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壮美三秦之帝都长安词二首.十三朝古都靓长安(并序)

周勇壮美三秦之帝都长安词二首.十三朝古都靓长安(并序),第1张

      序言:长安帝京,在渭之滨。左连西漠,右接姚林。秦川之北,终南太白。黄原之南、泾洛其源。崤山道阻,函谷关狭。襟带首阳,其表二华。势隔百汉,面临爷台。嵯峨药王,武萧分开。黄龙尧梁,函崤列张。渭灞西南,初汇生光。千渠经现,百洲星绽。流溢曲蜒,始得富原。其出六百,平荡稀塬,珠砾伏连,膏腴以现。出渭之北,周毕许美;过渭南行,神禾少陵。   

      八川分流,聚散城畿。雍咸镐邽,经营其域;千漆沮丰,灌黄欱终。再出百里,流跃潼关,扼岭之要,守巉之险。护佑长安,历史革沿。文化丰茂,大道其宽。十三古都,帝阙千年。八水环绕,丝路发端。历朝历代,辈出英贤。改革开放,科技彰显。奇功屡建,声名赫烜。

其一:浪淘沙令·壮美大西安

      壮美大西安,雄踞秦川,帝秦大汉盛唐蟠。秦岭高原文化茂,不朽王冠。

      沧海起波澜,历史沿迁,三秦旧貌换新颜。浩浩黄河腾气运,大道天宽。

其二:满江红·帝阙千年

      帝阙千年,将丝路东西横贯。雁塔矗,钟楼高耸,大明宫绚。汉韵唐风今古秀,王朝更替千年幻。幸有人民做主长安,江山晏!

      沧桑变,科技显;乾坤貌,勤劳换。十三朝古都,今最堪赞。八水环流风景靓,一城开放神州璨。西部开发屡建奇功,声名烜。

    西安,简称“镐”,古称长安、镐京,是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工业基地。截至2019年,全市下辖11个区、2个县,总面积10752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7291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02035万人,城镇人口76128万人,城镇化率7461%。

      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八水润长安,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1年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起点,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此建都,丰镐都城、秦阿房宫、兵马俑,汉未央宫、长乐宫,隋大兴城,唐大明宫、兴庆宫等勾勒出“长安情结”。

      西安是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之一,有两项六处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分别是: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兴教寺塔。另有西安城墙、钟鼓楼、华清池、终南山、大唐芙蓉园、陕西历史博物馆、碑林等景点。西安拥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

      2018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支持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西安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之一。

      早在100万年前,蓝田古人类就在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已经出现了城垣的雏形;2008年,西安高陵杨官寨出土距今6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市遗迹,被选为当年中国考古发现之首,这是中国发现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遗址,也将西安地区城市历史推进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半坡人的经济生活中,农业生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焚毁树木,开垦农田,种植粟等旱地作物。当时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所使用的工具是石头、兽骨、鹿角和陶片等制造的。除粮食生产外,半坡人也已开始种植蔬菜。家畜饲养业在当时已出现了,当时养的牲畜有猪和狗两种,以猪为主。打猎、捕鱼也是当时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

      1957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就地建成了西安半坡博物馆,于1958年4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是中国第一座新石器时代遗址博物馆,也是新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博物馆面积约3000平方米,有半地穴式的房屋、窖穴、圈栏及起防护和泄洪作用的大围沟等遗迹,比较完整的保留的半坡原始社会村落的原貌。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西周伯姬昌(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营建丰京,将臣民从岐山周原迁于此。又命子姬发(周武王)在沣水东岸营建镐京。后者为政治中心,前者为宗教、文化中心,合称“宗周”,为西安建城之始。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后,以丰镐为都,为西安作为都城之始。

      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标志着中国奴隶制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公元前841年,镐京“国人暴动”是中国历史是最早的大规模群众暴动驱逐国王事件。

      秦都城咸阳,阿房宫大部分面积在今西安市境内,兵马俑和秦陵在今西安市境内(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秦宗庙在渭河南岸,荆轲刺秦王,就发生在秦章台宫(后来的汉未央宫前殿);秦代宫殿布局还没有形成宫城、皇城和三大殿的布局。秦咸阳城地跨渭河南北。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长安(今西安城西北郊汉城)建立西汉王朝。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汉长安城位于渭河以南的关中平原上,面积约36平方千米。在西汉时期,作为首都的长安城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汉长安是在秦咸阳遗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史记》:“汉长安,秦咸阳也”,张衡《西京赋》云:西汉长安“乃览秦制,跨周法”,《三辅黄图·序》也云:“武昭,治咸阳,因以汉都”。《旧唐书·地理志》说:“京师,故秦之咸阳,汉之长安也。”秦咸阳从惠文王以后,就不断向南扩展,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台、兴乐宫、甘泉宫、信宫、阿房宫及七庙等建筑。刘邦夺得天下后,经娄敬、张良等的劝说,建都长安。修缮秦的兴乐宫而改为长乐宫,在秦章台基础上建未央宫。即汉长安城是在秦都咸阳基础上建立的,说明在都城选址上是汉承秦制的。汉朝宫阙均在今西安市汉城保护区内,位于北二环以北,而汉代的武帝文帝景帝陵墓,在今咸阳市境内。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

      新朝始建国元年(9年),王莽称帝,曾改都城长安为“常安”。

    隋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颁令在汉长安城东南的今西安城址营建新都大兴城。隋开国之初,都城仍在长安旧城,因久经战乱,残破不堪。因此,隋文帝放弃龙首原以北的故长安城,于龙首原以南汉长安城东南选择新址,建造新城大兴城。

      唐朝定都长安后,改隋大兴城为长安城,并进行了增修和扩建。贞观八年(634年),在原外郭城东北龙首原上营建大明宫。之后又不断修建城墙、城楼、兴庆宫等建筑。宫城完全与今西安市重合,皇宫与今西安市明城墙重合。唐代帝王陵,如昭陵、乾陵等则大部分在今咸阳市境内。而在唐代,唐十八陵全部在京兆府的辖县内,乾陵是京兆府奉天县。

      自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开始,至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基本就绪,历时72年。城市面积841平方千米,布局规划整齐,东西严格对称,分宫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

      长安城市结构布局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巅峰时期的宏大气魄,在中国建筑史、城市史上具有划时代影响。

      五代时,后梁改京兆府为雍州,设大安府,后唐改大安府为京兆府。宋代置陕西路,后置永兴军路。赵匡胤统一中国后,曾经有意迁都长安,最后由于部下反对,只得放弃。金代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

    元初,长安城的范围依然沿用五代初期唐长安城被毁后节度使韩建所重建的“新城”,并使用京兆府的名称。至元九年(1272年),元世祖封其三子忙哥为安西王,镇守其地,建安西王府。至元十六年(1279年)遂该京兆府为安西路。后来由于发生安西王叛乱,安西国被撤。皇庆元年(1312年),又改安西路为奉元路。据李好文在《长安志图》中所绘《奉元城图》,四面仅各一门,南门偏东,北门偏西,东西两门也不对称,城内建筑也无对称格局。市场集中在城内西北隅,有马市、羊市和秦川驿等。东北隅有太子府(明秦王府)、城隍庙、察院等。马可波罗于至元十二年(1275年)游历于此,写到:“城甚壮丽,为京兆国之都会……此城工商繁盛,产丝多,居人以制种种金锦丝绢……凡人生必需之物,城中皆有,价值甚贱。”

      明代形成了西安的格局,西安的名称也源于明代。明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大将军徐达进兵奉元路,改奉元路为西安府。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次子朱樉为秦王。同年西安府城东北隅开始营建秦王府。秦王府时称“王城”,后讹为“皇城”,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新修了城垣,洪武十三年(1380年)和洪武十七年(1384年)分别修建鼓楼钟楼,其位置也与元代的敬时楼和钟楼无异。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标西巡西安后,曾经提议迁都西安,不过他回到南京之后便病死。

      清代西安城内设置依旧,但在城东北修建一座满族驻防城,在城东南修建了汉军驻防城,以及增加了钟楼西南的总督布院署等。庚子之变时,慈禧和光绪西逃驻跸西安长达一年时间。

      1911年10月22日,在辛亥革命爆发后西安也爆发了武装起义,占到总城面积约四分之一的满城被起义军攻陷并焚毁,成为西安城内的一处死角。

      民国16年(1927年)11月25日,陕西省政府议决设立西安市。[25]民国19年(1930年)11月8日,陕西省政府撤销西安市建制,辖区复归长安县。

      民国21年(1932年)3月5日,国民政府明令宣布定西安为陪都,建立国民政府西京筹备委员会。但西京市政府始终未成立,后西京筹备委员会撤销。

      抗战时期河南等地失守,大批难民沿陇海路涌入西安,主要集中在火车站和尚仁路(今解放路)一带。尚仁路迅速发展成为新的商业区,西安城内的商业重心也开始集中到了城市的东部。

    在中共长征之后,陕北地区成了苏区,西安成为国民党的重要前线,民国25年(1936年)12月12日在此发生了西安事变。

      民国33年(1944年)9月1日,西安市政府正式成立,为陕西省辖市。

      民国36年(1947年)8月1日,西安市升格为国民政府行政院直辖市,为全国12个院辖市之一。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属陕甘宁边区辖市。

      1950年改由西北军政委员会领导,1953年1月27日西北军政委员会改为西北行政委员会管辖,西安市属西北行政委员会。   

      1953年3月12日,改为中央直辖市,为全国12个中央直辖市之一;1954年6月19日改为省辖市。

      解放初期,设12个区,其中城区8个,郊区4个,城区未设立街道行政建制,郊区下设有19个乡。

      1954年调整行政区划,将12个区和部分新划入的乡镇合并调整为9个区,定名为: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长乐区、雁塔区、阿房区、未央区、草滩区、灞桥区。

    1957年4月撤销长乐、未央两区建制,市辖区减为7个。

      1958年11月将长安、蓝田、临潼、鄠县划归西安市。

      1960年撤销莲湖、碑林、新城区建制。

      1961年8月将蓝田、临潼、鄠县划出。

      1962年恢复新城、碑林、莲湖区建制。

      1965年撤销灞桥、雁塔、阿房、未央区建制,辖地合并为一个郊区,市辖区减为4个。

      1966年6月,将临潼县所属阎良镇划归西安市组建为阎良区,将咸阳市(县级市)划归西安市。

      1966年11月,新城、碑林、莲湖、阎良区更名为东风、向阳、红卫、东红区,1972年恢复原名。

      197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又将咸阳市划出。

      1980年3月,撤销西安市郊区,恢复灞桥、未央、雁塔区建制。

      198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将渭南地区所属蓝田、临潼县和咸阳地区所属户县、周至县(1964年9月将鄠县改为户县,盩厔改为周至)、高陵县划归西安市,西安市共辖新城、碑林、莲湖、灞桥、未央、雁塔、阎良7区,长安、蓝田、临潼、周至、户县、高陵6县。

      1997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临潼县,设立临潼区。2002年6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长安县、设立长安区。

      至2012年底,全市辖新城、碑林、莲湖、雁塔、未央、灞桥、阎良、临潼、长安9个市辖区及周至、蓝田、户县、高陵4个县。共有街道、乡、镇176个,其中街道办事处89个、镇40个、乡47个。

      2014年1月,国务院批复设立西咸新区。在西咸新区地域中,西安所占面积22484平方千米。

      2014年1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高陵县,设立西安市高陵区。

      2016年,国务院批复户县撤县设区,设鄠邑区。

      2017年1月,西咸新区由西安市代管。4月,西咸新区正式托管咸阳市15个乡镇街道,总面积64456平方千米,人口约67万。

      2018年11月,雁塔区、长安区、鄠邑区10个镇(街)移交西安高新区托管。

      西安市位于渭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东经10740度~10949度和北纬3342度~3445度之间,北临渭河和黄土高原,南邻秦岭。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华县、渭南市、商州市、洛南县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眉县、太白县接壤;南至北秦岭主脊,与佛坪县、宁陕县、柞水县分界;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与咸阳市区、杨凌区和三原、泾阳、兴平、武功、扶风、富平等县(市)相邻。辖境东西长约204千米,南北宽约116千米。

      西安市的地质构造兼跨秦岭地槽褶皱带和华北地台两大单元。距今约13亿年前燕山运动时期产生横跨境内的秦岭北麓大断裂,自距今约300万年前第三纪晚期以来,大断裂以南秦岭地槽褶皱带新构造运动极为活跃,山体北仰南俯剧烈降升,造就秦岭山脉。与此同时,大断裂以北属于华北地台的渭河断陷继续沉降,在风积黄土覆盖和渭河冲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

      西安市境内海拔高度差异悬殊位居全国各城市之冠。巍峨峻峭、群峰竞秀的秦岭山地与坦荡舒展、平畴沃野的渭河平原界线分明,构成西安市的地貌主体。秦岭山脉主脊海拔2000米~2800米,其中西南端太白山峰巅海拔3867米,是大陆中部最高山峰。渭河平原海拔400米~700米,其中东北端渭河河床最低处海拔345米。西安城区便建立在渭河平原的二级阶地上。

      西安境内河网密集,共有54条河流。其中,渭河、泾河及石川河系过境河流,其余河流均发源于秦岭山地或骊东南丘陵,绝大多数河流由南向北流经渭河平原注入渭河。黄河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9846%。

    西安各条河流的流域面积相差悬殊。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有黑河、灞河与沣河。上述三条河流的流域面积占境内总面积8237%。

      发源于秦岭山地的渭河南侧支流,因秦岭北坡山势陡峭,沟谷深邃,谷峰相间,状若梳齿,使河流具有以下结构特征:

      一是流向多呈东南—西北向。河流在秦岭山地沿沟壑曲折南向,出峪后,顺地形斜面自东南流向西北,地质构造断裂带也大致沿东南—西北走向,灞、浐、沣诸河等均沿断裂带走向流动。

      二是河道纵向比降大。各条河流上游段流经秦岭山地时,谷深、坡陡、流急。出峪后中游段切穿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坡度减小,水流较缓。

      三是下游河道横向摆动显著,具有游荡性河流特征。渭河不断向北迁移,灞河由东向西摆动,沣河由西向东演变,潏、滈交替泛滥,形成片状展布的古河道、边滩和心滩。

      四是上游河道曲折深切,多峡谷险滩。秦岭北侧峪口多达70余处。

      五是河床堆积物明显。从河源到河口,随着坡度减小,河流挟沙能力降低,悬移物在下游形成沿河有规律的堆积分布。

      径流时空分布不均匀是西安境内河流共同的显著特点。丰水年与枯水年径流量相差4~7倍,一些山区支流年径流量相差达10倍,有的河流下游枯水年甚至基本断流。河流的年内径流量变化也较大,每年2月份枯水期,径流量仅为全年总量的2%,时有断流现象,而7~10月汛期径流量占全年总量的45%~56%。

      西安市平原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风小、多雾、少雨雪;春季温暖、干燥、多风、气候多变;夏季炎热多雨,伏旱突出,多雷雨大风;秋季凉爽,气温速降,秋淋明显。年平均气温13 0℃~ 13 7℃,最冷1月份平均温-1 2℃~ 0 0℃,最热7月份平均气温26 3℃~ 26 6℃,年极端最低气温-212℃(蓝田1991年12月28日),年极端最高气温43 4℃(长安1966年6月19日)。年降水量522 4~ 719 5毫米,由北向南递增。7月、9月为两个明显降水高峰月。年日照时数1646 1~ 2114 9小时,年主导风向各地有差异,西安市区为东北风,周至、户县为西风,高陵、临潼为东东北风,长安为东南风,蓝田为西北风。气象灾害有干旱、连阴雨、暴雨、洪涝、城市内涝、冰雹、大风、干热风、高温、雷电、沙尘、大雾、霾、寒潮、低温冻害。

      西安是水资源缺乏的西部城市,西安地下水储量估算,总计约1991亿立方米。2001年12月,黑河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建成,每年向西安供水4亿立方米,形成日供水能力120万吨,加上地下水资源,市区日供水能力可达172万吨,基本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用水。

      秦岭以北平原地区具有良好的储存地热水的地质条件,仅城区可以开发的地热面积约780平方千米,地下热水可采储量约为539亿立方米。

      西安市土壤分布形成南北两个差异明显的区域,北部的渭河平原以黄褐土、褐土为代表,南部的秦岭山地以黄棕壤、棕壤为代表。据1980~1986年土壤普查,全市有12个土类,24个土壤亚类,50个土属,181个土种。土壤类型的复杂多样,为区内农作物的多品种组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西安的自然植被未遭受第四纪大陆冰川直接侵袭,尚保留若干第三纪古老的孑遗植物,如银杏、水青树、连香、马甲子等。秦岭山地从高海拔向低海拔垂直分布有高山灌丛草甸、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等自然植被类型。自然植被中野生植物资源丰富,截至2016年,计有野生植物138科、681属、2224种,为中国种子植物的重要“基因库”之一。渭河平原主要为大田农作物、蔬菜、果园和城市绿化等栽培植物类型。野生动物资源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地,有兽类55种,鸟类177种,包括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秦岭亚种、鬣羚、大鲵、黑鹳、白冠长尾雉、血雉、金鸡等珍稀动物。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资源,境内已建立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西安境内地层发育复杂,构造类型多样,为各种矿产资源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截至2016年,已发现的矿产资源共47种,其中金属矿产21种,非金属矿产22种,能源矿产2种,其他矿产2种。大部分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分布在南部秦岭山区。

      西安是中国高校密度和受高等教育人数最多的城市,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国五大教育、科研中心之一。截至2019年末,全市高等教育学校7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63所,成人高等学校12所。各类高等教育在校学生13736万人,毕业生3968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学生7386万人,毕业生1918万人。另有研究生培养机构43所,两院院士60余人,在校学生1320万人,毕业生286万人。高校中有“985工程”高校2所,“211工程”高校7所(含空军军医大学),另有西安美术学院、西安音乐学院、西安体育学院等专业特色类高校。

    西安民办高校实力亦不容小觑,在"校友会2018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150强"中的前30西安占5所,其中欧亚列全国第4、培华列全国第9位。

          20200712

自驾旅行是最好的出游方式,可以沿途欣赏美丽的风景,不过小编觉得长时间的开车还是不行的,在车上的话,最好还是能换着开车,这样也能休息下。那么你知道中国最美的省道有哪些吗

1、广东省道244遇见粤北最美秋天

都说广东最美美在粤北,粤北的这条244省道极具岭南特色,一路串起了无数美丽乡野,围屋碉楼、古塔农舍

翠绿樟叶,金黄银杏,艳丽红枫还有在广东极为少见的斑斓秋景。

你将穿行一路梅花一路诗的梅关古道;你将沉醉于粤北九寨沟帽子峰林场的秋色;你将走进千年银杏之乡坪田镇;还将邂逅天然氧吧车八岭,邂逅一段五彩缤纷的粤北之旅。

广东省道244:起于韶关市南雄市珠玑村,至新丰县云髻山,全程约300公里。最佳季节:秋季,9月-11月

2、安徽218省道中国最美乡野自驾线

S218省道只有78公里,却串联起了皖南99%的美景。

走一趟S218,才能领略到什么是车在画中行,人在画中游,这一路,皖南之美无所不在,湖光山色间,看小桥流水的江南风光,体验古村乡舍的韵味。

驰骋在S218上,这一路,你将途径黄山房车露营地;你将邂逅中国十大魅力古镇西递镇;你将走进中国画里水乡宏村;你将遇见拥有中国木雕第一楼的卢村;你将走进拥有中国四大秋色之一的童话世界塔川;你将邂逅隐秘在苍翠竹海中的秘境村落木坑村;你将看见拥有最美明清古建筑的影视村南屏,邂逅一段美好的乡野之旅。

安徽218省道:起点在甘棠的汤里村,终点在黟县渔亭镇。全长78公里最佳季节:春季,秋季,3月-5月,9月-11月。

3、陕西212省道环绕秦岭的精致丝带

如果说秦岭是大自然给陕西馈赠的一份礼,那么S212就是一条捆绑这份大礼的精致丝带。

这条路一年四季都有不错的风景,秋季尤甚。自驾过的人都说:行驶在这条色彩夹道里,伸手就可以揪住色彩的浪漫。

驰骋在S212省道上,这一路,你将与宝鸡的精华美景太白山不期而遇;你将感叹华夏文明的脊梁秦岭的里里绝色;你将走进拥有最美秋色的七彩凤县,邂逅一段浪漫的秋色“艳遇”之旅。

陕西212省道:起于宝鸡市,止于宝鸡市凤县,中途穿越秦岭,全程100多公里。最佳季节:秋季,9月-11月

4、四川川西小环线串联起川西一大半美景的小环线

大美四川,美在川西。这是一条让众多驴友爱恨交织的一条线路,用“眼睛在天堂,身体在地狱”来形容最合适不过。

如果你想走一遍川西,但又缺一点时间精力,那么走一遍川西小环线是个不错的选择!

驰骋在川西小环线上,这一路,你将遇见东方阿尔卑斯,川西明珠四姑娘山;你将邂逅千碉之国丹巴藏寨;你将来到神仙也不想离开的地方,摄影天堂新都桥你将遇见世间最美风景木格措;邂逅一段难忘的川藏之旅。

推荐路线:成都—都江堰—映秀镇—卧龙—巴朗山垭口—日隆镇—小金—丹巴县—新都桥—康定—磨西—康定县城—木格错—康定—成都。最佳季节:5月、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景色最美。

其一:七律·榆林怀古

风漾驼铃夜露侵,凌空秋叶响榆林。

烽台古堡龙沙地,铁马冰河雁塞荫。

万里长城连朔漠,千秋朗月照南岑。

边关锁钥镇西北,唐宋元明烁古今。

其二:水调歌头·榆林写意

      两万五千里,革命铁流驰。红军谋划长征,榆北遍红旗。勇士先驱后继,笑对腥风血雨,鏖战写传奇。今逢新时代,创业树丰碑。

      治风沙,种绿草,破俗篱。能源工业兴起,油气富边陲。昔日贫穷逝去,壮阔山川玉璧,塞北添秀姿:黄土明珠灿,处处美如诗。

      榆林市,陕西省下辖地级市,古称“上郡”,始于春秋战国,兴于明清,明朝九边重镇“延绥镇“(又称榆林镇)驻地,康熙皇帝赐“两守孤城,千秋忠勇”刻碑,有“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美誉,如此奇特城建,在神州大地实属罕见,这也是榆林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标志。

      榆林位于中国陕西省的最北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东临黄河与山西省隔河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南接延安,北与鄂尔多斯相连,系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辖2个区、1个县级市、9个县,常住人口34033万(2017年),全市户籍人口38504万(2017年)。是陕西杂粮的主产区。能源矿产资源富集一地,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中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陕甘宁气田。

      榆林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中国爱心城市,中国百强城市,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市,中国城市竞争力100强,2011地级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测评100强,2012中国十大创富城市,2012年入选“2012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2013中国西北部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中国最具潜力的十大古城—榆林古城,红石峡,统万城遗址,红碱淖,榆林沙漠国家森林公园,石峁遗址,白云山,青云寺,悬空寺,二郎山,府州城,高家堡古城,西峰寺,清涧笔架山景区等各大景点。

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榆林市的部分地方(神木、府谷、佳县等地)在雍翟族境内。

      战国时的陕北上郡(古榆林)

      周代为雍州白翟的一部分。

      战国时为秦国上郡地。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上郡是其中一个。西汉至西晋沿置。

      东晋时期,匈奴赫连勃勃在统万城(今靖边白城子)建立大夏国。

    公元427年,北魏灭大夏,设立统万镇,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改设夏州。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仍设夏(治统万)、长(治长泽,今靖边境内)、绥(治龙泉、今绥德县城)、银(治儒林,今米脂境内)四州;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将绥州改称上州,三年撤销州制,设立朔方、雕阴二郡。

      隋末唐初,为地方豪族梁师都占据, 自称梁国,僭皇帝位。

      贞观二年师都被灭,唐复设银、绥、夏三州,均属关内道管辖。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榆林东北部增设麟州(治所今神木杨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撤州设上郡(今绥德)、银州郡。

      秦统一后,全国郡县制时的陕北上郡辖区(今党岔)、朔方郡(今白城子)、新秦郡(今杨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撤郡,复设绥、夏、银、麟四州。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宥州治所由内蒙鄂托克旗迁到今定边境内。后唐庄宗李存勖以府谷县升州(今之府谷)。

      五代时期州县设有夏州(领朔方、德静、宁朔三县,均在今靖边境内)、银州(领真乡、开光、儒林三县,在今米脂、佳县境内)、麟州(领新秦、连谷、银城,在今神木境内)、府州(今府谷)、绥州(领绥德、龙泉、延福、城平、大斌五县,在今绥德、清涧、吴堡、子洲境内)。

      北宋时,榆林市属永兴军路(初名陕西路),绥州、宥州被西夏占据,未设郡县,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收复,元符十年(公元1096年)后,得失无常。

      宋高宗南渡后,又沦为金有,属鄜延路的一部分,设绥德州、晋宁军(佳芦砦),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撤军设绥德州、晋宁州(二十四年改佳州)。

      元代绥德州、佳州属延安路,绥德州领清涧、米脂二县,佳州领神木、府谷二县。

      明永乐六年(1408年),在今红山(雄石峡)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见于史。因当地的土壤特别适合种榆树和柳树,故名。

      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在长城一带设置榆林卫,孝宗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九月设立东路神木道,领佳州、府谷、神木三州县,中路榆林道领绥德、米脂、清涧、吴堡四州县,西路靖边道领保安(今志丹)、安定(今子长)、安塞三县,包括榆林市的定、靖、横三县。

      清雍正年间,设有榆林府和绥德直隶州两个省辖行政区。

      辛亥革命后,1913年废府州制度,设榆林道。后又废道,各县由省直辖。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本市除榆阳区外,各县先后解放,在原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上建立人民政府,设置绥德、三边两个分区,分别管辖绥德、米脂、佳县、横山、清涧、吴堡和靖边、定边、安边(后撤销)。

      1944年1月10日,从绥德、米脂、清涧、横山及延属分区的子长五个县各划出一部分成立子洲县,属绥德分区。当时,神木、府谷之东区设神府特区,归晋绥边区管辖。

      1949年6月1日,榆林城和平解放,撤销三边分区,设榆林分区,管辖榆林、定边、靖边、横山、神木、府谷六县。

      1950年5月,成立绥德、榆林两个专区。

      1956年10月,撤销绥德专区,将所辖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六县并入榆林专区,子长、延川并入延安分区。

      1958年将十二县并为榆林(横山)、神木(府谷)、靖边、定边、绥德(吴堡、清涧、子洲)、米脂(佳县)六县。

      1961年,所并各县恢复原制。

      1968年,将榆林专员公署改为榆林地区革命委员会,为一级政权机构。

      1979年,改为榆林地区行政公署,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

      1988年9月2日,榆林县改为县级榆林市。

      2000年7月1日,榆林地区行政公署撤销、设立地级榆林市,原县级榆林市改为榆阳区。

位置境域———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西邻甘肃、宁夏,北连内蒙古,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南与陕西省延安市接壤。地理坐标:北纬36°57′~39°35′,东经107°28′~111°15′。榆林市行政区划版图形似三角形。榆林最东端为府谷县皇甫乡段寨村,最北端为府谷县古城乡刘家坡村,最西端为定边县刘峁塬乡,最南端为定边县白马要乡铁角城。东西最大长度309公里,南北最大宽度295公里,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约占陕西省21%,居陕西省10个地级市之首。

地形地貌———

      榆林市地质构造单元上属华北地台的鄂尔多斯台斜、陕北台凹的中北部。东北部靠近东胜台凸,是块古老的地台,未见岩浆岩生成和岩浆活动,地震极少。地势由西部向东倾斜,西南部平均海拔1600--1800米,其他各地平均海拔1000--1200米。最高点是定边南部的魏梁,海拔1907米,最低点是清涧无定河入黄河口,海拔560米。

      地貌分为风沙草滩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梁状低山丘陵区三大类。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是毛乌素沙漠南缘风沙草滩区,面积约15813平方公里,占榆林市面积的367%。得到治理的沙滩地郁郁葱葱;海子(湖泊)星罗棋布。南部是黄土高原的腹地,沟壑纵横,丘陵峁梁交错,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面积约22300平方公里,占榆林市面积的5175%。梁状低山丘陵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白于山区一带无定河、大理河、延河、洛河的发源地。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 占榆林市面积1155%。地势高亢,梁塬宽广,梁涧交错、土层深厚,水土侵触逐步得到治理。

      榆林市是中国日照高值区之一,在陕西省,日照时间最长,年平均日照时数25935~29144小时,东北部最高,南部最低。一年之中5~8月日照较多,12~翌年2月份较少。平均日照百分率59~66%,榆林市差异较小,一年中以降冬(12~翌年1月)最大,春夏逐月缓慢减少到夏末秋初(7~9月)最小,中秋到冬迅速增长。

      气温四季明显,春温大于秋温,春季升温快而不稳定,秋季降温迅速,冬季受北方冷气团控制,气压高、天气晴朗,多高云,冬季平均气温-78~41℃,气温变化梯度大,梯度方向东南~西北。10月下旬至翌年4月上旬为大地封冻期,一般年份冻土深度1~12米,入春以后,气温明显回升,平均日增温02℃左右。但由于西伯利亚极地干冷气团仍不断南下侵袭,使得春季温度很不稳定,5月中旬局部亦可骤然降雪,到夏天受大陆气团和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的影响,气温高,天气炎热,各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日最高气温≥30℃的日数,多年平均为22~68天。气温梯度小,梯度方向近东~西;秋季在极地气团的侵袭和稳定控制下,迅速降温,尤以10~11月最为剧烈,平均每天降温027℃。

水文条件———

      榆林市境内有大小53条河流汇入黄河,均较短小,较大的河流主要是四川四河:皇甫川、清水川、孤山川、石马川、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无定河。汇入黄河的河流以黄河为侵蚀基准,流向由西北向东南(其中无定河上游流向三折),支流呈树枝状并从下游到上游增多。较大的河流下游为基岩峡谷,比降较大,支流少而短直;中游一般河谷宽阔,漫滩阶地发育,河道宽浅,较大的支流多在中游汇集。上游多发育在老谷涧上,河流深切成黄土(部分底部切入基岩)峡谷,比降大,多跌哨,流向受古地形的谷、涧走向控制,支流较多,但一般较直。

自然资源———

      榆林市全市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等能源矿产资源富集一地,分别占全省总量的862%、434%、999%和100%。平均每平方公里地下蕴藏着622万吨煤、14万吨石油、1亿立方米天然气、14亿吨岩盐。资源组合配置好,国内外罕见。

      煤炭预测6940亿吨,探明储量1500亿吨。全市有54%的地下含煤,约占全国储量的五分之一。天然气预测资源量418万亿立方米,已探明气田4个,探明储量118万亿立方米;石油预测资源量6亿吨,探明储量36亿吨;岩盐预测资源量6万亿吨,探明储量8857亿吨,约占全国岩盐总量的26%,湖盐探明储量1794万吨。此外,还有比较丰富的煤层气、高岭土、铝土矿、石灰岩、石英砂等资源。

      榆林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下拥有10亿元的地下财富,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超过46万亿元,占全国1/3。每平方米土地下平均蕴藏着6吨煤、140立方米天然气、40吨盐、115公斤油。

      煤炭:预测6940亿吨,探明储量1500亿吨。榆林市有54%的地下含煤,约占全国储量的五分之一。侏罗纪煤田是该市的主力煤田,探明储量1388亿吨,占榆林市已探明煤炭总量957%,埋藏浅,易开采,单层最大厚度125米,属特低灰(7-9%)、特低硫(小于1%)、特低磷(0006-035%)、中高发热(28470-34330mj/kg)的长烟煤、不粘煤和弱粘煤,是国内最优质环保动力煤和化工用煤。煤田主要分布在榆阳、神木、府谷、靖边、定边、横山六县区。石炭一二叠纪煤田是稀缺的焦煤和肥气煤,探明储量5474亿吨,单层厚度1547米,煤田主要分布在神木和府谷两县。

      天然气:预测储量6-8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118万亿立方米,是迄今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气源中心主储区在该市靖边和横山两县。气田储量丰度066亿立方米/平方公里,属干气,甲烷含量96%,乙烷含量13%,有机硫极微,在燃烧中不产生灰渣和地,含没面积2300平方公里。

      石油:预测储量6亿吨,探明储量3亿吨,油源主储区在定边、靖边、横山、子洲四县。

      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约占全国总储量50%, 其潜在价值达33万亿元。探明储量8854亿吨,主要分布在榆林、米脂、绥德、佳县、清涧、吴堡等地。

      湖盐:预测储量6000万吨,探明储量330万吨。

      此外,还有丰富的高岭土、铝土矿、石灰岩、石英砂等资源。

开发区———

      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简称“榆林高新区”,前身为“榆林经济开发区”)。2011年,陕西省政府批复,榆林经济开发区更名为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更名后的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享受省级高新区的相关政策,园区产业定位是重点发展新能源、新型加工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服务和环保产业;将设立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对培育一批增长极、以点带面引领区域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国务院批准榆林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是陕西省获批的第五个国家级高新区。

      榆林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是全国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一部分。上世纪80年代国家对榆林开展大规模勘探,榆林全市已发现矿产8大类48种,潜在价值超过46万亿元人民币。特别是煤、气、油、盐资源富集一地,且组合配置好,国内外罕见,开发潜力巨大。1998年7月榆林能源化工基地总体规划获原国家计委批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正式启动。为了开发陕北富饶的能源化工资源,国家计委于2003年3月正式批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在榆林启动建设,这是全国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区域为榆林、延安两市,面积8万平方公里。

风俗民情———

      榆林市共有12县(区),习惯上有南北6县的说法。北6县(区)是:榆林、横山、神木、府谷、靖边、定边;南6县是:绥德、米脂、清涧、吴堡、佳县、子洲。北6县有长城横穿其境,有毛乌素沙漠的沙丘沙地;南6县皆在长城内,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因之,北南风俗有明显的差异。北6县草地文明(游牧文化)占相当比重,畜牧业素来发达,群众住柳笆庵子、砖瓦房,喜食炒米、乳酪、手抓羊肉,喜饮白酒,爱穿皮袄皮裤,颇喜起动;南6县虽受游牧文明的影响,但以黄河文明(土地文化)为主,群众住窑洞、食杂粮、穿布衣、热恋故土、不乐迁徙、以农为业、躬耕薄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终岁辛劳,仍怡然自乐。

      榆林的风俗有古朴的传统,山区的农民修窑洞时,先请阴阳先生看地势山形,定方位、择吉日。窑洞的样式多而且讲究,门面用细凿凿出,窑前有穿廊和雨盆。窗棂曲直交错,长短相间,组成各种美术图案。城里的有钱人家住高屋脊大瓦房,一进两开,穿廊虎抱,雕棱绘彩。更有大户人家,门前树旗杆,蹲石狮,大门水磨砖砌门楼,有照壁,二进中有月亮门,分前后院,前院是书房,会客室,后院是家眷。

饮食习惯———

      在饮食习惯上,南北不同。北草地的群众爱吃炒米、奶茶、酪饼子,酥油、黄米饭、猪肉熬酸菜。西面的三边人爱吃燕面炒面、荞剁面、羊羔肉、尤以荞面食品作法很多,如剁面、 饷、搅团、圪 、凉粉、碗 等。东南面人爱吃豇豆钱钱饭、揪面片。民间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如子洲“果馅 ”,米脂“驴板肠”,绥德“黑粉油旋”,镇川“干炉”,佳县“马蹄酥”,榆林“炸豆奶”,神木“粉皮”,清涧“煎饼”,府谷“果丹皮”都有其独特风味。另外还有羊杂碎、粉浆饭、拼三鲜、黄酒、麻汤饭等都是在别处难以吃到的。

榆林美食———

      榆林饮食在中国具有很高的地位。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域文化造就了这里丰富多元的饮食文化,在市区和各县、乡以及主要景区附近大小酒店、餐馆林立,相当普遍。榆林本地特色风味有:羊肉系列(如烤全羊、烤羊肉、炖羊肉、羊杂碎等)、荞面系列(如荞面饴馅、荞面讫铊)、小米、豆制品系列(如豆腐宴、水煮豆腐)、土豆系列(如土豆宴)、红碱淖特色水煮鱼等。

地方特产———

    大红枣:榆林大红枣是驰名中外的陕西传统名优特产之一。其特点是果大核小,皮薄肉厚,质脆丝长,汁多味甜,甘美醇香,含糖量高,色泽鲜红,水分较少,贮藏期长,品质优良。真乃“味夺石蜜甜偏永,红迈朱樱色莫论”,是色、香、味、形俱全的红枣。平均单果重126克,大者达35克,鲜果含可溶性糖4348%,还原性糖4082%,蔗糖253%,核肉比为05:25,好果率达90%以上。在《中国枣树志》审定会上,榆林大红枣享有很高的评价。

      洋芋(土豆):榆林洋芋好,美誉满三秦。榆林是著名的“洋芋之乡”,各县市都产洋芋,尤以榆林地区南部的佳县、清涧、绥德、子洲、横山、靖边等6县为多,品质较佳,驰名全国。全地区年产量在15亿公斤以上。主要种植红皮和白皮两个品种,因其抗病性强,丰产性好,外皮光洁,色泽艳雅,个大肉肥,质地细致,营养丰富,含淀粉较高,比其它产地高2%,耐贮耐运,品质优良,食用加工均宜,在全国洋芋品种中名列前茅,是深受洋芋产区欢迎的热门良种。

      绿豆:榆林具有绿豆生长发育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生产的大明绿豆粒大、整齐、色泽好,是国内外市场上的名牌产品,无毛绿豆、无硬实豆,千粒重66—76克,是籽食和生豆芽的上乘产品。

      横山绒山羊:横山县绒山羊是从1979年始引进辽宁白绒山羊作父本、以陕北黑山羊作母本,以提高产绒性能为目的,采取简单育成杂交,经杂交改良、横交固定和选育提高培育而成的具有产绒量高、绒纤维细长、遗传性能稳定、适应性强的白绒山羊新品种。 它的主要外貌特征是:全身皮毛白色、毛绒混生,具有银丝光泽、体格中等、结实紧凑,头轻小,面部清秀,额顶有长毛,颌下有髯,公母羊均有角,以拧撇为主,颈宽厚、颈肩结合良好、胸深背直、四肢端正、蹄质坚韧、尾瘦而短、尾尖上翘、乳房发育良好、乳头大小适中。公羊头大颈粗、腹部紧凑、睾丸发育良好。

      荞麦:“头戴珍珠花,身穿紫罗纱,出门二三月,霜打就回家”。这是广泛流传在陕西荞麦著名产区——榆林黄土高原的一首歌谣。它栩栩如生地把荞麦的特征特性描绘了出来。

      海红果:海红树是榆林市府谷县的传统果树,属世界稀有树种。海红果色泽鲜艳,酸甜可口,营养丰富,含钙量高,为水果之冠,素有“钙王”之称,具有健脾胃、增食欲、助消化之功效。全县共有海红树15067亩,已有20万株挂果,年产鲜果1500-2000吨。利用海红果制成的饮料、果脯、罐头、果丹皮、海红干、果酒、糖葫芦等,是天然的绿色食品行销北京、上海、广州、贵阳、西安、浙江等10多个省市,年收入100多万元。

风景名胜———

      截至2017年末,榆林市旅行社达到45家、旅行社分社34家、网点58家。星级饭店共有29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3家、三星级19家、二星级6家。全市共有AAAA以上景区4个,AAA以上景区29个。2017年,榆林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226万人次,比2016年增长300%,旅游收入19084亿元,增长340%。

城市评价———

      明武宗驻跸榆林时曾对随从说:“榆林真乃小北京也!”

      《明史(卷二百九十四-列传第一百八十二-忠义六)是这样记载榆林的:榆林为天下雄镇,兵最精,将材最多,然其地最瘠,饷又最乏,士常不宿饱。乃慕义殉忠,志不少挫,无一屈身贼庭,其忠烈又为天下最。事闻,天子嗟悼,将大行褒恤,国亡,不果。

      崇祯16年,榆林精兵被调走,“榆林益空虚”,榆林城被李自成大军包围,但榆林坚决抵抗,坚守12天,无一人投降,最终陷落,全城殉国,《明史》记载:“其忠烈又为天下最”。

      清康熙14年(公元1675年),周世民叛军围攻榆林城,榆林军民奋起抵抗,坚守城池3个月,迫使敌军退去。康熙皇帝闻报后,于当年闰五月十四日欣然命笔“两守孤城,千秋忠勇”赐榆,以示对榆林军民两次守城壮举的嘉奖。

      1938年和1939年,我国著名作家老舍来榆,曾描写道:“城扁街宽”,“坚厚城垣”,“具有北平的局面”。

          20201028

截至2018年,渭南市辖潼关、大荔、合阳、澄城、白水、蒲城、富平7个县。

1大荔县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部,素有“三秦通衢”、“三辅重镇”之称。

2蒲城县位于关中平原东北部,是国家授时中心所在地。

3澄城位于陕西关中东部,属秦晋豫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

4白水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处于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是联结关中与陕北的咽喉要地,因境内白水河而得名。

5合阳县隶属陕西省渭南市,地处陕西省关中地区东部,黄河中游西侧。

6富平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属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

7潼关县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

扩展资料

渭南的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渭南市地处陕西关中渭河平原东部,东濒黄河与河东古邑运城、陕州故地三门峡、帝尧都邑临汾相毗邻,西与千年帝都西安、咸阳相接,南倚秦岭与商洛为界,北靠桥山与革命圣地延安、铜川接壤。

南北长1823公里 ,东西宽1497公里,总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渭南地势以渭河为轴线,形成南北两山、两塬和中部平川五大地貌类型区,中部渭河冲积平原是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

地势属于华北地台的陕甘宁盆缘区,地质呈现南北隆起,中部断陷的阶梯状地堑构造。

南北高,中间低,东西开阔,呈仰瓦状。

海拔330—2645米之间。

外围是台塬,垦耕历史悠久。

南部黄土台塬与洪积扇相间,素有“长捻原”之美称。

南北边缘为石质山地。

天气特征

渭南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宜。

春季气候多变,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风送爽,冬季晴冷干燥。

气候条件优越,有利于发展农业,但伏旱、秋涝和夏季干热风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较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3694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9
下一篇2023-11-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