面包也换不到的手稿便突然价值千金,但得益的是不相干的后人。叶先生叹道:"世上最值钱的东西是作家的原稿,但是同时也是最不值钱的。"人亡书在,书终获好运,不过这好运已经和人无关了。

 作家之不能支配自己的书的命运,还有一种表现,就是有时自己寄予厚望的作品被人遗忘,不经意之作却得以传世。安徒生一生刻意经营剧本和长篇小说,视之为大树,而童话只是他在余暇摆弄的小花小草,谁知正是这些小花小草使他在文艺花园里获得了不朽地位。笛福青壮年时期热衷于从政经商,均无成就,到六十岁屈尊改行写小说,不料《鲁滨逊漂流记》一举成名,永垂史册。

 真正的好作品,不管如何不受同时代人乃至作者自己的重视,它们在文化史上大抵终能占据应有的地位。里尔克说罗丹的作品像海和森林一样,有其自身的生命,而且随着岁月继续在生长中。这话也适用于为数不多的好书。绝大多数书只有短暂的寿命,死在它们的作者前头,和人一起被遗忘了。只有少数书活得比人长久,乃至活在世世代代的爱书家的书斋里,也就是说,被组织进他们的有机体,充实了他们的人生。

 爱书家的爱书纯属个人爱好,不像评论家的评书是一种社会责任,因而和评论家相比,爱书家对书的选择更不易受权势或时尚左右。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形:一本好书在评论界遭冷落或贬斥,却被许多无名读者热爱和珍藏。这种无声的评论在悠长的岁月中发挥着作用,归根结底决定了书籍的生命。也许,这正是爱书家们在默默无闻中对于文化史的一种参与

 以上就是作文栏目为你带来的周国平散文《 爱书家的乐趣 》,希望对你会喜欢,谢谢阅读。

  精选散文推荐

 如果你有好的作品,也可以点击下方“ 我要投稿” 把作品发给我们,届时将会让更多的读者欣赏到您的大作!

周国平简介

出生年月:1946年 籍贯:上海人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哲学系

代表作:《爱与孤独》 《岁月与性情》 《人与永恒》等

主要经历

周国平:著名诗人、哲学家。曾著有纪实文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学术著作《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销量均突破十万。另有《守望的距离》、《人与永恒》等散文集,以及《悲剧的诞生》、《偶像的黄昏》等多部译著。部分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

出生年月:1946年 籍贯:上海人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哲学系 代表作:《爱与孤独》 《岁月与性情》 《人与永恒》等 主要经历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 在我们使用的教材语文版的第六册有他的一篇叫《家》的文章!

周国平,1946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自传《岁月与性情》等。

可到以下网址查看他的著作!

周国平,1946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自传《岁月与性情》等。

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98年底以前作品结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

主要作品有: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守望的距离

\妞妞\岁月与性情

参考资料:

作家导读周国平的个人资料:

1945年生于上海

1950年入学于上海市紫金小学

1956年入学于上海市成都中学

1959年入学于上海市上海中学

1962年入学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68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到湖南农场劳动一年半,然后分配到广西资源县工作

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

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98年底以前作品结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周国平有读书的癖好,在他少年甚至童年时代便已见端倪。因为“那是一个求知欲汹涌勃发的年龄”,无须名著佳篇,随便一本稍微有趣的读物就能点燃周国平对书籍的强烈好奇:“回想起来,使我发现书籍之可爱的不过是上小学时读到的一本普通的儿童读物,那里面讲述了一个淘气孩子的种种恶作剧,逗得我不停地捧腹大笑。”从此以后,看得懂看不懂的书都会使他眼馋心痒。

周国平在考上北大哲学系后,尽管哲学是“凌驾于一切科学的科学”,但他对课外书还是有浓厚的阅读兴趣。上课时,课桌上摆着艾思奇编的教科书,课桌下却是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易卜生等文学家的著作。与此同时,他还醉心于写诗,写日记,积累感受。“现在看来,当年我在文学方面的这些阅读和习作并非徒劳。”周国平平静地说,“我在哲学上的趣味大约是受文学熏陶而形成的。”

周国平不但嗜爱读书,而且有购书和藏书的癖好。他说:“事实上,在书的乐趣中,购和藏占了相当一部分。爱书的朋友聚到一起,说起自己购得一本好书时的那份得意,听到别人藏有一本好书时的那股羡慕,就是明证。”谈及逛旧书店的种种乐趣,周国平兴致盎然:“当我偶尔从旧书店或书市廉价买到从前想买而错过或嫌贵而却步的书时,感到有过节一般的快乐,那份快乐简直不亚于富贾一举买下整座图书馆的快乐。”由于在购书过程中倾注了心血,交织着情感,因此,爱书的周国平即使在别的方面慷慨大度,对于书却总不免有几分吝啬。他说,这缘于“每个爱书的人想必都体会过借书与人时的复杂心情,尤其是自己喜欢的书,一旦借出,就朝夕盼归,万一有去无回,就像死了一位亲人一样,在心中为它筑了一座缅怀的墓。”

因此,周国平总喜欢把书比作“友人”或“伴侣”。他说常置案头的“座右书”是些最知己的朋友,又说翻开新书的心情就像在寂寞的人生旅途上为自己搜寻新的伴侣,而随手打开一本熟悉的书则像是不期而遇一位老友。他还借吉辛之口叹息那些无缘再读一遍的好书如同从前偶然邂逅的友人,倘若临终时记起它们,“这最后的诀别之中将含着怎样的惋惜”!

当今有不少爱读书的人,读到后来,有一天自己会拿起笔来写书,周国平也是其中之一。由于勤奋笔耕,他现已成为一位著名的散文家。周国平告诉记者:“我承认我从写作中获得了许多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并不能代替读书的快乐。有时候我还觉得,写作侵占了我的读书时间,使我蒙受了损失。写作毕竟是一种劳动和支出,而读书纯粹是享受和收入。我向自己发愿,今后要少写多读,人生几何,我不该亏待了自己。”

这里是他的博客:http://booksinacomcn/nzt/1095142697_zhouguopingzxj/ http://blogsinacomcn/m/zhouguoping

推荐您去看看~~

以下是您要的资料:

1945年生于上海

1950年入学于上海市紫金小学

1956年入学于上海市成都中学

1959年入学于上海市上海中学

1962年入学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68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到湖南农场劳动一年半,然后分配到广西资源县工作

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

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98年底以前作品结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周国平有读书的癖好,在他少年甚至童年时代便已见端倪。因为“那是一个求知欲汹涌勃发的年龄”,无须名著佳篇,随便一本稍微有趣的读物就能点燃周国平对书籍的强烈好奇:“回想起来,使我发现书籍之可爱的不过是上小学时读到的一本普通的儿童读物,那里面讲述了一个淘气孩子的种种恶作剧,逗得我不停地捧腹大笑。”从此以后,看得懂看不懂的书都会使他眼馋心痒。

周国平在考上北大哲学系后,尽管哲学是“凌驾于一切科学的科学”,但他对课外书还是有浓厚的阅读兴趣。上课时,课桌上摆着艾思奇编的教科书,课桌下却是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易卜生等文学家的著作。与此同时,他还醉心于写诗,写日记,积累感受。“现在看来,当年我在文学方面的这些阅读和习作并非徒劳。”周国平平静地说,“我在哲学上的趣味大约是受文学熏陶而形成的。”

周国平不但嗜爱读书,而且有购书和藏书的癖好。他说:“事实上,在书的乐趣中,购和藏占了相当一部分。爱书的朋友聚到一起,说起自己购得一本好书时的那份得意,听到别人藏有一本好书时的那股羡慕,就是明证。”谈及逛旧书店的种种乐趣,周国平兴致盎然:“当我偶尔从旧书店或书市廉价买到从前想买而错过或嫌贵而却步的书时,感到有过节一般的快乐,那份快乐简直不亚于富贾一举买下整座图书馆的快乐。”由于在购书过程中倾注了心血,交织着情感,因此,爱书的周国平即使在别的方面慷慨大度,对于书却总不免有几分吝啬。他说,这缘于“每个爱书的人想必都体会过借书与人时的复杂心情,尤其是自己喜欢的书,一旦借出,就朝夕盼归,万一有去无回,就像死了一位亲人一样,在心中为它筑了一座缅怀的墓。”

因此,周国平总喜欢把书比作“友人”或“伴侣”。他说常置案头的“座右书”是些最知己的朋友,又说翻开新书的心情就像在寂寞的人生旅途上为自己搜寻新的伴侣,而随手打开一本熟悉的书则像是不期而遇一位老友。他还借吉辛之口叹息那些无缘再读一遍的好书如同从前偶然邂逅的友人,倘若临终时记起它们,“这最后的诀别之中将含着怎样的惋惜”!

当今有不少爱读书的人,读到后来,有一天自己会拿起笔来写书,周国平也是其中之一。由于勤奋笔耕,他现已成为一位著名的散文家。周国平告诉记者:“我承认我从写作中获得了许多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并不能代替读书的快乐。有时候我还觉得,写作侵占了我的读书时间,使我蒙受了损失。写作毕竟是一种劳动和支出,而读书纯粹是享受和收入。我向自己发愿,今后要少写多读,人生几何,我不该亏待了自己。”

周国平

中文名称: 周国平

性 别: 男

职 务: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生 卒 年: 1945~

国 别: 中国

作品(未发表): 尼采的哲学贡献

省 : 上海市

生平简介

周国平 1945年7月生,上海市人,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学术专长是现代外国哲学。1967年7月毕业於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学习,先后取得哲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

主要代表作有:《尼采:在世纪的转捩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专著)、《只有一个人生》(专著)、《人与永恒》(专著)、《博士论丛》(合编)、《胡塞尔的意义理论》(论文),译有《尼采美学文选》……。

周国平简历: 1945年 7月25日生于上海 1950年 入学于上海市紫金小学 1956年 入学于上海市成都中学 1959年 入学于上海市上海中学 1962年 入学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68年 从北京大学毕业,到湖南农场劳动一年半,然后分配到广西资源县工作 1978年 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 1981年 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院工作至今 周国平著译年表 1986年 著:<苏联当代哲学>(合著),人民出版社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上海人民出版社(台湾版1992) 译:《论辨证法的叙述方法》(合译),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三联书店 《尼采诗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7年 著:《诗人哲学家》(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偶像的黄昏》,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年 著:《人与永恒》,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 著:《尼采与形而上学》,湖南教育出版社 译:《谢林传》(合译),商务印书馆 1991年 著:《忧伤的情欲》,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2年 著:《人与永恒》(增补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只有一个人生》,四川大学出版社(台湾版1992) 《断肠人在天涯——元代散曲新赏》,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4年 著:《今天我活着》,安徽文艺出版社 译:《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商务印书馆(香港商务版1993) 1995年 著:《迷者的悟》,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6年 著:《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广东教育出版社 《爱与孤独》,天津人民出版社 <语言与哲学——当代英美与德法传统比较研究>(合著)三联书店

周国平简介和精彩语录

周国平简介:

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98年底以前作品结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等。

周国平精彩语录:

在现实中,爱往往扮演受难者的角色,因为受难而备受赞美

无止境的浪漫会产生另一种审美疲劳,频繁地换性伴侣也会丧失性经验的新鲜感

沉湎于网络不能自拔,在我看来是无能的表现。有种的去找真男人真女人面对面过招

关于好女人,我提过两个标准——灵性和弹性,现在仍觉得对。这主要是讲性格,如果这两个特征表现在身体上,也就是性感了。我崇拜的是女性,而不是每一个女人

不论是谁,不论他(她)多么痴情或多么崇高,如果他的爱长期没有回报,始终不被爱,他的爱是坚持不下去的

对于人的情感,科学永远只能解释局部,不能解释全部

在真实的爱中必定包含痛苦。脆弱往往是由太依赖别人造成的

恋爱是人生最美妙的时光之一,是神的赐予,可遇而不可求。如果真正相爱,就应该争取一种比较稳定的结合这里是他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m/zhouguoping

推荐您去看看~~

以下是您要的资料:

1945年生于上海

1950年入学于上海市紫金小学

1956年入学于上海市成都中学

1959年入学于上海市上海中学

1962年入学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68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到湖南农场劳动一年半,然后分配到广西资源县工作

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

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98年底以前作品结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周国平有读书的癖好,在他少年甚至童年时代便已见端倪。因为“那是一个求知欲汹涌勃发的年龄”,无须名著佳篇,随便一本稍微有趣的读物就能点燃周国平对书籍的强烈好奇:“回想起来,使我发现书籍之可爱的不过是上小学时读到的一本普通的儿童读物,那里面讲述了一个淘气孩子的种种恶作剧,逗得我不停地捧腹大笑。”从此以后,看得懂看不懂的书都会使他眼馋心痒。

周国平在考上北大哲学系后,尽管哲学是“凌驾于一切科学的科学”,但他对课外书还是有浓厚的阅读兴趣。上课时,课桌上摆着艾思奇编的教科书,课桌下却是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易卜生等文学家的著作。与此同时,他还醉心于写诗,写日记,积累感受。“现在看来,当年我在文学方面的这些阅读和习作并非徒劳。”周国平平静地说,“我在哲学上的趣味大约是受文学熏陶而形成的。”

周国平不但嗜爱读书,而且有购书和藏书的癖好。他说:“事实上,在书的乐趣中,购和藏占了相当一部分。爱书的朋友聚到一起,说起自己购得一本好书时的那份得意,听到别人藏有一本好书时的那股羡慕,就是明证。”谈及逛旧书店的种种乐趣,周国平兴致盎然:“当我偶尔从旧书店或书市廉价买到从前想买而错过或嫌贵而却步的书时,感到有过节一般的快乐,那份快乐简直不亚于富贾一举买下整座图书馆的快乐。”由于在购书过程中倾注了心血,交织着情感,因此,爱书的周国平即使在别的方面慷慨大度,对于书却总不免有几分吝啬。他说,这缘于“每个爱书的人想必都体会过借书与人时的复杂心情,尤其是自己喜欢的书,一旦借出,就朝夕盼归,万一有去无回,就像死了一位亲人一样,在心中为它筑了一座缅怀的墓。”

周国平简历: 1945年 7月25日生于上海 1950年 入学于上海市紫金小学 1956年 入学于上海市成都中学 1959年 入学于上海市上海中学 1962年 入学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68年 从北京大学毕业,到湖南农场劳动一年半,然后分配到广西资源县工作 1978年 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 1981年 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院工作至今 周国平著译年表 1986年 著:<苏联当代哲学>(合著),人民出版社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上海人民出版社(台湾版1992) 译:《论辨证法的叙述方法》(合译),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三联书店 《尼采诗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7年 著:《诗人哲学家》(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偶像的黄昏》,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年 著:《人与永恒》,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 著:《尼采与形而上学》,湖南教育出版社 译:《谢林传》(合译),商务印书馆 1991年 著:《忧伤的情欲》,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2年 著:《人与永恒》(增补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只有一个人生》,四川大学出版社(台湾版1992) 《断肠人在天涯——元代散曲新赏》,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4年 著:《今天我活着》,安徽文艺出版社 译:《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商务印书馆(香港商务版1993) 1995年 著:《迷者的悟》,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6年 著:《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广东教育出版社 《爱与孤独》,天津人民出版社 <语言与哲学——当代英美与德法传统比较研究>(合著)三联书店

周国平简介和精彩语录

周国平简介:

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98年底以前作品结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等。

周国平精彩语录:

在现实中,爱往往扮演受难者的角色,因为受难而备受赞美

无止境的浪漫会产生另一种审美疲劳,频繁地换性伴侣也会丧失性经验的新鲜感

沉湎于网络不能自拔,在我看来是无能的表现。有种的去找真男人真女人面对面过招

关于好女人,我提过两个标准——灵性和弹性,现在仍觉得对。这主要是讲性格,如果这两个特征表现在身体上,也就是性感了。我崇拜的是女性,而不是每一个女人

不论是谁,不论他(她)多么痴情或多么崇高,如果他的爱长期没有回报,始终不被爱,他的爱是坚持不下去的

对于人的情感,科学永远只能解释局部,不能解释全部

在真实的爱中必定包含痛苦。脆弱往往是由太依赖别人造成的

恋爱是人生最美妙的时光之一,是神的赐予,可遇而不可求。如果真正相爱,就应该争取一种比较稳定的结合这里是他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m/zhouguoping

推荐您去看看~~

以下是您要的资料:

1945年生于上海

1950年入学于上海市紫金小学

1956年入学于上海市成都中学

1959年入学于上海市上海中学

1962年入学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68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到湖南农场劳动一年半,然后分配到广西资源县工作

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

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98年底以前作品结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周国平有读书的癖好,在他少年甚至童年时代便已见端倪。因为“那是一个求知欲汹涌勃发的年龄”,无须名著佳篇,随便一本稍微有趣的读物就能点燃周国平对书籍的强烈好奇:“回想起来,使我发现书籍之可爱的不过是上小学时读到的一本普通的儿童读物,那里面讲述了一个淘气孩子的种种恶作剧,逗得我不停地捧腹大笑。”从此以后,看得懂看不懂的书都会使他眼馋心痒。

周国平在考上北大哲学系后,尽管哲学是“凌驾于一切科学的科学”,但他对课外书还是有浓厚的阅读兴趣。上课时,课桌上摆着艾思奇编的教科书,课桌下却是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易卜生等文学家的著作。与此同时,他还醉心于写诗,写日记,积累感受。“现在看来,当年我在文学方面的这些阅读和习作并非徒劳。”周国平平静地说,“我在哲学上的趣味大约是受文学熏陶而形成的。”

周国平不但嗜爱读书,而且有购书和藏书的癖好。他说:“事实上,在书的乐趣中,购和藏占了相当一部分。爱书的朋友聚到一起,说起自己购得一本好书时的那份得意,听到别人藏有一本好书时的那股羡慕,就是明证。”谈及逛旧书店的种种乐趣,周国平兴致盎然:“当我偶尔从旧书店或书市廉价买到从前想买而错过或嫌贵而却步的书时,感到有过节一般的快乐,那份快乐简直不亚于富贾一举买下整座图书馆的快乐。”由于在购书过程中倾注了心血,交织着情感,因此,爱书的周国平即使在别的方面慷慨大度,对于书却总不免有几分吝啬。他说,这缘于“每个爱书的人想必都体会过借书与人时的复杂心情,尤其是自己喜欢的书,一旦借出,就朝夕盼归,万一有去无回,就像死了一位亲人一样,在心中为它筑了一座缅怀的墓。”

『壹』 适合朗诵的带有人物对话的故事

四月里的秘密,题材为诗歌。时间四分多。

还有比较经典的散文《小桔灯》也适合朗诵。情节感人的还有《福妮》。可搭配班得瑞的一些舒缓型音乐。文章在一些文学网站都可以搜到,网络也行。

『贰』 精炼,故事性强,有强烈情感的诗歌或者散文, 急求 诗歌朗诵,

《邂逅》

周国平

那年冬天,你围着绿色加长的围巾,站在雪花漫天的山谷。

在我沉甸甸的记忆里,山谷里没有行人,没有声音,只有雪和雪中的雪白。

你为什么来到这里?

这是一个永远的谜,像音乐一样飘渺、像雪山一样沉静!

我从你的身旁走过,带不走你身上的一片雪花,亦带不走你双眸中的一丝忧愁。

然而,我没有停下脚步,就像风过,就像溪流。

风过和溪流,将我带到更远的岁月。

而我总是频频的回首,一次次地怀想,那无声的邂逅,

那静静的山冈和雪中站立的倩影。

你不知道我的名字,而我也不知道你是谁。

多少年以后,我突然想到,那里正是我梦的开始,我思的源头。

重回旧地,而你又在哪里?雪山依旧,层林尽染,

只是多了时空、多了苍茫、多了我这零余者落寞的脚步

我静静站在那里,与雪山相融,与冰天接壤。

《南方的夜》

作者:冯至

我们静静地坐在湖滨,

听燕子给我们讲讲南方的静夜。

南方的静夜已经被它们带来,

夜的芦苇蒸发着浓郁的热情──

我已经感到了南方的夜间的陶醉,

请你也嗅一嗅吧这芦苇丛中的浓味。

你说大熊星总像是寒带的白熊,

望去使你的全身都觉得凄冷。

这时的燕子轻轻地掠过水面,

零乱了满湖的星影──

请你看一看吧这湖中的星象,

南方的星夜便是这样的景象。

你说,你疑心那边的白果松,

总仿佛树上的积雪还没有消融。

这时燕子飞上了一棵棕榈,

唱出来一种热烈的歌声──

请你听一听吧燕子的歌唱,

南方的林中便是这样的景象。

总觉得我们不像是热带的人,

我们的胸中总是秋冬般的平寂。

燕子说,南方有一种珍奇的花朵,

经过二十年的寂寞才开一次──

这时我胸中忽觉得有一朵花儿隐藏,

它要在这静夜里火一样地开放!

『叁』 求一篇小文章,三分钟之内能够念完。要求内容是散文故事类。

浮生若年华

文 / little god

蔷薇凋落了一地,交叉路口街边的霓虹灯还没关

天空的乌云像黑色的棉花糖,薰衣草的爱还没有变成泡沫,我已经不习惯微笑

被放进了牛奶的巧克力还没有被温度融化,我穿上黑色夹克,慢慢的远去,慢慢地走

小衣已经走了一年,我去他曾经走过的鹅卵石路,吹他还没吹完得叶笛。

游乐场的小丑披上彩妆,倘若我还记得那一串串美妙的气球是什么时候飞走,何必那么伤感。

是什么时候认识小衣的呢,我伸起手去抚摸远去的白云,却找不回往日的时光。

是在一个游戏,很幼稚的游戏,幼稚到不属于我的时光。

当我在页面上大张旗鼓地说“我要找哥哥,一个能照顾我的哥哥”。坐在我旁边的他冷不丁地冒了一句,“好啊,我当你哥哥”。像是阳光的微笑。我对他撒谎说我是个男生,他就小心地说了一句“弟弟”。其实我很爱骗人,我就像个匹诺曹一样惹人厌。对他说了数不清的谎话。

第一次发现,其实小衣并不爱笑,他脾气有点暴躁。

因为什么?我的谎话被揭穿了。

他开始烦躁,开始发怒。我在看着他一遍又一遍地对我说着伤人的话后,坚决地把他给拉进黑名单。

这世界没有他了,我是不是开始失落了?

我始终经不起风吹浪打。决定向他认错。我受到了他的冷漠,但是感觉,他还是那么天真。果然,过了不久。他真的还是把我当成他最好的朋友。他告诉我,他要出国了,出国治病,我笑了笑,点了点头。可他一去就不返了,我始终等待着,开始觉得,他在骗我么?

我开始依赖他,我在游戏中翻过一遍又一遍他写给我的留言,一遍又一遍的在QQ中翻看那聊天记录。可是往日已经不会再回来了。他当了我一年的朋友,我做了一个骗子。

在深夜的十一点。那个期盼着的头像终于亮了。我觉得我会激动地说不出话来,可是还是把一肚子的苦水都向他发泄。他还是是我最好的聆听者。他告诉我他交了女朋友了,叫安德里娅。我在脑子里发疯地想着外国女孩金发碧眼的漂亮模样,可到最后还是不禁冷笑自己配不上他。

他开始上线了,时不时的。这对我来说是最快乐的事情。我一遍又一遍地听着Girl friend。我听懂那歌词,听得彻底,听的哭了。我很爱他,可是还是鼓不起勇气对他说出这一切。

我承受不住他和我会心的交流,他把所有的秘密都告诉我,告诉我他喜欢的人,喜欢的事情,喜欢的一切。我开始心虚。对他说他用不着对我那么好,我承受不了。我开始逃避,他却越来越想找我。他对我说,其实他一早就知道我说的都不是真的,他知道我在骗他,他知道我所说的都是谎言。我并不希望我能够怎么样成长,我只知道我在他的照耀下再也抬不起头。

后来的后来,他走了。我总是爱梦到他。梦中的他还是那么天真烂漫,我曾经不止一遍问过他“如果我死了你怎么办”。他的答案老是会变,第一次说“我会为你祝福”。第二次说“我会让所有的人来为你祈祷”。第三次就是“我可能会犯病”。很多很多次我已经不记得了,我已经不祈祷有一个男孩对我说“嗨,我是小衣,你的哥哥”。

『肆』 故事性散文

突然、狠抄想喝一杯奶茶

突然想起和他一起的味道

突然狠想知道他过的怎样

突然狠想和再见上一面

一起再去那家奶茶店

依然我喝原味椰果奶茶

他喝柠檬汁

然后再到那个公园坐坐

看看路人

那时我们会说

看那个小孩,好可爱

然后深沉的想

咱们以后的宝贝会不会更可爱呢

他说:老人家说,男孩子像妈妈,女孩子像爸爸,所以以后你要生个男孩子,那样我就有两个宝贝了,一个大宝贝,一个小宝贝

我说:你这是借口,明明就是自己喜欢男孩子,才要我生男孩子,才不会是因为会长的像我

然后

他就笑着说:你要是不喜欢呢,那就生女孩子吧,别人都说女孩子是妈妈的贴身小护士,可以陪着妈妈不寂寞

最后我狠凶的说:哪有你想生什么就什么的啊,又不可以提前把宝宝安置进去

最后我们都笑了,背靠背的看着美丽的夕阳

『伍』 要一首带故事性的诗或者散文

席慕容《疑问》、复仔细找制,采纳

我用一生

来思索一个问题

年轻时如羞涩的 蓓蕾

无法启口

等花满枝丫

却又别离

而今夜相见

却又碍着你我的白发

可笑啊 不幸的我

终于要用一生

来思索一个问题

『陆』 故事类有对话的散文

杨朔的《荔枝蜜》

『柒』 推荐个故事性强叙事性强的散文

去散文网看看吧。我经常去。sanwen5很多叙事散文。希望你能喜欢。

『捌』 求故事性叙事散文~求故事性叙事散文

胡适的《我的母亲》

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刘鸿伏的《父亲》

丰子恺的《送考》

王英琦的《看社戏》

孙犁的《鞋的故事》

刘志成的《怀念红狐》

我记得这些是叙事散文

『玖』 求一篇画面感强,有故事情节的叙事性散文,最好是感人的

野鸭

一天,我在小山上漫步,忽然看见在一束枯草旁边躺着一只野鸭

起初,我以为这只野鸭是害怕被人发觉,藏在那儿的,我就用手杖拨了她一下,想叫她站起来,可是她却一动也不动

我觉得很奇怪,便俯下身细看这时我才发现她已经死了她身体的一侧微微向上翘起,脖子向前伸出去,张着嘴,里面塞满了雪她的翅膀稍稍张开来,一条腿略微伸向后面在她的腿跟前有两只蛋看见这两只蛋,我便把这死鸭提起来果然在她身子底下有一个巢,里面盛着十一只蛋,连同外面的两只,一共是十三只

我将她仔细地审视了一番没有发现一处伤痕或遭受暴力的迹象从她身上的各种情形看,她是被冻死的虽然我看到的只是些表面现象,但我还是毫不迟疑地做出了这个结论:她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同那场暴风雪进行了一番殊死的斗争以后死去的

我望着这只野鸭,思绪久久不能平静我想,这是一种多么深沉,多么感人肺腑的爱啊

可怕的风雪席卷了这个孤寂而荒凉的小山,凛冽刺骨的寒风令人窒息而这只可怜的野鸭却不顾这一切竟然敢向她的敌人挑战,执意保卫着自己的家和孩子,直到精疲力尽,再也无力这样做的时候,毅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太阳已经落下去了,苍茫的暮色渐渐隐没了远处的山峦我用一张大纸把她们包起来,在地上挖了一个小小的坟,将她们母子放进去,用泥土把她们埋起来我把她们留给大地母亲,便继续向前走我的路了

『拾』 故事性散文和叙事性散文的区别

希望可以帮到你: 散文的一大类,主要是叙事,抒情。与记叙文不同的是,叙事性散文只有 ,没有结果,没有议论部分,而多一个抒情部分,让结构更加明了,叙事性散文一般很受到大家的欢迎。叙事性散文比抒情性散文多一个叙事部分,从头到尾是叙事部分,没有记叙文那种鲜明的开头。 下面我提出记叙性散文应注意的两点: 一:要选择典型且富有生活气息,但一定不能照抄生活,要有丰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尤其是在写一些历史故事,要有“目击”现场的能力,学会运用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甚至可以选择与历史人物直接对话的方式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可读性。 二:二是要准确地捕捉事物的细部特征,同时要学会力求用简约生动的笔触去勾勒、描摹,给读者留下鲜明突出的印象。描写分两种:一类是白描,一类是细描。白描是一种简洁朴素、不加渲染的描写方法,而细描则要求笔法工整,描绘细腻。如果说白描相当于中国画中的写意,那么细描更像是中国画中的工笔,但对于高考作文800字的篇幅来讲不论运用哪一类,都应尽量简洁、干净,一般不会是浓墨重彩,关键在于抓住细节的精神。

读散文诗歌可以提高你的层次,提升你的综合素质,通过阅读,你不仅可以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方法,也能在无形中为自己增加一抹书卷文艺的气息,让你的气质更加出众。

读散文诗歌能提升你的文笔,文笔好了,用处还是蛮多的。比如发表些文章,自我满足下,慢慢也有了点小名声。再不济,情书至少写得好一点,这可是打动女孩子的利器。工作后,相比别人你能写,这也是一个特长,意味着更多的机会。

扩展资料:

经典诗歌推荐:

余光中的《乡愁》;席慕蓉的《乡愁》;敖红亮的《乡愁》;北石的《乡愁》;冯至的《南方的夜》;刘半农教的《我如何不想她》;何其芳的《预言》 ;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送给天堂的孩子》;《为了那盏温暖的灯》;周国平的《邂逅》;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郭小川《望星空》;郭沫若的《地球我的母亲》;周聪的《多情自古江南雨》;快乐的漂泊的《拥抱春天》;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2478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5
下一篇2023-11-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