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小行星撞击地球如何避免毁灭性灾难?

2019小行星撞击地球如何避免毁灭性灾难?,第1张

小行星是太阳系内除九大行星和彗星外,绕太阳运行的小型天体,如果将来有一天撞击地球,那么将会带来毁灭性灾难,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灾难的发生呢?下面由星座知识为大家揭晓下2019小行星撞击地球?如何避免毁灭性灾难?

2019小行星撞击地球今年7月25日,一颗直径大约57-130米的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它离地球最近的时候,不足1/5的地月距离。这颗小行星直到接近地球的前一天才被巴西的一个天文台发现,而且人类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技术手段可以改变它的轨迹。

这颗被命名为“2019OK”的小天体与地球擦身而过,让不少科学家捏了一把冷汗。实际上,地球每年会遭遇200余个这样的小天体,“2019OK”仅仅是其中相对较大的一颗。

目前,全球各地的科学家们正在努力避免“小行星撞地球”的灾难在人们的有生之年成为现实。9月11日至13日,来自美国、欧洲等世界各地的小行星研究人员和宇宙飞船工程师将相聚罗马,讨论“小行星撞击偏转评估”项目的进展情况。

“用航天器撞击的方法防御小行星”的方式是否可行?“小行星撞击偏转评估”项目的主要思路是:利用一艘航天器撞击位于地球和火星之间的一个近地小行星系统“双子星”当中较小的一颗,使其轨道发生偏转;第二艘接着对撞击位置进行调查,收集有关撞击的数据。

为此,美国宇航局将提供“双小行星撞击测试”航天器,这一航天器目前正在建设中,计划在2021年夏天发射,随后在2022年9月,以66公里/秒的速度与目标相撞。还有一颗由意大利制造的小型立方体卫星与“双小行星撞击测试”的航天器一同飞行,它的使命是记录撞击的瞬间。

此外,还有另一艘航天器由欧洲航天局提供,名为“赫拉”,计划在2024年10月发射。它将收集必要的数据,将这个一次性的实验转化为适用于其他小行星的小行星偏转技术。

对于直径小于100米的小天体,目前人类的技术手段还很难对它们提早进行精确的轨道预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研究员杨宇光介绍说,如果这些小天体在距离地球很近的时候才被发现,利用撞击改变它的轨道,是一种或许可行的技术手段。

专家指出,对于大量的小天体,轨道预报是非常困难的,有可能发现时已经来不及,这时候对它进行撞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有可能能够减少灾害发生的一种方式,美国目前主要进行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尝试。

当然目前从人类的航天的工业水平来说,只能将百吨级的航天器发射入轨,实际对彗星或者是小行星进行撞击的航天器,质量可能也不一定达到这样的量级,因此这种方式如何进行、是否有效,确实需要通过实验验证来观察它的效果,并且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如何避免“小行星撞地球”的毁灭性灾难?根据科学家的推测,大约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大约10公里、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从天而降,以每秒20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系列可怕的灾难。这也是目前人类公认的,恐龙灭绝的最可能的原因。

“几分钟之内,小行星撞击掀起一股热辐射,让数万亿吨岩石碎片冲向世界上各个地方。这个时候,地球开始震动。小行星猛烈撞击地球,引发地震,地震从撞击点向各个方向扩散。”

直径十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足以造成全球范围内的物种毁灭;而即便是像“2019OK”这样直径几十米的小天体,一旦撞击地球,也足以造成毁灭一座城市的灾难性后果。

伴随着人类天文研究的向前推进,对于“小行星撞地球”灾难的想象,不断出现在科幻作品中。如何规避这样的灾难,也成为科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杨宇光介绍说,要想改变小行星的既定轨道,首先需要精确的预测,其后才有可能通过复杂的技术手段进行轨道干预。

专家指出,对于有可能威胁到地球的近地小天体以及彗星等的探测,目前尚属非常有限。未来有一类可能性,是发射大口径的望远镜到太空中,从与地球不同的角度来去监视这些潜在的威胁,精确地确定它的轨道,之后发射航天器到它的表面,利用小推力长时间将它推离原来的轨道,避免撞击地球。

还有一种可能,是利用核弹或者更大威力的炸弹,将它炸碎,或者发射撞击器,利用高速碰撞时候的巨大动能来改变它的轨道,使它不再撞击地球。这几类途径都有优缺点和局限性,目前都在尝试和研究中。

奇点星座网,很多女生都会关注的星座知识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还可以在底部在线咨询奇点星座网。

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向墨西哥海岸,这就是著名的小行星撞地球事件。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了我们所说的白垩纪-古第三纪(K-Pg)大灭绝,这场空前的灾难杀死了世界各地的物种。海洋中四分之三的动物以及除了鸟类以外的所有恐龙都在这次大灭绝中死亡。那么小行星撞地球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实际上,在地球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中,植物和树木幸存了下来。所以,我们知道对植物的影响比恐龙要小。尽管如此,这次事件并没有让植物毫发无损,植物们也受到了波及。因为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化石了解了K-Pg大灭绝的影响,通过研究来自北美的化石,科学家大致了解到了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前、期间和之后的植物生活。这些化石表明,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直接影响是灾难性的,冲击波、地震和海啸会杀死许多植物。森林火灾可能烧毁了大片地区。

大约有一半的植物物种在小行星撞击地球后灭绝了。虽然海啸和冲击波等直接影响杀死了其中一些物种,但由于小行星撞击的环境影响,更多的物种可能已经死亡。

没有阳光

小行星撞击地球,向大气中释放了大量的尘埃。这些灰尘阻挡了太阳光线到达地球表面,这对植物来说是个坏消息,因为这些尘埃直接影响到了植物的成长。我们知道物种大灭绝发生在6月,因为当小行星撞击地球时,北美百合池塘化石中的花朵正处于夏季繁花期。因为阳光照不到地球,北半球本应是夏天的地方会更像是一个严冬。低温会杀死植物,尤其是那些生活在水里的植物。

除了冰冻的温度,缺乏阳光对植物还有其他的影响。由于阳光受阻,植物就没有办法进行光合作用了。这是植物将太阳光转化为能量的过程,对生命至关重要。由于没有光合作用,许多植物物种灭绝了。但是灭绝事件后,像这种木蕨在大规模灭绝后繁盛起来。

当树木和开花植物正在灰尘中挣扎的时候,蕨类植物占据了整个地球的生命基地。蕨类植物在受干扰的环境中生长茂盛,只需要风就可以开拓新的区域。生命周期快、生长发育快的植物在这些困难时期也表现得很好。这些植物有应对环境快速变化的工具,不像树木等需要稳定栖息地的植物。

植物的恢复能力比动物好

与动物相比,植物在物种大灭绝中具有生存优势,植物种子可以在土壤中休眠多年。在K-Pg大灭绝之后,植物的生长条件不适宜,但植物可以像种子一样在休眠状态中等待,直到情况好转。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植物在这次灭绝中没有动物群遭受那么多的损失,森林和其他植物在休眠数十年后可以从种子中再生。动物通常不能在休眠状态下存活几十年。大多数的动物种群花了数百万年才从大灭绝中恢复过来,主要是植物恢复快,灭绝事件所有主要的植物和花卉都在这次大灭绝中幸存下来。

不仅如此,6600万年前的K-Pg改变了动物的进化过程。随着许多物种的死亡,相互竞争食物和其他资源的动物越来越少。哺乳动物现在可以自由地使用这些资源,并进化成许多不同的形式,包括人类。K-Pg的大规模灭绝并没有改变植物的进化过程。花卉和所有种类的植物都经历了大灭绝。大灭绝给植物带来了创伤,但它们挺过了艰难的时期。对地球和我们来说,幸运的是,它们没有走非鸟类恐龙的路,它们顽强地存活了下来。

  小行星撞地球 的后果很是严重,因此NASA也花费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在预测小行星撞击地球上面,而近日发现11颗小行星可能最终撞击地球的消息,引发了人们的关注。那么下面就由 星座知识 为大家揭晓下吧!

  11颗小行星可能最终撞击地球

 日前,荷兰莱顿大学的计算机算法发现了11颗小行星,它们可能最终撞击地球,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而由于它们混乱的轨道,NASA的软件错过了所有这些轨道,目前的技术很难预测和识别它们的潜在危险。

 英国《每日邮报》2月20日报道,这些小行星中,每一个的直径都超过了328英尺(约100米),经过地球时的距离是地球和月球距离的10倍。不过,这些太空岩石不会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构成威胁,因为它们只会在2131年到2923年间才会靠近地球。

 在科学家的研究中,天文学家和仿真专家西蒙·波特吉斯·兹瓦特和他的同事们设计了一种所谓的神经网络来寻找潜在的危险小行星。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首先模拟了未来1万年太阳及其行星的轨道,追踪不同天体的相对位置。接下来,他们逐渐“逆转”模拟,同时模拟如果他们把小行星从地球上“抛”到太空中会发生什么。

 当再次运行时,他们就创建了一个假想的小行星数据库,这些已知轨道的小行星最终会与地球相撞,并让研究小组研究这些小行星在模拟中的分布。然后,研究人员利用这个假想的危险小行星库,训练神经网络如何识别现实世界中可能存在危险的小行星。

 建立太阳系和人造小行星的模型的第一组计算,都是使用莱顿大学强大的新超级计算机爱丽丝进行的。然而,一旦接受了小行星观测的训练,“神经网络”本身就可以在一台简单的笔记本电脑上运行。该团队将他们的系统命名为”危险对象标识符”,或“HOI”,荷兰语的意思是“你好”。

 经过测试,研究人员发现,HOI可以发现众所周知的危险的近地小行星。此外,它还能够挑选出11颗以前未被列为潜在威胁的新小行星。这项研究的全部结果发表在《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杂志上,研究小组表示,尽早发现与地球发生碰撞的小行星,将使人类能够制定出防止撞击的策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2053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