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莫高窟》 用中心句总领,然后再具体介绍的方法,抓住一点,家乡的某处自然景物或名胜古迹介绍给

学习《 莫高窟》 用中心句总领,然后再具体介绍的方法,抓住一点,家乡的某处自然景物或名胜古迹介绍给,第1张

我眼中的淮安

在一望无际的苏北平原上,坐落着一个美丽的城市,她就是我可爱的家乡——淮安。

春天,当你来到我的家乡,你可以到美丽的桃花岛去观赏桃花,她可和‘射雕’里的桃花岛很像哦:当春姑娘悄悄来临时,桃花竟相开放,远远望去,那里就像一个粉红色的世界,人们常到这里赏花游玩,更是我们春游踏青的好地方。 夏日,骄阳似火,来到美丽的洪泽湖,乘上小船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游玩,会让你感到阵阵凉爽,来到荷花盛开的金湖,参加一年一度的荷花节,你更会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那朵朵盛开的荷花亭亭玉立,像一张张姑娘的笑脸,笑迎各地的客人;那一根根荷叶,像一把把绿色的小伞,给炎热的夏日送来阵阵凉意,坐着小船在荷花中飘荡,那感觉真像是凌波仙子…… 金色的秋天来临了,凉风习习,让我们到野外去看看,那丰收的景色美不胜收,再去爬爬盱眙的山,看看那里的美丽风景,竹林。小溪各种奇异的树和许多不知名的中草药,你一定会感谢大自然慷慨的恩赐。

冬日来临,北风呼啸,大地披上了银色的外套,我们去参观敬爱的周总理故居,他一定会让你感到骄傲和自豪,会让你心里暖融融的,会更加喜爱我们的淮安。

嘿,玩了这么多 ,可别忘了吃啊!“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嘛!我们这可是淮扬菜的故乡,各种美味任你品尝,洪泽湖螃蟹、盱眙的龙虾、平桥的豆腐……会让你留连忘返。每年的美食节会迎来八方宾客,他们投资献策,把我们的城市建设的更加美丽,更使我们的淮安名扬中外。

朋友,欢迎!欢迎来我们淮安

  东 晋 以 前 -

  "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原部落战争失败后迁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三苗人以狩猎为主,他们已经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生产技术。敦煌地区曾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和陶器、铜器。

  夏、商、周时期,敦煌属古瓜州范围,羌戎族(三苗的后裔)在此地游牧定居。在敦煌地区发现了游牧民族这一时期留下的许多岩画。战国、秦代,敦煌一带居住着大月氏、乌孙人和塞种人。以后,大月氏强盛起来兼并了原来的羌戎。战国末期,大月氏人赶走乌孙人、塞种人,独占敦煌直到秦末汉初。

  西汉初年,匈奴入侵河西,两次挫败大月氏,迫使大月氏人西迁到锡尔河、阿姆河流域。整个河西走廊成为匈奴的领地。此时,匈奴"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对汉王朝构成了严重的威协,经常骚扰边境。汉武帝继位后,采取加强防御和主动进攻兼用的战略。建元二年(前138年),武帝首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乌孙夹击匈奴。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统率万骑从陇西出塞,进军河西走廊,大获全胜,不仅生擒了浑邪王的儿子柏国,还缴获了匈奴的"祭天金人",给匈奴以沉重的打击。汉武帝把这一战利品放置在"甘泉宫"(陕西凤翔)加以供养礼拜。莫高窟第323窟北壁壁画绘有这段故事。这年夏天,霍去病亲自率骑兵过居延水,直冲祁连山,斩杀敌兵3万余人,使河西的匈奴受到毁灭性打击。其间,匈奴统治集团内讧,浑邪王杀死休屠王,携部4万余人投降汉朝。汉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顺利地从乌孙凯旋而归。从此,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开通了。张骞出使西域是中西交通史上的壮举,为促进中外以及中原同西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为彻底断绝匈奴与西羌的联系,保护边关和丝绸之路的安全,汉武帝于元狩二年(前121年),在河西设置了酒泉郡和武威郡。同时采用了设防、屯垦、移民等措施,不断加强河西建设。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又将酒泉、武威二郡分别拆置敦煌、张掖两郡。又从令居(今永登)经敦煌直至盐泽(今罗布泊)修筑了长城和烽燧,并设置阳关、玉门关,史称"列四郡,据两关",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从此,中国的丝绸及先进技术能够源源不断地传播到中亚,西亚和欧洲;欧洲、地中海沿岸和西域的玉器、玛瑙、奇禽异兽、农作物等也能够长途转运到中原。各国使臣、将士、商贾、僧侣往来都要经过丝路要道敦煌,敦煌成为中西交通的"咽喉锁钥"。当时的敦煌疆域辽阔,统管六县,西至龙勒阳关,东到渊泉(今玉门市以西),北达伊吾(今哈密市),南连西羌(今青海柴达木)。敦煌建郡之后,为西汉王朝经营西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军李广伐大宛国,获汗血宝马;赵破奴攻打姑师国俘获楼兰王,都是以敦煌为粮草、兵马供应基地而一举获胜的。

  东汉初年,匈奴又逐渐强盛,占领了曾是西汉管辖的大部分西域地区,丝绸之路被迫中断。公元75年,东汉王朝出兵四路进击北匈奴,凉州牧窦固率领河西士兵大败匈奴,收复了伊吾等失地,重新打开了通向西域的门户。同时派遣名将班超两度出使西域,杀死匈奴使节,联络西域诸国与东汉建立友好关系,使断绝了65年的丝绸之路重新畅通。

  自西汉设郡到西晋末的数百年间,丝绸之路虽几通几绝,但敦煌却日渐呈现出繁荣昌盛的景象,逐步发展成为西北军政中心和文化商业重地,成为"华戎所交大都会"。在此期间,敦煌文化发达,名士济济,人才辈出:有骁勇善战的征边名将张奂,有深明大义的朝臣盖勋,有才学出众的大文学家侯瑾,有人称"草圣"、"亚圣"的著名兄弟书法家张芝、张昶等。

  东 晋 至 隋 朝

  西晋王朝覆灭,晋室南迁,建立东晋政权。广大北方地区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混战割据局面。魏晋时期,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等封建政权。前凉张骏时期,曾改敦煌为沙州。公元400年,李?本荻鼗统仆酰?建立西凉国,敦煌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国都,后亡于北凉。前凉、西凉、北凉三政权统治河西地区时,都十分注重谨修内政,安民保境,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崇尚儒学,兴办教育,这使河西地区的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得以继续保持。

  这一时期,凉州成为中国北部的文化中心,而敦煌又是凉州文化的中心,名流学者代不乏人。有号称"敦煌五龙"的索靖、汜衷、张彪、索介、索永,俱以文学闻名当时,索靖还是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敦煌的经学大师宋纤、郭?r、刘?\等,讲学授徒数百人到上千人;敦煌人阚?S撰写的《十三州志》,是我国古代重要地理著作;还有天文学家赵匪文及索袭、宋繇、张湛等敦煌的知名学者。

  十六国时期,群雄逐鹿中原,战火四起,百姓流离失所,而河西成为相对稳定的地区。中原大批硕学宿儒和百姓纷纷逃往河西避难,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尤其是佛教在敦煌空前兴盛。饱受战争之苦的百姓,企望解脱苦难,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拜倒在"佛"的脚下。敦煌是佛教东传的通道和门户,也是河西地区的佛教中心。一大批佛学高僧在敦煌讲经说法,河西各地的佛门弟子多来此地研习佛学。有世居敦煌的译经大师竺法护;有前往印度学习佛法的敦煌人宋云等。法显、鸠摩罗什等佛学大师无论东进还是西去都在敦煌留下他们的足迹。

  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乐?V和尚在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首开石窟供佛,莫高窟从此诞生了。之后,开窟造佛之举延续了千百年,创造了闻名于世的敦煌艺术。

  北魏灭北凉,统一了北方,占据了河西。这个时期,敦煌比较安定,佛教盛行,北魏在莫高窟开凿洞窟13个。

  隋朝结束了西晋以来三百余年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国。隋文帝收复河西时,相继平息了突厥、吐谷浑的侵扰,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同时改鸣沙县为敦煌县。隋文帝平定了南方割据政权后,将大批南朝贵族连同其部族远徙敦煌充边,给敦煌带来了南方的文化和习俗。南北的汉文化在敦煌融为一体,使敦煌的地方文化更加富有特色。隋文帝崇信佛教,曾几次下诏各州建造舍利塔,诏命远至敦煌。在统治者的提倡下,隋代仅存37年,但在莫高窟开窟竟有77个,且规模宏大,壁画和彩塑技艺精湛,同时并存着南北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大业初年,隋炀帝曾经派遣吏部侍郎裴矩到张掖、敦煌一带了解丝绸之路以及中西通商贸易情况。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亲自西巡,在张掖举办了西域27国贸易交易大会,盛况空前。

  唐 朝 及 以 后

  唐朝在河西设肃、瓜、沙三州,河西全部归唐所属。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打败西突厥为主的骚扰军队,确保了丝路的畅通。唐代的敦煌同全国一样,经济文化高度繁荣,佛教非常兴盛。莫高窟开窟数量多达1000余窟,保存至今的有232窟。壁画和塑像都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玄奘到印度取经,经敦煌回到长安。

  "安史之乱"以后,西南部的吐番王朝日益强盛,乘虚进攻河西,攻陷了凉州、甘州、肃州等地。沙州将士百姓坚持长达11年的抵抗,终因弹尽粮绝,以城降蕃。自此,吐蕃统治了全部河西,长达70多年。吐蕃也信佛教,莫高窟中唐洞窟中也保存了大量吐蕃时期的壁画艺术,藏经洞内保存了大量的吐蕃文经卷。

  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敦煌百姓不堪忍受吐蕃的统治,张议潮乘吐蕃王朝发生内乱之机,联络当地各族群众,聚众起义,一举光复了沙州。经过10多年的斗争,全部收复了河西、河湟等地,并遣使奉表归唐。唐王朝封张议潮为河西、河湟十一州节度使,治沙州。

  后来,朝廷诏张议潮入朝为官,沙州张氏宗族内乱。其孙张承奉叛唐自立"西汉金山国",自称"金山白衣天子"。此时,甘州回鹘控制了河西走廊中部地区。"金山国"为打通东西交通,与回鹃交战,结果一败涂地。后回鹘攻打沙州,张承奉难以抵挡,只好投降。公元9l4年,金山国亡,沙州长史曹议金取代节度使地位,统领瓜、沙二州。曹氏统治期间,,注意发展生产,重视经济、军事和文化建设,改善同周围各民族的关系,东交回鹘,西联于阗,与邻邦各国和睦相处,保持稳定和安宁,维持了130多年。

  11世纪初,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开兴起, 1028年取胜甘肃回鹘,继而攻陷瓜州、沙州,称霸河西,1038年建立西夏王朝,形成了宋、辽、西夏三足鼎立局面。在西夏统治敦煌的一百多年间,重视经济发展,使敦煌保持着汉代以来的"民物富庶,与中原不殊"。西夏统治者崇信佛教,不排斥汉文化,在文化艺术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莫高窟和榆林窟至今保存着大量丰富而独特的西夏佛教艺术。举世闻名的"敦煌遗书"即在西夏统治时期(1036年)封藏于莫高窟第17窟内。

  1206年,元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各部族。1227年,蒙古灭西夏,攻克沙州等地,河西地区归元朝所有。此后,升敦煌为沙州路,隶属甘肃行中书省。后升为沙州总管府。元朝远征西方,必经敦煌。当时瓜、沙二州屯兵济济,营寨栉比,屯垦农兵遍布党河、疏勒河流域。敦煌呈现出经济文化十分繁荣的景象,和西域的贸易更加频繁。著名旅行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就是这一时期途经敦煌漫游到中原各地的。元朝统治者也崇信佛教,莫高窟的开造得以延续。现存元代洞窟约10个。元朝以后,千里河西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为扫除元残部,派冯胜率兵三路平定河西获胜,修筑了嘉峪关、明长城,重修肃州城,设置了关西七卫。1405年,在敦煌设沙州卫。后吐鲁番攻破哈密,敦煌面临威胁。明王朝又在沙州设置罕东左卫。1516年,敦煌被吐鲁番占领。1524年,明王朝下令闭锁嘉峪关,将关西平民迁徙关内,废弃了瓜、沙二州。此后二百年敦煌成为"风播楼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的荒漠之地。

  清康熙后期,清王朝渐次收复了嘉峪关外的广大地区。雍正三年(1725年),在敦煌建立沙州卫,并开始从甘肃各地移民2400户到敦煌垦荒定居,同时又迁吐鲁番、罗布泊大批兵民于沙州一带。雍正末,沙州已有耕地10万余亩,引党河水分10渠灌溉,农业很快的恢复,形成河西走廊西部的戈壁绿洲。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沙州卫升敦煌县,隶属安西直属州,直至辛亥革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敦煌一直是县府所在地。 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立敦煌市。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线描是中国书画艺术造型的主要手段,敦煌壁画也继承了这种造型手法,使画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装饰中的辫子纹、鸟兽纹和几何纹,到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云气纹和夔龙凤纹,不谈莫高窟,敦煌总是无法想象的。莫高窟之于敦煌,就像长安之于唐朝,不是全部,却胜过全部。如果我们的目光停留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上,难免会被动人的敦煌艺术所震撼。

可以说,它的艺术魅力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联系。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莫高窟壁画的特点,就不难发现,河西走廊的莫高窟一直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并开启了世界上神奇的佛教之花。最深最深的情感是莫高窟壁画的灵魂。这就是后来我们在观察莫高窟的壁画时,总是隐约感到画中的情感似乎离我们并不遥远。当人们谈到莫高窟时,总会想到它的神秘色彩、异域风情和其他特点。

如果我们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来看,就会发现,虽然敦煌原本在千里之外的河西走廊,但它处处体现着中华文明。当然,莫高窟更多的文化内涵是众多的佛教画像。在北魏初期之前,敦煌壁画仍有明显的印度和西域的痕迹。大多数人物都戴着花藤或宝冠,头发弯曲,肩部下垂,脸部呈椭圆形,鼻直眼细,耳朵长垂,身体强壮,肩上有大围巾,故事中的世俗国王与菩萨们是一样的。

以上就是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敦煌怀古

清·汪漋

明代西疆止酒泉,整师嘉峪欲穷边

风摇柽柳空千里,日照流沙别一天

回鹘几能通天命,羌戎还几呈戈铤

清时代宇重开辟,感旧犹怜蔓草烟

汪漋——清休宁人,康熙进士。屡官桂赣巡抚,在官以老成谨饬著称。

1 但就是这两条瘦弱的腿,命运却安排我用它们从上海这座大都市走到了北京,又从北京走到了大西北,走到了那么远的敦煌,走过荒漠和戈壁,走过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坎坷的道路,这一走就是五十多年。

2 能够饱读诗书,还能游遍名山大川,这自然是天底下最有意思的事了。

3 北大的精神传统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追求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考,奋力开辟新的领域,投身国家和民族最为需要的事业。

4 考古一定要有野外实践的经验,考古的功夫不是光躲在书斋里做学问就可以的。

5 认为考古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对中国文化、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做出正确回答,并以此为核心、框架,来系统复原中国历史的真实轮廓与发展脉络。

6 假如我们不肯甘心永远处于落后的境地……像我们的先民一样,继续对于人类的文明生活有所贡献,我们就需要好好地保护我们先民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遗产,从这里边去吸取经验,看他们是如何地发明和改进了农业和陶业,征服了森林,驯养了家畜,发明了文字、指南针、印刷术、火药,以及笔墨纸砚,看他们又是如何地由活剥生吃到煎炒烹调,由山洞土窑到楼台亭榭,从树叶兽皮到锦绣衣冠,由轮子的发明到机械的使用,然后我们再看这一切物质生活方面的发明和改进对于当时经济和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种种方面所产生的影响,这就是研究中国物质文化史的任务。

7 大浪淘沙,你不要看现在。一二十年之后,谁能沉得下心,谁才能够做出大的学问。一个社会一定要有人潜心做学问。

8 一个人做任何事都要严谨诚实,你做不出来就是你做不出来,绝对不能糊弄人,不能还没做事情就乱忽悠。做人不仅要严谨诚实,还要有定力,有责任担当,不能乱跟风,要走在自己的路上。只有看清楚重要的是什么,才能在关键时候不糊涂。

9 北大的精神传统中还包含着一种立足中国大地,对于社会、历史、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无论做任何事情,研究或是教学,都把自己的生命融入进去,和自己所做的事业融为一体,在自己所做过的每一件事情中,让个体生命不断得到新生和升华,而自己也从中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10 从北凉、北魏,到隋唐的山水、人物、建筑,从伏羲、女娲到力士、飞天,随着洞窟一个一个在我们面前敞开,我们忘记了疲惫,空气也好像变得温暖了。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华美的圣殿,完全沉浸在了衣袂飘举、光影交错的壁画和塑像艺术中。

11 第45窟的塑像精美绝伦,那是整个莫高窟最精美的菩萨造像。

12 第112窟的《反弹琵琶》,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敦煌的标志性壁画,是最能代表敦煌艺术的图像。

13 敦煌的天格外蓝,这种蓝和北京的不同,它更纯粹,更辽阔,更浓烈,不到大漠是不会知道世上有这样幽蓝幽蓝的天空的。我有时候一坐就是半天,太阳还没有落下,月亮就不知不觉升起来了,就能看到日月同辉的景象。

14 莫高窟创建于公元366年,迄至14世纪,其间连续建造时间达千年之久。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石窟艺术圣地,至今在1700米长的断崖上保存了735个洞窟(包括南区和北区),45000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此外,1900年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了公元4—11世纪初的50000多件文献和艺术品。敦煌西千佛洞保存了公元5—14世纪的22个洞窟,818平方米壁画,56身彩塑。安西榆林窟保存了公元7—14世纪的43个洞窟,近5200平方米壁画,200多身彩塑。世界上没有另一处佛教遗址能如莫高窟般绵延千年持续建造,又保存有如此丰厚博大的艺术和文献珍宝。

15 这些虔诚的僧人委身于逼仄的洞窟中,依靠苦修与冥想,在一片荒芜中试图证得终极意义上的解脱,以达到不生不死的永恒之境。

16 一切在世人看来最艰难的所在,一切人迹罕至的地方,其实是命运对于意志达成最彻底的考验之处。一切在世人看来最不可能有生之意义的地方,恰恰可以唤起生命极大的力量和信念,并且创化出常人所难以企及的奇迹。

17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汉武帝在河西地区先后设立四郡,加上两关,敦煌自此成为中原通西域的门户和军事重镇。

18 之后遇到任何问题一定要打个问号,不能盲目轻信。任何时候千万不要跟着风乱转。

19 过去的已经不能追回,未来根本不确定,一个人能拥有的只有现在,唯一能被人夺走的,也只有现在。如果懂得这一点,就不能也不再会失去什么了,因为本来就没有拥有什么。任何一个人,过的只是他现在的生活,而不是什么别的生活,最长的生命和最短的生命都是如此。

20 有人问我,人生的幸福在哪里?我觉得就在人的本性要求他所做的事情里。一个人找到了自己活着的理由,有意义地活着的理由,以及促成他所有爱好行为来源的那个根本性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可以让他面对所有困难,让他最终可以坦然地面对时间,面对生活,面对死亡。所有的一切必然离去,而真正的幸福,就是在自己的心灵的召唤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那个自我。

21 一切伦理道德仿佛一夜之间分崩离析。人性中的恐惧或妒忌,在一种公开的场合中被催化发酵。

22 个知识分子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理性和良知,绝对不能乱跟风,今天刮东风就被东风吹着跑,明天刮西风就被西风吹着跑。

23 现在围绕莫高窟蜿蜒的参天大杨树,都是当年的莫高窟人一棵棵亲手植下的。

24 我对孩子的要求是,不能做坏事,成人后能自立,为社会做点有益之事。

25 莫高窟的特点是价值珍贵、洞窟狭小、材质脆弱、病害频发。

26 最佳的一生就是“生得好、活得长、病得晚、死得快”。

27 敦煌莫高窟是唯一一个历经千年开窟,雕塑、壁画一应俱全的世界艺术宝库。敦煌最了不起和不可替代的,正是她本身就是上千年的形象佛教史,是一部绘画史,一部雕塑史,一个绘画博物馆。在敦煌,每一个洞窟都是一个博物馆。

28 莫高窟艺术大致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规模大。莫高窟南北两区现存洞窟计735个,窟内保存有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是现存最大、保存较好的佛教艺术石窟群,堪称世界古代佛教艺术的集萃。

第二个特点是历史跨度长、延续性强。莫高窟开凿于十六国,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千余年时间,艺术传承关系清晰,几乎包括了整个佛教入华以来的开窟造像史,也是一部图像版的敦煌及其周边关系史。

第三个特点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区域性特征。莫高窟艺术有着丰富的不同时代特色,在鲜明地体现着各历史时期中原王朝和地方政权流行艺术样式特征的同时,又表现出强烈的敦煌地方化艺术元素,区域性特征明确,反映出丝绸之路上中西交流的旺盛活力和敦煌本地文化的强大整合能力。

第四个特点是艺术形式多样。莫高窟艺术是集石窟建筑、壁画、彩塑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另有窟前殿堂建筑和洞窟的木构窟檐,窟前的舍利塔、寺院建筑遗址及各类出土文物,窟内铺地的花砖艺术,石雕石刻艺术,以及发现于藏经洞的版画、纸画、幡画、木雕、写经体书法及其他书法、刺绣、绢画等各类艺术品。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佛教尊像画、世俗人物画、历史故事画、山水画及社会生产生活场景、历代名物图案等艺术题材。

第五个特点是艺术技法富于变化。莫高窟艺术的表现形式以绘画、雕塑为主,其中绘画艺术强调线描与传神结合,壁画色彩以多彩富丽为主,另有白描画、版画等绘画艺术形式。雕塑有立体圆塑、贴壁半圆塑、高浮塑、石胎泥塑、模制影塑等,汇集了众多的中国古代绘画与雕塑技法。

第六个特点是具有文化艺术的多元性、世界性特征。莫高窟艺术是以汉民族文化艺术为主,汇聚鲜卑、吐蕃、回鹘、党项、蒙古等多民族文化艺术,还有外来的南欧古希腊、古罗马、南亚印度、西亚波斯、中亚粟特等国家和地区艺术在内的艺术综合体,是多种文化、多元文明交汇融合的结晶。敦煌艺术被誉为“形象的历史”,它在弘扬佛法、广布教化的同时,客观上也以图像的形式,呈现了自十六国、北朝以来的敦煌、河西以至中国北方的许多真实历史,以图证史,史料价值极高。

29 经变画所描绘的故事,都是示人成佛的方便。比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比如只需常念阿弥陀佛,死后就可进入极乐世界;比如在危难出现的时候,念诵一句阿弥陀佛,佛就可以出现在面前,逢凶化吉;比如在死亡到来的一刻,只要你不忘念上一句阿弥陀佛,就能被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样就在普通民众的观念中植入一种信息,成佛和进入极乐世界是一件异常轻松的事情。如此一来,就化解了常人与佛教的距离和隔阂。

30 第25窟的《弥勒经变》和《观无量寿经变》是敦煌石窟经变中最精美的作品之一。

31 敦煌飞天总计有四千五百余身,他们以飞动的身形、婀娜的舞姿、缥缈的仙乐、芬芳的鲜花,生动形象地向世人和众生展示了如来世界的胜景,五音繁会的世界,鲜花盛开的阆苑仙境。

32 飞天承载了中国人对于精神自由的追求。飞的欲望作为一种精神冲动,同世俗的羁绊形成巨大的张力。

33 “舞”是最高度的韵律、节奏、秩序、理性,同时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动、力、热情。

34 《反弹琵琶》之所以具有永恒的审美价值,还在于它的构图和造型具有“有意味的形式”,具有可以回味的“美”的深层底蕴,在审美愉悦中体验时间的流动感。

35 阿难立于释迦牟尼的右侧。他本是释迦牟尼的堂弟,佛的十大弟子,十九岁皈依佛门,闻佛法,勤奋好学,博闻强记,所以也被叫作“多闻第一”或“多闻阿难”。阿难的塑像,透露着富有教养的贵族气质,神情平和沉静,在十大弟子中他总是以聪慧年轻、漂亮可爱的形象示人。

36 佛经中,释迦牟尼“拈花”,迦叶“一笑”之后,一生的事业就已经完成,然后自己走到菩提树下入大涅槃。工匠以了悟生死的微笑来刻画这种解脱感,刻画了内心的澄明寂照和无念清净。

37 艺术的创造,也需要一种顿悟。

38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理解不同。小乘佛教认为涅槃就是“灰身灭智,捐形绝虑”,实质上是对死亡的赞颂。大乘佛教认为,一旦证入涅槃,佛身即会具有真正之常、乐、我、净四个特性,称之为“涅槃四德”。

39 而心的强大,就在于正定,在于守一不移。

40 维摩诘经变》中对中国皇帝的突出描绘,生动地折射出佛教思想灵活的变通。佛教在宣扬的过程中采取了一个极为巧妙的办法,那就是把皇帝视为佛转世,这样一来,沙门给皇帝跪拜,就等于是给佛跪拜,既不违背佛法,也不违背世间法。

41 临摹到了最神妙处,就仿佛在和几百年前的工匠对话。不仅模仿外在的画面,并且好像进入了画工当时的心境、用笔的习惯、处理的妙意,甚至可以感觉到他呼吸的声音和心跳的节奏。所谓“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这样的一番体悟吧。

42 我深知莫高窟会慢慢走向衰老,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自然界任何物质到了一定时候都要转化成另一种形态,莫高窟的“消失”最终也是不可阻挡的。但我们不能就这样任凭其消亡,而是要想办法做一些抢救和补救,尽可能延缓它的衰老,延长它的寿命。

43 他们从吹掉壁画上的沙子和灰尘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吹,每天吹得腰酸背痛、头晕眼花。然后是壁画的粘贴,也是一厘米一厘米地粘贴,每个地方注射三次、粘贴三次。最后工友们都受不了这个罪,李云鹤先生仍在咬牙坚持。

44 此外,李云鹤还用同样的方法主持修复了青海塔尔寺大殿的壁画。

45 与互联网时代快速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完全不同,敦煌的保护工作总是在一寸一寸中推进,要把那在时光中逐渐变得模糊的壁画,一寸一寸地从不可挽回的命运中拯救出来。但是我想,也许没有了这种慢节奏,整个时代将会变得肤浅。

46 借助先进的数字技术,我们创作了4K超高清宽银幕主题**《千年莫高》和全球第一部展现文化遗产的8K高分辨率球幕**《梦幻佛宫》。

47 我们都是历史的过客。我们这些人走了,莫高窟还会在。

48 在一切关于人类道德和文化的事务上,我们需要立足于人类整体利益做出价值判断,而不是计较个人的得失和一时的利益。学者的良知源于文化的责任。在任何情形下,如果因为个人的失职而导致莫高窟的毁坏,那他就是历史的罪人。

49 研究,一切的决策都要建立在实事求是的研究基础之上。

50 拥有人才,就意味着拥有竞争力。全世界的事,最后就是人才。谁都缺人才,谁都缺钱,但首先是人才。所以我认为,天下事,一个是人的事,一个是钱的事,但说到底人比钱更重要。

51 莫高窟的保护从长远来看,首先要恪守科学管理,让保护进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其次是利用科技加强保护,像敦煌石窟这样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用再好的仪器保护它都不为过。此外就是加强国际合作,使敦煌石窟保护管理与国际接轨。

52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这四点概括得很清楚,有合适的管理,才能解决遗产地的保护和开放问题。

53 敦煌学是一门“方面异常广泛,内容无限丰富”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敦煌石窟和藏经洞文献两大方面,涉及宗教、艺术、历史、考古、地理、经济、语言文学、民族、民俗等众多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它属于交叉学科,其中也含有“绝学”、冷门学科的领域。

54 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不断坚定文化自信。

55 煌研究院要走出去、引进来,展示我国敦煌学的成果,掌握国际敦煌学的话语权;要做好敦煌流散文物的数字化回归,要做好敦煌文化艺术的数字共享,讲好敦煌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要把敦煌研究院既建成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典范,又要建成国际敦煌学的高地。

56 敦煌研究院规划的四个目标,即建成世界一流的壁画保护中心、世界级研究中心、世界级展示中心和世界级资料中心。

57 敦煌石窟是甘肃省西端的敦煌市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县榆林窟、东千佛洞、水峡口下洞子石窟、肃北县五个庙石窟、一个庙石窟等石窟群的总称。

58 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

59 每一个能够离开优渥的生活来到莫高窟的人,都怀着可贵的信念,也都战胜了那些世俗意义上的诱惑和欲望。

60 年轻人有三条道路可走,一条是黄道,一条是白道,还有一条是黑道。黄道是做官,白道是发财,黑道就是做学问,在黑暗中摸索前进。

61 只有有了精神,才能有创造物质世界的可能。

62 人类历史何其漫长,宇宙那么有限,人只是宇宙的一个瞬间而已。

63 衰老和死亡是自然的规律。其实真正让人感到悲哀的是人生有许多遗憾无法弥补,真正让人感到恐惧的是不知心归何处。死亡会使我们无可奈何地告别生命中那些有价值的事物,使我们放下那些饶有趣味和意义的事业,使我们再也没有机会重新来过,所有你所喜欢的、不喜欢的,留恋的或者厌弃的全部都将离去。

64 面对死亡,只有那些确信自己已经发现并且得到生命中最有价值之物的人,才会具有这样的从容和勇气。正如王阳明临终前,学生问他还有什么心愿,他留下了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5767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