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汉代和唐代的妆容

求汉代和唐代的妆容,第1张

  汉代化妆文化综述

  撰文:李芽

  摘要:中国古代化妆文化是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它的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古人的生活习俗、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经济贸易发展程度,而且可以对当代的戏剧影视人物造型提供科学的参照依据。汉代在中国化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铺垫期,其在化妆品的制作与化妆造型两方面都比之前代取得了质的进步。可以说,没有汉代所奠定的物质、观念与形式美的坚实基础,也就没有随后的中国化妆史上魏晋盛唐的灿烂辉煌。本文试图通过对汉代化妆品与化妆造型两方面的分析,为读者呈现出汉代化妆文化的基本面貌。

  关键词:汉代 化妆品 化妆造型

  化妆,做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习俗,做为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文物中,人们就已经发现有在面部涂绘花纹的陶塑人像了,如果说此时的绘面习俗还更多的是反映一种远古图腾仪式,而非现代意义上的美化仪容的化妆形式的话,那么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明确的使用脂、泽、粉、黛来化妆美容的记载了。但在先秦,由于中原尊礼文化的影响,对人物品德的要求要重于对外貌的修饰,再加上化妆品制作工艺和原料进口的限制,此时的化妆基本上是处于一个以“粉白黛黑”为主流的素妆时代。

  而汉代是汉民族形成、汉文化精神确立的朝代,也是结束先秦百家争鸣,使多元一统的审美观念形成的时代。汉初的休养生息与随后汉武帝的杰出统治,不仅使汉代社会政治安定,各类产品相对丰富,而且在军事上,打败了北边的匈奴,平定了南方的南越,不仅打通陆上的丝绸之路,而且还开辟了南方的海上交通,大大扩展了汉朝的对外贸易往来,这都为化妆品的制作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铅粉、胭脂、合成香料等化妆用品都是在这时普及的。在思想文化方面,汉初采取了宽松的政策,在提倡推崇儒家思想的同时,也不排斥其他各家思想,并开始整理、研究文化典籍。同时,汉文化还吸取了大量楚文化,给北方文化注入了保存在楚文化中的原始巫术、神话中的浪漫主义精神,从而产生了把深沉的理性精神和大胆的浪漫幻想结合在一起的生气勃勃,恢宏伟美的汉文化。这种恢宏的汉文化,对汉代的妆容审美观念也无疑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推动了化妆各个方面的长足发展。使得汉代在中国古代化妆史上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时代,为后世中国化妆史的灿烂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汉代化妆品综述

  汉代,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陆上海上丝路的开通,使得化妆品的制作工艺得到长足进展,化妆品的原料也大大丰富。例如年代为西汉初期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便出土有两个保存完好的妆奁,其中共放有大大小小九个盛放各种化妆品的小奁。内中化妆品的质地有粉状的、油状的和块状的。[①]其具体配方和用途目前虽然暂时无法考证。但根据对汉代化妆史的研究,汉代化妆品的品种已经非常全面,脂泽粉黛,一应俱全,基本上涵盖了化妆品的所有主要门类。

  (1)面脂

  面脂即涂面润肤的香膏,也可涂唇。汉刘熙《释名·释首饰》中写:“脂,砥也。著面柔滑如砥石也。”形容脸上涂上面脂之后,则柔滑如细腻平坦的石头一般。汉史游《急就篇》“脂”唐颜师古注曰:“脂谓面脂及唇脂,皆以柔滑腻理也。”

  (2)泽

  泽也称兰泽、香泽、芳脂等。是用以涂发的香膏。汉刘熙《释名·释首饰》曰:“香泽,香入发恒枯悴,以此濡泽之也。“汉史游《急就篇》“膏泽”唐颜师古注曰:“膏泽者,杂聚取众芳以膏煎之,乃用涂发使润泽也。指以香泽涂发则可使枯悴的头发变得有光泽。汉枚乘《七发》:“蒙酒尘,被兰泽。”即指此物。

  (3)妆粉

  妆粉,即妆面用的香粉,有白粉、红粉之分。周代,人们就已经知道以粉傅面了,当时用的粉,多半是用米粉制成的。秦汉时的妆粉除了米粉之外,还发明了铅粉。认何新兴事物的发明,必然与当时生产技术的发展有关。秦汉之际,道家炼丹盛行,秦始皇就四处求募“仙丹”,以期长生不老。烧丹炼丹术的发展,再加上汉时冶炼技术的提高,使铅粉的发明具备了技术上的条件,并把它作为化妆品流行开来。汉代张衡《定情赋》中有:“思在面而为铅华兮,患离神而无光。”在语言文字中,一个新的词汇,往往伴随着新概念或新事物的出现而诞生。铅华一词在汉代文学作品中的使用,决非偶然,当是铅粉的社会存在的反映。铅粉通常以铅、锡等材料为之,经化学处理后转化为粉,主要成份为碱式碳酸铅。铅粉的形态有固体及糊状两种。固体者常被加工或瓦当形及银锭形,称“瓦粉”或“定(锭)粉”;糊状者则俗称“胡(糊)粉”或“水粉”。汉刘熙《释名·释首饰》:“胡粉。胡,糊也,脂和之如糊,以涂面也。”因此,有人认为“胡粉”为胡人之粉,是不对的。铅粉能使人容貌增辉生色,故又名“铅华”。

  除了白色妆粉外,汉代还有红色妆粉,用以妆颊。汉刘熙《释名·释首饰》:“赬粉,赬,赤也,染粉使赤,以着颊也。”《古诗十九首》之二便写道:“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除了以粉傅面之外,汉代还有爽身之粉,通常制成粉末,加以香料,浴后洒抹于身,有清凉滑爽之效。多用于夏季。汉代伶玄《赵飞燕外传》中便写有:“后浴五蕴七香汤,踞通香沉水座;……婕妤浴豆蔻汤,傅露华百英粉。”[②]

  (4)胭脂

  胭脂的历史非常悠久,对其起始时间,古书记载不一。《中华古今注》曰:“燕脂盖起自纣,蓝花汁凝作燕脂。”但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则称:“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此妆之始也。”从已发掘的考古资料看,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梳妆奁中已有胭脂等化妆品。此墓主人为当时一位驮候之妻,墓年代大约为汉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距秦灭不过四十年时间。可见,至迟在秦汉之际,妇女已以胭脂妆颊了。

  古代制作胭脂的主要原料为红蓝花。红蓝花亦称“黄蓝”、“红花”,是从匈奴传入我国的。汉代以来,汉匈之间有多次军事力量的厮杀,如汉武帝三次大规模的反击,匈奴右部浑邪王率众四万人归附于汉朝;汉宣帝甘露三年呼韩邪单于归臣于汉朝;光武帝建业廿四年,驻牧于南边的匈奴日逐王比率众到王原塞归附。再加上官吏与民众间的交往,都为汉匈两民族文化习俗的沟通与传袭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途径。“胭脂”的制作、使用与推广,也正是在这种大交流、大杂居的历史背景下,渐渐传入汉朝宫庭和我国与匈奴接壤的广大区域的。

  宋《嘉祐本草》载:“红蓝色味辛温,无毒。堪作胭脂,生梁汉及西域,一名黄蓝。”张华《博物志》载:“‘黄蓝’,张骞所得,今沧魏亦种,近世人多种之。收其花,俟干,以染帛,色鲜于茜,谓之‘真红’,亦曰‘鲜红’。目其草曰‘红花’。以染帛之余为燕支。干草初渍则色黄,故又名黄蓝。”史载汉武帝时,由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国内,因花来自焉支山,故汉人称其所制成的红妆用品为“焉支”。“焉支”为胡语音译,后人也有写作“烟支”、“鲜支”、“燕支”、“燕脂”、“胭脂”的。在汉代,红蓝花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美容化妆材料已经广泛地进入了匈奴人的社会生活之中,故霍去病先后攻克焉支、祁连二山后,匈奴人痛惜而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除了用红蓝花作胭脂外,在江苏、海州和湖南长沙早期汉墓出土的物品中,还发现以朱砂作为化妆品盛放在梳妆奁里。朱砂的主要成份是硫化汞,并含少量氧化铁、粘土等杂质,可以研磨成粉状,供面妆之用。

  (5)眉黛

  即描眉用的石黛。汉刘熙《释名·释首饰》中写:“黛,代也,灭眉毛去之,以此画代其处也”。那么“黛”是什么呢?通俗文云:“染青石谓之点黛。”这样看来,黛是一种矿石,汉人叫做“青石”,也称作“石黛”。其在矿物学上属于“石墨”一类。因其质浮理腻,可施于眉,故后又有“画眉石”的雅号。这是中国的天然墨,在没有发明烟墨之前,男子用它来写字,女子则用它来画眉。石黛用时要放在专门的黛砚上磨碾成粉,然后加水调和,涂到眉毛上。后来有了加工后的黛块,可以直接兑水使用。汉代的黛砚在南北各地的墓葬里常有发现。在江西南昌西汉墓就出土有青石黛砚,江苏泰州新庄出土过东汉时代的黛砚,上面还粘有黛迹。广西贵县罗泊湾出土的汉代梳篦盒中,也发现了一已粉化的黑色石黛。

  (6)唇脂

  汉代刘熙《释名·释首饰》一书中也提到唇脂:“唇脂,以丹作之,象唇赤也。”说明点唇之俗最迟不晚于汉代。丹是一种红色的矿物质颜料,也叫朱砂。但朱砂本身不具粘性,附着力欠佳,如用它敷在唇上,很快就会被口沫溶化,所以古人在朱砂里,又渗入适量的动物脂膏,由此制成的唇脂,既具备了防水的性能,又增添了色彩的光泽,且能防止口唇皲裂,成为一种理想的化妆用品。唇脂的实物,在江苏扬州,湖南长沙等地西汉墓葬中都有发现,出土时,还盛放在妆奁之中,尽管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但色泽依然艳红夺目。

  (7)香料

  在妆饰文化中,对香的运用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自古女子妆品,无不含香。面脂口脂也称“香脂”,洗发之露称为“香泽”,妆面之粉称为“香粉”,而盛放梳刷镜篦、胭脂油粉的梳妆奁,又被称之为“香奁”,香料与化妆品是密不可分的。香料不仅可以芳香身体,使人未见其面,便可先嗅其香,起到一种妆容服饰所无法达到的神秘、诱人之效。而且香料还有着驱蚊除秽、镇静安神、杀菌消毒等保健的功效。

  在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就出土了众多的香料,今天可以辨认出来的有花椒、桂、茅香、高良姜、姜、辛夷、杜衡、藁本、佩兰等十余种,这些香料分别盛放在草药袋、香囊、枕头、妆奁和熏炉中,为我们研究汉代的用香习俗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实物资料。[③]从一号墓出土香料看,西汉初期贵族所使用的香料都为国产的香草,比较常见,并无名贵香药。因为它们是直接采自植物,故称为天然香料。这些香草风干后缝于香囊中佩戴尚可,用于焚烧的话,烧出来的烟并不会很香。而可供焚烧的香料,如乳香、沉香、檀香、郁金香、苏合香等,多为热带产物,不产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后世的名贵香料主要靠从西域和南海进口。汉武帝时期,在通西域、平南越之后,才打通陆上的丝绸之路,开辟了南方的海上交通。中国这时候才和世界取得较为广泛的联系,香料贸易也从这时起才提到日程上来。[④]随着香料品种的增多,人们已开始研究各种香料的作用和特点,并利用多种香料的配伍调合制造出特有的香气,于是出现了“香方”的概念,即指由多种香料依香方调和而成的“合香”。从天然香料演进到合成香料,这是用香方式的一个重要发展。东汉时期《汉建宁宫中香》的香方就显示了东汉的这一用香的进步:

  黄熟香四斤、白附子二两、丁香皮五两、藿香叶四两、零陵香四两、白芷四两、乳香一两、檀香四两、生结香四两、甘松五两、茅香一斤、沉香二两、苏合油二两、枣五两

  研为细末,炼蜜和匀,窖月余作丸,或饼爇之。[⑤]

  二、汉代化妆造型综述

  汉代由于化妆品制作技术的成熟与对女性美观念的转变,使得妆型大大丰富,是中国古代化妆史从先秦的的素妆时代步入后世的彩妆时代的重要转折期。在面妆方面,由于红蓝花的引进,使胭脂的使用日益普及,妇女们一改周时的素妆之风,而开始盛行各式各样的红妆。在眉妆方面,则一扫周代单调的纤纤峨眉妆,而创造出了许多颇为“大气磅礴”和“以为媚惑”的眉式。再加上花钿与面靥的趋于成俗,都显示出汉代女性对美的一种无拘无束的追求。而且,自汉以后至魏晋、隋唐,屡屡出现的男子涂脂敷粉的现象,既表明了化妆术的日益普及,也表明了这一时期人们对美的一种宽容之心。但从审美风格上看,汉代的妆型总体上还是以柔和典雅为美。

  (1)汉代面妆

  从汉代开始,女子们便不再以周代的素妆为美了,而流行起了“红妆”,即不仅止乎敷粉,而且还要施朱,即敷搽胭脂。

  汉时妇女颊红,浓者明丽娇研,淡者幽雅动人。依敷色深浅,范围大小,妆制不一,产生出各种妆名。如“慵来妆”,衬倦慵之美,薄施朱粉,浅画双眉,鬓发蓬松而卷曲,给人以慵困,倦怠之感,相传始于汉武帝时,为武帝之妃赵合德创。汉伶玄《赵飞燕外传》:“合德新沐,膏九曲沉水香。为卷发,号新髻;为薄眉,号远山黛;施小朱,号慵来妆。”

  再如“红粉妆”,顾名思义,即以胭脂、红粉涂染面颊。汉代《古诗十九首》之二便写道:“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其俗历代相袭,经久不衰。

  (2)汉代眉妆

  两汉时期可以说是上承先秦列国之俗,下开魏晋隋唐之风,开辟了中国画眉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汉王朝时,涌现出了很多致力于修眉艺术的帝王与文人。在西汉以汉武帝为首,《二仪实录》说他:“令宫人扫八字眉”。在东汉则以明帝为魁,史称“明帝宫人,拂青黛蛾眉”。有了帝王的提倡,普通士庶自然也跟着对女子的妆饰重视起来。著名的张敞画眉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据《汉书·张敞传》载:“敞为京兆……又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妩。”与他有隙者向汉宣帝造密,宣帝召见并责问他,张敞答“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使宣帝很满意。从此这就成为流传久远的夫妻恩爱典故。唐代诗人张悦在《乐世词》中诗云:“自怜京兆双眉妩,会待南来五马留”,就引用了这个旧典。另一位汉代的大才子司马相如也是一位“眉痴”,他是汉代古文的“文章魁首”,他的辞赋中有不少为写眉的名句,偏生他结识的爱人,恰巧又是一个特富眉间天然美的绝世美人。《西京杂记》说:“司马相如妻卓文君,眉如远山,时人效之,画远山眉。”(一本作“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这正所谓佳人才子,相得益彰了。后来汉成帝的爱妃赵飞燕,让她的妹妹赵合德也仿照文君“为薄眉,号远山黛”。可见修眉的风气的确盛行于两汉。

  汉代流行于贵族女子之中的眉妆,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八字眉、远山眉和蛾眉之外,当属长眉最为流行了。长眉是在蛾眉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它的特点是纤巧细长。马王堆汉墓出土木俑脸上即是长眉入鬓。除长眉外,汉代妇女也曾画过阔眉(又称“广眉”、“大眉”),据说这种风气首先出自长安城内,后传遍各地。谢承的《后汉书》里就载有:“城中好广眉,四方画半额”的俗语,甚至“女幼不能画眉,狼藉而阔耳”。在文人作品中也有这类描述。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若夫青琴宓妃之徒……靓妆刻饰……长眉联娟”。吴均《与柳恽酬答诗》中的“纤腰曳广袖,半额画长蛾”,都是对长眉的描写。由此可见,恢宏壮美的汉文化表现在眉妆上也同样是大气磅礴。从广州郊区汉墓出文物中的女乐形象上便可以看到这种眉式,颇有特色的是两边的女乐眉形还不一边高。前面提到的八字眉便是在长眉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变而来的,因眉头抬高而眉梢部分压低,形似“八”字而得名。湖北云梦西汉墓出土的木俑即作此式。

  汉代还流行过一种惊翠眉,但很快被梁冀之妻发明的“愁眉”取代了。愁眉脱胎于“八”字眉,眉梢上勾,眉形细而曲折,色彩浓重,与自然眉形相差效大,因此需要剃去眉毛,画上双眉。《后汉书·梁冀传》言:“(冀妻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这里的啼妆指的是以油膏薄拭目下,如啼泣之状的一种妆式,流行于东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少有的几种眼妆之一。)此举影响很大,“至桓帝元嘉中,京都妇女作愁眉,啼妆……京都歙然,诸夏皆放(仿)效。此近服妖也。”由此还产生了一个新的词语——“愁蛾”,后世常用以形容女子发愁之态,谓之愁蛾紧锁。

  关于汉代女子妆眉的方法,除了描画之外,还需要借助工具修饰。汉刘熙《释名·释首饰》:“黛,代也,灭眉毛去之,以此画代其处也”。即古人画眉是先拔去眉毛,然后再描画上去的。在马王堆一号汉墓中的五子漆奁中就发现有一把角质镊,长172厘米。镊片可以随意取下和装上,柄制作精细,并刻有几何纹饰。《释名·释首饰》中写:“镊,摄也,摄取发也。”《太平御览》卷七百一十四引《通俗文》:“披剪须发谓之镊。”可见,镊即拔去发须之用。当然,除了发须,眉毛当也属此列。清王初桐《奁史》卷七三引《郑氏家范》:“妇女不得刀镊工剃面。”从侧面说明刀和镊是女子修面的重要工具。但实际上,古代女子也并不都是先拔去眉再画之的,只是画一些特殊造型的眉时,才不得己拔去,和现代人其实是一样。东汉时期汉明帝的明德马皇后端庄秀丽,《东观汉记》中记载:“她眉不施黛,独左眉角小缺,补之如粟。”可见,也有很多女性是崇尚眉型的自然美的。

  (3)汉代唇妆

  点染朱唇是面妆的又一个重要步骤。因唇脂的颜色具有较强的覆盖力,故可改变嘴型。因此,早在商周时期,中国社会就出现了崇尚妇女唇美的妆唇习俗,如战国楚宋玉《神女赋》:“眉联娟以娥扬兮,朱唇的其若丹。”以赞赏女性之唇色如丹砂,红润而鲜明。

  中国古代女子点唇的样式,一般以娇小浓艳为美,俗称“樱桃小口”,汉代即已成俗。女子在妆粉时常常连嘴唇一起敷成白色,然后以唇脂重新点画唇形。唇厚者可以返薄,口大者可以描小。例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木俑的点唇形状便十分像一支倒扣的樱桃。

  (4)汉代面饰

  面饰,即粘帖或绘制于面颊上的妆饰,是中国古代女子化妆中很重要的一个门类。其在先秦时就已有滥觞,至汉代逐渐趋于成俗。

  花钿

  花钿,亦称面花或花子,是一类可以粘贴在脸面上的薄型饰物,大多以彩色光纸、云母片、昆虫翅膀、鱼骨、鱼鳔、丝绸、金箔等为原料,制成圆形、三叶形、菱形、桃形、铜钱形、双叉形、梅花形、鸟形、雀羽斑形等诸种形状。当然,也有直接画于脸面上的,色彩斑斓,十分精美。花钿,也泛指面部妆饰,在这里特指饰于眉间额上的妆饰。

  面饰花钿之俗,在楚时已有之,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彩绘女俑脸上就点有梯形状的三排圆点,在信阳出土的楚墓彩绘木俑眼皮之上也点有圆点,当是花钿的滥觞。秦朝“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宫人梳仙髻,贴五色花子,画为云虎凤飞升。”[⑥]说明秦时贴花钿已开始趋于成俗了。汉承秦制,又受楚文化影响至深,因此,花钿在汉代也应该有所承袭。

  面靥

  面靥,又称妆靥。靥指面颊上的酒涡,因此面靥一般指古代妇女施于两侧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古老的面靥名称叫“的”(也作“旳”)。指妇女点染于面部的红色圆点。

  商周时期便已有之,多用于宫中。早先用作妇女月事来潮的标记。古代天子诸侯宫内有许多后妃,当某一后妃月事来临,不能接受帝王“御幸”,而又不便启齿时,只要面部点“的”,女史见之便不列其名。汉刘熙《释名·释首饰》:“以丹注面曰旳。旳,灼也。此本天子诸候群妾当以次进御,其有月事者止而不御,重(难)以口说,故注此丹于面,灼然为识,女史见之,则不书其名于第录也。”即说的是此。但久而久之,后妃宫人及舞姬看到面部点“的”有助于美容,于是就打破月事界限而随时着“的”了,“的”的初衷便慢慢被美容所代替,成为面靥的一种,并传入民间。繁软《弭愁赋》中便写道:“点圆的之荧荧,映双辅而相望。”

  (5)汉代男子化妆

  化妆自古并不只是女人的专利,男子也有化妆,只是不似女子般繁复齐全而已。

  汉朝时,不但女子傅粉,男子亦然。《汉书·广川惠王刘越传》:“前画工画望卿舍,望卿袒裼傅粉其旁。”《汉书·佞幸传》中载有:“孝惠时,郎侍中皆冠鵔鸃、贝带、傅脂粉。”《后汉书·李固传》中也载有:“顺帝时诸所除官,多不以次,及固在事,奏免百余人。此等既怨,又希望冀旨,遂共作文章虚诬固罪曰:‘……大行在殡,路人掩涕,固独胡粉饰貌,搔头弄姿,槃旋偃仰,从容冶步,曾无惨怛伤悴之心。”这虽是诬蔑之词。但据浓德符《万历野获编》所记:“若士人则惟汉之李固,胡粉饰面。”可见,李固喜敷粉当属实情。也可看出当时男子确有敷粉之习尚。虽然汉时男子敷粉属实,但或列入佞幸一类,或冠以诬蔑之词,说明男子敷粉自古便不为礼教所推崇。

  (6)汉代妆饰用香习俗

  香料的使用在汉代是涵盖生活的诸多方面的,如饮食、保健、宗教、防腐等都离不开对香料的依赖。但妆饰用香主要还是出自芳香身体内外的需要。

  用香花香草芳香身体,让人的身体终日萦绕在香气之中,在先秦时就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了。楚辞中有关这类的论述非常之多,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离骚》);“被薜荔兮带女萝……被石兰兮带杜衡”(《九歌·山鬼》)等等。从楚辞的诗句来看,楚人是从野地里采来新鲜的香花香草,编串成花环、花链等形式,直接佩戴在身上,这往往比较受到季节和场景的局限。因此,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人们是把阴干的香草盛在精美的香囊里,将之佩戴在身上,香气就会更持久的保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就出土有六个香囊,女尸辛追两手各握绣花绢面香囊一个,一个“信期绣”绢香囊出土于北边箱,另三个放在东边箱的65号竹笥中。

  让身体散发动人的香气,紧紧依靠佩戴香囊还是不够的。在先秦时,古人就已经懂得在加热洗澡水的时候,将香草投入其中,煮成香喷喷的“香汤”,用来清洗并芳香身体。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即在端午时以兰草汤沐浴去污。因为端午正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认为兰(即佩兰)汤可以香身除病,祓除不详。所以端午节也被称为“浴兰节”,而佩兰也就得到了另一个美称“香水兰”。《九歌·云中君》中就有:“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赵飞燕外传》中则有:“后浴五蕴七香汤,踞通香沉水座, 坐燎降神百蕴香;婕妤浴豆蔻汤,傅(敷)露华百英粉。”这里的“五蕴七香汤”和“豆蔻汤”则是专供后妃使用的更为高级的香汤了。

  除了沐浴香汤,将香料参入化妆品,直接涂抹于身上则是更为重要的。自古女子妆品,无不含香。面脂口脂也称“香脂”,洗发之露称为“香泽”,妆面之粉称为“香粉”,而盛放梳刷镜篦、胭脂油粉的梳妆奁,又被称之为“香奁”,马王堆一号汉墓五子漆奁内两个最大的圆形小奁便专门放置香料,一个小奁内绷绛色绢,绢上放花椒,另一个放的是香草类植物。可见,香料与化妆品是密不可分的。

  为了身香,除了外用,还有内服。应劭《汉宫》曰:“侍中刁存,年老口臭,上出鸡舌香含之。”即以鸡舌香掩盖口臭。这应是中国古代内服香药的最早记载了。

  化妆文化不仅蕴含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和美学内涵,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科技、经济和贸易的发展程度。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在汉代,化妆品的制作已经趋于成熟。不仅种类齐全,而且原料来源广泛,既有来自植物和动物,也有来自矿物;既有产自本土的原料,也有来自异域的原料。在化妆造型方面,由先秦时期流行的的“粉白黛黑”式的素妆向明丽典雅的红妆转变;在眉妆方面,由于帝王与文人的提倡,出现了中国画眉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花钿与面靥的使用也逐渐趋于成熟;香料由西汉时期的天然香料过渡为东汉的合成香料,由先秦时期的外用进步为汉代的内服;甚至连巍巍男子也加入了脂粉大军。同时还值得一提的是,化妆器具的制作,从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两个妆奁来看,在西汉早期其制作已经相当精美齐全。可以说,汉代在中国化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铺垫期,没有汉代所奠定的物质、观念与形式美的坚实基础,也就没有随之而来的化妆史上魏晋盛唐的灿烂辉煌。

1 关于化妆的古诗句

2 关于化妆的古诗句

关于化妆的古诗句 1形容化妆的诗句

温庭筠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描写了女子梳头、化妆的过程

苏轼《江城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孔雀东南飞》: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着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木兰辞》: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2描写古代女子化妆的诗句有哪些

1《八宝装/八宝妆》

年代:宋 作者: 张先

锦屏罗幌初睡起。花阴转、重门闭。正不寒不暖,和风细雨,困人天气。此时无限伤春意。凭谁诉、厌厌地。这浅情薄幸,千山万水,也须来里。

2《点绛唇·妆席相逢》

年代:宋 作者: 晏几道

妆席相逢,

旋匀红泪歌金缕。

意中曾许,

欲共吹花去。

长爱荷香,

柳色殷桥路。

留人住,淡烟微雨,

好个双栖处。

3《忆帝京·薄妆小靥闲情素》

年代:宋 作者: 黄庭坚

薄妆小靥闲情素。抱著琵琶凝伫。慢捻复轻拢,切切如私语。转拨割朱弦,一段惊沙去。

万里嫁、乌孙公主。对易水、明妃不渡。泪粉行行,红颜片片,指下花落狂风雨。借问本师谁,敛拨当心住。

4《西子妆慢/西子妆》

年代:宋 作者: 吴文英

流水麹尘,艳阳醅酒,画舸游情如雾。笑拈芳草不知名,乍凌波、断桥西堍。垂杨漫舞。总不解、将春系住。燕归来,问彩绳纤手,如今何许。

欢盟误。一箭流光,又趁寒食去。不堪衰鬓著飞花,傍绿阴、冷烟深树。玄都秀句。记前度、刘郎曾赋。最伤心、一片孤山细雨。

5《浣溪沙》

年代:宋 作者: 苏轼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蒨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3关于化妆的古诗

诗词: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菩萨蛮》(温庭筠) 云想衣裳花想容,清风拂道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清平调》(李白)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铗裙,事事四五通足下嗫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纤纤做细步,精妙世无双内——《孔雀东南飞》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 头上倭堕髻,耳中月明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陌上容桑》。

4关于“化妆品”的诗句有哪些

1、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五代·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释义:飘落遍地的红花,被雨水淋过,像是美人双颊上的胭脂在和着泪水流淌。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如醉如痴,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呢?

2、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唐·元稹《离思五首》

释义:不一会儿初升的太阳照在抹了胭脂的脸颊上,仿佛一朵红花苏醒绽放又仿佛要化开了一般。

3、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宋·赵佶《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释义:剪裁好白色的丝绸,轻轻叠成数层,又将淡淡的胭脂均匀的涂抹。

4、乍洗褪胭脂,缟衣妆就。——清·顾太清《玉烛新·白海棠》

释义:白海棠如同一位洗去了胭脂,身着素衣的清丽女子。

5、怪别来、胭脂慵傅,被东风、偷在杏梢。——宋·赵汝茪《恋绣衾·柳丝空有千万条》

释义:自你别后我心情不好,懒搽胭脂扮容貌,那脂粉的红色,全被春风偷去,抹在杏花的枝梢。

6、粉面朱唇,一半点胭脂。——宋·辛弃疾《江神子·赋梅寄余叔良》

释义:未开放时,就像红唇的淡雅的女子,只轻轻的扫了些许脂粉。

7、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唐·白居易《后宫词》

释义:后宫三千都化着美丽的妆容,但是有几个能春去秋来都没有哭泣呢。

8、何处不禁愁,雨滴花腮,和泪胭脂落。——宋·张元干《醉花阴》

释义:哪里不愁了呀,雨滴落在脸上,和混着胭脂的泪珠一起落下。

9、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宋·王禹偁《村行》

释义: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

10、杏子梢头香蕾破。淡红褪白胭脂涴。 ——宋·苏轼《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释义:杏子梢头的一花蓄开放,淡红色的花脱掉而成白色的花,像被胭脂水粉浸染似的。

5有关化妆方面的名言或俗语

粉黛至则西施以加丽。

晋·葛洪《抱朴子·勖学》。黛(dài代):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来画眉。西施:春秋末年越国著名美女。本句大意是:有了化妆品的装饰,越国美女西施会更加美丽。此名句以比喻象征手法说明学习的道理。即使是学富五车的人,也像西施需要粉黛一样地需要学习,孤陋寡闻的人就更不用说了。此句比喻巧妙,寓意深刻,其道理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显得既通俗又含蓄,既具体可感又耐人寻味,从而增强了文句本身的艺术魅力。

东晋医学家,道教学者,炼丹家 葛洪 《抱朴子·勖学》

不搽香水的人才最好闻。 化妆名言古罗马哲学家 塞内加

娇羞不肯出,犹言妆未成。

南朝·梁·萧纲《美人晨妆》。这两句大意是:清晨,美人在北窗下梳妆,不知谁在呼唤她,羞答答半天不肯出来,还娇滴滴地说梳妆没完。在原诗中,~的前后两句是:“北窗向朝镜,锦帐复斜萦。~。散黛随眉广,燕脂逐脸生。”几句画出一幅活泼动人的美女晨妆图。前四句把人物“藏”在闺房中,虽无形象描写,但通过~两句,娇憨之态备出,且任人联想,写作上称此为欲纵故擒的手法。待艺术氛围在“不肯出”中酝酿成熟,然后进行形象描写,使形象更显得光彩照人。后世白居易深得其中之妙,他的《琵琶行》中有“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句,手法与此类似。

南朝梁文学家 萧纲 《美人晨妆》

世界上没有比快乐更能使人美丽的化妆品。布雷顿

你若用不健康的方式生活,任何化妆术都无济于事。意大利女演员 索菲娅·罗兰

世界如果是个舞台,那我们在化妆室里要花多少时间来无聊地装扮自己。 关于化妆的名言约·厄斯金

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化学者 于丹

社会是一个化妆舞会,人人都掩饰着自己的真面目,但又在掩饰中暴露了自己的真面目。美国作家 爱默生

一个相当标致的女人可以无须装饰品的帮助,运用艺术的手法,把化妆下降到次要的地位,而突出自己朴素的美。法国作家 巴尔扎克

文学家不是糖果贩子,不是化妆专家,不是给人消愁解闷的,他是一个负着责任的人,受自己的责任和良心的约束。 化妆名言俄国小说家,戏剧家 契诃夫

邂逅的瞬间,我站在你的眼前,只是个目生人。是浮华的化妆舞会,散场以后,一个落寞而黯淡的我,是烟花一样虚空的锦绣。喜欢这样的文字,把自己沉在一个最卑微的姿态里,不需要任何人的理会,独自一个人在角落里笑着哭泣,不需要谁再来打搅属于我的宁静糊口。台湾女诗人,散文家 席慕容

这有点夸大了。我没有流眼泪的具体要求,只要求她们不要哭到满脸花掉,这也是化妆的要求。我不能容忍假眼泪,很多演员需要点眼药水,我非常不喜欢。我认为不一定哭才表达伤心,所以我给过导演一张条子,写了十点要注意的,有一条就是不要有过多眼泪,不要哭哭啼啼,演到青筋暴露。原名陈喆,台湾女作家 琼瑶

6描写美女妆容的诗句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三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顾眄遗光采,长啸气若兰。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清早起来菱花镜子照,梳一个油头桂花香,脸上擦的桃花粉,口点的胭脂杏花红。

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褰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送纤指之余好,攮皓袖之缤纷。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

揽衣推枕起徘回,珠箔银屏逦迤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稳称身。

7求描写古代女子化妆的诗

温庭筠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描写了女子梳头、化妆的过程

苏轼《江城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孔雀东南飞》: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着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木兰辞》: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关于化妆的古诗句 1形容化妆的诗句

温庭筠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描写了女子梳头、化妆的过程

苏轼《江城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孔雀东南飞》: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着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木兰辞》: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2描写古代女子化妆的诗句有哪些

1《八宝装/八宝妆》

年代:宋 作者: 张先

锦屏罗幌初睡起。花阴转、重门闭。正不寒不暖,和风细雨,困人天气。此时无限伤春意。凭谁诉、厌厌地。这浅情薄幸,千山万水,也须来里。

2《点绛唇·妆席相逢》

年代:宋 作者: 晏几道

妆席相逢,

旋匀红泪歌金缕。

意中曾许,

欲共吹花去。

长爱荷香,

柳色殷桥路。

留人住,淡烟微雨,

好个双栖处。

3《忆帝京·薄妆小靥闲情素》

年代:宋 作者: 黄庭坚

薄妆小靥闲情素。抱著琵琶凝伫。慢捻复轻拢,切切如私语。转拨割朱弦,一段惊沙去。

万里嫁、乌孙公主。对易水、明妃不渡。泪粉行行,红颜片片,指下花落狂风雨。借问本师谁,敛拨当心住。

4《西子妆慢/西子妆》

年代:宋 作者: 吴文英

流水麹尘,艳阳醅酒,画舸游情如雾。笑拈芳草不知名,乍凌波、断桥西堍。垂杨漫舞。总不解、将春系住。燕归来,问彩绳纤手,如今何许。

欢盟误。一箭流光,又趁寒食去。不堪衰鬓著飞花,傍绿阴、冷烟深树。玄都秀句。记前度、刘郎曾赋。最伤心、一片孤山细雨。

5《浣溪沙》

年代:宋 作者: 苏轼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蒨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3关于化妆的古诗

诗词: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菩萨蛮》(温庭筠) 云想衣裳花想容,清风拂道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清平调》(李白)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铗裙,事事四五通足下嗫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纤纤做细步,精妙世无双内——《孔雀东南飞》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 头上倭堕髻,耳中月明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陌上容桑》。

4关于“化妆品”的诗句有哪些

1、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五代·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释义:飘落遍地的红花,被雨水淋过,像是美人双颊上的胭脂在和着泪水流淌。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如醉如痴,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呢?

2、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唐·元稹《离思五首》

释义:不一会儿初升的太阳照在抹了胭脂的脸颊上,仿佛一朵红花苏醒绽放又仿佛要化开了一般。

3、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宋·赵佶《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释义:剪裁好白色的丝绸,轻轻叠成数层,又将淡淡的胭脂均匀的涂抹。

4、乍洗褪胭脂,缟衣妆就。——清·顾太清《玉烛新·白海棠》

释义:白海棠如同一位洗去了胭脂,身着素衣的清丽女子。

5、怪别来、胭脂慵傅,被东风、偷在杏梢。——宋·赵汝茪《恋绣衾·柳丝空有千万条》

释义:自你别后我心情不好,懒搽胭脂扮容貌,那脂粉的红色,全被春风偷去,抹在杏花的枝梢。

6、粉面朱唇,一半点胭脂。——宋·辛弃疾《江神子·赋梅寄余叔良》

释义:未开放时,就像红唇的淡雅的女子,只轻轻的扫了些许脂粉。

7、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唐·白居易《后宫词》

释义:后宫三千都化着美丽的妆容,但是有几个能春去秋来都没有哭泣呢。

8、何处不禁愁,雨滴花腮,和泪胭脂落。——宋·张元干《醉花阴》

释义:哪里不愁了呀,雨滴落在脸上,和混着胭脂的泪珠一起落下。

9、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宋·王禹偁《村行》

释义: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

10、杏子梢头香蕾破。淡红褪白胭脂涴。 ——宋·苏轼《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释义:杏子梢头的一花蓄开放,淡红色的花脱掉而成白色的花,像被胭脂水粉浸染似的。

5有关化妆方面的名言或俗语

粉黛至则西施以加丽。

晋·葛洪《抱朴子·勖学》。黛(dài代):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来画眉。西施:春秋末年越国著名美女。本句大意是:有了化妆品的装饰,越国美女西施会更加美丽。此名句以比喻象征手法说明学习的道理。即使是学富五车的人,也像西施需要粉黛一样地需要学习,孤陋寡闻的人就更不用说了。此句比喻巧妙,寓意深刻,其道理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显得既通俗又含蓄,既具体可感又耐人寻味,从而增强了文句本身的艺术魅力。

东晋医学家,道教学者,炼丹家 葛洪 《抱朴子·勖学》

不搽香水的人才最好闻。 化妆名言古罗马哲学家 塞内加

娇羞不肯出,犹言妆未成。

南朝·梁·萧纲《美人晨妆》。这两句大意是:清晨,美人在北窗下梳妆,不知谁在呼唤她,羞答答半天不肯出来,还娇滴滴地说梳妆没完。在原诗中,~的前后两句是:“北窗向朝镜,锦帐复斜萦。~。散黛随眉广,燕脂逐脸生。”几句画出一幅活泼动人的美女晨妆图。前四句把人物“藏”在闺房中,虽无形象描写,但通过~两句,娇憨之态备出,且任人联想,写作上称此为欲纵故擒的手法。待艺术氛围在“不肯出”中酝酿成熟,然后进行形象描写,使形象更显得光彩照人。后世白居易深得其中之妙,他的《琵琶行》中有“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句,手法与此类似。

南朝梁文学家 萧纲 《美人晨妆》

世界上没有比快乐更能使人美丽的化妆品。布雷顿

你若用不健康的方式生活,任何化妆术都无济于事。意大利女演员 索菲娅·罗兰

世界如果是个舞台,那我们在化妆室里要花多少时间来无聊地装扮自己。 关于化妆的名言约·厄斯金

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化学者 于丹

社会是一个化妆舞会,人人都掩饰着自己的真面目,但又在掩饰中暴露了自己的真面目。美国作家 爱默生

一个相当标致的女人可以无须装饰品的帮助,运用艺术的手法,把化妆下降到次要的地位,而突出自己朴素的美。法国作家 巴尔扎克

文学家不是糖果贩子,不是化妆专家,不是给人消愁解闷的,他是一个负着责任的人,受自己的责任和良心的约束。 化妆名言俄国小说家,戏剧家 契诃夫

邂逅的瞬间,我站在你的眼前,只是个目生人。是浮华的化妆舞会,散场以后,一个落寞而黯淡的我,是烟花一样虚空的锦绣。喜欢这样的文字,把自己沉在一个最卑微的姿态里,不需要任何人的理会,独自一个人在角落里笑着哭泣,不需要谁再来打搅属于我的宁静糊口。台湾女诗人,散文家 席慕容

这有点夸大了。我没有流眼泪的具体要求,只要求她们不要哭到满脸花掉,这也是化妆的要求。我不能容忍假眼泪,很多演员需要点眼药水,我非常不喜欢。我认为不一定哭才表达伤心,所以我给过导演一张条子,写了十点要注意的,有一条就是不要有过多眼泪,不要哭哭啼啼,演到青筋暴露。原名陈喆,台湾女作家 琼瑶

6描写美女妆容的诗句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三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顾眄遗光采,长啸气若兰。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清早起来菱花镜子照,梳一个油头桂花香,脸上擦的桃花粉,口点的胭脂杏花红。

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褰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送纤指之余好,攮皓袖之缤纷。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

揽衣推枕起徘回,珠箔银屏逦迤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稳称身。

7求描写古代女子化妆的诗

温庭筠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描写了女子梳头、化妆的过程

苏轼《江城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孔雀东南飞》: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着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木兰辞》: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唐代长安地区不同时期的女子妆容分析

  三、中晚唐――兼收胡风,大胆夸张

 中晚唐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过安史之乱的唐朝,国力开始衰落,加上政局黑暗,藩镇动荡,即使有不少励精图治的皇帝,却也难以挽救大唐的没落。这一时期的女子妆容主要以红妆为主,吸收异邦元素,风格标新立异,体现了长安女子大胆追求时尚的个性。

 元和时世妆就是这一时期标新立异妆容的突出代表。《新唐书・五行志》记载说:“元和末,妇人为圆 鬟 椎髻,不设 鬓 饰,不施朱粉,惟以乌膏注唇,状似悲啼者[10]。”元和时世妆一出现就遭到了当时无数文人墨客的抨击,其中最具代表的文章就是白居易的《时世妆》了。“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 媸 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圆 鬟 垂 鬓 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昔闻被发伊川中,幸有见之知有戎。元和妆梳君记取,椎髻面赭非华风。”白居易在诗中对此妆容进行了深刻的反讽,认为这种怪异的妆容不是华夏儿女应有的。和白居易持类似观点的还有他的好朋友元 稹 。元 稹 在寄给白居易的书信中说:“近世妇人,晕淡眉目,绾约头 鬓 ,衣服修广之度及匹配色泽,尤剧怪异”,同样觉得现今妇人的装扮令人难以接受。

 如果你觉得元和时世妆已经让你突破想象那你就错了,流行于长庆元年的血晕妆才真正让你大开眼界。《唐语林・补遗》记载道:“长庆中,……妇人去眉,口丹紫三四横约于目上下,谓之血晕妆[10]。”妇女在化妆时把自己的眉毛去掉,在眼睛上下画三四条或红或紫的线条,看上去就好像被什么抓伤了一样,给人一种鲜血斑斑的伤痕感。

 但不管元和时世妆和长庆血晕妆有多么新奇怪异,这一时期的妆容还是以艳丽的红妆为主,“傅粉贵重重,施朱怜冉冉”(元 稹 《恨妆成》)、“金缕浓薰百和香,脸红眉黛一时新”(罗虬《比红儿》)、“射生宫女宿红妆,请得新弓各自张”(王建《宫词》),可见在诗人眼中,红妆还是比较符合他们审美的。

 对于妆容来说,斜红的修饰是不可少的。“莫画长眉画短眉,斜红伤竖莫伤垂”(元 稹 《有所教》)、“一抹斜红傍脸斜,妆成不语独攀花”(罗虬《比红儿》)、“圆 鬟 垂 鬓 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白居易《时世妆》),从这些诗句中可以感受到斜红对脸的修饰作用。

 除此之外,花钿也是中晚唐妇女们所喜爱的妆饰。这在周昉的《 簪 花仕女图》、晚唐的《宫乐图》都可以看到相关实例。王建在《题花子赠渭州陈判官》:“腻如云母轻如粉,艳胜香黄薄胜蝉。点绿斜蒿新叶嫩,添红石竹晚花鲜。鸳鸯比翼人初帖,蛱蝶重飞样未传。况复萧郎有情思,可怜春日镜台前”中对花钿的形状、手感、重量等进行了细致的描述。

 除了脸妆外,中晚唐妆容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眉形了。在此,首先一提的是在元和年间走红长安城的八字眉。对于八字眉,很多人都不陌生,不少诗人对此也有过描述,“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白居易《时世妆》)、“金丹拟驻千年貌,宝镜休匀八字眉”(韦应物《送宫人入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李商隐《蝶》)。很多人认为八字眉是在元和年间出现的,但从韦应物的诗句中却可得知,八字眉出现的时间要早于元和。不仅如此,八字眉在《宫乐图》中还有实例,左二吹笙的宫女所画的就是八字眉(见图18)。

 (图18 晚唐《宫乐图》中画八字眉的宫女)

 除此之外,还有就是在《 簪 花仕女图》、《引路菩萨图》中广为人后人所知的桂叶眉(见图19)。这种眉形整体粗短,倒八字形,是中晚唐粗眉的另类代表。

 (图19 《 簪 花仕女图》中画桂叶眉的贵妇)

 结语

 从初唐到中晚唐,从含蓄婉约到雍容华贵,唐代女子对于妆容的大胆创新不仅反映了作为国际大都市的长安其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更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风气的开放。唐代对于女性的宽容程度是前朝所未有的,女子不仅可以着男装、露面出行、参与男性的社会活动(如打马球),还可以离婚再嫁、入仕为官等。

 总的来说,正是由于唐代经济的繁荣,政治的开明,女性地位的提高,才为长安女子追求美提供了必不缺少的条件,并给唐妆史的发展添上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妆饰》[M]上海:学林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88(1)

 [2]汪维玲,王定祥《中国古代妇女化妆》[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891(1)

 [3]段成式等撰曹中孚等校《酉阳杂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

 [4]刘 昫 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

 [5]马缟《中华古今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1)

 [6]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1)

 [7]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2012

 [8]张泌《妆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

 [9]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

 [10]王谠著,周勋初注《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唐语林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8(2)

;

大家在看《长安十二时辰》时,会被其中一些女性的妆容所震惊。

尽管大家可能隐约知道,唐代女人可能脸上就是化成这个样子,但是不太清楚其中的一些讲究和规矩,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历史上“唐代女性的妆容”到底是什么样的?

说完你就会发现,历史上真正的唐妆要比剧中你所看到的“更夸张”!

《长安十二时辰》第9集截图

唐代的贵妇,不仅服装奢华,面部上的妆容也很特殊。当然,唐代女性化妆比较复杂,粉、泽、口脂这些比较简单的,我们就不说了。

着重说一下后人可能不太知道的——花钿、翠眉、斜红、额黄。

一、花钿

关于花钿,有一个美好的传说。

南北朝时,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有一天卧在含章殿的屋檐下休息,梅花恰好落在了她的额头上,呈现出五个花瓣的形状,并且用手拂之不去,洗了三天才洗去。后来,宫女都觉着个这个东西好看,也纷纷效仿寿阳公主。

当然,你说“梅花落在额头三天洗不去”反正我是不相信的,但是能够感觉到那时的“花钿”的大概由来,就是新奇好看。

关于“花钿”,说3个小问题:

1 花钿都有什么样式?

孙机在《中国古舆服论丛》中,总结了一些花钿的样式,如下图:

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

上图,大部分取自唐代墓室里的壁画、敦煌莫高窟唐代的壁画和新疆阿斯塔纳出土的文物上的人物形象。

从图中可以看出,《长安十二时辰》中女性的花钿,有很多还是有据可考的,有些是自由发挥的。

2.花钿是画上去的吗?

《木兰辞》所谓“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个“花黄”就是指“花钿”。你看,它说的是“贴”而不是“画”,可见,花钿是贴上去的。

那么古人都是用什么来剪切、制作花钿呢?

用以剪花钿的材料有很多,比如金箔、纸、鱼腮骨、鲥鳞、茶油花饼等多种。剪成后,存放在妆奁内。

古人有专门装花钿的盒子,叫做“花合”。下图是石渚长沙窑出土的唐代瓷盒盖,盖子上写着“花合”两个字,可见应该是盛花钿的盒子。用的时候,一般用呵阿胶把它贴在眉心处。

石渚长沙窑出土的唐代“花合”盖

3 花钿一般都是什么颜色呢?

唐代的花钿一般分为红、绿、黄三种颜色。

红色最多,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各种绢画、莫高窟唐代壁画中的花钿,大多都是红色。绿色的也叫翠钿,也就是杜牧所说的“春阴扑翠钿”。再比如说,宋徽宗摹张萱的《捣练图》,其中妇女的花钿就有绿色的。

二、翠眉

唐代人很重视眉毛的化妆。

唐代的张泌在《妆楼记》中说:“明皇幸蜀,令画工作十眉图,横云、斜月皆其名。”概括来说,唐代的眉型主要有细眉和阔眉两种。

总结一下唐代诗人对于两种眉型的记录,如下:

自制图表01

唐初,受南北朝的影响,就眉毛的颜色来说,“翠眉”非常流行。

什么是翠眉?

顾名思义,就是绿色的眉毛。

先秦时,偶尔有关于翠眉的记录,比如《文选》卷一九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说“眉如翠羽”,说得是“眉毛像绿色的羽毛”。那个时候,还是偶尔有“翠眉”出现。

而到南北朝时,“翠眉”风行,句几个例子:

自制图表02

由于当时翠眉流行,所以用黑色描眉在唐朝的时候,反而称为一件新奇的事情。有证据吗?有。

《中华古今注》卷中说:“太真……作白妆黑眉”;

徐凝有诗:“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这些都说明,黑眉在当时反而是不常见的新鲜样式。

但是,到晚唐的时候,翠眉已经基本绝迹了。

三、额黄

唐代妇女的额头会涂黄粉,叫做额黄,这个做法起源于南北朝时期。

举几个例子:

自制图表03

但是,唐代之后,额黄就没有那么流行了。

四、斜红

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唐代木女俑的头像,其面部除了刚才说的那些妆面之外,两边还有两道斜线,这叫“斜红”。

左:新疆阿斯塔那出土木女俑;右:妆容分析

这种“斜红”在古书中有没有记载呢?

也有,比如《玉台新咏》卷七,皇太子《艳歌十八韵》就说“绕脸傅斜红”,就是这个东西。唐代罗虬的《比红儿诗》也有记载:“一抹浓红傍脸斜”,指的也是斜红。

另外,除了新疆出土的木女俑之外,西安郭杜镇执失奉节墓壁画的舞女像及阿斯塔那出土的《桃花仕女图》、《棕榈仕女图》中,都有斜红的出现。

《簪花仕女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 https://hunlipic.com/lianai/117487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 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