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秦决定攻打邯郸,白起为何推脱不愿出战?这也是白起的本性,他觉得这场战斗拖延了很长一段时间,原本应该已经完成的战斗,现在又推迟了一年,这让他苦心经营的计划付诸东流,这让他宁愿战败,也不想进攻赵国。不过,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还没有看出,他到底有多大的能耐。关于白起,他被封为中国的杀神。
白起是秦国四大将军中的一员,他从一介士兵,到后来的赫赫有名。后来又在赵国降兵四十万,被称为“人屠”。他这一辈子都在沙场上,为秦国效力,可是他再怎么勇武,也没有把政事理清楚,最终被自己害死。众所周知,赵国与秦国交手最重要的一次战役是白起带领秦军大获全胜。白起也明白,这一次白起斩杀了四十万赵人,赵国已经没有任何反抗之力。于是,他就打起了对赵国的战争计划。
可是他的兵书却没有被大秦皇帝采纳,而是被他强行的召入了秦国。范雎在秦昭襄王面前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范雎的怂恿下,让他下令撤退。这让白起很是愤怒,也很愤怒。一年后,秦国又向赵国发起攻击,而这一次,他首先想起的就是白起。燕赵之地多感慨悲歌之士,国民同心同德,如果秦国此时进攻,赵国无路可退,必定背水一战。
秦国在兵力上、外交上、内政上都没有明显的优势,此时进攻并不明智,正确的做法就是“伺机徐图之”。他现在的时机,实在是太晚了,根本不可能在攻打赵国,这其中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对大秦的不满。秦国在白起的算计之中,被赵国打败,这时白起又派人进攻赵国,白起还是不肯。这让大秦皇帝勃然大怒,在范雎的怂恿下,他自杀了。
白起妻子
白起,一代战神,英勇无畏。他的一生可谓是在战场兵马上度过的,但是,即使这样,他的一生也离不开平常生活。在他的生活中,有一个人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那就是他的妻子――魏澜。
《长平战歌》白起妻子剧照
白起的妻子叫作魏澜,是丞相魏冉的女儿。魏冉是战国时期秦国的相爷,也是秦昭王的舅舅,因为与秦昭王有着特殊的关系,所以,能够在秦国独揽大权,连任了四次的秦相,在朝廷中人脉很好,党羽众多,不仅深受宣太后的喜爱,在朝廷宫中也会各种收买人心。
白起和魏冉可以说有着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魏冉在最初的时候举荐白起,白起才能在沙场上指点沙场,称霸六国。白起也会对魏冉有着敬佩、爱戴的心理。所以,开始时魏冉就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白起,他对白起很放心,同时也相信他们之间是会有很和谐的生活。
事实也是如此,白起和妻子虽然聚少离多,但是,在生活上,魏澜还是很关心白起的生活,因为,魏澜是魏冉的女儿,所以,很有大家风范,能够尽心尽力的在生活上帮助白起。在另一方面,白起作为一名将军,多数的时候还是征战沙场,为讨伐六国而英勇杀敌。所以,白起经常是过着的是沙场征战的生活,在历史上记载的更多的也是关于白起作为将军,如何杀敌,如何从一个默默无名的小兵,进化成令人闻风丧胆的威武将军的事情,所以,具体的关于白起妻子的历史介绍很少。
白起杀妻
不知从何时开始,就开始有“白起杀妻”这个消息。可能是因为关于白起的历史资料太少,也可能是因为有人对白起的误解。其实并没有白起杀妻这一回事,而应该是“吴起杀妻”。
白起游戏画像
白起是继吴起之后的又一个拥有显赫战功的将军、军事家。和吴起并不是一个年代。但白起确实和吴起有一点关系。是因为,白起是芈氏后人,是秦武王嗣子公子白的后代,白起的父亲因为希望白起做一位像吴起一样出色的将军,所以,命名为白起。
白起的妻子是秦国丞相魏冉的女儿魏澜。魏冉是秦昭王的舅舅,因为这一特殊关系,魏冉在朝中能够运筹帷幄、呼风唤雨。但是,在另一方面,魏冉也是一名将军,在一次行军打仗的时候,发现了白起在军事方面的创造力,行动力,所以便开始提拔他,白起也不辜负魏冉的期望,一步一步做的很踏实优秀,所以,魏冉相信白起,便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白起。相信白起和魏澜能够很好地生活。
在历史上,关于白起的记载,往往都是白起是如何行军打仗,一步步走向成功。在白起平常生活方面并不常见。然而,我们可以通过其他行军打仗的事情上推测出来一些事情。白起身为一些将军,在性格上虽然孤僻阴冷,但是,他只是对征战沙场有着极大的行动力,这也说明,白起在生活上也可以说的上是一名铁血汉子,自古以来,铮铮汉子在生活琐碎的事情上往往都是不拘小节的,所以,应该不会出现杀妻的事情的。
武安君白起! 秦昭襄王是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他十九岁继位,七十四岁病逝,在位时间长达五十六年(即自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在位)。秦国在秦昭襄王统治期间不断地南征北战、开疆拓土,秦国北占陇西地区;南夺巴蜀、黔中地区;东置河东郡、上党郡;南并南阳之地,这是秦国疆域扩张速度最快的时期。 白起生逢其时,就活跃于秦昭襄王统治时期。白起戎马一生、征战无数,为秦国的攻城略地、开疆拓土做出了突出贡献。如若按照战争影响度与白起官职演变为标准来划分的话,由白起所指挥的重要战役分别是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这四次大战。其中伊阙之战是白起第一次以秦军主将的身份指挥战斗,此一战白起以十万秦军大破二十四万韩魏联军,不仅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更为自己日后更辉煌的战绩奠定了基础。 注意:白起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他一生所参与的和指挥的战役数不胜数,但上述四次战役是相对而言最重要的,都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重大战役,而白起在取得上述那些战役的胜利后,往往也会得到秦国的格外重视和加官进爵。 白起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一、白起简介 关于白起的身世及家族情况,史籍记载比较少。在白起进入秦国将军行列前,史书中仅有"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的简短记载,其他诸如出生年月、家庭情况等皆无记载。不过按照"昭王十三年,白起为左庶长"的履历推断,白起应是生于秦惠文王晚期。 战国时期,秦国羸弱,时常遭到魏国的侵略与骚扰,魏国还长期占取着秦国的河西之地。秦献公之时虽屡屡兴兵征伐魏国,无奈以往君主积累的问题太多,始终无法夺回全部的河西之地。 秦献公屡屡兴兵讨伐魏国,但始终无法夺回全部的河西之地! 秦孝公即位后任用商鞅推行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转而实行严格的军功爵制。这极大地增强了秦国百姓参军的积极性和战场之上的战斗力,成就了秦军"虎狼之师"的名号。 秦昭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白起被授予左庶长爵位,这在秦国二十等军功爵制中是第十级爵位。从这个爵位等级判断,白起在秦昭襄王十三年的时候,应该已经处于青壮年时期了。而秦武王在位时间短暂,仅三年便意外身亡。因此,白起的生年应在秦惠文王晚期,在秦国军功爵制的推动下,白起最终凭借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逐步迈入了秦国高级武将的行列中。 秦昭襄王十三年,白起被授予左庶长爵位! 二、伊阙之战简介 战国前期,随着社会经济制度与土地制度的巨大转变(奴隶制经济制度转变成地主经济制度,井田制转变成土地私有制),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图强。在秦国,年少即位的秦孝公重用商鞅推行变法,在政治、军事、土地等制度上做出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期间商鞅变法虽历经重重阻碍,但在秦孝公的鼎力支持下最终大获成功。商鞅变法奠定了秦国以后百余年的基本政治制度,对秦国以后的人才引进政策、军事外交战略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秦孝公死后,其子秦惠文王继位。秦惠文王在继位之后虽然为了强化王权而诛杀了商鞅,但"商鞅虽死,商君之法未废。"秦国依旧坚定地推行商鞅变法的内容,而且秦惠文王时期随着秦国国力的不断增强,秦国开始频繁地东出函谷关,蚕食鲸吞关东六国的领土。诸如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29年),秦惠文王趁着巴、蜀两国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而都向秦国求援时,果断地派遣司马错、张仪等人消灭巴、蜀两国,最终秦国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巴蜀地区等富饶之地。其后,秦惠文王又全力准备对关东六国展开战略攻击。韩、魏两国是秦国东出争霸的首要阻碍,特别是魏国长期占据着河西之地使得秦只能固守关中西部而难以向东拓展。秦惠文王十年(公元前328年),历经数年的河西之战终于落下帷幕,秦国最终夺回了所有的河西之地,而魏国也慑于秦国之军威,决定将都城自安邑(今山西运城市盐湖区)迁至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此后,秦惠文王继续对韩、魏两国进行征伐,十余年间从未断绝。 秦惠文王时期夺回了所有的河西之地,还攻占了巴蜀地区! 秦惠文王死后,秦武王即位。不久,秦武王便东出函谷关,侵占宜阳地区,想要一举消灭名存实亡的东周。但是秦武王在洛阳举鼎时意外身亡,因无子嗣,只好传位与其弟嬴稷,即秦昭襄王。由于秦昭襄王年少,秦国国政由其母宣太后与魏冉(宣太后之异父同母弟)实际掌控。 秦昭襄王十二年(公元前295年),韩、魏两国同时旧王病逝而新王即位。同年,秦国出兵攻占了魏国的襄城。鉴于之前韩、魏两国屡屡遭受秦国的攻城略地,两位新王不甘堕落,决定出兵反击。魏昭王二年(公元前294年),魏国率先出兵与秦国作战,但是魏国不敌秦军,最终战败。在此期间,秦国还派遣大将向寿、白起攻取韩国的武始、新城等城池。次年(公元前293年),韩厘王决定与魏昭王结盟,联合抗秦。魏昭王欣然同意,果断任命公孙喜为主将,率领韩、魏、周三国联军对抗秦国。 秦昭襄王十二年,韩、魏两国联盟对抗秦国! 秦国丞相魏冉举荐白起代替向寿为主将,并擢升白起为左更,全权指挥此次伊阙之战。最终白起不负众望,在伊阙之战中以十万秦军大败二十四万韩魏联军,并俘虏魏国主将公孙喜,攻克韩魏两国五座城池。 其后数年里,秦国乘胜追击,不断进攻韩、魏两国。韩、魏两国无力招架,最终屈辱地选择割地求和。史载韩魏两国均因为伊阙之战的战败而丧失了大量的国土,诸如"魏入河东四百里地"、"起与客卿错攻垣城,拔之"、"击魏至轵,取城大小六十一"、"秦拔我新垣、曲阳之城"意思是"魏国向河东地区收缩四百余里"、"白起与客卿错合力攻克了垣城"、"秦军攻打魏国,夺取大小城池六十一座"、"秦国攻占我国(魏国)的新垣、曲阳城";而韩国也与魏国的情况类似"秦拔我宛"、"与秦武遂地方二百里"意思是"秦国攻占了我国(韩国)的宛城"、"给予秦国武遂地区二百余里"。 另外,白起在伊阙之战中还一举歼灭了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这使得韩、魏两国精锐尽失而元气大伤,从此以后,韩、魏两国几乎都无力在直接与秦国相抗衡了。 白起取得伊阙之战的最终胜利,以十万秦军大破二十四万敌军! 三、秦国取得伊阙之战胜利的原因分析 1地理地形优势 伊阙地区是指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一带。此处是中原重镇洛阳的南大门,这里两岸有香山、龙门山两山对立,而伊水从两山中缓缓流出,远远望过去就犹如天然的门阙一样,故名伊阙。 伊阙地区由于地处山区,所以在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带显得格外的地势险要,而且洛阳又邻近魏韩两国的首都大梁、新郑,故而堪称是兵家必争之地。秦国早在秦武王时期就曾派遣甘茂领军去攻占伊阙地区的宜阳城。(宜阳城是韩国苦心孤诣营建的军事重镇,位于秦国东出函谷关的崤函道上。占据此城,进可出关进攻韩、魏等国,退可入关扼守函谷关。)秦昭襄王初期便以宜阳城为桥头堡而屡屡对韩、魏两国发动进攻。秦昭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白起领军又攻占了韩国的新城,这使得新城与宜阳城互成掎角之势,更加的易守难攻了。而新城亦临近伊阙地区,这使得秦军在伊阙之战中得以率先占据"进可攻、退可守"的优势地理位置。 伊阙之战地图! 2齐、楚两国未参与伊阙之战。 秦昭襄王时期的秦国疆域与楚、韩、赵、魏四国接壤,秦与任何一方发生战争时,都需要考虑到其他诸侯国参与战争的可能性。 秦昭襄王十二年(公元前295年),秦国罢免赵人楼缓而立魏冉为相。魏冉的先祖乃是楚人,而且他还是楚人宣太后的异父同母弟。由于魏冉的楚人渊源,秦国主动与楚国修好并"予粟五万石"。这一方面缓解了楚人对楚怀王死于秦地的悲愤气氛;另一方面又稳定秦、楚两国的关系,避免楚国参与韩、魏等国合纵抗秦阵营。 齐国虽与秦国未直接接壤,但其综合国力十分强大,在战国七雄各自割据的政治环境下,齐国的影响力不容忽视。但在伊阙之战爆发时,齐国正忙于灭宋战争,无暇顾及秦、魏、韩三国之间的伊阙战争,这使得秦国可以单独击败韩、魏联军而不必过多地顾及齐国的干涉。 秦国稳住了楚国,齐国忙于灭宋战争,齐楚两国均未参与伊阙之战! 3韩、魏两国的联盟过于松散。 合纵、连横是战国中期各国之间相互攻伐的外交军事手段。合纵多是指关东六国之间相互联系,合力抗秦的作战方式;而连横则是指秦国联合某一国家,针对其余国家的作战方式。虽然自秦惠文王时期起,迫于秦国强大的军力,关东六国常常举行各种各样的合纵活动,但是每逢战事,关东六国就人心不齐,各怀鬼胎,都想坐收渔翁之利而不肯出力。所以关东六国的合纵活动多以失败而终,此次韩、魏两国的联盟也不例外。史载:"伊阙之战,韩孤顾魏,不欲先用其众。魏恃韩之锐,欲推以为锋,二军争便之力不同。"意思是"伊阙之战开始前,韩国认为魏国国力强力,就想节省军力而不想先使用自己的军队。魏国认为韩军训练有素,就想把韩国军队推到前面做先锋。两国军队互相争执而使得双方都不愿出力。" 韩、魏两国松散的军事联盟无法凝聚力量对强大的秦国形成军事抗衡,即使韩、魏两国表面上与秦军在伊阙地区形成了对峙局面,甚至其军队数量远胜秦军(二十四万韩魏联军对阵十万秦军),但终逃不过失败的结局。 韩、魏两国的联盟过于松散,互相利用! 4秦军的整体战斗能力高过韩、魏联军。 秦人源起西陲地区,自建国之初便常年与西北地区的戎狄部落作战,这造就了秦军强悍的作战风格与攻击能力。而后秦国又历经商鞅之法的千锤百炼,其赏罚分明,军功换爵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商鞅之法规定:能得甲首一者,当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 秦国传统的、强悍的战斗风格与新型的、统一高效的奖罚政策相结合,这使得秦军整体在作战时往往都是悍不畏死、凶狠顽强的战争机器,而秦军在战国后期被关东六国称为"虎狼之师"也正是他们出于对秦军强悍战斗力的畏惧心理。 秦军作战时悍不畏死、凶狠顽强! 5白起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史载,秦昭襄王曾对白起说:"韩魏相率,兴兵其众,君所将之卒不能半之,而与战之于伊阙,大破二国之军,流血漂卤,斩首二十四万。韩魏以故至今称东藩。"白起回答说:"二军争便之力不同,是以臣得设疑兵以待韩阵,专军并锐,触魏之不意。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胜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皆计利形势,自然之理,何神之有哉!" 这段话的意思是秦昭襄王对白起说:"当年韩、魏两国相继发兵,动用的军队很多,而你所率领的军队还不到韩、魏两国联军的一半,而你却同它们在伊阙地区大战,最终大败了这两个国家的军队,斩杀敌人二十四万人,韩、魏两国因为这个缘故至今自称是秦国东面的藩国啊。"白起回答说:"韩、魏两军的主帅互相争斗(都想让对方当先锋与秦军交战)而导致他们力量不统一,因此臣才能设下疑兵与韩军对阵,另派精锐军队出其不意地突袭魏军。魏军大败后,韩军自然也会溃退了。以胜利之师追击败北逃亡的军队,臣就是因为因为这个缘故才能立下战功的。这是因为考虑了地形是否有利、军队的形势如何等因素,这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哪有什么神奇之处啊! 白起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不难看出,白起在自谦之余还是表明自己能够取胜是源于"计利形势",其具体做法就是在严密分析对手的基础上,先设疑兵,分化联军,而后趁着与韩军对峙时奇袭魏军,再追逐残兵,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可以说伊阙之战完美地体现出白起的军事风格,即先是疑兵诱敌、再是发动奇袭、最后歼灭敌军(白起在长平之战中也是这样取得战争胜利的。白起先是佯装兵败,引诱赵军出击;而后奇袭赵军粮道,切断赵军前后军的联系,将其一分为二;最后秦军全歼早已陷入饥荒的赵军)。 结语 伊阙之战的大获全胜以及之后相关战役的胜利既是白起个人崭露头角的关键一战,也是关乎秦国国运的关键一战。此战之胜利使得秦国的疆界不断向东扩展,使得秦国能够牢牢地占据崤函之道的地理优势,稳稳地压制住关东六国的反扑。 由于个人卓越的军事素养与秦国新任丞相魏冉的赏识,白起在秦国的政治地位水涨船高,权力与声望与日俱增。伊阙之战后的白起几乎参与了秦国以后的历次大战并多次担任秦军主帅指挥秦军攻城略地。 白起的官职爵位随着他接连不断的军事胜利也不断地随之升迁,直至白起受封为武安君而成为秦国将军行列中的带头人物。而白起与魏冉之间稳定可靠的"将相和"关系更是秦国后来全力攻伐关东六国而不断取胜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西汉)司马迁著:《史记》,中华书局2014年点校本。 (东汉)班固著:《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点校本。 本文所用,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会定期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类文章,恳请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关注账号,欢迎点赞、评论、转发,感谢支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