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是什么巴黎就是毕加索。法国作家达恩·弗兰克在《巴黎的放荡——一代风流才子的盛会》一书中,说过这样的话。他说得没错。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巴黎,虽然聚集了全世界最先锋也最优秀的一批艺术家,但他们中间,谁也不可能比毕加索更配担当起伟大二字,更富有巨匠的气魄。某种意义上而言,毕加索不仅是这一批佼佼者中的佼佼者,而且无形中也成为了他们的精神领袖。他爱过的女人,他周围的朋友(不管是画商、诗人抑或同样具有绘画天赋的同行),甚至包括他的对手(譬如野兽派代表人物马蒂斯),恐怕都无不承认这一点。有什么办法呢,这位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大的能量在巴黎发迹了的西班牙人,似乎天生就有一种王者之气。“毕加索到巴黎五年之后,便成为了他周围那一帮人的中心人物。他犹如一把火炬,无论他拥有权利的受益者或受害者都向他靠拢,他对所有靠近他的人都具有强烈的诱惑力和震慑。所有这些人一致承认画家毕加索是现代艺术的旗手。”当然,毕加索也没有让大家失望,他果然像一路飙升的股票一样所向披靡,直至成为巴黎这座举世瞩目的世界艺术中心中的中心——他刷新了一个时代。艺术史因之而改写。
巴黎曾经属于雨果、莫泊桑、巴尔扎克,属于莫奈、高更、梵高。在毕加索之前,巴黎还属于过波德莱尔——这位现代派文学艺术的鼻祖,写过一部《巴黎的忧郁》。然而在毕加索出现后,忧郁的巴黎才真正开始变得放荡了,以苦难为宿命的饥饿艺术家们迎来了自己的狂欢节,这位绘画界首屈一指的暴发户也带给了他们以希望。他们隐隐约约感觉到气候转温,春意萌动,一个可能大施身手的全新的时代终于姗姗到来。他们比任何时候更强烈地意识到一种朦胧的使命感:自己不仅是为现实而活着,也在为未来的艺术史而活着。于是,现代艺术的飞船选择了巴黎作为着陆的地点:立体主义、野兽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历史造就了英雄,英雄也推动了历史。不管怎么说,跟梵高、高更等人相比,毕加索这一代艺术家基本上还算是幸运的,更有身逢其时之感。
《巴黎的放荡》这部书,堪称是这一代艺术家的集体传记:卢梭、布拉克、莫迪利阿尼、藤田、朱勒·帕森……他们的生活与创作都在其中占据了相应的篇幅。尤其重要的,还记录了跟这些画家同根共生的诗人、作家们的文学活动:阿波里奈、阿拉贡、布勒东、艾吕雅乃至海明威、马雅可夫斯基……不管他们是巴黎的主人抑或过客,都以各自的膂力推动过现代派文学艺术的进程。但必须承认:毕加索的影子一直贯穿这部书的始终。或者说,他是那个时代艺术家群像后面至关重要的背景。要想彻底地了解放浪形骸、恃才傲世的那群人,只能从了解毕加索开始。这是走进现代艺术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它同时还打开了离我们很远又很近的一个作为世界艺术之都的放荡的巴黎。巴黎的天空与巴黎的星相图。
塞纳河右岸蒙特马特洗衣船的画室内,曾经蜗居着一大批落魄的艺术家——有的人甚至老死在那里。青年毕加索初到巴黎,也曾在这座后来名扬四海的贫民窟栖身,后来就头也不回地搬到富人区去了——可见毕加索也体验过一段捉襟见肘的生活,只不过他知道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摆脱它。贫困对于毕加索仅仅是中途换车的驿站,对于大多数艺术家则是难以抗拒的宿命。毕加索几乎是义无反顾地抛弃了他身后的大多数难友,不仅因为他懂得以与其他人不同的方式挣钱、生活,而且因为他不愿过多回首早期的贫困:“西班牙人毕加索要比整天泡在酒吧的那些人混得好一些。他找到了一个谋生的可靠办法:作画,卖画。那时他已经表现出自己与其他人的既相似又不同。所有在蒙特马特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们当中,毕加索不仅是最富有的,而且是手头拮据时间最短的一个。”被巴黎所重新塑造了的这个毕加索,在绘画创作中充满 ,在人情世故方面都掩饰不住他内心极端的冷酷:“他对周围可怜小人物的悲伤和人们对他的看法无动于衷、不屑一顾,时刻昂首挺胸、盛气凌人地在他们中间晃来晃去,尽情享受着他已经占有的‘帮主’的地位。”我们只能善意地揣测,他并不是厌弃周围尚在贫困中挣扎的同行,而是厌弃贫困本身;虽然他一生只有过短促的贫困,却是很记仇的,他永远都把贫困视为头号敌人——这导致他爆发出非凡的能量,几乎是借助某种类似于报复的心理获得了成功。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幸运儿,反而使其他人遭受的不幸显得更为强烈——那些生病的画家,欠债的画家,失恋的画家,醉酒的画家乃至自杀的画家,对毕加索只能望尘莫及,他们理解不了毕加索的奋斗精神(也可以说是世故),也无法分享到毕加索的那种胜利感,这多么悲哀。我更愿意相信:毕加索这么做,肯定有这么做的道理——他不仅满足了个人的虚荣心,而且多多少少维护了集体的尊严。至少,画商们乃至世人在艺术家面前下意识流露的那份傲慢与偏见,将有所收敛。更重要的,是毕加索提供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与创作方式。毕竟,有更多的画家,追随毕加索的足迹走上了一条新路。不仅有一个毕加索的巴黎,而且有一个毕加索的时代。他当之无愧。
毕加索的幸运之处,在于找到了自己的巴黎。而二十世纪的巴黎也是有福的——出了个毕加索。直到今天,巴黎的放荡似乎仍然在延续,巴黎仍然拥有众多的毕加索的徒子徒孙。这桌现代主义的艺术宴席似乎尚未散去。
在大画家毕加索的身后,也活跃着许多诗人的影子。阿波里奈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毕加索周围的许多朋友都体会过“失宠”的感觉——因为毕加索是个最擅长抛弃支持过他的朋友的暴君。惟独诗人阿波里奈一直稳坐其身边的第一把交椅(那是属于军师的位置)——一直到死去,也未跟毕加索产生致命的矛盾。我们都认为,毕加索是立体主义的始作俑者,其实首次使用这一概念的是阿波里奈——在1911年巴黎秋季艺术博览会上,记者身份的阿波里奈写了一篇题目为《诗》的报道,大肆吹捧了缺席的毕加索:“参加了秋季艺术博览会的那些所谓的立体主义作品,只是些插上凤凰羽翎的鹤,是冒牌货。那些画家只是些毫无创新的模仿一个未参加展出的天才画家的作品,那位天才画家具有突出的特色,而未向任何人透露其创作秘诀。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叫巴勃罗·毕加索。”可见阿波里奈既是立体主义的命名者,又是毕加索艺术最忠实的吹鼓手。在立体主义初问世而四处碰壁之时,阿波里奈最先跳出来为其担任辩护的律师:“所有人中情绪最激烈的是纪尧姆·阿波里奈。他认为保护到处受到攻击的立体主义是战斗,也是义务。这是事关支持一个先锋派艺术的问题。诗人阿波里奈也是先锋派中的一员,他必须在保护自己信奉的事业上作出贡献。”于是他成为了先锋派中的急先锋——在某些方面甚至比作为其主帅的毕加索本人还要激进、还要狂热。
作为先锋派的辩护者与理论家,阿波里奈一直是以毕加索为准绳的,他总是尽可能地向毕加索的立场靠拢。他的那杆笔在针对毕加索的对手或反对者时毫不客气,譬如他为了褒扬毕加索而不惜贬低马蒂斯:“马蒂斯先生充其量是个改良派,而算不上发明家。”而对待毕加索则永远充满温情。他终生都不曾修改自己的观点:毕加索是全世界最优秀的画家。于是许多人都说:诗人阿波里奈完全是画家毕加索的影子,几乎每时每刻都不曾忘记维护自己的主人的尊严。
作为一个运动的立体主义,其实是阿波里奈创立的——在这个意义上,毕加索又是阿波里奈手中最重要的一件道具。因为毕加索本人认为这一运动根本就不存在。但是世人还是接受了阿波里奈的观点,不容毕加索推辞地将其奉为立体主义的领袖。毕加索自然是成功了,更为成功的是阿波里奈——他在推举一个人的同时无形中倡导了一个艺术流派。而这个流派带来的荣誉则被更多的画家分享。据伏拉明克和弗朗西斯·卡尔科说:“不久以后许多人都在思考如果没有纪尧姆·阿波里奈,立体主义到底会是什么样子。”这已是对阿波里奈最高的评价。我们也会由此联想:如果没有阿波里奈,毕加索散发的光芒是否会略为减弱——至少,有了阿波里奈的摇旗呐喊,毕加索也如虎添翼。
在巴黎,诗人与画家的友谊是有传统的。最著名的是波德莱尔与德拉克洛瓦。阿波里奈的姿态不无模仿自己的前辈波德莱尔的痕迹,他把冉冉升起的毕加索视为属于自己的德拉克洛瓦——命中注定应该出现。在助其一臂之力的过程中,他自己也感受到了一种恐怕比毕加索还要强烈的使命感。他热爱这新时代的“恶之花”——并以保护它、浇灌它为自己的责任。他这种无私的行为同样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收获,那就是现代绘画对他的诗歌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以立体主义画家为榜样,让诗歌反映日常生活、反映生活中的新人新事,这就需要一种十分惊人的文化功底和一种特殊的想像力。他根据自己创作的需要调整其色板与色彩:纪尧姆·阿波里奈的风格就逐渐地形成了。”
几乎是在与阿波里奈同时代,里尔克也移居巴黎(1902年),投于雕塑家罗丹的门下,撰写了《罗丹传》,后来又担任了罗丹的私人秘书。里尔克作为诗人的成长,很明显汲取过罗丹的营养。只可惜他们之间友谊不如阿波里奈与毕加索稳固,曾两次断交。这恐怕因为阿波里奈比里尔克更富有包容性,即使在毕加索性格的缺陷伤害到了他的自尊心——他也不曾考虑过背弃自己的天才朋友。他更能懂得精心维护的友谊对彼此各自的事业的重要性——或者说,这已是他们共同的事业。他们是真正的同志,是艺术的巴黎使他们会合了,且相得益彰。
1918年7月12日,毕加索与奥尔加·科克罗瓦结婚,特意邀请了阿波里奈担任伴郎——可见诗人在其心目中的位置。甚至可以推而广之:在毕加索的创作生涯里,阿波里奈也担任着伴郎的角色——帮助毕加索迎娶了立体主义这个超凡脱俗的“美女”。仅仅几个月后,有一天下午毕加索忽然心神不宁,照镜子时从自己的面容看到一种不祥的预兆——他拿起一支铅笔把镜中看到的那张脸画下来。这时他接到一个电话,得知阿波里奈去世的噩耗。
在阿波里奈的送葬队伍里,毕加索紧跟着灵柩,在他身后依次是其他画家、诗人。或许在那一瞬间,铁石心肠的毕加索才体会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他失去了自己的影子。
这几个细节串联在一起,也是挺微妙的。巴黎是这些艺术家共同的故乡。巴黎,不断举行着婚礼,又不断举行着葬礼——就像那些艺术家的喜怒哀乐,在不断地飘散,不断地变换。谁能够分得清自己是它的主人还是它的客人即使毕加索称得上是艺术天空一颗难得的恒星,但在他周围,乃至在他之前之后,更多的则是流星式的人物——在重复地表演着一闪而逝的命运。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所谓的卢浮宫(或其他艺术品博物馆),不过是他们的集体墓园。然而,他们的消失丝毫未影响巴黎存在的意义——即使那样,他们永远是巴黎缺席的在场者。
分类: 娱乐休闲 >> **
问题描述:
出品的国家不限。
我比较偏爱法国的喜剧片,比如《难兄难弟》。
解析:
1〕 《热情如火》〔1959〕
导演:比利·怀尔德、IAL戴蒙 主演:玛莉莲·梦露
此片由比利·怀尔德、IAL戴蒙导演、玛莉莲·梦露、寇蒂斯和杰克·莱蒙主演,是早年唯一一部处理比较出色的性喜剧。梦露和杰克·莱蒙都赢得了当年金球奖男女主角荣耀,本片还荣获金球奖的最佳喜剧**,莱蒙因演片中杰里一角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比利·怀尔德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提名,本片获第32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
2〕 《杜丝先生》〔1982〕
导演:西德尼·波拉克 主演:达斯汀·霍夫曼
这是西德尼·波拉克的作品,是又一部男扮女装赢得评审欢心的**。当年《杜丝先生》一出,达斯汀·霍夫曼的演技的确又震撼了许多观众,他在片中的造型亦成为一时 佳话。毫无疑问,霍夫曼也因此而赢得金球奖最佳男主角奖,而片中主题曲《It Might be you》亦唱得街知巷闻。
3〕 《密码一一四》〔1964〕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斯坦利·库布里克拍了很多经典**,这是他所拍的“科幻三部曲”中的第2部。银幕上,一架架B-52轰炸机正在空中来回穿梭执勤,美国空军基地司令杰克·里本将军下达了关闭基地、派B-52飞机携带氢弹向苏联境内目标轰炸的战略令。没想到这部战争片会成为经典喜剧。片中有奸险败坏的将领,亦有一事 无成的美国总统,剧情紧凑,人性尽露。
4〕 《安妮·霍尔》〔1977〕
导演:伍迪·艾伦 主演:伍迪·艾伦
伍迪·艾伦的经典作。本片讲述一位犹太青年遇上一位想当歌星的时髦女子安妮·霍尔,俩人一见倾心并同居,可好景不长,安妮跟随男歌星托尼去加州唱歌,而这位犹太青年也跟着她到了加州,安妮对他的举动非常反感,俩人关系中断。伍迪·艾伦在本片中既导演又是 主演,可以说是伍迪·艾伦式风格的完美建立,当年奥斯卡评审也佩服伍迪的才华,连连颁奖给他最佳导演奖和影片奖,戴安·基顿也拿了影后,不过伍迪本人却未能品尝影帝的滋味。
5〕 《鸭子汤》〔1933〕
导演:马克斯兄弟 主演:不详
本片是一部年代久远的音乐喜剧,讲述一个“自由国”的国家经济萧条,又发生了财政危机。在谋士的策划下该国总统赢得领国富**的芳心。不料领国派遣问谍潜入,总统不明真相竟任命他为陆军部长。于是 穷国面临战争的危险。本片熔讽刺、动作、浪漫于一炉,影射了二次大战前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萧条和社会动荡。主演马克斯兄弟是美国三十 年代的喜剧家族。
6〕 《神枪小子》〔1974〕
导演:梅尔·布鲁克斯 主演:梅尔·布鲁克斯
这是一部描述西部与红番牛仔的喜剧。由梅尔·布鲁克斯执导,这是他本人的尖端之作。相信看过成龙《赎金之王》的,都略知西部喜剧的风味如何的。
7〕 《风流军医俏护士》〔1970〕
导演罗伯特·艾特曼 主演:唐纳德·萨瑟兰
这是美国名导演罗伯特·艾特曼的战争闹剧片。战争片也可以成为经典喜剧,跟库比·力克例子一样,令人印象难忘。罗伯特·艾特曼运用镜头技术 超凡,又有品味,虽然此片的背景是在炮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上,但影片从头到尾未出现过战斗场面。
8〕 《一夜风流》〔1934〕
导演:弗兰克·卡普拉 主演:奇勒·基宝 克拉克·盖博
这部由弗兰克·卡普拉于三十年代拍摄的黑白浪漫喜剧,最教人欢心的自然不是有奇勒·基宝的演出,而是片中克拉克·盖博演记者,遇上离家出走的女郎,一段快乐又轻松的情缘,俘虏了男女观众的心。富家女爱上穷小子,历经曲折终成眷属 。全片节奏欢快,特别是旅馆里吵架的那场戏,妙趣横生,被认为是**史上的经典喜剧场面。《一夜风流》荣耀第7届奥斯卡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影片奖。
9〕《毕业生》〔1967〕
导演:迈克·尼科尔斯 主演:达斯汀·霍夫曼 导演迈克·尼科尔斯
这是达斯汀·霍夫曼的成名作,他以演技慑服了观众。《毕业生》讲述了一段发生在两户家庭之间的离谱三角恋爱的故事。在片中达斯汀·霍夫曼演的痴情学生哥,傻头傻脑地搭上艳女郎,挛挛心情又笑又喊。这是 导演迈克·尼科尔斯一部剧倩与配乐极具经典的作品,本片也为他带来了奥斯卡最佳导演的荣誉。此外,片中的插曲《寂静之声》极受观众的喜爱,被各地乐迷广为传唱。
10〕 《逢凶化吉满天飞》〔1980〕
导演:吉姆·阿勃拉海姆斯 主演:莱斯利·尼尔森
不是太多人熟悉的狂笑喜剧,在一次空难过程中,发生出爱情与历险。单看**海报,一只漫画化了的飞机被扭转了,完全不用明星挂帅,状甚疯狂与诙谐。
《逍遥法外》(Catch Me If You Can)
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
编剧:杰夫·纳桑森Jeff Nathanson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
汤姆·汉克斯Tom Hanks
詹妮佛·加纳Jennifer Garner
马丁·西恩Martin Sheen
克里斯托弗·沃尔肯Christopher Walken
片长:140分钟
类型:传记/喜剧/犯罪/历史
级别:PG-13(部分有关性的内容及语言)
出品:梦工厂Dreamworks
首映:2002年12月25日
官方网站:wwwdreamworkscom/catchthem
[剧情]
在18岁生日之前,弗兰克·阿巴内尔(迪卡普里奥)就已经是一名医生、律师和某大航空公司的飞行员了——你不相信?那就对了,再天才的神童也不可能神到如此地步呀,除非……没错,这家伙就是个骗子。不过,从这一点上说,弗兰克的确又是个神童--一个骗术高超得独一无二的天才骗子。
从1964年到1966年之间,弗兰克·阿巴内尔这个离家出走的17岁流浪小子,利用他精湛的伪造技术和巧如簧的口才成功地“扮演”了医生、教授、首席检察官助理等各种显赫人物,骗取钱财和信任无数,活得潇洒快活。他不但伪造空投银行支票从银行诈骗了250多万美金,还冒充航空公司的飞行员免费周游世界各地。为此,他被FBI列为头号通缉犯——有史以来年纪最小的头号通缉犯。为了将他捉拿归案,FBI探员卡尔·汉拉蒂(汉克斯)与弗兰克展开了一场猫捉老鼠似的真人游戏,似乎每次就在卡尔马上要抓住弗兰克的时候,后者刚好比前者早一步逃脱了。
为了早日交差,卡尔舍家弃子,对弗兰克穷追不舍。他既痛恨弗兰科所犯下的罪行和对自己的戏弄,却又不自觉地佩服他的聪明才智。渐渐地,兵与贼之间产生了形同父子的友情和默契,追与逃的游戏变得不再那么冷酷无情了。当然,除此之外,年少的弗兰克在环游世界的旅行中又怎么少得了一段浪漫的奇遇呢?……
[传奇骗子其人其事]
生活中的弗兰克·阿巴内尔
尽管好莱坞的剧作家们非常善于编故事,但是这样一个刺激、离奇、甚至有点儿违背普通人常识的故事可不是他们的杰作,而是发生在真人身上的真实故事——千真万确!
现实中故事的主人公弗兰克·W·阿巴内尔16岁因父母离异而离家出走,在21岁之前冒充泛美航空公司的飞行员周游了50多个州、20多个国家;不但如此,他还填写假支票诈骗了超过250万美元的现金供自己在旅游中挥霍;当然,为了掩人耳目,他的身份也千变万化,时而是名牌大学的教授、时而成了受人尊敬的医生、时而又当上了路易斯安纳州大法官的助理……不过,在追捕他的联邦探员口中,他是一个外号“天行人”(The Skywayman)的通天大盗。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被捕入狱服刑5年之后,阿巴内尔摇身一变,成了FBI的讲师——以自己的亲身经验现身说法,向探员们和大公司传授反诈骗技术。不仅如此,1980年,阿巴内尔撰写的自传体小说《有种来抓我:最非凡骗子的真实传奇故事》一举成为当时市面上最畅销的书籍,还被专门猎奇的好莱坞片商买走了**改编拍摄权。
[斯大导钟情破裂家庭?]
对于斯皮尔伯格为什么接拍本片,曾经有人“分析”说,是因为斯大导对于家庭破裂题材格外钟情,因为他自己儿时就遭受过父母离异的痛苦。实际上,这种说法纯属无稽之谈。虽然斯皮尔伯格很多影片中都出现过父母离异、家庭肢解的情节或故事背景,但你只能说那是巧合而已,一部影片真正吸引他的只有情节。有一个佐证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从来没有哪个演员因为在斯皮尔伯格影片中的表演而获得过奥斯卡最佳演员奖,这说明斯大导对于情节的重视超过了一切。
在拍了《辛德勒的名单》、《人工智能》、《少数派报告》等一系列主体严肃的影片之后,斯皮尔伯格突然风格大转,选择了故事跳跃、诙谐幽默的犯罪题材影片,主要是想尝试一种新的类型和题材——尽管这种题材在好莱坞很滥俗,但斯皮尔伯格却从未涉足过。当然,导演本片对斯皮尔伯格来说也是换一换脑子、放松一下自己的好机会。他坦言:拍摄《少数派报告》时,他几乎给自己洗了一遍脑,以充分理解掌握影片中的情景;但拍摄《逍遥法外》却完全不需要这样,因为60年代的美国对他来说再熟悉、再亲切不过了。
对于故事中的主人公为什么能够骗出如此成就,斯皮尔伯格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当你亲眼见到弗兰克,你立刻就会感到他是多么容易让人产生信任感,”斯皮尔伯格接受采访的时候说道,“那时候,他根本就是一个21世纪的小孩儿,而他所面对的却是60年代的美国。他之所以能屡次逃脱,完全是因为那个纯真的年代……他对我承认说,如果换了今天的社会他根本没得混。”
[言传身教与阿巴内尔迷]
既然是自传影片,**上映之前,真实生活中的主人公当然逃不过新闻媒体的袭击。你猜阿巴内尔在采访中,说他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影片开拍之前,导演斯皮尔伯格曾邀请阿巴内尔到莱昂纳多家里做了几天客,为的是让主演熟悉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没想到,莱昂纳多对于摸索人物认真到了极点,“他在屁股后面跟着我,满屋子地转,手里拿着笔记本和录音机不断向我提问,并且记录下来。”阿巴内尔对记者说道,“他如此敬业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外,斯大导的细致也让阿巴内尔震惊:在片场里,他注意到莱昂纳多戏服上佩戴的飞行章与当年泛美飞行员所佩戴的钢铸徽章一模一样,而那种徽章早就停产了。于是他问斯皮尔伯格是从哪里找到这个小东西的。没承想斯大导竟回答:“那是我特地叫人仿制的。”对细节要求如此之精细,怎能拍不出好片子?
说到这里顺便提一下,本片另外一位主演汤姆·汉克斯是阿巴内尔的忠实崇拜者,对后者的另外一本著作《偷盗的艺术:如何保护你和你的生意免受欺诈》,汉克斯几乎奉为天书。“他对我说,‘现在那本书是我的圣经,我整个儿改变了自己的经营方式,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个人的事务上面。'”——阿巴内尔向记者转述了汉克斯对他说的话。
[遭到质问的剧本及其原著]
本来,对于一部娱乐片人们是不会跟它太较真的,可一旦和大导演扯上了关系,影片受关注的程度往往成倍地提高。这对影片来说既是好事儿,也是坏事儿。
国际版海报
就拿本片来说,试映片还没有播放,已经有人开始批评影片的剧本了。该评论批评剧本本身太肤浅,只停留于制造妙趣横生的情节、逗观众开心的层面上,而忽略了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阐述,这对传记影片来说是一个不该犯的错误。另外,影片对一个胡作非为却又不知其危害的坏小子彰显的态度,对于社会来说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说到这儿,评论甚至直接指出:阿巴内尔本人所写的传记当中,对于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没有一点愧疚、悔恨的意思,而是给人留下“别人都是傻子,唯独我一个头脑灵光”的印象。这种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别人;只重趣味,不计后果的生活态度实在令观者不敢与其苟同……
这是怎么了?一向注重享乐、活得潇洒的美国人怎么突然深刻起来了?娱乐片本来不就是调笑生活、娱乐人生的么,管他什么社会效应呢,能赚钱就是好片子——难道不是吗?突然想起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则笑话,说什么“英国人说他气质好,法国人就笑了;法国人说他懂音乐,奥地利就笑了;奥地利说他建筑好,意大利就笑了;意大利说他黑社会,日本人就笑了;日本人说他佛教徒,印度人就笑了;印度人说他软件好,美国人就笑了……”,最后结尾应该加一句:“美国人一深刻,全世界人们都笑了。”
参考资料:
还有几天就是七夕了。很多有情人准备在这个中国最浪漫的节日里表达爱慕之情。每到这一天,向对方送出象征爱情的礼物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玫瑰、巧克力、毛绒玩具等等,礼物无需贵重,只要能表达自己的一份心意足以。浪漫是最好的心灵礼物,而一本好书既是心灵很好的慰藉品,也是一种雅致的浪漫。送一本书,爱一个人,成为当下一种复古的浪漫。
听在法国的朋友说,他们过情人节,送玫瑰时,很多男生会搭配自己精心挑选的书赠送,既显示自己品味,也代表一种优雅和贴心。在台湾,也有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一本书作为表白的礼物。最近有红娘别开生面得在我们书店举行了交友活动。书本成了年轻人之间的月老。初次见面,男女总会有些羞涩,而书籍成了打开话题的突破口。我结合平时留心的书单,和在书店工作的经验,向男生推荐适合在七夕送给喜欢的女生的是本书。
一《查令十字街84号》
这本书很好的结合了热度,话题度,爱情。随着《北京遇上西雅图2》的热映,很多女孩子都会对这本书有着好奇和憧憬。
这是本很薄的书,也是典型的越读越有味道的书,这和恋爱很像。读第一遍的时候感觉严重达不到心理预期,然后一遍遍越读越有感觉,平平淡淡才是真。
纽约女作家海莲就有幸于茫茫人海中跨越千山万水,找到了一个真实的心灵捕手——一家伦敦旧书店的书商弗兰克,而后他们之间有了二十年的书缘情缘。当然,由于汉娜率直可爱的性格,她收获了书店里每一个人的心。读到这本书不免让人想起**《玛丽和马克思》。一生未见,书信相连。的确,有时你身边全是陌生的物与人,而最了解你的那个人却在千里之外。
网络上风靡的一篇影评—— 《爱情的另一种译法》,一针见血道出Charing迷的心声: “当爱情以另外一种方式展现铺陈时,也并非被撕去,而是翻译成了一种更好的语言。上帝派来的那几个译者,名叫机缘,名叫责任,名叫蕴藉,名叫沉默。还有一位,名叫怀念。”
二《向左走,向右走》
绘本非常适合作为礼物,优秀的绘本不单故事简明,画面优美,文字和画面配合产生的感觉会让人产生很强的共鸣。而且最神奇的是,你每次读绘本,可能感觉都会不一样。而这本经典的《向左走,向右走》更是恋爱绘本中的佼佼者。
她习惯向左走,他习惯向右走,他们始终不曾相遇。”在这个城市里,总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总不会相遇,却又一直生活在一起,就像暗礁和海浪,不相遇就永远只是平凡的石头和平凡的海水,只有在相遇的一刻,才能激扬起最美丽的浪花,才能塑造出最险峻的礁石。至于城市中,向左走和向右走的两个人,只有在回眸的霎那,才能看清彼此眼中的寂寥和落寞,也才能感动于彼此的相遇,紧紧的拥抱在一起,两条互不相干的平行线也会有相交的一天。
“他们彼此深信
是瞬间迸发的热情让他们相遇
这样的确定是美丽的
但变幻无常更为美丽"
三《爱你就像爱生命》
“我的灵魂里有很多地方玩世不恭 ,对人傲慢无礼,但是它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害怕黑暗,柔弱得像绵羊一样。只有顶平等的友爱才能使他得到安慰。你对我是属于这个核心的。我是爱你的,看见就爱上了。我爱你爱到不自私的地步。我会不爱你吗?不爱你?不会。爱你就像爱生命。”
王小波的书,被很多文艺青年当作圣物。这本《爱你就像爱生命》系王小波生前从未发表过的与李银河的“两地书”,也是迄今他们夫妇最完整和独立的一本书信集。虽然小波像个初恋的傻男孩般的直白和急切,还有李银河的满篇赞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美。但其实根本就无关紧要。真实对于虚构的意义正在于此:一千个美好的虚构故事也抵不上一个真实的故事带给你的力量那么多。
这世界上情话太多,清丽者有之,肉麻者有之,但是时常会被人怀疑其中的爱情是否真正清醒的爱情,能否持久。但是小波与李银河之间的书信往来,却让我不论什么时候读都相信这是真正的爱情,它超越身份地位的不均,包含明净单纯的思想的碰撞和对彼此灵魂的欣赏。
四《天使在人间》
一些优秀女性的传记很受女生的青睐。每个女孩都希望自己是公主是天使,每个女孩都希望自己气质优雅,每个女孩都希望自己美丽动人,而赫本全都具备。她几乎成了美丽、优雅、气质的代言词。赫本的黑白屏保至今很多人还都在用。而赫本的传记中,这本的文字和配图都是最好。
作者是赫本的儿子肖恩·赫本·费雷,他在书中这样描述自己的母亲:“母亲坚信:爱可以疗伤,生命变得更美好。她做到了——用爱去对待世界,同时也得到了——世界对她的爱”。”
在《天使在人间》这本书里,他以真实而又满含深情的笔触追忆母亲,将一个迷人、优雅、脆弱、善良的赫本还原人间,其可信度与可读性超越了以往的任何杜撰。
如果赫本说仅仅是个漂亮的优秀演员,那么太小瞧她了。她说过一些名言,如“要有吸引人的双唇,请说好意的言语。”她认为内在的美更重要,人的修行是一辈子不能停止的。赫本晚年时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大使,走访许多穷苦的[发展中国家。她的一生不愿出传记,对于这本书,即使是她的儿子,也无法完全了解赫本——她太沉静,太优雅,以致任何人都只能在一段距离外静静欣赏她的光华。
五《我是你流浪过的一个地方》
这本诗集收录了海桑诗一百五十七首,除了和书名同题的《我是你流浪过的一个地方》长达二十四节之外,其余大多是短诗。海桑的特色:简单,清澈,不用复杂的句子,不用生僻词,不大口大口的抒情,不凝滞起来像一块石头,他的诗句是森林里流下来的小溪,阳光照在水面上,微波粼粼,底下还有细小的鱼;他的温柔,像月光一样,悄悄洒满整座森林。比如下面这首:
男人从女人那里来,男人知道
他和女人之间
有一件最清白无邪的事
所以 男人看见一百个一千个女人美好地生长
只抱住其中一个,亲亲她,娶她为妻……
这件事啊,如此浪漫
只想一想,就是幸福
而最出名的就是这首《我是你流浪过的一个地方》,想象你把这本诗读给你最爱的女孩听:
在同一个一百年里,你来了我来了
——不早,也不迟
在同一朵云彩下,你看见我我看见你
——不远,也不近
你就在那儿,有树有水
所以,我爱你。
六《撒哈拉的故事》
《撒哈拉的故事》主要描写了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时的所见所闻,与当地朋友在撒哈拉的故事,每个故事都透露出这个隐忍女子对生活的热爱和面对困难的坚定。由十几篇精彩动人的散文结合而成。
“这里有什么吸引我?天高地阔,烈日风暴,孤寂的生活,有悲伤,有欢喜,连这些撒哈拉威人,我对他们一样有爱有恨,混淆不清。哎,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
三毛,你永远都是撒哈拉迷人的天使,有了你的足印,撒哈拉不再荒凉。
七《周国平语录》
有读者这样精确地评价这本书:
八《玫瑰的故事》
不读亦舒终身误,一读亦舒误终身。
有人说,玫瑰那种美貌才智财富并有的境况离我们真实的生活太过遥远。诚然,孰能拥有如此优越的条件。但是我认为,这本书,之所以受大众欢迎,它的内涵,绝非仅仅展现一场场奢华的“爱情”而已。
花开玫瑰。玫瑰生下来就美。美得绝世无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爹妈爱她,,哥哥爱她,见过她的男子都爱她,抛家妻子,肝脑涂地。
可她还是要哭,要堕落,还是觉得不幸福。可是就算是17岁时的唯一一次失恋,那个男人也会在10年后回来争她。
美丽是一种天分,玫瑰曾经有十年想要放弃天分,变得肥胖和世俗。可是等它们卷土从来又是不可方物,引人犯罪。所有爱她不得的男子到最后会找一个平凡,温柔的妻,共度一生。心里却还是念着:爱情一生只来一次,起码我见到了她的芳踪。
记得有人这样形容亦舒的作品,她说,我二十岁的时候,看亦舒,十年后,依然能看见有人如当年的我,看亦舒。是的,她的文字就是有这样的魅力。
九《遇到百分之百的女孩》
你有过这样的时刻吗?你的人生中有过这样的感伤故事吗?在四月一个晴朗早晨的街角,你和一个百分之百的女孩不期而遇。你的胸口瞬间震颤,你的口中干得沙沙作响。你本该向她搭话,可你却眼睁睁地看着她与你擦肩而过,径直消失在人群中,永远永远。
村上似乎是最会营造气氛的作家。村上春树的特点就是从细节开端,就好象他所心仪的十九世纪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所器重的:细节比故事更主要。不管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还是客观描摹现实,村上的文字都非常灵敏和细腻。无论是主人公听的音乐、吃的食品,还是坐的车子,都有强烈的真实感,让读者进进了一种特别的气氛中,不由自主地融进去。
我们迷恋的,或许是遇见彼此的那一刻 那一刻定格了我们所有的想象与未知的美好 那一刻的自己与百分百女孩 太多的那一刻 构成了偶然相遇的美好 ……尽管生命中的那一刻并不能够被多数人所把握 但是它曾真正出现过 不曾被触碰过的真实 就是一种美好。把握住与否早已经不那么重要。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生活。这就是那个完美的百分百女孩。
十《一天》
说起改编成影视的畅销的爱情小说,《恋空》,《何以笙箫默》,《PS:I love you》都很不错,但听都读过的人说,如果让它选一本,那就是《一天》(英文名:one day)
看《One day》的**的时候觉得这是个又文艺又浪漫的片子。读原书的时候,最开始带着看**之后的激动和兴奋还觉得有些浪漫,五分之一读过去之后突然觉得这是一本比我想象要现实得多的书。除了爱情,还有成长和挣扎。
聪慧狡黠、出身平凡的爱玛与俊美自恋的花花公子德克斯特原本像两道平行线,不会有任何交集。大学毕业前夕的一天,两人短暂邂逅,称不上甜蜜,却深深印入彼此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此后每年同一天,伦敦、罗马、巴黎、爱丁堡,时空变换,他们焦灼、倾诉、挂念、幻想、安慰、伤害,总是在最需要彼此的时刻,一再错过二十年追逐的尽头,是甘美的琼浆,还是苦涩的酸汁?如果早点懂得,幸福会不会更久一点?
是互补的两个人,所以在一起会有火花和快乐。是懵懂的男主和矜持的女主,所以要兜兜转转十几年才能终于整理好人生和感情,最后在一起。
一辈子很长吗?
——————————————————————————-——
还有很多很不错的爱情书籍,恕我不能一一推荐。有一些名著,比如《傲慢与偏见》,因为名字的缘故当作礼物会略显尴尬。有的名字很好,比如凑佳苗的《告白》,但是里面的内容又不是很适合恋爱中的男女。当然,如果你喜欢的女生有自己特别喜欢的书类或者作家,比如一个女孩喜欢玄幻,你可以送《龙族》。一个女孩喜欢杜拉斯,你可以送《情人》。但是一个女孩喜欢惊悚,你还是别送《十宗罪》了。我想起了我的师兄了曾经送了一本《时间简史》给心中的女神,然后
以上的书都是我从很多书单中挑选,并结合自己在书店工作的经验总结而成。七夕是浪漫的节日,衷心希望你能在这美好的《一天》,《遇到百分之百的女孩》,你们《向左走,向右走》,最终都找到共同的《查十字街84号》,你们聊聊远方《撒哈拉的故事》,也聊聊身边《玫瑰的故事》。你不再觉得孤单,不再觉得《我是你流浪过的一个地方》,你们有聊不完的话题,你们都引用《周国平语录》。她之于你,宛如《天使在人间》。你们的故事从今天开始,你将会体会《爱你就像爱生命》的感觉。
“他们彼此深信
是瞬间迸发的热情让他们相遇
这样的确定是美丽的
但变幻无常更为美丽"
下一篇》》》》 七夕的礼物还没准备?送这些书,来场复古的浪漫吧(给男生版)
1、罗伯特·舒曼:代表作有钢琴曲《蝴蝶》、《狂欢节bai》、《C大调幻想曲》、《童年情景》等。
罗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
舒曼狂喜的、热情的精力增加了他音乐的个人特征。他关注高于他内在自我和灵感的源泉,无论是霍夫曼还是克拉拉。
2、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代表作品包括歌剧《费德里奥》、《D大调弥撒》、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等。
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
3、舒伯特:代表作:《未完成交响曲》;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钢琴五重奏《鳟鱼》、C大调弦乐五重奏、钢琴曲《流浪者幻想曲》、A大调奏鸣曲和配剧音乐《罗莎蒙德》等。
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现闻名天下的《摇篮曲》便是在他的笔下完成的。
4、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代表作品有:钢琴协奏曲2首、钢琴三重奏、摇篮曲、幻想曲、回旋曲、变奏曲等,共21卷。
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5、弗朗茨·李斯特:
代表作《十二首超技练习曲》、《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三部《旅行岁月》钢琴曲集、改编自莫扎特的《唐璜的回忆》、《诺玛的回忆》及《恶魔罗伯特的回忆》等等。
出生于匈牙利雷汀,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浪漫主义主要用于描述1830—1850年间的文学创作,以及1830—1900年间的音乐创作
浪漫主义音乐是古典主义音乐(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延续和发展,是西方音乐史上的一种音乐风格或者一个时代
其形成之前,当时存在三个主要乐派:柏林乐派;曼海姆乐派;早期维也纳乐派,其后这一派演变成正式的浪漫主义流派
早期代表:贝多芬 | 凯鲁比尼 | 韦伯 | 帕格尼尼 | 罗西尼 | 贝利尼 | 多尼采蒂 | 舒伯特
前期代表:门德尔松 | 肖邦 | 舒曼 | 李斯特
中期代表:威尔第 | 瓦格纳 | 奥芬巴赫 | 勃拉姆斯 | 小约翰·施特劳斯 | 布鲁克纳 | 弗兰克 | 古诺 | 比才 | 圣-桑
民族乐派代表:格林卡 | 强力集团 | 柴可夫斯基 | 斯美塔那 | 德沃夏克 | 西贝柳斯 | 阿尔贝尼兹
后浪漫主义代表:福莱 | 马勒 | 理查·施特劳斯 | 拉赫玛尼诺夫 | 埃尔加 | 格拉祖诺夫
早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浪漫主义音乐流派一种是以勃拉姆斯为主要代表的保守浪漫主义,另一种是积极浪漫主义
早期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舒柏特《野玫瑰》、《鳟鱼》、《菩提树》
中期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李斯特《前奏曲》和《塔索》
晚期浪漫乐派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施特劳斯是由古典创作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综合者,他的作品中体现唯美主义和颓废主义的倾向
维基百科里面介绍的比较详细,进去看就知道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