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凤凰古城赴张家界,途经吉首、保靖、古丈三县(市)交界处时,有一个号称“湘西小千户”的村寨,名墨戎,即古丈县龙鼻嘴村。墨戎是苗语,意思为有龙的地方。这里居住着700多户苗族人家,是湘西最大的苗寨,也是民俗风情最浓郁的寨子,听说还是歌唱家宋祖英的外婆家。
墨戎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远古之时,东海龙宫因争夺王位而发生内乱,闹得乌烟瘴气。有一条蛟龙早就想另立山头,便趁混乱之机逃离龙宫。东海龙王平息内乱后,发现不见了蛟龙,便下令将其捉拿归案,以身正法。蛟龙得知消息后,化身藏匿在武陵源一带的悬崖间,龙鼻在绝壁上凸起,龙眼用荆棘掩盖,龙嘴藏在下面,因而没有被龙王找到。后来当地人便将蛟龙藏身的地方叫做“龙鼻嘴”。
寨子入口处横卧一块龙形的石碑,正面有“墨戎”两个大字,背面刻有《墨戎记》。伫立石碑后面的小平台,河对岸的墨戎苗寨全景可尽收眼底: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青瓦房,草木葱茏、延绵起伏的山峦,绿水悠悠的墨戎河,花鼓林立的河岸,长龙般的永吉高速高架桥,全都汇集在同一个画框中,真可谓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相融共生。
越石桥过了河,进寨要通过挂着“竺璀”匾额的风雨长廊,一时弄不明白竺璀的意思,后来才知道这是寨门的苗语。重檐翘角、灯笼高挂的长廊中,几位穿着苗族盛装的姑娘,拉着彩带把我们给拦住了,需要对歌喝酒才可放行,这苗寨游览中的老把戏也难不住谁,一位女游客唱了一首《只有山歌敬亲人》,婉转悠扬的经典歌曲为大家打开了通道,那香甜米酒当然由歌者独自享用了。
走进了山寨,在狭窄的山道上,又有两个盛装打扮的苗家姑娘堵住去路,这次不是请你唱歌喝酒,而是要你陪她俩拍个照,与美女合影这等好事何乐而不为,大伙依次与两姑娘拍了三人照。离寨时姑娘笑意盈盈地拦在寨门口,用合影的靓照与大伙换钱。你说,这赚钱的套路算不算温柔的一刀?
墨戎苗寨前临碧水,背依青山,民居都系木结构的房屋,片石垒成的墙体,小青瓦的屋面,长长的房檐,狭窄的院子,颇具年代感。寨中路巷迂回曲折,纵横交错,依山就势,忽高忽低,在寨子中转来转去,如入迷宫,没人带路,我恐怕自己走不出村寨。
在墨戎短短的半天时间,无暇作深入的探访,但最有特色和趣味的跳鼓、长拢宴和巫傩绝技,已留给我难以忘怀的印象。
墨戎的“跳鼓”节目《苗族四方鼓》颇有名气,曾赴台湾参加第二届“守望精神家园·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文化交流活动,还曾参加过上海世博会的表演。“跳鼓”也称“苗族鼓舞”,意为“边跳边鼓”,这是苗族将击鼓和跳舞结合起来的一种古老的祭祀性舞蹈。在就餐前的空闲时间,一群墨戎的苗族大姐表演了这原生态的舞蹈,她们形体虽不婀娜,舞步也并不轻盈,但身姿矫健,洒脱奔放,那红绸飞舞、鼓声激昂的场景,真情演绎了苗民庆贺丰收的喜悦心情。最引人注目的那只奇特的四方鼓,四面蒙皮,4人面对各自的鼓面,一边敲鼓一边起舞,把人看得眼花缭乱。大伙都说只见过两面蒙皮的鼓,这四方鼓见所未见。据说以前四方鼓只会在苗家重要节庆时出现,平时很难见到,我们邂逅墨戎,能亲眼目睹四方鼓和“跳鼓”,可以说眼福不浅。
“跳鼓”刚结束,大姐们又接着跳起了竹竿舞,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中,在竹竿分分合合的瞬间,她们敏捷地进退跳跃,洒脱自然地跳出各种优美的动作。一些游客看得心动,也纷纷加入舞者的行列。初跳时有人被夹脚,有人被绊得踉踉跄跄,后来也许是掌握了节奏和规律,在“点、点,跳、跳、跳”的口令声中,大伙跳得都挺欢挺顺的。
中餐吃的“长拢宴”,又称长桌宴。以长桌摆成长长的一列宴席,是苗族宴席的崇高形式与隆重礼仪,已传承了几千年,通常用于接亲嫁女、满月酒以及村寨重大喜庆节日的宴饮活动。现在被移花接木用在旅游团餐上,不过形式稍有不同,每10人配一张长桌,不像正式的长拢宴那样,桌子会连接成几十米长。我们一长溜地坐着,在长桌头尾的人夹菜不大方便,但能经历如此的民俗,也挺开心的。再说饭菜质量还算不错,不光饭给吃饱,菜肴不够时也可拿空盘子去添菜,几位热心的游客就不厌麻烦地跑来跑去,为大伙添加了好几道菜肴。吃过这么多的旅游团餐,这还是第一次遇到可以自己加菜,众人纷纷赞许好客的墨戎。
在墨戎我们还见识了源远流长的苗族傩技。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傩技是古代驱逐鬼蜮的仪式。傩技中有“上刀梯、下油锅、踩铧口、吃火”等绝技绝活,独具特色,神秘莫测,充满惊悚奇险,会让你目瞪口呆,叹为观止。
在一座木楼里,一个瘦小羸弱的巫师为我们表演“仙人合竹”的傩技,能近距离地观看傩技大家比较兴奋,但都怀着敬畏之心,谁也没有说话,全场静悄悄的,显得特别的肃穆。巫师先是邀请一男一女游客为他助演,一对天性开朗的中年夫妻主动请缨抢到这活。巫师拿来已经剖好的竹片,要他俩对面而立,左右手各拿竹片的一头,放置腰的两边夹住腰身。助演的夫妻体型几乎同一个模胚,肩宽体胖,腰身如桶,竟然说找不到自己的腰,这句诙谐的闲话差点引起哄堂大笑,好在大家生怕触犯神灵旋即禁声。大师烧纸化符,口中念念有词,一手不停地摇着司刀,一手不停地画符,大伙屏气凝神地盯着两片平行的竹片,突然发现那竹片慢慢地向内弯曲,中间部分竟然奇迹般的贴在了一起。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出现这种现象,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后来在武陵源观看《烟雨张家界》演出时,也有巫师在台上成功上演了“仙人合竹”和“秤杆提米”的傩技,这也许是目前还不能用科学可以解释的。据说湘西最绝的傩技是“赶尸”,用符咒作法,能驱动尸体自己行走,让客死他乡的游子尸骨还乡,魂归故里。如此恐怖诡谲,当然不可能现场表演,只能听听而已。
沿墨戎河离别村寨,悠长的河畔每隔一段便立着一面花鼓,浅**的鼓面,大红色的鼓框,在碧绿河水的衬映下,别有风韵,分外壮丽。相信这个具有“苗族花鼓之乡”、“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传统村落”称号的墨戎苗寨,在激越高亢的鼓声中,将以崭新的面貌阔步新时代。
苗族
苗族,现有人口740万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
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出产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除此,还蕴藏着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无民族文字,2 0 世纪5 0 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民族简介]
苗族,现有人口7398035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 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出产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除此,还蕴藏着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无民族文字,2 0 世纪5 0 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宗教习俗]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极少。
传统地讲,苗族对一些巨形或奇形的自然物,往往认为是一种灵性的体现,因而对其顶礼膜拜,酒肉祭供。其中比较典型的自然崇拜物有巨石(怪石)、岩洞、大树、山林等。此外,苗族认为一些自然现象或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苗族语言往往鬼神不分,或者两词并用。多数情况下,鬼被认为是被遗弃或受委屈的灵魂和工具所变成的,常给人类带来灾难、病痛、瘟疫或其他不幸,比如所谓东方鬼、西方鬼、母猪鬼、吊死鬼、老虎鬼等,被称为恶鬼。而有灵性的自然现象常被认为是善鬼,具有一定的神性,如山神、谷魂、棉神、风神、雷神、雨神、太阳神、月亮神等。对于善鬼、恶鬼,苗族人的祭祀之法亦不同。对善鬼有送有迎,祭祀较真诚,对恶鬼则须贿赂哄骗直至驱赶使之远离。
在许多地区,苗族还认为自然界存在许多精怪。比如牛在厩内以粪便盖身或在厩内打转、将粪踩成圆圈,猪吃猪仔或躺在食槽里,鸭吃鸭蛋,老虎进田,遇到两蛇交尾,母鸡发出公鸡的鸣叫等均属出现了相应的精怪。
在一些苗族地区,人造物崇拜有土地菩萨、土地奶、家神、祭桥、水井等。土地菩萨苗语叫土地鬼,一般由几块石头垒成,土地屋多为木制或用三块石板搭成,极为简陋,设于寨旁路口处或大路边行人休息处。家神信仰存在于川黔滇方言的部分苗族中,即在家中设立“家神”偶像。祭桥流行于黔东南大部分地区。龙也是各地苗族的崇拜和祭祀对象。
图腾崇拜方面。东部地区许多苗族与瑶族共同崇拜盘瓠(一种神犬)。他们世代传说着“神母犬父”的故事,把盘瓠视为自己的始祖。中部地区一些苗族认为他们的始祖姜央起源于枫木树心,因而把枫树视为图腾。另有一些地区的苗族以水牛、竹子等为自己的图腾崇拜对象。
普遍地,祖先崇拜在苗族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去,其灵魂却永远与子孙同在,逢年过节必以酒肉供奉,甚至日常饮食也要随时敬奉祖先。许多地区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祭祖盛典,在湘西有“敲棒棒猪”、“椎牛祭祖”,黔东南有“吃牯脏”,黔中地区叫“敲巴郎”,黔西北、滇东北有打老牛习俗。其中,黔东南的吃牯脏至今盛行不衰,最为典型。吃牯脏亦称祭鼓节、鼓社节、鼓藏(牯脏)节,以宗族(鼓社)为单位,每七年或十三年举行一次。他们认为祖先的灵魂寄居中在木鼓里,祭鼓就是敲击木鼓召唤祖先的灵魂来享用儿孙的供品。主祭者称为牯脏头,祭品牯脏牛是专门为此而饲养的。每届祭祀活动前后延续三年之久。
大多数苗族人虔信巫术。主要的巫术活动有过阴、占卜、神明裁判、祭鬼等,此外还有蛊术等。巫术活动由巫师主持。巫师大多是非职业化的。他们在前述各种原生性崇拜和巫术活动中起着主持者的角色,有的地方巫师还兼任寨老。巫师除了熟悉祭祀方法外,大多还能讲述本宗支的谱系、本民族重大历史事件和迁徙来源的路线,熟悉各种神话传说、古歌古词和民间故事,有的巫师还兼有歌师和舞师的职能。所以说,巫师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传承人,在苗族社会中充任知识分子的角色。此外,巫师还掌握一定的医术,懂得一些草药,在为人驱鬼的同时,辅以科学的医药手段。
除了这些传统信仰之外,自近代以来,随着西方传教士深入我国内地传教,在滇黔川交界地区、贵州凯里、湖南沅陵等地区有一些苗族群众皈依了基督教,在滇东南有少数苗族信仰天主教。尤其是滇东北、黔西北一带的基督教信仰曾经势头强盛,影响极大。外国传教使团或者传教士们在苗族地区开设了许多的中小学校、医疗机构、甚至实施了一些经济发展项目,对于苗族社会的进步、政治地位的改善起到了不可抹灭的作用。著名的牧师有安顺的党居仁、柏格理、张道慧、王树德等,前二者均殉职苗区。
新中国建立之后,基督教、天主教的影响一度衰微,近年有一定的复苏的趋势。但是,现在基督教、天主教实行“三自”,与1950年以前的基督教信仰在社会组织、社会影响甚至信仰内容方面都有许多的不同。
国外的苗族,在越南、老挝有少数苗族信仰天主教。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苗族也有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的。老挝、泰国的苗族也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尽管如此,在他们的社会中,传统的祖先崇拜、灵魂观念等仍在很大程度上的保留。
[苗族历法]
苗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中国最早定居的民族之一。
远古时期,苗族文化科技十分发达,从近期发掘的苗族古历足见一般。苗族古历,丰富了中国与世界历法体系。
据中国著名天文学专家陈久金教授考证:苗族有古历体系。迄今为止,还没有他人能够推算、编写出苗族古历,笔者欲予尝试。
据笔者考证:中国苗族古历体系属阴阳历,以太阳历为主。
苗族古历以十二生肖记时、日、月、岁,一岁36525日,阳历平岁365日,闰岁366日。
每岁分为动月、偏月、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其中1、3、5、7、9月5个月为月长日,每月31日;动月、偏月、2、4、6、8、10月等7个月为月短日,每月30日。
以“冬至”为岁首、年首、节首、气首,属中国历法“子正人统”。
一岁分“冬至”(阳旦)、“夏至”(阴旦)两个年节,“冬至”前一日为苗历大年。
一岁分冷季、温季、热季三季,分上半岁和下半岁,每半岁中冷季、温季、热季各占两个月,一岁中冷季、温季、热季各占4个月。
上半岁由“冷渐热”,下半岁由“热渐冷”,岁岁循环往复。4岁1闰,附加值为1日,闰在动月,亦即岁首,闰月31日。
苗历10月的最后一日为除夕夜(“冬至”前一日)。
动月的第一个子日、丑日、寅日分别为天岁节、地岁节、人岁节。因此,有“岁首初日不出门”的苗习。
苗历除使用十二生肖记时、日、月岁外,还用1、2、3、4、5、6、7、8、9、10、自然数相辅助记时、日、月、岁,为老人祝寿:“祝120岁高寿”。
十二生肖来源,与中国远古十二个氏族有关。用十二生肖记时、日、月、岁,一岁分12个月,一日分12个时辰,岁、月、日、时固定不变,日按十二生肖相记,循环使用。建制以“建”作日首,固定循环使用。
二十七宿与苗族九卦有关。
苗族先民还用所住房屋的相应方位与十二生肖辅助记时、日、月、岁,将一日分为夜、晨、昼、昏4个时段,与十二生肖相配记为“大门口、堂屋、左屋、屋后、右屋、屋顶”,观测日出日落。阴历从月圆到下一轮月圆为1 个月,每月分27宿。阴历平岁358日,闰岁387日。动月、偏月为月短日;1—10月为月长日。月长日30日,月短日29日,闰月29日。苗族古历不论阳历或阴历均在岁鼠、岁辰、岁申置闰,每4岁一闰,闰动月。苗族古历体现了“一分为三、三位一体”的苗族生成哲学观和“九卦”立体思维观(即前后、左右、上下、表里、中或东、南、西、北、中、东南、西南、西北、东北)。
苗族先民崇拜“日、月、星”,视三光为纯洁之至。
苗族先民认为组成宇宙万物的原生物质为雷、龙、夔三种(意译为水、火、气),记为“三专”;“五行”分别依次为光、气、水、土、石。大尧(亦称鬼谷先生)归顺黄帝(自称天子),大夔妹嫘祖(雷祖)嫁给黄帝为妻后,大尧为讨黄帝之好改九卦为八卦(汉书称伏羲制八卦,有误),改一分为三(阳、阴、不阳不阴)为一分为二(阳、阴),改立体思维为平面思维。将十干支与十二生肖结合创天干、地支、六十甲子(汉书有此记载)。改27宿为二十八宿。将五行按平面方位及所产之物改为金、水、木、火、土(西、北、东、南、中),同时与金、水、木、火、土星、日、月相配创七曜历。《七曜历日》乃我国现存最早的历书。
中国苗族古历与古埃及历同属太阳历,但比距今6200年的埃及历还要早3800多年,每岁365日,4年一闰;不同的是古埃及历闰年的附加日为6天,苗族古历闰岁的附加值为1日。苗族古历与太阳回归年长度36525日一致,天狗周期为1460岁,准确率高。
中国苗族古历对远古苗民从事农业生产(主要是水稻生产)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民间亦曾应用于择吉。(详见石启贵的《湘西苗族实地考察报告》)。
中国苗族古历的使用时限,上溯至少可达一万年,下限是光绪三十三年(即公元1907年)。据《永绥直隶志》记载:“父子递传,以鼠牛虎马记年月,暗与历书合。”(清•杨瑞珍撰,同治七年刻本)清•董鸿勋撰,光绪三十三年铅印本《古丈坪厅志》也有同样的记载。根据珍藏于北京博物馆《乾隆六十年苗匪档》内的原始奏折和被捕苗族首领的“供单”以及当年参予镇压起义的人士编著的史书或地方志记载:商定凤凰、乾州、永绥、松桃四厅起义日期为乾隆六十年二月初六(农历)。据吴添半在“供单”中解释说,这一日是苗年的正月初一(苗历阴历年),把起义日子定为这一日,取去旧还新之意。后因泄密,提前于正月十八日(农历)起义。这是史书记载与苗族古历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
中国苗族古历与联合国公布的“未来日历方案”(详见于《资料卡片》1988年第二期《未来的日历》,新华社内蒙古分社主办)有异曲同工之妙合。苗族古历比现行公历、阴历每月的日数单一,且闰法简单,易于掌握和运用。
中国苗族古历体系表明十二生肖、七曜历和二十七、二十八宿均产生于中国,后传入巴比仑、印度等国。由此可见:中国苗族古历是中国历法之母,也是世界历法之母。
苗历的月份与节气对应见下表。
苗历十二月与二十四节气表月份
生肖 建制 节气 季节 动月
鼠 子 冬至、小寒 冷季 偏月
牛 丑 大寒、立春 冷季 1月
虎 寅 雨水、惊蛰 温季 2月
兔 卯 春分、清明 温季 3月
龙 辰 谷雨、立夏 热季 4月
蛇 巳 小满、芒种 热季 5月
马 午 夏至、小暑 热季 6月
羊 未 大暑、立秋 热季 7月
猴 申 处暑、白露 温季 8月
鸡 酉 秋分、寒露 温季 9月
狗 戌 霜降、立冬 冷季 10月
猪 亥 小雪、大雪 冷季
[苗族节日]
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苗族传统节庆按功能含义分为:⒈农事活动节庆;⒉物质交流节庆;⒊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⒋祭祀性节庆;⒌纪念性、庆贺性节庆。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动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个子日至第二个寅日)为玩年节,其中第1个子日为天岁节,苗人不出门(远门);第1个丑日是地岁节,第1个丑日至第2个丑日(2—14日)期间,人们纷纷走亲访友、互贺新岁、男女对歌、玩龙灯、狮子等;第2个寅日(15日)为尾巴年(烧龙灯)。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个丑日为社日,亦称龙头节,苗人祭土地神,接龙、安龙(苗语染戎)。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个寅日为物质交流、男女社交节(汉籍称为三月三街节)。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个未日为牛王节(汉籍称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樱桃会、佛生日。3月(龙月或辰月)的第一个辰日、第二个寅日分别为小端午节和大端午节,其中小端午节后来为纪念苗族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芈姓),亦称屈原节、歌师节。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个巳日为降龙节(汉籍称为六月六、六月场)、吃薪节(大麦熟)。5月(马月或午月)的第1个子日是小年节(夏至日,阴旦 冢��个午日为七巧节(苗语称七姊妹,即北斗七星)。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个寅日为鸭节,第2个辰日为赶秋节。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个申日为酒节(糯稻收割酿制甜酒、米酒)。8月(鸡月或酉月)为祭祀节(主要进行椎牛、吃猪、跳香、还傩愿、安龙等祭祖祀魂活动)。9月(狗月或戌 月)狩猎节,择日祭梅山三神,开始狩猎。10月(猪月或亥月)卯日、午日为吃猪泡汤节(杀年猪),灶神节(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汉籍称苗人十月过年)。
[饮食习惯]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婚丧习俗]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服饰特色]
假若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 0 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 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 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实际上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 0 0 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一江水,一叶舟,一曲歌,一阵烟雨,一抹风情,一次美丽的邂逅……这一切都在召唤你寂寞许久的心,你开始了自己的旅程吗?
等一城烟雨,徜徉在凤凰古城的晨梦中,渡一世情缘,迷恋在沱江两岸的吊脚楼边。
这就是沈从文笔下风情万种的湘西小镇-凤凰古城。
有一种情愫,萦绕心头挥之不去;有一种思念,存在心间经久愈浓;有一种惦记,翻山越岭绵延不绝。寻梦,载一叶轻舟;驻足,回眸的观望。梦里的五月,清风徐徐;寻寻觅觅,终于踏上了旅途。
在来凤凰的路上,我一直在想,一个我梦寐了这么久的城市,我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去面对它,又该以一种怎样的情怀去感受它。我想了好多好多,但是我发现真的都没用。有时候你莫名其妙的就想踏上一段新的旅程了,不在乎沿途的风景有多美,因为于任何人而言,对风景的诠释都不同,而是取决于看风景的心情。
之前我以为自己与凤凰的距离很远,远到我无法触及。其实我们之间的又很亲近,因为那种心灵的契合言不由喻。虽然从重庆到凤凰的舟车劳顿,让我有些疲惫,但是当我见到凤凰的第一眼时,我觉得一切的一切都值了!
来不及放下行囊,背着行李。走走停停,漫步在古城的每一条小巷子里,每一条石板路都带着一份别样的情感,铺满了每一个旅者的前方。慢中又带着一份急迫,想要感受一下这个美好的小镇。想要急迫的转遍每一条大街小巷,一处也不想留下,因为来了,就不想留有遗憾。
初遇你时,你是那般静美,那般隽永,初次见面,愿你多多指教。
我内心一直向往高山流水,云淡风轻的生活。一个人的午后,捧起沈从文的《边城》,山依然青,水依然绿,吊脚楼屹立于山水之间依然那般纯美。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看山望楼赏水是一份惬意,千里之外,唯有这,才是一种淡雅闲适的生活。我惊诧于《边城》将陶渊明的理想生活演绎得如此浪漫而又温馨,沉醉于那安宁祥和的世外桃源中。许久,才发现在奔波于人生的旅途中,半日的清闲又是何等的珍贵。
小镇风情,魂牵梦萦的拉扯着我的心。吊楼古韵,美不胜收,寻梦里的情怀和期待,仿佛是寻找心上人的那种心情。在五月的清风中,两个逗比,在人来人往的风景中欣赏到不一样的美景。
凤凰没有名山的险峻,没有王者的豪气,就只有内心向往平静的那种柔情似水,那种放松身心的惬意和平静。行走在沱江两岸,凝望着那屹立在风风雨雨的历史长河中最具代表性的吊脚楼,似乎可以看见沈从文《边城》中那二老、牛保们奔放无拘的真趣,翠翠秀丽娴静的品性,以及古城山水间深远悠长的意境……
晚上,漫步在沱江两岸,站在凤凰古城的彩虹桥上,远眺整个古城,还是有种深深的震撼,沱江穿城而过,两岸沿江而建的吊脚楼,沿着江的两岸修建,不同的桥横跨在沱江之上,在两岸灯光的映衬下,美轮美奂,一江春水,潺潺流淌,岸边酒吧的音乐,飘荡在沱江之上,一种远古的风情与现代气息的结合,让你在这边城小镇,渐渐打开了心扉,心灵也终于得到释放!
在凤凰有这样一句话:不看《边城》不到凤凰。夜里,相约于《边城》森林剧院。
“翠翠,你还在等吗?”如果你不知道这部剧的背景,当你听到这句话时,兴许有点唐突,等什么呢?在边城有一位淳朴美丽的姑娘叫翠翠,在翠翠的心中一直住着一位心上人。也就是他的情郎——二老。郎才女貌,令人无比羡慕。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在历经一些磨难后的两个人终究没有走到一起。
当剧情演绎到“魂诉”一幕:爷爷去世了,翠翠感觉天塌了,刹那间闪电划过夜空,降下倾盆大雨,仿佛整个世界都在痛哭,现场的气氛让人为之动容。
二老也走了,他再也没有回来,有人说他已经死了。可翠翠不相信,所以还是一直等着。希望有一天她的二老可以再回来找她。全世界一下变得孤寂起来,留下孤苦的翠翠,不知所措。
某晚,在三哥的旅店里听到这样一首诗,大致是这样写的,说什么功名利禄,谈什么人间烟火,一生惟愿遇到一个人,就是最美的风景。因为他或者她,我们万物皆可抛。可是这样的你又在哪里呢?我们都希望遇到这样一个人,在这之前,Ta可以自由行走,可一旦两人相遇,从此变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灵魂合体。
一生只愿携一人之手,共度此生,因为余生太匆忙,来不及与无想干的人有过多交集。在那些无眠的夜中,你我都希望拥有那样一个人,然后在《边城》这样的桃源里,慢慢老去。但在芸芸众生中寻找到这样一人的几率小之甚小。
爱一个人难吗?难!就像大老爱翠翠,翠翠爱二老,二老也爱翠翠。如此简单又错综复杂的三角恋关系。让三个人都进退两难。翠翠最终选择了二老,二老因为哥哥的去世,选择了离开。在爱的国度里,我们何尝不希望一直爱一个人啊,可是没有哪份爱可以单凭这样就能够走下去,它面临着众多的挑战。
等一个人难吗?难!不知道,你有没有过等人的经历。一个小时,还好,两个小时,能忍,三个小时,就开始冒火了。可是如果是要用一辈子去等一个人呢你会吗?可能你会说要看这个人值不值得你去等。没错!但是就算是值得你等,但是如果要用一辈子让你去守候,或许你终究会迟疑,或许会屈于现实,或许那份你所谓的值得也会让你慢慢地抛之脑后。
为什么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却要化作半生回忆?这里面充斥着众多无奈和伤感,或许我们真的不懂边城小镇里那所谓的爱情!
没有喧嚣的车水马龙,没有匆匆忙忙来往的人群,在古城朦胧的晨曦中醒来,天微微放亮。来到苗寨,泛舟的人儿,已经开始忙碌,船上,盛装的苗家姑娘的山歌悠扬动听,对着泛舟而下的游人,唱着苗家的山歌,山水倒影,歌声纯美,如同山间的晨雾,飘渺迷离,聆听着山水之间的乐音,似是如痴如醉••••••
下午2时,去苗寨的车拉着我们,向湘西的大山深处进发,不多久,就进入到了苗寨的地界。导游教会了我们进门的山歌,和向大家如何问好的苗语,以防到苗寨出丑。而进入真正的苗寨,还要再做一次船,坐在船上,青山绿水环抱着苗寨,这份宁静好似不愿被外界打扰。
所有的苗寨都依山而建,没有整齐的规划,户与户之间,房子间隙也很小,据说,当年乌龙山剿匪记还在此处取过景。村子里除了留守的老人,就是留守的儿童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靠山吃山,真的难以让苗家人过上富裕的生活,背井离乡也是无奈。
晚上,我们大家一起吃着长席宴,喝着米酒,甚有感觉。吃过晚饭后,大家围坐在苗族风情园民俗剧场里,看着苗族姑娘和小伙演绎的苗族故事,漂亮的服饰,精彩的表演,让人陶醉其中。随后,大家围着篝火同欢,载歌载舞。
伴着夜色,我们慢慢的离开苗寨,那些淳朴的人儿,美丽的风情却一一印在脑海。
我们常常期待自己有一次美丽的邂逅,一次难忘的艳遇,其实,艳遇和邂逅在生活中,旅行中是经常遇到的,在文人墨客眼里,艳遇不应是充满情欲和色情的,那应该是一种清纯的有着风花雪月般浪漫情怀的相遇,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一句话,一段微妙的行程旅伴,但是,无关乎明天的结果,美丽的邂逅不需要结果,只要回忆与相念足已。
这一路我遇到了好多好多人,虽然不知道你们的名字,但我会一直记得你们的样子的……一切的一切都来的那样的合拍。都来得刚刚好。相遇得恰到时间。每一个人都那样的有善。让我收获了好多感动。
其实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这都是一次美丽的邂逅。总有些离别会不期而遇,相遇总是短暂的,当我们还沉醉在早上一起看日出 ,在跳岩下合影留恋的情形时,离别已向我们慢慢袭来。我很感谢这一路上遇到的人,听到的故事,如果有缘我们自会再次相见,纵使不能再相见,我也会把这次美好的经历,深深地放在心底,愿彼此一切安好!
因为一个故事,因为一群人,因为一个家,爱上一座城。不知道将来还是否有机会再来凤凰,但既然来了此生便不会忘怀。若有缘,再会!
—end—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