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背后的第一夫人“长孙皇后”,对大唐盛世都有哪些贡献?

贞观之治背后的第一夫人“长孙皇后”,对大唐盛世都有哪些贡献?,第1张

太宗李世民是中国 历史 上一位极其杰出的皇帝, “贞观之治” 就是他的功绩碑,而皇后长孙氏作为唐太宗的贤内助,用她独特的人格魅力为这盛世也做出了卓越贡献,使她成为了中国 历史 上名垂千古的杰出皇后。

贞观前期在唐太宗和众位大臣的治理之下,唐朝政治清明、国泰民安、蒸蒸日上,这种局面的出现和长孙皇后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她最突出的特点便是顾全大局,在同唐太宗的交谈中,总是劝李世民以国事为重。

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打下了大唐江山的唐太宗李世民,有时候也会因一时恼怒而斥责宫人。 而长孙皇后就会先将事情压下,事后亲自审讯处理,再禀报给唐太宗。 所以当时皇宫之内 一无滥刑,二无冤情。

有一次,伴随唐太宗多年的马突然死去,他便要杀掉负责养马的宫人, 这时长孙皇后便引用齐景公杀马的典故来提醒唐太宗,不要因一时的气愤影响了国家。 如此一来太宗幡然悔悟,便打消了杀养马宫人的想法。

这些案例足可见长孙皇后是一位 好读书,又通情达理之人 。虽然她贵为皇后,却从未奢侈度日,在宫中的生活是务求节俭,衣服首饰等等全都是够用就行。

唐太宗在下朝之后,经常和长孙皇后谈起朝廷上的一些政事,但她每一次都会尽力推辞,如果推辞不掉就干脆一言不发,坚守后宫不干涉政事的底线。

唐朝之所以能够迎来“贞观之治”的盛世,原因自然是有很多种,不仅仅是皇帝贤明这种简单单一的原因, 但唐太宗能够虚心纳谏肯定是缔造盛世的重要原因之一 ,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利国利民的政策出现。

当时有一位以直言进谏著名的大臣叫魏征,很多皇帝都知道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如果天天听听得多了,有时候也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做出一些因一时之气而后悔莫及的事情。

心烦气躁是人之常情 ,而唐太宗有两个解压方式, 一是担任“出气筒”的宰相房玄龄 ,甘愿让太宗和重臣们发泄一下因政见不合产生的气愤; 第二就是“贤内助”长孙皇后事后的安抚、规谏。

唐太宗和长孙皇后之间有个女儿叫 长乐公主 ,太宗平常对其是倍加宠爱。在长乐公主即将出嫁时, 太宗给其准备的嫁妆要倍于自己的妹妹永嘉公主 ,而魏征便以此批评太宗,指责他不应该令公主之礼超过长公主。

太宗接受了魏征的意见,在回到后宫时便对长孙皇后提及此事, 长孙皇后并没有因为魏征降低自己女儿的嫁妆而感到不满,反而称赞魏征实乃社稷之臣,劝太宗要多多听取那些逆耳忠言。

另外长孙皇后还派人给魏征送去赏赐,表示自己对他行为的赞赏,希望他保持一贯正义直谏的作风。 有了长孙皇后的支持,魏征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更是犯言直谏、据理力争,有一次太宗退朝之后是越想越气,放言要杀掉魏征。

而长孙皇后此时便给唐太宗道贺,这一下就让太宗心中不解,便问长孙皇后为啥要道贺。 长孙皇后说主明则臣直,今天魏征直言进谏,正是太宗贤明的原因,故而道贺。 唐太宗一听气就消了,便不再想要处死魏征。

在魏征死后,唐太宗曾说过这么一句话:“ 如果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以前我有这三面镜子提醒我的过失,如今魏征死了,我丢失了一面镜子。”

而唐太宗是什么人,亲自率军一点点打下大唐江山的人,这么一位沙场猛将怎么能忍得了魏征一直以来的反对。原因就是李世民怕亡国, 亲自经历了隋朝灭亡的他,最怕的就是重蹈隋朝覆辙。

所以唐太宗才愿意一直保留魏征这面“镜子”提醒自己,而长孙皇后则在太宗想要摔碎这面“镜子”的时候出言制止。可以说唐朝前期百年盛世的基础,同长孙皇后的规谏也有不小的关系。

历史 上有不少外戚得权后乱政的现象,而长孙皇后却偏偏反对亲属身居显位,长孙无忌是她一母同胞的兄长,唐太宗多次想要立他为宰相,但每次都遭到长孙皇后的劝阻。

后来唐太宗还是任命长孙无忌为宰相,在长孙兄妹二人的坚决要求下,最终李世民只好罢免了长孙无忌的相位。 长孙皇后熟读 历史 ,为了避免出现外戚专权的现象,就连临终之前也在一直规劝唐太宗。

虽然长孙皇后仅三十六岁就结束了短暂的一生,但能从她身上看出 深明大义、知书达理,严己宽人 等中华女子的美德,这些美德是她对唐朝贞观盛世所作贡献的基础,应当永远被后人所铭记在心。

参考文献:

《论长孙皇后的人格魅力》

《长孙黄河与“贞观之治”》

《长孙皇后:贞观第一夫人,盛世幕后红颜》

-作者-

百川, 愿作一介撰史人,笔尽中华五千年。

 往往一个人的权力越大就会逐渐迷失自己,那么这个时候他就需要身边的人时刻提醒自己。李世民的长孙皇后就是他身边这样一个人,长孙皇后也因此被人称为千古贤后。甚至有人说大唐有贞观盛世,离不开长孙皇后的助力,那么长孙皇后是如何助力李世民实现贞观之治的呢?

第一,懂得尺寸把握。

长孙皇后作为李世民的枕边人,她并不像其他的妃子一样,只是一些想着自己如何取悦李世民。而恰恰相反,作为皇后的她有着一般人少有的度量,她会关注皇上日常在朝堂上的一举一动,但是又不会干涉政事,只是在皇上的身边提醒他不要意识意气用事。

第二,保全魏征。

唐太宗李世民的最为人传诵的地方就是知人善用、从谏如流。可是当他遇到魏征那样的人,也不免会感到头疼,甚至会动了杀心。所以就有一天唐太宗回到后宫后,怒气冲冲的说一定要杀了魏征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见皇上如此生气便没有直接相劝,而是说“当朝有直臣魏征,是因为陛下您的圣明啊,这样以来就让唐太宗立即消了怒气。

第三,公正无私。

当时长乐公主将要出嫁的时候,唐太宗因为长孙皇后比较宠爱的原因,便计划用比自己妹妹多一倍的嫁妆来进行公主的出嫁礼仪。这个时候魏征就出来了,认为不应该破格。这又让唐太宗很不高兴,可是长孙皇后知道之后便主动要求按魏征所建议的方式去办。

长孙皇后的历史名声应该是很大的,在唐朝的皇后群中,长孙不是权力最大的,应该说也不是名声最大的,但却是名声最好的,长孙皇后这个人知书达礼,很贤淑,很智慧,很大度,用我们现在的词概括,大概就是知性女人。长孙皇后既然是皇后,她的执掌就是皇宫,后宫的事情都听皇后的,所谓母仪天下,跟这个职务是有关的。所以她的第一件工作,对唐太宗对贞观之治的第一大贡献,应该就是稳定后宫。

唐朝后来的历史证明,如果后宫管不好,这个朝廷就管不好,在唐太宗的贞观时代,后宫被长孙皇后管理得井井有条,因此她就为唐太宗全力以赴地经营天下,治理国家提供了一个很安全的后方,所以我说长孙皇后,她领导的一个方面军,帮助皇帝,帮助李世民,在以前是打天下,在以后是治天下。

长孙皇后一直是读书的人,据说她一年四季书不离手,因为她了解古今中外,特别是古代的历史,所以她知道,碰见相似的事情她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长智慧。据说她还是俭朴成性的人,她的物资供应够了就足了,绝不会贪多。其实她也树立了一个俭朴的榜样,在那个时代特别重要。

皇后在处理一般的关系上,比如说后宫的关系上,其实我们知道呢,这个里面就是最复杂的问题,但是她处理得好,比如说唐太宗跟别的宫人有了孩子,宫人可能因为难产生下孩子就死了。皇后就把这个孩子一直养在自己身边,像自己亲生的一样,没有半点嫉妒心,树立了当时的一个很高的道德水准。

别的妃子生病了,她就会把自己的药品拿去给人家用,这是舍己为人啊。所以史书上记载,就是她下面的人都对她感恩戴德,这样的一个好人,又有办法,又有水准,她治理的后宫当然是平安无恙,风平浪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2624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4
下一篇2023-09-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