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奈儿邂逅大概是什么香味

香奈儿邂逅大概是什么香味,第1张

香奈儿邂逅柔情淡香水融合了绿色清新葡萄柚、柔美茉莉、以及温润白麝香的花果香调香水,散发浪漫柔情的诗意气息。

蕴藏在圆形瓶身中的花果香调香水。柔美、温婉的开瓶香气引领人们沉醉于幸福与幸运的环绕中。

喷式淡香水可流畅地喷洒于皮肤或衣服上。

携带方便、可轻松收纳于手提包中的淡香水手袋装让香氛随处萦绕。完整的沐浴与身体香氛层叠仪式,同时也能延续香水的缭绕气息。

扩展资料:

香奈儿首款创新气垫香氛,全新用香方式让你爱不释手。打开充满粉色浪漫气息的粉色小圆盒,随时补香兼补妆。准备好,邂逅幸运。限量创作。

融合了葡萄柚-温柏的明亮气息、以及柔美茉莉与温润白麝香的花果香调香水。

参考资料:

香奈儿官网——香奈儿邂逅柔情淡香水(瓶装)

5本经典情书书单

 520马上就要到了,你们有看过情书吗下文是励志网整理收集的5本经典情书书单,供大家参考。

 

 01、《致D:情史》

 安德烈·高兹

 豆瓣评分:85 (6839人评价)

 这个女人在她八十多岁的时候,收到了这封情书。

 写情书的是陪伴她长达58年的丈夫——著名哲学家高兹。

 在这封长信里,他告诉了妻子,在共同走过58个年头后,所有他想说的话,以及“我们都不愿意在对方去了以后,一个人继续孤独地活下去”。

 所以在写完这封情书后,高兹便与重病的妻子双双自杀,以一种惨烈又深情的方式,一起离开了人世。

 这本薄薄的小书,只有74页。作为一本书,它是单薄的,但作为最后一封生命最后时刻,对爱人的真诚告白,它是厚重的。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沉浸在他们的爱情中。

 即使合上了这本纯白色的小书,高兹对妻子发自肺腑的诉说,还徘徊在我的脑海里。

 我也慢慢体会到了真正的爱情——那就是两个人在身体和精神上发生强烈的共鸣。

 02、《卿卿如晤》

 CS路易斯

 豆瓣评分:87 (701人评价)

 这是一本讨论“悲痛问题”最好的作品。

 这是英国著名作家,曾任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文学教授的CS路易斯,悼念亡妻的手记。

 路易斯在58岁的时候遇到了人生的真爱,一位身患绝症的单亲妈妈,但绝症阻挡不了爱情,路易斯勇敢地和她结婚,并陪她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旅程。

 爱情来得太汹涌,以至于死亡来临时,路易斯根本承受不了。

 在那些“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午夜里,他写下了这本真实、感人的心灵记录。

 在书中,他深刻探讨了生与死、失去和重建这个每个人都会面临的人生母题;也对自己的悲恸进行了坦率、真诚的内省。

 最终他从内心生长出平和的、可以对抗死亡的力量,坦然接受了妻子的去世。

 这种和解不是无奈地妥协,而是正视了爱情——对爱情的哀悼越少,就离爱情越近。

 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既被他们感天动地的爱情虐得死去活来,又羡慕这对灵魂知己,也深深明白了路易斯为什么会在58岁的年纪,冲动地去爱。

 03、《爱眉小札》

 徐志摩

 豆瓣评分:73 (373人评价)

 徐志摩和陆小曼轰轰烈烈的爱情,很多人都听说过,一个是风华绝代的才女,一个是浪漫多情的才子。

 在民国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这种冲破世俗禁忌,不顾一切地高调恋爱,还是让我非常震惊和羡慕的。

 这本《爱眉小札》就真真切切地展现了这一段恋情。

 这本书收录的是徐志摩和陆小曼在相恋时所写的信件。

 徐志摩在信中总是习惯性地称呼陆小曼——亲爱的龙儿、龙龙、爱眉、眉眉、乖乖……每个字都像涂上了蜜糖,情浓得抹不开。看得我血糖飙升,鼻血都要喷出来了。

 他们的感情是那样的唯真唯美,灵魂是那样的活泼。

 徐志摩的一生,都在践行“从茫茫的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的目标,不过他最后以不完美的情感悲剧而告终。

 但他超前的爱情观,让我们窥见了民国——这个文化黄金时代的精神内核。

 04、《恋人絮语》

 罗兰·巴特

 豆瓣评分:86 (4496人评价)

 这是一本被奉为“恋爱中人不可不读的经典”的书,虽然我至今仍保持壮硕单身,但每年都会把这本书拿出来读一读。

 恋人,从来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哭,大笑,沉默,疯癫。他们的每一种表情,每一个动作都有着极其丰富的符号语言。

 在这些符号的解读上,我觉得,没有人比得上巴特。而他的研究成果全都汇集在这本书中。

 这里没有小说中完整的,浪漫的爱情故事,只有一个个令人回味无穷的爱情场景。

 因为在巴特看来,爱情故事有千千万万种,各有各的不同,但恋爱中的场景却是具体的,相同的——等待、写信、思念、困惑、焦灼

 但在我看来,他解读的不仅是各种爱情场景更是在解读爱情的语言。这种爱情语言不是某一个人说的情话,而是整个人类情感语言中的一种。

 不是依赖于恋人存在,而是寄生于整个人类,它为每一位恋人打开了一个创造性的空间。

 在这个语言空间中,每一位恋人都可以为爱情语言赋予自己的意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我爱你”。

 05、《蒙马特遗书》

 邱妙津

 豆瓣评分:77 (3214人评价)

 这是一本遗书,是作者26岁自杀前,写给自己的同性恋人的书信集。

 作者邱妙津在法国进修心理学的时候,陷入了一场狂乱的三角恋爱。这场三角恋情疯狂地折磨着她,最终她在巴黎以惨烈的自杀结束了自己年仅26岁的生命,也结束了这场三角恋情。

 书里收录了近20封书信。有喷薄而出的爱的表达,也有赤裸裸的情欲和肉体的渴望。

 这些遗书,是邱妙津设定了死亡这个目标之后写的,所以整部作品有一种少见的终极意义,也有一种沉甸甸的重量。

 这本书我原本是躺着看的,仅看了9页,就情不自禁地坐直了身体,好像不坐起来,就没办法面对生命如此绝望的拷问。

 这虽然是一本遗书,我却从中获得了生的力量。

 我要热烈地生活,穷尽一生丰盈我的灵魂,才不愧对这宝贵的生命。

;

关于读书的25本书推荐

 书是怎么来的,如何发展的,我们应该怎样去选书、读书读书,是为了更好地活着。下文是我整理收集的关于读书的25本书推荐,供大家参考。

 1《阅读史》:阅读是为了活着

 一整页的篇幅,以“最后一页”的名义,只抄录了福楼拜的一句话:阅读是为了活着。这“最后一页”却置于卷首的醒目位置,意义不言自明。

 我们不得不阅读。阅读,几乎就如呼吸一般,是我们的基本功能。

 2《作为武器的图书》:图书不可能被烈火消灭

 关于图书如何作为思想战争中最有效武器的重要论著

 中国的“文学传统太深厚太悠久,以至于炸弹都无法消灭它”

 给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提供极其重要的参考

 图书不可能被烈火消灭。人死了,但图书永远不会死去。永远没有人也没有武力能够将思想关进集中营。没有人也没有武力可以从世界夺走图书,图书中包含着人类针对暴政永恒的反抗。在这场战争中,图书是武器。——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

 随先期物资一同运抵诺曼底海滩的还有不像是用于战争的武器:成箱的图书。这些图书抵达各销售点后马上被抢购一空,顾客们如饥似渴地想要阅读来自与他们熟悉了很多年的可怕世界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世界的读物。

 3《阅读的历史》:我即书,书即我

 在阅读中,读者扮演上帝的角色。 希腊神话里,一位名叫那喀索斯的英俊少年因迷恋自己在水池中的倒影郁郁而终,死后命名为一种以他名字命名的鲜花。

 我们所读的每一本书、每一部戏剧、每一首诗都是那个水池,我们会在水中发现自己,赞美自己。随着自身的变化,水池中的形象也会随之变化。

 因此重读作品就是重新发现自我。没有一种阅读是终极的,读者在每一次阅读中都会重塑自我。

 我即书,书即我。

 4《如何阅读一本书》:一部永不褪色的阅读经典

 行销75年,经修订历久弥新。一位传奇的作者,《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 知名出版家郝明义翻译推荐。

 蒙田说:“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总有一些书呆子读得太广,却读不通。“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

 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着肌肉,盛装而来。不懂阅读的人,初探阅读的人,可以少走冤枉路;对阅读有体会的人,可以有更多的印证和领悟。

 5《集书人》

 曾任法兰克福书展主席25年之久的彼得·魏特哈斯谈读书、集书的故事

 6《中国和欧洲:印刷术与书籍史》

 7碎金文丛(第一辑,第二辑)

 第一辑

 不同于正襟危坐写就的学术经典,“碎金文丛”是这些学术名家随性挥洒或点滴积累的小品文章,分为治学随笔、学林散记、日记书信与口述自传等形式,多为后人精心辑录整理或坊间经年未见的佳作。

 第一辑碎金文丛早已成为书虫们的案头心爱之物,现在大家热望的第二辑也上市了,包括《冰茧庵论学书札》(上下) 缪钺著 、《困学纪程》 曹道衡著、《赵元任早年自传》 赵元任著 、《冠英说诗》 余冠英著、《沈从文晚年口述》(增订本) 王亚蓉编著,共六种。

 8《诗言志辨 经典常谈》

 《诗言志辨》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之《经典常谈》写于1942年,六十多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

 9《目录学发微 古书通例》

 10《做书:感悟和理念》

 著名出版人李昕谈自己数十年做书的心路历程

 11《大书特书》:书定义了我们

 “从我拥有一本书的那一刻起,哪怕还没翻开第一页,我已经觉得它以某种方式改变了我的生活。”

 眼看着书店一家家关门,读者也随之消失。世界各地的爱书人忍不住焦虑:书将何去何从美国的幽默大师乔·昆南也在思考这个沉重的话题。书曾支撑他度过毫无乐趣的费城童年,他成了狂热的读者,并立志此生为书辩护。

 12《古今名人读书法》:不仅是读书法方法,更是一部中国人阅读的历史,一部国学指导教材

 本书采集古今三百余位名人读书心得,列为八百余则,上自孔孟,下至蔡元培、胡适之,以时代为序,依次罗列,便于检索。书末附相关书目数十种,并介绍其作者、版本、存佚,乃至内容之优劣,尤便查考。

 本书最早于1940年由本馆以繁体竖排形式出版,后又多次重印。本次改成简体横排形式出版,只做了少量必要的校订,内容并无增删。

 13《工具书的诞生》:信息过剩是个老问题

 我们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似乎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无时不刻感到信息过剩。但这是个老问题。过去遗留的典籍数量庞大而又彼此牴牾,以至于笛卡尔认为与其有书,不如无书来得更简单。

 存储(storing)、分类(sorting)、拣选(selecting)和摘要(summarizing),本书作者哈佛大学教授布莱尔认为古代信息分类的4S方法与现在并无不同。

 本书作者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另一个历史场景,那是一个印刷术改变信息生态的时代。她试图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找寻工具书诞生发展的肌理与脉络,探索工具书的产生过程中学者、作者、出版者、使用者的交互作用,并讨论工具书的编撰与出版对那个时代的阅读史、学术研究、信息处理方式等文化实践方面的影响。

 14《书籍的秩序》:如何定位日新月异的变革

 “书籍已不再拥有昔日的威望,已不再是我们理智与情感的主宰,因为我们今天面对的,是人类所拥有的全新的交流和资讯工具。”革命已经宣告或实际上已经开始,我们将从纸质书过渡到电子文本和视频读物。如何定位这场革命

 本书从作者、文本、书籍、读者四个方面入手,介绍了14到18世纪之间书写文字如何分门别类、编目归档,以及所有与之相关的人员和机构对文字和印刷品的领会和感受。本书无论是在文化史上还是在文化史相关的理论上都堪称力作。

 15《莎士比亚与书》:从大众娱乐到文学经典

 莎士比亚喜剧起初是用于表演的手抄本,而后成为可以阅读的书,最终从一种大众娱乐变为英国的文学经典。本书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权威性叙述。作者卡斯顿现为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是当代受到广泛阅读的文学学者之一。

 作者在本书中考察了我们邂逅莎士比亚的种种物质形式,以非同寻常的广度和优雅探讨了莎士比亚早期出版者的动机和活动,以及存在于18世纪的一种古怪的分裂症:一方面,莎士比亚在戏台上被疯狂地修正,以迁就当时观众的趣味;另一方面,学者们则一直致力于确立和恢复莎士比亚戏剧的“真实”文本,以及电子媒介向新一代读者展示莎士比亚的激动人心的可能性。

 16《书史导论》:书籍的过去与未来

 与书籍必然消亡的断言相反,无论是种数还是印数上,书籍都越来越多地被生产出来。但越来越多消费者正在选择其他的替代方式,无论是为了查找信息还是为了娱乐。但这种阅读的性质可能会强化全球文化同质化的发展。

 该书全面介绍了一个世纪以来西方书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变化趋势、学术理论方法,是一本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全面回顾西方书史研究的精彩之作。在西方学术界、知识界,它既是初涉书史的入门读物,也是读者掌握书史理论发展脉络和趋势的案头必备。

 17《坎坷半生惟嗜书》

 这本书话,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写作者过去读书生活的;二是评史的文章;三是书评。文章共36篇,计200千字左右。这本书话思想性、学术性较强,其文章篇幅长,叙事详细,分析透彻。在写读书生活中,透过个人的读书经历,展现了时代的大场景,呈现给读者的历史画面,真实感人。诸如琉璃厂寻书、在监狱中与管教人员斗智的小故事等,描绘了嗜书人无论生活在什么环境下都要读书的乐趣,苦难中的欢乐,轻松而沉重。在评史和评书的文章中,视野广阔,分析透彻,评论客观,语气平和而具有说服力。

 18《书墨》

 本书分为三卷。卷一《墨葬》含24篇文章,这一卷里作者用多篇文章分析批判历史上对文化的践踏。如:历数了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清乾隆修《四库全书》时,按统治需要对天下图书大加删篡、毁损,以及文革期间竟使世间无书(仅毛选等少量的书)的古今怪现象,指出专制者为了强化其统治竭力删烧不同政见者的书籍,遏制言论,大兴文字狱,且代不乏人,致使中华民族文化受到了重大损失;斥责古今学术剽窃者丑行的也有多篇。作者引述历史掌故,评论历史得失,其落脚点在于当代,揭露批评当下不利于文化建设的现象,言辞深刻犀利,发人深省。卷二《居高声自远》,计45篇,着重品评所读之书,包括古书、今专家及友人之作;集合了以往发表的序跋;介绍自己的读书生活等。这些文章不仅仅是介绍别人怎么说,往往融入了鲜明的个人观点,可以说这些多是作者奉献给读者给社会的不错的`精神食粮。卷三《如沐春风遇先贤》共18篇。钩沉早年文人往事,叙写交往的当代大家、文人朋友。如丁聪、方成等。这些故事写得生动可读,通过文章可以看出作者出对他们的敬重与热爱。文如其人,作者爱憎分明的性格跃然纸上。

 19《书边上的圈点》

 结集了78篇书话文章,分为三卷。这些文章涉猎广博,延古及今,内容包括:书人写事、民主政治、民国见闻、书法绘画以及花草医药等,许多已在网上发表。对于他的笔法读书界给与了相当高的评价,认同他是“决计只住在第一流的文字里”的人。他写历史、写政治笔触率直、犀利尖锐,心系自由,指斥专制,文章多潜藏着对当代历史与现实的批判;品人论事视角新奇独到,褒贬扬抑态度鲜明;他写古代文学、典籍诙谐幽默,思绪灵动,极有情趣,浓郁的人文情怀饱满笔端。

 20《书旅》

 全书180千字,共辑读书随笔50篇,多为已发表作品。按所读之书的内容分为七目编排,包括:人物、群体、文学作品、风俗文化、鬼神、序跋等。

 文风稳当妥切,品人论事言必有据,体现了史家的严谨;感悟学术研究方法,叙述历史研究心得,表现出对学术的热爱(取名为“书种”既是爱书的体现)。作者学养深厚,书中多有真知实见,是一本好看的学术普及读物。

 21《绿窗书影》

 此书以其女性的视角、诗性的语言、散文的笔调抒写人与书的故事,别致,有趣,充满故事性。此书与一般的书话作品不同,除了论及图书的相关掌故、因缘、书事外,更多的是将笔力放在书的情趣上,比如个人品味、审美意致、情感交流等,以及人书相遇后发生的故事。全书八十篇文章分为四卷。卷一“书人写意”, 摹写书中人物、书籍作者,具有古典气质和中国画式的意趣;卷二 “书影斑斓”,描写作者个人阅读史上占有一席之位的书,包括古今中外,还包括广义上的书,比如画册、音乐;第三辑“书情婉约”,是比较别致的一辑,有别于其他书话体裁,融入了更多的个人阅读经验和私人情感,普洱茶、月光光、兰花花、爵士乐、玉石、陶瓷……一旦和书相遇,便是一个个美丽故事;第四辑“书色可餐”,来源于“秀色可餐”,顾名思义,这一辑跟饮食有关,关于饮食的书、商店的匾额,甚至饭馆的水牌上的文字都可引出一段故事,写就一篇小文。全书文笔娴雅飘逸,体裁新颖独特,情感真挚感人,富情趣性、文学性,读来温馨,熨帖。

 22《中国书籍编纂史稿》

 书籍编纂在我国有古老的历史,但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国内才有论述古代书籍编纂的专著,即本书《中国书籍编纂史稿》。作为书籍编纂史学科领域的奠基之作,本书侧重古代史料,较详细地介绍了从远古传说时代到清末期间,我国各种书籍的编纂过程及编纂者,同时也介绍了各种学术流派、思想观点和重大事件。本书多次被国家相关部门评为优秀图书作品。

 延伸阅读:《中国古代书籍史话》

 23《劝读论语和论语读法》

 纪念钱穆诞辰120周年

 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将来此书,应该成为一部世界人类的人人必读书。

 今天的中国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我是对每一个识字读书人而说。——钱穆

 24《舍不得读完的书》

 中国开始进入全民阅读的时代

 这是个阅读的好时代,也是阅读的坏时代

 著名出版家、作家聂震宁先生谈读书与全民阅读

 25《图书馆的故事》:这世上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葛剑雄作序推荐

 “这世上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博尔赫斯的名言感动了无数人。作者任职于哈佛大学怀德纳图书馆。葛剑雄先生在为《图书馆的故事》做的《序》中说,他读了该书仍感获益匪浅,“使我所知的天堂片段连成一篇世界图书馆的简明历史。“

 公元前3世纪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规模宏大,鼎盛时期藏书达到70万卷,彰显了人类本性中对智识的渴求。身处绝境的犹太人,如何凭借着隔离区的图书馆,从书籍和那字里行间传达出的信念,为自身的存在与尊严而挣扎和奋斗

 本书从解读图书馆、书的战争、沉浸在书海之中等角度着手,将图书馆的历史、发展状况等内容以小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可以使读者在阅读活泼文字的同时,体会到隐匿于图书馆乏味概念下的鲜活的文化核心。

 该书被国外媒体誉为家庭及文化机构的必藏品。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4705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1
下一篇2023-1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