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 茶道全书.epub,有这个书籍的百度网盘资源吗?

我需要 茶道全书.epub,有这个书籍的百度网盘资源吗?,第1张

我这里有这个资源,可以在这里查看

https://panbaiducom/s/15w6WpahtOsDdAf2f0IFx9gpwd=1234    

茶道全书》是2020年2月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时尚生活工作室。本书是为刚接触茶的新手准备的茶知识百科。内容包含名茶起源与发展,茶的营养价值与保健功效,如何专业地泡茶、鉴茶、赏茶、品茶。本书雅俗共赏,示范的操作步骤简单易学,运用大量精美的和通俗易懂的文字,把读者代入茶艺的世界,让读者对茶有一个完整清晰的了解,使读者深刻地理解和体会中国的茶文化。

君子一词自孔子赋予它道义以来,就成为了高尚人格道德品行兼好的人代称。而茶道中也有六君子之称。

  茶道六君子指的是:茶匙、茶针、茶漏、茶夹、茶则、茶筒。这六样被茶叶兴趣者称为茶道六君子。

  1)茶筒:盛放茶艺用品的器皿茶器筒。

  2)茶匙:又称「茶勺 」形状像汤匙所以称茶匙,为盛茶入壶之用具。

  3)茶漏:茶漏则于置茶时放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掉落壶外。

  4)茶则:又称茶拨,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过的茶, 壶内茶叶,茶叶冲泡过后,往往会紧紧塞满茶壶,加上一般茶壶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叶既不方便也不卫生,故皆使用茶则。也可配合茶匙,拨弄茶叶进入茶壶使用,故名茶拨。

  点击查看幻灯模式

  5)茶夹:又称「茶铲」茶夹功用与茶则相同,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也常有人拿它来挟着茶杯洗杯,防烫又卫生。

  点击查看幻灯模式

  6)茶针(茶通): 茶针的功用是疏通茶壶的内网(蜂巢),以保持水流畅通当壶嘴被茶叶堵住时用来疏浚,或放入茶叶后把茶叶拨匀,碎茶在底,整茶在上。

  点击查看幻灯模式

  茶道六君子材质通常为竹木,竹制品气质清雅,木制品质感纯然,与茶香墨香相得益彰。

  其他茶道配件:茶盘、茶席、茶巾、茶宠、茶垫、养壶笔。

  点击查看幻灯模式

  茶盘:用来盛茶杯的。茶盘四字诀:宽、平、浅、白。

  点击查看幻灯模式

  茶席:也称本席、茶席或者只称席。内设壁龛、地炉。地炉的位置决定室内席子的铺放方式。

  茶巾:主要功用是干壶,于酌茶之前将茶壶或茶海底部衔留的杂水擦干,亦可擦拭滴落桌面之茶水。

  点击查看幻灯模式

  茶宠:茶人之宠物。顾名思义就是茶水滋养的宠物或是饮茶品茗时把玩之物,多为紫砂或澄泥烧制的陶质工艺品,也有一些瓷质或石质。

  点击查看幻灯模式

  茶垫:指茶席整体或者局部物件摆下的铺垫物,是铺垫茶席之下布艺类和其他质地物的统称。

  点击查看幻灯模式

  养壶笔:用来清洗茶壶的。笔杆则多用牛角、木、竹等材质制成。最常见的为木质养壶笔。

  了解茶道的人都会有对自己人生的感悟,那茶道人生有什么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茶道人生大全,希望对您有用。

茶道人生

茶道人生1 茶道人生2 茶道人生3 茶道人生4 茶道的历史

 一 、[唐宋]时期──煎茶道

 煎茶法不知起于何时,陆羽《茶经》始有详细记载。《茶经》初稿成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又经修订,于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定稿。《茶经》问世,标志着中国茶道的诞生。其后,斐汶撰《茶述》,张又新撰《煎茶水记》,温诞筠撰《采茶录》,皎然、卢仝作茶歌,推波助澜,使中国煎茶道日益成熟。

 (一) 煎茶道茶艺

 煎茶道茶艺有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

 1备器

 《茶经》"四之器"章列茶器二十四事,即风炉(含灰承)、[上竹下吕]、炭挝、火[上竹下夹]、[钅复]、交床、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竹[上竹下夹]、鹾簋揭、碗、熟、盂、畚、札、涤方、滓方、巾、具列,另有的统贮茶器的都篮。

 2选水

 《茶经》"五之煮"云:"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陆羽晚年撰《水品》(一说《泉品》)一书。张又新于公元825元年前后撰《煎茶水记》,书中引刘件刍评判天下之水等,陆羽评判天下之水二十等。讲究水品,是中国茶道的特点。

 3取火

 《茶经》"五之煮"云:"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其炭曾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温诞筠撰于公元860年前后的《采茶录》"辨"条载:"李约,[氵开]公子也。一生不近粉黛,性辨茶。尝日:'茶须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之有焰者,当使汤无妄沸,庶可养茶。

 4候汤

 《茶经》"五之煮"云:"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候汤是煎茶的关键。

 5习茶

 习茶包括藏茶、炙茶、碾茶、罗茶、煎茶、酌茶、品茶等。 撰于八世纪末的《封氏闻见记》卷六 饮茶 条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元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量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聊宜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饮茶者,李公请为之。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常伯熊,生平 事迹 不祥,约为陆羽同时人。他对《茶经》进行了润色,娴熟茶艺,是煎茶道的开拓者之一。

 陆羽、常伯熊而外,皎然、斐汶、张又新、刘禹锡、白居易、李约、卢仝、钱起、杜牧、温道筠、皮日休、陆伟蒙、齐等人对煎茶道茶艺均有贡献。

 (二) 茶礼

 《茶经》"五之煮"云:"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已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一次煎茶少则三碗,多不过五碗。客人五位,则行三碗茶,客人七位,则行五碗茶,缺两碗,则以最先舀出的"隽永"来补。若客四人,行三碗,客六人,行大碗,所缺一碗以"隽永"补。若八人以上则两炉,三炉同时煮,再以人数多少来确定酌分碗数。

 (三)茶境

 《茶经"九之略"章有"若松间石上可坐","若瞰泉临涧","若援[上艹下三个田字]跻岩,引[纟亘]入洞",则饮茶活动可在松间石上,泉边涧侧,甚至山洞中。"十之图"章又载:"用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隅。则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目击而存,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室内饮茶,则在四壁陈挂写有《茶经》内容的挂轴,开后世悬挂书画条幅的先河。

 吕温《三月三日花宴》序云:"三月三日,上已禊饮之日,诸子议以茶酌而代焉。乃拨花砌,爰诞阴,清风逐人,日色留兴。卧借青霭,坐攀花枝,闻莺近席羽未飞,红蕊拂衣而不散。……"莺飞花拂,清风丽日,环境清幽。

 钱起《与赵莒茶宴》诗云:"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习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翠竹摇曳,树影横斜,环境清雅。

 [唐代]茶道,对环境的选择重在自然,多选在林间石上、泉边溪畔、竹树之下清静、幽雅的自然环境中。或在道观僧寮、书院会馆、厅堂书斋,四壁常悬挂条幅。

 (四)修道

 《茶经》"一之源"载:"茶之为物,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饮茶利于"精行俭德",使人强身健体。

 《茶经》"四之器",其风炉的设计就应用了儒家的《易经》的"八卦"和阴阳家的"五行"思想。风炉上铸有"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的字样。[钅复]的设计为:"方其耳,以正令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正令、务远、守中,反映了儒家的"中正"的思想。

 《茶经》不仅阐发饮茶的养生功用,已将饮茶提升到精神 文化 层次,旨在培养俭德、正令、务远、守中。

 诗僧皎然,年长陆羽,与陆羽结成忘年交。皎然精于茶道,作茶诗二十多首。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有:"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熟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首标"茶道",在茶文化史上功并陆羽。他认为饮茶不仅能涤昏、清神、更是修道的门径,三饮便可得道全真。

 玉川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问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文字五千卷",是指老子五千言《道德经》。三碗茶,唯存道德,此与皎然"三饮便得道"义同。四碗茶,是非恩怨烟消云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羽化登仙。"七碗茶"流传千古,卢仝也因此与陆羽齐名。

 钱起《与赵莒茶宴》诗写主客相对饮茶,言忘而道存,洗尽尘心,远胜炼丹服药。

 斐汶《茶述》记:"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效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茶,性清味淡,涤烦致和,和而不同,品格独高。

 中唐以降,已经认识到茶的清、淡的品性和涤烦、致和、全真的功用。饮茶能使人养生、怡情、修性、得道,甚至能羽化登仙。陆羽《茶经》,斐汶《茶述》,皎然"三饮",卢仝"七碗",高扬茶道精神,把饮茶从目常物质生活提升到精神文化层次。

 综上所述,八世纪下半叶,值中唐时期,煎茶茶艺完备,以茶修道思想确立,注重对饮茶环境的具备初步的饮茶礼仪,这标志着中国茶道的正式形成。陆羽不仅是煎茶道的创始人,也是中国茶道的奠基人。煎茶道是中国最先形成的茶道形式,鼎盛于中、晚唐、经[五代]、[北宋],至[南宋]而亡,历时约五百年。

 二、 宋明时期──点茶道

 点茶法约始于唐末,从[五代]到[北宋],越来越盛行。十一世纪中叶,蔡襄著《茶录》二篇,上篇论茶,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①盏、点茶,下篇论茶器、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蔡襄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同时又是文学家、茶叶专家、荔枝专家、其《茶录》奠定了点茶茶艺的基础。

 十二世纪初,宋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二十篇: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缶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包焙。赵佶是杰出的艺术家,书画、诗文皆佳,且精于茶道。点茶道蕴酿于唐末[五代],至[北宋]后期而成熟。

 ①:左旁"火";右旁:上三个"力",下"月"。

 (一)点茶道茶艺

 点茶道茶艺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

 1备器

 《茶录》、《茶论》、《茶谱》等书对点茶用器都有记录。宋元之际的审安老人作《茶具图赞》,对点茶道主要的十二件茶器列出名、字、号,并附图及赞。归纳起来点茶道的主要茶器有:茶炉、汤瓶、砧椎、茶钤、茶碾、茶磨、茶罗、茶匙、茶筅、茶盏等。

 2选水

 [宋代]选水承继唐人观点,以山不上、江水中、井水下。但《大观茶论》"水"篇却认为"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古人品水,虽日中泠、惠山为上,然人相去之远近,似不常得,但当取山泉之清洁者。其次,则井水之常汲者为可用。若江河之水,则鱼鳖之腥、泥泞之汗,虽轻甘无取。"宋徽宗主张水以清轻甘活好,以山水、井水为用,反对用江河水。

 3取火

 [宋代]取火基本同于唐人

 4候汤

 蔡襄《茶录》"候汤"条载:"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日候汤最难。"蔡襄认为蟹眼汤已是过熟,且煮水用汤瓶,气泡难辨,故候汤最难。赵佶《大观茶论》"水"条记:"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绎进跃为度,过老则以少新水投之,就火顷刻而后用。"赵佶认为水烧至鱼目蟹眼连绎进跃为度。蔡襄认为蟹眼已过熟,而赵佶认为鱼目蟹眼连绎进跃为度。汤的老嫩视茶而论,茶嫩则以蔡说为是,茶老则以赵说为是。

 5习茶

 点茶道习茶程序主要有:藏茶、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罗茶、①盏、点茶(调膏、击拂)、品茶等。

 蔡襄、赵佶、朱权、钱椿年、顾元庆、屠隆、张谦德而外,丁谓、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林通、苏轼、黄诞坚、陆游等人对点茶艺都有所贡献。苏轼的《叶嘉传》,明写人,暗写茶,文中暗含点茶法。

 (二)茶礼

 朱权《茶谱》载:"童子捧献于前,主起举瓯奉客日:为君以泻清臆。客起接,举瓯日:非此不足以破孤闷。乃复坐。饮毕,童子接瓯而退。话久情长,礼陈再三。"朱权点茶道注重主、客间的端、接、饮、叙礼仪,且礼陈再三,颇为严肃。

 (三)茶境

 点茶道对饮茶环境的选择与煎茶道相同,大致要求自然、幽静、清静。令诗有"果肯同尝竹林下",苏轼诗有"一瓯林下记相逢",陆游诗有"自挈风炉竹下来","旋置风炉清樾下。"朱权《茶谱》则记:"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牖。

 (四)修道

 《大观茶论》载:"至若茶之有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则百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之。""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茶,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士庶率以薰陶德化。

 审安老人作《茶具图赞》列"茶具十二先生姓名字号",附图及赞语。以朝迕职官命名茶县,赋予了茶具的文化内涵,而赞语更反映出儒、道两家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之理。木侍制《砧椎》赞有"上应列宿,万民以济,禀性刚直。"金法槽(茶碾)赞有"柔亦不茹,刚亦不吐,圆机运用,一皆有法。"石转运(茶磨)赞有"抱坚质,怀直心。啖嚅英华,周行不怠。"胡员外(茶瓢)赞有"周旋中规而不逾其问,动静有常而性苦其卓。"罗枢密(罗合)赞有"凡事不密则害成,今高者抑之,下者扬之。"宗从事(茶帚)赞有"孔门子弟,当洒扫应付。"陶宝文(茶盏)赞有"虚已待物,不饰外貌。"汤提点(汤瓶)赞有"养浩然之气,发沸腾之声,以执中之能,辅成汤之德。"竺副帅(茶筅)赞有"子之清节,独以身试,非临难不顾者畴见多。

 朱权《茶谱》序日:"予尝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内炼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将有裨于修养之道矣,其惟清哉!"又日:"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顿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淡而万象惊寒。……乃与客清谈款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卢仝吃七碗,老苏不禁三碗,予以一瓯,足可通仙灵矣。"活火烹清泉,以副内炼之功。助诗兴,倍清淡。探虚玄大道,参天地造化,清心出尘,一瓯通仙。

 赵佶、朱权贵为帝王,亲撰茶书,倡导茶道。宋明茶人进一步完善了[唐代]茶人的饮茶修道思想,赋予了茶清、和、淡、洁、韵、静的品性。

 综上所述,点茶道蕴酿于唐末[五代],至十一世纪中叶[北宋]时期发展成熟。点茶道鼎盛于[北宋]后期至[明代]前期,亡于[明代]后期,历时约六百年。

 三 [明清]时期──泡茶道

 泡茶法大约始中唐,[南宋]末至[明代]初年,泡茶多用于末茶。明初以后,泡茶用叶茶,流风至今。

 十六世纪末的[明代]后期,张源著《茶录》,其书有藏茶、火候、汤辨、泡法、投茶、饮茶、品泉、贮水、茶具、茶道等篇;许次纾著《茶疏》,其书有择水、贮水、舀水、煮水器、火候、烹点、汤候、瓯注、荡涤、饮啜、论客、茶所、洗茶、饮时、宜辍、不宜用、不宜近、良友、出游、权宜、宜节等篇。《茶录》和《茶蔬》,共同奠定了泡茶道的基础。十七世纪初,程用宾撰《茶录》,罗廪撰《茶解》。十七世纪中期,冯可宾撰《岕茶笺》。十七世纪后期,[清代]冒襄撰《岕茶汇钞》。这些茶书进一步补充、发展、完善了泡茶道。

 (一)泡茶道茶艺

 泡茶道茶艺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

 1备器

 泡茶道茶艺的主要器具有茶炉、汤壶(茶铫)、茶壶、茶盏(杯)等。

 2选水

 [明清]茶人对水的讲究比[唐宋]有过之而无不及。明代,田艺衡撰《煮泉小品》,徐献忠撰《水品》,专书论水。明清茶书中,也多有择水、贮水、品泉、养水的内容。

 3取火

 张源《茶录》"火候"条载:"烹茶要旨,火候为先。炉火通红,茶瓢始上。扇起要轻疾,待有声稍稍重疾,新文武之候也。

 4候汤

 《茶录》"汤辨"条载:"汤有三大辨十五辨。一日形辨,二日声辨,三日气辨。形为内辨,声为外辨,气为捷辨。如虾眼、蟹眼、鱼眼、连珠皆为萌汤,直至涌沸如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方是纯熟;如初声、转声、振声、骤声、皆为萌汤,直至无声。方是纯熟;如气浮一缕、二缕、三四缕,及缕乱不分,氤氲乱绕,皆是萌汤,直至气直冲贵,方是纯熟。"又"汤用老嫩"条称:"今时制茶,不假罗磨,全具元体,此汤须纯熟,元神始发。

 5习茶

 (1)壶泡法 据《茶录》、《茶疏》、《茶解》等书,壶泡法的一般程序有:藏茶、洗茶、浴壶、泡茶(投茶、注汤)、涤盏、酾茶、品茶。

 (2)撮泡法 陈师撰于十六世纪末的《茶考》记:"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撮泡法简便,主要有涤盏、投茶、注汤、品茶。

 (3)工夫茶 工夫茶形成于[清代],流行于广东、福建和台湾地区,是用小茶壶泡青茶(乌龙茶),主要程序有治壶、投茶、出浴、淋壶、烫杯、酾茶、品茶等,又进一步争解为孟臣沐霖、马龙入宫、悬壶高中、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浴、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鉴赏三色、喜闻幽香、品啜甘露、领悟神韵。

 对泡茶道茶艺有贡献的,除张源、许次纾、程用宾、罗廪、冯可宾、冒襄外,还有陈继舒儒、徐渭、陆树声、张大复、周高起、张岱、袁枚、屠本俊、闻龙等人。

 (二)茶礼

 中国茶道注重自然,不拘礼法,茶书对此多有省略。

 (三)茶境

 十六世纪后期,陆树声撰《茶寮记》,其"煎茶七类"篇"茶候"条有"凉台静室、曲几明窗、僧寮道院、松风竹月"等。徐渭也撰有《煎茶七类》,内容与陆树声所撰相同。《徐文长秘集》又有"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寒宵兀坐、宜松风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云、宜绿鲜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装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瓢烟。

 许次纾《茶疏》"饮时"条有"明窗净几、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课花责鸟、荷亭避暑、小院焚香、清幽寺院、名泉怪地石"等二十四宜。又"茶所"条记:"小斋之外,别置苛寮。高燥明爽,勿令闭寒。壁边列置两炉,炉以 小雪 洞覆之,止开一面,用省灰尘脱散。寮前置一几,以顿茶注、茶盂、为临时供具。别置一几,以顿他器。旁列一架,巾[巾兑]悬之。……“屠隆《茶说》"茶寮"条记:"构一斗室,相傍书斋,内设茶具,教一童子专主茶设,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张谦德《茶经》中也有"茶寮中当别贮净炭听用"、"茶炉用铜铸,如古鼎形,……置茶寮中乃不俗。

 [明清]茶人品茗修道环境尤其讲究,设计了专门供茶道用的茶室──茶寮,使茶事活动有了固定的场所。茶寮的发明、设计、是明清茶人对茶道的一大贡献。

 (四)修道

 [明清]茶人继承了[唐宋]茶人的饮茶修道思想,创新不多。

 综上所述,泡茶道蕴酿于[元代]至[明代]前期,正式形成了十六世纪末叶的[明代]后期,鼎盛于[明代]后期至[清代]前中期,绵延至今。

 中国茶道成于唐,继于宋,盛于明。

 中国茶道形成于八世中叶的中唐时期,陆羽为中国茶道的奠基人和煎茶道的创始人。煎茶道的代表人物有陆羽、常伯熊、皎然、卢仝、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齐已等。[唐代]茶人对茶道的主要贡献在于完善了煎茶茶艺,确立了饮茶修道的思想。煎茶道鼎盛于中晚唐,历[五代]、[北宋]、[南宋]末而亡,为时约五百年。

 点茶道形成了十一世纪中叶的[北宋]中后期,代表人物是蔡襄、赵佶、梅尧臣、苏轼、黄庭坚、陆游、审安老人、朱权、钱椿年、顾元庆、屠隆、张谦德等。[宋代]茶人承先启后,创立了点茶茶艺,发展了饮茶修道的思想。点茶道鼎盛于[北宋]中后期至[明代]初期,至[明代]末期而亡,为时约六百年。

 泡茶道形成于十六世纪末的[明代]后期,代表人物有张源、许次纾、程用宾、罗廪、冯可宾、冒襄、陈继儒、徐渭、田艺衡、徐献忠、张大复、张岱、袁枚等人。[明清]茶人对茶道的贡献其一在于创立了泡茶茶艺,且有撮泡、壶泡和工夫茶三种形式;其二在于为茶道设计了专用的茶室──茶寮。泡茶道鼎盛于明朝后期至[清代]前中期,衰于近代,复兴于二十世纪后期。

 中国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煎茶道、点茶道在中国本土早已消亡,唯有泡茶道尚存一线生机。[唐宋]元[明清],中国的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先后传入日本,经日本茶人的崇新改易,发扬光大,形成了日本的"抹茶道"、"煎茶道"。茶道发源于中国,光大于日本。

答案:日本茶,在奈良时期由中国传入,并将点茶法完整地保存在了现代茶艺之中。日本民艺大师柳宗悦说,茶道的精髓是“素雅”,因此茶具过于奢华是违背初心的。在本书“茶具的选择与搭配”里,解致璋主要介绍了茶壶、茶杯、茶盅的门类及其他茶具的功用,“每一件茶具的特质都直接影响茶汤最后的风貌。”这与柳宗悦所论不谋而合,“那些大名物的茶碗、茶罐,曾经都只不过是一些平凡无奇的民器。”器具再好,也需要爱茶人发自内心滋养。茶道,是由形到心的过程。“没有谦让品质的器物是无法用作茶器的。”柳宗悦如是说。同时,解致璋认为,精心选择茶花和点心,定会为品茶增添情致。

在介绍泡茶与品茶时,解致璋秉持一个观点,那就是“好喝的感觉”和“自己喜爱的口味”,这让我看到了现代茶道教学的进步。她在为日本作家森下典子的《日日是好日》作序时写到,“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从绿茶到红茶,世界上所有的制茶方式都是中国人发明的。”虽然日本茶道以中国为源,但日本茶界对“道”的理解却有些苛刻。

森下典子在书里讲述的是自己学习茶道十几年经历的事。提及初学时,不甚理解茶道的规定动作,武田老师就说,不要问,照做就行了。日本茶道的学习信条即是,“说是学习,不如说是养成习惯。”这也是柳宗悦要求的,“先有形”。但解致璋认为,茶的好喝与否,我们讨论的其实不是标准,而是一个水准,超越了那个水准,就可以获得丰盛多样的好茶,像艺术品一样变幻莫测。解致璋与武田老师,以及柳宗悦的观点,并不矛盾,他们最终殊途同归至茶道本质:真正的茶因型而变得更为自由。

茶由先秦走来,至今已几千年。人们不仅学会了制作美味茶汤,还自觉地形成了一种美的哲学:茶道。所谓茶道的最高境界,就是“禅茶一味”,化归著名禅宗公案便是:不如喝茶去。现代人追求活在当下,谈何容易。解致璋在后记里选取陆游诗为题,“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人生那么多坎坷,只有爱不会忘记。茶的清香,就是一味爱的记忆。吾心安处是茶香,当如是。

什么温度冲什么茶?

什么时间喝什么茶?

什么心情喝什么茶?

古来就有“茶道”一说,那,什么是“道”呢?

我们都会喝茶,我们也都努力喝茶,有人能喝出一泡茶多少钱,有人能喝出一泡茶什么味,有人能喝出茶叶生长的环境,有人能喝茶喝到哭。我们都在学“喝茶”,我们学温度,学烘焙,学冲泡手法,却总难学到如何用心。

让颂钵把我们的心清一清,换个方式喝茶,不用技巧,不用知识,就只是用心喝茶。

清心。然后自能调动所有的感官一起来品味

如此,才不辜负时光与好茶。

用颂钵带领我们在正知正觉的正念里好好喝茶。好好陪伴自己。

这是一次颂钵与茶的邂逅。

只聚有缘人。

时间:4月23日(星期一)下午2-4点

主题:茶与颂钵

费用:不以金钱计费,但请带上真诚的心

形式:品茶,听钵,品香,正念冥想

人数:随意挑选6~8名朋友一起

选择标准:随意

茶艺:娜娜

颂钵:蓓蓓

报名联系:娜娜或者蓓蓓

地点:奉上茶室

高级茶艺师的实操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准备工作:

源于网络

确定茶艺表演的场地和装备。

准备茶具、茶叶和水。

清洁茶具,确保茶具的整洁和无异味。

迎宾:

热情地迎接客人,引导他们入座。

向客人介绍茶艺表演的主题和流程。

洗茶:

先将茶具放入盖碗或洗茶盘中,用温水将茶具进行清洗。

通过洗茶,除去茶具表面的灰尘和杂质,使茶具焕然一新。

茶艺表演:

根据表演的主题和客人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茶艺表演方式。

展示泡茶的技巧,包括选茶、烧水、冲泡、注水等步骤。

源于网络

注重动作的优雅和流畅,注意姿势、手法和茶具的使用方法。

在表演过程中,向客人介绍茶叶的品种、产地、制作工艺等相关知识。

注重与客人的互动,回答客人的问题,并向客人提供茶品尝的机会。

茶艺品评:

在茶艺表演结束后,与客人一起品评茶的口感和香气。

向客人介绍茶的特点、品质评判标准等茶叶知识。

倾听客人的评价和意见,与客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茶具收拾:

表演结束后,将茶具进行清洁和整理。

按照茶具的种类进行分类,将茶具放回原处。

清洗茶具时,要注意使用清水,确保茶具干净无异味。

结束礼仪:

感谢客人的光临和参与。

整理场地,确保茶艺表演区域的整洁。

和客人道别,送客人离开。

以上是高级茶艺师实操流程的一般步骤,具体的表演内容和形式可以根据个人的专长和客人的需求进行调整。实操流程的顺序和细节可以根据个人的经验和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变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6576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