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艺术家(2011)免费在线观看的百度网盘资源

求艺术家(2011)免费在线观看的百度网盘资源,第1张

艺术家(2011)高清完整正版视频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uUJRopkBp3ENLGSJ857vaQpwd=1234    

1927年,乔治·瓦伦丁(让·杜雅尔丹 Jean Dujardin 饰),是默片的最佳男主角。每次他在舞台上,都会逗得观众捧腹大笑。他的爱犬是黄金配角,其他女演员只有靠边站的份。一次,面对媒体采访,他无意中邂逅了一位表现欲超强的女子佩皮·米勒(贝热尼丝·贝乔 Béré nice Bejo 饰),尽管后者抢镜出风头,但是他还是儒雅以待。不过,这则头条新闻却压过了他的新戏,老板极为不满,老婆也醋性大发。后来,佩皮闯荡好莱坞,恰好与乔治重逢,这令他心神不宁,演戏频频NG。后来,与老板闹僵的乔治,决定自立门户,自编自导自演。与此同时,佩皮却借助有声**的契机迅速蹿红,成为了首屈一指的明星。最终,他的默片与她的有声片档期撞车,一场在新与旧、情感与票房的争夺战拉开序幕……

关于刘兰芳,袁阔成,单田芳等等著名评书演员,大家已经知道的很多了,我给大家说一位评书艺人,她在评书上的 历史 地位非同小可,刘兰芳最初播讲的长篇评书《明英烈》是她整理的。她就是冀派评书的代表人,段绍舫。

冀东段派评书起始人为唐山市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段少舫的父亲段荣华(1901—1976)。冀东段派评书的代表人当属著名评书、鼓书表演艺术家段少舫。她 8岁随父学艺,14岁拜师肖庆文,16岁成名于曲坛。曾任唐山市曲艺团编导室主任、河北省曲协副主席、中国北方曲艺学校长书教师,唐山市残疾人艺术团名誉团长。她勤奋好学,勇于创新。上世纪60年代初,传统书目遭到封杀,她与其父段荣华率先说新唱新,以长篇评书和鼓书的方式推出了《赤胆忠心》、《苦菜花》、《小城春秋》等优秀现代书目,同样获得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不幸的是,正直艺术青春的她,文革期间饱受迫害,唐山大地震中又致身残,1980年,段少舫在时任中国文联副主席陶钝同志的关怀和支持下,与其子唐建文一起,将独具段家风范的长篇评书《明英烈》整理成书,后来由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录制播出。1981年段少舫在唐山电台录制的120回长篇评书《明英烈》,在全国40多家电台轮番播放。此后又整理出版了14万字的《呼延庆出世》;2005年创作的长篇评书《大唐侠女》由刘兰芳录制播出并由腾图电子出版社出版发行。

著名评书艺术家有:刘兰芳,代表作有《岳飞传》、《杨家将》;单田芳,代表作有《白眉大侠》、《三侠五义》、《隋唐演义》;田连元,代表作有《水浒传》、《小八义》;张少佐,代表作有《呼家将》、《东汉演义》;袁阔成,《三国演义》。艺术家们的许多评书作品听之入迷,家喻户晓。还记得那时正年少,当时的收音机小巧,易于携带,在家或出门干农活,拿上就走。带着收音机就喜欢听流行歌曲和评书。有一次,正是麦忙天,割麦走远了听不到歌,回头拿收音机时,还被母亲猛训说我不知道忙闲。评书一般是每天十二点准时开始,到十二点半结束。最喜欢听艺术家们说的一句话就是书接上回,一听这话就知道开讲啦,艺术家们的评书表演精彩纷呈,听得那叫一个爽。最不乐意听的就是最后说且听下回分解,让人听的是意犹未尽,却戛然而止。现在人们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像评书、相声等,都遇到了发展瓶颈,何去何从,只有创新才能有出路,才能更好的发扬光大。还是很怀念过去的评书时光。

评书,又称说书、讲书,是曲艺的一种。通过叙述情节、描写景象、模拟人物、评议事理等艺术手段,敷演 历史 及现代故事。北方语系通称“评书”,南方语系有称“评话”、也有称“评词”。

评书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口头讲说表演艺术,在宋代开始流行,各地说书人以自己的母语对人说着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分。据传,评书起源于东周时期,周庄王是评书的祖师爷。到唐代出现了一种曲艺艺术与评书的表演很相似,这种曲艺形式就称为“说话”。

在温州有一种叫鼓词的曲艺,发源于温州瑞安,也是以评书唱词的方式表演。鼓词在温州家喻户晓,内容大多取材于 历史 故事和民间传说。温州鼓词的表演方式以一个人评唱为主,艺人在右前安放扁鼓,其下的凳脚上系一抱月(梆),前围幔,正中平摆牛筋琴,表演时,艺人端坐椅子上,左手执拍,右手持鼓签,一边评唱一边执拍敲鼓,唱腔押韵,音节和谐。

被大家合称四大评书表演艺术家是:袁阔成、刘兰芳、单田芳、田连元,老辈们爱听评书,平常路过胡同弄巷,大爷大妈们喜欢摆一个小型收录机,放听评书节目。经常在出租车上听到评书录音,司机说这个听着带劲,不爱犯困。

中国十大评书艺术家是“袁阔成,单田芳,陈青远,连阔如,王少堂,刘兰芳,田连元,连丽如,张少佐,田战义。”下面是分别介绍。

1袁阔成:1929年出生,辽宁营口人,评书艺术大师,享誉海内外,有"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之说。代表作《三国演义》《西楚霸王》《水泊梁山》等,语言生动幽默,内容新、语言新,风格自成一体,已于2015年去世。

2单田芳:中国著名的评书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艺半个多世纪,录制了很多大家都很喜爱的作品,《隋唐演义》《三侠五义》《乱世枭雄》等,开创了评书走向市场的先河。就在2018年九月,单田芳于11日下午3点30分因病在中日友好医院去世, 享年84岁。

3陈青远:沈阳城南红菱堡子人。诞辰:1923年,农历癸亥年二月。逝世:1988年8月28日。六岁起即随父亲陈仲山学唱东北大鼓,九岁开始登台,十五岁起正式挂牌,十六岁起行艺遍及东北三省。1987年10月,带病进京出席全国评书座谈会。锦州市人民政府授予他“著名评鼓书表演艺术家”的荣誉称号,称他“雅俗共赏,德艺双馨”。

4连阔如:出生在二十世纪初,是评书演员连丽如的父亲,王玥波的师爷。原名毕连寿,号乐天居士,1903年6月25日出生于北京安定门。1927年拜评书艺人李杰恩为师,学说《西汉演义》。1934年在北平报连载评书《三十六英雄》。1940年在广播电台播讲《东汉演义》与《全本隋唐》。1949年表演的新书《夜渡大渡河》受到表扬。1954年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播讲评书《水浒》与《岳飞传》。1957年录制长篇评书《三国演义》。1963年,从宣武说唱团退休。1971年8月18日,因患肠癌逝世。

5王少堂:评话艺术家,“王派《水浒》”的代表人物。20岁时成为扬州评话界四大名家之一。代表作品《武松》、《宋江》。7岁从父学艺,9岁登台,12岁以家传武松十回正式从业,在扬州书坛崭露头角。此后,王少堂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仅继承父亲的书艺,而且继承了伯父的优点,并且兼收同行之长,终于继承并完善发展了王派《水浒》,自己也成为了扬州评话一代宗师。

6刘兰芳:1944年生于辽宁,随母姓,六岁学唱东北大鼓后拜师学说评书。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79年开始,先后有百余家电台播出她播讲的长篇评书《岳飞传》,轰动全国,影响海外,后又编写播出《杨家将》《红楼梦》等30多部评书,多次获国家级文艺大奖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7田连元:1941年出生于长春,出身于说书世家。因父病,辍学从艺,没有获得一纸文凭。他靠借读同学的课本,自学完成了初、高中、大学的文科课程,并在学艺之暇,遍读名篇杂著开拓视野。1985年他录制的长篇评书《杨家将》在全国各地电视台交换播出反响强烈,首开了长篇电视评书的先河。代表作品:《隋唐演义》《杨家将》《瓦岗寨》等。

8连丽如:中国煤矿文工团评书演员,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作品有:《水浒传》、《红楼梦》等。从1993年至今,她多次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新加坡国际广播电台播出连丽如播讲的《红楼梦》也同样受到了听众的热烈欢迎。连丽如是第一个把评书艺术带到国外的艺术家,也是第一个尝试用评书来演播《红楼梦》的人,受到了国外华人的赞誉。

9张少佐:1962年出生于河北定兴,评书研究所掌门人、黑龙江省曲艺家协会理事。1980年张少佐参加绥化文工团。后师从袁阔成。评书研究所掌门人、黑龙江省曲艺家协会理事。1989年开始在电台播讲评书,其中评书《大明剑侠》获得"全国交换一等奖"。2007年8月15日,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萨马兰奇出席国际公平竞赛奖颁奖仪式并亲自为中国评书演员张少佐颁奖。

10田战义(田占义):1982年,田战义陆续与沈永年等人合作创作长篇评书“秘密列车”、“虎门硝烟”、“林祥谦”、“民国风云”、“李自成”、“绝密行动”以及古书新说“古今通鉴”等评书。对于田战义播讲近代史评书方面的成绩,《东方文化集成》“中国评书艺术论”一书“名家评点”中称:“田战义是近年来播讲近代史评书成就最高的演员”。

扩展资料:

评书,又称说书、讲书,广东粤语等地区俗称讲古,古代称为说话,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口头讲说表演艺术形式,在宋代开始流行。各地的说书人以自己的母语对人说着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分。

清末民初时,评书的表演为一人坐于桌后表演,道具有折扇和醒木,服装为长衫;至20世纪中叶,多不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说演,服装也较不固定。而在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后,在电子媒体及推广普通话的冲击之下,一些方言的说书文化日渐式微,处于濒临消失的状态,但还仍然有其活力。

①单田芳《三侠五义》《白眉大侠》

②袁阔成《三国演义》《烈火金刚》

③刘兰芳《杨家将》《岳飞传》

④田连元《欧阳海之歌》

⑤连丽如《康熙大帝》《大随唐》

⑥田战义《虎门销烟》

⑦连阔如《随唐》

⑧刘延广《山东评书》

⑨李鑫荃《红岩》

⑩刘立福《聊斋志异》

单田芳

袁阔成

刘兰芳

田连元

连丽如

田战义

连阔如

刘延广

李鑫荃

刘立福

刘兰芳、单田芳、田连元、袁阔成、连阔如、连丽如、张少佐、田战义、李鑫荃、孙一

袁阔成,刘兰芳,单田芳

中国十大评书艺术家,袁阔成,单田芳,陈青远,连阔如,王少堂,刘兰芳,田连元,连丽如,张少佐,田战义。

袁阔成。刘立福。易中天。鲍鹏山。无论他们的身份是教授还是评书表演艺术家。他们能对文学作品有所拆解点评。其他的充其量算一个说书人。

荷花舞的编导:戴爱莲。

戴爱莲(1916年-2006年),祖籍广东省新会县,生于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中国***优秀党员、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舞蹈艺术家、舞蹈教育家、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

被誉为“中国舞蹈之母”。1930年,她赴英国伦敦学习舞蹈,曾先后师从著名舞蹈家安东·道林、鲁道夫·拉班等,后来又投奔现代舞大师玛丽·魏格曼。

1939年回国,主要舞目有《思乡曲》、《卖》、《拾穗女》等。解放后,戴爱莲出任第一任国家舞蹈团团长;第一任全国舞协主席;第一任北京舞蹈学校校长;第一任中央芭蕾舞团团长等。2006年2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1939年,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著名的尤斯-莱德舞蹈学校奖学金。在学校,其学习了著名舞蹈理论家Rvon拉班有关情感表现方法及舞台表演技术方面的理论与舞谱等,这对其后来的舞蹈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戴爱莲从40年代就开始从事舞蹈教育工作,戴爱莲的许多学生已成为有成就的舞蹈工作者。在教学中戴爱莲还一直致力于拉班舞谱在中国的传播。

世界著名歌舞编导是邓林。

1、邓林是中国著名的歌舞编导、艺术教育家和文化产业专家。他于1963年出生于北京市,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

2、邓林是中国舞蹈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会员、中国舞蹈教育学会顾问等。他曾先后担任过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舞蹈家协会歌舞编导委员会主任等职务。

3、邓林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艺术节奖项和荣誉,并被收录于《中国舞蹈年鉴》、《中国舞剧选》等出版物中。他的代表作包括:歌舞《万水千山总是情》、歌舞《九嶷山下》、歌舞《彝、藏、羌》、歌舞《缘·舞》、歌舞《姝》等。

邓林作品特点:

1、跨界融合:邓林注重将现代艺术元素融入传统歌舞中,以此实现跨界融合。他在创作中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如舞蹈、音乐、戏剧、影像等,将不同的艺术样式、元素和形态有机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2、民族特色:邓林的作品在跨界融合的基础上,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他的作品中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民间舞蹈、戏曲、音乐等,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底蕴,又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现代魅力。

3、美学追求:邓林注重在作品中追求美学价值。他在创作中强调美的规范和创新,注重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力求达到艺术效果和审美效果的完美结合。

4、情感表达:邓林的作品注重情感表达,以人性为核心,关注人类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意义,让观众在审美的过程中感受到情感的力量,产生共鸣和思考。

湖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表演专业创办于1985年,前身为湖北省艺术学校舞蹈科,2000年正式更名为湖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是省级重点专业和教育部、财政部项目经费重点资助专业,是省委、省政府重要演出和文化交流的优秀团队。

舞蹈表演专业在行业范围内有较大影响,是湖北省专门培养舞蹈表演艺术人才的基地和摇篮,为湖北乃至全国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舞蹈表演人才。中专舞蹈专业1997年被评为省文化系统艺术学校重点专业,2002年被省教育厅评为省级重点专业。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培养出以吴珍艳、黄天、胡玉婷、何柳、彭一畅为代表的一批正活跃在当今国家和省一线院团及各专业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在历届文化部举办的全国舞蹈大赛中,舞蹈系师生多次荣获优秀园丁奖、编创奖及表演等次奖;其中《家住长江边》获得文化部颁发的最高奖项——文华大奖,此剧奠定了本院舞蹈系在省内专业院校的龙头地位。

本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业教师50余人,国家一级演员、教授、硕士以上学历人数众多,“双师型”教师覆盖率达70%以上。其中,梅昌胜是国家一级编导,教授,湖北省舞蹈家协会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创作大型民族舞剧《荷花赋》获文化部“文化新剧目奖”。唐静平是国家一级编导,湖北省群众艺术馆总监,艺术创作中心主任,湖北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政府津贴专家,湖北省文化厅舞台艺术重点编导。现形成了以卢慧主任为专业带头人,以白明庆、张宗英等终身教授、学科带头人为代表的集教学、舞蹈表演、编创、教学研究四位一体的老、中、青三代组合的精英教研团队。

教学成果丰硕,近两年毕业生考入北京舞蹈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解放军艺术学等国内一流院校的比例达20%,考入广西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专业院校的比例达到70%。另有10%毕业生考入中国东方歌舞团、南京军区政治歌舞团、湖北省歌剧舞剧院、武汉电信艺术团等国内一线专业舞蹈艺术院团,参加各类重要演出活动。舞蹈系师生多次出访美国、法国、俄罗斯、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名师风采:

卢 慧湖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系主任,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第七届屈原文艺奖之“人才奖”;2001年至2014年续任湖北省文化厅年度湖北省艺术重点创作人员,2013年国家文化部专家。

张宗英国家一级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曾任武汉歌舞剧院歌舞团副团长,原湖北省艺术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多次随中国艺术团访问日本、香港等地,其传略载入中国舞蹈家辞典,现为湖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终身教授。

白明庆中共党员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湖北省舞蹈家协会理事,曾任湖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主任,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教学督导组专家,现为湖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终身教授。 音乐专业是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2013年本专业改革方案获湖北省第七届高校教学成果奖(政府奖),同年被教育部、文化部指定为首批国家级民族文化传承示范点与示范专业。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指导,制定了建设国内领先、中部一流音乐专业的办学目标,现设有声乐表演、钢琴演奏、器乐演奏、计算机音乐制作、幼儿艺术教育、社会音乐、钢琴调律七大专业方向。秉承学院50多年的办学积淀,在坚持探索与实践并重、教育与研究并重、教师教学质量提升与师德师风建设并重的发展道路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一定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一体两翼多规格”音乐人才集约型培养模式为国内同类专业首创,“一教双证、双证融通”的方式实现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

在音乐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探索并实践“教、学、演”一体,“教、学、做”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贯穿于课堂教学、舞台实践、生产实践、合作课实践等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开展 “音乐系职业技能大赛”,组建了“湖北艺术职业学院民族乐团”、“青鸟合唱团”等专业实践平台。

在学院支持下,坚持院团合作、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多种专业技能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方式。2011年与香港柏斯集团合作开展钢琴调律校企合作定向就业班,2014年与武汉思美澳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幼儿艺术教育与社会音乐专业方向校企合作定向就业班,为学生发展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强化产学研练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有计划的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教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系部技能展示活动及校内外大型巡演活动,同时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常态化教师主题音乐会,并组织教师参与各层面的社会服务。

建校以来,培养了一批享誉全国的优秀毕业生,其中,李琼,武警总政治部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员,第8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特等奖获得者;金波,二炮政治部文工团独唱演员2006世界流行音乐演唱金奖获得者;陈笠笠,海军政治部歌舞团独唱演员,第12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民族唱法银奖获得者。为保障学生就业,分别在武汉、深圳、宜昌等地建立多个校外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基地。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5%,就业主要分布在舞台表演、学前教育、音乐策划、音乐推广、录音、数码音乐制作、艺术培训、钢琴厂等岗位。

师资队伍

我系拥有一支高学历、高技能,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2012年,青年教师王霓雯、聂琪、刘哲走出国门,从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的强劲对手中脱颖而出,荣膺意大利国际歌剧比赛大奖。王霓雯分别获得罗马国际音乐节声乐比赛一等奖和威尔第国际歌剧比赛“威尔第最佳演唱大奖”,其中“威尔第最佳演唱大奖”第一次由中国人获得,填补了国人获此奖项的历史空白。聂琪、刘哲分别获得罗马国际音乐节声乐比赛一等奖和三等奖,并同时在威尔第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得决赛权。

万传华作曲家、指挥家,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作曲(指挥),湖北艺术职业学院民族乐团首席常任指挥,湖北省教育厅驻音乐系“楚天技能名师”。曾任舞剧《十二钗》的作曲配器和指挥并担任音乐制作。

汪金媛 国家一级演员,声乐表演艺术家,音乐系“楚天技能名师”,“通俗歌曲演唱”专业带头人。曾获文化部第十二届文华表演奖、文化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观众最喜爱演员奖”、湖北省文化厅楚天文华表演奖;2008年获湖北省政府中青年专家称号;2009年入选湖北省省委宣传部“五个一批”人才。 艺术设计系是学院最具发展优势的特色专业系之一,拥有一支业务精良、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和国内一流的教学实训设备,是省内外莘莘学子最为向往、最为信赖、最为自豪的重点专业。

全系拥有国家财政支持建设的一流平面、室内设计实训室、人物形象设计、数字化多媒体设计及广告摄影实训室。秉持立足实际、面向市场,重实践、精业务的教学理念,给学生提供了造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设计、实训实习等科学系统的专业训练,学生们可系统地接受造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设计、实训实习等专业训练,亦可根据个人兴趣选修课程。同时开设深受学生喜爱的选修课与国外专家学者交流课程,给学生多元和更高层次的艺术选择,一批又一批学生在国内各类设计赛事中崭露头角,频获大奖,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名列前茅。  

名师风采:

洪福娣,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湖北省楚天技能名师,湖北省舞台影视化妆工作室首席专家。在舞台、影视化妆方面技法独到、造诣深厚,由其主持化妆设计的电视剧《诸葛亮》、《貂蝉》、《枪声再起》、舞台剧《徐九经升官记》、《膏药章》、《沧海作证》、《襄阳米颠》等作品屡获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奖等国家级大奖;并发表了《从“徐九经升官记”到“药王庙传奇”--浅谈戏曲化妆造型》、《**电视剧化妆与舞台化妆的区别》、《电视剧“诸葛亮”人物造型浅谈》、《膏药章一剧舞美学习研讨会》、《创造美的形象》等多篇论文。

陈金焜,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中国舞台美术协会会员,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舞台美术设计师,湖北艺术职业学院教授。

1982年木偶《小花猫爬树》设计及制作参加全国舞台美术展览。

1992年9月剧目《假人》在全国皮影木偶戏汇演中荣获舞美奖。

1998年第五届武汉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舞台新作交流演出中获舞美设计奖。

2003年获国际舞美组织中国中心OISTAT,中国舞台美术协会,中国第二届舞台美术展览会组委会颁发的关于美术建设与戏曲事业做出35年以上贡献的荣誉证书。

唐荀,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湖北艺术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基础教研室专任教师、教授。国际女画家联展一等奖、首届名星杯全国大展银奖获得者。 戏曲表演系前身可追溯到1958年创办的湖北省戏曲学校戏曲科,有着50多年的办学历史。是学院办学历史最悠久、最能体现湖北地域文化特色的专业,也是我省唯一所培养戏曲表演人才的教育基地。现有教职工36人,其中专任教师33人(含外聘教师25人)、国家一级演员10人、 国家二级演员15人。

戏曲表演专业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秉承戏曲艺术“身教言传”的优良传统,遵循人才培养规律,为全省培养戏曲艺术骨干和非遗传承人。

戏曲系办学特色:坚持面向行业,服务全省文化艺术院团,传承与创新并重;坚持院团合作、校企办学、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相结合,形成无缝对接;坚持以出人才、出作品为目标,站在全省艺术教育前列。

本专业秉承老一辈艺术家的教育思想,遵循深厚的传统艺术规律及人才培养规律,采取委托代培、定向培养方式,与文艺院团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形成了以剧目教学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为湖北的京剧、汉剧、楚剧、花鼓戏、南剧、黄梅戏等戏曲表演团体源源不断地输送了一大批优秀艺术骨干和地域非遗文化传承人,成为中国戏曲“梅花奖”、文华表演奖、白玉兰奖、中国艺术节、中国戏剧节、文化部新剧目汇演等重大奖项的获奖者,其中徐帆、朱世慧、李春芳、程彩萍、刘丹丽等是最具有广泛影响的戏曲舞台优秀人才。近十年又先后为潜江、荆门、天门、洪湖、监利、仙桃、远安、咸丰等县市定向开办了花鼓戏班、南剧班,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得到社会的一致赞誉,其中荣获国家级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省级一等奖3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3个。为湖北艺术院团乃至全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单位培养了大批表演人才,是名符其实的湖北省戏曲人才的摇篮!

名师风采

陈笑洁,中共党员,戏曲系主任,副教授,专业带头人,本科学历。曾获首届湖北省文化系统“桃李杯”表演一等奖、基本功三等奖。2009年参加湖北省文化

系统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技能赛,演出楚剧折子戏《打神告庙》获表演一等奖;2012年参加第五届湖北省楚剧艺术节,演出楚剧折子戏《寻女》获表演一等奖。

左毅莉,中国党员,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本科学历,国家一级演员。1971年至1986年在湖北省汉剧团从事戏曲舞台表演工作;1986年作为“双师型”教师调入湖北艺术职业学院任教至今。主教戏曲腿功、毯子功、把子功、剧目课等表演基础课程;曾任学院戏曲科主任、戏曲影视表演系党总支书记职务主持党务及专业教学管理工作。多次荣获优秀***员、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徐亚文,戏曲系课程带头人 国家一级演员 本科学历。从事戏曲表演事业三十六年,执教二十多年,教过的剧种有黄梅戏、汉剧、楚剧、东路花鼓、阳新采茶戏、南剧、荆州花鼓戏等,在地方戏表演教学方面经验丰富。2013年导演的南剧《女儿寨>参加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戏剧汇演获优秀演出奖;2013年导演的戏曲小戏《爱心家园》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获“群星奖”;2014年创作的戏曲剧目《风雪夜》参加湖北省第二届地方戏艺术节,参赛学生荣获演员表演一等奖。 艺术管理系是湖北艺术职业学院依托湖北省文化行业,服务文化产业的高职高专类综合性院系,与我省主要的文化产业、文化机构建立了紧密的教学联系,旨在结合学院完备的艺术教育体系,培养专业知识优、综合素质高和就业能力强的艺术管理人才。现有文化事业管理、公共关系、文物鉴定与保护三个高职专业群,以及幼儿园管理与培训、高铁服务与管理、酒店管理、文物鉴定与保护等五个就业需求旺盛的专业方向,在校生近400人。

本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道路”的办学思想,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专业发展方向,根据岗位需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密切关注相关学科的进步与发展,及时调整、更新教学大纲,确保教学成果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在教学中,主张“抓住重点立一技,辅助培养展多能”的人才培养,基础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强调“目标岗位”的实践性,密切关注专业学科的发展进步,及时更新教学大纲,全面引进行业专家、技术精英主导教学。在育人中,关注学生的整体精神构建和职业能力的协调发展,利用我院多年艺术教育的优势资源,根据不同的专业导入不同的艺术类课程,力求培养学生具备高技能、高品位的综合素养,提高就业竞争力。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为我系毕业生赢得了“专业过硬、亲和力强”的口碑,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青睐。 传媒系是由学院原戏剧影视表演系与音像技术系优化整合而成的重点专业大系,开设有影视表演、主持与播音、广播电视编导、音像技术四个专业共七个专业方向,现有在校生340多人。拥有以李铁、尹北琛、田野、阿喆、李燕、吴梦荒、潘琼、韩衍、杨骏、胡灏等为代表的强大教学团队,同时拥有省内外一流的专业演播厅、排练厅、录音棚、非编工作室和国家级实训基地,是立志于加入广播、**、电视行业的艺术学子成人成才的理想殿堂,一批批优秀的艺术学子在这里成就了他们瑰丽的艺术梦想。

名师风采:

尹北琛

国家一级演员,表演艺术家,武汉电视台“都市茶座”栏目主持人,传媒系学科带头人。代表作品:话剧《临时病房》《搭白算数》《倒霉》《母

亲》《招聘》《军嫂上岛》《五十块钱》等;配音录制《一小片天空》《人鱼**》,连续数年参加央视春晚。2013年参与创作并演出汉派百老汇贺岁喜剧“皆大欢喜”系列之《信不信由你》。

李铁

国家一级演员,湖北省重点编导,享受武汉市政府津贴,传媒系学科带头人。主要作品,话剧:《丢手巾》、《同船过渡》、《走进芳泽》、《三峡魂》、《张之洞》、《搭白算数》等;儿童剧:《古丢丢》等;小品:《风雨同车》、《一件棉衣》、《五十块钱》等。

阿喆

湖北卫视、楚天音乐广播节目主持人,全球华语广播创新节目银奖DJ获得者。

田野

传媒系学科带头人,2002年获央视挑战主持人冠军,同年被评为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当选为湖北省青联常委,2007年成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现为湖北卫视播音组组长。

李燕

主任播音员;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十佳播音员主持人;湖北省广播电视十佳播音员主持人。

一、学校概况

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成立于2004年,前身为湖北省潜江师范学校,创建于1959年。学校坐落于素有“曹禺故里、江汉油城、水乡园林、龙虾之乡”美誉的湖北省潜江市。

校园环境优美。校园内河湖依傍,大楼林立,道路交畅,宛转成趣。春花似锦,夏草如茵,秋杉胜火,冬梅若雪,四季美景无尽。教学楼、实训楼、美术楼、舞蹈楼、琴楼、风华剧场、图书馆等现代化建筑交相辉映。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绿化四百佳”单位、湖北省“园林式学校”、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等称号。

办学条件优良。学校现有学前教育、音乐表演、艺术设计、舞蹈表演4个国家级实训基地,建有创业大楼、实验幼儿园、实训酒店和各类实训楼14栋,歌舞剧场2座、音乐厅1座,舞蹈练功厅18间、声乐器乐、表演服装设计等各类实训室111间,配备钢琴605台,建立了广告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动漫设计师、育婴师等职业技能鉴定站和普通话水平测试站。

生活设施齐全。智慧校园工程建设完成,建有网上办事大厅、移动校园、消息中心等平台,学校无线网络全覆盖,师生学习生活智慧化,校园内实行进餐、购物、服务一卡通;3座标准化食堂菜品丰富、兼具南北特色,美味可口、安全卫生;学生公寓设有独立洗漱间和卫生间,配有空调、热水淋浴、开水器、单人储物柜等生活设施;标准化田径场、体育馆、篮球场、网球场等体育运动设施一应俱全;农业银行、邮政储蓄、农商银行等存取款机遍布校园各处,生活便利。

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工537人,教授、副教授102人,聘请了国际钢琴大师刘诗昆、表演艺术家濮存昕、相声表演艺术家侯耀华、漫画家翁子扬、学前教育专家秦金亮和蔡迎旗、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曹树钧、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李春华、国家一级编导李金桃、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李秀英等40多名知名艺术家、教育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引进一线能工巧匠,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进校担任兼职教师,建设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创新团队,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专业特色显著。学校坚持 “艺术生活化、专业艺术化”的专业发展思路,构建了适应市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音乐、舞蹈、艺术设计、教育、管理等五大专业群,共开设专业24个。拥有学前教育和音乐表演2个国家骨干专业,艺术设计等4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环境艺术设计等3个省级品牌专业,动漫设计和舞蹈表演2个省级特色专业。学校还与中关村软件园、东湖宾馆、碧桂园集团、潜江龙虾产业发展促进会、潜江服装产业协会等行业企业共同建设软件技术、市场营销、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烹饪工艺与营养、服装与服饰设计等专业。

教学成果丰硕。学校教育教学成绩显著,我校共获国家级一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14项。其中,女子群舞《花鼓情》获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

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坚持职业教育的教育性、适应性、开放性、创新性的原则,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建设,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业融合,努力培养适应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助力区域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专多能、全面发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

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是湖北省首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试点学校之一、湖北省“国培”“省培”计划幼儿园师资培训基地、湖北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基地,是湖北省艺术职业教育集团副理事长单位、湖北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单位、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幼儿教师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湖北省普法先进单位、湖北省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

二、 招生机构

1、学校设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招生工作,制定招生政策、落实招生计划,决定有关招生工作的重大事宜。

2、招生处为学校招生职能部门,在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学校招生工作的组织实施。

3、学校纪检监察部门负责对学校招生工作进行监督。

三、招生计划

1、学校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际,统筹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业发展趋势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学校发展规划、办学条件、毕业生就业状况等因素,确定并申报年度招生计划。

2、学校在国家核定的年度招生规模内,根据教育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和学校实际办学条件,结合近年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专业招生计划编制及使用情况,科学、合理地编制年度招生来源计划。

3、学校实行专业招生计划的动态调整机制。对产业发展趋势好且报考率高的专业,适当增加招生计划;对个别社会需求量小、学生报考少的专业,学校减少其招生计划。

四、 录取规则

1、学校录取工作遵循公平竞争、公开程序的原则;执行国家教育部和各省(市、自治区)招生委员会制定的录取政策、以及本章程公布的有关规定;以考生填报的志愿和成绩为录取依据,择优录取。

2、学校志愿录取过程中,自觉接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纪检监察部门、考生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3、专业志愿录取以分数优先为原则,即先按高分到低分排序,依次按照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顺序录取。在考生所报专业志愿均未被录取情况下,对服从专业调剂者,可调整到未录满专业;对不服从调剂者,作退档处理。专业志愿不设分数级差。

4、有艺术专业联考的省份,在专业和文化考试成绩达到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的前提下,按考生的专业成绩从高到低排序依次录取;无艺术专业联考的省份,在专业成绩合格的前提下,按考生的文化成绩从高到低依次录取,各省有明确录取规则的除外。

5、依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对考生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审查和复查。对不符合标准的,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相关规定处理。

6、学校各专业无外语语种要求,非英语语种考生若被录取到本校,进校后均以英语为第一外语安排教学。

7、学校共有音乐表演、音乐教育、环境艺术设计、动漫设计、广告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影视多媒体技术、美术教育、服装与服饰设计、舞蹈表演、舞蹈编导、戏剧影视表演、播音与主持、网络直播与运营、学前教育、早期教育、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市场营销、软件技术、小学教育、小学英语教育、餐饮智能管理、烹饪工艺与营养、水产养殖技术等24个专业面向湖北、甘肃、贵州、山西、四川等22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招生。

五、后续管理

1、按国家招生规定录取的新生,持录取通知书按学校规定的期限到校办理入学手续。因故不能到校办理入学手续者,需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未经学校书面同意而逾期不报到者,除因不可抗力等正当理由以外,视为放弃入学资格。具体报到要求见2022年学校新生报到须知。

2、新生入学后,学校在三个月内按照国家招生规定对其进行复查。复查合格者予以注册,取得学籍。复查不合格者,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

3、学校按照《江汉艺术职业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文件汇编》、《江汉艺术职业学院学籍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培养。

4、学生完成规定学业,经审查达到毕业标准,颁发江汉艺术职业学院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专科毕业证书。

六、其他

1、学校严格执行湖北省物价局核定的收费标准,艺术专业(含学前教育)学费为6500元/年,非艺术专业为5000元/年;学校根据住宿条件的不同收取相应标准的住宿费用,一般为400~1200元/人/年。

2、学校设有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学院奖助学金、困难资助、勤工助学等机制。

3、学校对新生入学设有“绿色通道”。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可在生源地申请办理生源地贷款,学生持《生源地贷款确认回执函》线上申请绿色通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 https://hunlipic.com/lianai/113365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8
下一篇 2023-11-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