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为什么被北大学子轰下讲台?

于丹为什么被北大学子轰下讲台?,第1张

具有很高名气的文化偶像有很多,但能够真正内敛自己的本性,做到自己的本职的文化偶像少之又少。说起文化偶像,大家应该第一个想起的是高晓松。于丹于1965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己的父亲也是红极一时的国学大师。也许是在自己父亲的熏陶下,于丹对于文化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功夫不负有心人,于丹在自己高考结束以后,成功的进入了北京师范大学的中文系,继续探索国学的奥秘。一年又一年,时间来到了于丹30岁的时候,也许是因为她起步比别的小孩更早。于丹在30岁如此年轻的情况下,成为了北京大学的讲师。

曾几何时,于丹借助于《百家讲坛》平台,完美地实现了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变现的可能。试想过去的学术象牙塔就是冷板凳,又有多少人愿意问津。电视和网络的双重平台,把她从之前的默默无闻,直接推上了前台。

然而成也平台,败也平台。一旦被推上万人瞩目之处,身处聚光灯下,不但自己的一言一行被全部看到,还会因为镁光灯的作用,被无限放大。于丹本身就因为聚光灯的效应,将自己真实的一面暴露了出来。最终,也彻底败在了真实面前。

作为曾风光无限的一名国学大师,于丹却慢慢的背负着众多的质疑,甚至在2012年受邀参加北大的昆曲讲座之时,作为一代国学大师的她竟然被一众北大学子轰下了台!这样的事情发生,无疑是给于丹的事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那么北大学子为何会将国学大师轰下台呢?其实,这跟于丹之前的行为有关。

在人们的印象之中,于丹是一位谦和有礼、满腹经纶的才女,是为读书人所敬仰的对象。然而在2009年之时闹得沸沸扬扬的伦敦事件,却在一时间将于丹推上了风口浪尖,让人们心中对她的形象完全颠覆了。

文化讲究传承,但是几千年来,传播平台的限制,使得文化以及真理,始终掌控在少数人的手里。文化对于大众和草根相当遥远,即便生活处处都蕴含着文化的真理,可惜诠释的权力始终掌控在有文化的人手里。正因为如此,在传播平台扩展之后,才有了一股解读文化的热潮。

所谓解读文化本身,就是因为文化本身的局限性,限制了它广远传播的趋势。于丹最初的走红,就是从解读《论语》开始的。因为文言和白话之间的这种隔阂和断代,导致大多人对于传统经典的认知是一片空白,而一个"解读人"的存在,正好起到了桥梁的连接作用。

在演讲的过程中,北大的学子发现,于丹其实对于《论语》的理解真的非常的浅。而整个讲座的中心并不是她这本书,讲的更多的是一些鸡汤故事,这让许多北大学子非常的不满意。

让观众们感觉到这位国学大师在打自己的脸。遇到这样的事情,其实并不愤怒,更让人感觉到的是可惜。明明都是红极一时的国学大师,为何会搞出这样的事情呢?这是因为名利让他们红了眼,让他们无法更加专注于国学本身,变得浮躁起来。这是导致许多问题的原因,但他们却浑然不知。

我在北大上过学,据我所知要在北大当老师,起步的讲师都要至少是博士毕业的,如果是留过学的博士更好,要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而且前提是你的研究方向是心理系现在需要的研究方向。不知道你是男生还是女生,现在的大学因为男老师太少,如果你是男性,可能同等条件下要优先于女生录取,如果你是女生的话,没有办法,只能自己更优秀,才有机会录取了。

还有一点,我发现北大的老师基本都是有在北大教育的经历,比如大学在别的学校,硕博在北大念的。或者在北大读完后出国读了硕博后回来的,也有在北大读完后去北师大或者人大读完后回北大教学的,但是凤毛麟角了。如果你真的想去北大心理系当老师的话,建议你努力来北大读研吧,毕竟刚刚大二,努力的话还有时间。然后继续在北大深造,机会就大多了。

最后一点个人建议,仅供参考。不知道你为什么一定要来北大心理系当老师呢?说句实在的,其实北大心理系的老师也承认过,北大的心理正在走下坡路。因为北大历来注重的是理论的研究,在当代心理学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的是心理学的应用。在这方面北师大的心理学其实早已经超过了北大,而且北师大的心理学的现代运作方式很好,发展很快,这点远远优于北大的传统方法。只是北大的心理基础理论研究深厚一时间难以被超越而已,但超越我认为是早晚的问题,不要因为北大的名声而忽略了当代心理学学发展真正需要的东西。希望你能认真考虑。再次声明,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一是因为她是北大高材生,二是因为她非常刻苦努力,可谓是年少有为。随着年前新冠状病毒疫情的出现,许多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学术带头人也成了大家所追捧的“网红”。这其中就有因“双黄连”而出名的王延轶王所长,年仅37岁的她现在已经是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所长了。

王延轶是出生于1981年,在2000年的时候,19岁的王延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成为北京大学的女学霸。不过,她当时是以艺术生的身份被北京大学录取的,是在大学期间才转到了生命科学学院。并且还在北京大学读书时,结识了她现在的舒红兵。舒红兵当时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教授,两人因为有着共同的爱好与话题才走到了一起。从北京大学毕业后,王延轶就出国攻读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系免疫学硕士学位。后来,当武汉大学在2005年向国内外公开招聘时,舒红兵在这场招聘中胜出,并成为生命科学学院的院长。之后,王延轶没多久也回国了。

王延轶在2006年硕士毕业,就在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担任讲师。当时的她只有25岁,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年轻人。2007年,王延轶在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攻读微生物学博士学位。在2010年博士毕业后,她选择继续留在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做副教授。

2012年,王延轶开始担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学研究所分子免疫学学科组研究员/学科带头人。时隔不到七年,她就正式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学研究所所长、致公党武汉市委员会副主席。这时的王延轶年仅37岁,她之所以可以发展的这么顺利,和她平日里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毕义平是国学学者 北大EMBA讲师

网上有资料的,“国学学者毕义平”

在全球百科和头条百科都有相应介绍

毕义平主张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科学看待周易,听过几次他的课

1955年,张益唐出生在中国上海。小时候,在他的记忆中,这是一个家境优渥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工程师,母亲在机关单位工作,所以小时候家庭经济条件不错,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自然也十分重视对他的教育。

张益唐自身也十分争气,更重要的是,在数学学习方面,他从小就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在别的孩子还在玩耍的时候,他就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仅仅在9岁之前,他就自学完成了高中以前的所有数学课程,而到了9岁之后,别的孩子刚刚上小学,张益唐已经开始学习大学数学的内容。

这样的天才当然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张益唐的老师有时都表示自己已经没有能力作为他的数学老师。学校方面也是十分确定,照这样发展下去,张益唐必然会成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

然而事情却在张益唐13岁那年发生了转折。当时正值特殊时期,张益唐的母亲作为机关单位工作人员被下放到农村劳动,张益唐才13岁,只能跟着母亲一起工作,于是学业便被中断了。不过张益唐热爱数学,就有办法继续学习。尽管不能坐在课堂里,听老师授课,但是他还可以白天帮助母亲劳动,晚上自己学习。

23岁那年,张益唐报考了北大数学系,并成功取得了录取通知书。北大是我国一流的高等学府,其中人才济济。张益唐进入北大之后,却因为没有经历过系统化的学习,而使得大部分时间还是通过自学来获取知识。但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大家都认为他是当之无愧的数学天才。

1985年,著名华裔数学家莫宗坚来到北大讲学。也就是这一次,他认识了正在北大学习的张益唐之后,强烈建议其去往美国留学。后来,经过北大校长的努力,这位学子成为一名公派留美学生,并且由莫宗坚亲自担任导师。

那段时间张益唐又学到了很多知识,他可以潜心做数学研究,只可惜有一次因为学术问题这对师生发生了矛盾。这就导致后来在完成博士阶段的学习,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导师没有给他推荐信。这就意味着,接下来他可能面临就业的问题。

当时情况特殊,一些别国的数学方面的人才涌入美国。使得他瞬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只好来到一家餐厅,洗碗刷盘子。但他对数学的热情是超乎常人的,即便是在刷盘子的时候,他都没有放弃学习。

这件事情被原来北大的同学们知道了,大家纷纷表示按照张益唐的水平,回北大做个教授绰绰有余。大家愿意帮助他回到祖国,但是张益唐却拒绝了大家的好意。他说自己如今是在美国刷盘子,如果回国做北大教授,只怕会引来别人对北大的质疑。

所以他不能因为自己毁了北大的名声。后来在别人的帮助下,张益唐来到新罕布什尔大学教微积分,成为一名讲师。这份工作,他一做就是几十年,一直到58岁退休。

后来,张益唐完成了《素数间的有界距离》和《孪生素数猜想》,这是世界性的历史谜题,自古以来有很多数学家攀登这座高峰,都没能取得最终成果,而张益唐经过不懈努力,摘取了这一桂冠。他所供职的学校建议他去更高等的学府,但是张益唐拒绝了。他只想做研究,至于在哪里工作,和得到什么待遇,他都不重视。

张益唐成名之后,来向他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但是张益唐并不适应这样的热闹。于他的心中,只要有一处安静所在,给他一支笔、一张桌子和一些稿纸,他就能畅游在数学的海洋,翱翔在知识的蓝天,尝试攀登美妙的数学高峰。

成名并不是一件绝对的好事情,至少是对于张益唐这样的人来说。有一次,有人翻出了他在国外刷盘子的旧事,便拿出来不怀好意地质问他,为什么宁可刷盘子也不愿意回北大做教授?张益唐面对这样的质疑,并没有如同当初向同学们解释的那样,说自己担心玷污了北大的名声,反而说,如果那个时候回国,自己就不会有这样的成就。

这句话顿时激起千层浪,大家纷纷指责张益唐忘本,可是张益唐本意却并非如此,只有了解他的人才会知道,他的意思是如果当初选择回国,那就意味着自己向现实低头,以后必然不会有攀登数学高峰的信念。

2007年11月19日,《百家讲坛》迎来了历史上最年轻的一位讲师——32岁的蒙曼。

只有32岁的她,已经成为了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的副教授,可以说是青年才俊。她在《百家讲坛》上的初次亮相,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容优雅,落落大方,侃侃而谈的样子,一下子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腹有诗书气自华用来形容她一点也不为过,而人们也很自然的将她和于丹做比较,二人无论是在外形还是经历上都有相似之处,甚至有人评价蒙曼的才华和气质远远胜过于丹。

这样一个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女子,为何在45岁还是孑然一身呢?

生于书香门第

蒙曼出生于河北承德,是家中的第二个孩子。父母都是人民教师,从小就十分注重孩子文学方面的培养。蒙曼也因此早早地接受文学的熏陶,在课余时间总是静静地翻开书本,沉浸在阅读之中。

父母的教育,家庭环境的熏陶,让文学在蒙曼的心里生根发芽,蒙曼深深地爱上了文学。那时家中两个孩子,各方面的开销都很大,即使在家庭条件一般的情况下,蒙曼的父亲还是会拿出一半的工资来买书,让孩子阅读。

蒙曼在采访中提到过,她的文学启蒙作品就是家中珍藏的四大名著。对于蒙曼来说,文学和历史是密不可分的,从文学作品中我们能对某一个时代有更为深刻的理解;而历史又何尝不是一部文学著作呢?

历史的兴衰,历史中人物的命运,都是这部著作中的精彩情节。幼时的启蒙,将历史与蒙曼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在1992年,蒙曼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读书,后又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最终考取了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博士。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蒙曼进入了大学,她的父亲还是会给她列出要读的书目,在图书馆借不到的书,父亲还会专门托人购买,再寄给蒙曼。在蒙曼从一个对文学极度热爱的少女变成北大的历史系博士的路上,她的父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她人生路上的第一个指路人。

《百家讲坛》一鸣惊人

蒙曼被人们所熟知,主要原因是《百家讲坛》这个节目。或许是受其父母的影响,蒙曼从小的愿望是成为一名老师。但在硕士毕业后,蒙曼没有接受中央民族大学给自己抛来的橄榄枝,他放弃了留校任教,而是选择继续考取博士。

蒙曼说那时她觉得自己需要继续学习,并不想太早的工作。虽然在当时,人们对女博士都带着有色眼镜去评判,但蒙曼的父母一直支持女儿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无论是选择继续求学,还是选择工作,成家立业,都是自己人生路的分叉,每一条分叉都通往不同的目的地,没有高低好坏之分。

就这样,蒙曼在北京大学学习了三年之后,回到了中央民族大学,成为了历史系的一名老师。对于蒙曼来说,历史不但是枯燥的文字和时间线,更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所以蒙曼的课堂也是十分的生动有趣,几乎是座无虚席,常常有其他专业的学生慕名而来。

学生们都十分喜欢这个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历史老师,历史在她的讲述中变得“活”了起来,一来二去,蒙曼被自己的学长推荐给当时《百家讲坛》的导演魏学。

魏学到中央民族大学听了蒙曼二十分钟的课,三天后蒙曼便接到了《百家讲坛》的电话,通知她去试讲。可想而知试讲十分顺利,蒙曼被敲定为新一期《百家讲坛》的主讲人,那一年,蒙曼只有32岁,是《百家讲坛》历史上最年轻的主讲人。

在这之前,蒙曼从未上过电视节目,但蒙曼回忆当时的自己并不紧张。因为她觉得《百家讲坛》的理念和她的教学理念是一致的,都是深入浅出,把枯燥严肃的历史变得有趣起来,让人更容易接受,只不过在学校她面对的是学生,在节目中她面对的是不同年龄段,各个阶层的人而已。

因《百家讲坛》,蒙曼被人们熟知,她陆续讲了《武则天》,《太平公主》,《唐太宗和杨贵妃》等颇受观众欢迎的剧集。

《中国诗词大会》吸粉无数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极大提升了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越来越多的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的推出,也将国学热潮推至顶峰。

蒙曼作为节目的评委,在节目中凭借自己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粉无数。人们被节目中诗词歌赋信手拈来,讲述历史头头是道的蒙曼吸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蒙曼对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贡献。

虽然节目播出后,一些史学家对蒙曼在节目中对于诗词的解读提出质疑,但千人千面,不同的人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不同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蒙曼作为老师,是一名合格的,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蒙曼作为传统文化的推崇者,也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引领者。

四十五岁仍享受单身生活

除了蒙曼在文学历史上的造诣,人们对蒙曼的个人情感生活也十分关注。到目前,蒙曼还在享受着单身生活,。她认为感情的事情是最不能勉强的,单身的她并不感到空虚。

对于蒙曼来说,一份真挚美好的感情对于她的生活来说只能是锦上添花,即使没有爱情,她也能在生活中自得其乐。一个人精神上是富足的,肉体就不会感到孤独。

人们说是因为蒙曼太过于优秀,导致喜欢她的人不敢上前。可女孩子优秀没有任何的错误,蒙曼也绝不会因为自己的选择而后悔。蒙曼的父母也选择对蒙曼的情感生活放任不管,他们觉得女儿快乐是最重要的,优秀的人的爱情经得起等待,也值得等待。

用是否有过婚姻来评判一个女子早就已经过时了,社会不再需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女性;社会需要的是能撑起半边天的独立女性,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身体上。蒙曼作为新时代女性的代表,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坚持自己的热爱,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面包会有的,爱情也会有的。

王博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教务长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136个义项

王博,男,汉族,1967年1月生,内蒙古赤峰人,中共党员,1992年7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哲学博士,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现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教务长,党委统战部部长。[4][1]

中文名

王博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内蒙古赤峰

出生日期

1967年1月

人物履历社会兼职工作分工研究领域人物活动人物作品出版图书TA说

人物履历

1982年-1986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生;

王博

1986年-1992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2]

199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

1994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2004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

2009年12月-2017年12月,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主任;

2014年4月-2018年1月,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

2014年4月-2016年8月,任北京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

2014年4月,任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副院长;

2016年1月-2017年6月,任北京大学校长助理;

2017年7月-,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1]

现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教务长,党委统战部部长。[4]

社会兼职

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执委会委员。[4]

工作分工

负责外事、文科学科建设及文科科研、校友、基金会、图书、档案、校史等工作;分管社会科学部、国际合作部、港澳台办公室、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办公室、校友工作办公室、教育基金会、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首都发展研究院、燕京学堂。[1]

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史、道家、儒家。[2

梁润梁润,男,祖籍广西玉林,亚洲两性关系权威,亚洲超级演说家,两性幸福集团创始人、中国首席婚恋情感咨询师。

是当今国际上继约翰格雷、苏芩、第三代婚恋情感励志大师,曾帮助无数男男在婚恋情感两性关系上解决各种凝难杂证。

1阿润情感婚姻幸福学亚洲两性关系权威、亚洲超级演说家、两性幸福集团创始人、中国首席婚恋情感咨询师。

是当今国际上继约翰格雷、苏芩、第三代婚恋情感励志大师。

曾帮助无数男男在婚恋情感两性关系上解决各种凝难杂证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更是中国最年轻,成长速度最快的一位男性婚恋情感讲师,咨询师,他个人独特的魅力演说以及一流的沟通能力已形成了巨大的个人品牌!2品牌课程如何让男人更爱你如何让女人喜欢你如何成为幸福女人如何吸引灵魂的伴侣如何防止老公有外遇两性间如何与养生老夫老妻如何恢复热恋般的等曾被众多女粉丝尊称为:改变婚恋情感命运的恩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513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