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在唐朝阅读答案

邂逅在唐朝阅读答案,第1张

2唐诗都爱读,但作者的感受很独特,读了本文,你认为作者为什么对唐朝情有独钟?

3文中用了一连串的“最”, 品析从第2自然段开始的那些“最”字在文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阅读全文,尤其是最后一段,你觉得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原文:有一种古典,最诗意,最中国,在缤纷的文化长廊中,最夺人眼目。它的名字叫唐朝。唐朝是一条繁华雍容的街道,是一条芳香四溢的花径,是一道狭长未知的水路,是一个荒凉无人的渡口,充满了各种人生际遇。会有一些邂逅的雨丝,飘落在泛黄的书页间。

  最深情畅快的当属李白与汪伦的邂逅。天宝十四载,李白从秋浦前往泾县游桃花潭,遇到当地人汪伦,从此交游甚欢,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感动不已,遂留下千古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汪伦怎会料到,他一介农民,竟因诗仙一诗而扬名千古呢?

  最禅意深远的邂逅是李白与蜀僧的相遇。“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峨眉山下,抱着绿绮的僧人,挥手之间,琴韵悠悠,与松涛相和,与钟声相闻,荡涤胸怀,俗念顿消,使人回味无穷。这行云流水般的诗句,含蕴深远,“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那几分禅机全在这碧山秋云之中了。

  最令人感伤的邂逅,是杜甫与李龟年的江南重逢。被蘅塘士人评为“少陵七绝,此为压卷”的四句诗,人们早已耳熟能详:“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比李白小11岁,未能像李白那样走运,完全生活在大唐鼎盛时期,而是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昔日繁华时,一个是书生意气的当朝才子,一个是“特承顾遇”的宫廷乐师,而今潦倒中,只是两个苍颜相顾的糟老头子,面对落花,感慨时局,沧桑之感溢于言表。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这四句若作为安史之乱的回忆录,当为题卷之作。

  最百感交集的邂逅是刘禹锡与白居易的扬州初逢。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诗相赠,大意是为刘鸣不平,表达劝慰之意,刘禹锡当场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刘禹锡胸襟开阔,虽有抑郁不平之心,最终却化为乐观开朗之态。一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已成千古名言,不知激励多少后来人。问题补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唐朝最同病相怜的邂逅。诗人白居易落魄之际,巧遇一琵琶女,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娇羞,那“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乐声,那“弦弦掩抑声声思”的愁情,怎不让江州司马泪湿青衫?一曲天涯遇知音,优雅伤怀唱到今。

 如今高科技时代,火车飞机相见易,更有网络手机和视频,见面尽在须臾间。多了份快捷,却少了些回味。也许只有在诗页间,走进那苍凉的历史时空,才能觅得一份旷古幽思,感受一番诗意浪漫吧。

我爱古诗词我酷爱语文,更喜欢古文,文言文是我喜欢的古文类型之一,而最爱的古文类型就是古诗词了。我之所以喜爱古诗词,可能是因为表姐。小时候,我的表姐就钟爱语文,她非常喜欢古文,你别看她最喜欢的是文言文,但是以前她经常给我背诵古诗词,表姐不光背诗句,还给我讲述古诗词的大概诗意和所描绘的意境。那些古诗词不仅诗句美,连连所描绘的意境也美。“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和恰恰啼。”这是唐代诗人杜甫作的《江畔独步寻花》,我还记得表姐当时给我讲的大概诗意:在江边散步,看见黄四娘家前的小路上鲜花朵朵,把枝头都压弯了,是多么鲜艳,多么美丽啊!就连可爱的蝴蝶也不舍得离开了,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也在为花儿歌唱:“真美丽啊!真美丽啊!”听着表姐讲述的诗意,我想象到了那种美丽的田园风情,是多么美丽,真是恍若人间仙境!渐渐地,我发现光是诗句、诗意、意境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的求知欲了。我开始想方设法地调查、了解诗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所作的《望洞庭》。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刘禹锡的诗内容富于战斗色彩,生活气息浓,其语言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是唐代诗坛上的重要诗人,被称为“诗豪”。刘禹锡与柳宗元同榜进士,交往甚多,人称“刘柳”,也与白居易交谊深厚,世人将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作品有《刘梦得文集》。这样优美、瑰丽的古诗词,不仅让我陶冶了自身的情操,还增长了语文知识,真是一举两得啊!我爱古诗词!

文字太多,打不上去,看见后回复我,我这还有很多。

宝历二年(826)冬天,刘禹锡、白居易终于在扬州见面了。两个54岁的"老人"把酒言欢,白居易以箸击盘,吟《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说刘禹锡啊,你的诗堪称一流,人品更是一流,一流人才却被贬谪二十三年,损失太大了!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深表同情。

刘禹锡听后非常感动,即席回赠白居易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接过白居易的话头,概写谪守巴楚、度尽劫难的经历,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过程虽长,经历虽然坎坷,却不能让我们消沉颓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病树固然让人感到惆怅,但沉舟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前头也是万木争春。他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不必对仕宦的升沉而患得患失,要以豁达的襟怀面对世事的变迁。

大和五年(831),白居易的至交好友元稹病逝,刘禹锡迅速填补了白居易心中的空白,大名鼎鼎的"刘白"组合由此诞生。这年十月,刘禹锡转任苏州刺史,赴任途中路过洛阳,住在白居易履道里的家中,朝觞夕吟,谈诗论文。十五天过去,二人仍然难舍难分,白居易冒着大雪为刘禹锡饯行。刘禹锡到苏州上任之后,知道白居易喜欢鹤,就千方百计弄到一只华亭鹤,托运给白居易。白居易非常高兴,写诗感谢,说这只华亭鹤"一只重千金"。

开成元年(836),刘禹锡罢同州刺史,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也来到了洛阳。白居易居履道里,刘禹锡居集贤里,二人"履道集贤来往频","百余步地更相亲",见面更方便,唱和更频繁。白居易把他们的诗文编纂成册,专门出了一本《刘白唱和集》,是当年的大热畅销书

众所周知,刘禹锡被贬谪后,写下了千古名篇《陋室铭》,这篇文章曾激励了无数人,不是我标新立异,今天我就要反对一下他。当然,这只是我个人意见。  我觉得,贬谪刘禹锡本文《如何看待刘禹锡的陋室铭》由初中作文整理,仅供参考。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欢迎点评、分享!

  众所周知,刘禹锡被贬谪后,写下了千古名篇《陋室铭》,这篇文章曾激励了无数人,不是我标新立异,今天我就要反对一下他。当然,这只是我个人意见。

  我觉得,贬谪刘禹锡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你看看他都写了什么东西:“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叫什么,这叫歧视。

  有学问的人就是好人,就值得交往:难道没有学问的人就是坏人,就不值得交往了吗?这样做只有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那些大贪官、大奸贼,又有几个是没有文化的。那些为中华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人难道都是有文化的人吗?

  他当时是什么身份,再被贬谪他也是官员,不与那些没什么知识的老百姓交往,他怎么了解民生,他心里到底还有没有老百姓。认为那些没文化的老百姓就不值得交往,他就不配做官,被贬谪是它应有的惩罚。

  也许你们要说,他是因为不被朝廷重视才会这样。那你再看看他在做什么,调素琴、阅金经。这样不是进取,凭什么要去重视他。

  被贬谪又怎样,就可以放弃自己的追求,弃天下之万民于不顾吗?这叫不负责任,这样的人又怎能得到赏识。

1 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友情佳话

诗作很快在长安传唱开来。刘禹锡的文学才华在群星灿烂的李唐皇朝的文坛上,虽不拔尖,但也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升庵诗话》里赞之曰:“元和以后,诗人全集之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一。其诗入选及人所脍炙,不下百首矣。”《四库全书总目》对他的评价道:“其古文则恣肆博辩,于昌黎、柳州之外自为轨辙。”由此可见,其诗之影响之大。其诗作自然也为朝廷的某些官员所关注,此诗被朝廷某些官员认为是讽刺当时新提拔的权贵的,上奏唐宪宗。

刘禹锡再次被派到播州(今贵州遵义市)去做刺史。刺史比司马高一级,看似是提升,但是播州地方比朗州更远更偏僻,在当时还是荒凉之地,不适宜人居住。刘禹锡去也罢了,可他家还有八十老母需要人伺候,若跟刘禹锡一同到播州,如何受得不这苦。

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中有记载:刘禹锡与柳宗元于元和十年同被召回京城,不但未被起用反而再度遭贬,柳宗元得知自己被贬至柳州,而刘梦得远谪播州时,不禁大哭起来:“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于是,柳宗元立即“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试问有几人的友谊能肝胆相照到如此境界,亲兄弟也未必吧。因此在柳宗元油尽灯灭,客死柳州任上后,刘禹锡花毕生之力,整理柳宗元的遗作,然后又全力筹资刊印,使其得以问世,并收养了柳宗元一个儿子。可以说没有刘禹锡,也就没有柳宗元文集的刊行于世。《江雪》、《渔翁》、《捕蛇者说》、《三戒》、《天对》、《封建论》等经典美文,可能也会如流星一般消逝在远古的天空,不为世人所见,无法被今人所吟咏和传唱。

从两人相互之间的题赠中,也可以得知柳宗元和刘禹锡友谊的深厚,其中他俩在衡阳分别时的情景,最为凄凉和让世人动容。柳宗元于离别的船上作《重别梦得》,感慨万千:“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临舍翁。”刘禹锡内心亦是同样悲苦,却在酬答对柳宗元只是进行劝解与宽慰:“弱冠同怀长者忧,临歧回想尽悠悠。耦耕若便遗身世,黄发相看万事休。”后来刘禹锡获知好友柳宗元的病故,顷刻间便泪如雨下。

真正的友谊是什么?是由衷的信任,是永远的无私,是发自内心的理解和从不撒谎的诚实以及不求回报的奉献,是如刘禹锡与柳宗元这般,至真至挚。

2 刘禹锡与柳宗元的友谊有哪些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与柳宗元同年进士及第,从此相识而成莫逆之交。

安史之乱后,李唐王朝已是一个民不聊生、朝不保夕的颓废朝廷,刘禹锡、柳宗元等为了匡扶大唐社稷,救生民于水火,一起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贞元二十一年正月,顺宗即位,王叔文集团当政,于永贞元年(805年)实行了变革运动——“永贞革新”。

当时王叔文、王伾实行改革的时候,因触犯到宦官与藩镇的利益,不但为一批宦官痛恨,还为不少大臣所贬义和反对。到了唐宪宗即位,大伙纷纷攻击“二王”。支持王叔文改革的八个官员,也都被看作是王叔文的同党。仅仅半年,革新便惨遭失败,宪宗下诏书把八个官员一律降职,派到边远地方当司马(官名),历史上把他们和王叔文、王伾合起来称作“二王八司马”。柳宗元和刘禹锡便是“八司马”之一,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被贬的行进途中,又接到朝廷的圣旨,加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加贬柳宗元为永州 司马。随后,还下诏规定:“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从此,“刘柳”跌至政治漩涡的深渊,也让两人年轻时“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的理想一步步走上破灭。为此,柳宗元曾在《冉溪》一诗中不由自主地感叹道:“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缧囚终老无余事,愿赴湘西冉溪地。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南园待成器。”

两个人分别在朗州和永州一住就是十年。元和十年,一个好消息终于从天而降,当年的“八司马”除了韦执谊、凌准已死于任上,其余六人都被一纸诏书召回京城,重新委派工作。刘禹锡和柳宗元终于又回到了长安。

一次,刘禹锡应友人之邀,在京城里有一座有名的道观叫玄都观赏桃花。过了十年的贬谪生活,再次回到长安,刘禹锡看到玄都观里新栽的桃花,很有感触,于是便写了一首诗《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作很快在长安传唱开来。刘禹锡的文学才华在群星灿烂的李唐皇朝的文坛上,虽不拔尖,但也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升庵诗话》里赞之曰:“元和以后,诗人全集之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一。其诗入选及人所脍炙,不下百首矣。”《四库全书总目》对他的评价道:“其古文则恣肆博辩,于昌黎、柳州之外自为轨辙。”由此可见,其诗之影响之大。其诗作自然也为朝廷的某些官员所关注,此诗被朝廷某些官员认为是讽刺当时新提拔的权贵的,上奏唐宪宗。

刘禹锡再次被派到播州(今贵州遵义 市)去做刺史。刺史比司马高一级,看似是提升,但是播州地方比朗州更远更偏僻,在当时还是荒凉之地,不适宜人居住。刘禹锡去也罢了,可他家还有八十老母需要人伺候,若跟刘禹锡一同到播州,如何受得不这苦。

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中有记载:刘禹锡与柳宗元于元和十年同被召回京城,不但未被起用反而再度遭贬,柳宗元得知自己被贬至柳州,而刘梦得远谪播州时,不禁大哭起来:“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于是,柳宗元立即“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试问有几人的友谊能肝胆相照到如此境界,亲兄弟也未必吧。因此在柳宗元油尽灯灭,客死柳州任上后,刘禹锡花毕生之力,整理柳宗元的遗作,然后又全力筹资刊印,使其得以问世,并收养了柳宗元一个儿子。可以说没有刘禹锡,也就没有柳宗元文集的刊行于世。《江雪》、《渔翁》、《捕蛇者说》、《三戒》、《天对》、《封建论》等经典美文,可能也会如流星一般消逝在远古的天空,不为世人所见,无法被今人所吟咏和传唱。

从两人相互之间的题赠中,也可以得知柳宗元和刘禹锡友谊的深厚,其中他俩在衡阳分别时的情景,最为凄凉和让世人动容。柳宗元于离别的船上作《重别梦得》,感慨万千:“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临舍翁。”刘禹锡内心亦是同样悲苦,却在酬答对柳宗元只是进行劝解与宽慰:“弱冠同怀长者忧,临歧回想尽悠悠。耦耕若便遗身世,黄发相看万事休。”后来刘禹锡获知好友柳宗元的病故,顷刻间便泪如雨下。

真正的友谊是什么?是由衷的信任,是永远的无私,是发自内心的理解和从不撒谎的诚实以及不求回报的奉献,是如刘禹锡与柳宗元这般,至真至挚。

3 有描写柳宗元和刘禹锡友情的优美文段吗

文人之间的莫逆之交---刘禹锡与柳宗元间的真挚友情 每当我们品读柳宗元的诗文,总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另一个人,这就是柳宗元的莫逆之交兄弟――刘禹锡。

刘禹锡虽然在群星灿烂的李唐皇朝的文坛上还算不上顶尖级的人物,在开宗立派、领袖群伦方面无法与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相并提,但是,历代评论甚高。 《升庵诗话》里赞之曰:"元和以后,诗人全集之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一。

其诗入选及人所脍炙,不下百首矣。"《四库全书总目》对他的评价道:"其古文则恣肆博辩,于昌黎、柳州之外自为轨辙。

"由此可见,其诗文之影响足以了得。 于此,我对刘禹锡的敬慕与仰止,不仅仅是因为他诗文言辞的精锐与意境的妙道,而更在于他人品的高洁与对朋友之情的真挚。

因为没有他的艰苦努力与多方筹措,柳宗元文集就难以刊行于世。像《江雪》、《渔翁》、《捕蛇者说》、《三戒》、《天对》、《封建论》这样的绝妙美文,也许只能如流星一般消解在历史的夜空之中,化为随风而逝的尘埃,无法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今天学子们互相吟咏的文学范本。

刘禹锡的身世与柳宗元极为相似,于公元772年出生一官宦人家,字梦得,洛阳人氏,祖籍为中山(即河北定县)。据资料考证,他是匈奴族的后裔,七世祖刘亮随魏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

刘禹锡自幼好学且博闻强志,童年时代曾受到著名诗僧皎然与灵澈的指点,贞元六年(公元790年)游学长安,于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一并进士及第,从此,两人因同道而相识,由相识而相知,相知而成莫逆之交。 冥冥之中的命运之神,不知捉弄还恩赐,将这两位文学巨匠在后来的二十多年的仕途旅程中紧紧地拧在一起。

他们同登博学宏辞科,同入二王集团,同时成为朝廷命官,又同时贬为远州司马,同时应诏回京,又同时外放岭外刺史……,同升迁,共沦落,命运之神的安排,使这两个萍水相逢的同路人,成了荣辱与共、患难同当、肝胆相照的铁杆朋友。 我们知道,历经安史之乱后的李唐王朝,已是一个风雨飘摇、朝不保夕、危机四伏的颓废的朝廷,到处是宦官专权、冗员沉积、官府横征、藩镇割据,百姓是十室九空、民不聊生。

刘禹锡、柳宗元等为了匡扶大唐社稷,为了救生民于水火,在王叔文、王伾的支持下,于永贞元年(805年)进行了一场气势浩大的变革运动――这就是历史常言的"永贞革新"。 但是,由于革新触及到了宦官与藩镇的利益,于是,遭到强烈抵击,半年后,革新失败,王叔文、王伾被逼身亡,刘禹锡贬为连州刺史,柳宗元贬为邵州刺史,被远远地逐出了长安,离开了他们施展才华与抱负的用武之地。

命途多舛,厄运接踵而来,他们还在行进途中,朝廷又传圣旨,加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加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 随后,还下诏规定:"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

从此,"刘柳"跌至政治漩涡的深渊,从官爵显赫的红人滑变成了新政的阶下囚,成了名符其实的闲人。对此,柳宗元曾在《冉溪》一诗中不由自主地感叹到:"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

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 缧囚终老无余事,愿卜湘西冉溪地。

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南园待成器。" 坎坷的仕途,使刘禹锡与柳宗元年轻时的那种"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的理想一步步破灭时,不约而同的将自己的精力与志趣转移到了文学与哲学上来,认为"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

于是,他两这对政治上的失意文人,并没有因政治的沉沦而寮倒下去,却是互相鼓励,相互支持,在文坛上撑起了另一片蔚蓝的天空。 柳宗元与刘禹锡的情义之深,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中曾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刘禹锡与柳宗元于元和十年同被召回京城,不但未能起用反而再度遭贬,柳宗元得知自己被贬至柳州,而刘梦得远谪播州时,不禁大哭起来:"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于是,柳宗元立即"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可见,柳宗元与刘禹锡二人的确是肝胆相照,亲如兄弟。 其实,我们检点《柳宗元文集》时,也可从其相互间的题赠得到印证,柳宗元题赠刘禹锡的诗文达10篇之多,是柳文中题赠最多的。

其最具凄凉之意的要算他俩于衡阳分路时的情景。两人依依不舍,但又不能不别,只好题诗相赠,以寄心中情思。

柳宗元于离别的船上感慨万千:"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临舍翁。

"(《重别梦得》)"同时天涯沦落人",此时的刘禹锡,内心也是同样的悲苦,而在其酬《答》中却是对柳宗元进行劝解与宽慰:"弱冠同怀长者忧,临歧回想尽悠悠。 耦耕若便遗身世,黄发相看万事休"。

这何尝不是血的文字? 衡阳一别,刘禹锡越过五岭,南下连州,而柳宗元沿湘江而上,然后再由湘入漓,最后到达柳州,从此,天各一方,只能凭窗了望,以书信往来聊寄相思。 来柳州任刺史,已不再是一个闲职,而是一级行政长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自己的某些政治主张,于是,柳宗元大兴教化、释放婢奴、发展生产。

4 求以下文言文翻译 并根据这篇短文用一句话评价柳宗元

以下为原文翻译——

宪宗初年,皇帝诏柳宗元,刘禹锡到京城。到达后,任命柳宗元为柳州刺史,刘禹锡为播州刺史。柳宗元以刘禹锡要侍奉亲人为理由,并认为播州地方最为险恶,请愿以柳州互换。皇帝不允许。宰相对皇上说:“(刘)禹锡上有双亲(尚待抚养)。”皇帝说:“让他到贫瘠荒远的州郡上任,与他母亲在世有什么关系?”裴晋公进言说:“陛下方要服侍太后,不合适说这些话。”皇帝面有愧色。

全手工翻译,绝无抄袭。我刚高三毕业,不知道老了没 - - 那句:“陛下方侍太后”中的“方”忘记了,还望谅解。

差点忘了一句话评价。 单就这段看来,表现出柳宗元大公无私,乐于助人的美好品德。

5 求 文言文 柳宗元遭贬 翻译

柳宗元小时候,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尤其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

构思落笔成文,可与古人相匹敌。精心削减,缜密细致,璀璨如同珍珠和贝壳。

在当时文林同辈都推崇他。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第,又应考中宏辞科,被授予校书郎、蓝田(今陕西)县尉的职务。

贞元十九年(803),柳宗元任监察御史。 唐顺宗即帝位后,王叔文、韦执谊掌权,特别看重任用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吕温悄悄地引入禁宫之中,和他们商议大事。

柳宗元又转为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想让他当大官,但恰逢任职不久,王叔文就失败了,柳宗元便和七名同辈一起都被贬谪了。

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宝庆)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柳宗元既遭贬逐,在南蛮瘴疠的地方,身处崎岖阻塞的环境,内怀骚人抑郁的情怀,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写成文章。

作骚体文章十多篇,阅览的人都为之感动凄恻哀婉。 元和十年(815),柳宗元按旧例被移作柳州(今属广西)刺史。

那时朗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绝域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为永别。

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于是立刻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却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所没收。柳宗元到了柳州,便革掉这种风俗。

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长江至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师。

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为成名士。柳宗元著述很多,名声震动当时,那时他的号是“柳州”。

著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819)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

观察使裴行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子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6 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下笔构思,与古为侔 侔:等同、相等 B即罹窜逐,涉履蛮瘴 罹:遭到 C王叔文、韦执谊用事 用事:使用的事情 D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

图:图谋,商量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以男女质钱 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B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C宗元谓所亲曰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D蕴骚人之郁悼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柳宗元既为朋友着想又能体恤百姓的一项( ) ①禹锡有母年高②凡经其门,必为名士③当时流辈咸推之④蕴骚人之郁悼⑤仍出私钱赎之⑥请以柳州授禹锡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③④⑥ D①②⑤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长江至岭南之间,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着柳宗元学习,结果那些人都出了名。 B王叔文想重用柳宗元,但正赶上皇帝居位不久,王叔文的想法没有实现。

C政治上,柳宗元没有显示出他才能来,可他在文学上的才华却得到了世人的称赞。 D柳宗元是个非常重义气的人,当他得知朋友要被贬远行时,他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想替朋友减轻点痛苦。

10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3分) ⑵其以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3分)6 C (用事指掌权。)

7 A 都是“用”的意思。(B代词。

他的/代词。他们C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虚词。所和以连用,表示原因D助词。

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8 A9 B“会居位不久”的不是皇上,而是王叔文。

10(1)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形成文章。(3分) (2)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

(3分)11(1)渲染了一种阴沉肃穆的气氛;明写景物,暗写外敌入侵,战云密布。 (2分。

两个要点中 , 一个要点 1 分 ) (2)对战争的警觉和敏感;刚毅果断的气魄;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4分。

三个要点中学生答出其中一点得2分 , 答两点即可得 4分)浏览此文章的网友还同时浏览了: 应劭《风俗通义|穷通|孟轲受业于子思》译文张弼《义士杨景和埙传》阅读答案试题祖冲之《述异记|山魈》译文《明史·廖永忠传》译文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译文《宋人轶事汇编|周恭帝幼冲》译文《后汉书•吴佑传》译文《聊斋志异|王子安》译文(宋)苏轼《答李端叔书》译文《新唐书|王琚传》译文韩愈《祭田横墓文》孙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译文韩愈《赠太傅董公行状》译文《旧唐书|温彦博传》译文明·谢黄《后鉴录》译文欧阳修《释秘演诗集》序译文。

刘禹锡主要生活在唐贞元,元和,大和和会昌年间,经历了好几个皇帝,官至礼部尚书,死后被追认为户部尚书。

刘禹锡的官运绝对可以用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来形容。他大部份时间做的都是受贬的官,也就是因为犯了错误而被罚到穷乡僻壤去做小官。其实说起来也就是如今的四川湖南一带,但这一带在唐朝时非常荒凉。刘禹锡前后被贬两次,时间加在一起大约是二十三年。虽然也是做官,由于受贬,地方上就慢怠他,甚至欺负他。刘禹锡岂是好欺负之人。就算是屡屡被逼,住到破房子里,气势上也不输人,依然风雅,依然自信。著名的《陋室铭》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愤而书就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漫长的贬谪生涯让刘禹锡看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刘禹锡对人间世事一向就有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感受。一首《乌衣巷》通过繁华与荒凉,鼎盛与惨淡,贵族与平民的变迁道尽了人世沧桑。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另外刘禹锡还敢于自嘲。

巴山蜀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闻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里的沉舟和病树说的都是他自己。诗的最后两行又表现了诗人的乐观和开朗。

我喜欢刘禹锡的诗,更赞赏他的精神,他的积极进取、百折不回等精神已经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支持着我永远用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去面对生活,面对充满希望的明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6105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