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时间的问题

关于中国古代时间的问题,第1张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

一、 基本概念

a日、月、年、岁

古人经常的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

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现代叫做朔望月)。

年的概念和农业有关,《说文》:“年,熟谷也”。谷物的成熟周期意味着寒暑往来的周

期,也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称为太阳年。在远古,年和岁是有区别的。“岁”表

示今年某一节气到明年同一节气之间的这段时间,而“年”指的是今年正月初一至明年正

月初一这段时间。

b 阴阳合历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

历,而是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有6个大月30天和6个小月29天。有大小月之分,是因为

月相的变化在29-30天之间(精确数值是2953天)。每年12个月一共354天,但这个数还

不够1个太阳年。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是3652422日,比阴历12个月的总和还多出

11天多。所以阴历每过3年就和实际太阳年相差1个月的时间,所以每3年就要加1个月,称

为闰月。这样是为了使历年的平均时间约等于1个太阳年,并且和自然季节大致符合。

置闰是古代历法中的大事。《左传文公六年》:“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世

之道于是乎在矣”。三年一闰还不够,还要五年闰两次,所以《说文》说“五年再闰”。

五年闰两次要多了些,后来规定19年闰7个月。

关于闰月的安插问题,在殷周时代就有记载,闰月一般放在年终。当时置闰尚无定制,有

的年份甚至出现一年两闰。但到了春秋时代就再也没有这种状况了。汉初在九月之后置闰

,称为“后九月”,上古还有年中置闰,如闰三月,闰六月。当闰而不闰叫“失闰”。如

何安插,是古代历法的重要问题。

c 四季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后来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分为孟春、仲春、季

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古书常把这些名称作为

月份的代名词。《楚辞·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这里的仲春指的

就是夏历二月。

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春秋就意味着一年。《庄子·逍遥游

》: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的生命不到一年。此外史官所记的史料在上古也称为春秋

,因为史料都是记年体的。后来历法日趋周密,春秋二时再分冬夏二时,有些古书所列的

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如《墨子·天志中》“”制为四时春秋

冬夏,以纪纲之“,《管子·幼官篇》:“修春秋冬夏之常祭”,《礼记·孔子闲居》:

“天有四时,春秋冬夏”等。

二、 节气

a节气名称

古人根据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把周岁太阳年365又1/4日分为立春、雨水、惊蛰等

24个节气。这些节气先是平分的,平均每个节日是1522日弱。后代根据太阳移动的速度

,有的规定为 14日(如冬至前后),有的规定为16 日多(夏至前后)。24个节气的名称

和顺序如下:

正月:立春 雨水

二月:惊蛰 春分

三月:清明 谷雨

四月:立夏 小满

五月:芒种 夏至

六月:小暑 大暑

七月:立秋 处暑

八月:白露 秋分

九月:寒露 霜降

十月:立冬 小雪

十一月:大雪 冬至

十二月:小寒 大寒

这套节气名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训》。惊蛰古名“启蛰”,汉朝避景帝名讳改。24

节气是和月份的搭配不是绝对固定年年一致的。因为节气跟着太阳年走,和朔望月没有关

系。上述说的是大致情况

古人最初还把24节气细分为节气和中气两种,例如立春是正月节,雨水是正月中,惊蛰是

二月节,春分是二月中,余此类推。

节气的细分和置闰产生过一些关系。由于1人节气加上1个中气的时间大约是305天,要大

于一个朔望月,所以每月的节月加中气要经上月推迟1至2天,推迟到某月就只有节气没有

中气,后来就以这个月份置闰。所以古人说“闰月无中气”。阳历每月都有节气和中气,

上半年每月6日和21日左右是交节日期,下半年每月8日和23日是交节日期。

b节气的确立

节气的确立和天文有关。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等分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太阳运行到

某次就交某节气,实际上24节气就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上的24个不同的位置。

《汉书·历律志》提到过节气与星次的关系,如太阳运行星纪初点交大雪,运行星纪中央

就交冬至,运行到玄枵初点交小寒,运行到玄枵中央就交大寒,《律历志》所提到的星次

和节气对照如下:

01.星纪:大雪 冬至

02.玄枵:小寒 大寒

03.诹訾:立春 惊蛰

04.降娄:雨水 春分

05.大梁:谷雨 清明

06.实沈:立夏 小满

07.鹑首:芒种 夏至

08.鹑火:小暑 大暑

09.鹑尾:立秋 处暑

10.寿星:白露 秋分

11.大火:寒露 霜降

12.析木:立冬 小雪

太阳运行到某星次初点,就是前一个节气,如果运行中央,就是后一个节气

这个对照表是《汉书》提到的,惊蛰在雨水之前,清明在谷雨之后,和有所不同。2000多

年前的天象和现代不一样,《律历志》中提到了交某节气时指太阳所在的星宿和度数,如

冬至点在牵牛初度,在今天摩羯座β星附近,现代的冬至点在人马座。

c 节气的演变

24节气是逐步完善起来的。古人很早就掌握了春秋分和夏冬至这四个最重要的节气。《尚

书·尧典》把春分叫做日中,秋分叫宵中,国为这两天昼夜长短相等,《吕氏春秋》都叫

日夜分。《尧典》把夏至叫日永,冬至叫日短,因为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吕

氏春秋》分别叫做日长至,日短至。《左传僖公五年》说:“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这

里的分指春秋分,至指夏至夏冬,启指立春立夏,闭指立秋立冬。《吕氏春秋》里已经明

确提到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4个节气。到了《淮南子》就出现了和现代名称完全相

同的24个节气了。

三、 纪日法

古人用干支纪日,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干是天干,即甲乙

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合,

形成“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假调戏某日为甲子日,则甲子以后的日子依次是乙丑、丙寅、丁卯等

。六十甲子周而复始。这种纪日法在甲骨文时代就有了。

古人纪日时有时只记天干不记地支,《楚辞·哀郢》:“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朝吾以行

”。这种情况在甲骨文已经有了。有地支纪日比较后起,而且大多限定在特定的日子。

在一个月内的某行日子,在古代还有其它称谓,如每月的第一日叫“朔”,最后一天叫“

晦”,所以《庄子》说“朝菌不知晦朔”。初三叫朏(fei3),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望,

鲍照诗“三五二八日,千里与君同”,指的就是望日的明月说的。近在望后的日子叫既望

,苏轼《前赤壁赋》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对朔晦两天,古人常常既称干支又称朔

晦。如《左传僖公五年》“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左传襄公十八

年》“十月……丙寅晦,齐师夜遁”。其它日子只记干支。人们可以通月朔日的干支推算

它是这个月的第几天。例如前面提到的“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根据后人推定,“辛

丑”这一天是鲁隐公元年五月二十三日。

有时候根据干支的顺序,甚至可以推断出古书中的错误来。《春秋襄公二十八年》说:“

十有二月甲寅,天王崩。乙未,楚子昭卒”。从甲寅到乙未共42天,不可能在同一月内,

因此这个记载肯定有错误。

四、 记时法

古代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所以

古书上常常出现朝夕、旦暮、晨昏、昏旦并举。太阳正中时叫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隅

中,太阳西斜叫昃。

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做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

,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时。日入以后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孔雀东南飞》有“奄

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诗句,就是对段时间的确切描绘。人定以后就是夜半了。

《诗经》上说“女曰鸡鸣,士曰昧旦。”鸡鸣和昧旦是夜半以后相继的两个时段名称。昧

旦是天将亮的时间,又叫“昧爽”。古书还常提到平旦,平明,这是天亮的时间。

古人对一昼夜有等分的时辰概念之后,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

代的两小时。小时的本意就是小时辰。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和现代对

照,夜半12点(24点)就是子时(所以又称子夜),上午2点是丑时,4点是寅时,6点是

卯时,以此类推。近代又把每个时辰细分为初、正式成立。晚上11 点(23点)是为子初

,夜半12点为子正;上午1点为丑初,上午2点为丑正,等等。这就等于把一昼夜等分为24

小时了。对照表如下: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初 23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正 24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五、记月法

古人纪月通常以序数为记,如一月二月三月等,便作为岁首的月份叫正(zheng1)月。先

秦时代每个月似乎还有特殊的名称。例如正月为“孟陬”(楚辞)、四月为“除”(诗经

)、九月为“玄”(国语)、十月为“阳”(诗经)。

古人又有所谓月建的概念,就是把十二地支和一年的十个月份相配。以通常冬至所在的月

份十一月(夏历)配子,称为建子之月,由此顺推。十二月为建丑之月,正月为建寅之月

,直到十月为建亥之月,由此周而复始。

后世还有以天干配合着地支来纪月,这是后来的事。

六、纪年法

古代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例如公元前770年是周平王元年、秦襄公

八年等。以元、二、三年序数计算,直到在位者出位。汉武帝时开始用年号纪元,例如建

元元年、元光二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这两种纪年法是古代学者所用的传统纪年法

。战国时代,占星家还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后世还有干支纪

年法。下面分别叙述。

a 岁星纪年法

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由西向东命名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古人认为岁

星(木星)由西向东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次星次。假如某年岁运行到星纪范围,

这一年就记为“岁在星纪”,第二年岁运星运行到玄枵范围,就纪为“岁在玄枵”,其余

由此类推,十二年周而复始。《左传》襄公三十年里有“岁在降娄”,《国语·晋语四》

有“君之行也,岁在大火”,就是用岁星纪年的例子。

事实上岁星并不是12年绕天一周,而是118622年,每年移动的范围比一个星次稍微多一

点,渐积至86年,便会多走一个星次,这种情况叫“超辰”

b太岁纪年法

古人有所谓十二辰的概念,就是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分由东向西配以子丑寅卯等十

二辰,其安排的方向正好和十二次相反。二者对照如下表:

十二次 十二辰

01.星纪 丑

02.玄枵 子

03.诹訾 亥

04.降娄 戌

05.大梁 酉

06.实沈 申

07.鹑首 未

08.鹑火 午

09.鹑尾 巳

10.寿星 辰

11.大火 卯

12.析木 寅

岁星由西向东的运行,和人们所熟悉的十二辰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岁星纪年法在实际生

活中应用起来很不方便。为此,古代的天文学家便设想出一个假岁星叫“太岁”,让它和

真岁星“背道而驰,这样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顺序相一致,并用它来纪年。太岁是《汉书·

天文志》的叫法,《史记·天官书》叫岁阴,《淮南子·天文训》叫太阴。根据《汉书·

天文志》记载的战国时天象记录,某年岁星在星纪,太岁便运行到析木(寅),这一年就

是“太岁在寅”,第二年岁星运行到玄枵,太岁便运行到大火(卯),这一年就是“太岁

在卯”

此外古人还为“太岁在寅”、“太岁在卯”等12个年份取了专门名称,如摄提格、单阏等

,对应如下表:

太岁年名 太岁位置 岁星位置

摄提格 寅(析木) 星纪(丑)

单阏 卯(大火) 玄枵(子)

执徐 辰(寿星) 诹訾(亥)

大荒落 巳(鹑尾) 降娄(戌)

敦牂 午(鹑火) 大梁(酉)

协洽 未(鹑首) 实沈(申)

涒滩 申(实沈) 鹑首(未)

作噩 酉(大梁) 鹑火(午)

阉茂 戌(降娄) 鹑尾(巳)

大渊献 亥(诹訾) 寿星(辰)

困敦 子(玄枵) 大火(卯)

赤奋若 丑(星纪) 析木(寅)

单阏音chan2 yan1, 执徐音zhi2 chu2 牂音zang1 涒音tun1

屈原《离骚》中有“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一般认为这里的摄提是太岁年名

里的摄提格,孟陬指夏历正月建寅之月;庚寅是生日的干支。所以屈原正好生于“寅年寅

月寅日”。

但要注意,这里的寅年不是干支纪年里的“寅”年,而是指太岁在寅(析木)之年。

大概在西汉年间,历法家又取了阏逢、旃蒙等十外名称,叫做岁阳,依次和上述十二个太

岁年名相配,方法同六十甲子相同,组成六十个年名,以阏逢摄提格为第一年,旃蒙单阏

为第二年。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纪年法自西汉太初元年就开始使用了。

《尔雅》记载十个岁阳和十干对应,列表如下:

岁阳 十干

阏逢 甲

旃蒙 乙

柔兆 丙

强圉 丁

著雍 戊

屠维 己

上章 庚

重光 辛

玄黓 壬

昭阳 癸

旃音zhan1 黓音yi4

太岁与十二辰的对应如下:

太岁年名 十二辰

摄提格 寅

单阏 卯

执徐 辰

大荒落 巳

敦牂 午

协洽 未

涒滩 申

作噩 酉

阉茂 戌

大渊献 亥

困敦 子

赤奋若 丑

有时这些年名可用干支来表示,阏逢摄提格为甲寅年,旃蒙单阏为已卯年。创制这些名字

是为了表示岁星逐年所在方位的,但后来发现岁星并不是每年整走一个星次,所以就废而

不用,而改用干支纪年了。但后人还有用这些古年名的,是根据当年的干支来对照的,已

经失去了这些年名的本来意义了。如司马光《资治通鉴》176卷《陈纪》十下注:“起阏

蒙执徐,尽著雍涒滩,凡五年”,这是说从甲辰到戊申共五年。

c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以六十甲子周而复始,据说最早应用于西汉,到了东汉元和二年(85年),朝廷

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干支纪年,一直到今天仍在使用。有些史书记载西汉以前的干支纪

年,是后人推算出来的。

七、三正

春秋战国时代有所谓夏历、殷历和周历,三者主要的区别在于岁首的不同,所以又称“三

正”。周历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即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殷历以建丑之月(即

夏历的十二月),夏历以建寅之月(即后世常说的阴历正月)。周历比殷历早一月,比夏

历早两个月。由于三正岁首的月建不同,四季也不同。下表是三历季节与月份的对应:

月建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周历 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季节 春 春 春 夏 夏 夏 秋 秋 秋 冬 冬 冬

殷历 十二 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季节 冬 春 春 春 夏 夏 夏 秋 秋 秋 冬 冬

夏历 十一 十二 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季节 冬 冬 春 春 春 夏 夏 夏 秋 秋 秋 冬

三正是春秋战国时代不同地区所使用的不同的历法制度。了解三正是有必要的,先秦古籍

里所以纪时的历日制度并不统一。《春秋》或《孟子》多用周历,《楚辞》和《吕氏春秋

》用夏历。《诗经》要看具体诗篇,如《小雅·四月》用夏历,《豳风·七月》周历和夏

月并用。

《左传成公八年》记载“二月无冰”,史官把这一罕见的天象载入史册,很显然这个二月

指的是周历二月即夏历十二月而言。如果是夏历二月,则已经是“东风解冻”,用不着大

书特书。又如《庄公七年》说“秋,大水,无麦苗”,这也是指周历,周历秋季相当于夏

历的五六月,晚收的麦子和“五稼之苗”有可能被大水“冲杀”,如果是夏历秋季,就不

可解了。同样的理由《孟子·滕文公上》所说的“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的秋阳是指

夏历五六月的炎日。同一史实,在《春秋》和《左传》所记月的时月常有出入,同属《左

传》的记时也有差异。《春秋隐公六年》说“冬,宋人取长葛”, 《左传》说“冬,宋

人取长葛”; 《春秋父僖公五年》说“春,晋侯杀世子申生”,同一事件在《左传》被

记在僖公四年十二月,这说明《左传》依据的史料有用夏历的。

在战国秦汉之际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

流更改正朔,因“王者始起”要“改正朔”、“易服色”以表示受命于天。秦始皇统一中

国后,改以建亥之月(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但夏正比较适合农事季节,所以并不称十

月为正月(秦朝管正月叫“端月”),不改正月为四月,春夏秋冬的搭配仍和夏正相同。

汉初沿袭秦制。《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载汉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十月杀灌

夫,十二月晦杀魏其,接着说“其春,武安侯病”司马迁不说“明春”而说其春,就是因

为以十月为岁首,当年的春天在当年的十二月之后的缘故。

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此后大约二千年间,

除了王莽和魏明帝时一度改用殷正,武则天和唐肃宗一度改用周正外,一般都用的是夏正

农历的大小月定月没有规律。

阴历定月的方法是:用朔望月周期给出,朔所在日为初一,朔望月长约2953059日 即29天

半多一点,因日历必须用整数,所以规定农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因小月29天,少计了

053059日,就得把这少计了的053059日加起来放在下一个月,那下个月就有了30天。即

使计了30天,但还多出了003059日,又得往下累加。这个数无论大月还是小月,都多出

这个数。那么一年就多出了036708日。三年后,就多出了10124日,就必须在这一个小

月上加上一天,于是就会出现两个大月。即使加了这一日后,还有00124日的零头,又得

与053059日加起来再往后累加如此循环不已。因此,农历的大月小月设置很难象

公历一样找到规律。

摩羯座是十二月到一月。

12星座按月份日期划分

一年12个月分成四季,每季有三个月,刚好一个星座一个月,只要记住每季的三个星座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日期就可推算出每个星座的期间。

例如春天的三个星座是白羊座,金牛座和双子座,白羊座从春分3/21开始,则金牛座加一个月从4/21开始,双子座从5/21开始。

白羊座 (3/21 – 4/20)

金牛座 (4/21 – 5/20)

双子座 (5/21 – 6/21)

巨蟹座 (6/22 – 7/22)

狮子座 (7/23 – 8/22)

处女座 (8/23 – 9/22)

天秤座 (9/23 – 10/22)

天蝎座 (10/23 – 11/21)

射手座 (11/22 – 12/21)

魔羯座 (12/22 – 1/19)

水瓶座 (1/20 – 2/18)

双鱼座 (2/19 – 3/20)

非自然死亡

《Unnatural》是石原里美、井浦新、洼田正孝、市川实日子等主演的医疗悬疑剧。讲述了在“非自然死亡原因研究所”任职的法医三澄美琴探查死者真正死因的故事。

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一部催泪电视剧

孤单又灿烂的神-鬼怪

《孤单又灿烂的神-鬼怪》是一部由孔刘、金高银、李栋旭、刘仁娜、陆星材等主演的爱情奇幻剧, 该剧以东方传说为主题,讲述了想要结束不朽生命的鬼怪与失忆的阴间使者以及自称是“鬼怪新娘”的少女的奇妙同居生活

所谓时辰,是以中原地区日夜更替为依据的,分为十二时辰,现代以24小时划分。北京时间就是以中原地区的时间为依据的。季节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昼夜交替的同一时区的实际天象并不相同。

“黑夜将尽,黎明将至”只能表示某个特定地点、特点季节的昼夜交替的天象,并不代表24小时或十二时辰的时间点。

如果假定“黑夜将尽,黎明将至”发生在北京,夏至约为寅时,冬至约为卯时。

月份和日子和天干地支是如何对应的?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历法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共十个字,因此又称为“十天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称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天干地支这共二十二个的符号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它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与“阳”的作用结果。中国历法包含了阴阳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运化的规律。

年: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后,又从头算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称为干支纪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开始,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然后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刚好是一个干支的周期。

时: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

1977年月份与天干地支对照表 1977年如果在立春前是丙辰年,立春後是丁巳年

天干地支月份对照表从什么时候开始 从立春开始,小寒结束。

十二天干地支月份是怎么看的? 寅月 立春―惊蛰 雨水 正月 2月 丙寅月 戊寅月 庚寅月 壬寅月 甲寅月

卯月 惊蛰―清明 春分 二月 3月 丁卯月 己卯月 辛卯月 癸卯月 乙卯月

辰月 清明―立夏 谷雨 三月 4月 戊辰月 庚辰月 壬辰月 甲辰月 丙辰月

巳月 立夏―芒种 小满 四月 5月 己巳月 辛巳月 癸巳月 乙巳月 丁巳月

午月 芒种―小暑 夏至 五月 6月 庚午月 壬午月 甲午月 丙午月 戊午月

未月 小暑―立秋 大暑 六月 7月 辛未月 癸未月 乙未月 丁未月 己未月 申月 立秋―白露 处暑 七月 8月 壬申月 甲申月 丙申月 戊申月 庚申月

酉月 白露―寒露 秋分 八月 9月 癸酉月 乙酉月 丁酉月 己酉月 辛酉月

戌月 寒露―立冬 霜降 九月 10月 甲戌月 丙戌月 戊戌月 庚戌月 壬戌月

亥月 立冬―大雪 小雪 十月 11月 乙亥月 丁亥月 己亥月 辛亥月 癸亥月

子月 大雪―小寒 冬至 十一月 12月 丙子月 戊子月 庚子月 壬子月 甲子月

丑月 小寒―立春 大寒 十二月 1月 丁丑月 己丑月 辛丑月 癸丑月 乙丑月

八字中月份怎么对应天干地支 年月日时对应天干地支的方法是一样的,从甲子开始,六十一个轮回。其中月的地支是固定的,即从寅起一月(立春开始),依次推算二月为卯,三月为辰等。

月的天干地支怎么算 推算年干支、月干支、日干支的方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又分为5阳干,5阴干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总称为“十二地支,又分为6阳支,6阴支

甲为天干之始,子为地支之始,天干在上,地支在下,甲子相合,乙丑相合,其余顺次相合,就叫“甲子”。古代就是以甲子来纪年、纪月、纪日。

天干数为十,阴阳相合是五,地支数为十二,阴阳相合是六,天干周转六次,地支周转五次,合为六十甲子之数,故又称“六十甲子”

甲子周期表: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算法思想:

甲子组合的规律是按干支原有的顺序,五个阳干与六个阳支相配,五个阴干与六个阴支配,结果便构成了六十个干支(或叫甲子)组合,为甲子一周 观测上表可以发现,天干与地支的结合是顺序向下进行的,形成一个轮回,直到天干周转六次,地支周转五次

有了甲子周期表,用天干地支纪年、纪月、纪日就方便多了

年干支推算法

中国很早就用干支纪年,并且沿用至今。有人把第一个甲子年定在公元前2696年,与公元相比较,公元4年的干支正是农历甲子年,因而将公元数减去3,再除以60(六十花甲子周期数),剩下的余数,可以用六十甲子表序数表查出公元该年的干支。其公式为:

(所求年数-3)/60 = 商。。。余数(年干支序数)

如果余数等于0,则干支序数加上60。

例如:求公元1983年的农历干支年纪:(1983-3)/60 = 30。。。0,则 0+60 = 60(干支序数),查表为癸亥年。

月干支推算法:

年的天干为甲或已时,则正月的天干为丙;

年的天干为乙或庚时,则正月的天干为戊;

年的天干为丙或辛时,则正月的天干为庚;

年的天干为丁或壬时,则正月的天干为壬;

年的天干为戊或癸时,则正月的天干为甲。

首先推算出该年农历正月的天干,其余月份可按天干顺序号类推。该年正月的天干序号的计算为:取公元年份除以5的余数减2后乘以2再减1。当该数为负数时加10

例:求公元1991年(农历辛未年)正月的天干:1991/5=398余1,正月的天干序号数(1-2)X 2-1=-3,因该数是负数则加10得7,即天干序号7得出农历辛未年正月天干为庚,正月干支为庚寅。二月为辛卯,三月为壬辰,余类推

日干支推算法

由于农历月的大小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就使推算农历日期的纪日干支不能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来实现。因此,农历日期的纪日干支比较好的推算办法是借助于历表

>>

天干地支的月份和时辰怎么计算 干支纪年法

首先,将天干、地支编号如下: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4 5 6 7 8 9 10 1 2 3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如要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相对应。然后,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余数在地支中找出所对应的地支。这样,公元纪年就换算成了干支纪年。

如:公元1995年

用该年尾数5找出对应的天干为“乙”。

然后,用1995除以12得余数为3。

用余数3找出相对应的地支为“亥”。

那么,公元1995年则为农历乙亥年。

支纪月法

干支纪月法未普遍实行,主要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其方法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为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正月之干支知道了,其余月可按六十甲子的序推知。

干支纪日法

甲子为第一日,乙丑为第二日,丙寅为第三日……60日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日起,周而复始,循环下去。例如农历己巳年(1989年)正月初一是丁酉日,初二是戊盯日……到三月初七正好是60天,因此三月初二又是丁酉日。

干支纪时法

一天中时辰的地支也是确定的,所以二十四小时配十二地支,由夜间十一点至一点为子时,一点至三点为丑时,其余照推。时的天由该日所对天干推求,其歌戾如下:

甲己还生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

即若该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时上配上甲为甲子;日是乙或庚的,在子时上配上丙为丙子;丙辛日子时配上戊为戊子;丁任日为庚子;戊癸日为壬子。知道了子时的干支,便可推知其余。

如何通过年月日时计算对应各自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举例说明为什么?如农历2015年1月21日 直接查万年历就好了啊,如果您真的要算按60甲子去排啊

十二地支的阴阳属性? 亥子同属水, 子为阳, 亥为阴

寅卯同属木, 寅为阳, 卯为阴

巳午同属火, 午为阳, 巳为阴

申酉同属金, 申为阳, 酉为阴

戌未同属燥土, 戌为阳, 未为阴 辰丑同属湿土, 辰为阳, 丑为阴

十二地支的阴阳属性是什么?按古人的分法。 南国海岛 :你好。

十二地支,奇数为阳;偶数为阴。

牛蹄分两瓣,为阴;虎爪为五,为阳;兔唇两瓣,为阴。龙爪为五。为阳;蛇舌有两叉,为阴。

马蹄无瓣,为阳;羊蹄两瓣,为阴;猴爪为五,为阳;鸡有四爪,为阴;狗有五爪。为阳;猪脚有四瓣。为阴。鼠前爪四,为昨夜亥时,后爪五,为今天子时。独有鼠,前爪属阴,后爪属阳,是从昨夜来的。

十二地支与阴阳及五行的关系 子---阳水 丑---阴土 寅---阳木 卯----阴木 辰----阳土 巳----阴火

午---阳火 未---阴土 申---阳金 酉---阴金 戌----阳土 亥---阴水

子含癸顶支含干,干支非常辩证法、博大精深。

十二地支的阴阳 应该说支比干还难。但学的过程是一步步来的,支的理解是建立在干的基础上的。支整体分成三组,先从大框架搞清楚。子午卯酉为一组,辰戌丑未为一组,寅申巳亥为一组。中国的文化,来源于天文,四季24节气来源于二分二至。冬至夏至,冬至为阴之盛,为一阳来复之复卦,这天阴达到了极端,开始转象阳,相反,午的时候为夏至。这个是天道的阴阳。

卯酉把阴阳又分开,春分时阴阳相等,这一天白天与黑夜相等,酉时夜昼又相等,即秋分时。这是一年中容易感受到的。从一天当中能感受到卯酉,日出卯时,日落酉时,也体现一个阴阳的划分性。

从另一角度理解,子午为气,感受不到,只能通过换衣来感受,天热了减衣,天冷了加衣,卯酉则是能感受到的,日出天就亮了,日出天就黑了,能看见。卯到了可见,酉到了就不可见了。

再讲寅申巳亥,这是地道的东西,容易理解,但比较复杂,藏干比较多,子午卯酉是天道的,属于气的范畴,藏干较少。

寅申巳亥是地道藏干比较多寅属于气 是形的开始是萌芽状态,寅是形之始,究竟出来了没有是核心问题,天道变成地道后,寅在地道中尚是气,在木中,寅还是形的开始,是萌芽状态,是十月怀胎的状态,是比较娇嫩的。

巳有丁特性巳变化,巳处于南方火地,但要注意阴阳的颠倒,气要气形相配,形。。。。。。壬配子,癸配亥,但壬的禄在亥,癸禄在子,在天与地道转换中,。。。。。。巳最大的特点在于他的善变,蛇嘛,老百姓配的很好,巳有丁的特性,既有火之性,又能随金性,但不失自己的本性。从这里来理解丁巳、丙午,为什么先人这么定,主要是善变,相当于天干的丁,不怕衰旺,注意颠倒的应用。巳是善变、灵活。

申要对应寅来理解,申是形之终,酉不是形之终,申与庚的特性差不多,要从庚申一柱能相配来理解。

辰戌丑未是比较复杂的,是四个库,又是四个土,属于人道的东西,当然这只是一个划分的方法,让人易于理解而已。

要注意辰和戌的特点,辰为地户,戌为天门,在节气中辰相当于清明,阴从这个时候就出来了,农村的话,清明时万物开始出土发芽,把握住这个,就容易理解辰为什么有机器之象,

戌为什么是天门呢,因为它相当于太阳落下去了,故戌有娱乐场所之象,阳入到了阴中了戌是收能量的意思,为人道所用。戌是火库,是阳进去了,一天中,戌是太阳落下去了,人回到屋中了,阳进了一个地方了,这个地方会很热闹,就如娱乐之地,酒吧等地方。

癸与丑象近, 都是至阴之物之地, 为黑社会\牢狱等丑类似于干中的癸,至阴之处,黑社会、非法、牢狱等象,又是金库,是武器库,从这个角度说,容易理解丑是癸的半个禄,从这个角度容易理解子丑合的象,子有气的象,八字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对干支的理解。地道中阴极阳生,故丑寅在一个地方。

未从象上讲相当于夏天,植物已成熟了。为形盛之地,地道中在未地里面的阳全部转化成了阴,气转成了形。彻底成熟了。

有关《千里命稿》中提到的十二地支阴阳问题。 摘了《千里命稿》的《补充篇》中一段,应该能帮你。

地支

地支所藏,非仅一干。故生克制化,其理多端,然以本气为主。寅必先甲而后及丙,申必先庚而后及壬,余支皆然。阳支性动而强,吉凶之验恒速;阴支性静而弱,福祸之应较迟。在局在运,均以此意消息之。

寅卯者又舆甲乙分阴阳天地,而言之者也。以甲乙而分阴阳、则甲为阳,乙为阴。木浮行于天而为阴阳者也,以寅卯阴阳,则寅为阳,卯为阴。木之存乎地而为阴阳者也,以甲乙寅而统分阴阳,则甲乙为阳,寅卯为阴。木之在天成象,而在地成形者也。甲乙行乎天,而寅卯受之。寅卯存乎地,而甲乙施焉。

子午卯酉,秉气最专;寅甲巳亥,容积最广;辰戌丑未,收敛最宜。

子午未属阳因子中藏癸水,午中藏丁火,所谓体阳而有阴故作阴论。巳亥本属阴、因巳中藏丙火,亥中藏壬水,所为体且则用阳,故作阳论。

关键是这一句。

“子午未属阳因子中藏癸水,午中藏丁火,所谓体阳而有阴故作阴论。巳亥本属阴、因巳中藏丙火,亥中藏壬水,所为体且则用阳,故作阳论”

十二地支,地支的阴阳以藏干为准,还是以排序为准?它的道理是什么? 您这个间题在任注《滴天l》关于地支中有讲:“阳支动且强,速达显灾祥;阴支静且专,否泰每经年。”

原注:子、寅、辰、午、申、戌,阳也,其性动,其势强,其发至速,其灾祥至显;丑、卯、巳、未、酉、亥,阴也,其性静,其气专,发之不速,而否泰之验,每至经年而后见。

任氏曰:地支有以子至巳为阳,午至亥为阴者,此从冬至阳生,夏至阴生论;有以寅至未为阳,申至丑为阴者,此分木火为阳,金水为阴也。命家以子、寅、辰、午、申、戌为阳,丑卯、巳、未、酉、亥为阴。若子从癸、午从丁、是体阳而用阴也;巳从丙,亥从壬,是体阴而阳用也。分别取用,亦惟刚柔健顺之理,与天干无异,但生克制化,其理多端,盖一支所藏或二干,或三干故耳。然以本气为主,寅必先甲而后及丙,申必先庚而后及壬,余支皆然。阳支性动而强,吉凶之验桓速;阴支性静而弱,祸福之应较迟。在局在运,均以此意消息之。

十二地支阴阳属性求解? 十二地支阴阳属性:

子寅丑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寅 卯 木

阳 阴

巳 午 火场阴 阳

申 酉 金

阳 阴

亥 子 水

阴 阳

辰 戌 丑 未 土

阳 阳 阴 阴

五行阴阳为十干。那地支为什么为十二个呢/: 天干是十个从一到十基本数字,所有数都由这十个数字组合而成。每天有十二个时辰,每年有十二个月,所以地支要十二个才能一一对应。用天干配地支来纪年,从甲子起,每60年刚好一轮,然后又从甲子始,所以称60年为一甲子。

十二地支深度解释免费算命 地支阴阳

1 、子、寅、辰、午、申、戌为阳,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此以奇偶分阴阳。

2 、寅、卯、辰、巳、午、未为阳,申、酉、戌、亥、子、丑为阴。此以四季分阴阳,春夏为阳,秋冬为阴。

十二支与五行

寅卯属木,寅为阳木,卯为阴木。巳午属火,巳为阳火,午为阴火。申酉属金,申为阳金,酉为阴金。 子亥属水,子为阳水,亥为阴水。 辰戌丑未属土,辰戌为阳土,丑未为阴土。未戌为干土,丑辰为湿土。干土者其中藏火,湿土者其中藏水。 十二支藏干:子 ― 癸,丑 ― 已癸辛,寅 ― 甲丙戊,卯 ― 乙,辰 ― 戊乙癸,巳 ― 丙戊庚,午 ― 丁已,未 ― 已丁乙,申 ― 庚壬戊,酉 ― 辛,戌 ― 戊辛丁,亥 ― 壬甲。

十二支与四时方位

寅卯东方木,已午南方火,申酉西方金,亥子北方水,辰戌丑未四季土。 少阳见于寅,壮于卯,衰于辰。寅卯辰属木,司春,为东方。 太阳见于巳,壮于午,衰于未。巳午未属火,司夏,为南方。 少阴见于申,壮于酉,衰于戌。申酉戌属金,司秋,为西方。 太阴见于亥,壮于子,衰于丑。亥子丑属水,司冬,为北方。

十二支月建

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 月建以十二节令为准,即立春后,寅木当权,惊蛰后卯木执令,清明后辰值班,余仿此。

十二支配十二时辰

23-1 点为子时, 1-3 点为丑时, 3-5 点为寅时, 5-7 点为卯时, 7-9 点为辰时, 9-11 点为巳时, 11-13 点为午时, 13-15 点为未时, 15-17 点为申时, 17-19 点为酉时, 19-21 点为戌时, 21-23 点为亥时。

十二支配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十二支配人体

十二支配身体:子为耳,丑为胞肚,寅为手,卯为指,辰为肩、胸,巳为面、咽齿,午为眼,未为脊梁,申为经络,酉为精血,戌为命门、腿足,亥为头。 十二支配脏腑:寅为胆,卯为肝,巳为心,午为小肠,辰戌为胃,丑未为脾,申为大肠,酉为肺,亥为肾、心包,子为膀胱、三焦。

地支化合

地支六合:子丑合化土,寅亥合化木,卯戌合化火,辰酉合化金,巳申合化水,午未合,化火、化土 相合者,有合作、结合、和好之意,人出生的年月日时 ― 四柱的地支中,见上面一组或两组者,即为相合。相合,分生合与克合,生合有:寅亥合,亥水生寅木;辰酉合,辰土生酉金;午未合,午火生未土。克合有,子丑合,丑土克子水;卯戌合,卯木克戌土;巳申合,巳火克申金。此为合之正克。亦有合之反克之理存焉,如子水旺而丑弱,为子水克丑土;戌土旺而卯弱,为土克木;申金旺而巳弱,为金克火。 合化的程度,看化神的旺衰,化神越旺,则合化程度越大;化神越衰,则合化程度越小。 命局喜合而有合者,主吉庆,人际关系好,好事不找自来,想不要都不行。命局忌合而有合者,主凶灾,人际关系不好,坏事不找自来,想推也推不掉。  地支三合局 申子辰合化水局,亥卯未合化木局,寅午戌合化火局,巳酉丑合化金局。 三合局是生、旺、墓三者成局。水长生于申,旺于子,墓于辰,故申子辰合水局。木长生于亥,旺于卯,墓于未,故亥卯未合木局。火长生于寅,旺于午,墓于戌,故寅午戌合火局。金长生于巳,旺于酉,墓于丑,故巳酉丑合金局。 生旺半合局:申子半合水局,亥卯半合木局,寅午半合火局,巳酉半合金局。生旺半合局,其力次于三合局。 墓旺>>

说下12地支的五行和阴阳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阴 阳:交替奇数位为阳,偶数位为阴。如子为一为哗,丑为二为阴如此类推

五 行:春季 东方 寅卯 木 生

夏季 南方 巳午 火 生

四季末 中部 丑未辰戍 土 生

秋季 西方 申酉 金 生

冬季 北方 亥子 水 生 (木)

也可以看一些书增长一些传统知识。如周易、梅花易数等,不一定非得是算命的才可以看,呵呵

我觉得最拗口的剧名有《香蜜沉沉烬如霜》《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天乩之白蛇传说》《萦萦夙语亦难求》 《秦时丽人明月心》 《夏有乔木雅望天堂》《海棠经雨胭脂透》《花落宫廷错流年》等,这些剧名不仅拗口,而且感觉特别难念,所以很多电视剧剧名虽然说看完了但是我依旧没有办法念出来,真的太复杂了,其实电视剧剧名还是应该简单好记一些会更好。

白敬亭吐槽《你是我的城池营垒》一事引发了很多网友们的关注和热议,要说这个白敬亭可真是神一样的存在,居然还吐槽自己的剧名,这样憨憨的行为也真的是没谁了,白敬亭虽然长得一副贵族气质的脸,但是实际上却是一个很逗比的人,白敬亭的很多行为和他的外表真的很不一样,白敬亭吐槽《你是我的城池营垒》这部剧的剧名主要是因为这个名字却是读起来很拗口,一点都没有那种朗朗上口的感觉,不过这个倒是真的,其实电视剧剧名却是应该取一些简单又好记的名字,因为剧名读起来太拗口很容易影响大家看剧的心情,那么,还有那些电视剧的剧名读起来很拗口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扒一下。

1、《香蜜沉沉烬如霜》

要说这电视剧剧名拗口的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香蜜沉沉烬如霜》,说实话这部电视剧真的很好看,而且观众们的评价也都很高,但是这部剧的剧名也确实难读,说实话现在我都还没有办法完整读出来,真的是太拗口了。

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第二名非《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因为这个剧名不仅长而且特别难度,所以很多人都自动把这部剧改成了《知否》,因为确实读起来真的很别扭,而且很容易读错,但是这部剧也确实是好看。

3、《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

还有很多人都觉得《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读起来有些拗口,其实这个剧名还好,只不过有些长而已,可能是因为我看过这本小说,所以觉得剧名还是可以接受的。

4、《天乩之白蛇传说》

感觉杨紫这两部剧的剧名都是超级难念,这个字我现在也不知道怎么读,可能是因为我没有文化吧。

5、《海棠经雨胭脂透》

不得不说《海棠经雨胭脂透》这个剧名却是很有诗意,但是难念也确实难念。

据说,午时中生的人父母无克,兄弟有二或三,早年得志,命好子女多,志气独超群,有威人敬服,随处亦传闻。其中午时中生男性五行为火,为桃花星的男士,很帅气,却不善于表达,恋爱模式喜欢寻找幽静地方表达对恋人的情意。而午时中生的女性则长的清新靓丽,很漂亮,很文采,深得异性朋友的喜欢,恋爱方式不善言词,期待喜欢的对方先为自己打开心扉。

午时出生的男女

男:五行为火,为桃花星的男士,很帅气,却不善于表达,恋爱模式,喜欢寻找幽静地方表达对恋人的情意。

女:午时出生的女性长的清新靓丽。很漂亮、很文采,深得异性朋友的喜欢,恋爱方式不善言词,期待喜欢的对方先为自己打开心扉。

午时生的人运势分析

午时生的人伶俐敏捷,不守祖业,自作聪明,女人娇娇,极端主人,朔焉莩蕖

适业:医师、护士、政治。明星、技艺、料理店、油业。忌金类。

凶年:六岁、十二岁、什四岁、卅三岁、四十五岁、八十五岁寿终。

午时头生(11:00-11:40):时头生人父母在,为人利害近贵人,兄弟六亲皆有靠,子息三五衣禄归。

午时中生(11:40-12:20):时中生人先克父,福禄平平苦奔波,三十岁后渐渐好,先难后益得安然。

午时末生(12:20-13:00):时末生人先克母,聪明伶俐兼性急,兄弟六亲难可靠,衣食不周多奔波。

十二时辰制是依据太阳的方位或出没状况来判断的,在阴天或者雨天就让人难以判断时间。于是人们又发明了漏刻,用来记载时间。

漏刻的使用方法大致是这样的:将一昼夜分为100刻,夏至白天60刻,夜晚40刻;冬至白天40刻,夜晚60刻;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当白天开始时,将漏壶装满了水,在水面上漂浮着一根带有刻度的箭。随着壶水的下漏,浮箭便逐渐下沉,从壶口读出各个时刻箭上的刻数以报时。

漏刻单独计时曾经使用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将百刻分为十二等分,每一个时辰为八大刻加1/6刻,每刻约14分24秒,这1/6又称为小刻,古人就是用这种办法使二者统一起来。作出这个规定以后,人们在计算时间时,就统一用某时某刻来表示。

到了清代初期,清政府正式规定一日为96刻钟,一个时辰分为八刻,一刻为15分钟。至此,沿用千余年的百刻制“寿终正寝”,“一刻”钟终于由14分24秒成了今日的15分钟。

更点制

再来说一下“更”。中国古代五更记时开始很早,《汉旧仪》就有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的记载。虽然出现年代较早,但是明确见诸历法者,一般以唐代初期《戊寅元历》为开端。

在李淳风的《麟德历》中,给出了计算更点的规定:甲夜为初更或一更,乙夜二更、丙夜三更、丁夜四更、戊夜五更。一更(初更)指戌时,即晚上七点到九点;二更指亥时,即晚上九点到十一点;三更指子时,即晚上十一点到第二天一点;四更指丑时,即第二天一点到第二天三点;五更指寅时,即第二天三点到第二天五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6651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