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思维导图学古诗——遇见最美古诗词《咏柳》.贺知章

03思维导图学古诗——遇见最美古诗词《咏柳》.贺知章,第1张

咏 柳

贺知章 (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根据古诗的意思认真分析,明确主题,并思考该画什么,画面内容必须要符合古诗意境,能正确地表达出古诗的中心意图。

本首诗是描写春天的景象,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1、第一句,主题柳树,关键词碧玉、妆成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2、第二句,主题柳条,关键词万条、绿丝绦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3、第三句,主题细叶,关键词谁裁

裁:裁剪。

4、第四句,主题春风,关键字剪刀✂

似:如同,好像。

1、绘制中心主图: 柳树

2、绘制主次分支: 主分支按照柳树、柳条、细叶、春风等4个主题进行绘制,次分枝关键词分别绘制

3、添加关键图标: 关键部位添加小图标,加深记忆

对着绘制的思维导图对古诗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并能准确地背诵出原文。

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字季真,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少时就以诗文知名,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汉族,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于盛唐前期诗人,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贺知章诗文以 绝句 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录入《 全唐诗 》共19首。

学生时代我们背诵过许多古诗,但是记牢的古诗非常的少,那么,如何更好的记住古诗词呢?这就需要用到我们的思维导图了,跟着老师一起用一支笔,一张纸一起来绘制我们的思维导图,进行古诗记忆吧。

要说思维导图可是当年东尼博赞先生的一个人间伟大发明啊,思维导图副科只是一小小小部分的功能(当然这已经是很吓人的效果了),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思维导图如何背、古、诗!

以终南别业为例子,我们来背诵一下

第一步,我们先要诵读全诗,并理解诗的意思。

终 南 别 业

王 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边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那么我们一起来理解一下这首诗的含义吧。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诗文的意思大家现在都知道了吧,那么我们如何通过思维导图来学习古诗呢?重点来啦,大家要好好记录。

第二步

找提示性的关键词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边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找到关键词,划分好古诗的意群,确定好我们的核心主题和分支结构,我们就可以绘制一幅思维导图了,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其他小朋友完成的古诗《中南别业》的导图吧!

如果你觉得样式图案太单调也可以加点不一样的颜色,易于理解和记忆,图案,插画,图表什么的,都可以加入到我们的导图中,帮助我们记忆。

第三步

通过情境联想的方式

根据文字的内容在脑海中展开画面想象

让自己对这首诗的内容更为熟悉

比如,中岁颇好道这句话,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到中年人想当道人,那么道人我们怎么想象呢,可以想象一下倚天屠龙记里的张三丰。

晚家南山陲,意思是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那么我们可以想象道人变成老头了,住在南山的边缘(陲的意思是边缘)

这样是不是就很好记了呢,来我们在一起看一下第一句诗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是不是已经背下来了呢?简单吧!

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黄初元年(220年) 曹丕 上位,称帝为魏文帝。由于争封太子这段经历让曹丕无法释怀,在他称帝后,他仍对 曹植 耿耿于怀,就想着法子要除掉他。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七步之内应声成 诗 。

诗的大意是: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这首 诗 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 曹丕 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 曹植 以“豆”自喻,一个“泣”字充分表达了受害者的悲伤与痛苦。

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

“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

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后两句笔锋一转,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这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全诗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众兄弟的残酷迫害,口吻委婉深沉,讥讽中有提醒和规劝,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残忍。

1、绘制中心主图:

2、绘制主次分支:

3、添加关键图标:

对着绘制的思维导图对古诗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并能准确地背诵出原文。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阳武,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 洛神赋 》、《 白马篇 》《 七哀诗 》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也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诗品》的作者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4765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1
下一篇2023-1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