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的悲摧人生:他的苦痛哀怨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参考文帖)

柳宗元的悲摧人生:他的苦痛哀怨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参考文帖),第1张

柳宗元的悲摧人生:他的苦痛哀怨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郭新庆[原文]

@铁山青士(笑独行)[摘编]

铁山青士按:该文帖摘编所据郭新庆原文题为《关于柳宗元另一种解读》,正文分十个部分,计约50000字,其中第五至八个部分分类解读柳宗元的思想,第九部分主要解读柳宗元的散文,第十部分集中驳斥柳宗元“不识时务”论。

柳宗元于唐大历八年(公元773年)生于京城长安。长安是柳宗元的出生地,但不是祖居地。柳宗元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作为关中六郡姓之一,柳氏在河东乃是名门望族,所以,柳宗元堪称身世显赫。河东从地理范畴上说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古人称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地区为河东。河东历史上也曾是郡名,古称蒲州,唐玄宗时曾改蒲州为河东郡,其治所在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古时的河东县也设在这个地方。……

据史料记载,柳氏先祖是鲁孝公的儿子伯展,因封在柳下这个地方,死后得谥号“惠”,后人称柳下惠。后来鲁为楚灭,柳氏归于楚国。秦统一天下,楚又被秦灭,柳氏这才迁到山西河东这个地方。《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对此也有记载,说 “秦并天下,柳氏迁于河东。”柳宗元父亲柳镇天宝年间避难的天屋山就在河东境内,顺宗时柳宗元母亲也是按河东县人受封为“太君夫人”的。……

柳宗元受父母的影响很大。柳宗元父亲柳镇一生多在军旅和府县做一些地位不高的小官,死前为侍御史。由于长年接触社会现实,他洞达世务,激进用世。与一般士人儒生不同,他为人刚正不阿,不畏权暴,加之能诗善文,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和影响。柳宗元曾在《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里记述了柳镇的事迹。

天宝末年,因遭遇战乱,柳镇曾携藏书带家人到离家不远的王屋山隐居。当时随行的有子侄一大群人。后来,又“举族”逃到吴地。其间,一群老小“无以为食”,柳镇只好独自一人骑驴到处向人求食。……安史之乱平定后,柳镇献书朝廷,被授左卫率府兵曹参军,又被朔方节度使郭子仪聘为节度推官,“专掌书奏”,并进入大理评事。柳镇在做晋州录事参军时,因议事直来直去,不为刺史所容。晋州刺史是郭子仪的部将,一介武夫,“酣嗜杀戮”,手下官吏没人敢与他争论,而柳镇“独抗以理”。当有人将被无故打死时,他用身体抵挡鞭子和棍棒,气得刺史怒投桌几折断床席,但他也不屈服。

后来柳镇调长安主簿,又任太常博士。为生计着想,他曾请求去做宣城令。在殿中侍御史任上审理陕虢观察使卢岳遗产案时,柳镇曾为主持公道而抗拒宰相窦参,被贬为夔州司马。三年后,窦参获罪,柳镇才复为侍御史。……为此,德宗专门作制书褒奖他“守正为心,疾恶不惧”。贞元九年(公元794年),柳宗元考中进士,朝廷审查有无“朝士”作弊时,当德宗听说柳宗元是柳镇的儿子时,说:我知道柳镇不会为他儿子做这样的事。柳镇为人朝野尽知,“名闻于天下”。

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出身范阳大户人家,七岁即“通《毛诗》及刘氏《列女传》”。柳宗元父亲曾说:“吾所读旧史及诸子书,夫人闻而尽知”……。卢氏精熟诗书,在战乱家中无书时曾教柳宗元古赋十四首。柳镇长年在外为官,柳母待族人“敬之如臣事君”,“慈之如母畜子”,“友之如兄弟”。灾患时缺食物,她宁肯自己不吃,也不让孩子饿着。柳宗元遭贬时,年近七旬的卢氏随之赴永州,身处恶劣的困境不露忧色,细心地照料柳宗元,并不时地宽慰儿子,“明者不悼往事”,这是说聪明的人不要为过去的事悲伤和烦恼。而她自己却默默地忍受着巨大的痛苦,用宽厚的心怀和深沉的母爱温暖着柳宗元。……

柳宗元有两个姐姐,嫁的都是大姓人家,但命运都很悲惨,都是三十几岁就积劳成疾去世了。柳家讲究孝道,其“仁孝”远近闻名。当时的大户人家,宗亲往往都住在一起,不但尊长多,上下关系也杂乱,为人妻者是很辛苦的。大姐因成年忧劳,常常一个人哭泣不吃饭;二姐整日劳作,侍婆家“必敬必亲”。

柳宗元与两个姐夫的关系也非常亲密。大姐夫崔简,贞元五年中进士第,先是在军中任职。崔氏以文章传家,崔简文章写得好。柳宗元说,他的学问曾得到崔简的指教,受益匪浅。崔简“博知古今事”,“善谋画”。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死,刘辟自称留后,不久反叛。崔简曾劝节度使严砺早作防备,严砺依崔简的计谋行事,屡破刘辟叛军,为平叛作出了贡献。后来崔简曾出任连州、永州刺史。可永州刺史还未到任,他就因遭人诬告而被贬驩州(在今越南境内)。虽经幼弟讼至朝廷冤情得雪,可他却含冤死在了贬地。

崔简比柳宗元大十岁,死时年仅五十岁。更不幸的是,两个儿子处道和守讷从贬地扶柩过海时遭遇风暴,也被淹死了。柳宗元这时正被贬在永州,他暂时草葬了崔简。崔简死后,柳宗元独自承担了外甥的教养之责。他特别喜欢大外甥女柳媛,说她像大姐一样,“惠明贞淑,仁爱孝友。……三岁知让,五岁知戒,七岁能女事,善笔札,读书通古今”。柳媛闲暇时弹弦乐吟诗亦如其母,可也是早早就病亡了。

二姐夫裴瑾,是贞元三年中进士,为参京兆军事,金州刺史,还做过万年县令。他乐于助人,有请则应,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凡人有难,必出财力相救,闻名长安城。裴瑾为人性情开朗,善交结。他不轻视同僚和下属,待人一视同仁,不论出身微贱的还是地位高的都喜欢他。裴瑾喜好下围棋,懂音乐,饮酒甚少,“终生不以酒气加人”。他白天交际酬应,“夜读书考礼”,研究整理典籍,深受周围人赏识。后因为人直率被人谗言遭贬,染疟疾而亡。柳宗元与姐夫之间,一为笃友,一为密亲,他在文中流露的真情让我们今人读后也为之感动。

……柳宗元在《送澥序》里说:他祖上“在高宗时并居尚书省二十二人”,远祖有四代曾做过宰相,可见家世之显赫。可到武则天时,柳氏的命运发生了逆转。柳宗元的高伯祖柳奭(shì)在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为宰相,因事为武后所恶,被贬爱州刺史,途遭追杀,被籍没全家。自此,柳氏一蹶不振……。柳宗元在《送独孤申叔侍亲往河东序》说自己常常翘足提起衣服,“奋怀旧都”,久久向家乡的方向望着。可从《柳集》和史料看,他一生都没回过祖地。古时人喜用祖居地和官职等称谓人,所以后人称柳宗元为柳河东;因他后来贬任在柳州,又称柳柳州。柳宗元痛恨当时的门阀士族,从不以族望自傲。可“先君之道”和“世德廉孝”仍然让他为之自豪,并因此影响他一生的行为举止。……

……柳宗元的父亲柳镇和柳宗元后来的岳父杨凭同在鄂岳沔都团练使李兼那里共事,李兼是柳宗元妻子杨氏的外祖父。建中四年(公元784年),柳镇为鄂岳沔都团练使判官,柳宗元这时随父在夏口。杨凭很喜欢少有文才的柳宗元,要把九岁的女儿许配给十三岁的柳宗元,后来始终也没反悔。杨女三岁丧母,自小温顺,没有大户人家“骄盈之色”。贞元九年,柳镇死,柳宗元守父丧。贞元十一年,杨女嫁入柳家,她敬侍柳宗元母亲,柳家人都很喜欢她。柳宗元母亲曾说:“自吾得新妇,增一孝女。”两家又是世代交好的“通家”,柳母爱之如己出。柳宗元两个姐姐也把她当亲姊妹看待。不幸杨氏有足疾,行走不便,结婚不到三年,怀孕难产,晕倒病重,二十三岁就死了。柳宗元与杨氏的感情非常好,终生为丧妻失子而难以释怀。对妻子的死,他哀痛不亦,发愿要“之死同穴”。这种丧妻之情情一直伴随柳宗元一生。……

柳宗元感情生活比较严肃,自杨氏死至永贞年,六年间柳宗元没有续娶,后来遭贬到死也没再正式婚配。柳宗元岳父杨凭,兄弟三人,善文辞,皆有名。大历中,三兄弟中进士,时号三杨。杨凭历任显官,做过湖南江西观察使,刑部侍郎,京兆尹。元和四年为御史中丞李夷简弹劾,贬为临贺尉。后累官至中书舍人、礼部尚书。柳宗元终生与杨家保持着亲密的交往,与杨家三兄弟及后人频有书信诗札往来。

柳宗元在永州时,有一女儿随行,名叫和娘,生于长安善和里。这可能是柳宗元在京城与人同居时所生。因其母身份低微,又非婚配,和娘一直没与柳宗元相认。直到柳宗遭贬才随到永州。不幸的是,和娘到永州才四年,就于元和五年四月三日病死了,年仅十岁。孑然一身的柳宗元是身处荒蛮之中的罪人,不可能求门当户对的婚配,为续子嗣只能寻老农女生男育女。他在《马室女雷五葬志》说:“马室女雷五,家贫,岁不易衣(终年没衣服替换)。……以其姨母为妓于余也。”柳宗元永州后期及柳州时的子女可能为马室女雷五姨母所生。……柳宗元身处困境,为求子嗣,择取贫穷为妓的马室女雷五姨母,实为无奈之举,其内心的苦痛是可以想见的。柳宗元道德人品与那些蓄妓纳妾的达官贵人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柳宗元重亲情,一生都与亲戚有密切的交往。至元和十四年死前,他姐姐崔氏诸外甥丧亡已尽,他写的这类祭文和墓志凸显于《柳集》同类文字里,让人不忍落眼。柳宗元在《又祭崔简旅榇归上都文》说:“君死而还,我生而留。”……他又在《祭外甥崔骈文》里说:“我自得罪,无望还都。”……乾隆《御选唐宋文醇》说,这是“乐死而哀生”。……柳宗元死时,留有两子两女,长子周六,四岁;次子周七;女无名。柳宗元死前曾遗书托孤给刘禹锡,并把他生前写的全部文章和诗篇都交给刘禹锡,请他代编成册。

当刘禹锡接到好友病死的讣告后,“惊号大叫,如得狂病。良久问故,百哀攻中,涕泪并落,魂魄震越”。刘禹锡作《祭柳员外文》﹑《重祭柳员外文》悼念柳宗元,并把柳宗元诗文编纂成集,还在集前写了序言。据《韩集》旧注说,柳告后登咸通四年(公元863年)进士,如柳告为周六,此时已四十八岁,入仕可谓晚矣。此后,柳氏子孙再不见史书有只言片语。柳告或是刘禹锡抚育养大的。柳宗元一生穷困,死时无钱归葬,是他上司裴行立出钱,由其舅弟庐遵把他灵柩送回长安的。柳宗元舅弟庐遵,性谨慎,学文不厌。柳宗元遭贬,他一直随侍身边,至死不去。柳宗元对亲戚友善,众戚弟也对柳宗元一生情重(从兄弟宗直、宗一等人也是一直陪侍在他身边,至死不离不弃)。……

柳宗元青年时代仕途比较顺利,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唐代规定,科举选士后,必须再经吏部考试才能授以官职。贞元九年(公元793年)二月,柳宗元中进士。五月,父亲柳镇在长安过世。按当时礼制,柳宗元得守丧三年。守丧后,柳宗元连续二年参加吏部考试,二十六岁时考取博学宏词科,被授予集贤殿正字,这是一个校正图书典籍的从九品上小官。职位虽卑,但毕竟是进入官场的开端,柳宗元对这一官职是比较在意的。……柳宗元在这个职位上待了二年。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柳宗元调蓝田县做县尉。蓝田县是长安附近的畿县,也就是京城的直管县。县尉是一个“正九品下”小官,管追捕盗贼等司法刑事。柳宗元在县尉也待了两年,可他并没有到任,一直被京兆尹韦夏卿留在身边做文书。

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柳宗元调回京城,做了监察御史里行。监察御史是御史台官员,里行是见习的意思。监察御史的官位级别也不高,正八品上,但权力很大,朝廷内外文武百官都要接受其监察。官至监察御史,算是步入上层社会的官场生活。柳宗元与刘禹锡同年中进士,又同年为监察御史,二人与已在御史任上的韩愈交好。三个年轻人无话不说,对未来充满憧憬。这时的柳宗元在朝廷内外已享有很高的声誉,其风采怡人,心气高傲;他呼朋唤友,议论时政;跃跃欲试,图谋干一番大事业。可人生有时很奇异,不经意间可能巧逢机遇,也可能会走背字遭不测,柳宗元这两件事都赶在一起了。公元805年,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运动(历史上称“二王八司马事件”),不但没有借势把自己送上天,反而因此被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

宦官和旧派朝臣(包括被宦官借势操纵的藩镇)拥立宪宗为太子,不合顺宗的本意。顺宗担心宪宗强势和工于心计,欲另有所立。可在宦官和旧派朝臣的威逼下,没有行动能力的顺宗(即位前就已中风失语、永贞革新不到半年时又被宦官从革新派手中夺取控制)只能屈从了。说到“择君置臣之道”,王叔文(翰林学士)和顺宗一样,反对立宪宗为太子。据说,王叔文等人曾私下秘谋另立新太子,可惜还没来得及付诸行动,革新运动就被剿杀了。王叔文也因此招来杀身之祸,被贬的第二年就被赐死了。

……宪宗即位时已经二十七岁,早已过了浑沌的年龄。他掌权后,很快就与宦官一起,把碍眼的顺宗和可能影响他皇位的族兄都处理掉了。为了掩盖弑父的事,宪宗厚葬顺宗,甚至用活人“生殉”,还给自己加了“孝德”的尊号。崔群是宪宗宠信的宰相,只因对这件事说了不同的意见,就被贬斥外放了。历史就是这样,许多事都被当事者故意隐匿了。参与永贞革新的宦官李忠言和牛昭容,他们后来的去向史书没有记载,可下场是不难想象的。而阻碍宪宗即位、了解宪宗忤逆内情的“八司马”遭忌恨就更不难理解了。

公元805年八月四日,顺宗禅位(在位仅七个月)。八月五日,改元永贞。宪宗李纯(此前即已掌握监国大权)等不及登基,六日就下诏,贬王伾为开州(今四川开县)司马(次年即郁病去世),王叔文为渝州(今重庆)司户(次年被赐死)。转月十三日,革新派其他成员也都被贬出了京城。“八司马”先是被贬为远州刺史。走在半路,这一年十一月十四日,因旧派朝臣议论王叔文党贬罚太轻,又加贬为远洲司马。柳宗元由邵州(今湖南邵阳)刺史改为永州(今湖南永州)司马。……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九月十三日,柳宗元接到贬诏,随即带着年近七旬的老母卢氏、姨表弟卢遵和堂弟柳宗直等人踏上贬谪之路。……唐朝对贬官的处置是极其严酷的,贬官即罪臣,带罪之身形同囚徒。只是柳宗元自己大概也没有想到,这会是一条不归路,他这一去就再也回不来了。

因为按照唐制,贬官遇大赦或三五年会得到“量移”机会,可宪宗即位改元后,一年三次下诏令,反复重申不宽赦和“量移”“八司马”。元和元年正月尊顺宗为太上皇、六月册皇太后,两次大赦都没有“八司马”。同年八月八月更有诏命宣布:“八司马”“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

……恶劣的贬放生活让柳宗元疾病缠身,气虚体弱,痛苦的精神折磨让他“人事百不记一”,整日除了忧惧外,就是疲惫地昏睡。开始时是一二日发病一次,后来是一月发病二三次。由于服药太过,伤了中气,走路膝颤,坐时肢体常感疼痛或麻木。一遇北风晨起,寒气中体,人就发烧畏寒,头发脱落稀疏,猛然注视,怪异的样子让人害怕,一点不像北方人。……最让柳宗元痛不欲生的是荒蛮中无婚配子嗣,每想起这件事柳宗元就“摧心伤骨,若受锋刃”,像刀割一样。……柳宗元想做一个老百姓,耕田艺麻,取老农女为妻,生男育女。柳宗元在永州有《觉衰》诗说:“齿疏发就种,奔走力不任。出门呼所亲,扶杖登西林。”不到四十岁就像一个衰竭的老翁一样了。后来贬放到柳州,情况也不比永州好多少。当时柳州阴森野葛蔽日,树上挂满了像葡萄一样的毒蛇。柳宗元刚来时,社会治安不好,缚壮杀老,整夜嚎哭不断。柳宗元这时已病得瘦削如箭杆一样,就差死神向身上拔毛了。柳宗元在柳州为刺史,虽是有实权的地方官,但还是贬吏,压抑的心情始终也挥之不去。

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诗说:“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 沈德潜称此篇为柳诗七绝“压卷”之作。诗中姓曹的侍御史不知为何人,应是柳宗元熟悉的朋友。象县是柳州的属县,离州衙龙城应不算远,大概有一百几十里路。朋友路过,在船上写信给柳宗元。可柳宗元却回赠诗说“遥”不能见,说他自己想采一朵白苹花送给朋友表达心意,都因不自由而做不到。正话反说,本来近在咫尺,却反说遥不可及。一个“遥”字隔绝了近在眼前的好友,把遭贬没有自由和怀念友人不得相见的痛苦绝妙地收在了一个“遥”字里,让人倍感哀痛。……

……永州荒蛮牢狱之境并没有让柳宗元屈服。柳宗元在给许孟容的信里说:自己早年就 “唯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他说自己思想的本意就是这样,他不会因遭难就改变。柳宗元通晓历史,他说:……“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古之著书者皆是也。”他也要这样做。但每次拿起笔来想写东西,就因“神志荒耗,前后遗忘,不能成章”,每次读古人的书传都是只看了数页就看不下去了,等再翻看时,连名字都忘掉了。他撑着病弱之体坚持读“经史诸子数百卷”,常常是惊悸稍定就伏案苦读,……久而著书数十篇。

柳宗元后来说:“自贬官来无事,[在永州]读百家书,上下驰骋”,通晓了作文章的利病,从而成就了他的文学成就。柳宗元曾对李建说:贫穷是读书人的常态,我现在虽瘦弱而气力不足,但能坚守此道,也感到像吃糖一样甜。“贫者士之常”,这话出之《列子·天瑞篇》:“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说读书人安心贫困终生是很正常的事,没有什么可忧伤的。柳宗元遭贬,贫病交加,可想到“贫者士之常”这一君子之道,心境就开朗多了。能在那样恶劣的困境里坚守此道,可以说古往今来没有第二人,而其苦痛哀怨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亲朋凋落,孤雁悲鸣。”……在被贬到永州的第二年,被贬在渝州的王叔文被赐死了,而王伾也病死在开州。……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八司马”之一的凌准病死于连州。到永州不久,柳宗元就遭遇了丧母之痛。元和五年(公元810年),随行的女儿又病死了。元和六年(公元811年),柳宗元的好友吕温死于衡州,年仅四十岁。而在永州期间,两个姐夫以及众外甥也都死了。后来到柳州时,柳宗元的亲友几乎已丧亡殆尽。从父弟宗直,在柳宗元遭贬时一直陪侍在身边,柳宗元再贬柳州,他又跟在身边,可没想到刚到柳州二十天就染病死了,年仅三十三岁。这对柳宗元的打击非常大,他慨叹自己只能老死在柳州了。

……当遭贬的“八司马”之存活者陆续因得到“量移”机会而升迁,只剩下柳宗元一人还孤苦伶仃地留在贬地,他就更感到绝望了。施子瑜《柳宗元年谱》说:柳宗元在死前一二年,“心绪绝劣,则自知不寿”。人性也有脆弱的一面。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也就是柳宗元死前一年,与柳宗元交好的李夷简被召为御史大夫,进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作了宰相,柳宗元闻讯后随即写信给他,乞请援引。他在书中说:“日号而望者十四年矣”,“仰望于道,号以求出”。措辞可谓卑屈迫切。……遗憾的是,李夷简在相位不过三个月,此事自然也就没了下文。

贬放十四年到死,这既是柳宗元人生中最痛苦难耐的经历,却也奇迹般地造就了柳宗元人生中最辉煌的篇章,使他成了那个时代以至以后的很长一个历史时期都没有人能望其项背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柳宗元是有唐以来的大儒,他的思想光耀千古,他的文章与屈原的《楚辞》和司马迁的《史记》一样永载史册。自古以来,为人灵活者往往受人喜欢,而严肃谨慎者则总是受人敬重,毫无疑问,柳宗元是后者。

……

(2019年4月)

虽然柳宗元为唐朝的河东望族,但是柳宗元的仕途不顺,一生几乎都在被贬,就算他想要找个能当户对的妻子也几乎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柳宗元的高伯祖还得罪过武则天,所以柳宗元的大家族几乎就是一个空壳子,而且他们家几代人都没有当过官。

其实在刚开始的时候柳宗元是有一个能当户对的妻子的,但是由于柳宗元被贬的时候,他的妻子正好早产,就是因为旅途颠簸,所以他妻子在生完孩子之后就去世了,而且因为女儿是早产儿,所以没过多久他的女儿也去世了。

在柳宗元被贬之后,他又参加了王叔文的变法,但是这是却被唐宪宗不喜,因为唐宪宗一直不认同这个变法,因此参加变法的柳宗元也被牵连了,所以在之后柳宗元又被贬了,而且唐宪宗还说“逢恩不赦”,这就说明柳宗元的仕途已经无忘了。

不过后来丞相非常的同情柳宗元,就向唐宪宗进谏将他们召回来,但是柳宗元却没有好好的把握住这个机会,因为柳宗元是刘禹锡好友,但是又因为刘禹锡的一首诗,柳宗元又被贬官,这时候已经没有人愿意再帮助他了,所以柳宗元想要再娶妻是非常困难的。

但是在古代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柳宗元必须找人给他生个儿子,因此就找到了一个身份非常低微的女子为他生子,后来柳宗元去世,他的儿子还是刘禹锡帮忙照顾的。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号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家与薛、裴两家被并称为“河东三著姓”。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入唐后,柳家与李氏皇族关系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时居官尚书省的就达22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间,柳家屡受武则天的打击迫害。到柳宗元出生时,其家族已衰落,从皇亲国戚的特权地位跌入一般官僚地主阶层之中。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县令一类小官。其父柳镇,官秩一直很低。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说,柳氏到他这一代,已经“五、六从以来,无为朝士者”。安史之乱,使柳家又受到一次巨大冲击。战乱中,柳镇送母亲入王屋山避难,自己携着一家汇入逃亡人流,逃到吴地。在南方,一度生计艰难,有时竟薪米无着。柳宗元的母亲为了供养子女,常常自己挨饿。柳宗元正出生于“安史之乱”后,他的幼年便是在穷困艰难中度过的。柳宗元九岁时,又一次大规模的割据战争--建中之乱爆发,使柳宗元一家再一次饱尝战乱之苦。柳宗元成长于动乱年代,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对人民遭受的苦难有一定的了解,对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认识,这对他以后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建树不无影响。

贞元九年(793年)春,20岁的柳宗元考中进土,同时中进土的还有他的好友刘禹锡。贞元十二年(796年)柳宗元任秘书省校书郎,算是步入官场,这一年,与杨凭之女在长安结婚,两年后,中博学宏词科,调为集贤殿书院正字,得以博览群书,开阔眼界,同时也开始接触朝臣官僚,了解官场情况,并关心、参与政治。到集贤殿书院的第一年,他便写了《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碑》,颂扬了在朝政大事上勇于坚持己见的谏议大夫阳城,第二年写了《辩侵伐论》,表明坚持统一、反对分裂的强烈愿望。

贞元十七年(801年),柳宗元调为蓝田尉,两年后又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时年31岁,与韩愈同官,官阶虽低,但职权并不下于御史,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王叔文、王(亻丕)的永贞革新,虽只有半年时间便宣告失败,但却是一次震动全国的进步运动,所实行的措施,打击了当时专横跋扈的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利国利民,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柳宗元与好友刘禹锡是这场革新的核心人物,被称为“二王刘柳”。年轻的柳宗元在政治舞台上同宦官、豪族、旧官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他的革新精神与斗争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由于顺宗下台、宪宗上台,革新失败,“二王刘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土都随即被贬。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这次同时被贬为司马的,还有七人,所以史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

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永州之贬,一贬就是10年,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革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永州十年,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封建论》、《非〈国语〉》、《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寄许京兆孟容书》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永州任上时写给许孟容的一封信。在信中,作者略述了被贬之后的情况,解释了得罪被谤的原因,然后诉说了自己身无子嗣,故乡又无宗族子弟祭扫先人之墓、照料藏书的悲哀。信中还引证古人事迹以对比作者今日自身难得获免和艰于著述的状况。最后作者以哀婉的语气,表达了想迁往北方任职的愿望。全文剀切陈辞,剖明情衷,读来感人肺腑。

词句注释

许孟容:字公范,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曾做过京兆尹,故题中称许京兆孟容。

五丈:许孟容排行五。丈:对长辈的尊称。

伏蒙:感激,感谢,旧时用于下级对上级的感激语。

诲谕(yù):诱导,教导。

悸(jì):原指因恐惧而心跳,此指因惊喜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见及:含有赐下的意思。

兀(wù)兀:昏昏沉沉的样子。

瘴(zhàng)疠(lì):原始森林中游漫的一种有毒气体。

素望:平常的声望。

裨(bì):增益。

教化:政教风化。

元元:平民百姓。

阨(è)塞:险要之地。

臲(niè )卼(wù):同“臬兀”,动摇不安。

贵近:指俱文珍等宦官。

缪(miù)戾(lì):过错。

讟(dú):怨言,诽谤。

诋诃(hē):诋:本集作迈,义同,诋毁;诃:同“呵”,斥责。

旁午:纷繁,交错。

构扇:蓄意煽惑。

党与:同党的人。

宽贷:宽恕。

善地:条件好的地方。

渥(wò):优厚。

几微:隐微,玄机。

冢(zhǒng)嗣(sì):嫡长子。

夷獠(liáo)之乡:古指少数民族居住的边远地区,文中指永州。

霿(méng):天气昏蒙,晦暗。

填委沟壑(hè):指人死去。

旷:耽误。

坠:断绝。

先绪:意指祖先的血脉。

恒然:忧伤。

荒陬(zōu):荒落,荒僻。陬:角落。

嗣续之重:把延续子嗣看得很重。

春秋时飨(xiǎng):古代帝王及臣民四时举行祭把之礼,称时飨。飨:同“享”。每逢时飨,百姓夫妇须率子女行祭礼。

懔(lǐn)懔:危惧。

惴(zhuì)惕(tì):不安。

刍(chú):割草。

牧:放牧。

阙(quē):同“缺”,意指间断。

寒食:清明节前三日,旧俗此间禁火,故名寒食。民间有祭奠亡者习俗。

夏畦(qí):原指夏日在田间劳作的人,文中泛指贫贱者。

僇(lù):羞辱,耻辱。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

匡章:又称章子、匡子、田章,战国时期齐国将领。孟子的学生,初游于魏,齐威王末年为齐将,曾率军打退秦国的进攻。

刘宽:字文饶,东汉时期名臣、宗室。

郑詹束缚于晋,终以无死:晋文公攻打郑国,欲得詹而退兵。郑人将詹交出。晋人欲烹詹,詹据鼎耳疾呼,晋文公命令不要杀他,并备厚礼送归。

钟仪:春秋时楚国人,封郧公。楚国公族,芈姓,钟氏,名仪。是有史书记载的最早的古琴演奏家,世代都是宫廷琴师。春秋楚、郑交战的时候,楚军被击败,郧公钟仪等人被郑国俘虏,献给了晋国。

叔向囚虏,自期必免:晋人叔向被囚,乐王鲋愿为他求情,叔向不答应,并说能救他的是大夫祁奚。后果因祁奚说情而获释。

范痤(cuó)骑危,以生易死:赵王派吏臣对魏王说,若能杀掉大臣范痤,赵国愿献地七十里。魏王派人捕痤,痤爬屋骑于梁上,设计脱离险境。危:指屋梁。

蒯(kuǎi)通:本名蒯彻,范阳(今河北徐水北固镇)人,因为避汉武帝之讳而改为通。蒯通辩才无双,善于陈说利害,曾为韩信谋士,先后献灭齐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计。韩信死后被刘邦捉拿后释放,后成为相国曹参的宾客。

张苍:汉初人,曾从沛公攻南阳,当斩,解衣伏质。王陵言于沛公,赦罪。后于汉文帝时为相。

韩信:汉初淮阴人,亡楚归汉。因触法当斩,为滕公所救,后拜大将。

邹阳狱中,以书自活:邹阳,汉初齐人,曾在吴王濞府中任职,以文辞著称。吴王谋反,邹阳谏而不听。于是改投梁王门下。后梁孝王听信谗言要杀他,他在狱中上书梁孝王。梁孝王看信后,释放了他,并待为上宾。

贾生斥逐,复召宣室:贾生,即贾谊,西汉洛阳人。初为文帝重用,后因受周勃、灌婴的谗毁,出为长沙王太傅。几年后,文帝复召贾谊回长安,并在宣室召见。

倪宽摈(bìn)死,后至御史大夫:倪宽,《汉书》作儿宽,西汉千乘人。从孔安国治《尚书》。因从问《尚书》,受到汉武帝赏识,迁左内史。曾因欠税课太多,要被免职。治内的百姓闻之,代为交纳。汉武帝愈重之,拜御史大夫。事见《汉书》本传。摈死,《新唐书》作摈厄。当是。

董仲舒:西汉广川人,曾以事下狱,当死,诏赦之。

刘向:西汉人,宣帝时为谏议大夫,曾上书言其能造黄金,因未应验,下狱当死。宣帝奇其才,赦之。

儒宗:儒家的一派。

恇(kuāng):惊慌,害怕。

淟(tiǎn)涊(niǎn):污浊,肮脏。

婴:经受,缠绕。

攘(rǎng)臂:挽起衣袖。

覼(luó)缕:详细叙述。

觝(dǐ)滞:不知变通。觝,通抵。

通家:指世交、姻亲。

茔(yíng)域:墓地,坟茔。

余齿:余年,残年。

胤(yìn)嗣:子嗣,后代。

无任:不胜。 [3] 

白话译文

宗元再次拜倒在您的座位前,承蒙您寄来书信,给予我教诲劝告,以及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深深的厚望,我真是感到欣喜万分又心神不宁,怀疑这就像是在梦中一般,捧读您的来信,万分感激之余,更是诚惶诚恐,心中不安。回想我自从获罪遭到贬谪到这里已经五年了,五年来,还不曾有过朋友故人和与我同事过的大臣愿意给我写信。这是为什么呢?当今朝廷,到处都是陷害和诽谤,到处都是怀疑和欺罔,这确实是令人奇怪又令人畏惧。自从遭到贬谪以来,我孤独无助,形单影只,忧心忡忡,焦虑烦闷,只凭自己的这半条生命苟延残喘罢了,而且现今已是百病缠身,腹中总有一‘股痛楚郁积不散,所以常常是不思茶饭,不食自饱。有时忽冷忽热,一会儿着凉一会J儿上火,现在已是日渐消瘦,然而这却并不仅仅因为这里的瘟疫毒气所导致的。忽然收到您的来信,捧受您的教诲指点,方才知道我有幸为您这位有大德大才的君子所宽恕,并希望我能排解以往胸中郁积的愁闷,振作起来重新做人。我有何德何能,敢蒙受先生您这么多的关怀。

我早些时候,曾与获罪遭贬的人亲近友善,从那时候起我开始惊奇于他们的才能,认为可以和他们一起共同坚持仁义之道,有益于加强对社会、百姓的教化。当时的我过分自信,不自量力,勤勤恳恳,一心只以中正信义当作自己追求的目标,想以此来振兴尧、舜、孔子等圣人所开拓和倡导的思想学说,却不顾及自身的愚昧无知、平庸简陋,仍然尽心竭力,这份心志竞到了如此程度。然而却不曾料到已经是穷途末路,危机四伏,动辄得咎,做任何事情都总是不顺,而且触犯了王公贵族和天子近臣,终于遭受了不曾预想的罪责,招致无数的指责非难和众多小人的怒目而视。加上我本来就地位卑微低贱,突然起来倡议主张革新,自然得不到别人的信任。那些一心只想着追名逐利的人,对于我主张的革新一直就极力反对,一旦得势以后,就更是造谣惑众,谩骂攻击。在我遭到贬谪这样的不幸之外,还要承受无端的指责攻击,一时间仇敌遍地。他们相互勾结,狼狈为奸,联合各种残忍暴戾、无能失职的人,里应外合,竭尽全力要致我于死地。所有这些都是先生您所见所闻的,但我却从来不敢向别人说起这些事。然而对于这些事情心中一直忿忿不平,难以释怀,所以今天又诉诸笔端,流露纸上,向先生倾诉。像我这样的人即使死一万次也不足以抵销我自身的罪责,又如何敢领受别人的称赏呢?现在我们这一群所谓的革新人物,幸而得到皇上的宽容恕罪,各自都被发配到较好的地方,每天没有多少政务的事情,还能坐食朝廷俸禄,这已经是当今皇上英明贤德而给予我们的优厚待遇了,又如何敢更企望别人来给我们解脱身心上的病痛,希求更大的恩泽呢?由于自己年少气盛,不识时务,不懂得察颜观色、见风使舵,也不管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恰当,而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下去,随心所欲,意气用事,结果使自己获罪受罚,遭受贬谪,这都是咎由自取,自取其辱,这又能怪得了谁呢?

我在各位革新人物当中,罪责最重。然而神明又给我以惩罚,使我想一死了之都不能够。只好整天给人陪着笑脸。说尽好话,求得饭食,苟且偷生,一天又一天地在这个世上活着,迷迷糊糊地不知羞耻。然而除了以上原因之外,我能够坚持活下来还有其他更大的原因。我自己认为自从有了柳姓以来,至今已有二于五百年了,这两干多年来,柳家世代都有功名。如今我身带重罪,居住在这野蛮荒芜的地方,地势低湿,毒雾笼罩,恐怕某一天我突然死去,尸弃异乡,填于沟壑之中,使先辈的世系到我这儿中断,因此极为忧伤痛恨,心中如热水沸腾一般地焦灼不安。如今我还是茕茕独立,孤身一人,还没有子女。这里这样荒蛮偏僻的地方又很少有文人士大夫人家的好女子,找不到合适的女子以完成自己的婚姻大事,而且世人也不敢跟我这样罪大深重的人亲近联姻,因此为家族传宗接代的重大责任,一直不停地压迫着我的心。每当春秋时节,我总是独自一人去祭奠祖先,在孑然独立中回首观望,却没有子女后代跟随其后,每当此时,便不觉害怕得浑身发抖,恐惧担忧,唏嘘长叹,担心延续后代的大事恐怕就这样完了,每每想到这些,便悲痛至极,内心就像刀割一般。这也确实是先生您对我所同情怜惜的地方。我祖先的坟墓在故乡城镇的南边,在那边也没有我家的子弟后代侍奉,只把它托付给村里的邻居。自从我遭贬放逐到这里以来,家乡的各种消息都得不到,我也无法向家乡传递消息,这样替我家看守祖先坟墓的人就一定会更加懈怠。我日夜哀叹悲愤,害怕别人损伤毁坏我家祖坟上的松树柏树,害怕放牧牛羊的人不注意而毁坏我家祖坟。近来我已有四年没有回去扫墓祭坟了。每当寒食节的时候,我都面向北方长号大哭,用头撞地。不禁联想到那田野里道路上挤满了男男女女,无论是奴隶仆役,还是佣人乞丐,都能够在这个时候去给父母上坟扫墓,也无论是乞丐农夫,在他们死后,也都能受到子孙后代的悼念祭奠。然而我现在已经没有了生养子孙的希望,说这些又有什么用!在故乡的城西,我家有几倾田地,田地里栽着好几百株果树,这多是我的前辈们亲自栽种的,如今已经荒芜无人管理,只恐怕早已被人砍伐得一干二净,再也没有人爱惜了。我家中原有皇上恩赐的图书三千卷,都还放在善和里的老房子里,老房子如今已经三次变换主人了,书是否还保存下来就不得而知了。所有这些我都挂念在心,沉甸甸地压在心头难以释怀,然而对此却又无能为力。自己如果在世上立身一旦失败,那么一切事情也就跟着失败,分崩离析,一蹋涂地,自身受到摧残,家庭遭到衰败,这是人生中最大的耻辱。又怎么敢更希求有大德大才的君子来给我以抚慰体恤,仍然把我放在人中把我当人看待呢!因此我现在吃饭时根本就不管饭食的味道如何,也不管什么节操礼仪,也不经常地沐浴洗漱,因而常常是一挠皮肤,满指甲都是灰尘污垢。我确实是心中忧虑恐慌、悲痛伤心,没有什么值得向您奉告倾诉的,以致于说了这些。

自古以来的贤能人士,都能坚守自己的志向,安分守纪,其中遭受诽谤非议而最终不能澄清的,也仅仅只有百来个人。所以即使有诬蔑没有兄长的人偷嫂子的,诽谤没有老丈人的人打岳父的,然而最后都依赖于当世的豪杰人士,分清了黑白,辨明了是非、终于使他们光照史册。管仲遇一盗贼,却被提升为功臣;匡章虽然蒙受不孝的恶名,却被孟子以礼相待。当今社会已经没有了古人那种明辨是非、澄清事实的行动,却继承了古人诽谤谩骂的传统,要想当今世人为自己辨明是非,澄清事实,这恐怕是不可能了。直不疑明知自己受冤枉却仍然买金子偿还同宿舍的人;刘宽明知道自己被冤曲,却仍然下车步行回家而把牛给乡里人。这两人确实知道别人对自己的怀疑是冤枉的,但又没法辩解,因为这不是用语言口舌所能说清的。郑詹被捆绑着送到晋国,但最终活了下来,没被处死;钟仪在晋国做囚徒时弹琴发出的声音都是楚音,最终被送回楚国;叔向被抓获囚禁时,自己预测一定可以免罪;范痤逃避追捕爬到了高墙上,却以死而换来了生;蒯通将要被施以烹刑,最后却成为曹参的座上客;张苍、韩信本来都是要被斩首的人,最后却在汉代出将入相;邹阳关在狱中将被处死,却因为给皇上上书而活了下来;贾谊曾被贬斥放逐,后来却又被汉文帝在宣室召见;倪宽被贬谪到极为艰苦的地方,最后却官至御史大夫;董仲舒、刘向被关进在监牢里即将被诛杀,可最后都成为汉朝时的一代儒学宗师。这些人都是博学多才、能言善辩、奇伟独特、敢作敢为的人物,所以他们能从各种冤曲诽谤中自我解脱出来。如今凭着我的卑微怯懦、猥琐污浊、才疏学浅、笨嘴拙舌、再加上我心中惶恐惊惧,而且又疾病缠身,因此,即使我想要慷慨陈词,振臂呐喊来为自己开脱,然而同从前的人比起来,这其间的差距就更加大了!

贤能的人在现今世上不得志,不能被重用,那么他对于后世必定很有作用,并为后世所尊崇,古代那些著书立说的人都是这样的。近来我想专注于这一方面,然而却才华浅薄、能力低下,没有特殊的本领能通过著书立说来把自己从中解脱出来,即使想秉笔抒怀,无奈却精神不振、心志耗尽,丢前忘后,始终写不成文章。以前读的书,自以为读得很通很透,可到如今却已经忘得一千二净。每次读古人的传记,看到几页以后,就要再三地翻回到前面去,再重新看看人物的姓名,可随即又全都忘了。假使我万一由刑部的囚犯名册中除名,解除了我的罪名,重新恢复士大夫的行列,那我也没有能力为当今社会所重用了!我只能在这难以发挥作用的地方空发哀叹了,只能在这无以报效的场所留存德行了,然而心中却一直惦记着要保存继续全家对祖宗的祭祀,因此只要稍有可以办到这件事情的念头在心中闪现,我就紧紧抓住不放。我虽然不敢想能够回到故里去扫墓上坟,不敢想退隐回故乡去,住在先辈所留下的房屋里了此残生,假使我能够再稍稍地往北迁移一点,能减轻一点那种瘟疫病毒的侵害,能够娶妻结婚,能够生养子女后代使自己有所托付,使家中的世系能够延续下去,那么我就是就此与世长辞,也象是在睡一个好觉,心中再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信中语言说得太多太繁,不着边际,难以说清楚。然而可以从言辞语句中来探求作者的心志意图,君子一定能够看出其中心主旨。对您极其地恳切留恋。不再多说。宗元再次拜首。 [2] 

创作背景

据文中“伏念得罪五年”知这篇文章当作于元和四年(809年)作者贬永州司马时。根据中华书局出版的《柳宗元集》为该文作注引旧说云:“公谪永州已五年,与京兆书,望其与之为地,一除罪籍耳”。可知当时作者遭遇种种不幸,于是写下这封书信,诉说了生活在当时环境的悲苦,并且希望改变所处环境,解除“罪籍”,重新过上一介平民的正常生活。 [4]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文章开篇诉说了作者贬至永州五年来的情况,“罪谤交积,群疑当道,诚可怪而畏也。以是兀兀忘行,尤召重忧,残骸余魂,百病所集,痞结伏积,不食自饱。或时寒热,水火互至,内消肌骨,非独瘴疠为也”,可以说从精神到身体状态整个的一塌糊涂。然而此时“忽捧教命,乃知幸为大君子所宥,欲使膏肓沈没,复起为人。夫何素望,敢以及此”,突然收到京兆尹许孟容来信,而且表达出了帮助“复起为人”的意思,不禁喜出望外。作者在高兴之余又强忍压抑自己,这是因为,“宗元早岁与负罪者亲善”,“以此大罪之外,诋诃万端,旁午构扇,尽为敌仇,协心同攻,外连强暴失职者以致其事。此皆丈人所闻见,不敢为他人道说。怀不能已,复载简牍”。继而谈到家庭变故,“宗元于众党人中,罪状最甚。神理降罚,又不能即死”,来到永州第二年的元和元年五月,母亲卢氏病故,这样的惩罚使得自己想死都不能一死了之。“自以得姓来二千五百年,代为冢嗣。今抱非常之罪,居夷獠之乡,卑湿昏霿,恐一填委沟壑,旷坠先绪,以是恒然痛恨,心肠沸热。茕茕孤立,未有子息。荒陬中少士人女子,无与为婚,世亦不肯与罪大者亲昵,以是嗣续之重,不绝如缕。每当春秋时飨,孑立择奠,顾盼无后继者,懔懔然欷欺惴惕,恐此事便已,摧心伤骨,若受锋刃”,因尚无子息未能完成柳氏家族传宗接代的责任。通过卑微的诉说陈情,作者将自己压抑到了悲惨凄凉境遇的极致。“自古贤人才士,秉志遵分,被谤议不能自明者,仅以百数”。至此,作者扭转笔锋,列举古来贤人才士尽管正直安分,遭受诽谤非议而不能澄清也只有百来个人,开始了自我解压的辩驳。比如像“无兄盗嫂”、“娶孤女云挝妇翁者”等等这些人,他们都能够自我解脱出来,而我性情、才能不如人,即使想慷慨陈词、振臂呐喊,恐怕难以做到他们那样。“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古之着书者皆是也”,这是作者表明不屈心志的铿锵之声,也是致许孟容书启中的最大亮点。尽管后来的事实证明了他的心志,但在给许孟容的信中昂扬过后又是卑微陈述:“宗元近欲务此,然力薄才劣,无异能解,虽欲秉笔视缕,神志荒耗,前后遗忘,终不能成章。往时读书,自以不至底滞,今皆顽然无复省录。每读古人一传,数纸已后,则再三伸卷,复观姓氏,旋又废失。”可怜巴巴的已经到了如此境地。作者之所以这样说还是为了起复,“假令万一除刑部囚籍,复为士列,亦不堪当世用矣”。既然谦卑地说到朝廷可能不会任用,那么,稍微往北迁移一点,减轻瘟疫瘴疠侵袭,娶妻生子延续世系,就算与世长辞如同睡了一个安稳觉。这是等同于普通百姓的最低生活要求。通篇下来,致许孟容的书启文章先抑后扬,扬中有抑,如同一曲表达心志的情感交流乐曲,抑扬顿挫,婉转铿锵,洋洋洒洒地铺陈其旨。

这篇文章的艺术特点,亦如作者文后所说“书辞繁委”。作者在文中援引直不疑等十七个例子,揭露当时造谣诬陷成风,是非不辨的丑恶现实,感慨“已无古人之实,而有其诟,欲望世人之明己,不可得”的处境。对作者的谤议,纯属无中生有,颠倒黑白。所谓“疑似”更为愚蠢可笑。作者愤怒地说:“自古贤人才士,秉志遵分,被谤议不能自明者,仅以百数。”言外之意,多不可胜数。郑詹做人质,晋人欲烹之,郑詹抓住鼎耳大哭,得释。楚国钟仪不忘故国,以南音感动晋侯。叔向因栾盈出逃受牵连,后来幸免等等,这些都是冒死力争才得全生。可是现在作者被远贬僻地,身受诬谄无力辩驳,又加以重病在身,已不能像他们一样力争。再者说蒯通、张苍、韩信、邹阳、贾谊等人遭到误解诬谄,都是由于国君明智,后来都分别作了上客、将相、御史大夫、儒宗等,暗示自己没遇明君,免罪也无望。作者满含悲愤数列如此之多的例证,不仅尖锐地揭露黑暗现实,陈述自己不白之冤,而且寄寓对京兆尹许孟容挽救自己的厚望。作者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把自己和古贤才士并列,使文章的含量的浩繁,驾驭如此丰富的内容,言志抒情,深沉厚重,具有牵动心肠的力量。文章的“繁”还表现在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地表现同一内容,色彩斑斓。文章用六处反复陈述自己被摧残的苦况,如“兀兀忘行”至“内消肌骨”;“居夷獠之乡”至“未有子息” ; “是以当食不知辛酸节适”至“尘垢满爪”; “虽欲秉笔”至“终不成章”;“每读古人一传”至“旋又废失”。至此,把一个身居穷乡僻壤,朝不饱食,夕不得浴,满身疾病,孤苦伶仃,心忧百结,精神恍惚,才智殆尽的形象,兀立读者面前。这个多视角的形象包容深刻的社会内容。

这篇文章另外的独特之处是委婉运笔,如对许孟容的感激之情,不直接倾吐,而是先压一笔“得罪五年,未尝有故旧大臣以书见及者。何则?罪谤交积,群疑当道,诚可怪而畏也。”积势贮情,忽然扬笔“忽捧教命,乃知幸为大君子所宥”,突出了对许孟容不畏时俗、不忘旧交的盛情,充满动人的张力。又如,明明说自己谪居不能代为冢嗣,却又说“然此已息望,又何以云哉!”曲尽自己“恒然痛恨”的衷肠。总之,这种委婉的抒情方法,纵贯全篇,不胜列举。

文章鲜明地阐述了作者早年参加王叔文集团的目的是“以共立仁义,裨教化”、“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以及横遭“贵近”、“鬼神”、“射利求进者”造怨恨怒,身谪瘴疠之地隐忍含愤几至于死的不幸,从而有力地揭露抨击唐朝统治者的昏庸和小人弄权的黑暗社会。进而展示了作者的崇高志向、高尚品德和正直为人。启示人们认识改革的复杂艰巨性,对现实社会具有鲜明的借鉴意义

1 关于催促的诗句

关于催促的诗句 1 含有催字的诗句

《奉和七夕宴两仪殿应制》苏颋

灵媛乘秋发,仙装警夜催。

月光窥欲渡,河色辨应来。

机石天文写,针楼御赏开。

窃观栖鸟至,疑向鹊桥回。

《奉和春日游苑喜雨应诏》李乂

仙跸九成台,香筵万寿杯。

一旬初降雨,二月早闻雷。

叶向朝霁密,花含宿润开。

幸承天泽豫,无使日光催。

《蔷薇花联句》裴度

似锦如霞色,连春接夏开。

波红分影入,风好带香来。

得地依东阁,当阶奉上台。

浅深皆有态,次第暗相催。

满地愁英落,缘堤惜棹回。

芳浓濡雨露,明丽隔尘埃。

似著胭脂染,如经巧妇裁。

奈花无别计,只有酒残杯。

《久别离》李白

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

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嗟。

至此肠断彼心绝。

云鬟绿鬓罢梳结,愁如回飙乱白雪。

去年寄书报阳台,今年寄书重相催。

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

待来竟不来,落花寂寂委青苔。

《送侄良携二妓赴会稽,戏有此赠》李白

携妓东山去,春光半道催。

遥看若桃李,双入镜中开。

《对酒》李白

劝君莫拒杯,春风笑人来。

桃李如旧识,倾花向我开。

流莺啼碧树,明月窥金罍。

昨日朱颜子,今日白发催。

棘生石虎殿,鹿走姑苏台。

自古帝王宅,城阙闭黄埃。

君若不饮酒,昔人安在哉。

2 催促女孩早睡的诗句有哪些

1唐·韦应物《秋夜寄丘员外》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2唐·白居易 《新秋晓兴》

浊暑忽已退,清宵未全长。晨釭耿残焰,宿合凝微香。

喔喔鸡下树,辉辉日上梁。枕低茵席软,卧稳身入床。

睡足景犹早,起初风乍凉。展张小屏幛,收拾生衣裳。

还有惆怅事,迟迟未能忘。拂镜梳白发,可怜冰照霜。

3明·吴鼎芳《月夜》

昨夜因看月,清光动旅思。今宵宜早睡,莫待月明时。

4宋·程垓《浣溪沙》

薄日移影午暑空。一杯何事便潮红。

扇纨挥尽却疏慵。早睡情怀冰枕外,

夜来消息雨荷中。不须留烛眩房栊。

5宋·陆游《睡起》

闲身喜午睡,睡起日犹早。茂竹青入檐,幽花红出草。

苔钱亦满砌,护惜不忍扫。宦情本自疏,此地可忘老。

6 宋·邹登龙《秋夜长曲》

碧帘挂雨秋容老,寂寞江城暝烟草。流苏帐冷屏山低,蜜炬香销睡常早。

梦惊离绪牵愁入,翠被寒侵泪花湿。思美人兮天一方,乌啼月落西风急。

7 宋·赵师秀《宿国清》

残灯吹了闭禅关,风约孤萤落砌间。本为饮茶妨睡早,强寻诗句拟寒山。

8宋·张载《一室》

九万笑鹏抟,幽居一室宽。雨声便早睡,酒力压新寒。

懒觉闲多味,衰知死有端。此生吾自断,不断梦邯郸。

9 宋·张蕴《除夕》

京国逢除夕,栖迟鬓欲霜。春声生竹爆,岁色动椒香。

戒睡听鸡早,占诗探茧忙。烛花频送喜,儿女笑烘堂。

10 宋·释文珦《早睡》

天寒常早睡,不待日光敛。恐碍山猿入,柴门未尝掩。

落叶打窗鸣,枕间疑雨点。起视西峰头,月残星闪闪。

《秋夜寄丘员外》的创作背景:

此诗前半首写作者自己,即怀人之人;后半首写正在临平山学道的丘丹,即所怀之人。全诗不以浓烈的字词吸引读者,而是从容落笔,浅浅着墨,语淡而情浓,言短而意深。整首诗格调古朴雅致、安闲恬淡,给人玩味不尽的艺术体验。

作者简介:

韦应物,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年时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后为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故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语言简淡。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传世作品有《韦苏州集》。

译文:怀念你竟在这深秋的夜晚,散步咏叹多么寒凉的霜天。

想此刻空山中正掉落松子,幽居的友人一定还未安眠。

注释: ⑴丘员外:名丹,苏州人,曾拜尚书郎,后隐居平山上。一作“邱员外”。

⑵属:正值,适逢,恰好。

⑶幽人:幽居隐逸的人,悠闲的人,此处指丘员外。

鉴赏:

韦应物的五言绝句,一向为诗论家所推崇。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中唐五言绝,苏州最古,可继王、孟。”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淡,并入化境。”上面这首诗是他的五绝代表作之一。它给予读者的艺术享受,首先就是这一古雅闲淡的风格美。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曾称赞这首诗“清幽不减摩诘,皆五绝中之正法眼藏也”。它不以强烈的语言打动读者,只是从容下笔,淡淡着墨,而语浅情深,言简意长,使人感到韵味悠永,玩绎不尽。

如果就构思和写法而言,这首诗还另有其值得拈出之处。它是一首怀人诗。前半部分写诗人自己,即怀念友人之人;后半部分写正在临平山学道的丘丹,即诗人所怀念之人。首句“怀君属秋夜”,点明季节是秋天,时间是夜晚,而这“秋夜”之景与“怀君”之情,正是彼此衬映的。次句“散步咏凉天”,承接自然,全不着力,而紧扣上句。“散步”是与“怀君”相照应的:“凉天”是与“秋夜”相绾合的。这两句都是写实,写出了作者因怀人而在凉秋之夜徘徊沉吟的情景。接下来,作者不顺情抒写,就景描述,而把诗思飞驰到了远方,在三、四两句中,想象所怀念之人在此时、彼地的状况。而这三、四两句又是紧扣一、二两句的。第三句“山空松子落”,遥承“秋夜”、“凉天”,是从眼前的凉秋之夜,推想临平山中今夜的秋色。第四句“幽人应未眠”,则遥承“怀君”、“散步”,是从自己正在怀念远人、徘徊不寐,推想对方应也未眠。这两句出于想象,既是从前两句生发,而又是前两句诗情的深化。从整首诗看,作者运用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使眼前景与意中景同时并列,使怀人之人与所怀之人两地相连,进而表达了异地相思的深情。

3 描写愁闷的诗句

长乐坡送人赋得愁字 唐白居易 行人南北分征路,流水东西接御沟。

终日坡前恨离别,谩名长乐是长愁。 其一愁 唐曹邺 远梦如水急,白发如草新。

归期待春至,春至还送人。 其二愁 唐曹邺 涧草短短青,山月朗朗明。

此夜目不掩,屋头乌啼声。 其三愁 唐曹邺 别家鬓未生,到城鬓似发。

朝朝临川望,灞水不入越。 江上愁思二首 唐陈羽 江上翁开门,开门向衰草。

只知愁子孙,不觉生涯老。 江上草茎枯,茎枯叶复焦。

那堪芳意尽,夜夜没寒潮。 边愁 唐崔湜 九月蓬根断,三边草叶腓。

风尘马变色,霜雪剑生衣。 客思愁阴晚,边书驿骑归。

殷勤凤楼上,还袂及春晖。 愁 唐杜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 十年戎马暗万国,异域宾客老孤城。

渭水秦山得见否,人经罢病虎纵横。 愁坐 唐杜甫 高斋常见野,愁坐更临门。

十月山寒重,孤城月水昏。 葭萌氐种迥,左担犬戎存。

终日忧奔走,归期未敢论。 愁 唐杜牧 聚散竟无形,回肠自结成。

古今留不得,离别又潜生。 降虏将军思,穷秋远客情。

何人更憔悴,落第泣秦京? 遣愁 唐杜甫 养拙蓬为户,茫茫何所开。 江通神女馆,地隔望乡台。

渐惜容颜老,无由弟妹来。 兵戈与人事,回首一悲哀。

春愁 唐韩琮 金乌长飞玉兔走,青鬓长青古无有。 秦娥十六语如弦,未解贪花惜杨柳。

吴鱼岭雁无消息,水誓兰情别来久。 劝君年少莫游春,暖风迟日浓于酒。

长沙紫极宫雨夜愁坐 唐李群玉 独坐高斋寒拥衾,洞宫台殿窅沉沉。 春灯含思静相伴,夜雨滴愁更向深。

穷达未知他日事,是非皆到此时心。 羁栖摧剪平生志,抱膝时为梁甫吟。

独愁 唐李崇嗣 闻道成都酒,无钱亦可求。 不知将几斗,销得此来愁。

客愁二首 唐李群玉 客愁看柳色,日日逐春深。 荡漾春风起,谁知历乱心。

客愁看柳色,日日逐春长。 凭送湘流水,绵绵入帝乡。

愁诗 唐李廷璧 到来难遣去难留,著骨黏心万事休。 潘岳愁丝生鬓里,婕妤悲色上眉头。

长途诗尽空骑马,远雁声初独倚楼。 更有相思不相见,酒醒灯背月如钩。

对雨愁闷,寄钱大郎中 唐刘湾 积雨细纷纷,饥寒命不分。 揽衣愁见肘,窥镜觅从文。

九陌成泥海,千山尽湿云。 龙钟驱款段,到处倍思君。

春愁 唐孟郊 春物与愁客,遇时各有违。 故花辞新枝,新泪落故衣。

日暮两寂寞,飘然亦同归。 独愁 唐孟郊 前日远别离,昨日生白发。

欲知万里情,晓卧半床月。 常恐百虫鸣,使我芳草歇。

夜愁曲 唐施肩吾 歌者歌未绝,愁人愁转增。 空把琅玕枝,强挑无心灯。

愁 唐韦庄 避愁愁又至,愁至事难忘。 夜坐心中火,朝为鬓上霜。

不经公子梦,偏入旅人肠。 借问高轩客,何乡是醉乡? 春愁 唐韦庄 寓思本多伤,逢春恨更长。

露沾湘竹泪,花堕越梅妆。 睡怯交加梦,闲倾潋滟觞。

后庭人不到,斜月上松篁。 春愁 唐韦庄 自有春愁正断魂,不堪芳草思王孙。

落花寂寂黄昏雨,深院无人独倚门。 黄州暮愁 唐项斯 凌澌冲泪眼,重叠自西来。

即夜寒应合,非春暖不开。 岂无登陆计,宜弃济川材。

愿寄浮天外,高风万里回。 愁 唐徐夤 夜长偏觉漏声迟,往往随歌惨翠眉。

黄叶落催砧杵日,子规啼破梦魂时。 明妃去泣千行泪,蔡琰归梳两鬓丝。

四皓入山招不得,无家归客最堪欺。 遣愁 唐雍陶 抛掷泥中一听沈,不能三叹引愁深。

莫言客子无愁易,须识愁多暗损心。 愁思 唐鱼玄机 落叶纷纷暮雨和,朱丝独抚自清歌。

放情休恨无心友,养性空抛苦海波。 长者车音门外有,道家书卷枕前多。

布衣终作云霄客,绿水青山时一过。 江陵愁望寄子安 唐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柳宗元

(773~819)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但其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政绩卓著。十四年十一月逝于任所。被贬期间,南方人士颇有向他求学问业者。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推崇先秦两汉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经典及《庄子》、《老子》、《离骚》、《史记》等学习借鉴,博观约取,以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比兴”和陈子昂提倡“兴寄”的传统。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关于讽喻诗的主张一致。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其骈文有近百篇,不脱唐骈文习气,但也有像《南霁云睢阳庙碑》那样的佳作。古文大致为五类。

论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天说》为哲学论文代表作。《封建论》、《断刑论》为长篇和中篇政论代表作。《晋文公问守原议》、《桐叶封弟辩》、《伊尹五就桀赞》等为短篇政论代表。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也受佛教影响,尤是政治失意时,往往向佛教寻找精神上的解脱。

寓言: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传统,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传》、《罴说》等篇。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

传记:继承了《史记》、《汉书》传统,又有所创新。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状》、《梓人传》、《河间传》、《捕蛇者说》等。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如《宋清传》、《种树郭橐驼传》。

山水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

骚赋:独具特色。《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等,均用《离骚》、《九章》体式。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伤,或寓言寄讽,幽思苦语,深得屈骚精髓。《天对》、《晋问》两巨篇,则为另一种类型,形式仿照《天问》、《七发》,造语奇特深奥。此外,柳集中也有不少有关佛教的碑、铭、记、序、诗歌等作品,对禅宗、天台宗、律宗等学说有所涉及。柳诗现存140多首,均为贬谪后所作。前人把他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其部分五古思想内容近于陶渊明诗,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另外一些五古则受谢灵运影响,造语精妙,间杂玄理,连制题也学谢诗。但柳诗能于清丽中蕴藏幽怨,同中有异。另外,柳诗还有以慷慨悲健见长的律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唐代七律名篇,绝句《江雪》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

刘禹锡始编柳集《河东先生集》。宋代注本较多,韩醇《诂训柳先生文集》为现存柳集最早本子。明蒋之翘辑注有《柳河东集》。事迹见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文安礼《柳先生年谱》。

柳宗元生平简介、文学主张及传闻趣事

(773~819)

生平简介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但其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政绩卓著。十四年十一月逝于任所。被贬期间,南方人士颇有向他求学问业者。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推崇先秦两汉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经典及《庄子》、《老子》、《离骚》、《史记》等学习借鉴,博观约取,以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比兴”和陈子昂提倡“兴寄”的传统。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关于讽喻诗的主张一致。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

详细介绍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家与薛、裴两家被并称为“河东三著姓”。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入唐后,柳家与李氏皇族关系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时居官尚书省的就达22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间,柳家屡受武则天的打击迫害。到柳宗元出生时,其家族已衰落,从皇亲国戚的特权地位跌入一般官僚地主阶层之中。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县令一类小官。其父柳镇,官秩一直很低。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说,柳氏到他这一代,已经“五、六从以来,无为朝士者”。安史之乱,使柳家又受到一次巨大冲击。战乱中,柳镇送母亲入王屋山避难,自己携着一家汇入逃亡人流,逃到吴地。在南方,一度生计艰难,有时竟薪米无着。柳宗元的母亲为了供养子女,常常自己挨饿。柳宗元正出生于“安史之乱”后,他的幼年便是在穷困艰难中度过的。柳宗元九岁时,又一次大规模的割据战争--建中之乱爆发,使柳宗元一家再一次饱尝战乱之苦。柳宗元成长于动乱年代,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对人民遭受的苦难有一定的了解,对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认识,这对他以后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建树不无影响。

  贞元九年(793年)春,20岁的柳宗元考中进土,同时中进土的还有他的好友刘禹锡。贞元十二年(796年)柳宗元任秘书省校书郎,算是步入官场,这一年,与杨凭之女在长安结婚,两年后

柳宗元(773~819)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生平 柳宗元一生经历大致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青少年时期。柳宗元父辈已定居长安(今陕西西安),有田宅,多藏书。父柳镇,官至侍御史,守正疾恶。柳宗元自幼受母卢氏教育,4岁能读古赋14篇。少年时曾随父去过安徽、湖北、江西、湖南等地。13岁写《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早有"奇名"。但他早年为文,主要是为考进士作准备,故"以辞为工",以"务采色,夸声音"为能(《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又曾自称:"始仆之志学也,甚自尊大,颇慕古之大有为者。"(《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可见他是胸怀大志的。

第二阶段,在朝做官时期。贞元九年 (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调为蓝田县尉。不久,回朝任监察御史里行,与韩愈、刘禹锡为同官,并与刘禹锡一起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贞元二十一年正月,顺宗即位,王叔文集团当政,柳宗元被擢为礼部员外郎,协同王叔文诸人,在半年内推行了一系列进步措施,由是为宦官、藩镇、保守官僚所反对。同年八月,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即宪宗,改元永贞。九月,王叔文集团遭到迫害。柳宗元初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亦同时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

第三阶段,贬谪远州时期。永贞元年冬,柳宗元到达永州贬所。在永州九年,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疾苦,游览本州山水名胜,写下不少诗文名篇。"永州八记"、《三戒》、《段太尉逸事状》、《贞符》、《非国语》、《天说》、《天对》、《捕蛇者说》等均为此时所作。元和十年 (815)春,奉召至京师。三月,又外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六月至任所,官虽稍升,而地更僻远。他在这里兴利除弊,修整州容,发展生产,兴办学校,释放奴婢,政绩卓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病殁。当地居民哀悼他,在罗池地方建庙纪念。现在柳州市柳侯公园内,还有柳宗元衣冠墓。贬谪永、柳二州,虽然在政治上失意,却使他在文学上获得了巨大成就。南方人士多有向他求学问业者,扩大了他在文坛上的影响。

文学主张 柳宗元的文学主张,与他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有密切关系。他的哲学思想,继承了王充元气自然论的传统,并利用当时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予以丰富,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他在《天说》、《天对》、《非国语》、《断刑论》等作品中,认为宇宙是无限性的,宇宙的本元是"元气",不存在造物之神;物质世界的变化是由于阴阳二气的运动,人事祸福、社会治乱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没有赏罚关系。他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在《封建论》中,他认为郡县制之胜于封建诸侯制,是因为它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他肯定郡县制,主要是为了反对世袭特权,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封建国家的统一。他又在《晋文公问守原议》中反对宦官干政;在《送宁国范明府诗序》、

《送薛存义序》中提出官吏"盖民之役而非以役民";在《兴州江运记》、《非国语·不藉》中主张重视农战。这些进步思想,都具有现实意义。但唐代是佛教哲学泛滥的时代,柳宗元自称"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送巽上人序》),认为"法之至莫尚乎般若,经之大莫极乎《涅□》。世上士将欲由是以入者,非取乎经论,则悖矣"(《送琛上人南游序》)。在政治上失意时,他更进一步向佛教寻找精神上的解脱。文集中有关佛教的碑、铭、记、序、诗歌等作品,占有一定的比重,对唐代盛行的禅宗、天台宗、律宗等学说都有所涉及,对佛家的唯心主义立场表示同意。虽然他也认为"髡而缁,无夫妇父子,不为耕农蚕桑,而活乎人,若是,虽吾亦不乐也"(《送僧浩初序》),但反对像韩愈那样辟排佛教,以为那是"忿其外而遗其中,是知石而不知蕴玉也"(同前)。他说"吾之所取者,与《易》、《论语》合,虽圣人复生,不可得而斥也"(同前)。所反对的仅仅是"去孝以为达,遗情以贵虚"(《送元□师序》)一类的僧徒,他从"儒以礼立仁义"的观点看待佛教的"律",说"儒以礼行,觉以律兴"(《南岳大明寺律和尚碑》)。这就削弱了他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因素。

柳宗元的哲学、政治思想也影响到他的文学主张。散文理论方面,第一,他与韩愈同时倡导古文,同样重视文的内容,强调道与文的主次关系,主张"文者以明道"(《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但对于"道"的内容,却不同于韩愈的只谈仁义。他认为"道之及,及乎物而已耳"(《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意欲施之事实,以辅时及物为道"(《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以生人(民)为己任","以伯(霸)济天下","凡君子为道,舍是宜无以为大者也"(《与杨诲之第二书》),认为"道"应该使国家强盛、对人民生活有利,应该切实可行,注重实际。由此出发,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主张文须"有益于世"(《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文之用,辞令褒贬,导扬讽谕而已"(《杨评事文集后序》),强调了作品对现实所起的作用。第二,他也很重视艺术形式的作用。一方面,他反对内容不合于道而片面追求形式华美的作品,说"今世因贵辞而矜书,粉泽以为工,遒密以为能,不亦外乎"(《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夫为一书,务富文采,不顾事实,而益之以诬怪,张之以阔诞,以炳然诱后生,而终之以辟,是犹用文锦覆陷井也"(《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另一方面,他对忽视艺术形式的偏向也有所批判,说"言而不文则泥"(《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虽其言鄙野足以备于用,然而阙其文采,固不足竦动时听,夸示后学,立言而朽,君子不由也"(《杨评事文集后序》)。好的内容必须辅以好的形式,具有艺术感染力,才是完美的作品。第三,他认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不能出以"轻心"、"怠心"、"昏气"、"矜气",以避免文章的"剽"、"驰"、"杂"、"骄"等弊病(《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他强调"大都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指出了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第四,他推崇先秦两汉之文,提出要向儒家经典、《庄子》、《老子》、《离骚》、《史记》等学习借鉴,博观约取,以为我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同时又不能堕于"荣古虐今"(《与友人论为文书》)。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比兴"和陈子昂提倡"兴寄"的诗论传统,并和同时代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关于讽谕诗的主张相一致。他说:"导扬讽谕,本乎比兴者也"(《杨评事文集后序》),"仆尝病兴寄之作□郁于世,辞有枝叶,荡而成风,益用慨然"(《答贡士沈起书》)。同时,他又接受了司马迁的说法:"《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史记·太史公自序》)他认为"君子遭世之理,则呻呼踊跃以求知于世,而遁隐之志息焉。于是感激愤悱,思奋其志略以效于当世,以形于文字,伸于歌咏,是有其具而未得行其道者之为之也"(《娄二十四秀才花下对酒唱和诗序》)。这和韩愈"不平则鸣"之说相近。但他所说感激愤悱,是志在用世而不得行其道者之所为,这种有关创作动力的论点,较之韩愈所谓"穷苦之言易好"(《荆潭唱和诗序》)、"自鸣其不幸"(《送孟东野序》)等侧重个人穷困、不谈用世行道的论点,意义的广狭有所不同。柳宗元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

文学创作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作品,包括诗文两部分。文的成就大于诗。

柳宗元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近百篇为骈文,不脱唐骈文的习气,但也有像《唐故特进赠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大都督南府君睢阳庙碑》那样的佳篇。古文部分,大致可分为论说、寓言、传记、山水游记、骚赋五类,很多是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的作品,特别是在贬谪南方深入接触社会以后所作。

论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章,以及议论为主的杂文。其特点是笔锋犀利,论证精确。《天说》为哲学论文的代表作。《封建论》、《断刑论》等为长篇和中篇政论的代表作。《晋文公问守原议》、《桐叶封弟辨》、《伊尹五就桀赞》等为短篇政论的代表作。特别是《封建论》,洋洋大篇,林纾称它为"古今至文,直与《过秦》抗席"(《韩柳文研究法》)。

寓言继承《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的传统,并有新的发展。他的寓言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实,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以寄寓哲理或表达政治见解。代表作《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合组成的《三戒》,通过麋、驴、鼠三种物态的描绘,反映现实,形象生动,语言犀利,篇幅虽短,而波澜起伏。《□□传》、《罴说》等篇嘲弄贪婪无厌、虚声惑众的人,同样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

传记文继承《史记》、《汉书》的传统而有所创新。一种是写英勇正直的上层人物的,如《段太尉逸事状》,刻画了段秀实勇于与强暴者斗争和真切关心人民疾苦的动人形象,又描写了骄兵悍卒的无赖形态和虐民罪行,文章写得生气勃勃,向来与韩愈《张中丞传后序》并称。又一种是写下层被压迫人物的,如《梓人传》、《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宋清传》、《捕蛇者说》等,以进步的政治立场和深厚的同情心,反映和歌颂了这些人物的才能、遭遇、高尚品格、抗暴精神,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有夸张有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桐城派古文家以为《宋清传》等"未免小说气"(吴德旋《初月楼古文绪论》),恰恰道出了柳宗元传记文的特点。柳宗元在《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中说:"俳又非圣人之所弃",正说明他对小说有比较正确的认识。这类作品,便是他这一主张的实践。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文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这些游记,均写于贬谪永州以后,而永州之作更胜于柳州之作。著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即其典范。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柳宗元的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由于对客观景物观察深刻,又经过惨淡经营,因而能够准确地反映对象,并且在艺术思维过程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除了这种借景抒愤的特色外,游记中还有一种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他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寄托,如所谓"清冷之状与目谋,□□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钴□潭西小丘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始得西山宴游记》),"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等,都体现了这种境界。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文笔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有的是"纷红骇绿"(《袁家渴记》),有的是"萦青缭白"(《始得西山宴游记》)。写丘石之状,或如"牛马之饮于溪",或如"熊罴之登于山"(《钴□潭西小丘记》);绘溪水之形,或则"舟行若穷,忽又无际"(《袁家渴记》),或则鱼"皆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都能用精巧的语言艺术地再现自然之美。后人写游记者,往往奉为楷模。

骚赋也是柳文中具有特色的部分。屈原的骚体,在东汉以后,徒具形式,精神全失。柳宗元在政治斗争中失败,长期贬谪,悲愤激情,有与屈原相通之处。《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吊屈原文》、《骂尸虫文》、《宥蝮蛇文》、《憎王孙文》等篇,都是用《离骚》、《九章》的体式,或直接抒情,或借古自伤,或寓言寄讽,幽思苦语,确如严羽所说:"唐人惟柳子厚深得骚学,退之、李观皆所不及。"(《沧浪诗话·诗评》)《天对》和《晋问》两巨篇,形式仿照《天问》、《七发》,为另一种类型。前一篇不少地方用唯物观点回答了《天问》所提出的问题,涉及到宇宙和人事各方面。后一篇用问答的形式,夸张晋地山河的险固,兵甲的坚利,物产的丰盛,归结到唐尧政治清明的主旨。两篇造语奇特,但也有奥僻难解之处。

诗歌的数量较少,只存 140多首,都是贬谪以后所作。前人评论柳诗,大多以为是继承陶渊明传统,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这主要是指其五古《首春逢耕者》、《溪居》、《饮酒》、《读书》、《感遇》、《咏史》、《咏三良》、《咏荆轲》等篇,思想内容与陶诗相近,语言也较为朴素,如杨万里所说;"五言古诗句雅淡而味深长者,陶渊明、柳子厚也。"(《诚斋诗话》)但他还有另外一些五古如《初秋夜坐赠吴武陵》、《晨诣超师院读禅经》、《界围岩水帘》、《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登蒲州石矶望横江口潭岛深迥斜对香零山》、《南涧中题》、《与崔策登西山》等,却是学谢灵运的,造语精妙,间杂玄理,连制题也学谢灵运,因此元好问又以为"柳子厚晋之谢灵运"(《论诗三十首》之四自注)。但谢、柳二人生活遭遇不同,思想个性不同,柳诗于清丽之中蕴藏幽怨,同中也就有异。除了继承陶、谢二家传统之外,柳诗还有以慷慨悲健风格擅场的,五古如《哭吕衡州》、《哭连州凌员外司马》伤悼永贞政变时的同道者、同贬者,《韦道安》歌颂侠义行为;七古如《行路难》、《古东门行》、《笼鹰词》、《寄韦珩》,或咏叹志士仁人,或揭露豪强罪恶,或声讨藩镇叛乱,或描写艰险生活,现实性都较强。《唐铙歌鼓吹曲》12篇,热烈歌颂唐王朝初期反对突厥、吐谷浑贵族军事集团侵扰的业绩,体现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思想,形象瑰伟,语句奇警,气壮山河,声裂金石。律诗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唐人七律中的名篇,《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岭南江行》、《柳州峒氓》、《别舍弟宗一》诸篇,通过对南方奇异风物习俗的描绘,抒写贬谪生活中的哀怨之情,在唐律中独具一境界。绝句如《江雪》、《长沙驿前南楼感旧》、《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离觞不醉至驿却寄相送诸公》、《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等篇,写景抒情,或幽峭奇辟,或韵致悠扬,在唐人绝句中不可多得。可见柳诗丰富多采,不拘一格。

有关柳宗元及其作品的评价,旧时大多数人由于对王叔文集团缺乏正确认识,往往肯定其作品而贬抑其人。韩愈赞扬他的作品为"玉佩琼琚,大放厥词"(《祭柳子厚文》),"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迁),崔(瑗)、蔡(邕)不足多也"(刘禹锡《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纪》引),认为他遭受贬谪以后能够"自持其身",但对他参加王叔文集团则认为是"不自贵重顾藉"(《柳子厚墓志铭》)。后来评论家从刘□、宋祁、欧阳修、王安石、苏轼一直到清代的张伯行、林纾都持这种论调。首先为柳宗元昭雪的是范仲淹,不仅称其述作"礼意精密,涉道非浅",亦称其人为"非常之士";认为王叔文诸人谋国意忠,"《唐书》芜驳,因其成败而书之,无所裁正"(《述梦诗序》)。后来严有翼、李贽、王夫之、王鸣盛一直到近人章士钊也都为之辨证。对于柳文,评论家在肯定其成就的前提下,往往以韩、柳对比,有的认为柳不如韩,有的认为韩不如柳。如宋祁谓"柳州为文,或取前人陈语用之,不及韩吏部卓然不丐于古,而一出于己"(《笔记》)。方苞在《书柳文后》、《答程夔州书》、《古文约选序例》等文中,极端扬韩抑柳。晏殊、严羽,焦循、刘熙载、陈衍则扬柳抑韩。焦循誉柳为"唐、宋以来,一人而已"(阮元《通儒扬州焦循传》)。陈衍认为"柳之不易及者有数端:出笔遣词,无丝毫俗气,一也;结构成自己面目,二也;天资高,识见颇不犹人,三也;根据具,言人所不敢言,四也;记诵优,用字不从抄撮涂抹来,五也。此五者颇为昌黎所短"(《石遗室论文》)。章士钊《柳文指要》则极端扬柳抑韩。但诸家论柳文,除章士钊外,不论是扬是抑,偏重论文章形式的居多。偶有涉及文中思想的,如刘禹锡、王伯思肯定无神论,苏轼、何焯等则相反。对于柳诗,评论家也有不同看法。苏轼称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评韩柳诗》),"发纤□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书黄子思诗集后》),是就柳诗近于陶、韦风格的一部分而予以肯定的。有的则过分推崇为"妙绝古今"(《王直方诗话》),"清词丽句,不可悉数,名与日月争光"(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诗之圣也"(袁宏道《与李龙湖》)。而持扬柳抑韩论的,又谓其"古律诗精妙,韩不及也。当举世为元和体,韩犹未免谐俗,而子厚独能为一家之言,岂非豪杰之士"(刘克庄《后村诗话》)。相反,持扬韩抑柳论的,则或谓其"边幅太狭,不及韩之瑰伟"(许印芳《诗法萃编》),或谓其"近体卑凡,尤不足道"(王世贞《艺苑卮言》)。

本集和版本 柳宗元的集子,为刘禹锡所编,题《河东先生集》,宋初穆修始为刊行。《四库全书》所收宋韩醇《诂训柳先生文集》45卷、外集 2卷、新编外集 1卷,为现存柳集最早的本子。宋童宗说音注、张敦颐音辨、潘纬音义的《增广注释音辨唐柳先生集》43卷、别集 2卷、外集2卷、附录1卷,有《四部丛刊》影元刊本,为现行影印本之最早者。宋童宗说注《新刊增广百家详补注唐柳先生文集》45卷,宋建州刻本,现藏北京图书馆。宋魏怀忠编注《五百家注音辨柳先生文集》21卷、外集2卷、新编外集1卷、《龙城录》2卷、附录8卷,有《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影印文渊阁本。宋廖莹中编注《河东先生集》45卷、外集 2卷、补遗、附录等,为宋人注本中最后的一种,有□隐庐影印宋刻世□堂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曾据以排印,上海人民出版社有重印本。明蒋之翘辑注《柳河东集》45卷、外集 5卷、遗文、附录等,虽采辑旧注,中多蒋氏自注的部分;有明三径藏书刻本、《四部备要》排印本。

柳宗元生平事迹,参见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文安礼《柳先生年谱》(载五百家注柳集卷首,别有《粤雅堂丛书》本)。今人著作,施子瑜《柳宗元年谱》(载《武汉大学学报》1957年第一期,有湖北人民出版社本),山西师范学院中文系《柳宗元年谱初稿》(载《山西师院》1974年第3期),可供参考。关于柳宗元的研究论著,章士钊《柳文指要》,取材详博,为论柳著作的巨帙,但其中多扬柳抑韩之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81602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0
下一篇2023-09-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