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与衡山相比那个更值得一游衡山和天门山哪个高

天柱山与衡山相比那个更值得一游衡山和天门山哪个高,第1张

1、天柱山,又名潜山、皖山、皖公山、万岁山、万山等。为大别山山脉东延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指潜山县境内以其主峰天柱峰为中心的山地,有时也指其主峰。据1980年航空测定,主峰海拔为1488、4米,规划保护区面积为333平方公里,风景区面积为82、46平方公里,中心位置(天柱峰地理座标东经116°27′,北纬30°43′。天柱山因独特的自然景观,名列安徽省三大名山之一。早在汉武帝时就封为“南岳”,历代都有人文活动。建国后开发为风景名胜区,景区于2011年获A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

2、衡山,又名南岳、寿岳、南山,为中国“五岳”之一,位于中国湖南省中部偏东南部,绵亘于衡阳、湘潭两盆地间,,主体部分位于衡阳市南岳区、衡山县和衡阳县东部。衡山的命名,据战国时期《甘石星经》记载,因其位于星座二十八宿的轸星之翼,“变应玑衡”,“铨德钧物”,犹如衡器,可称天地,故名衡山。

好。根据查询天柱福元乡村民宿官网得知,该地风景优美,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是旅游的好地方,天柱福元乡村民宿休闲区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天柱山镇林庄村黄山组,是一个集山乡民宿度假、休闲农业、文化旅游和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民俗旅游度假区。

行驶在九曲十八弯的天柱山“彩虹路”上,那漫山遍野、姹紫嫣红的红叶犹如一幅展开的丹青画卷悬挂于天地之间,不时有几片红叶掠过车窗,翩然如蝶,让人忍不住伸手去抓。

从9月中旬开始,天柱山褪去层层翠绿,变成金黄、火红;到了10月后,浓郁的秋色从天柱山主峰蔓延开来,如同素颜女子着上盛装,赶赴秋天的浓妆舞会,这是大自然在用自己的方式取悦远道而来的客人。

它既可以因为蓝天、怪石、苍松的组合,自成一幅极富视觉冲击力的油画;又可以因一场风起云涌,呈现一派千里烟波、痴缠松林的景象,你能享受自然山水独特的秋韵美景所带来的野趣与清欢。

这里曾经是一片海洋,受地壳运动影响,又经过亿万年的风蚀水刻,造就了“世界最美的花岗岩景观”, 被誉为“地球泄密者”。

行走在花岗岩洞第一秘府——神秘谷,当秋风拂过,耳畔依稀传来阵阵古海惊涛骇浪的咆哮声,轻抚着被海浪浸蚀的岩石,你会发现,岁月斑斓,地球沧海桑田所积淀的时光之美。

站在峰顶,极目远眺,只见千峰万岭如大海中的波涛,起伏跌宕,满山红叶,依山势,顺坡形,丛丛簇簇,层层叠叠,与奇山峻峰相映成趣,绚美如梦。风吹叶动,遍野流丹,仿佛燃烧的火焰,诗情画意盈然而出。

夜幕降临,寻一家民宿,伴着秋虫细碎的低吟声,枕着月光进入温柔的梦乡,享受都市外独有的宁静与安逸。(张泽胜)

范 洪[作家、画家、美术评论家]

天柱先生住在潍县路的一个小阁楼上,阁楼的面积大约不足十平方米,内置一榻一案,中间围着一个岛城人最熟悉不过的蜂窝炉,其余的便是挂满四壁的画框了。噢,对了,先生还喂养了一对美丽的相思鸟,卿卿我我地偎在一起,不停地鸣叫着,为沉寂的阁楼平添了几分生气。楼梯很狭窄,也很陡峭,从一楼直至阁楼。假若不小心失足可是很危险的事情,又何况是年逾八旬的老翁呢。这如何能使人相信?如此简陋的斗室便是天柱先生的住所。

有客人来访,先生很是高兴,梁师母更是问长问短,寒暄不停。得知我曾随伏山先生学画,先生高声的喊道:“我们是好朋友,可惜天不假年啊。”我们忆起了往事,谈起伏山先生的去世,先生倍感惋惜,亦联想到了自己的病躯缠身与无奈,人生的百味涌上心头,或许是在你大病缠身的当头,你才能领悟生命的宝贵。正值《天柱画集》即将出版的时候,我翻阅着先期排出的小样,早被内中的画面吸引住了。先生的绘画既有中国画的神韵,又融入了西方油画的色彩观念,中西合璧,着实让人耳目一新。我与先生谈起了艺术,谈起国画的现状、流派、继承与创新。他不厌其烦的为我讲解、释惑,他对艺术的领悟,新颖的思想,睿智的语言,令我悟味画理,开启本心。“西方艺术传入中国一百多年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它的长处呢?”

窗外人语嘈杂,门前车水马龙,过客匆匆。俗说大隐隐于市,人生的要义原不在于欲的满足与炫弄,贵耐得住寂寞,守住定根,永葆一棵童心。小小的阁楼,天柱先生大部分作品构思于彼,完成于彼。山水长卷《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以浓烈的色彩,质朴浑厚的笔墨,表现出诡秘神奇的画面,展示了先生独具的匠心。

围炉而坐,与先生谈禅,浑然不觉窗外的喧哗。凝视壁上丹青,惟觉微风拂面,万籁俱寂,如入如来佛地,早已将隆冬的严寒忘却了。壁墙上也挂有梁师母的画,竟与先生的画难分伯仲,毕竟是朝夕相处的夫妻。先生生活俭朴,茶食随意,他很偏爱乡下人的粗茶淡饭,用芥菜的叶子晒个半干,加以新泡的黄豆磨出的豆渣,放到火炉上煨成小豆腐,便是一餐美味。我曾约他到即墨来小住,可惜他的心脏病不允远途颠簸,顾念着他的身体,只是需要休养,也即作罢。

你可知晓生而不能相见的滋味吗?我最后一次见到先生是在贵州路其女儿的寓所,那时他的身体已极度虚弱,不时地要跑到氧气瓶前吸上几口,但精神尚好。你可知道他是一个慈善和蔼宽厚至极的老人,他对我讲着他的人生经历,他的艺术,谈到情浓处手臂不停的挥舞着,激动不已。

春雨霏霏,雨打芭蕉的时节,推窗远视,遥望那苍黛一色茫茫的夜空,我默默地祈祷他的病体能早日康复,可是这期盼却一天一天的渺茫了。

我再次去看他的时候,被子女告知身体不适,不能见客。这时,他的病情已不容他多见客人,不料这竟成了永诀,几年间我居然不得谋见先生一面。后来,从市内传来的消息云先生如何、如何,亦未置可否。昨日,惊悉先生已去的消息,不由得令我黯然神伤,呜呼,一代大师——天柱先生!

2001、06、20

国画名家梁天柱

中国画研究院特约画家梁天柱,2001年6月17日凌晨因病不幸在青岛病逝,享年86岁。

他在弥留之际,还嘱咐亲人:“ 我的事不要去麻烦别人。”梁先生带着他对未了事业的眷恋,走的是那么匆忙,又是那么安详。然而,他那“钢筋铁骨”铸造的奔腾“山水”,却永远留芳在中国画坛。

惊悉梁天柱病逝,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刘勃舒代表全院同仁发来唁电深表哀悼,并对特约画家梁天柱先生凭着刻苦自学,创造出自己面貌,为当代中国画坛作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从的是医 爱的是画梁天柱先生原名梁善玺,1916年农历正月初六出生在山东省平度市大泽山乡梁家庄子,附近有座远近闻名的天柱山,山富佳石,历代刻石甚多,最赋盛名的莫过于北魏光州刺史郑道昭于永平四年(公元511年)在山之阳书镌郑文公碑,此碑结字宽博,笔力雄强,为海内外学书者所推崇。住在天柱山下且从小酷爱画画的梁善玺,对这座名山独有情钟,他自号天柱山民,后以号行,梁天柱是也。 他少年上私塾时就迷上画画,农村的落后与闭塞挡不住他对画画的渴求,每逢过年过节乡下随处可见卖年画的,眼见那红脸的关公,竖眉的张飞,持杖的寿星,白胖的娃娃,真让梁天柱大饱眼福,也是最开心的日子,他往往跟着卖画人走街串巷,偶得一张年画,就参照着画个不停。久而久之,画啥像啥,他的作品还上了一些街坊邻居过年过节的小红灯笼。青岛熟悉梁天柱的人都称他“梁大夫”,这是因为他出身医师世家,而且从医40年之久。梁天柱兄弟七人,他排行老六。年轻时下关东,赴大连,干过医院的学徒工、外科见习生。1940梁天柱从大连返回青岛,并考取医师,与双胞胎五兄梁玉楝合作在青岛市平度路创办“大安医院”并任院长。在1957年他42岁时,调入青岛市市北区医院,任外科主治医师,直到1977年退休为止。 天柱先生一生行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然而,情之所钟,心之所驰,生之所好,身之所乐,尽在笔墨丹青之中。抗日战争时期,一批画家避乱青岛,梁天柱在行医的同时,考入画家宫本汀创办的青岛市第一所美术学校--- -青岛市业余美术学校,学习中国画3年,打开了他业余美术创作的路子。后在友人介绍下结识了青岛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孙国枫先生,并拜孙先生为师,在其指导下对中国山水画、花鸟画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和学习。 后来有人发现梁天柱的山水画有些像黄宾虹,他又从朋友处借来黄宾虹画集反复研读,被黄宾虹先生惊天动魄的山水画所激励,把他带入了新的境界。同时,还对王蒙、髡残、石涛、龚贤等古代名家的作品进行了比较系统地研究,开始注重笔墨技巧。这就使他对艺术事业的执爱纯粹无滓,每操笔必深情赴之。他有两件传奇事,足以明证。 第一件传奇是,梁先生在小小处方笺上练绝活。他当医生40年来,凡上夜班时没人看病,就在处方笺或化验单上反复构图,画个不停,几十年持之以恒从来没有间断过。每天最少要画几十张,后来生病住院,躺在床上不能下地,也是笔耕不辍,居然画了数十本速写。有人问他一生画掉大约多少处方笺,他认真地回答道,怕有几万张吧。他生前作画,大至数十米的巨幛,小至半尺的册页,从不打稿,也不愿画重复的画,提笔就上,直接以焦墨画墨稿,不修不补,一笔贯底,一气呵成,这与他在数万张小小的处方笺上练出的绝活不无关系。 第二件传奇是,梁先生在一处阁楼陋室创作数千幅水墨画。他曾在青岛潍县路大杂院一处14平方米的小阁楼居住作画一二十年,爬上去要经过摇摇晃晃的、狭窄的木楼梯,房顶是斜坡式的,最矮处人无法直起身子。在这小小天地里,梁先生既作卧室,又作会客室,还作画室,即使这里夏天常常停水,每隔个把月要请人换煤气,他也无怨无侮,精神上很富有,很充实,心无二念地全身心扑在艺术上。他黎明即起,把自已睡觉的地方支起一块大面板,痴情挥毫作画,任凭山水纵横。那数以千计的水墨画,记载了梁老的喜怒哀乐。自学成家 大器晚成天柱先生完全是自学成家。不知是受名家启迪,还是秉性即高,他所热爱的画家,近有黄宾虹,远有石涛、石溪、王蒙,都是造诣极高、曲高和寡的大师。尤其对黄宾虹,他推崇有加,曾节衣缩食不惜以重金搜求黄宾虹真迹,为的是仔细研读体味黄宾虹用笔用墨和敷色的技法,尤其是黄宾虹千锤百炼绕指柔的笔墨功力,对于一个操了几十年手术刀的外科大夫,自然特别心领神会。 天柱先生认为大匠予人以规矩,但欲成方圆,还须自己到生活中去,以造化为宗师。因此每遇节假,他就深入崂山。有人说崂山道上每块石头都认得他。他画上大量使用的赭石和土黄,就是用崂山背回来的石块研磨成的。同买的颜料相比,格外沉着浑厚,仍秉赋着大地原初的气质。早期,他的山水画颇得黄宾虹艺术之精妙,可是他不满足于继承一家一派之长,也不愿在传统文人画中讨生活。他立志走改革之路,从而形成了似黄宾虹,非黄宾虹,独具一格的山水风采。 1977年7月,梁先生在办理退休手续的第二天,就迫不及待地简装下了江南。他七下江南,遍访黄宾虹的弟子,并饱游名山大川。1980年春天,65岁的梁先生像一个虔诚的朝圣者开始了向往已久的敦煌之行。面对壮丽万千的石窟壁画,梁先生热泪盈眶。他的赤诚感动了一位姓常的所长,特意为这位“大夫画家”批了个条子:“满足他的一切要求,配一个好讲解员。”于是,梁天柱大喜过望,一窟一画观瞻,整整看了两天。 那五代的大开大阖,隋唐的汪洋恣肆,宋的弥天舞蹈厖梁先生的内心深处发生着裂帛似的变化。他在宝窟发一宏愿:“一定要把敦煌壁画辉煌的色彩和火焰般流动的线条纳入中国山水画,把宗教绘画的神秘、圣洁、热情引入山水画。” 敦煌之行归来,使梁先生找到了艺术的内核,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他画风大变,出黄入唐,将敦煌艺术的节奏、韵律、色彩运用到山水画创作中,融水墨重彩于一炉,线如钢筋铁骨,形成了大气磅礴、浑厚拙朴的个人风格。 这里引用一节著名艺术理论家王鲁湘的话:“天柱先生舍弃宋以来过于琐细的皴法,把明清以来尤其是吴昌硕、齐百石大写意花鸟画中如枯藤屈铁的粗犷骨线大胆引入山水画,强化骨线中焦墨和浓墨的比重,以狂籀笔意画出山石结构。可以说,中国画史上还没有谁用这么坚强粗犷的笔墨来搭建山水画的钢筋铁骨。有了这么一副‘野蛮’的身板,什么狂野的颜色也能镇得住。然后开始把石青石绿朱砂乃至铁锈红大板块地铺将上去,但又不是死涂,而是在骨线之间沽泼地跳宕着,根据感觉和画面关系,不时地有意无意地抛下一些空档,这就使石色容易发僵的毛病大为改观,明丽动人厖我认为,天柱先生此一创造性的探索于中国山水画的影响不可估量。” 1989年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发行了《梁天柱画集》,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梁天柱的《江山不倦登临眼》、《日蚀》、《玄之又玄》等不假华藻、大气磅礴的画作问世,使中国画界为之一震。1991年5月27日,中国画研究院破格聘请梁天柱先生为该院第一个特约画家,并举行受聘仪式,刘勃舒院长将聘书郑重地送到梁天柱手中,梁天柱的《泰山之高抔土不弃》一画被中国画研究院收藏,梁天柱山水画的影响力得到了承认。 盛名之下,他牢记受聘仪式后刘勃舒院长一句语重心长的赠言:“你有这个证书就够了,要集中精力画画。” 在潜心创作两年半之后的1993年11月3日上午,首都近百名画家、美术理论家云集在中国画研究院,参加由中国画研究院、中国美术馆等单位举办的青岛市著名画家“梁天柱山水画展”及“梁天柱山水画理论研讨会”。 我国著名理论家、全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邵大箴先生激动地说:“把这些作品挂在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美术馆,或者挂在法国罗浮尔宫,都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大师级的精作。”艺术大师张仃先生看过梁天柱画展,感慨地说:“江西黄秋园、四川陈子庄都不为人所知,默默无闻画了一辈子画,最后终于被社会承认为中国山水画大师。梁天柱先生也是这样,他的职业是医生,动手术的,但他最热爱的是绘画,他今天展出的作品我看了很激动,梁先生画画很投入,在山水画上辛勤耕耘了一辈子,甘于寂寞。梁天柱是当代中国山水画继黄秋园、陈之庄之后的又一个重大发现。” 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刘勃舒称赞道:“梁先生的画有大家气质,画的构图千变万化,即使是小画,也有大空间,大容量,耐看。可染先生说一幅画挂在墙上可以看三天,这幅画就算成功了。梁先生的画是挂得住三天的。” 次日,在病榻上的梁先生得知他的画展轰动京华的消息后,默坐了好久,他想借助沉默来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泪水还是缓慢地流过脸庞。晚年画作 老辣豪放梁天柱先生在名利上保持淡泊心态,在生活上坚信亲情与知足者常乐,在人际关系处理上是童心思维,而在艺术追求上却永不满足,永不止步。 纵观梁先生一生的画作,更加豪放、更加老辣的还是从1991年到2001年上半年这晚年十年间的作品。 这期间梁天柱身体多病,经常犯心绞痛和胃病,他深居简出,谢绝应酬,只要身体稍好一点,他总是笔不离手的作画。在幸勤劳作的同时,他也静思了自己以前绘画上的不足,大多数作品更加豪放、老辣,而且比以前更加严谨。 他从两方面着手求变求新:加强线的表现能力和注意色彩的运用,不断探索绘画语言的丰富性和表现力,画得那样随意自由而又合乎法度,画得那样有传统精神而又有生活气息,笔墨又是那样苍劲雄健而又浑厚华滋,他的画风不仅自成一体而且有很高的美学品格,耐人寻味,是真情实感的奔放。从而使自己的创造达到更新的境界,更有力度和更有艺术感染力,受到海内外水墨画界的更加关注。 看梁先生的画作是一种艺术与情感的享受,是一种充满活力与追求的感召。那泼彩泼墨画作空档处不 时裸露有钢筋铁骨,既保持了笔墨的韵味,又显出一种结构美和力度感,同时其单纯的黑白,又对色彩形 成一种分隔和连接的双重作用,就象乐曲中的休止符的功能一样。最后,趁色彩未干,再以不同墨色的淡 墨在需要深厚晦重一些的地方象急雨击滩似地点厾一气,墨色互破,浑厚华滋,线条和色彩都因此而去掉了许多燥气和火气,添加了几分蕴藉和朦胧。这样,一幅又有笔又有墨又有色的水墨大写意的泼彩泼墨山水画就完成了。 2000年上半年,梁天柱85岁时画了一幅三尺半的泼彩泼墨、青山绿水《峰回路转》,气势夺人,笔走龙蛇,墨气四射,山随笔转,水向墨流,含浑不尽,达到了炉火饨青的境界。 2001年5月梁天柱住进医院,在他病逝的前三天,女儿推着轮椅带梁先生到医院前的小花园逛逛。他热爱生活,讨厌假东西,最不喜欢假花,他自己摘了一朵石竹花和苦菜花,一只手牢牢地拿着一朵小野花,像儿童一样高兴。 他对女儿女婿说:“我就这样完了吗?我就再也不能画画了吗?让我再能多活两年,我还能画出好多画”,他还说:“98年住院抢救后老天爷不让我走,我出院后还要画画”。 平时让梁先生开心的还有一件事,就是和女儿、外甥掰手腕。6月16日晚上七八点钟,也就是梁先生病逝的前五六个小时,他还与小女儿掰手腕,女儿让着他,他赢了,梁先生高兴得像个孩子,不住地说:“我还能掰过你” 。 在他去逝的前3个多小时,他还让女儿将他扶起,用签字笔颤抖地在一本信纸上,给女儿画了一只大公鸡,这是他最后的一幅作品,心里想着画大公鸡,但脑子里还是装着山水,结果画了一幅山水式的大公鸡,看上去似鸡非鸡、似山非山,更富有韵味,更让人过目不忘。 新华社2001年9月12日

江淮大地,天柱最高。那日在海拔1489米的天柱山上,山里气候多变,云雾随时随地升起,无人机飞向高空都是在穿云,总有种腾云驾雾的仙境感,回到家以后还是迟迟不能忘怀。

天柱山在安徽省潜山,古称“皖山”,安徽省的简称也是由此而来。天柱山早在汉武帝时就被称为“南岳”,与黄山、九华山并列为安徽三大名山。这么说来还是挺出名的。

我们在山脚下就玩了两天,一直到最后一天才上了主景区。整片山的 旅游 生态还是不错,有奇峰怪石,也有激水漂流,青山绿水,也不过如此了。

我们的三天两夜玩转天柱山行程安排如下:

Day1 安庆站-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天柱山博物馆-天柱山营地

Day2 天柱山大峡谷-天仙峡景区-凤凰源漂流-陌上天鹅堡民宿

Day3 天柱山风景区-安庆站

上午:大龙窝索道-振衣岗-神秘谷-天池峰-新游线-炼丹湖

下午:东关回音台-会景亭-炼丹湖-大龙窝索道

山谷流泉里的摩崖石刻,让我们瞬间回到了唐诗宋词的课堂上,隔壁的三祖寺更是让我们感受到天柱山的宗教文化。天柱山博物馆里用各种形态来展示,让我们明白了这座最美花岗岩的天柱山地质公园是如何经过岁月的洗礼而形成现在的样子。

大峡谷里一阶又一阶的瀑布跌落成群,宏伟壮观,通天瀑的落差就有上百米。在天柱山游玩,也不仅仅只有大自然,比如我们来到的天仙峡,无论是玻璃栈道还是彩虹滑道,都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游乐体验,更有天柱山特有的空中漂流。

天柱山主景区就更不用说了,是整个路线最最精华部分,从天宫之镜再到主峰若隐若现,走过长长的步行栈道来到了炼丹湖,在夏日里爬一座山,那流的汗真的是非常痛快淋漓的了。看到了美景,再累也很值得。

交通:

火车:高铁站是“安庆站”,距离天柱山主景区开车约2小时

飞机:天柱山是有机场的,但比较如果要到最近的航线较多的机场应该是合肥机场

汽车 :合肥南站、安庆火车站,每天都有直通车直达天柱山风景区

门票:天柱山门票120元,索道门票80元。

行前建议:记得看天气预报,如果有雨一定要带伞或者雨衣,山里真的说不准的,分分钟让你变成落汤鸡。一定要穿防滑的登山鞋,这样在行走的过程也比较安全,沿途都有补给点,如果没有带水也可以在山上购买,午饭可以选择在炼丹湖度假酒店食用。

1、天柱山分东关和西关两条主线,西关线是精华,包含众多景点,一日游的话建议走西关线;东关险,线长适合体质较好的游客。

2、天柱山有2处索道,大龙窝索道(二索)在南门,天柱山索道(一索)在东门,建议索道上山,游玩后步行下山。

3、住宿建议住景区内的农家乐民宿,风景好,农家土菜,看日出、棋牌麻将、垂钓等,由当地人带你,可以省去30元/人的交通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直很想再到天柱山后山去看看,换个角度看她或许别有洞天。说是“再去”,其实早在一九九一年高考后就和几个同学去过一次,那时候车子只通到龙潭,上山得靠脚量,印象深刻。其时青春年少,似乎不那么在意大自然的美景,在乎的只是同学间谈笑的欢娱,也因此对于周遭的美景印象了了。

  弹指一挥,卅年飞逝。人至中年,爱山乐水。这次能够前去,也是机缘巧合。我同单元楼上的一位方大哥,老家正在那里,听他说他曾经在那当了十五年的村支书,对家乡的人物风貌可以说没有比他更清楚的了。近些年来,他喜爱摄影,致力发现和宣传潜山之美,他这位老支书振兴家乡的初心始终未改,可谓赤子情深。我请他作向导,他欣然应允,便得成行。同行的还有另外两位新朋友,彼此都不熟,也都是慕名想去看看美丽的后山,去饱览天柱山的巍峨拔峭。

  此行要去的目的地在水吼镇和平村(原坞岩村),与龙潭乡接壤,位于国家5A级 旅游 景区天柱山的东北部。我们走的是龙潭线,车过龙潭大桥右转后不到一里就开始上坡了。水泥路面,坡缓路宽,两边都是密密匝匝的竹林,高大粗壮者多。车行其中,时闻鸣声上下,溪涧淙淙;但见日影斑驳,野花丛生;农家楼阁庭院点缀其间,散布路边。真是“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一步一景,引人入胜。老方一路上都在感慨如今便利的交通,他说;“我们这代人算是赶上了好时代,几千年来人们做梦都不敢想象的事居然变成了现实!从此结束了肩挑手拎的 历史 ,简直都不敢相信是真的。”是啊,“不敢相信是真的”,这正是对当下发生巨大变化的农村的最好总结,也是最切身的体会。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下山一个来回差不多要大半天,还多是重担在肩,挥汗如雨,一身疲惫;现在一个来回也就个把小时吧,免受了多少辛苦,只要经历过的人,感受都尤其深刻。

  上山还不到半小时,老方说先带我们去龙潭地界上看一处景点。车子便拐进了一条岔道,不一会就上到岭头,抬眼望去,豁然开朗。我们下了车,顺着老方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林壑幽深,群山拱卫,天柱巍巍,孤立擎霄。站在这里,凭栏远眺,弹丸之地,不高也高,不险自险。山风吹来,遥襟甫畅,逸兴遄飞,大有“我欲乘风归去”之感。然后,车子一直向下,直达谷底,沿途仍都是参天翠竹,浓荫铺地,恍若一下闯进了世外桃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散落在溪涧两岸的几户人家,都还是土砖瓦房,木窗板门,老旧古朴。大都弄门反栓,大门紧锁,久无人居,只见一两户人家门口的木桩竹竿上晾着粗布衣衫,老方说只有几个留守老人常年在此居住了。他们对我们也视而不见,大抵知道我们也就是来看景的过客。我正在纳闷老方怎么带我们来这个地方时,一抬头,透过一丛浓密的竹林,我突然看见了竹林后面飞瀑如练,似乎就在同时也听到了瀑布跌宕奔流之声。我笑着说:“你这个向导找对了,要不是你熟悉这里,我们怎么也不会遇见这藏在深闺的瀑布。”踩过一段松软的幽暗的竹林小道,转过一块巨石后,整个瀑布便一览无余的挂在我们眼前。老方说:“这就是江河宕瀑布。”站在这儿仰望云天,谷窄天高,崖壁陡峭,怪石嶙峋,飞流直下,水花四溅,雾气氤氲,金玉之声,盈耳不绝。老方拿出相机,取景拍照,不亦乐乎。我想王荆公所言“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的那种境界,不也是对此处最好的佳咏么回来又发现一户人家因势造形的木板走廊,一排木质栏杆临溪而建,朝观雾霭依依,暮听涧水潺潺,忘怀得失,自在无碍,主人襟怀,触手可及。

  重回大路后不一会就到了水吼镇地界,山更高,景色更宜人,空气更加清新,老方的谈兴也更浓。这时候我们说得最多的还是竹子,他说竹子全身都是宝。同行的郑总,因为是上海在潜经商的,她对竹子的功用还不甚了解。老方就忙着解释说:“竹枝可以做成大扫把,竹叶又是很好的绿肥,竹干可以制作各种家用的或者观赏的精美竹器,还可以造纸,冬笋春笋更是地道的农家佳肴。”说话间,正好路边有一家竹器加工厂,地炉里的火烧得正旺,工人们正在用竹枝制作大扫把。我不禁想起以前读过的《井冈翠竹》,说“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足见竹子顽强的生命力,也就更加佩服这些祖祖辈辈与竹子生活在一起的有着一样顽强精神和质朴品格的乡民们。

  不一会,老方叫我们下车,说路边的一栋老屋不可不看,走近才知道是2018年10月由潜山市住房和建设局与潜山市文化委员会挂牌保护的“上蛇形老屋”。老屋依山而建,土墙黑瓦,竹林环合;道路石板铺砌,犬牙差互,经年踩踏,已趋平滑,人行石上,方知山深。走进堂屋,中有一方天井,青苔满阶,细草飘摇。正中供奉有先祖牌位,烛台清酒,香火永续。两边对联依稀可辨,右书“鄱湖世泽源流远”,左写“河间家声日月长”,寥寥数字,已然道出了这个家族的来龙去脉与殷殷祝福。我们从西侧耳门走出,间容一人,出得门来,天柱相对,峰峦起伏,境界空阔。老屋左侧下方有一颗杨树,树龄百年,树冠庞大,绿叶如盖。树下有两眼水井,水尤清冽,曾经是洗衣浆衫,淘米洗菜之所,也必是盛夏纳凉避暑之处,保存完好,直呼难得。

  从老屋出来后我们一行四人就径直把车开到了老方家老房子那,老方年逾古稀的老母亲仍身体健朗,喜说喜笑。老人家说我们今天是到了“天柱后山第一家”,我笑问老人家这“第一家”因何而来,老人家说她家是这个村子里距离天柱山最近的一家。这时候老方也接着解释他家距离天柱山主峰仅十里左右,从这里走山道攀主峰只需一小时功夫。老人家还说在对面的山腰里有周朝时期人们开垦的田地,听着让人觉得恍若隔世。老方说想把老屋门前的空田挖一个池塘,这样出门就可以看到天柱山的倒影了。站在老方家的门外,对面就是铜锣尖,铜锣尖又正对着天柱山的主峰。由于群山匍匐,这里看天柱山另有一番景象,没有之前两处看天柱山那样壁立千仞,直插苍穹。主峰时而云遮雾绕,若隐若现;时而真容毕出,袒露无遗。迷离变幻中,不觉有着几分秀气,平添几许妩媚,这一定是距离近了、地势高了的缘故。我不禁自言自语:真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这时候,同行的两位女士发现了旁边荒田里有成片的麦泡,她俩顾不得荆棘扎手,喜不自胜地探路下去采摘了。我生长在大山里,生平也还是第一次见到那么大片的麦泡,摘几颗放进嘴里,轻轻一嚼,少小时的味道又一次刺激着我的味蕾,“野草莓”名不虚传。

  她俩采摘尽兴回来了,老方说要带我们去看竹海。我想:每天都淹没在这茫茫的人海里,曾经看过真正的大海,也看过家乡的林海和云海,甚至还看过美其名曰的花海,可今天这一路上都在竹海中穿行,却还没有好好欣赏竹海的风貌。我们来到离他家大约五十米远的一个短岗上,这里居高临下,放眼望去,目之所及无处不是葱茏的竹子。郁郁苍苍,重重叠叠,修直挺拔,婀娜多姿,密密麻麻,无边无际,望不到头。突然想起苏轼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来到这里真的可以让你享受一时超凡脱俗的空灵。老方饶有兴致的对同行的郑总说着他的梦想,也可以说是对家乡的规划蓝图。他想寻找有志之士在我们足下的山岗上建几所轻钢独体式的民宿,每个房间的阳台上各置办一架高倍望远镜,白天可以观看缥缈云海、万亩竹海和天柱诸峰,夜晚可以仰观广袤星空和浩瀚银河,还可以在此抚琴听涛,摄影写生,卸去疲惫,小别红尘,适心任性,拥抱自我,回归自然。老方津津乐道,我等听着如痴如醉。他还说想在竹林里把林间作业通道升级为休闲步道,竹亭石屋,山肴野蔌,富氧离子, 养生 休闲,唯此为佳。他接着说这里有大量闲置的民居,可以朝民宿方向发展,改造装修,变废为宝。然后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文旅活动,如户外登山游、农耕体验游、工艺研学游等。听他这么一说,我也惊讶地想起自车子进入该村后,一路上看到的几乎都还是那种七八十年代老房子,有的房子还是四水归堂式的结构。这种原生态的建筑在当前的农村已经并不多见,更别说还保留着当初的规模,这在我们潜阳大地上真是绝无仅有的,是从前乡村的孤本,是重拾记忆的绝版。身临其境,迷失的少年终于在这里找到了回家的道路,消失许久的村庄终于在这里遇见了她当初的模样。衷心的希望老方的梦想都能在不久的将来逐一实现,你若想来修身养性也好,寻找乡愁也罢,相信这里都能或多或少的给予你灵魂的皈依。

  回来时我们走的是雷公井电站那条路,道路正在拓宽,老方说建成后这又将是一条到天柱山的环山公路。一路上也是景色宜人,尤其是雷公井电站那一段,老方说每到深秋,丹枫如火,红叶满山,山水相映,飞鸟与还,动静结合,流连忘返。

  返程中我们一边回味美景,一边赞叹老方的乡土情怀。他十分动情地说:“我的愿景就是以我的苟且生活,成就你们的诗与远方!”。听着老方这谦卑又自信的告白,我想:即使身在美景附近,也要有一种说走就走的勇气,不然会错过大自然多少美好的等待。

  我更想说:朋友,想去就去吧,去那里赴一场等你千年的约会。(文/倪建军 摄影 /方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6958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