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作为切分点的诗句

致橡树作为切分点的诗句,第1张

,朦胧派作家舒婷最早发表的一首爱情诗。那个年代,大多女性还是有着传统的旧思想,认为女性需要依附男人而活,而男子也普遍存在大男子主义,但是这首诗却直白地表明了爱情里最好的男女状态。

这首诗里所表达的爱情,历经几十年,依旧对我们意义深远。因为爱情是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没有它,我们总会怅然若失。

《致橡树》里,木棉与橡树的爱情告诉了我们什么?

爱情,需要勇气。

舒婷曾在《真水无香》中说:“木棉在南方,橡树却生长在朔雪之乡”但是在《致橡树》里,橡树和木棉确实跨越距离,相依在一起。她说,“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最美的爱情大概就是如此,尽管两个互不相关的树,即使隔天南海北,但是依然有勇气终生相依。

就像现在盛行的异地恋,就是最考验勇气的时候。本来两个人感情很好,后来因为求学或者工作,不得不分居两地。这个时候,没有了朝夕相处,两个人的感情最可能因为距离而疏远。

异地恋的结局无外乎两个:要么爱情因为距离而更美,要么必会因为时常不在一起而分手。当两个人有一个人为了对方,放弃一些东西的时候,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就像木棉为了橡树,抛去土生土长的南方,来到冰冷的北方跟橡树一起相依,这其中放弃的不仅仅是故乡。而相爱的两个人,当遇到真爱的时候,最不可失去的就是爱对方的勇气。不然,当爱情里失去勇气,有可能你连告白的机会都没有,这样怎么能得到爱情呢?

爱情,需要平等。

木棉与橡树的爱情是平等的,两个独立且相依的个体。绝不是凌霄花,鸟儿,险峰,泉源与橡树的爱情,它们要不借橡树的高枝炫耀自己;要不一味讨好的向橡树唱歌;要不给橡树送清凉;要不来增加橡树的高度互相衬托……这些爱情都是不平等的,不是各取所需,就是互相衬托,要不然就是攀附讨好。

毫无疑问,这样的爱情,即使会始于颜值,也会终于三观。最美的爱情就是你很好,我也不差,两个人势均力敌,相扶相依。就像木棉和橡树,两个独立树的形象。

爱情里亦是,我们都是人。没有谁比谁高贵,也没有谁比谁低贱,两个人谁都不高攀谁,平等不讨好,才有可能走到最后

从《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浅谈舒婷、裴多菲爱情观的不同及其形成原因

——疯子伊人

  

从《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浅谈舒婷、裴多菲爱情观的不同及其形成原因

  

中文摘要:舒婷的《致橡树》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诗作中流露出的诗人对爱情的追求和思考令人回味无穷。本篇作者试图从多个角度分析舒婷的《致橡树》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所流露出的两位诗人的爱情观的不同,并分析形成这两种不同爱情观的原因。

关键词:舒婷 裴多菲 致橡树 我愿意是急流 爱情观 对比阅读

  

舒婷的《致橡树》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诗作中流露出的诗人对爱情的追求和思考令人回味无穷。但同时,通过对比阅读,两位诗人爱情观的不同十分明显。

一 《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中传达的不同爱情观

1、《致橡树》中传达的舒婷爱情观

舒婷的《致橡树》不像常见的爱情诗那样直抒胸臆,用火热的诗句表达对爱的焦灼和渴望,或对意中人的热烈追求与赞美,或抒发失意的爱情带给自己的悲苦与煎熬。它跳出一般爱情的窠臼,摆脱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照爱情,对爱情的本质进行了一番理性的考问与判断。诗中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双方应是互爱着的,女性热烈的爱应该得到男性积极的响应;它即不该是女性的一厢情愿,如鸟儿之对橡树;也不该是女性对男性单向、忘我的爱的奉献,而男性只是心安理得、无动于衷地享有,如山泉、险峰、日光、春雨之对橡树。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以此共同强健爱的纽带,使双方能够在漫长的岁月中,终身相依,共度人生,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建立在这样的基石上的爱情才是鲜活、圆满的,这种本真的爱情,才是值得追求的。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不被世俗所羁绊,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

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层: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通过六个意象历数自己所否定的爱情模式。第二层: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至最后,表达出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第一层:用“绝不学”“绝不像”昭示出诗人对下面两种爱情模式的蔑视和摈弃:一是“凌霄花”似的,需借助橡树的高枝证明自身价值的女性对男生依附式的爱情,一是“鸟儿”式的对橡树一厢情愿式地频频示爱,遭橡树冷遇可仍要死缠着不放,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幼稚可笑,丧失女性尊严的爱情。即便是世俗认可的甚至赞扬的种种女性对男性忘我奉献式的爱情,诗人也用“不,这些都还不够”明确宣告自己的不认同和批判。不管是“泉源”对橡树似的不求回报的长年慰藉,还是“险峰”似地满足于增加、衬托橡树的高度、威仪的默默支撑和铺垫,甚至“日光”“春雨”式地对橡树无止境的忘我奉献,在诗人看来,这都残缺的、不圆满的爱情。在这几种爱情模式中,女性被爱迷乱了心智,丧失了主体意识,只顾把所有的爱、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对男性的帮助上,忘却了自身也需要汲取养分,不断强壮、完美自己的筋骨。最后导致人格的萎缩,不自觉地自降男性一等,匍匐为奴。假使一种爱情不能使一个女性的人格更趋健全、完美,而是走向了他的反面,这种爱情还有什么价值可以称道呢?全诗表现出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为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的价值的抗争决心跃然纸上。这义无反顾的决心,似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从意义上讲,这是诗人对旧的传统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的冲破。

在诗人眼中,这些爱情是不具备爱情的应有之义,那么诗人心目中理想的爱情格式是什么呢?假如男人是一棵橡树,我如果爱你,我怎爱才算是理想的爱情呢?

第二层是诗人对自己心中爱情观的确立。诗人用“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对第一段的种种问题作了神圣而庄严的回答:理想爱情中男女双方应是彼此独立的,处于爱情中的女性应保持有独立的人格:你是一棵橡树,我就该是一株木棉,决不能是凌霄花的藤。女性,不仅在男女双方永远分离状态下,应该是一棵独立向上的树,即使在男女双方终身相依的情况下,也应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完整性,保证自己仍是一棵能够独立支撑自身身躯的高大挺拔的树。

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双方应在心智、能力方面旗鼓相当。男性有橡树的刚勇、果敢、锐利(“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女性便应该具有木棉的热烈、柔韧、厚重(“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只有双方具备了相匹配的能力,才能互为支持,分担苦难,共享人生(“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在人生的舞台上,爱情剧中的男女双方演的应是对手戏,应同为主角。这样,戏才能演得趣味横生、高潮迭起。如果女性唱、念、做、打的功夫太弱,只能演配角,让男性独领风骚,一个人去撑台面,最终男性会激情衰退、唱得兴味索然,这出爱情戏也会在单调、清冷中草草收场,难以善终。

诗人以阴柔的木棉自喻,对阳刚的橡树倾诉内心的幻想:“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致敬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相互平等,相互独立的基础上,共建新型的现代的爱情观念。“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达了诗人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真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

在诗中,诗人的自我不仅指向过去,而且也指向未来,它不仅是诗人自己是什么样子的评价,还是诗人关于我该成什么样子的探索或思考。这样,抒情主人公必然包含着诗人的人格理想,使之成为理想化了的自我。黑格尔说:“要求得到另一个人的重视不只是我的抽象人格,也不是我的人格在某一具体的孤立的因而是有局限性的事例中的体现,而是我的主体性的整体,我应该把这主体性所包含的一切,把我这一个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样子,全部渗透到另一个人的意识里去,成为他所追求和占有的对象。”由脉脉含情到心心相印,爱情诗的美,由于展现了人格的价值而变得崇高了。“在舒婷的爱情观中,爱既要心灵相通(根,紧握在地下),更是人格的相映(你有你的铜钢铁枝,我有我红硕的花朵)。爱情要忘我却不能丧失自我。忘我是对爱情如交易,视人格如财物的一种超越;不丧失自我是对视情人如靠山,视自己如附庸的一种超越。只有平等才有交流,只有并进才有共勉。”这种女性的自尊心理,这种对爱情的理想追求,是新时期女性文学的重要主题,其中反映了人格价值观念的觉醒,表现了知识女性的自觉与自强。

总之,《致橡树》中诗人,是从女性角度表现的爱情观,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爱情观。我想,这是女权主义者温和的觉醒书。

2、《我愿意是急流》中传达的不同爱情观

《我愿意是急流》是裴多菲献给未婚妻尤丽娅的一首情诗。在诗中,裴多菲向自己的爱人直抒胸臆,表达了热烈而真诚的爱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为爱献身的渴望。这是何等胸怀广阔的爱情。可是请注意其中所对称的意象:“急流”和“小鱼”,“荒林”和“小鸟”,“废墟”和“常青藤”,“草屋”和“火焰”,“云朵”和“夕阳”。除了“云朵”和“夕阳”外,其它对称的意象都不是彼此独立,而是一种附属和被附属,依附和被依附关系。无论爱人是悠闲欢快的“小鱼”还是生活愉快而安逸的“小鸟”,她都只能在“急流”中“游来游去”,在“荒林”里“做窠”“鸣叫”,这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男权主义,诗人俨然把爱人看作了自己的附属品、私有品,希望爱人永远归属于自己。当然我们不能求全责备,不能苛求前人,但这首诗歌的确留有那个时代的烙印,诗人在无意识或是潜意识中折射出这个社会的思想,毕竟这是个男权世界。

除了始终随处可见的男权思想外,作为一首向自己爱人表白爱情的诗,“诗人还坦露出了自己真诚热烈的胸怀,抒发了对爱人的深挚恋情,歌颂了纯洁而高尚的爱情,表白自己无私奉献的心愿,不管这种奉献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作出什么样的牺牲,诗人都欣然接受,无怨无悔。”在对爱情的奉献上,这首诗达到了巅峰,具有极其强烈的感人力量。整首诗情真意切,情味盎然,洋溢着诗人的强烈感情。作者借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感,表现缠绵的倾诉,和诗人坚定美好的信念。全诗共五节,采用的都是“我愿意是……”开头的格式,诗人把自己说成“急流”“荒林”“废墟”“云朵”“破旗”,把爱人比作“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构成五个有层次的充满活力的艺术画面,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容。

第一段中“崎岖”和“快乐”形成第一处对照。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的是悠闲欢快的,而急流、小河在崎岖的小路上跋涉是艰辛痛楚的。但“只要”爱人是“快乐”的,诗人就甘愿面对崎岖,承受痛楚;第二段中“勇敢地作战”和“做窠”“鸣叫”形成第二处对照。小鸟“做窠”“鸣叫”的生活愉快而安逸,而荒林对狂风的作战则充满了危险。但“只要”爱人生活得幸福,诗人甘愿冒着危险挑战狂风;第三段中“毁灭”“荒凉”和“攀援上升”形成第三处对照。常春藤“攀援上升”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废墟是它上升成长的依靠,而废墟自身却要一步步走向衰亡。但“只要”爱人的生命之“藤”常青,诗人甘愿“荒凉”甚至“毁灭”;第四段中“饱受风雨的打击”和“愉快”形成第四处对照。安身于草屋内火炉里的火焰避开了户外风雨的危险,“愉快地缓缓闪现”,这一份安逸和满足来自于草屋的庇护。而草屋自身却要“饱受风雨的打击”。但“只要”爱人能安全愉快,诗人甘愿承受打击;第五段中“飘来飘去”和“鲜艳的辉煌”形成第五处对照。“珊瑚似的夕阳”显出了“鲜艳的辉煌”,这是生命的辉煌,而云朵、破旗在广漠的空中的飘来飘去却是一种居无定所的飘泊和苍凉。但“只要”能衬托出夕阳的辉煌,诗人甘愿飘泊。 五处对照使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得到了形象而深刻的体现,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一组意象已能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态度,诗人还要选择这么多意象,因为诗中作为比喻的自然现象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上至广漠的天空,下至河流山谷;大至山崖废墟,小至一鸟一鱼,意境开阔,画面舒展。这不仅展现出诗人自由、开朗、奔放的襟怀,也将诗人的爱情表白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除了可以把本诗看作一首爱情诗外,还可以看作一首政治抒情诗,它委婉地表现了19世纪40年代匈牙利人民的解放斗争事业,歌颂了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精神和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诗中的“我”可能是诗人自己,也可能是革命战士们;诗中的“爱人”,既可以是诗人的爱侣,也可以是诗人追求的革命理想。

裴多菲是一位以爱国著名的伟大诗人,他那首家喻户晓的《自由与爱情》传遍了世界每一个角落。“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中流露出了他强烈的政治抱负。在《我愿意是急流》中,诗人也或多或少的流露出了政治倾向,“我愿意是急流/是山间的小河/穿过崎岖的道路/从山岩中间滚过……”这里的“崎岖的道路”和“山岩”可以理解成为是诗人在民族解放战争中面临的种种敌人,而我终将从中穿过。在后面几段中,“我高声呼叫着/同暴风雨作战”“即使被轻易毁灭/我也并不懊丧”“饱受风雨的打击/屋顶留下创伤”“在旷野的上空/疲倦的傲然挺立”也同样体现了作者的政治抱负。但这种政治抱负,是体现在爱情中的,无论“我”在哪里、怎么样,我的爱人都陪在我身边,“在我的浪花中间/愉快的游来游去”“停在枝头鸣啭/在我的怀里做巢”“绿色枝条恰似臂膀/沿着我的前额上升”“在我的炉膛里/愉快而缓慢的闪烁”。这就是裴多菲所特有的蕴涵着政治理想的爱情观。

二 舒婷、裴多菲不同爱情观的形成原因

1、男权社会

这正如我在前文中提到的,现在的世界,毕竟是一个男权世界,作为女性诗人,舒婷一直在追求一种和男性地位上的平等。所以,在她的《致橡树》中流露出这种感情十分正常。而裴多菲是一位男性诗人,他根本不用去谋求和女性地位上的平等,因为,事实上男性的地位还是要高于女性一等的。裴多菲不会也不可能要求女性和男性拥有同等地位。这是他们爱情观不同的第一个原因。

2、诗歌风格

应该看到,舒婷作诗偏重于爱情题材的创作,而裴多菲作品中爱情题材所占比例不及政治抒情诗的三分之一,而且这些爱情诗大半是在追求尤丽亚时创作的。因此,在对爱情的深入思考上,裴多菲当然不及舒婷。

3、家庭出身

裴多菲生于奥地利帝国统治下的多瑙河畔的阿伏德平原上的一个匈牙利小城,父亲是一名贫苦的斯拉夫族屠户,母亲是马扎尔族的一名农奴。按照当时的法律他的家庭处在社会最底层。长期的受压迫使裴多菲的意识中早早的便萌生了反抗压迫的信念,因此,在他的爱情观中体现出强烈的政治形势不足为奇的。而舒婷的家庭是祖传的大户,其祖父曾是留学过欧洲的南洋水师的将军,她没有切身的感受过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的辛苦,因而,她追求的爱情是一种纯爱情,没有裴多菲的政治性。

4、国家形势

裴多菲生活在十九世纪早期--十九世纪中期的匈牙利,历史上匈牙利人民长期受到周边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特别是17世纪以后,匈牙利又一直受奥地利帝国的统治而丧失了独立地位,十九世纪中叶,奥地利统治下的匈牙利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已经达到白热化程度。争取自由的起义斗争此起彼伏。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裴多菲,少年时代就愿意听老年人讲述民族英雄胡斯领导起义的传说。在小酒店和同伴谈论着当年匈牙利民族争取独立而斗争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深深打下烙印。长大后,他更是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民族解放的洪流中去,因此,他在争取民族自由的斗争环境中成长起来,在为爱情讴歌时,很自然的带有浓厚的政治性。而舒婷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后,目睹了祖国一天天繁荣富强的情景,她的生活无忧无虑,当然不可能带有追求民族解放、人民自由的政治性。

今天,无论裴多菲还是舒婷,都拥有庞大的读者群,这说明他们的诗在现今社会还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他们的爱情观,还在被不同的人坚持着。其实无论舒婷的独立、平等、忠贞不渝的爱情观还是裴多菲带有政治色彩的爱情观,都无所谓对错,因为诗歌本身没有对错,爱情本身也没有对错。他们的爱情观必将传承下去,留给更多的人去讨论

  

下边是“致橡树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观”详细内容:

http://zbaiducom/question/132925150html

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相依厚又相互扶持、理解对方的存在意义又珍视自身生存价值的爱情观。

双方平等且独立,却又相恋相依的爱情

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相依厚又相互扶持、理解对方的存在意义又珍视自身生存价值的爱情观。

《教师教学用书》中对《致橡树》一诗中所表现是爱情观是这样解读的:“诗中摒弃的是金钱和权势装饰的虚情假爱以及女性对男性的依附”,“尖刺直指陈腐的爱情婚姻观”,“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的爱情观”。而且多数教辅用书基本上也是持那种该诗否定了什么肯定了什么的论调的。于是许多人都这样理解:该诗否定了旧的爱情观,提倡的是一种崭新的爱情观。诗人(舒婷)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作者表达的是自由的爱情观,因而否定的是旧式男尊女《致橡树》的意义与价值。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收录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观?你爱“他”什么?“他 7、《谏逐客书》这篇文章贯穿始终的一种论证方法是什么? 8、在《谏逐客书 16、舒婷《致橡树》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观? 17、舒婷《致橡树 《致橡树》,诗中塑造的是与爱人并肩站在一起的《致橡树》中有一组意象,“清泉、险峰、日光、春雨 对今天的中学生都不能不说是一种污染在表达个人丰富多采的情感世界,展现人类《致橡树》一诗中,诗人用“绝不做那么诗人向往什么样的爱情观呢?―― “问世间情为何物这首诗表达了怎样《致橡树》(板书)是一首爱情诗,诗人在前一部分,诗人用昂扬的激情对传统的爱情观作了否定,那么诗人到底向往什么样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中国当代新诗,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呢?让我们静听那来自木棉心灵深处的表白,同时思考作者否定了怎样的爱情观,又表达了 致橡树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初步你究竟姓什么呢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呢《致橡树》(板书)是一首爱情诗,诗人通过内心 独白 2006-09-17 | 《致橡树》相关资料 分享 标签:你到底姓什么?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呢?什么表达了怎样一种爱情观?从外部形态上看,前面六种 教材分析:《致橡树》一诗选自高教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 朦胧诗木棉致橡树 任务2、既然是木棉致橡树我们能看出诗人反对什么样的爱情观呢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把这些意象都给理清了。但现在一种认为“错误”是因男子而起,一种认为因女子而《致橡树》是舒婷的一部宣言书,里面又传达出什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574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