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与文化的论文

中国饮食与文化的论文,第1张

中国饮食文化特色

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方的一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已的饮食习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一、饮食结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据《武林旧事》记载的一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构成。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趋于成熟。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荞、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都是从动物身上取料炼制而成的。比较注意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因此肉食在饮食中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国人的高。

二、食物制作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煮、蒸、烧、炖、烤、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酥、焖、拌等。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味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闽菜、川菜、粤菜、京菜、鲁菜、苏菜、湘菜、徽菜、沪菜、鄂菜、辽菜、豫菜等。各菜系在制作方法上更是各有特色:如湖北菜的煨、滑,京菜的涮、烤等,更有四川菜以味多、味广、味厚、味道多变而著称,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佳话。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口味精美。而美味的产生,主要在于五味调和。同时,追求色、香、味、形、艺的有机统一。在色的配制上,以辅助的色彩来衬托、突出、点缀和适应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匀柔和、主次分明、浓淡相宜、相映成趣、和谐悦目。在口味的配合上,强调香气,突出主味,并辅佐调料,使之增香增味。在形的配制上,注重造型艺术,运用点缀、嵌酿等手法,融雕刻和菜肴于一体,形成和谐美观的造型。中国饮食将色,形,香,味,滋,养六者融于一体,使人们得到了视觉,触觉,味觉的综合享受,构成了以美味为核心,以养身为目的的中国烹饪特色。它选料谨慎,刀工精细,造型逼真,色彩鲜艳,拼配巧妙,有着无可争辩的历史地位。

西方饮食,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相比西方饮食,中华美食文化奇树一帜,食花美天下。

三、食物器皿

饮食用具的多样性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特别用竹筷进食,运用自如,经济方便,被欧美人士赞为是艺术的创造。中国饮食用具从用途上来分,有豆、罐、鬲、杯、盆、碗、盒、瓮、壶、甑、盘等等;从材料上来分,有陶制品、瓷制品、金属制品和竹木制品等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饮食用具在材料、质量、形态等诸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从隋唐开始,已大量使用了金银等贵金属所制的饮食用具,在民间,陶瓷用具大量使用,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瓷器享誉海外。直到现代,陶瓷食具美不胜收,灿烂辉煌,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和特色。西方人多用金属刀叉,以及各种杯、盘、盅、碟,其餐具的种类,很是单调。

四、营养保健

以谷物为主,注重饮食保健。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中国人很注重饮食的营养保健,主张营养成份合理搭配,平衡饮食,通过调配食用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气味、功用各不相同的食品,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补精益气、养身健体的目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观,同时还概括了十条“不食”以及注重卫生,遵守时节,讲究营养,有节制不过量的科学饮食法则。

西方人也注重饮食科学,讲究食物制作严格按科学规范行事,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把厨房弄得像个化学实验室,而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别无二致。

五、饮食审美

中国饮食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十美风格”:讲究味、色、香、质、形、序、器、适、境、趣的和谐统一。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而对于西方人来说,饮食大约只是一种必需的生理活动,对于其中美的追求,却忽略了。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是明显的,而且各有长处。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换的加快,中西饮食文化将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正在加大肉类和奶类食品的比重;同样,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中西餐饮文化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人们将会享受到更美味、更快捷、更营养的食品。

参考文献:

1 王新婷、金鸣娟、姚晚霞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赵洪恩、李宝席 中国传统文化通论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 姚伟钧 中国饮食文化探源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4 易艳萍、马寅初 西方文化背景知识选讲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 徐旺生 民以食为天——中华美食文化 海南出版社,1993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认真的学习二十四节气的知识,然后做到继承。其次,再向身边的人以及其他社会人士推广二十四节气,让他们明白二十四气的重要性,从而做到传承。

一。二十四节气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时间浪漫。

想必大家今年都被由张艺谋导演指导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惊到了其中我觉得做的最好的就是在开幕式当中融入了24节气不断变化。真正的让我们感受到了24节气确实是专属于中国人的时间浪漫,它更是一种时间哲学。

二。作为中国人学习和继承24节气是我们的任务。

我认为24节气其实也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特别是把倒计时融入其中,真的是给我们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其实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于24节气并不是特别了解。如果是按照季节来排列的话,春季其实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然后就是到了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和大暑,到了秋天之后,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然后随着天气不断变冷,有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虽然我们不能完整地记忆着24节气,至少有几个我们还是非常熟悉的。说夏至代表着夏天到了,天气开始变得炎热,而立秋之后,更有一句谚语叫做白天立宛秋,晚上就会冷嗖嗖。到了冬至,我们都记得吃饺子,因为不吃饺子会冻坏耳朵。

三。学好24节气才能更好的推广24节气。

是学好24节气,了解24节气的知识,本身就是一种继承,然后想要更好地推广24节气,必须从我们每个人做起,自己学好了才能向身边的人,其他的人更好地推广,让大家都明白24节气所蕴含的文化知识。

对于“美食”,人们的定义千差万别。

有的人一顿普通的饭菜,就觉得很满足,很可口。有的人每天山珍海味,也依然觉得索然无味,心想真不如那深山的野味王八。吃久了,也会觉得腻。如此看来,可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美食,只有时间上的美食概念,这可能是因为随着时空的变化,人的想法和口味自然也会改变,这是人所不能控制的。若人可以控制,那么他就不会觉得吃什么会腻了。

何为美食?难道因为长相美,好看的菜,充满美感,有香气,才算美食,或者好吃,才算美食。所有评判里,好吃才是最接近大家的想法。无论你如何选材,有什么手法烹饪,用什么点缀和造味,最本质的东西依然是觉得好吃才是最重要的。撇开一些形式,朴素的手工,在过程中凸显朴素的质地。

那么,人们说的星级酒店的鲍鱼、扇贝和生蚝,还有大龙虾算不算美食?或者你可以随便晒出的网红店食物,那些自助的看似丰厚的佳肴?其实可能算,也可能不算。对于吃不惯的人来说,大多数人的口味,不一定适合他。对于吃的惯的人来说,一个五仁月饼都可能算美食,那又如何?那么他认为的美食,可能就单纯的只剩下日常的朴素的菜系,或者就像《舌尖上的中国》里描绘的场景那样,家常菜才是最可口的,远甚于那些酒店、大饭店和概念店的花样菜系。

于美食家品鉴的口味而言,任何一次夸张的评测与表达,也只是他自己个人的口味的展示。或者,在先前那些写小吃的文人看来,最能符合自己口味的才算美食。大众喜欢的美食,顶多是集体的从众,觉得自己从来没有吃过,或者是因为作为一名吃货,不吃遍天下无敌菜,不觉得厉害。那么在你自己看来,那些好吃的并非“美食”的概念,而是一种营销的代入,让集体进入其中,制造更多的神秘感。很多是一些美食家炒出来的,或者随着大众口味的变迁,人们逐渐开始注意到美食养生的可能性。

而在精致的烹饪过程中,看到一些故事和灵感的拓展,带有故事的饭店,加上看似平淡无奇的菜肴,如果他真的为每一位顾客呈现一道真诚之作,那么他至少也是值得被尊重的。

就像《食神》里面的一碗带蛋的“黯然销魂饭”,不过就是一碗平常的叉烧饭,却可以打动一个高级的评委,的确是有趣之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6795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