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佤乡的答案

临沧佤乡的答案,第1张

1品味动词“跳动、翻飞”,然后选择括号内恰当的词语填空。(4分)

那本很普通的茶叶,在一个美丽的佤族姑娘手上和纸上跳动、翻飞时,你想到的是什么?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唐诗,还是雨打芭蕉时的宋词?是红肥丰腴的贵妃,还是绿瘦窈窕的西施? (雨打芭蕉/晴天霹雳/大珠小珠落玉盘/娓娓动听)

2作者从生活习俗、娱乐活动两方面叙述了佤乡的民俗风情,请根据本文内容填空(5分) ⑴佤乡人住的是茅草屋 ,喝的是 烤纸茶、水米酒。

⑵娱乐活动主要有敲木鼓 跳打歌

3本文语言典雅优美,请从修辞角度对下面句子作简要赏析。(4分)

佤乡的村庄,全是金黄的茅草屋!屋顶或圆圆的,像朵美丽的蘑菇云;或呈人字形,拖着燕子的尾巴。

答:作者将佤乡的茅草屋比喻成“蘑菇云”“燕子的尾巴”,生动形象的写出茅草屋的形状给人以美感。

4为什么说木鼓是“佤乡人民的一部英雄史诗,是佤乡人民的中华民魂”? (4分) 答:因为当年佤乡人民敲击木鼓,号召大家抗击敌寇,用激越的鼓声鼓舞士气,赶走了英帝国主义侵略者和日本鬼子。

佤族舞蹈的起源与分类

 佤族舞蹈的起源没有直接的证据和确切的考证,我们只能从佤族人民的历史与生活中寻找其踪迹。闻名世界的沧源岩画,位于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东北62公里勐来乡的山东省岩上,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从画面上丰富的狩猎、杂耍、舞蹈等场面中,有充满威武杀气和各种道具的剽牛祭祀舞;有由几人组成,围于竖棺周围走舞,以此安葬死者,娱乐死者的丧葬舞;更有五人围成一个圈舞蹈的圆圈舞。著名考古学家王宁生教授在《云南沧源演化的发现和研究》“舞蹈”中,将其岩画舞蹈分为三类,即娱乐性舞蹈、模拟性舞蹈和祭祀性舞蹈。其次,在佤族创世史诗《司岗里》口碑中有对木鼓、猎头、剽牛等起源的记述,以及对佤族语言的产生、人工火的发明、宗教信仰及图腾崇拜记载,而这些活动中,舞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我们在将沧源岩画和佤族创世史诗《司岗里》口碑记述结合起来对比分析中发现,佤族民间舞蹈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并有祭祀、狩猎、丧葬、自娱等丰富的舞蹈类型。

 (一)木鼓舞

 木鼓舞,佤语叫做“克鲁克罗”,是佤族木鼓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木鼓被佤族看做是能够驱邪通神和振奋军心的工具,是佤族多神崇拜的产物。每一个佤族村寨都有一个或几个木鼓房,房中存放一对木鼓,即公鼓和母鼓,有严格规定必须两鼓同时敲击,后经发展,已不拘泥于地点及鼓数的限制了。木鼓舞共由四部分组成,即拉木鼓、进木鼓房、敲木鼓、祭木鼓。舞蹈时,首先由巫师“魔巴”带领全村健壮剽悍的佤族男子,将已选择好并砍下的巨大花桃树,以藤条捆绑,并由“魔巴”坐在树干上一路领唱,拉木人边踏歌为节,边迎合高呼,将树干拉回村寨,待木鼓到达寨门外后,停放两至三天,等待“魔巴”择好吉日,此时便会进行剽牛活动;其次,开始表现制作木鼓和放置木鼓的过程,在“魔巴”的带领下,几个彪悍的男子用工具将树干凿空,接着“魔巴”用半蹲行进的舞步,引导男子将制好的木鼓抬进木鼓房上架;随后,工匠们(打鼓者)开始敲响木鼓,全寨的人欢呼而至,这时的敲木鼓舞套路丰富,可一人击鼓,也可两人、四人合力敲击,男子舞蹈起来强劲有力,时而旋转、时而跃起,以此来欢愉神灵求得庇佑,这也是木鼓舞的高潮部分;最后,则是表现祭祀木鼓的环节,人们敲响木鼓,邀请“木依吉”并期待他的到来,以求保佑谷物丰收,村寨平安。 木鼓舞的基本动律主要在于腿部的屈伸和上身的大幅度俯仰,表演起来粗犷、朴实、庄严,具有浓厚的原始仪式氛围。现今西盟的木鼓舞主要由勐卡镇的国家级祭祀传承人岩桑传承该舞。其木鼓祭祀舞蹈大致可分为《跳木鼓房》、《敲木鼓舞》、《砍头刀舞》、《送头舞》、《迎头舞》。

 (二)甩发舞

 甩发舞,佤语叫“爱端尾嘿”,是佤族妇女自娱性舞蹈。除剽牛祭祀、丧嫁、盖新房忌跳之外,其他时节、场合都可跳此舞。1965年经西盟县岳宋乡小新寨佤族妇女娜焕创编后流传于西盟。最初,甩发舞动作较为单一,后来由专业文艺工作者在其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已丰富为多种多样的甩法,如前后甩、左右甩、转甩、跪甩等。《甩发舞》和《木鼓舞》是佤族舞蹈中最激越、最豪放、最粗犷、最有民族特色的代表,是佤族民族力量的标志。

 甩发舞源自于佤族先民的生产生活,佤族女子酷爱长发,以黑色披肩长发为美。每当姑娘们用水清洗头发,在竹槽下低头梳妆、甩发晾干,任乌黑的长发随风飘舞,如瀑布、似风舞,甩发舞便由此缘起。该舞蹈是佤族妇女彰显美丽,成熟长大的象征。甩发舞风格独特,动作刚劲有力,其舞蹈形式上,既可两人对舞,也可多人进行,但人数均为偶数。佤族妇女们手拉着手,载歌载舞,前后左右甩动秀发,如龙凤飞舞,突出表现了佤族女性的豪放、爽朗、热情和青春少女的甜美心情。

 (三)跳摆

 “跳摆”也叫“象脚鼓舞”。由于佤族同傣族、拉祜族、布朗族等族交错居住,其民族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相互影响,在舞蹈文化中呈现出既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色的现象。在西盟、沧源、永德、镇康等地的佤族村寨,每逢剽牛祭祀、盖新房、接新水和喜庆节日,均盛行跳摆。人们亲自制作象脚鼓,其工艺代代相传,至今未绝。佤族跳摆与傣族跳摆的乐器均以象脚鼓(沧源佤族过去使用蜂桶鼓,后改用象脚鼓)、锥、镲伴奏起舞。而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傣族跳摆是属于男性集体舞;佤族跳摆则是属于男女性集体舞,舞蹈随意性和即兴性较大。西盟象脚鼓舞跳法丰富多样,被《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佤族舞蹈章节所收集到的有《哦咳朗》、《雪管朵》、《雪排吉》。

 《哦咳朗》在西盟各佤族村寨中广泛盛传,男女老幼都可参加且不受人数限制,人们边高呼固定的口号,边围圈而舞,其动作主要由脚下的垫步配合双臂交叉向后摆动而成;《雪管朵》主要流传于西盟县翁戛科龙坎村一带,是佤族青年男女在“接新水”、“盖新房”时面对面,交叉围圈的社交舞蹈,由于舞伴之间常常扭动臀部,相互碰撞,故而风趣诙谐、活泼快乐;《雪排吉》源于西盟县班约、坡水一带,并流行于翁戛科各村寨,其舞蹈最独特的地方是执手绢而舞,可执一块,也可双手各执一块,男女均可参加,套路多样,舞姿优美、活泼,风格浓郁。

 (四)舂碓舞

 舂碓舞是佤族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劳作舞。佤族是个勤劳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佤族妇女们成群结对儿围着碓窝舂米是常有的事,该舞蹈正是从佤族姑娘用碓杵舂米的动作中提炼而成。原本跳舂碓舞有固定的场合,一般在盖新房、拉木鼓、剽牛祭祀、头人或村中有威望的人亡故时才跳此舞。建国后,随着社会发展,逐渐突破了场合的限制,在丰收的季节,姑娘们也会跳起舂碓舞相互取乐,抒发对美好生活的愉悦心情。

 舂碓舞男女均可参加,舞蹈人数同甩发舞相同,必须是偶数,以四、六人为宜,也可二或八人表演。舂碓舞的特点在于,舞者手持臼棒,围着装有谷物的碓窝,举起臼棒时,身体屈膝后仰,捣米时身子前倾成弓形,舞动起来前俯后仰、对比强烈、舞姿优美。舞蹈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时而共同举杵捣米;时而你起我落;时而以碓杵敲击碓窝边沿,发出清脆的响声;时而挥杵舞蹈。那愉快、活泼的舞姿同臼棒相击发出的“嘭、嘭”声共同构成阿佤山独特的丰收乐章,充分表明了佤族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质朴之情。

 佤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且表现形式多样,其主要功能有两种,一是用于祭祀活动,二是自娱自乐。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佤族舞蹈章节中,对佤族舞蹈表现形式有着完整的记载:“以伴奏乐器和主要道具分,可分为‘木鼓舞’、‘象脚鼓舞’、‘锥锣舞’、‘蜂桶鼓舞’、‘芦笙舞’、‘口弦舞’、‘三弦舞’、‘毕颂舞’、‘竹竿舞’、‘臼棒舞’、‘棺材舞’、‘扫帚舞’、‘刀舞’、‘毯子舞’等等……如果以舞蹈角色来划分,可以分为‘青年舞’、‘集体舞’、‘女青年舞’、‘魔巴舞’、‘少儿舞’等等。如果用舞蹈功能来划分,又可分为‘祭祀舞’、‘丧葬舞’、‘自娱舞’以及‘表演性舞蹈’等等。”

 综上所述,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是一个勤劳、善良、敢于创造的民族,这个被专家们誉为“头发会跳舞的民族”作为云南民族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这些极为珍贵的佤族舞蹈将沧源岩画、司岗里传说中记载的先民生活足迹再现并记录、流传下来,向我们展现了佤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经艰辛,勇敢创造出的民族精神,他们集中反映了佤族先民的自然观、审美观、宗教信仰及历史文化,是佤族文化艺术的“活化石”,亦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瑰宝。

;

《月亮里的阿妹》原唱鲍岩块和李妮妮。

鲍岩块,李妮妮是澜沧县雪林乡佤族歌手。鲍岩块,1989年11月30日出生于中国云南,歌手。代表作包括《想着你》、《美丽佤族姑娘叶圣》、《同桌的你》等。

鲍岩块,佤族歌手,作词、作曲家,1989年出生于中国云南。毕业于云南昭通艺术学院,在2014年参加中国唐华国际佤族歌曲总决赛,演唱自己新作品《美丽佤族姑娘叶圣》火了,2015年鲍岩块新作品《叶梦梦》问世,那动听的旋律,能体现出阿族伙对爱情的向往。后来2016年最新佤族歌曲开门调《佤族小伙来开门》又发布,也深受人们的喜欢。

歌词如下:

对面看见我的阿哥

不高不矮是个好人才

阿哥的金银珠宝我不要阿哥

只要阿哥你留下来

月亮圆圆天上挂

月亮里面有什么

月亮圆圆天上挂阿妹

月亮里面有阿妹

想你想你我真的想你

白天想你我走错了路

想你想你我真的想你阿哥

夜晚想你我睡不着

阿哥阿妹荡秋千

荡来荡去荡到天空里

好像燕子云里转阿妹(阿哥)

阿哥阿妹在一起

阿哥阿妹在一起

在云南芒堆的佤族青年订婚要经过飞玉(串姑娘)、地亚(抢姑娘杀鸡看卦)、都帕(送定亲礼)三个阶段。

在飞玉(串姑娘)中,主要有唱情歌和“散海”(梳头)两种形式,其中尤以“散海”(梳头)最为有趣。“散海”是由女青年中年纪较大的自愿作为代表,轮流给小伙子们梳头。凡是参加“飞玉”的小伙子都要接受姑娘的梳头。在梳头中,姑娘小伙窃窃私语,相互试探对方对自己有无爱意。如果双方比较投缘,那么姑娘的动作就显得柔和多情,故意拖长梳头的时间,即使其他人有意见,他们也是不会在乎的。

在飞玉(串姑娘)中,主要有唱情歌和“散海”(梳头)两种形式,其中尤以“散海”(梳头)最为有趣。“散海”是由女青年中年纪较大的自愿作为代表,轮流给小伙子们梳头。凡是参加“飞玉”的小伙子都要接受姑娘的梳头。在梳头中,姑娘小伙窃窃私语,相互试探对方对自己有无爱意。如果双方比较投缘,那么姑娘的动作就显得柔和多情,故意拖长梳头的时间,即使其他人有意见,他们也是不会在乎的。

定亲之后,还要经过三次“都帕”,每次都有严格要求和标准。第一次要送“百来惹”(氏族酒),要6瓶,给女方父亲氏族的男掌家人吃;第二次要送“百来孟”(邻居酒),也是6瓶,给村寨中人吃;第三次要送“百来拔西歪”(开门酒),只要一瓶,给姑娘的母亲吃。

佤族的婚姻大都是通过自由恋爱缔结的。结婚的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多男大女小。但青年男女从十五六岁便可开始参加谈情说爱的社交娱乐活动。这种恋爱活动俗称“串姑娘”。“串姑娘”是以群体方式进行的,在正式确定恋爱关系之前,单独活动的较少。在此活动中,男子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婚礼一般在秋季后举行,过了春节不宜再举行婚礼。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与汉、傣、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

 

汉代以后,云南便有了"濮人"居住。唐代,"濮人"、"望人"分布在东自景东、巍山,西至腾冲、梁河,南自镇康,北至永平的镇西地区。"濮人"可能是对居住在这一带的讲佤崩语的各族先民的总称。"望人"可能主要是佤族先民。历史文献中"望蛮"、"望苴子"、"外喻"等名称,与现在佤族的自称"佤"基本相同或十分相近。佤族自称“佤”、“巴饶克”、“布饶克”、“阿佤”、“阿卧”、“阿佤莱”、“勒佤”等。他称有“拉”、“本人”、“阿佤”、“佧佤”等。史称“哈喇”、“哈瓦”、“卡瓦”等,意为“住在山上的人”。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62年定名为“佤族”。

 

佤族婚俗历史:

佤族现在实行一夫一妻制,历史上也有多妻的现象,在一夫多妻家庭里,大老婆在家庭中没有特殊地位,小老婆也不受歧视。过去,佤族也有转房的习俗。丈夫去世妻子可以转房给弟弟,如弟弟已婚,经嫂嫂和弟媳同意,亦可转为弟的小老婆。如女方不愿意转房,也可另嫁,但必须由新夫家付聘礼给亡夫之弟或同姓家族。夫妻不和,也可以离婚,但若为男方主动提出,则不退聘礼;若女方提出,则要退回聘礼。

 

在云南沧源一带的佤族,还有一种独特的男女恋爱方式:男女青年背靠背躺在地上谈情说爱。小伙子向姑娘赠送东西表示求爱之后,就可以到姑娘家去幽会。不论什么时候,是否有人在旁,小伙子一进姑娘家,就侧躺在院子中间,这等于告诉姑娘家人,求婚的小伙子来了。遇到这种情况,姑娘的家人会无动于衷,继续做自己的事。而姑娘无论是否同意,都要从竹楼中走出来,躺在小伙子身边,两人在众目睽睽下背靠背地窃窃私语、情意绵绵。如果姑娘同意小伙子的求婚,她会慢慢转过身来,和小伙子面对面地谈话对歌,一直到海誓山盟,才从地上站起来。小伙子在姑娘和家中成员的欢送下,高高兴兴地离去。如果姑娘无意,那么她虽然也躺在地上,但对小伙子的情话会闭口不答,小伙子讲得口干舌燥,眼见无望,也会知趣地爬起来,另外再找对象。

 

佤族婚俗简介:

佤族恋爱、婚姻比较自由,青年男女一般十五六岁就开始谈情说爱,形式是“串姑娘”。吃了晚饭,姑娘们就三五相邀于一家,等候小伙子们到来。小伙们也三两成群到姑娘家串马。串姑娘时,男女青年结下情谊,再经过多次交往,加深了解之后,如果小伙子爱上了某个姑 娘,便托人或亲自给姑娘送去求婚礼物。如果姑娘收下礼物,就算答应了男方求婚。然后小伙子请媒人作伴,带上两包茶叶,两桶酒到女家向女方父母正式提亲。妇方父母同意后,小伙子还得带上同样的礼物再到女家去“和翁”,即把婚事进一步定下来。“和翁”的当晚,小伙子提一挂肉到姑娘家,请全寨人都来吃一点。至此,婚约才算最后订妥。

 

佤族订婚婚俗:

在云南芒堆的佤族青年订婚要经过飞玉(串姑娘)、地亚(抢姑娘杀鸡看卦)、都帕(送定亲礼)三个阶段。

 

飞玉(串姑娘)

在飞玉(串姑娘)中,主要有唱情歌和“散海”(梳头)两种形式,其中尤以“散海”(梳头)最为有趣。“散海”是由女青年中年纪较大的自愿作为代表,轮流给小伙子们梳头。凡是参加“飞玉”的小伙子都要接受姑娘的梳头。在梳头中,姑娘小伙窃窃私语,相互试探对方对自己有无爱意。如果双方比较投缘,那么姑娘的动作就显得柔和多情,故意拖长梳头的时间,即使其他人有意见,他们也是不会在乎的。

 

地亚(抢姑娘杀鸡看卦)

“地亚”是男女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时机已经成熟,考虑婚嫁了,但必须让伟大的“梅神”知道和同意这件事,所举行的抢姑娘杀鸡看卦活动。“地亚”这天晚上,小伙子和他的媒人约上几位同伴,假装到姑娘家“串”。到夜深人静时,人们都已熟睡了,媒人示意姑娘走出房门,姑娘一跟出来,未婚夫就将她的包头抢了跑。姑娘追上去要未婚夫还她包头,小伙子说:“你的包头已经是我的了。”然后又向前走,如果姑娘不走,其他人就推着她走。这时是姑娘选择自己终身大事的关键时刻,如果不同意或临时变卦,她就必须大声喊叫父母亲友将小伙子们赶走。如果同意,她就会假意要包头,一路跟着未婚夫到男方家。到了男方之后,人们杀鸡祭神,求神让婚姻顺利成功,接着大家高高兴兴吃鸡粥。到了第三天,未婚夫就可以带上媒人和礼物去女方家中说亲了。

 

都帕(送定亲礼)

定亲之后,还要经过三次“都帕”,每次都有严格要求和标准。第一次要送“百来惹”(氏族酒),要6瓶,给女方父亲氏族的男掌家人吃;第二次要送“百来孟”(邻居酒),也是6瓶,给村寨中人吃;第三次要送“百来拔西歪”(开门酒),只要一瓶,给姑娘的母亲吃。

 

佤族婚礼仪式:

佤族的婚礼仪式简单而质朴。佤族小伙子的求婚热烈大胆,小伙子看上意中人后,便要寻找机会夺姑娘的项圈或手镯装饰品。被抢姑娘即使心中非常爱那个小伙子,也要大叫大嚷,佯作反抗。这种风俗人们称之为“独特然木”。小伙子把姑娘的装饰品夺去后,如果姑娘在三两天内不来索取,就等于接受了求爱,双方即可禀告父母占卜完婚。

 

青年男女结婚一般都选择在农闲季节:一是在农历四月,即佤族举行砍牛尾巴祭祀活动到盖木鼓房前这个月内;二是九月至十二月之间,从修完房屋晒台到祭祀水鬼这段时间内。佤族姑娘出嫁,父母要为她准备嫁妆。嫁妆主械有衣服、被盖、纺织工具和生产工具。姑娘出嫁时所戴的银器饰品一律不陪嫁,而是采取借戴的形式,借戴一两年后归还娘家,要不就由新郎家出钱购买。

 

佤族的结婚仪式比较简单,婚期共三天。第一天,男女双方各自请本寨的乡亲们来吃一餐酒饭。第二天,男方给女方家送去聘礼,聘礼中含有部分现金、部分结婚用品和送给女方家的礼物。第三天,父母牵着姑娘的手欢欢喜喜同迎亲队伍一起送到男方家。新娘来到男方家后,由魔巴杀鸡看卦,并对新婚夫妇祝福。

歌曲《月亮里的阿妹》原唱是鲍岩块。

鲍岩块,佤族歌手,作词、作曲家。1989年出生于中国云南。毕业于云南昭通艺术学院,在2014年参加中国唐华国际佤族歌曲总决赛,演唱自己新作品《美丽佤族姑娘叶圣》火了,2015年鲍岩块新作品《叶梦梦》问世,那动听的旋律,能体现出阿族伙对爱情的向往。后来2016年最新佤族歌曲开门调《佤族小伙来开门》又发布,也深受人们的喜欢。

2006年7月以大学生的身份,勇夺校园主办的歌唱卡拉ok目第一季冠军。荣誉记录:校园十佳歌手冠军勇夺校园主办的歌唱卡拉ok目第一季冠军。

《月亮里的阿妹》歌词:

对面看见我的阿哥,不高不矮是个好人才。阿哥的金银珠宝我不要阿哥,只要阿哥你留下来。月亮圆圆天上挂,月亮里面有什么。月亮圆圆天上挂阿妹,月亮里面有阿妹。想你我真的想你,白天想你我走错了路。想你我真的想你啊哥,夜晚想你我睡不着。阿哥阿妹荡秋千,荡来荡去荡到天空里。好像燕子云里转阿妹,阿哥阿妹在一起。

月亮圆圆天上挂阿妹,月亮里面有阿妹。想你我真的想你,白天想你我走错了路。想你我真的想你啊哥,夜晚想你我睡不着。阿哥阿妹荡秋千,荡来荡去荡到天空里。好像燕子云里转阿妹,阿哥阿妹在一起,阿哥阿妹在一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5852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