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走进杜甫》

作文—《走进杜甫》,第1张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唐代诗人,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编辑本段]杜甫思想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〇。

杜甫虽然是个写实主义诗人,但是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就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编辑本段]三吏三别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杜甫到成都后的住所。

唐大历四年(769年),杜甫由湖北入湘,登岳阳楼,游洞庭湖,溯湘江而上,至耒阳,次年四月病故。据《旧唐书杜甫传》记载, 杜甫在耒阳游岳庙,“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馈送牛肉白酒,甫饮过多,一夕而卒”,葬于杜甫墓。

[编辑本段]杜甫生平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时二十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献赋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编辑本段]史传论述

《新唐书·杜甫传》

作者:欧阳修 宋祁 摘自《新唐书 艺文传》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沈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许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酷嗜鼓琴,廷兰托琯门下,贫疾昏老,依倚为非,琯爱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

大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赞曰: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长。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賸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诚可信云。

《旧唐书·杜甫传》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注:应为开元末)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注:应为右卫率府参军)。十五载,禄山馅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注:时未尝到河西),谒肃宗于彭原(注:应为凤翔),拜右拾遗(注:应为左拾遗)。房〔王官〕为布衣时,与甫善。时〔王官〕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是年十月,〔王官〕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王官〕罢相。甫上疏言〔王官〕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王官〕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辅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注:成州之上漏去秦州),自负薪采〔木吕〕,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注:公不赴功曹之命,系代宗广德元年居梓、阆间事)。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注:武凡两镇成都,其在上元二年,则以绵州刺史迁东川节度,兼除西川。至以黄门侍郎再帅剑南,乃代宗广德二年事),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注:此在严再镇后,非上元也)。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夫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公之去蜀东行,以公诗证之,当在严武未卒之前)。

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耐游东蜀,依高适(注:时适已官京朝,不在东蜀,公亦未依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功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注:去蜀后居夔且二年,史漏),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注:其时江陵无警),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注:自衡往郴,舟泊耒阳耳,未尝寓居也)。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注:阻水不在岳庙),旬日不得食。耒阳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注:当作大历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注:此说出于唐小说家,不可信,当以公诗正之),时年五十有九。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人称他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下面给出三篇传记体作文,题目为《杜甫传记》,供您参考。

篇一杜甫传记

说起诗人,大家肯定第一个就会想到诗仙李白,诗魔白居易,诗佛王维,诗鬼李贺,“诗王”谢逊…不是,王维。还有一位大诗人,他的名号也十分响亮,他就是被誉为诗圣的——杜甫。

“圣”这个字,在古代可不是谁想用都可以的,例如文界的代表人物,文圣孔子;武界的代表人物,武圣关羽。而杜甫被称为诗圣,足以见他在诗词界的地位之高。

杜甫的人生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年少轻狂游山玩水,人到中年忧国忧民。

杜甫从小就出生于官宦世家,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也十分有才华,所以从小就被人称为神童。而长大以后,就和许多诗人一样,开始游山玩水。

杜甫也参加过科举,但是没考上。不过那时的杜甫根本没把这当回事,又去游山玩水了。在这一时期杜甫写下了一首中小学必背古诗《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正是这首诗中的句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杜甫那时的年少轻狂,以及毫不输给李白的豪情壮志。

之后杜甫又遇到了李白和高适,于是三人就一起登仙山、寻仙草、访仙人,一直到了三十五岁。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杜甫在与李白、高适告别后继续回到长安,追求名利,自此杜甫人生的下半段就开始了。

杜甫的下半段人生与上半段人生恰恰相反,如果说他上半段人生无忧无虑,那他下半段人生就是忧国忧民。

再回到长安杜甫先是参加了科举,可无奈遭到小人算计,最终没有通过。当时老百姓如果想要当官只有两个途径“科举和被推荐”,科举不行就只能被推荐了。可他父亲已去世好几年了,于是他选择“自荐”。

皇天不负有心人,在一封封自荐信下,朝廷终于给了杜甫一个县尉的官职。可对当时许多诗人来说,县尉就是一个欺压老百姓的官职,所以杜甫不想去就任。于是朝廷又给了杜甫一个名为“兵曹参军”的职务,其实就是管仓库,驴马骡子的。这虽然不是什么重要的职位,但杜甫还是就任了。

但在他放假回家时,却发现自己的儿子已经饿死了,于是杜甫将心中的悲愤,不满,伤感等情绪以及路上的所见所闻融在一起,写下了《自京复先县咏怀五百字》。“安史之乱”也随之而来,长安城被攻破,过去热闹繁华的长安城如今已是满目疮痍,而杜甫也被叛军抓走。

看着如今的长安城,杜甫写下了千古名诗《春望》,在诗中,他从国破家亡写到自己的衰老。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无限的企盼与向往,更显现出了杜甫的“愁”,他愁,愁城池荒凉,他愁,愁国家破碎;他愁,愁家破人亡,愁白了头,愁疏了发,愁惊了鸟,也愁哭了花……

老年的杜甫,不再为官,妻儿已都不在了,“安史之乱”也尚未平息。一日,大风将他的茅屋刮破,杜甫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首诗充分表达了杜甫未完成的理想,以及对天下局面的感慨,诗中尽显他的忧愁,及想要报国却无能为力的不甘。也正是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在不断激励着一代一代的人。

篇二杜甫传记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我国人人皆知的诗圣杜甫就是这样一位“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的伟大诗人!

白雪国学课堂仿佛是一部时间机器,每一节国学课都是一次时间旅行,带领我们穿梭千年的历史长河,来到每一位伟人的身边,感受他们的儿女情长,感慨他们的忧国忧民,学习他们的崇高理想,赞叹他们的才华横溢,佩服的他们民族气节。

这一次,我仿佛亲眼看到了暴风骤雨中的一代诗圣——杜甫。一心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的杜甫虽然是心存高远,但是不幸生于乱世。在经历了求官、贬官之后,关中大旱,杜甫为生存而辞官逃荒,历时一年多的时间,他辗转迁移终于到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杜甫一家人终于有了栖息之所,在浣花溪旁建了一座草堂,即杜甫草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在这一座小小的草堂中创作出来的。阴历八月的一天,天公不作美,狂风怒号,屋上的茅草被卷起来,大雨如注,整个屋子一点干的地方都没有。亲眼看到自己的茅草被孩童抱走,自己的被子如同一片冷铁。这一切,杜甫都无能为力。然而,即使这样,他还是写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般铿锵有力的语句,这是从自己切身的痛苦生活中迸发出来的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感情,是咏歌不足以表达的。所以这时的杜甫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通过自己的苦难经历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劫难,“天下寒士”的痛苦。为自己所热爱的祖国而魂牵梦绕,放声大号!

忧天下之忧,乐天下之乐,杜甫一心想改变黑暗现实的理想感动着、影响着千百年来无数的读者,我也在其列。每当寒秋时节,风雨交加,我就会想起诗圣杜甫。

杜甫,今夜,注定为你无眠!

篇三杜甫传记

杜甫,字子美。他跟李白一样,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诗人之一。在文学史上,把他们合称“李杜”。杜甫原是河南巩县人,生长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从小就下苦功读书,也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写了不少优秀的诗歌。三十几岁的时候,他在洛阳,遇见了李白。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两个人性格不一样,但是,共同的志趣和爱好使他们成为亲密的好友。

后来,他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那时候正是奸相李林甫掌权的时候,李林甫最忌恨读书人,怕这些来自下层的读书人当了官,议论起朝政来,对他不利,于是勾结考官,欺骗玄宗说这次应考的人考得很糟,没有一个够格的。唐玄宗正在奇怪,李林甫又上了一道祝贺的奏章,说这件事正说明皇帝圣明,有才能的人都已经得到任用,民间再没有遗留的贤才了。

那时候的读书人都把科举作为谋出路的途径,杜甫受到这样的挫折,懊丧的心情就不用说了。他在长安过着贫穷愁苦的生活,亲眼看到权贵的豪华奢侈和穷人受冻挨饿的凄惨情景,按捺不住心里的愤慨,就用诗歌控诉这种不平的现象。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他写下的不朽诗句。

杜甫在长安呆了十年,唐玄宗刚刚封他一个官职,安史之乱爆发了。长安一带的百姓纷纷逃难。杜甫的一家,也挤在难民的行列里,吃尽了千辛万苦,好容易找到一个农村,把家安顿下来。正在这时候,他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就离开家投奔肃宗,哪想到在半路上碰到叛军,被抓到长安。

长安已经陷落在叛军手里,叛军到处烧杀抢掠,宫殿和民房在大火中熊熊燃烧。唐王朝的官员,有的投降了,有的被叛军解送到洛阳去。杜甫被抓到长安以后,叛军的头目看他不像什么大官,就把他放了。

第二年,杜甫从长安逃了出来,打听到唐肃宗已经到凤翔(今陕西凤翔),就赶到凤翔去见肃宗。那个时候,杜甫已经穷得连一套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了,身上披的是一件露出手肘的破大褂,脚上穿的是一双旧麻鞋。唐肃宗对杜甫长途跋涉投奔朝廷,表示赞赏,派他一个左拾遗的官职。

左拾遗是个谏官。唐肃宗虽然给杜甫这个官职,可并没重用他的意思。杜甫却认真地办起事来,过了不久,宰相房琯(音guǎn)被唐肃宗撤了,杜甫认为房琯很有才能,不该把他罢免,就上了奏章向肃宗进谏。这一来,得罪了肃宗,亏得有人在唐肃宗面前说了好话,才把他放回家去。

唐军收复长安以后,杜甫也跟着许多官员一起回到长安。唐肃宗把他派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做个管理祭祀、学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带着失意的心情,来到华州。那时候,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争还很激烈。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有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时间已经很晚了。他到一家穷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半夜里,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杜甫在房里静静听着,只听到隔壁那个老人翻过后墙逃了,老婆婆一面答应,一面去开门。

进屋的是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吆喝着,问老婆婆说:“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

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前两天刚接着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战场上。

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你还要什么人?”

老婆婆讲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役还是不肯罢休。老婆婆没有法子,只好自己被差役带走,到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

天亮了,杜甫离开那家的时候,送别的只有老农一个人了。

杜甫亲眼看到这种凄惨情景,心里很不平静,就把这件事写成诗歌,叫《石壕吏》。他在华州的时候,前后一共写过六首这样的诗,合起来叫做“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由于杜甫的诗歌大多是写安史之乱中人民的苦难,反映了唐王朝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所以,人们把他的诗篇称作“诗史”。

第二年,他辞去了华州的官职。接着,关中闹了一场大旱灾,杜甫在那里穷得过不下去,带了全家流亡到成都,依靠朋友的帮助,他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边,造了一座草堂,在那里过了将近四年的隐居生活。后来,因为他的朋友死去,在成都没有依靠,又带了全家向东流亡。公元770年,竟因贫困和疾病,死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

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诗人,把他在成都住过的地方保存起来,这就是有名的“杜甫草堂”。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恶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走近杜甫高中作文8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每每想到那位曾在泰山下放言“会当凌绝顶”的少年,到了暮年却面对着寒秋中滚滚而来的江水写下“艰难苦恨繁霜鬓”的悲凉诗句,我总是感慨不已。杜甫,你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困苦艰辛,流离无定,却又壮志满怀,心系家国,常怀一颗赤子之心。当我翻开你的诗集,一次次低吟着你那些记录着盛世崩陨时代的诗句,你拉我走近你的身边,你炽热的情怀在我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你年少饱读诗书,离乡云游,却应试不第,即使投赠诗篇,也只收到寥寥回复。你想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却“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与风尘”;你立志“一览众山小”,末了却只能嗟叹“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蹉跎了鼎盛年华的你写下《壮游》,其中所含的却是一个一生郁郁不得志的才子对自己壮志满怀岁月的艰难回望,带着眷恋、希冀和感伤。在这蹉跎岁月里,只有你那“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般的好友李白才能让你一展胸襟,开怀大笑吧。但当安史的虎狼之军席卷了中原,兵戈捣碎了你的陋室,烽火蹂躏你的家园,狼烟拆散你的家庭时,你形单影只,紧蹙眉头写下“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你的痛苦又有谁来分担!离开长安,奔波中你看见离开关中的辚辚车马,看见潼关的疲倦守卒,看见石壕的征妪之吏,一幅幅凄凉的画面涌入你的眼!你仓皇奔波到荆楚,刚刚安顿就又为兵戈所驱,最终无所寄居的你只得寄身舟楫,浮游江上。凄楚如你!可谁曾想,“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那危樯独夜之悲里却有着阔大雄浑的意境;“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那漂泊天涯无处安身之时淌下的纵横老泪却是为了家国!

 你挣扎了一生,你苦痛,但你在苦痛中仰起头颅高歌济世之志;你辛劳,但你在辛劳中低下头去体恤黎民的苦难。长夜沾湿,你叩问苍天安得广厦;终身酸嘶,你痛书何以为民。你在黎民之间,你在天地之际,你看到青海头的白骨,你看到潼关前的壮士,你看到捣破贼军的官兵。

 你深深地扎根在那个时代,用你凝重的笔和赤诚的灵魂记录下那个时代风云深处的情景。你失去官职,失去家园,失去友人,失去子弟,但是你留下了诗篇,那里有你的灵魂!从泰山之下,到川中草堂,你从不忘却国家和百姓,你从不放弃呼喊与挣扎。在闾巷之左,江湖之间,你的心始终牵挂着这个国家,牵挂着这个国家的百姓。哭泣,是当哭泣,天地间独旋的沙鸥,哪一只不怅然地哀鸣?然而你真正为之畅哭的,是“剑外忽传收蓟北”之信,是安史乱军如“穴蚁作何逃”之时。当我看到许多你在喜不自胜时写下的诗句,我不禁一笑,没想到酷爱炼字的`你也会这样直白吐露自己的情怀。而后我又沉默,因为我明白你那颗赤子之心永远在泣血。哭吧,你对百姓的悲悯,对国家的热爱,对这天下怀有的所有感情,还有那将这些情感摧折并刺进你心头的苦难!让它们涌出,来年江畔的落木也将滋润于你的泪水。

 翻开那一页又一页的诗集,我离你越来越近。杜甫,我被震撼,我于是明晰:不泯于苦难的赤子之心是世上最可贵的。它超越耕犁,也超越硝烟,它凌驾在苦难之上。苦难与带血的歌唱凝结成你那千秋回响的绝响,使得挣扎不再是屈辱,而是一道光亮。这道长长的光芒将把我前行的路照亮!

遇到李白

明月皎皎,我趴在床上,翻着手中的《诗仙——李白》,沉醉其中。忽然,眼前出现一阵云雾,一个若隐若现的身影出现在前方。我用力妄想看清是谁。可总是看不清。一阵风吹过,云雾渐渐消失,身影变得清晰。

李白手拿一壶酒,一只杯,对我笑道:“明月当空,星辰璀璨,如此美景,何不出来秉烛夜谈?”君子成人之美,我虽只是一介女流,但也不愿破坏他一番好意。于是,我与他漫步在星空之下,来到一个靠湖石亭。

我们落座于石亭的石桌旁,但他只是自顾自地一杯接一杯的饮着酒,并未说什么,我见他不说,亦也不开口。不久我打破这个沉默“太白先生,您不仅诗才第一,更逍遥自在,着实令人羡慕。”

他笑了笑,抬头望月,一口喝净杯中的酒,才说道:“逍遥自在?你错了,这本并不是我的心意,我的愿望是能够入朝为官,替江山社稷做出贡献。可终究一场空。即使拥有一些称号又怎样?”

“先生何必这样,每个人的命运都不同,所遇机遇也并不相同。”我急了。

“是啊,我亦明白这个道理。只是心中略有不甘罢了。”仰头又饮尽一杯酒。

我听闻,没说什么。

“无妨,我早已想通,现在只能将心身投入这山水之间。”

我略有不解“先生为何愿将自己一生投入山水?难道这山水能消却您的悲伤吗?”

“呵呵,”他站起身,倚栏远眺,“你不明白。这山山水水,无一不是上天的杰作。置身于其中,足以享受到它的美妙。那绿意真的可以抹平心中的伤痛。”

我摇摇头,不在纠结此事。我忽然看到他手中的酒,好奇到:“先生,您自称自己是‘酒中仙’,我至今不明白,您为何如此爱酒?”

他愣了愣,随即解释道:“得意人生,要诗酒壮怀,化作满腔舒豪,尽情泼洒。失意之时,也可以自斟自饮,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行。”

他并未多说,但我明白,其实,酒中乾坤,一半真睡,一半装昏。“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醉眼看人生,常常更能看到人间百态,亦真亦假,才能在这虚境之中找到一些生活真实的感受,释放出难得一见的激情。

想到这,我不禁抬头看看身边这位不断饮酒的大诗人,感慨道:这才是真正的李白,无论寂寞与开怀,都以酒入心,用酒后的自由、奔放铸就了多彩的诗篇。

“好了,今夜就聊到这吧,如若可以,吾愿与你在交谈。”

没等我说什么,一阵云雾再次出现,他的身影消失在我眼前。

我摇了摇头,看到身旁的书,才发现自己不过是南柯一梦罢了,可当时的一切却如此真实。如果可以,我愿真的可以与李白交谈,虽然只是一个奢愿。

孔丘物语

我与孔子的对话 夜静悄悄的,风在不停地吹,雨这时也在滴滴答答地下个不停。我在那呢我这时正在床上美美地做着梦呢!就在那一瞬间,一个龙卷风把我给卷进了时光隧道,我在隧道里不停地旋转着,过了一会儿后我就掉进了一个时光圈……当我醒来时,我发现有一个人坐在我的旁边。于是我就问他:“你是谁?”孔子:“吾乃孔子也。”我:“哦,你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大圣人——孔子吗,我可以问你一些问题吗?”孔子:“你有什么问题就问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只要我懂的,我一定会回答你的。”我:“孔先生,你的原名为什么叫孔丘?而现在又叫孔子?”孔子:“是这样的,在我还未出生的时候,我母亲她就常去尼丘山为我祈祷。而在我刚出生的时候,我的头顶中间又是凹下去的,像尼丘山一样。我的家人都觉得我跟尼丘山有缘,于是就为我起了孔丘这个名字。”我:“为什么你又叫孔子?”孔子:“孔子这个名字是学生尊敬老师,才称呼我为孔子。”我:“关于你名字的事我已经懂了,但是我不明白你的知识为什么这么渊博”孔子:“温故而知新嘛。只要你常复习以前所学过的知识,那么你就能对它有了一个新体会,并且能牢记它。还有学习不是靠一天就能学完的,正所谓学海无涯,所以知识是靠一点一滴来积累的。只有积累的知识多了,那么你所拥有的的知识才会渊博、

丰富。”我:“我们不聊学习了,我们聊君子。你觉得怎样的人才称得上君子?”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推加给别人做。还有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要有广大的胸襟,为人处事不要斤斤计较,要大方。我觉得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君子这个称呼。”我:“哦,原来君子是要具备这样的品质的。我也要学习这些优秀品质,将来成为一名君子。”孔子:“祝你成功。”我:“谢谢,孔先生我还有一个问题想问您。”孔子:“问吧。”我:“你有很多学生是吧?”孔子:“是的。”我:“你的学生们都很聪明

、都很优秀。为什么他们还要跟你学习例如颜回这么守信用、这么优秀。为什么还要跟你学习?”孔子:“人无完人啊,世界上是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的。颜回虽然信用好,但是他这个人不会变通,很古板,所以他才来跟我学习如何变通的。”我:“噢,我明白了,世界上每一个人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一些缺点的。谢谢您孔先生,再见。”突然一个龙卷风又把我卷入了现实里。当我再次醒来时,我便明白了这只是一个梦,但是是一个启发了我一生的梦。

李白遇

我做了一个梦,朦胧间,一位身着白色长衫,一手提着酒壶,一手握朱毫(毛笔),表现出桀骜不驯性情的男子飘然向我走来。他是谁呢?

  哦,近了,近了,原来是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诗仙-----李白!他走到我面前,举了举手中的酒壶,和蔼地说:“有酒才有诗,无酒诗不成。其实诗就在你的身边,小朋友,你,找得到么?”我眨眨眼睛,说:“李白爷爷,你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你作的诗意境深远,清新飘逸,读后让人回味无穷。不仅是我等这些学子,连老**孺也喜欢读你的诗。但是诗歌的内容和意蕴有的还是令人理解不透,是不是能用白花表述出来呢?”

  “不可不可。”李白连连摇头,说道,“这诗讲究的就是要有朦胧感。倘若诗意浅露,就如酒兑了水,无味了。”“原来如此。可是现代社会的人们只接受通俗易懂小说、散文之类的东西,而对优美、高雅的诗歌却不屑一顾,致使诗歌在书架上昏睡多年,每次考试,不管是高考还是中考,也不管是会开还是平时考,作文的要求总是千篇一律:‘题材不限,诗歌除外’。世人这样冷落和排斥的诗歌,真是太过分了。”我愤愤的说。

  李白笑了笑,说:“是吗?也许。。。。。。。毕竟是时代不同了。用白话写成的文章,通俗易懂,读起来觉得很流畅,可以自由表达较多的内容。在这点上,白话文章和诗歌可算是各有千秋吧。”李白顿了顿,又说:“虽然现在人们对诗歌还不能完全接受,但是我相信,诗歌一定会受人们喜爱的饿。小朋友,你说是吧?”

  “恩,我也相信1!”我重重的点了点头。

  李白开心地笑了,然后一摇一晃地向远处走去,最后消失了。

  我的梦醒了。梦醒的时分已是21世纪。诗歌也醒了。

  是的,说到诗歌的将来,我相信它一定会大多数人所接受。你等着吧,李白爷爷,诗歌的繁荣已i为期不远了,因为它毕竟是文学王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6991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