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在我国民间,对联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过年时家门上贴春联,商店开业时门上挂对联,
以及娱乐时的对对联游戏。
对联的长度不定,短的可以只有一两个字;长的则可达几百个字。悬挂的时候通常是上联
在右,下联在左。
对联的特点
对联既要用诗一般精练的语言表达完整统一的语义,又要以工整巧妙的形式和优美和谐的
韵律来体现。形式工整和韵律优美是对联最突出的特点。具体来讲,一副好的对联应满足以下
几个要求:
一、
字数相等。这是对联的基本要求,也是对联形式工整的前提。
二、
断句一致,词性相对。即上联的一个字对应下联的一个字,上联的一个词对应下联的
一个词,上联的一个短语对应下联的一个短语。同时对应位置上的字词应具有相同的词性。即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
三、
语义相关。
上下联所表达的含义要相互关联,
上下联内容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语义。
四、
仄起平落,平仄相合。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用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用平声。除此
以外,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要尽可能平仄相反,使得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
对联的分类。
上联:静坐觅诗句,
笔者献丑,下联:闲听风唱歌。
求下联?
上联:千秋笔墨惊天地,
下联是什么?
上联:荒地三千,不如良田一亩,
如何对下联?
对联故事有如下:
1、舒铁香讽李鸿章。
舒与李是同榜举人,李任两湖总督期间,舒多次登门遭拒。一日,舒游黄鹤楼题一联于楼壁:
同榜贵人多,饶他坐稳青牛,懒向人间谈道德。
相逢知己少,愧我重登黄鹤,难从天上觅神仙。
2、郑板桥联辱知府。
郑板桥任县令时,知府孙嘉新派人求字,郑知孙搜刮民财便写了一联:
交忠朝庭,因受百姓。横批:前程金修。
3、穷秀才改联抱不平。
从前有位富翁,父子花钱均买了“进士”,一年过年,为了炫耀门庭,贴出了这样一幅春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都夫人。
对联贴出后,乡亲们很愤怒。有个穷秀才因无钱行贿,年年落榜,故在夜里将春联改了几个字,为: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都失夫。
4、有趣的对联故事:妙计讨鱼吃
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两人论诗作联,也常常互相取笑,从中得到极大乐趣。佛印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荤。一天,他炖了鱼,正要吃,抬头一看,苏东坡进了门。心想:早不来,晚不来,一吃鱼他倒来了,先不给他吃。急中生智,顺手把敲的磬翻过来扣在鱼盘上推到一边。
苏东坡一进庙门就闻到香喷喷的鱼味,心想: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可以享口福了。挑帘进门一看,佛印吃着米饭,桌上只有一碟咸菜。佛印也很大方:”学士驾到, 与贫僧一起吃粗饭吧!"苏东坡只好坐下来吃白饭。他边吃边琢磨,这鱼放在什么地方呢?
发现不远处有一个倒放的磬,心里明白,可怎么把磬里的鱼拿出来吃呢?忽然心生一计。苏东坡说:“前几天, 你让我给一位善人写对子,我一直没写出来。后来想,索性用一副现成的对联算了。”佛印问:"哪一副?” 苏东坡告诉他,就是常见的春联: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
说到这儿,苏东坡装作忘记的样子:”下边是什么来着?” 佛印说:“庆有余。 ”苏东坡赶忙接过话岔儿:”什么?'磬有鱼’ , 那为什么不拿出来吃呀?”说完,一欠身,把不远处的磬翻了过来,“果然有鱼, 吃呀,吃呀,不要粗茶淡饭了。”佛印也笑了:“这个学士, 真够机灵的。”
5、有趣的对联故事:进退两难
从前,有位秀才在结婚的当天早上,父亲突然去世,只好丧事喜事一起办。按风俗,丧事喜事都要贴对联,秀才犯了难,有位文人却写了一副对联:临亲丧,作新郎,哭乎?笑乎、细思量,哭笑不得;辞灵堂,入洞房,进耶?退耶?再斟酌,进退两难。
这副对联,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秀才悲喜交加的矛盾心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