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写《出师表》的思想感情基础是什么?

诸葛亮写《出师表》的思想感情基础是什么?,第1张

〈出师表〉作于三国蜀后主(刘禅)建兴五年(227年)。是年诸葛亮驻军汉中(今陕西汉中),准备北伐曹魏。出发之前向刘禅上了这个奏疏,谆谆劝诫刘禅要尊贤纳谏,发扬刘备的品德。表中推荐了朝内可以倚重的文臣武将,并且说明了出征的目的和任务,表白了自己对蜀汉忠诚的心迹。

ɴɪᴄᴇ ᴛᴏ :)

多吃西瓜,少叹气。

小裙子是夏天的入场券。

天热,借你的冷淡避一避。

打败我的不是天真,是天真热。

心动一下,心动一夏,心动一夏又一夏。

盛夏白瓷梅子汤,碎冰碰壁当啷响。

你是我三十九度的风,风一样的梦。

借着夏天的名义,把暗恋改成热恋。

易拉罐打开的瞬间,降温了整个夏天。

新的故事会在夏日的汽水碰杯中开始。

从甜筒中窃取夏天,从你眼中窃取爱意。

春困夏乏秋盹冬眠,这是属于夏乏的季节。

我拿着雪糕,好像一个要杀死夏天的刺客。

今年夏天,祝你金榜题名,也祝我前程似锦。

是 不 是 发 现 我 的 字 冒 烟 了 ?是 的 太 热 了

吃什么补什么,夏天吃布丁,蚊子就不叮。

我以夏天的名义穿上短裙,也替月亮夺走你的心事。

落日、微风、鸟叫、虫鸣,是夏天最舒服的组合了。

诸葛亮对风说:风啊,你向西刮。风说:你才像西瓜。

夏天呐,想躲进海盐冰淇淋里,或者和晚风一起遛出窗去。

在夏天,我们吃绿豆、桃、樱桃和甜瓜。在各种意义上都漫长且愉快,日子发出声响。

夏天是吊带,小裙子,人字拖,是中午炙热刺眼的白光和冰凉凉的西瓜,是将晚未晚时的好朋友,大排档,小龙虾,是凌晨也可以压马路不回家。

夏天的光,蓝色的海,西瓜冰阔落,雪糕冻奶茶,宇宙山河浪漫,生活点滴温暖,一切都值得前进。

想把关于夏天的句子写得长一点,想把关于美好的日子过得慢一些。

希望对你有帮助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聪明 狡猾 善于分析

赤壁之战反映了他的能言,冷静,祁山之战表明了他的机智,执着,忠心

一、不贪权势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人权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努役。以他的才能智慧和崇高威望,拿掉昏聩无能缺德无才的阿斗,自己称王称帝,可以说上合天理,下顺民心。但是,他对后主坚持执君臣之礼,决不摆相父架子。在一系列问题上都是以礼规劝、得后主同意才进行的。

二、不谋私利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在《诫子书》中,他提出了自己严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以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处世。他对后主说:“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他死时确实如其所言。他择妇摆脱了郎才女貌的陋习,选择了黄承彦的丑女。黄承彦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关于这桩婚事和黄氏的才美,《三国演义》在描述诸葛瞻战死绵竹时曾有简要的介绍,其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位丑女给予了热情的赞美。

三、严于律己 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他几次发布鼓励将士直言极谏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评自己过失和缺漏。在他执政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他都决不委过他人,而自省自律。来敏、李严等人罪责虽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责,检讨自己的失损。

四、知人善任他从蜀汉大业出发,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他取士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对那引起忠于蜀汉政权,又有真正才学的人,他不讲门第、资历,破格用人,大胆地授以要职,委以重任。何祗原为蜀郡太守杨洪手下的一个书佐小吏,杨洪亦是犍为郡太守李严之功曹小吏,何、杨都先后被诸葛亮擢为太守与李严同列。因此事他被誉为“是以西士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也。”诸葛亮任蜀相时,为了广揽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筑招贤台。刘备死后,他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人事调整,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如蒋琬、李邵、马勋、宗预、杜微、马忠、秦宓、董允等,这次用人之举被时人赞为“德举”。在《前出师表》中,他从“亲贤臣,远小人”的原则出发,向后主郑重推荐了董允、向宠等,其心之公明纯正实所罕见。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员中,既有荆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刘璋旧部,也有魏降将,却无任何山头圈子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怀,团结了绝大多数人。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政治家,他心胸开阔,容人容物的雅量,摆脱个人好恶从事业出发选人的精神是十分令人敬佩的。受过诸葛亮严厉处罚被削职为民的廖立、李严听到诸葛亮病故的消息,竟痛哭失声,他们被罢黜官职,不但不怨恨反而寄予希望,对他的死十分悲伤。这说明诸葛亮用人多么公正。

五、谦恭待人若把诸葛亮同当时的孔融、祢衡等人相比,显然后者的声望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和才智过人的周瑜、鲁肃、司马懿相比也略高一筹。与他同齐名的庞统相比,更能看出二人高下。虽然,水镜先生说:“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但他说的重点仍在诸葛亮。诸葛亮高于庞统之处,不单在智谋才华,更重要的还在于品德胸怀。庞统心怀私念,妒忌孔明,骄兵轻放,急于求成,铸成大错,终身抱憾。诸葛亮无私无畏,谦虚谨慎,深思熟虑,卓识远见,善于博采众长,融化于胆识之中。他多次表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在《与杜微书》中说:“猥以空虚,统领贵州,德薄任重,惨惨忧虑。”在《又教与军师名史与参军掾属》中称:“任重才轻,故多阙漏。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功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以谏止;虽资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子始终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诸葛亮不仅自谦,而且以深受教益的事例说明愿得别人诲教之诚心。平定南中,他采纳了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言,并作为命令颁布全军,强调南征,不能单靠武力镇压,还要靠智胜和从思想上瓦解叛军,从而制定了对少数民族部落实行和抚政策。

六、治蜀有方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诸葛亮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汉建兴五年(227),他率师北伐,在出师前写下这篇表文。 阅读本文应着眼于“出师”这两个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诸葛亮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跟后主刘禅之间既是君臣关系,又是辅政者与被辅政者的关系(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只有20岁,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重大影响。因此,出师后的国内政局就成了辅政者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为此,诸葛亮在这篇表文里一面劝勉刘禅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一面又向他举荐人才来管理“宫中”“营中”之事,并殷切地阐明亲贤远佞的道理。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国内政局稳定,有了“平明之理”,诸葛亮才能无后顾之忧,可以专力伐魏,可见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二是要看诸葛亮怎样说明出师的理由。北伐的决策,实际上是诸葛亮的决策。当时在蜀国内部也有不同意见,有些人持静观态度,“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反对立即出兵。在这篇表文里,没有重提这种争论,只是对出师原因做了适当的说明。这种说明没有反复陈说得失利弊,而是抒情言志,作者把“北定中原”看做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为此,他历叙自己的身世,从“躬耕”说到“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的“寄大事”说到这次北伐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这种方式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

论诸葛亮之计谋

“亮之为人,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这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蜀汉丞相诸葛亮作的评价,诸葛亮戎马一生,是非功过又岂是这短短16个字能概括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位史学巨匠的胡言乱判,以致后来才有人敢穿凿附会说孔明:“用兵保守,穷兵黩武”。妄言:孔明用兵过于保守,只知徐图缓进,不知用兵出奇,假使采用了魏延的建议,蜀汉的“问鼎中原,匡复汉室”的宏愿是很有可能实现的!我不这么认为:世人是对当时的局势没有看清,才会这样理解的(包括陈寿)。

试看:刘先主备,为了大将关羽之死,荆州被夺之仇,举全国之兵东伐孙吴,开始虽势如破竹,节节胜利,最后却因战略失误遭致惨败,60万大军被东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几乎全军覆没,只有轻骑逃往白帝城。刘先主因一时之愤,不但牺牲了自己积累了半生的战斗资本,而且大伤了蜀汉元气,致使蜀汉成为三国鼎力之中,势力最差的一国,至蜀汉灭亡,也没能恢复元气。

假若刘备当时头脑清醒,见好就收,纳下东吴降表,复收荆襄之地,与东吴重修旧好,那样的话隆中对的里的决策是很有可能实现的。但是,随着关羽死,荆州失,彝陵败……蜀汉面临一个又一个的打击,再也无力问鼎中原,恢复汉室了。

刘备兵败,丞相诸葛亮尽全力组建了一支10万人的军队,10万……与刘备玩完的60万简直不可相提并论。而恰恰也就是这10万大军,孔明用它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最后虽然无功而返,身死五丈原,但却以攻为守,阻碍了魏军攻蜀,保持了三国的军事平衡。

诸葛亮用兵非是不敢采用魏延的建议,而是魏延的方法实在过于冒险。纵观当时三国之兵力:曹魏已经在赤壁大败中,缓过气来,恢复了元气,精兵大概有五六十万;孙吴的生力军也不下二三十万;蜀汉在彝陵大败之前兵力是不弱的,甚至说还优于曹魏和东吴,但是60万大军以没,全国也就这十万可用之兵,叫他如何敢轻易冒险?

魏延建议:“某以一军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丞相驱兵自斜谷而进,某从东方而来: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

魏延的这条建议,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结合当时实际情况分析,不难发现,这条建议是不符合蜀汉实力的。蜀汉本来就兵力不足,以十万之兵再分出一支以作奇兵,达到奇正相辅的目的是不可能的:你分兵敌也分兵,最后终是敌人势大。再者:诸葛亮只有这一支精锐之师了,胜了还好,若是山谷奇兵中了埋伏,全军覆没,他可再也经不起这样的打击了,他也玩不起了。

再看魏延的奇兵之计,细一推敲,原来不过是诸葛亮隆中决策里的“以一军出宛洛,以一军出秦川”战略的军事缩影罢了。这样的一条建议,若是符合己方的国力国情,以孔明的才略,应该早就用了。

诸葛亮在上出师表时,可以说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已向世人表白了内心世界,他在当时可能已经看清了局势:曹魏势大,以蜀汉的实力已经不可能灭掉曹魏集团,实现“问鼎中原,匡复汉室”的宏愿了。但是,他不服输,他不愿意放过一分希望,他企望可以凭自己一己之智来弥补蜀汉的实力不足,奈何,天祚轮回,汉室已不可复兴,曹魏虽贼已不可灭。他的后半生戎马生涯,其行不过是独木撑天罢了。

诸葛亮并不是奇谋为短,而是力不从心,他已经没有用险“奇谋奇兵”的本钱了,此乃事不遂人,非人之过!

陈氏之言实乃谬论也!!!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有多高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这是人们争论最多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本用不着争论,在《辞海》、《大英百科全书》等权威辞书里,提到三国时代的大“家”就只有两人:一是曹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或诗人),另一个就是诸葛亮——政治家、军事家。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争论呢?这是因为,颠覆历史已经成了当今历史学家及其爱好者的特征——许多历史人物已经被评了百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如果不颠覆历史,不和传统的历史评价唱反调,如何能一鸣惊人,如何能引人瞩目。所以,过去说不好的历史人物,我一定要为他找一些好处(比如对隋炀帝、对秦桧、对李鸿章);过去说好的历史人物,我也一定要找点毛病出来(比如对岳飞、对诸葛亮)。于是,历史学界也不是清水衙门了,历史学家们也照样可以成为先富起来的人。只是,历史真的可以随意颠覆来颠覆去吗?

首先,作为军事理论家,诸葛亮的军事著述之多,在三国时期无人出其右:《南征》、《北出》、《兵要》、《传运》、《军令》(上、中、下)等有案可稽,《将苑》中“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然,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众同也”这几句话,已为历代军事指挥人员(包括其他行业有识领导)奉为座右铭;

其次,诸葛亮还是三国时代最出色的军事发明家。他推演确定的八阵图,使中国传统军事阵法达到了最高峰;他发明的木牛流马,是当时军队后勤供给最先进的运输工具;他“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是当时最具杀伤力的远程武器,他的这些发明创造同样是当时无人匹敌的;

当然,处在那样一个改朝换代的战乱年代,是否为军事家,主要还要看他的军事实践,即是否有过统兵打仗的经历以及他的战绩。谈及此处,我不由得要先发一段议论:

自从极亲曹操(其实,这种所谓的“亲”也未必是真的“亲”,其目的也不外为了能引人瞩目而故作惊人之语)的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CCTV-10的“百家讲坛”中狂吹了贾诩、郭嘉后,这两个人的所谓军事才能就被众多“易粉”和一些满足于一知半解的听讲者捧上了天,这真是一个极为荒唐极为可笑的现象。我不否认他们的确是曹魏集团的重要谋士,在许多关键场合、关键问题上给曹操谋划过具有重要意义的计策,然而,既没有姓孙武那样举世公认的军事理论著述、又没有统领过军队、亲临疆场指挥打仗的人,居然就成了“军事奇才”,这岂非咄咄怪事!袁绍阵营中的田丰、沮授甚至吕布手下的陈宫,他们遇事为其主做的分析、提出的建议也都准确、很好,但无奈袁绍、吕布均非明主,所以这几个谋臣的才能被后人忽略了。其实,除了未能选择明主外,他们哪一点比贾诩、郭嘉差!郭嘉的确给曹操出了不少的好主意,但并不是曹操的每次胜利都源于郭嘉的计谋:比如,官渡之战,当与袁绍陷入相持时,曹操有心退兵,是荀彧而不是郭嘉阻止了他。更何况,即使郭嘉在,曹操也不是没打过败仗,比如濮阳败给吕布、宛城败给张绣、征刘表张绣中贾诩之计等等,易中天为何对此视而不见呢?贾诩也一样,曹操征宛城破张绣,贾诩除了献投降计外,别无良策;张绣叛曹后依附刘表,曹操前往征伐,又大破之,贾诩同样束手无策。曹操因袁绍袭许都而撤兵,此时的贾诩灵感来了,这便有了“贾文和料敌决胜”(对此,《三国演义》的描写和《三国志》基本相同)。易中天为什么只提他后面的“料敌决胜”却避而不谈他前面的无计可施呢?郭嘉也好、贾诩也好,有主意他们就可以向曹操献计献策,没有主意他们就可以缄口不言,自有他人出谋划策,何况曹操本人也是足智多谋。诸葛亮则不同,刘备大事小情都要问计于诸葛亮,而诸葛亮则须每求必应。孰优孰劣,还不一目了然吗?马谡给诸葛亮出的主意也是百发百中,如果他没有后来的守街亭,是不是也可称为“天生的军事奇才、其军事能力超过诸葛亮”?如果仅仅出谋划策纸上谈兵就可算军事奇才,那赵括可称“天下第一军事奇才”了。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尚不被称为军事家,也没有人称其为“军事奇才”。贾、郭被称之为“军事奇才”,实在是“军事奇谈”。陈寿在《三国志庞统法正传》中说:“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庞统与荀彧(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并驾齐驱,法正和程昱、郭嘉相当——连庞统、荀彧都在郭嘉之上呢,更别提贾诩了。

为了“抗衡”诸葛亮,有些人还抬出周瑜、司马懿说事儿,然而,他们“抗衡”得了吗?

周瑜,满打满算,就打了“赤壁之战”这一场硬仗,还是在自己的“主场”。即便是赤壁之战,也不是他独自打的:“权…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诸葛)亮诣先主(刘备),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三国志诸葛亮传》;“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刘)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三国志周瑜传》。无论从哪个资料看,赤壁之战都不是周瑜单独打的。周瑜功劳确大,但不能全都算在他头上;

至于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比,我们还是看看蜀、魏、晋之外中立方人士吴人张俨怎样评价的吧——《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吴大鸿胪张俨作默记,其述佐篇论亮与司马宣王书曰:魏氏跨中土,刘氏据益州,并称兵海内,为世霸主。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讬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汉,或册名於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历前世以观近事,二相优劣,可得而详也。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

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今仲达之才,减於孔明”——这才是客观的评价!

接下来,言归正传,谈一谈诸葛亮的军事实践与战绩:论文韬武略,曹操在三国时期可谓首屈一指,但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后,曹操就没再得到什么便宜。而刘备则在诸葛亮的辅佐下,由原来的“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裴松之注三国志先主传》)一变而为无往不胜。孔明不仅帮助刘备硬是在天下已被基本瓜分完毕的形势下“先取荆州后取川”,实现了《隆中对》中的预言;更以一介书生统领千军万马助东吴赤壁破曹、从荆州直取成都、六次北伐强大的曹魏令其惶惶不可终日。而且,他与之作战的对手都十分强大,曹魏集团自不必说,就是益州刘璋,那也是久居川蜀,几代的地头蛇,又是易守难攻的地形,而诸葛亮仍能助刘备战而胜之(取川蜀庞统有功,但他过早阵亡。最后解决问题的还是诸葛亮),这岂是“军事才能平平”所能做到的!三国时期,包括曹操在内,没有谁能超过诸葛亮带兵打仗的次数,如果他的军事才能不行,刘备、刘禅岂能让他长期最军队统帅,还不早就“下课了”!

有些人(包括那个现在火得不可一世的易中天)根据陈寿《三国志》里一句“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便否定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实在是荒唐的很。稍微动下脑子就能明白,作为西晋臣子,如果不这样说,那末,他将置其主子——宣帝司马懿于何地?即使如此,他也不得不通过司马懿之口夸赞诸葛亮:《三国志诸葛亮传》:“亮卒。及军退,宣王(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这难道不是在称赞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而是在夸奖他的政治和外交才能吗?

有些人总是讲这个胜仗是刘备打的,那个胜仗是刘备打的,可为什么不想想,在得到孔明之前,刘备东投西靠,如丧家之犬;得孔明之后,攻无不取战无不胜,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这难道是他在得了孔明之后突然自己脑袋开了窍而与孔明没有关系吗?

比如,火烧博望,有人说是刘备干的,与诸葛亮无关,因为诸葛亮那时还没出山呢?果真如此吗?《裴松之注三国志》记:“刘备以建安十三年败,遣亮使吴,亮以建兴五年抗表北伐,自倾覆至此整二十年。然则备始与亮相遇,在败军之前一年时也”,也就是说,诸葛亮出山是在建安十二年。而“(建安)十二年,曹公北征乌丸”(同上),夏侯敦、于禁败于博望应该是在曹操北征乌丸之后,如何能肯定地说火烧博望于诸葛亮无关呢?

通俗文案类

1、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2、有文事必有武备。

3、势利之交,难以经远。

4、计疑无定事,事疑无成功。

5、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6、大事起于难,小事起于易。

7、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

8、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9、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0、吾心如称,不能为人作轻重。

1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2、志当存高远。

13、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

14、防奸以政,去奢以俭。

15、可是兵不战,民不劳而天下定也。

16、图以于易,为大于细。

17、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18、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9、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20、统治者必须具备外柔内刚的气质。

21、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

22、劝农业,无夺其时。

23、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

24、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25、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26、臣初奉先帝,资仰凭借、依赖于官,不自治生谋生计。今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

27、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

28、克食于民,而人有饥乏之变,则生乱逆。

29、恶不可顺,美不可逆;顺恶逆美,其国必危。

30、君子威而不猛,忿而不怒,忧而不惧,悦而不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565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