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关于敦煌,常书鸿有一个什么称号?

那关于敦煌,常书鸿有一个什么称号?,第1张

您好,我是敦煌漠葛旅行的漠小高,很高兴为您解答。常书鸿被称为“敦煌守护神”,他与敦煌有着深厚的历史情缘。

一九一八年冬,常书鸿考入了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电机科(注:浙江大学前身)染织科。毕业后,被留校任教。一九二七年六月,在好友沈西苓的父亲沈兹九的资助下,乘坐“达达尼”号邮轮,终于到了他昼思夜想的艺术天堂法国。

  到巴黎后不久,常书鸿就获得了公费留学的名额,进入里昂中法大学学习。一九三二年,常书鸿从国立里昂美术专科学校油画系和纺织图案系毕业,他创作的油画《G夫人像》,获得全校毕业生作品第一名。此后又以油画《浴后梳妆》《浴女》获得第一名,被保送到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深造,师从法兰西艺术学院院士、当代著名新现实主义大师劳朗斯。他的作品《湖畔》被选送参加里昂一九三三年春季沙龙展,获银质奖;一九三四年在里昂春季沙龙展出的《裸妇》,得到了美术家学会的金质奖章,被法国国家收藏。

 那时,常书鸿已在法国取得桂冠,画廊向他发出的订单很多,完全可以在法国过着舒适而优裕的生活。但站在这些来自祖国的艺术瑰宝前,他仿佛一下子找到了终生创作的源泉,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在召唤着他回中国,去敦煌。一九三六年,就在他准备离开巴黎前,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王世杰来电,邀其回国,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因那时西北政局不稳定,他只好先在艺专继续教书。一九四二年,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大型浮雕《皇后礼佛图》被人劈成无数碎片,然后分别包装偷运出国。全国舆论对于国宝的讨论沸沸扬扬,由此敦煌石窟历次所遭受的劫掠和破坏的话题也被提及。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极力推动对敦煌文物的研究和保护,在他提议下,国民政府成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常书鸿推选为筹委会副主任。

  经过六年的坎坷风雨和漫长等待,就要实现去敦煌的理想,常书鸿立即着手准备西行。一九四二年冬,他只身离开重庆赶赴兰州,在那里招兵买马了五个人。一九四三年二月,他们六个人像中世纪的苦行僧一样,向着心中的艺术圣地敦煌出发。走了一个多月,总算到达了有“风城”之称的安西。他们在安西雇了十几头骆驼,走入了真正的荒凉之地,又经过了三天两夜的饱受困乏和饥渴的行程后,终于到达了莫高窟。

  守护敦煌 

  到达敦煌的当天,常书鸿就顾不上休息,对敦煌作了初次巡礼。在名震世界的藏经洞前,他百感交集。一九〇〇年,这一洞中发现三万余件敦煌文物,但却被法国人伯希和等劫走了近万件。洞窟仅仅剩下了一尊塑像和一幅壁画,宝藏被劫掠已经过去三四十年了,而这样一个伟大的艺术宝库仍然得不到最低限度的保护,窟前还放牧牛羊,洞窟被当作淘金人夜宿之地。他们就在那里做饭烧水,并随意砍伐树木。洞窟无人管理,无人修缮。父亲晚年常对我说,那时他面对眼前满目疮痍的敦煌,和在巴黎邂逅的敦煌截然不同。失望之余他又说,我既然来了,就要保护你,不保护连这些都会毁掉。父亲的敦煌生活就这样开始了,第一顿饭用的筷子是刚从河滩红柳树上折来的树枝,吃的是盐和醋拌面。第一个夜晚是一夜风沙。第二天,开始清理掩埋洞窟的积沙,他们和民工一道,自制“拉沙排”,打着赤脚,清除积沙,苦战两个春秋,清除近十万立方米的流沙。接着,他们造了一条长达九百六十米的围墙,敦煌石窟保护工作从此开创。

  生活虽艰辛,但洞窟编号、内容调查、美术临摹却都在紧张进行中,因洞中幽暗,没有照明器材,临摹壁画时就在小凳上工作,一手举小油灯,一手执笔,照一下,画一笔。临摹窟顶画时,头和身子几乎成九十度的直角,时间一长,就会头昏脑涨,甚至恶心呕吐。为了搞清画中内容,父亲强迫自己念经文,然后在洞窟中面壁琢磨,一一对照。就这样,到一九四八年,他带领研究所完成了“历代壁画代表作品选”等十几个专题,共选绘摹本八百多幅,为敦煌资料的调查、积累、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九四三年,张大千离开莫高窟时,半开玩笑地对常书鸿说:“我们先走了,而你却要在这里无穷无尽地研究保管下去,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徒刑’啊!”的确如此。眼前是沙,远处是荒漠、戈壁,莫高窟离最近的村舍有三十多里。自然条件的苦也许还好克服,但远离社会的孤独感和隔绝感都成了最“致命”的病毒。有一年夏天,他的一位同事发高烧,大家准备了一辆牛车要送他进城医治,牛车要走六小时才能到城里。临行前,这个年轻人哭着说:“我死了之后不要把我扔在沙堆中,请你们好好把我葬在泥土里……”后来这个年轻人医好了病,辞职回家。但那种恐惧一直在偷偷滋长着,因为谁也不知道,究竟什么时候,究竟会染上什么病,大家也许都逃不出葬无所归的命运。

  不久,抗战胜利,思乡心切的学生们纷纷回了故乡,研究所只剩下常书鸿和两名工人。常书鸿觉得,越在这时研究所越不能撤,人一离开,此前所付出的诸多努力彻底付诸东流。一九四六年,由于经费断绝,常书鸿返回重庆,他一边奔走为敦煌游说,一边再次为敦煌招兵买马,对每位报名者,都要逐一面试。常书鸿还在上海《大公报》上发表《敦煌近事说到千佛洞的危机》一文,向国人展示敦煌艺术,也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对保护敦煌宝库的工作给予支持。

悲欢离合 

  为了敦煌,常书鸿还遭受了个人情感的重创。父亲的前妻陈芝秀是他的浙江同乡,出生于诸暨一富裕人家。常书鸿当年去法国留学后不久,她也到了法国与常书鸿重逢,并在巴黎生了个女儿,这便是我同父异母的姐姐常沙娜。父亲为了他的敦煌梦,不顾陈芝秀的反对毅然回国。一年后陈芝秀母女也返回战乱的中国。由于无法适应敦煌生活,陈芝秀离开了敦煌。

  一九四六年,父亲在重庆为敦煌研究所招募工作人员,我的母亲李承仙就是在那次面试中与父亲,与敦煌结下了终生情缘。追溯起来,母亲对敦煌的情结缘于张大千。她不断地从张大千那里听说“敦煌”和“常书鸿”,心里早已有了种种向往。当年二十二岁的母亲刚从重庆国立艺专西画系毕业,便报名去敦煌。一九四七年十月,父亲常书鸿与母亲李承仙在兰州结婚后共同奔赴敦煌。

  敦煌使父母亲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他们留下来的大量文献中看到没有李承仙无私无畏的陪伴,就没有常书鸿在敦煌事业的成就。

      一九四八年在南京、上海举行敦煌艺术品展览时,常书鸿将所有的临摹品都寄到南京展出。一九四九年,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朱家骅手谕令父亲把东西运到台湾,并让父亲跟他一起走。而父亲毫不犹豫地把画分别藏在上海、杭州亲戚家,自己立即返回敦煌,这是因为父亲在此之前接触过***,重庆展览时,郭沫若、董必武都去过,他对***、新中国满怀希望。更重要的是,父亲早已把自己的命运和敦煌联系在一起,离开敦煌,便等于放弃他的生命。新中国成立后父亲立即将那些珍贵的临品运回研究所,一九五一年在北京故宫举办了新中国第一个敦煌艺术展,受到周总理的赞扬并颁发了中央政务院奖状,这是由郭沫若手写内容,潘洁兹手绘花边珍贵罕见的国家奖状。

  常书鸿去世后第二天,当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来到家中悼念时,常嘉煌的母亲突然对她说:嘉煌,我们去敦煌。时任国家文物局研究员在北京安居的她突然选择了一条回敦煌的艰难之路:在敦煌开凿新石窟,这是她对父亲和敦煌的殉情,以这种方式传承敦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常书鸿去世后,骨灰安置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二年,常嘉煌的母亲和家人按照常书鸿生前“死了也要厮守敦煌”的遗愿,将其中部分骨灰埋在莫高窟旧居院内父亲种植的两棵梨树中间,后来被移到正对莫高窟大佛殿的公墓区。墓碑前刻着赵朴初送他的五个字“敦煌守护神”,这也正是他毕生的心愿。

敦煌旅游莫高窟月牙泉轻户外体验一日游

毕加索,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亲是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他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分为这样几个时期:

“蓝色时期”

“玫瑰红时期”

“黑人时期”

“立体主义时期”,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

“古典主义时期”

“超现实主义时期”

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

毕加索一生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他说过:“当我们以忘我的精神去工作时,有时我们所作的事会自动地倾向我们。不必过分烦恼各种事情,因为它会很然或偶然地来到你身边,我想死也会相同吧!”

他静静地离去,走完了九十三岁的漫长生涯,他如愿以偿地度过了一生

帕布洛·毕加索1881年生于马拉加尽管从半个世纪以来,毕加索参加了法国绘画的一切冒险,他终归还是西班牙人在其思想,秉性中带着奢侈,悲惨和沉重的西班传统他在自己的油画、雕塑、版画和陶器中挥霍着它,但却从未用竭,这点是非常显著的但是谁要想在他的作品、词汇、章法、主题中单单找出这个混合的、豪华的、以东方文明的神话和形式、原始的手法、和布匿的模糊影响养育出的西班牙来,那将是一种追求系统化的妄想对其天分的形成起过最重要作用的是贡哥拉和戈雅的西班牙,高迪的巴洛克建筑的西班牙,卡塔卢西亚的无政府主义和造反主义,是极为特殊、热情,具有破坏性的剧烈,狂热的西班牙不管怎么说,没有一个在法国生活和工作的外国画家比他更多地消融于法国风俗精神之中,也没有一个能证明自己比他更忠实于根在毕加索身上,一切都是矛盾:他的生活、他的特点、他的作品

毕加索的父亲若泽·卢依兹·索拉斯柯是巴斯克人,图画教员母亲玛丽亚·毕加索是马略尔卡人,祖籍热那亚当别的孩子还在玩玻璃球的时候,毕加索已经画出完全可以放到博物馆里展出的画了1900年,他来到巴黎,倾心于凡高的作品和图卢兹·劳特累克画的蒙马特场面在他这一时期以及"兰色时期"(1901~1904年)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劳特累克明显的影响他关心的对象是穷人、病人和生活中的可怜人他重新拿起西班牙最珍视的题材----贫穷、孤独、悲哀,但指导思想却是要用他在与蒙马特素描画家接触中加以单纯化的手法去影响法国绘画他越来越精确地画着单个的或组合的人物,把他们的形拉长或缩小,以便给予戏剧性的表现在近乎单色的油画中,他使用一种神秘的、深夜一般的兰色调这时的毕加索只有二十三岁,但名气已不仅只限于他的朋友们这个小圈子了

从1904年起,他定居拉维尼昂路13号洗衣船,他的画室成了画家和作家创造新美学原则的联络地点阿波利奈尔、马科斯·雅各布、安德雷·萨尔蒙、彼埃尔·勒威迪、安德烈·德兰、凡东根、胡安·格里斯都经常去那里或者索性住在那里1907年以后,人们在那里又看到乔治·布拉克他是由阿波利奈尔介绍给毕加索的费尔南德·奥利维埃为我们留下了那时毕加索的绝妙画象:"小小的个子,皮肤黑黑的,又矮又胖,焦急不安,同时也令人感到担心一双阴沉、深邃、敏锐、奇怪的眼睛近乎于目不转睛,笨拙的动作,妇女一般的手,不象样子的穿着,而且不修边幅一绺密密的头发又黑又亮,把智慧而顽固的前额劈为两半衣服一半象吉普赛人,一半象工人,留得太长的头发扫着那件不知穿了多少年的旧夹克领子

毕加索在其"玫瑰时期"(1905~1906年)中显得温和,甚至可说是温柔起来了裸体,流动演出的喜剧演员,丑角,马戏场面使他有机会把手法变得轻快,把线条变得灵活,把变形加以强调他的作品使人想到日本幽灵画家其特点是一种娇柔的感情,含糊不定的笔触,杂乱的魅力以及并非肯定地放上去的,在颜色上精打细算,却几乎没有体积感的形不过,他很快便重新干了起来似乎是受到黑人雕塑的影响,他作了一些强烈反映自己所关切的造型问题的塑象,素描和渍画这个西班牙人怎能不被当时在欧洲发现的非洲拜物教吉祥物的巨大变形所诱引呢难道不应该说它是新发明出来的,充满感人力量的形吗不管怎样,毕加索是受到这些原始作品咒语的影响,他肯定是欣赏它的感受,力量,丰富的词汇和大胆的抽象

1907年,当他在洗衣船那间破画室向困惑的朋友们出示他的《阿维尼翁姑娘》一画时,那正是刚刚翻开美术史新的一页的时刻这幅名画的构图缺乏统一,颜色呆板生硬,指手划脚的人物没有体积感不过,线条、夹角,画的鳞状重迭宣告了现代绘画的一个新方向立体派的革命已经不远了

《阿维尼翁姑娘》已不单单是一幅画,它是一个事件,一个日期,一个出发点,就如昔日凡·爱克的《神秘的羔羊》,乌切罗的《战争》,德拉克洛瓦的《但丁之舟》一样二十世纪已经通过它荒唐了一次,不过,很快就缓过气来了而这位画家一旦清醒过来,就开始认真的思索他关在自己的画室里,注视着周围的物品:桌子、长颈瓶、玻璃杯、香烟盒、报纸他以那样敏锐的目光观察着,好象从未见过它们一样他进到了它们之中,就象小说家进入了他书中的角色借助于一种既非爱情,也非狂热,而是完全赞同和尊重的感应,他待在对象之中它们向他揭示了自己的形状,结构,外表和内部,底面而当他这样地去表现它们时,立体主义便诞生了

人们为了塞尚而抛弃了高更他们发现了新的现实,并且主要是在现实之中发现了新的体积和空间为矛盾所苦的毕加索,从现实主义的超越中看到了解决它的办法他以当时作家们寻求解释和鼓励的理智主义去反对野兽派画家的感觉主义从1908年开始,他便和布拉克一道领导起了这一运动他们对于体积的幻想引到一个平面上来,并且不使用凸起、明暗、线的透视和其它老的观念他们通过分解各个面,同时从几个角度看对象的形象,来达到这一点从那时起,他们便不画他们看到的东西,而画他们通过分析想象出来的东西

1911年,立体派又不再是分析的了,它抛弃了对于自然的观察,而滑向了专横的概念论,也就是把已被驾驭的对象置于"先"想出来的形的支配之下当同伴们步上其它道路之时,毕加索和布拉克仍在自己的发现中继续深入研究着1908到1915年间,毕加索运用新的笔法,表现自己强烈的不容置疑的观念他创造着对象,并且是自由地创造着他考虑到现实,但是通过摧毁它和以主观、独立、绝对的现实取而代之

对于他来说,对象已成为它自己本身他对光不感兴趣,聚集全力表现改变了的形让它以不同于外表世界的面目出现在观众面前不过,有一段时间,立体派将自己从野兽派的放纵中吸取的力量损失在自己的放纵之中它成了静物的俘虏,关闭的房间的俘虏,没有向生活敞开大门笔触没有个性,色彩贫乏,题材内容悲哀暗淡

另一方面,立体派使素描和形占据了必须的,有时甚至是专制的优势地位亏了毕加索,油画才回到单纯的线描,几何形,准确的比例和有力的构图上来不管怎么说,毕加索很快便发现了由自己第一个宣告和描绘的理论所具有的局限性于是,他这个原来最热情的鼓动者,便成为了最不忠实的信徒一看到有人跟随自己,他便立刻走上另一条路这位夹角、立方体、几何形的建筑画家,又突然置身于老画家的画派之中就在这个时期,他为俄国芭蕾工作,设计了《炫耀》和《三角帽》的布景和服装他重新取用了一些古老的题材:杂技演员、丑角、舞蹈者

接着,他受到希腊--罗马艺术的影响,以完全古典的画法创作了一大批巨人和丰满的妇女到1923年为止,他的作品特点是安静、平衡,异乎寻常的健康人们简直不能相信这就是几年以前狂热地搞粘贴画法的同一个毕加索然而,将报纸和火柴盒切下来,集中到自己画上去的人,由于热爱现实主义而搞逼真画的人,在一个放松的时刻,是必然要象安格尔那样地去画画的

另一方面,一个被不同的需要(如果不是对立的需要)撕裂到如此地步的人,对于自己时代的潮流如此敏感,完全同意一切大胆想法的人,对于超现实主义的尝试又是不会无动于衷的在这一造反运动中,有一种挑衅的嗜好和破坏的意志,鼓励着他那根本的虚无主义不过,超现实主义绘画使用的手法是那样贫乏,陈旧,没有造型,以至他根本看不上眼他的尝试只是为了提取用于革亲自己灵感的酵母他经过了一段短暂的浪漫时期,画了一些人民生活场景和激烈的斗牛场面,然后,试图阐明自己的幻想和冲动

当他的同胞达利以及米罗服从于安德烈·布雷东形而上学的文学信条时,毕加索却让自己的画中出现奇形怪状的石珊瑚和恶魔让它们在无意识的深处此起彼伏(1926~1935年)他的笔画出了没有含义的奇特形状这是些极端概括,略施薄色,形体密布的人物形象,他们荒廖可笑地竖立在没有深度的空间中1932年直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柔韧的长弧线简略的结构让位于繁茂的曲线,颜色发出厚重而尖刻的色泽

这时,他画了一组海边少女,其中有一幅特别大胆的素描,表现了身体的陶醉1935年,祖国流血的悲剧激怒了毕加索,他那潜在的表现主义再次迸发出来,线条扭绞着,膨胀着,色彩放出光泽,在奔腾驰骋,并由一首以渐强奏出的悲怆曲《格尔尼卡》达到极点这幅伟大的构图如果不说是其巅峰之作的话,也是其杰作之一因为如果说他是以世界末日的形象表达对战争的厌恶,那末,他仅用了一些形状和光暗对比便达到了目的

他不是象戈雅、德拉克洛瓦那样去描绘战争的情节,杀戮的场面戈雅和德拉克洛瓦不管天分多高,也只能做到这一点而毕加索却在西洋绘画史上每一次成功地单纯以造型标注经历过的事件,使我们感到恐怖他以良知和激情将一些绘画的特别价值结合在一起,使我们确信这一罪行我们看到悲剧与诙谐,挖苦与怜悯,咀咒与嘲笑,生命的颤动与死亡的静止,汹涌的思想感情以达到极点的强度从这幅裂人肺腑的画中涌出

从此,毕加索研究着自己已经走过的道路,不断推进着自己的探求,时而下锚于人道主义的平静江河之上,时而扬帆驶向险恶的浪漫主义风暴之中不过,从1948年起,也就是从他定居地中海之滨时起,他又画起古老的传说和古时的妖术、野兽、半人半马的怪物、女仙他重新采用自己的老题材:肖像、风景、静物,并特别着力表现动物:鸽子、猫头鹰、蟾蜍、马、公牛他轮流画着自己的乡村和儿童,既作油画、版画,也作雕塑、陶器,以一贯的激烈和对生活少有的爱情干着不管题材和主题如何,他总是赋予它们寓意,赋予它们与自己生活相仿佛的生命,即控制不住的冲击,强烈的失望,某种粗暴、茫然、不安他既好奇又不满,既恼人又高雅,既待人慷慨又吝惜感情,已经名利无加,却象奴隶一样地苦干

他既是自己急燥的天才的奴隶,又是自己的力量,画风的主人他异乎寻常的活跃,从不休息,不知疲倦,他在世界中不停地追赶一种总是在逃遁的快乐,而他所得到的又只是焦虑,怀疑和狂怒他看上去和真实年龄不符他在构思,在感觉,在痛恨,在热爱,就象二十岁的青年一样

所以,不谈他的生活,也就很难研究他的作品,因为二者是连在一起,无法隔开的一切以他为演员或见证人的事情都被他以各咱各样的作品记录下来他的爱情、蔑视、任性、造反、急燥,都被他拿来哺育他的艺术,其中有自满也有决窍,有时还带有令人不舒服的强迫感他的个性继承了人道主义个人主义的传统,在种族上是无政府主义的他的行动和反应都是不可预料的,突然的,急剧的他不信神灵,只相信自己作为一位革命者,他使追随者迷失方向,作为否定者,他骄傲地肯定自己的个性在他的身上,永远都是矛盾

他的作品和生活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激昂或狂燥,可亲或可憎,诚挚或装假,让人喜欢和招人讨厌,他可以因当时的脾气和时间,表现为这样或那样不过,他永远忠于唯一一种癖好:自由实际上,他想要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框框,不要偏见

他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表现主义到古典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他走到抽象,是为了回到自然主义和重新开始他不倦的探求优美和可怕,高雅和畸形在交替着,他去了又来,来了又去但尽管变化无常,却始终是根深蒂固的巴洛克风当他想成为古典派时,他不那么能惊人,也不动人他太具个性,期望吓人和刺人,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的所有神圣看法,他不能将就和受到限制,不能受纪律的约束和屈辱只有自由,绝对的自由才适合于他,而这一自由又要带有奇特、混沌、可憎的外形

毕加索是祖传的原则上和趣味上的巴洛克,既然人们已习惯于一切,习惯于例外,怪诞,奇异,甚至可憎,那末就必然会对他的狂暴哄抬高价,他的放任,莽撞,每幅作品的爆炸性力量,那发狂的素描,挑衅的形状,压抑紧张的构图都是出自于此在这方面,他绝无对手正是通过它,他放出了光彩,使人震惊,陶醉和信服他的线条象带电一般,物体的凹处则埋藏着炸药

不管他有多么非凡的生命力,他都不表现幸福、希望和生活的欢乐,而往往描绘一种不可医治的焦虑,写出与自然搏斗,反抗自己命运者的悲惨以及他自己的悲剧当他显得淘气或戏谑时,不管是想悦人还是迷人,假面都很少能作到完全遮住死神的苍白面容他的笑毋宁说是强作欢颜,狂喜乃是渎神之音响,戏言则在刻薄伤人,明智、克己、宁静、自然,在他身上丝毫没有

他要用自己的源泉,个人的世界来替代永恒的世界他起步了,当然是脆弱的,受到不断的威胁,这是一个努力使自己支配的领域退一步进两步的人他想要吞噬一切,无疑这是因为他需要自己也被吞噬在这里,我们已经触及到这个怪人的艺术所含有的反常现象

那末,今天,他是不是一位更深入地进行革新,更坚决地抛弃一切过去的虚构和形式的画家呢有谁能比他更勇敢地抨击传统的奉承者,那些靠方法、秘诀、公式苦苦支撑的人

他所挥舞的武器正是他的敌人锻造出来的:用以进行破坏的已经失效的人道主义,这一在毕加索的顽念和疯狂中得到极端形式的人道主义毕加索实际上是希腊-拉丁传统最后一位最狂热,最可怕的代表他是戈雅,、委拉斯凯兹、米开朗基罗、乌切罗之后的浪子 这样,我们就会明白,这一反常现象在一件作品中响起的痛苦回声乃是任何其它作品都无法比拟的

他的艺术又是浩瀚的,它应以其本来面目,把欠缺和光辉,不完善和伟大放在一起,让人接受人们可以从中列举出许多粗坯,没有结论的经验,但也有热情的坦白,不可辩驳的成就难道我们会因为毕加索从未想要创作出永恒的杰作,便不再使用杰作一词了吗

他对使用的工具确实毫不在乎,在随便什么东西上,在手头所有的一切东西上画着涂着:纸布、包装盒、白木头或胶合板、石棉水泥他不介意画布的准备,颜色的质量,工具的锐利与否作为雕塑家,他使用泥土、木头、丝布织品,家用金属制品的废物,经常用大笔把它们刷上颜色在他数量极多的作品中,有些是废品,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他已经能够创作出《我的美人》、《弹曼陀林的姑娘》、《绿衣妇女》这些立体主义的精品,并以《格尔尼卡》、《战争与和平》、使表现主义达到不可思议的完美在现代艺术馆所藏的《带有古代人头象的静物》和《有搪瓷锅的静物》以及昂蒂布博物馆所藏的伟大作品中,毕加索不仅充分发挥其创造力,而且例外地表现出辛勤、耐心和思考技术对于他来说,从来不是最终目的,尽管他能够将其运用自如

他从未用技术的高超取代对研究的热爱,以致于他的大胆从未向精湛的技术作出过让步他并不蔑视效果,但是,为了得到它,他投入了自己的一切:真诚和诡计、决心和怀疑、供认不讳和狡猾老练,他的发现和伪造这样,到头来,他还是他,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给他的艺术投下了一个有毒的阴影

既然他的发现被新的一代应用得如此频繁,那他们会去否定它吗尽管使那么多的年轻画家着迷,它都并没有真正地影响他们在现代绘画上,肯定很容易在这里那里,找到带有他的印记的特征、形状、方法不过,这都是些表面的借鉴和片断的,未能融会贯通的摹仿

因为艺术,就象毕加索的个性,是独立的,不能传统、移交的,是一个关闭的世界"我并不在找,但我在找到",他有一天这样咕道,他这个人不能被当作楷模,因为其生活不能作为榜样,作品不能作为教导毕加索并不是每个世纪都能出一个的,但又有谁能不感到,我们的世纪如果没有他,将会更加平板,暗淡,缺点生活意义呢

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公元前12世纪腓尼基人在此修建了一座城堡,从那时起,这座濒临地中海、终年气候温和的城市便以其优美的风景而著称。公元711年以前,罗马人和西哥特人曾相继攻占了它。711年后,被摩尔人占领,并成为摩尔人科尔多瓦哈里发的重要城市之一。到了11世纪时,这里又叫马拉加王国,被称为“地上天堂”。1487年西班牙人终于将它收复。瓜达尔梅迪纳河穿城而过,流入地中海,城内新旧建筑相映成趣,疏密有致,终年绿色的树林、草坪和花园点缀着它。海滩边有西班牙最著名的旅游区“太阳海岸”,有名的马尔贝利亚浴场和富恩希罗拉浴场就在那里。

自画像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1881-1973年)就出生在西班牙南部这座美丽的港口城市——马拉加,其父亲是位美术教师,曾做过美术馆长。14岁时毕加索考入父亲任教的巴塞罗那美术学校高级班,16岁毕业时画的《探望病人》一画参加了全国美展,已具有相当写实的造型水平。以后又考取了马德里费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但他更喜欢的是在美术馆和街头自由吸取艺术营养。

他的一生可谓是传奇的一生。他一生结婚两次,另外(至少)有五位情人。而这七位女性之中,有一位病死,一位精神崩溃,两位死于自杀。而他的传奇要从他出生讲起。

1881年10月25日夜里,被人们称之为“20世纪最杰出、最令人信服、最具有独创性、最变幻无常、最富有诱惑力和最神圣的艺术家”的毕加索诞生在马拉加。许多年以后,众多的毕加索研究家们惊异地发现,这位伟大的天才降生前,马拉加曾有过许多奇异的景象出现:

苏州市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获奖名单

三、艺术表演

(一)声乐类

一等奖

小学甲组:《铃儿响叮当》 昆山市实验小学校

《水乡外婆桥》 昆山市第一中心小学

《亮亮高》 张家港市圹桥小学

《茉莉花》 苏州市平直实验小学

《转圈圈》 苏州市吴中区苏苑实验小学

《摘菜调》 苏州市吴中区东湖小学

《山里摆渡人》 太仓市陆渡小学

《月亮月光光》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

《太阳出来了》 张家港市城北小学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苏州市三元实验学校

《我的妈妈叫中国》 苏州市沧浪实验小学

《抛梁歌》 吴江市庐墟实验小学

小学乙组:《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昆山市青少年宫

中学甲组:《闲聊波尔卡》 苏州市第六中学校

《青春舞曲》《黄水谣》 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

《百灵鸟,你这美妙的歌手》 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

《清晨我们踏上小道》 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

《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 苏州市相城实验中学

二等奖

小学甲组:《七子之歌》 苏州市平江区崇道小学

《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 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

《我们共同的世界》 苏州市彩香实验小学

《送你一片绿草地》 常熟市莫城中心小学

《蓝色多瑙河》 张家港市梁丰小学

中学甲组:《在东山顶上》 苏州市胥江实验中学校

《***人好比种子》、《丢手绢 》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

《我的妈妈叫中华》 苏州市吴中区迎春中学

《我和我的祖国》 常熟市第一中学

《香格里拉并不遥远》 常熟市第一中学

《New York,New York》 苏州工业园区第三中学

《我要飞得更高》 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三等奖

小学甲组:《感恩的心》 苏州市相城黄桥实验小学

《Do Re Mi》 苏州市平江实验小学

《太阳出来了》 苏州市金阊外国语实验学校

中学甲组:《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在东山顶上》、《星星索》 苏州市胥江实验中学校

《我和你》 苏州高新区文昌实验学校

《邀约明天》、《唱得响亮》 苏州市彩香中学校

《一生有你》 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校

《姑苏好风光》 苏州市第三十三中学校

《在灿烂的阳光下》 苏州市第四中学校

《爱我中华》 苏州市第五中学校

《我的祖国》 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中学

《童年的小摇车》 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

(二)舞蹈类

一等奖

小学甲组:《墨韵》 苏州市吴中胥口中心小学

《长成一双飞翔的翅膀》 常熟市实验小学

《跳跳棋》 昆山市新镇小学

《舞韵茶情》 苏州工业园区唯亭中心小学

《三字经》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学校

小学乙组:《碧波小银鱼》 苏州市沧浪区少年宫

《摸螺丝》 常熟市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

中学甲组:《春天话语》 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校

《时刻准备着》 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校

《牧区少年》 苏州市第十六中学校

《六月茉莉》 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

《秀色》 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

《漏窗艺想》 吴江市松陵第一中学

《梦回梨园》 苏州市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中学乙组:《中国妈妈》 张家港市舞蹈学校

二等奖

小学甲组:《唐装娃》 苏州市东中市实验小学

《茉莉精灵》 苏州市实验小学

《碧波飞舞》 苏州市吴中区碧波实验小学

《快鹿》 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

《时刻准备着》 吴江市实验小学

《荷香满园》 苏州市金阊实验小学

小学乙组:《挺着肚子的小淘气》 太仓市青少年活动中心

《芭蕾进行时》 昆山市青少年宫

《滴碌碌,嚓—》 苏州市金阊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中学甲组:《快乐校园》 苏州市第二十六中校

《天鹅》 苏州市高新区第一中学

《飞得更高》 苏州市草桥实验中学

《俏皮女》 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中学乙组:《老伴》 常熟市艺术学校

幼 儿 组:《花儿朵朵俏争春》 吴江市鲈乡幼儿园

三等奖

小学甲组:《荷塘月色》 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

《海鸥》 苏州市平江新城实验小学

《团团圆圆》 太仓市浮桥小学

《欢乐草原》 苏州市胥江实验中学校

《舞鼓少年》 苏州市高新区白马涧小学

《鱼腥虾蟹戏太湖》 苏州市吴中区横泾中心小学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常熟市报慈小学

《戏童》 吴江市长安花苑小学

《姥姥的布老虎》 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

《天路》 苏州市彩香实验小学

《千红》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小学乙组:《我的偶像》 太仓市青少年活动中心

《花儿与少年》 常熟市少年之家

《奔向未来》 昆山市青少年宫

中学甲组:《邵多丽》 太仓市职业教育中心

《花裙子,飘起来》 苏州外国语学校

《孤单芭蕾》 江苏省苏州市第十中学校

《我和月亮说句话》 苏州市第四中学校

《欢乐Jazz》 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

《桃夭》 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

《激情拉丁》 苏州市第五中学校

《箐箐校园》 苏州市第五中学校

《春舞江南》 张家港市高级中学

《美丽的大脚》 张家港市暨阳湖学校

《如火的青春》 张家港市第五中学

《春蚕》 吴江市震泽中学

《花季》 苏州市第六中学校

《梦开始的地方》 苏州市第六中学桃

《七里山塘》 苏州市第二十中学校

《夕阳红》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幼 儿 组:《七月火把》 苏州市高新区新升幼儿园

(三)器乐类

一等奖

小学甲组:《阳光下成长》 苏州市沧浪区实验小学

《双推磨》 太仓市城厢第一小学

《好日子》 苏州工业园区娄葑第一中心小学

小学乙组:《名曲联奏》 苏州市平江区少年宫

《十面埋伏》 苏州市沧浪少年宫蒲公英艺术团

《节节高》 太仓市青少年活动中心

《阿西里西》 张家港市少年宫

《茉莉花》 吴江市青少年科技文化活动中心民乐队

中学甲组:《瑶族舞曲》 苏州市盲聋学校

《北京喜讯到边寨》 苏州立达学校

《龙腾中国》 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校

《紫竹调》 苏州市第六中学校

二等奖

小学甲组:《爱我中华》 苏州市高新区狮山实验小学

《金蛇狂舞》 苏州市实验小学东校区

《歌唱祖国》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红星照我去战斗》 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小学

《悠远文明 铿锵传情—孙子兵法》苏州市盘溪小学

小学乙组:《夜深沉》 张家港市少年宫

中学甲组:《茉莉花》 苏州市吴中区苏苑高级中学

《战台风》 苏州市第四中学校

《Op肖邦练习曲》 苏州市第四中学校

《苏州好风光》 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

《幻想曲》 苏州市第六中学校

《葡萄熟了》 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

《海滨诗音》 苏州市第二十中学校

《查尔达斯》 苏州市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教父》 苏州市彩香中学校

《北京有个金太阳》 苏州市第二十六中校

《春江花月夜》 苏州市景范中学校

《春到湘江》 苏州市高新区第一中学

《悲怆》 苏州市第十六中学校

《打起锣鼓庆丰收》 苏州市相城区春申中学

三等奖

小学甲组:《管乐》 苏州市相城区望亭小学

中学甲组:《肖邦夜曲》 苏州市第四中学校

《彝族舞曲》 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

《青藏高原》 苏州市第五中学校

《新疆之春》 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

《菊花台》 苏州市胥江实验中学校

《渔舟唱晚》 苏州市彩香中学校

《回忆组曲》 苏州市景范中学校

《同一首歌》 苏州市相城区蠡口中学

《打虎上山》 苏州市第一中学校

《花儿为什么这么红》 苏州市第一中学校

(四)校园剧类

一等奖

小学甲组:校园剧《百元风波》 苏州市南环小学

校园剧《诺诺就在我身边》 苏州市杨枝小学

校园剧《九色鹿》 常熟市实验小学

校园剧《时间快进》 昆山柏庐实验学校

中学甲组:小品《苦涩的温暖》 苏州市第六中学校

幼 儿 组:童话剧《小青虫的梦》 苏州工业园区新洲幼儿园

二等奖

小学甲组:校园剧《另请高明》 苏州市敬文实验小学

校园剧《同在蓝天下》 太仓市实验小学

中学甲组:校园剧《同桌的你》 苏州市第五中学校

幼 儿 组:童话剧《书本里的蚂蚁》 苏州市吴中区城区幼儿园

三等奖

小学甲组:校园剧《I need your help》 苏州市实验小学校

校园剧《小熊做书架》 昆山市陆家中心小学

校园剧《云雀的心愿》 张家港市白鹿小学

中学甲组:校园剧《大爱无疆》 苏州市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校园剧《感恩》 苏州市胥江实验中学校

(五)戏剧曲艺类

一等奖

小学甲组:戏剧《扈家庄》 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学

戏剧《乾元山》 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学

京剧《智斗》 常熟市实验小学

二等奖

小学甲组:评弹《青蛙看海》 苏州高新区枫桥实验小学

昆歌《咏梅》 苏州市盘新小学

中学甲组:京剧《智斗》 苏州市第五中学校

评弹《苏州好风光》 苏州市草桥实验中学

三等奖

小学甲组:苏剧《友好大自然》 苏州市金门小学

中学甲组:评弹《苏州好风光》 苏州市第五中学校

四、艺术作品

(一)绘画

一等奖

小 学 组:银笔儿童画《蚂蚁运动会》 顾 远 张家港市东莱小学

儿童画《美丽的城市》 叶雅琦 苏州工业园区唯亭中心小学

儿童画《未来果园》 顾言欢 苏州工业园区唯亭中心小学

儿童画《欢欢喜喜过大年》 朱彤倩 苏州工业园区唯亭中心小学

绘 画《晨曦》 潘秀婧 苏州市沧浪区少年宫

绘 画《童年乐事》 胡如意 苏州市湄长小学

中国画《山水》 郭梓瀚 昆山市实验小学

卡通画《我画祖国新现象》 熊 妍 昆山张浦中心小学校

国 画《山塘印象》 吉盼盼 苏州市沧浪区平直实验小学

水印木刻《姑苏风情》 戴润茗、潘旻玥 苏州市沧浪区实验小学

国 画《舞龙》 刘 原 苏州市沧浪区少年宫

刻 画《渔舟》 程贝贝 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

绘 画《社区的早晨》 査天明 常熟市实验小学

版 画《与古老昆剧的美丽邂逅》 蔡雨彤 苏州外国语学校

版 画《我爱皮影戏》 李祎一 苏州外国语学校

中 学 组:装饰画《窗台上的向日葵》 王艺璇 苏州工业园区第三中学

卡 通《眸》 刘凌仪 苏州市二十六中学校

动 漫《思》 印 婷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动 漫《校园之春》 葛文婕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版 画《故乡情》 邵芳芳 苏州市第五中学校

二等奖

小 学 组:中国画《荷塘》 帅小凡 张家港市少年宫

水墨重彩《抗震救灾》 吴硕人 张家港市云盘小学

版 画《人物》 雷涵婷 张家港市少年宫

水印木刻《水乡》 王可儿、顾玉雯、徐李晟 苏州市沧浪区少年宫

卡通画《快乐生活》 葛佳怡 昆山市高科园小学

卡通画《高楼大厦》 章晶龄 昆山市开发区包桥小学

卡通画《欢庆娃娃》 顾益欣 昆山市高科园小学

卡通画《梦中王国》 吴 蝶 昆山市青少年宫

国 画《山花烂漫》 刘宇辰 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

儿童画《希望》 李威尔 苏州市彩香实验小学

儿童画《爱家园》 李琨莹 苏州市实验小学东校区

绘 画《单车游九州》 庄明超 常熟市义庄小学

绘 画《美丽富饶的家乡》 张懿斌 常熟市何市中心小学

儿童画《我们是祖国的骄傲》 潘子怡 常熟市星城小学

版 画《花》 秦佳葳 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

版 画《忠王府一角》 叶 帆 苏州外国语学校

版 画《中华奇迹兵马俑》 朱雪健 苏州外国语学校

儿童画《精彩瞬间》 龚顾倩 太仓市城厢镇第一小学

中 学 组:中国画《烟雨西塘》 陈丹平 苏州市旅游与财经等职业技术学校

彩墨画《春•绿》 钱雪骅 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

国 画《风清无人蝶自恋 》 周玉婷 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

国 画《小品》 张 帆 吴江市黎里中学

装饰画《庄稼地头》 吴冰琰 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

装饰画《阳光下》 张祎佳 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

水 粉《蓝色的夜空》 黄莉莎 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

装饰画《童趣成长故事》 朱 婷 苏州工业园区第三中学

动 漫《花季》 周向颍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版 画《家乡风景》 朱剑玮 苏州市第三十中学校

版 画《苏州园林》 梁 猛 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

版 画《中国花之首--牡丹》 赵娜娜 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

版 画《欣欣向荣》 范子贤 苏州市第五中学校

动 漫《人与自然》 刘 童 太仓市陆渡中学

三等奖

小 学 组:中国画《花开似锦》 盛露萱 昆山市国际学校

水彩画《静物》 杨成安 张家港市东莱小学

儿童画《学下棋》 吴毓飞 苏州工业园区唯亭中心幼儿园

儿童画《民间游戏》 林琪蓉 苏州工业园区唯亭中心幼儿园

儿童画《彩色大染缸》 倪亭玉 苏州工业园区唯亭中心幼儿园

绘 画《满园春色》 朱张晟 苏州市沧浪实验小学

绘 画《水乡胜境》 臧以超 苏州市湄长小学

卡通画《长发妹》 范思嘉、李悦嘉 昆山市机关幼儿园

中国画《葡萄图》 顾酞正 昆山市开发区包桥小学

中国画《虎丘小景》 朱仁涛 昆山市淀山湖小学

卡通画《牛气冲天的中国》 徐心蕾 昆山张浦中心小学校

卡通画《幸福生活》 韩佳昀 昆山市高科园小学

卡通画《美食》 龚珏萱 昆山玉山业余艺术学校

卡通画《穿越时空》 叶咨琛 昆山市青少年宫

儿童画《小小运动员》 唐嘉恒 苏州市沧浪区少年宫

国画《园区印象》 施恩怡 苏州工业园区娄葑第五中心小学

绘 画《新姑苏繁华图》 杨 合 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儿童画《我为祖国歌唱》 赖新秀 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

儿童画《放眼祖国巨变》 吕 蓝 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心小学

版 画《荷》 朱宏德 苏州相城区北桥中心小学

手绘长卷《乐活苏州》 王玫、王瑰、李晨、孙作赞 苏州市虎丘实验小学

儿童画《中国航空新篇章》 何苏皖 苏州市虎丘第一中心小学

儿童画《乐》 谢雨霏 苏州市金阊区外国语实验学校

装饰画《我为祖国骄傲》 潘沃萍 苏州市虎丘第二中心小学

刮 画《祖国60岁啦》 唐睿平 常熟市星城小学

绘 画《哺育》 柴之扬 常熟市实验小学

动 漫《我和秋天有个约会》 王心怡 常熟市虞园小学

砂纸油画棒《祝寿》 袁可言 常熟市实验小学

儿童画《期待“神八”》 宣丽人 常熟市吴市中心小学

儿童画《土特产丰收了》 张溶榕 常熟市何市中心小学

沙 画《祝寿》 陆弃成 常熟市实验小学

儿童画《太阳能车》 缪一天 常熟市石梅小学

儿童画《花窗》 张成辰 常熟市报慈小学

儿童画《旅居常熟人大会》 朱雨丹 常熟市琴湖小学

儿童画《街道》 陈苏奇 常熟市练塘中心小学

版 画《荷韵》 张逸岑 苏州娄葑第二中心小学

儿童画《多姿多彩的学校生活》 葛亚千 太仓市城厢镇第四小学

国画《穿暖花开》 路成晔 苏州市沧浪区少年宫

中 学 组:国 画《江南春色》 赵 卉 苏州市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国 画《莲朵艳色如牡丹》 张洁来 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

国 画《静听寒声分外清》 陆 微 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

国 画《风高浪急》 黄莉莎 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

国 画《初秋》 邓 杨 张家港市常青藤实验中学

绘 画《水乡韵》 李 明 苏州市一中学校分校

剪 纸 《剪纸》 仲云裳 苏州市第六中学校

纸版画《彩幻》 徐芳芳 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

装饰画《美丽家园》 黄菊华 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

纸版画《瓶花》 曹志红、蒋亦心 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

卡 通《梦翔》 曹 菁 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校

卡 通《柯南》 傅春娇 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校

油 画《水乡》 金 诺 昆山市锦溪中学

丙 烯《伟大的中国》 孙小川 昆山市新镇中学

动 漫 《动漫》 吴轩昂 苏州市第六中学校

动 漫《我运动我快乐》 黄苏怡 苏州市胥江实验中学校

动 漫《百变小樱魔术卡 苏炜铖 常熟市昆承中学

动 漫《动感图书馆》 李蓓蓓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动 漫《清馨荷花》 陶 晶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绘 画《沉鱼落雁》 韩媛媛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绘 画《唐卡》 曹 雯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版 画《自画像》 王 娜 苏州市第三十中学校

版 画《祥和的小巷》 陈立铎 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校

版 画《国象课》 孙源媛 苏州市第十六中学校

手链、但必须是你们一人一个,直接在小饰品店里面买一对,你们两个人一人一个。增加之间的感情。手链也象征着彼此心连心,毕竟作为闺蜜,需要表达一些感情的。

姐妹装、可爱搞笑的最好。这种衣服也不是很贵。但是穿起来却很好,能够让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的好,感情迅速的升温当一起穿的时候。另外也可以买座位收藏的衣服,作为两个人关系的见证。

作为闺蜜,当然懂得一些别人不懂的小秘密,可以买一套好看的内衣送给她。这个就要因人而异了,但是一般来说,能购买贴身衣物的,都能证明关系不错的哦。

还可以买毛绒娃娃,个头大的熊最好,能够让她搂着这个熊,在她开心的时候,不开心的时候,都有熊陪着她一起度过。同时你要搞把这个小熊赋予一个意义,让它知道,如果你不在,有熊陪着,就好比我在你身边。

她如果比较喜欢写字的话,我们可以贴心的送她一支钢笔,比较好看的,也实用的,也要记着买一瓶墨水。现在能够用钢笔写字的确实很少很少,能去写的说明是真的热爱。

如果没有钱包的话,还可以攒钱给闺蜜买一个钱包。这个钱包建议可以添加一些文字的,就是两个人之间友谊的见证。

  1990年后个人看过的,认为可以打满分的**有不少,只推荐十部还真是有点少,那些大家都喜欢的片子比如《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七宗罪》《搏击俱乐部》等等我就不多说了,我说一些不是那么热门的好**。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1《碧海蓝天》。严格的说这其实是1988年的**,但我实在太喜欢了,所以把他排进来。

  先按楼主的要求,介绍一下剧情。

  杰克(让-马克•巴尔 Jean-Marc Barr)在希腊海边长大,虽然小时候眼看着爸爸死于一次潜水事故,却没有削减杰克对大海的热爱。当杰克的朋友恩佐(让•雷诺 Jean Reno饰)找到他,劝说他参加潜水冠军大赛时,杰克答应了,在比赛中成绩突出勇夺冠军,并且得到了乔安娜(罗姗娜•阿奎特 Rosanna Arquette饰)的爱。两人打得火热,杰克却意识到他放不下、离不开大海。

  意外发生了。好友恩佐在潜水中不幸丧生,杰克把恩佐的尸首放入大海当中,杰克的心中非常迷乱,他觉得自己不再属于人类社会,只想潜进深海,像海豚一样陪伴大海一生。尽管传来了乔安娜怀孕的消息,杰克深情的看了看爱人,转身投入了大海的怀抱。

  这是吕克贝松的**,很多人称它是最美丽的**,唯美到让人心碎。但这又是一部属于男人的**,很多女孩子不理解为什么最后杰克会不顾自己最心爱的女人的苦苦哀求投入大海,但我觉得男人会理解,因为男人的血液里有某种执着是超越爱情甚至生命的。这是一种一种无须言语说明的了解,就像男人之间的友情一样,女人对此只能观望,却无法介入。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如果楼主要看,还要提醒一句,一定要看导演剪辑版。

  2《剪刀手爱德华》。

  爱德华(约翰尼•戴普 饰)是一个机器人,他拥有人的心智,却有一双剪刀手,孤独地生活在古堡里,闯入古堡的化妆品推销员佩格把他带回家,让他走进了人类的世界。单纯的爱德华爱上了佩格的女儿金(薇诺娜•瑞德 饰),金也慢慢的被爱德华的善良所吸引。

  但是,一连串的意外事情让周围的人邻居对爱德华的态度从喜欢变成无法接受,爱德华痛苦地发现,他总是好心办坏事,连自己的爱人都不能拥抱,或许,他注定就不属于这个世界。

  这是蒂姆伯顿和约翰尼德普的7次合作的开始,之后的20年来,我们习惯于在Tim哥特式美丽的画面里看到Johnny那忧郁而英俊的脸庞。但这并不是我如此钟爱这部**的唯一原因。在这部戏里,约翰尼德普和薇诺娜瑞德擦出了爱情的火花,王子和公主般的爱情就如同童话般美丽,但有些童话却注定着悲伤的结局。我分不清这是现实还是**。

  **里爱德华和他喜爱的女孩在一起的时间是那么短,分开后他也许会常常想起和那女孩短暂的相拥吧。她没有畏惧他锋利的双手,投入了他的怀抱。但他注定是寂寞的,因为他不属于这个世界。但有时会想如果他有了一双手,过上平常人的生活他还会保留那颗纯真无暇的心灵,还会延续那恒久绵长的思念吗?这是一种很矛盾的心情。现实难道不是这样吗?

  我只愿意记得那个画面,圣诞夜,他修剪的圣母在雪中张开翅膀,她在他修剪的雪花中舞蹈。那一刻,就是永恒。

  3《梦》

  本片由8个梦境组成:太阳雨。男孩伫立门楣,因目睹狐狸娶亲,遭母亲斥责,后者称其需剖腹谢罪。男孩提刀,误入密林深处,偶遇一群浓妆艳抹的歌伎;桃园。男孩追寻少女桃花精,穿梯田,入农院,邂逅6位女子,待客之时,却发现有一女子若隐若现……风雪。男孩成年(寺尾聪 Akira Terao 饰)在冰雪之地遇困……隧道。全军覆没,仅指挥官幸存,隧道里惊现死亡将士……乌鸦。他在博物馆中欣赏梵高的油画,却意外走进了画中世界……红色富士山。他经历了原子弹爆炸后的逃亡,听着幸存者讲述那些放射性物质如何荼毒生灵……鬼泣。他突然被丢到了食人鬼的滩涂,被迫听一个独角鬼诉苦……水车村。葬礼中人们把花朵放在桥上,原来这仪式另有掌故……

  这是黑泽明晚年的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是带领我进入真正**世界的片子。里面有大师贯穿一生的思考,看过了一切的美丽与丑陋,绚烂与悲凉,到最后都会变得淡然。第八个梦里水车村的村口,有一块孤独的石头,那是一个漂泊者的墓。每当人们走过,都要放一束花于石上,以慰漂泊者的灵魂。这篇小文,就权作放在黑泽明墓碑上的那束花,以此表达我对大师的敬意,以及对于我们记忆中已渐渐模糊遥远、渺不可闻的梦的怀想。

  4《千与千寻》

  千寻和爸爸妈妈一同驱车前往新家,在郊外的小路上不慎进入了神秘的隧道——他们去到了另外一个诡异世界—一个中世纪的小镇。远处飘来食物的香味,爸爸妈妈大快朵颐,孰料之后变成了猪!千寻仓皇逃出,一个叫小白的人救了他,喂了她阻止身体消失的药,并且告诉她怎样去找锅炉爷爷以及汤婆婆,而且必须获得一分工作才能不被魔法变成别的东西。千寻在小白的帮助下幸运地获得了一份在浴池打杂的工作。一次,千寻发现小白被一群白色飞舞的纸人打伤,为了救受伤的小白,她用河神送给她的药丸驱出了小白身体内的封印以及守封印的小妖精,但小白还是没有醒过来。为了救小白,千寻又踏上了她的冒险之旅。

  喜欢吉卜力和宫崎骏的所有作品,但不能一一列举,便以《千与千寻》作为代表。关于成长,关于自由,**里有无数打动我们的地方。每当看见千寻毅然乘上那班有去无回的列车,总会有一番莫名的感动,就像我们有去无回的青春。

  5《情书》

  日本神户某个飘雪的冬日,渡边博子(中山美穗)在前未婚夫藤井树的三周年祭日上又一次悲痛到不能自已。正因为无法抑制住对已逝恋人的思念,渡边博子在其中学同学录里发现“藤井树” 在小樽市读书时的地址时,依循着寄发了一封本以为是发往天国的情书。

  不想不久渡边博子竟然收到署名为“藤井树(中山美穗)”的回信,经过进一步了解,她知晓此藤井树是一个同她年纪相仿的女孩,且还是男友藤井树(柏原崇)少年时代的同班同学。为了多了解一些昔日恋人在中学时代的情况,渡边博子开始与女性藤井树书信往来。而藤井树在不断的回忆中,渐渐发现少年时代与她同名同姓的那个藤井树曾对自己藏了一腔柔情。

  个人最喜欢的一部纯爱**,那含蓄、细腻、青涩、懵懂的淡淡情愫如春夜的细雨般一下下轻扣自己的心门,所有的记忆就像流水一般流过心头。我把最美好的年华写成一封给你的信,多希望你能看到。时间深处的心意,只有经过时间的荡涤,才能如此隽永深长。

  6《杀死比尔》

  这是一部令人眼花缭乱,绝对能带给您感官刺激的动作**。一个新娘(乌玛•瑟曼Uma Thurman饰)在自己的婚礼上遭到了暗杀,婚礼瞬间变成了一片狼籍的红色。幸运的是,新娘并没有就此消失,而是在四年后苏醒过来,并且接受了高强度的各种各样的武术训练,开始踏上了自己的复仇之路,在世界各地寻找给自己带来灾难的人。当然,她也遇到了许多阻碍。日本杀手(刘玉玲饰)就是其中之一。这场红色的复仇之路究竟伸向何处,又有多曲折呢?

  昆汀纵横捭阖,用古往今来世界各地的音乐搭配乌玛杀人如砍瓜切菜一般痛快淋漓的场景,展现出暴力不同的面孔,仿佛人命只是草芥一般,暴力因此有了美感。江湖儿女,快意恩仇,我居然是在外国人的**里找到了最契合我心里武侠梦想的调调。从此迷恋上了昆汀,迷恋上了暴力美学,一发不可收拾。

  7《一一》

  NJ(吴念真)是个很有原则的生意人,同妻子敏敏(金燕玲)、女儿婷婷(李凯莉)、儿子洋洋(张杨洋)以及外婆住在台北某所普通公寓里。小舅子的一场麻烦婚礼过后,因为外婆突然中风昏迷,他迎来更加混乱的日子。

  敏敏公司、家里两头跑,时常感觉自己要被耗空;婷婷一直为外婆的中风内疚,恋爱谈到中途发现自己不过是替代品;NJ更是麻烦重重,公司面临破产,他又不愿放下别人眼里一文不值的自尊。一家人里,似乎只有洋洋没有烦恼,他平静地用照相机拍着各种人的背面,帮他们长出另一双眼睛,然而,洋洋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道出更深的悲凉。

  每次看《一一》的时候我都会常常走神,**细腻而漫长,其间没有大起大落,只是一直温和的诉说。这太像是生活,不像**,总是让我和自己的个体经验联系起来。可看这平淡的真实,却叫人沉重起来。片中那个少年所说,“**把我们的生命延长了两三倍”。但是像《一一》这样的**是不能延长我们的生命的,它只是提醒我们生之短暂,生之纷扰。那些相似的人生悲欢,总是能从**中走出来,为此,我一直陷入回忆而忘记了自己是在看一部**。有人出生,有人死去;有人渴望出世,有人积极热闹。然而生死之间,不过一梦遥,我们的所在,非此即彼,只是每个人都经过了一段不同的路程,烦恼炽盛的生活被死亡积淀下来,每个灵魂都曾经熠熠发光过。

  8《泰坦尼克号》

  1912年4月10日,号称 “世界工业史上的奇迹”的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开始了自己的处女航,从英国的南安普顿出发驶往美国纽约。富家少女罗丝(凯特•温丝莱特)与母亲及未婚夫卡尔坐上了头等舱;另一边,放荡不羁的少年画家杰克(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也在码头的一场赌博中赢得了下等舱的船票。

  罗丝厌倦了上流社会虚伪的生活,不愿嫁给卡尔,打算投海自尽,被杰克救起。很快,美丽活泼的罗丝与英俊开朗的杰克相爱,杰克带罗丝参加下等舱的舞会、为她画像,二人的感情逐渐升温。

  1912年4月14日,星期天晚上,一个风平浪静的夜晚。泰坦尼克号撞上了冰山,“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面临沉船的命运,罗丝和杰克刚萌芽的爱情也将经历生死的考验。

  十几年前看到这个片子时,尚在初中的我还没有经历过太多好莱坞大片的洗礼。在**院看完这个片子我被强烈的震撼到了,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真的可以无所不能。那气势磅礴的巨轮,触目惊心的灾难,婉转凄切的爱情,让我很久的时间内都不能自拔。时过境迁,看过更多的**,对**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但每次看到它,还是会有某种如见到老朋友般亲切的感觉。

  9《喜剧之王》《月亮上的男人》

  喜剧之王

  尹天仇(周星驰 饰)一直醉心戏剧,想成为一名演员,平时除了做跑龙套以外,还会在街坊福利会里开设演员训练班。此时舞**柳飘飘在妈妈桑的带领下来到这里要求学做戏,原来柳飘飘有一段非常不愉快的经历,在尹天仇对她指导的过程中,柳飘飘对尹天仇渐生情愫,同时她也成为了夜总会里当红的**。尹天仇受到了极多白眼之后,终于得到了大明星鹃姐(莫文蔚 饰)的赏识,提携他担演新戏中的男主角,但没想到突然把他的角色换掉了,令他失望不已。在片场当场务的卧底警员(吴孟达 饰)身份被识穿,尹天仇阴差阳错的帮忙破了案。之后尹天仇继续活跃在街坊福利会的演员训练班里。

  月亮上的男人

  这部传记**的一开场,主人公安迪•考夫曼(金•凯瑞 Jim Carrey 饰)却向观众开了一个谢幕的玩笑。安迪自幼喜爱表演,成年后顺理成章成为饭店驻场演员,但事业并不顺利,一次他模仿猫王的表演引起好莱坞经纪人乔治注意,后者将他引荐到电视界。上镜前安迪从东方修行课上得到幽默的秘诀:沉默。安迪凭独特的表演风格得到观众青睐,进入了他颇为鄙视的情景喜剧领域。他创造出了一个不存在的人物托尼•克里夫,然后借克里夫的身份实现他和搭档的疯狂点子,和女人们进行的摔跤比赛更把他的疯狂推向了巅峰,安迪不断的戏弄、激怒观众,直至他患上癌症却没人相信,但安迪不在乎,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无止尽的玩笑……

  周星驰、金凯瑞,这是我最喜欢的2个喜剧明星,在各自的地域都被称为喜剧之王。而这2个片子却是他们返璞归真,本色出演。尼采说:喜剧就是把个人的局限性完整展现给人看。卓别林说:最好的悲剧就是喜剧。而当喜剧和悲剧交融汇作一起时,那就是生活。笑中带泪,或者是对喜剧的最深诠释吧

  10《荒岛余生》

  查克(汤姆•汉克斯 Tom Hanks饰)任职于美国联邦快递,他系统工程师的职业决定了他的生活忙碌、自律、充满时间紧迫感。而查克总能把一切工作都井井有序的安排在每天的日程里,时间就在他的控制之下。他无暇顾及的只是女朋友凯莉(海伦•亨特 Helen Hunt 饰)。一场飞机失事改变了这一切。所有人都以为查克丧生于这场灾难中,然而事实上他活了下来,被困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荒岛上的生活就连吃喝都成问题,查克成为了现代鲁滨逊。但另一方面,他在这里却因为与大自然依存,与险境搏斗,与孤独作伴,与饥饿抗争,得到了以前从来没有领悟到的感受。当他回到现代社会时,人生有了新的开始。

  个人认为这才是汤姆汉克斯表演的巅峰。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励志片。励志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完成它,需体验人最深处的恐惧与渴求,并最终让它趋向光明。在困境的时候,人会回归动物的本质,与自然相抗并且将环境加以利用,但人不仅仅满足于本能的欲望,人还要有情感,将情感建设起来,称之为信念。查克说的那句话“I gotta keep breathing”在我每次遇到挫折的时候都会在脑海中回响,给我鼓励。

毕加索作品

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是二十世纪西方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一生留下了数量惊人的作品,风格丰富多变,充满非凡的创造性。毕加索生于西班牙的马拉加,后来长期定居法国。他的父亲是一位艺术教师。他自幼喜爱艺术,15岁时以优异成绩进入巴塞罗那美术学校,后来转入马德里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他于1900年来到法国巴黎,开始以极大的同情心描绘穷人的生活。此时,他的作品充满悲剧性。瘦削的形象和冷灰的蓝色调,使他的画上充满孤独和绝望、灾难与不幸的感觉。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其创作的“蓝色时期”(1900—1904年)。1904—1906年是毕加索创作生涯的“粉红色时期”。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以描绘马戏团人物为主,形象虽然忧郁,却并不孤寂。1906年毕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刻和塞尚绘画影响,而转向一种新画风的探索。于是,他画出了那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亚维农的少女》。

《亚维农的少女》

这幅不可思议的巨幅油画,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亚维农的少女》始作于1906年,至1907年完成,其间曾多次修改。画中五个裸女和一组静物,组成了富于形式意味的构图。这幅画的标题是由毕加索的朋友安德鲁·塞尔曼所加,据说毕加索本人对之并不喜欢。但不管怎样,这只不过是作品名称罢了。在现代艺术中,标题与作品的相关性越来越小,画家们常常有意识地不以标题来说明作品的内容。毕加索这幅《亚维农的少女》,想必亦是如此。该画原先的构思,是以性病的讽喻为题,取名《罪恶的报酬》,这在最初的草图上一目了然;草图上有一男子手捧骷髅,让人联想到一句西班牙古老的道德箴言:“凡事皆是虚空”。然而在此画正式的创作过程中,这些轶事的或寓意的细节,都被画家一一去除了。其最终的震撼力,并不是来自任何文学性的描述,而是来自它那绘画性语言的感人力量。

这幅画,可谓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野兽派画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将它们介绍给毕加索。然而用原始艺术来摧毁古典审美的,是毕加索,而不是野兽派画家。在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因而这幅画(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述),“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在这里,毕加索破坏了许多东西,可是,在这破坏的过程中他又获得了什么呢当我们从第一眼见到此画的震惊中恢复过来,便开始发现,那种破坏却是相当地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我们注意到,这些碎块并不是扁平的,它们由于被衬上阴影而具有了某种三度空间的感觉。我们并不总能确定它们是凹进去还是凸出来;它们看起来有的象实体的块面,有的则象是透明体的碎片。这些非同寻常的块面,使画面具有了某种完整性与连续性。

从这幅画上,可看出一种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的新手法,这种手法早在塞尚的画中就已采用了。我们看见,画面中央的两个形象脸部呈正面,但其鼻子却画成了侧面;左边形象侧面的头部,眼睛却是正面的。不同角度的视象被结合在同一个形象上。这种所谓“同时性视象”的语言,被更加明显地用在了画面右边那个蹲着的形象上。这个呈四分之三背面的形象,由于受到分解与拼接的处理,而脱离了脊柱的中轴。它的腿和臂均被拉长,暗示着向深处的延伸;而那头部也被拧了过来,直楞楞地对着观者。毕加索似乎是围着形象绕了180度之后,才将诸角度的视象综合为这一形象的。这种画法,彻底打破了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始的五百年来透视法则对画家的限制。

毕加索力求使画面保持平面的效果。虽然画上的诸多块面皆具有凹凸感,但它们并不凹得很深或凸很高。画面显示的空间其实非常浅,以致该画看起来好象表现的是一个浮雕的图像。画家有意地消除人物与背景间的距离,力图使画面的所有部分都在同一个面上显示。假如我们对右边背景的那些蓝色块面稍加注意,便可发现画家的匠心独具。蓝色,通常在视觉上具有后退的效果。毕加索为了消除这种效果,便将这些蓝色块勾上耀眼的白边,于是,它们看上去就拼命地向前凸现了。

实际上,《亚维农的少女》是一个独立的绘画结构,它并不关照外在的世界。它所关照的,是它自身的形、色构成的世界。它脱胎于塞尚那些描绘浴女的纪念碑式作品。它以某种不同于自然秩序的秩序,组建了一个纯绘画性的结构。

《卡思维勒像》

《卡思维勒像》,毕加索作,1910年,油画,100×615厘米,芝加哥,芝加哥艺术中心藏。

毕加索1909—1911年“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的绘画,进一步显示了对于客观再现的忽视。这一时期他笔下的物象,无论是静物、风景还是人物,都被彻底分解了,使观者对其不甚了了。虽然每幅画都有标题,但人们很难从中找到与标题有关的物象。那些被分解了的形体与背景相互交融,使整个画面布满以各种垂直、倾斜及水平的线所交织而成的形态各异的块面。在这种复杂的网络结构中,形象只是慢慢地浮现,可即刻间便又消解在纷繁的块面中。色彩的作用在这里已被降到最低程度。画上似乎仅有一些单调的黑、白、灰及棕色。实际上,画家所要表现的只是线与线、形与形所组成的结构,以及由这种结构所发射出的张力。

这幅《卡思维勒像》,清楚显示了毕加索是怎样将这种分析立体主义的绘画语言,用于某个具体人物形象的塑造的。令人费解的是,恰是在这种分解形象和舍弃色彩的极端抽象变形的描绘中,毕加索始终不肯放弃对于模特儿的参照。为了画这幅画,他让他的这位老朋友卡思维勒先生耐着性子摆好姿势,在他的面前端坐了有二十次。他不厌其烦地细心分解形体,从而获得一种似乎由层层交迭的透明色块所形成的画面结构。画中色彩仅有蓝色、赭色及灰紫色。色彩在这里只充当次要的角色。虽然在线条与块面的交错中,卡恩维勒先生形象的轮廊还能隐约显现,然而人们却难以判断其与真人的相似性。研究毕加索的最著名的专家罗兰·彭罗斯,在看了这幅画后,曾作过这样的评述:“每分出一个面来,就导致邻近部分又分出一个平面,这样不断向后移动,不断产生直接感受,这使人想起水面上的层层涟漪。视线在这些涟漪中游动,可以在这里和那里捕捉到一些标志,例如一个鼻子、两只眼睛、一些梳理得很整齐的头发、一条表链以及一双交叉的手。但是,当视线从这一点转向那一点时,它会不断地感到在一些表面上游来游去的乐趣,因为这些表面正以其貌相似而令人信服……看到这样的画面,就会产生想象;这种画面尽管模棱两可,却似乎是真的存在,而在这种新现实的匀称和谐生命的推动下,它会满心欢喜地作出自己的解释。”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1890年—1892年,油画,45×57厘米,巴黎奥塞博物馆藏。

1912年起,毕加索转向其“综合立体主义”风格的绘画实验。他开始以拼贴的手法进行创作。这幅题为《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的作品,清楚地显示了这种新风格。

在这幅画上,我们可分辨出几个基于普通现实物象的图形:一个瓶子、一只玻璃杯和一把小提琴。它们都是以剪贴的报纸来表现的。在这里,画家所关注的焦点,其实仍然是基本形式的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此时却是以一种全新的态度来对待。在分析立体主义的作品中,物象被缩减到其基本原素,即被分解为许多的小块面。毕加索以这些块面为构成要素,在画中组建了物象与空间的新秩序。他通过并置和连接那些笔触短促而奔放的块面,获得一种明晰剔透的画面结构,反映了某种严格而理性的作画程序。而如今,在综合立体主义的作品上,他所采取的恰是正好相反的程序。他不再以现实物象为起点,将物象朝着基本原素去分解,而是以基本原素为起点,将基本的形状及块面转化为客观物象的图形。这就是说,他在表现出瓶子、杯子及提琴之前,就已经把一个抽象的画面结构,组织和安排妥当了。通过对涂绘及笔触的舍弃,他甚至获得一种更为客观的真实。他采用报纸、墙纸、木纹纸,以及其他类似的材料,拼贴出不同形状的块面。这些块面,一方面显示着画以外的那个世界,另一方面则以其有机的组合而显示出画的自身世界的统一性和独立性。难怪他的画商及好友卡恩维勒会如此地评价他:“即使没有摆弄画笔的本领,他也能搞出绝佳的作品。”在这幅拼贴的画上,左边的一块报纸表示一只瓶子,那块印有木纹的纸,则代表着一把提琴。而几根用木炭笔勾画的坚挺的线条,则使这种转换得以实现,并且将那些不相干的拼贴材料,纳入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中。

这种拼贴的艺术语言,可谓立体派绘画的主要标志。毕加索曾说:“即使从美学角度来说人们也可以偏爱立体主义。但纸粘贴才是我们发现的真正核心。”在这种拼贴语言的运用中,毕加索显然比别的立体派画家(如布拉克、格里斯等)更为大胆和富于幻想。别的画家在拼贴不同的纸片时,多少要顾及到是否符合现实逻辑的问题,他们总是把木纹纸限于表示木质的物品(如桌子、吉他)。而毕加索则全然摆脱这种约束。在他的画上,一张花纹墙纸可用来表现桌面,一张报纸也可剪贴成小提琴。毕加索曾在与弗朗索瓦·吉洛的交谈中,阐述了他对于拼贴的看法:

“使用纸粘贴的目的是在于指出,不同的物质都可以引入构图,并且在画面上成为和自然相匹敌的现实。我们试图摆脱透视法,并且找到迷魂术(trompe L'esprit)。报纸的碎片从不用来表示报纸,我们用它来刻画一只瓶子、一把琴或者一张面孔。我们从不根据素材的字面意义使用它,而是脱离它的习惯背景,以便在本源视觉形象和它那新的最后定义之间引起冲突。如果报纸碎片可以变成一只瓶子,这就促使人们思考报纸和瓶子的好处。物品被移位,进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一个格格不人的世界。我们就是要让人思考这种离奇性,因为我们意识到我们孤独地生活在一个很不使人放心的世界。”(弗朗索瓦·吉洛等《情侣笔下的毕加索》,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0页)

《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毕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画,305.5×782.3厘米,普拉多博物馆藏。

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遣责和抗议。

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他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这或许也是他选择画《格尔尼卡》的一个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画的对于现实的表现,却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截然不同。他画中那种丰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画的右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左边,一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离他不远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

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个高举双手仰天惊呼的形象,与戈雅画中爱国者就义的身姿不无相似之处;而那个张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则似乎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某些战争画中的形象,有着姻亲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毕加索不仅是一位富于叛逆精神的大胆创新者,同时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传统的艺术家。

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然而,当我们细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虽然诸多形象皆富于动感,可是它们的组构形式却明显流露出某种古典意味。我们看见,在画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图像互相交叠,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条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而画面左右两端的图像又是那样地相互平衡。可以说,这种所谓金字塔式的构图,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有着某种相似的特质。另外,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的男子形象,一下于就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其绝望的姿态使人过目难忘。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在这里,毕加索仍然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不过,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一块叠着另一块的“剪贴”图形,仅限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1735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1
下一篇2023-09-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