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命运抛弃的两个人如何携手走过一生?解读刘禹锡与柳宗元的友情

被命运抛弃的两个人如何携手走过一生?解读刘禹锡与柳宗元的友情,第1张

一、

我们经常听到 “士为知己者死”,是说人可以为了赏识自己、了解自己、栽培自己的人去死。这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报恩精神,类似的话还有“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结草衔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等。

纵观古今,“士为知己者死”的例子不在少数,比如豫让漆身报智氏知遇之恩,诸葛亮鞠躬精粹也是为了报答刘备的赏识重用之恩。也许有的人会觉得可笑,觉得士为什么会为知己者死呢?用韩愈《马说》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再恰当不过了,即:“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实,士与知己的关系无非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

“知己”我们可以还可以理解为:了解、认可价值的意思。因此,士为知己者死也是遵循的一种需求的理论,即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众所周知,唐朝是一个牛人辈出的时代,当时的文坛百花齐放。然而,纵使是同一时代的两个人,哪怕是只相差几岁也不一定能成为好朋友的。

就像我们从小熟知的那个砸缸的“聪明孩子”王安石和大文豪苏轼就算是一起同朝为官,但是他们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成为好朋友。由此可见,一段关系的开始与维持都是需要缘分的。

二、

知己是滔滔人海,惺惺相惜;知己是红尘漫漫,胸怀坦白。在唐代,刘禹锡柳宗元就上演了一场知己相交的千古佳话。

公元793年,山西运城的柳宗元与河南郑州的刘禹锡一起来到京城参加科考,幸运的是两人当年都高中进士,一时声名大噪。并且,都分配在了同一个单位工作,即京兆府。但是两人的工作地点不同,因此当时他们还没有交集。

之后,相差一岁的两人在同一年都被调入中央御史台工作,于是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同事。用毛主席老人家的诗来形容他们当时的情况就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在一同共事中,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迅速组成了“双人男团”,被大家称作“刘柳”。唐朝有很多的男团组合,比如“元白”、“李杜”、“高岑”、“王孟”等等,“刘柳”在江湖上就享有与上诉闻名天下的组合相同的地位。

公元805年,唐顺宗即位,振改革弊政之志,刘禹锡受到改革派王叔文的器重,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开始参与国家财政管理。

这段时间里,刘禹锡政治热情极为高涨,和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然而,改革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也开启了“刘柳”一生的坎坷与悲剧。

由于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很快宣告失败。唐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改革派的核心人物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

三、

在处于人生低谷的时候,“刘柳”二人也经常相互写信安慰鼓励对方。当时的文坛大佬韩愈发表了一些关于哲学方面的文章,柳宗元不是很认同,于是马上回家提笔就写了《天说》一文对韩愈的观点进行了狠狠的批判。

看见好朋友和别人公然“撕了起来”,于是刘禹锡也迅速加入了好朋友的阵营,写了一篇《天论》一起怼韩愈。“刘柳”二人就这样在相互扶持中走过了贬谪生涯的前十年。

十年已过,两人终于熬到了回京的日子。回到京城后,刘禹锡回想被贬谪的这几年,心中不忿,写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被人抓住了把柄,得罪执政,再次被贬。这次与上回相比,离家和理想更远了,被贬谪到播州去当刺史。

与刘禹锡关系很好的柳宗元也受到了牵连,他被贬到了广西柳州,并很快就收到了贬谪的诏书。看到上头的命令,他哭了,流下两行清泪。这一哭不是伤心于自己悲催的宦海生涯,也不是悔恨于“交友不慎”,而是心疼自己的好朋友刘禹锡。

刘禹锡被贬的地方播州路途遥远,穷山恶水,柳宗元担心好友年迈的母亲承受不了这一路的跋山涉水与恶劣的生活环境。于是柳宗元向上递呈了一封申请报告,文中写道“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柳宗元原意和刘禹锡交换贬谪的地点,自己去更远更穷的播州,让刘禹锡去环境相对好一点的柳州,这件事很快在朝中传开,随后在百姓口中传为佳话,这就是著名的“以柳易播”的故事。

听者无不动容,连他们的“死敌”韩愈都感动不已,专门写文章称赞“刘柳”的友谊。皇上看到柳宗元的申请后,也非常感动加羡慕,于是改派刘禹锡去条件更好一点的连州。

两人携家带口的一起向南出发,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走到衡阳的时候,两人就要分开走上不同的目的地了。文人嘛,分别之际难免感慨万千,他们都写下了很多离别诗相赠。

四、

柳宗元和刘禹锡虽然是好朋友,也只相差一岁,但是二人的性格却不同。刘禹锡比较豁达开朗,柳宗元则内心忧郁,想得多。由于事业上郁郁不得志,加上长年累月的贬谪风霜,这些不如意终于先后击垮了柳宗元的精神和身体。47岁那年,他油尽灯枯,在广西柳州去世了。

柳宗元在弥留之际写下了一封遗书,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后世也不得考证。但是据记载,刘禹锡看了之后,为柳宗元办了两件大事。一是收养了柳当时只有4岁的儿子;二是整理柳几十年来所有的诗文。

养育孩子和整理诗文都不是简单的事,刘禹锡的后半生用实际行动完成了好朋友遗留在人世间的憾事。据记载,柳的儿子在刘禹锡的悉心教导下,后来考上了进士。

此外,刘禹锡在自己生命的后二十年,整理柳宗元的所有诗文,编出三十卷《柳河东集》,并为它写了序文,筹集资金印刷,使之传之于世。我们现在小学课本中的《江雪》、中学时读到的《小石潭记》、《捕蛇者说》就是出自刘禹锡编撰的这个文集里。

柳宗元的文集问世后,刘禹锡完成了他的使命,此时的他也垂垂老矣……在了无遗憾中走完了他最后的生命旅程。

生命中有很多重要的情感,友谊是我们不可缺少的一种。在儒家文化中,友谊被划入了“五伦”之中,由此可见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文明对友谊的重视。

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大概就像刘禹锡和柳宗元一样吧,是失意时的相互安慰,得意时的惺惺相惜,是由衷的信任,是永远的无私!

你对友谊的定义是什么呢?欢迎评论区留言交流!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401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