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效应的村支书刘洪生

蘑菇效应的村支书刘洪生,第1张

背景
刘洪生,47岁,遵化市平安城镇平一村党支部书记,人送绰号“蘑菇王”。这些年,他就像那神奇的菌棒一样,“传染”得十里八村的农民靠这小蘑菇,呼啦啦一下子致了富。平安城镇也因此成为华北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乡亲们说:“这样的好书记,我们佩服!”
“自己富了不叫富,还得给乡亲们找财路”
见到刘洪生时,他正从村民柳海的大棚里往外走。刘洪生皮肤黝黑,身材敦实,不善言辞。他是来招呼柳海去尚禾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讲蘑菇栽培的。老柳说:“我是你一手带出来的徒弟,你让干啥就干啥。不过,我说你也够傻的,人家给你几万年薪又给你配一辆‘本田’,你都不去。”
柳海说的是兴旺寨乡一位老板建温室大棚,想聘刘洪生当顾问的事。当时刘洪生脑袋就摇得像拨浪鼓:“不行,偶尔指导一下可以,长期干给多少钱都不行,村里那么多事等着我呢!”
在宽敞明亮的村委会,他和记者聊起带着村民寻找“发财路”的过程——
“我们村不靠山不临水。原来有句顺口溜:‘一等户跑运输,二等户养肥猪,实在没辙种蘑菇。’种蘑菇是个技术活,风险大,大家更情愿土里刨食儿。1997年大家选我当村书记,就是穷怕了,希望我这个党员能带领大家走上致富路。我不能让乡亲们戳脊梁骨,说我是个无能的书记,我决心为村里老少爷们儿闯出条发财道。”
刘洪生放弃了原来批发大米的业务。从南方考察后,他看好食用菌的市场前景,联合13户农民凑了30万元,建了12个大棚种蘑菇。可就在“出菇”的节骨眼上,福建的技术员不辞而别。几十万元投入眼看要打水漂儿,大伙儿呆坐在大棚里茶饭不思,满脸的绝望和无奈。挑头儿的刘洪生压力更大。
“当时说啥的都有。有人说‘趁早在大棚前栽棵歪脖树,等着上吊用吧’,有人说我瞎胡闹,‘碎锯末种蘑菇,光长根来不长帽’……我这人脾气犟,看不准的事儿不动手,看准的事儿不松手,干不成的事儿不放手,我一定要干好这件事,给大伙儿树个榜样!”
刘洪生瞒着媳妇,拿出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辗转从河南请来4名技术员度过了危机。当年收回全部成本,每户净赚4万多元。
如今平一村食用菌大棚发展到300多个,人均年收入也从10年前的2000元增加到1.1万元。建大棚需要统筹规划,刘洪生和“两委”班子成员挨家挨户做工作调整了用地。搞食用菌投入大,在镇里支持下,全村共申请小额支农贷款560多万元。他一人就为群众担保90多万元。
“人家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我说,大伙都富了我才高兴”
在平安城镇,刘洪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唐山市“五一”劳动奖章得主、河北省劳动模范、省第七届党代表……可乡亲们更爱把他看成一个种植专家——“蘑菇王”。
乡亲们弄大棚的积极性陡然上升后,技术上的难题更加突出。刘洪生寻思:求人不如求己,与其高薪外请技术员,不如乡亲们自己掌握这门技术。他四处拜师学艺,福建古田、河南泌阳、北京农大、昌黎农科院……刘洪生差点把人家门槛踢破了,回来就给大家办班。他的“徒弟”遍布全镇。“人家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我说,大伙都富了我才高兴呢!”
闯京学艺
村里流传着刘洪生闯京城学艺被轰出来,又被请进去的故事——
那是2003年,刘洪生养菇过程中遇到难题,他就去北京农科院找大名鼎鼎的食用菌专家张金霞。门卫把他挡在外面。抽冷子他混了进去,又被轰出来。他就在外面傻等,直到张教授下班。得知他从几百里外的遵化赶来,在门外等了一天,连厕所都没去时,张教授扑哧笑了:“老刘,进来吧。你先上厕所,明天我和你去村里看一看。”
张金霞推荐了不少优质菌种,来遵化指导总是来去匆匆,连顿饭都顾不上吃。刘洪生过意不去,代表乡亲们送些土特产,张教授委婉谢绝:“老刘啊,我也是党员,论年纪还要比你大几岁,看你真心实意带群众致富,受了不少苦,我打心眼儿里敬佩你。能用我研制的菌种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我就知足了。”
刘洪生说:“那我以后就多上你那跑吧,你挺忙的,再说这么大岁数了也不方便。”此后,他都是自己雇个“面的”,带上村民代表,带着问题到北京求教。
从农科院引进菌种后,刘洪生亲自把关,监制菌棒。他还把菇棒中麸子含量从20%减到15%,提高蘑菇的产量。过去一个菌棒产菇一斤二,如今二斤半,全国产量最高蘑菇菌棒诞生在平安城镇。刘洪生实现生物转化率120%!
眼下,刘洪生又一门心思扑在示范园,在10个大棚中试种起双孢菇来。他要让改良的新菌种给乡亲们带来更大的收益。
“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心就稳了”
平安城镇,过去并不“平安”。镇党委书记李海鹏坦言,过去这里穷,曾是唐山乃至全国有名的上访大镇,尤其平安城一村,更是有名的穷村乱村。“现在好了,农民一心一意奔小康,5年里没发生一起上访告状的事。”
食用菌大棚“拴”住了农民的心。走进平一村,嚯!一座座大棚紧相连,选麸子的、售菌种的、制棒的、编草帘子的,家家户户没闲人。与养菇相关的产业红火起来后,就连上岁数的人一天也能挣个七八十元。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甭说游手好闲,就连扎堆儿晒太阳的人也少了。
刘洪生更忙了。他的手机一天到晚响个不停,夜里一两点打来电话是常事,聊的都是菌种、蘑菇。十里八村求他,他马上就去。遵化市委奖励给他的“伊兰特”,也成了公车。当支书后,他带领大家修水泥路,兴办公用事业,忙得脚不点地。媳妇徐淑兰埋怨说,家里两个大棚他根本不管不问。他哈哈一笑:“谁让咱是党员呢,心里就得装着大伙儿。”
在平一村带动下,全镇蘑菇产业像孢子一样飞速繁殖起来,39个村有38个成了食用菌种植专业村。镇里因势利导,加大资金投入,普及标准化大棚,推广微喷技术。在刘洪生牵头下,镇上还组建“食用菌协会”,统一购买原材料,统一制棒时间,统一购买和使用削片机、粉碎机等较大生产设备。他们还建起了自己的营销队伍,100多“经纪人”跑天津、到北京,新鲜的蘑菇刚出大棚不久就出现在京津市民的菜篮子里。
平一村村民眼瞅着腰包鼓了起来。村民王占立以前日子过得非常紧巴,他在刘洪生担保下贷款4万元建起了蘑菇大棚,摘掉了“最穷”的帽子。让刘洪生欣慰的还有村里的稳定、团结。“养蘑菇不仅给大家找了条致富路,改善了村民生活,还增进干群关系。有个小隔膜呀什么的,一交流啥事也没有了。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心也就稳了。”
如今,遵化市平安城镇的蘑菇生产规模已经达到6500万棒,年产蘑菇4万多吨。全镇仅蘑菇一项产值就达1.2亿元。一支小小的菌棒,能产出数倍于它的蘑菇。***员刘洪生带来的“蘑菇效应”,正改变着这里的面貌,谱写出平安城镇的和谐乐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7409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