徕卡m系列有哪些可以露铜的

徕卡m系列有哪些可以露铜的,第1张

准确来说,只要是铜材质机身的徕卡M,都可以露铜,包括银机,只不过银机露铜比较困难,因为铬是最硬的金属,所以镀铬面非常结实很难磨损。

铜材质的徕卡M,有M3\M2\M4\M5\M6特殊版\M7\M8\M9\大M,而M4-2\M4P\M6普通版是合金材质银白色不露铜,其中M7虽然是铜材质,但工艺是镀铬再阳极,所以露铜难度更高一些。

容易露铜的版本是黑机机身,但黑色机身分两种,分别是黑漆和黑铬,黑铬是在铜材质表面电镀一层铬,再阳极为黑色,并非黑色油漆,所以黑铬版本比银机更难露铜,先要磨损阳极的黑色层露出银色镀铬面,再磨损掉镀铬面才有铜色。而原厂黑漆版本则非常容易露出,因为是在铜材质表面直接喷涂黑漆,因为铜本身是自润滑金属,所以与漆面之间的结合度在物理上并不高,使用几个月漆面就会自然掉落,黑漆板的M系列有M3黑漆版\大MP黑漆版\M2黑漆版\M4黑漆版\M6特殊版\M7特殊版\新MP黑漆版\M8黑漆版\M9黑漆版\大M黑漆版等的版本。因为黑漆胶片M的产量很少,原厂黑漆价格都很贵很贵,数码M之后反而成为大路货,所以黑漆的M8\M9\大M\M240P这些的黑漆版很常见。

另外,还有不少玩家,购买银色镀铬面的机身,然后用化学方法或者反电镀工艺,将镀铬面去除,直接露出铜材质,然后再喷黑漆烤制,这种成为后制黑漆,露铜的感觉和原厂基本一致,只不过因为原厂的黑漆配方是秘密,所以后制的黑漆比较难达到原厂黑漆的色泽和质感,其中我所知道的最接近原厂黑漆,是日本关东相机的后制工艺,最接近原厂风格,至于另外几个著名的后制例如MASA这些,都没有办法达到关东的水平,欧美还有几家做后制黑漆也不错的,但我了解不多。

就实用角度来说,M4-P比较好。原因是M4-P开吃,徕卡才有28MM的取景框,当使用28MM镜头时,M2无法精确构图,需外置取景器。另外,M4-P比M2晚出许多年,市场上能找到品相不错的机器,M2很可能遇到翻新机。M4-P的P的是PRO的意思,也就是M4的专业版本,带P的徕卡M口相机,只有MP、M4-P、MP-3、M9P等有限几款。M2不是快速装卷设计,M4-P是,所以M4-P装卷比M2方便太多了。

从机械角度和美学,自然是M2了,如果不用28头或有外置取景器,不追求效率,M2绝对是德国机械艺术品。

M2和M4-P都是没有测光的机器,你需要自备测光表。

小编虽然不是摄影圈内人,但是小编最近老是写相机的推文,接触这个圈子越多就越被里面的精致生活所吸引,小编也越发的想要去了解这样的东西,生活的高级趣味养成,从看小编的推文开始。

“如果我能拥有一台徕卡,

生活中的所有烦恼都将云散烟消。”

我第一次接触摄影时,用的是佳能的5D,那个时候我就常想:要是有台徕卡就好了。有了这样一台更轻、更小、更容易使用的相机,仿佛就能走在巴黎的街道上,追随布列松的步伐。

但后来我拥有了我的第一台徕卡——LeicaM9后,我才意识到,我错了,我以为徕卡会让我更轻、更快地拍下更好的照片,但事实上M9

的快门并不轻,也不够快(不过后来我发现了更适合我的MP胶片机,一下子就爱上了这个感觉)。

——拥有一台徕卡并不会改变生活,不会让你一下子就变成摄影大师,你的照片也不会发生天翻地覆的转变。

但毋庸置疑,使用徕卡旁轴的体验确实不同于其他相机。

一台徕卡,功能更简洁,你需要操作的菜单选项更少,也没那么复杂。

用徕卡拍照很简单,你要做的,就是调整光圈、快门、ISO和对焦这些必须的要素,而不是到菜单里去调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并且,徕卡也比其他单反之类的小巧太多。

说实话,如果你想要最快的拍摄速度,抱歉没有相机能比的上徕卡或者其他旁轴相机——为什么因为“估焦”。

如果你使用f/8-f/16的光圈,你几乎就不用对焦,不会错过任何“决定性瞬间”。

3个有关徕卡的“误区”

以下3点是我根据自己的使用经验总结的,如果可以,我希望一开始我就能避免这些误区,少走些弯路。

●1不要总是开大光圈

如果你经常泡在网上,可能会看到很多徕卡拍摄的光圈全开的梦幻照片。像F14,甚至是F095,虽然好看,但其实大光圈并不是徕卡诞生的初衷。

因为大多数使用徕卡的人(大多都是摄影记者、纪实摄影师等)一般都会在F8-16之间拍摄。这个光圈区间能够保证足够的景深来让照片合焦区域更多。

像GarryWinogrand、JoelMeyerowitz

这些街头、纪实摄影师(他们使用28mm或者35mm的镜头),都喜欢拍黑白胶片,他们往往把感光度推到ISO1000以上去拍,去保证在F8-16

之间依然能有1/1000s的快门速度。

再者,使用F14-2这样的大光圈,会让你照片的背景虚化得一塌糊涂,这样你想表达的内容、趣味性和深度往往会打个折扣。有深度的照片往往是前景、中景、背景都能够表达出来的,这样层次才更丰富。

LeicaM240+50/095,f/24,byKayanLady

大光圈效果固然梦幻,但是可能就会让照片仅仅停留在“好看”这个层面了。

大光圈当然也有用武之地,像是夜晚的时候,昏暗光线下,没有闪光灯的情况,或者是拍摄人像、梦幻的小景等等。

LeicaM9+50/10,f/1,byItaruSugita

但不要一味地使用大光圈给自己的拍摄增加麻烦,因为你知道,光圈越大,景深越浅,对焦也更要谨慎。如果你是上街拍摄的话,我建议就是,艳阳天用F16,阴天用

F8。

●2不要迷信50mm镜头

这点你可能会反对:很多人买的第一支徕卡镜头就是50mm,这是受“街头摄影之父”的影像——因为布列松最常用的就是50mm。

但是我不想神话50mm的作用,的确,50mm用来拍人像很给力,在徕卡的取景窗里构图也更容易一些。

50+75框线

但在现如今,至少对街头摄影来讲,50mm有些窄了。街道比以往更拥挤,50mm已经不太适合在城市街道中拍照了。所以我更推荐35mm。

LeicaM240+35/14ASPHFLE

一来,35mm的视角比较适合现在的街道,不会像28mm一样广,也不会像50mm有些局促,大致就是人双眼的正常视角。

二来,虽说28mm也是不错的焦段,但你是否有勇气近距离拍摄陌生人

再者,数码的M相机取景窗一般是072x左右,28mm以下焦段的框线就显示不全了;如果你用胶片机的话,28mm是没问题的(胶片机的取景窗放大倍率有058x的)。

●3相机的选择

如果你手头不宽松,但又想玩徕卡旁轴的话,可以选择徕卡的老胶片机,像M6、M4和M5,都是不错的;

如果你不想用胶片机的话,可以去淘淘二手的M8或者M9。M8拍黑白不错,但拍彩色有点不敢恭维,M9

的黑白、彩色倒都表现得很好,不过你想有好的色彩的话前提是在ISO400以下。

M8、M9用的是CCD,M240及后续的M数码相机都换成CMOS了。

有些人迷恋CCD

的味道,貌似的确有那么些不同,但CCD的短板也非常明显:不能录像,不能实时取景,反应巨慢(短时间内拍下个5张10张照片以后,机器就需要时间来缓存),高感表现不敢恭维。

另外M8、M9的显示屏跟M240、M10的比清晰度就差太多了。

M10还支持Wi-Fi功能,与手机进行数据传输

如果你的预算充足,建议还是直接上最新或者较新的机型,除非你特别偏好胶片或者CCD。不过无论你想买哪个,建议都先体验一下,才知道你是不是能习惯非自动对焦的感觉。

今天先说到这里,明天我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使用M系列实际拍摄时的一些技巧。明天见~

在八十多年以前,人们所看到的相机多数还是体积巨大的机器:木壳的机身又笨又重,固定的镜头,固定的快门速度,使用 8 x 13厘米的大玻璃底片,还必须有沉重的三脚架,携带极不方便。当时,拍照对摄影师来说,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而对普通人来说,则是一件繁琐而昂贵的事情。在德国中西部,有一座名叫“威兹勒”的小镇。在绿色的山丘之间,有高高低低的古塔、木结构的建筑、窄窄的街巷和宁静的生活。十九世纪末,这片地区曾是德国光学和精密制造工业的重要基地。而世界著名的徕茨公司和徕卡相机,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徕卡相机的历史,是从1911年 奥斯卡·巴纳克(见图)成为徕茨公司研究部主任时开始的。奥斯卡·巴纳克是一位很有才华的机械工程师,也是一个狂热的摄影“发烧友”。他喜欢拉着笨重的大相机和三脚架外出拍照,更喜欢用**机拍摄短片。那时他已沉迷于**机,所以他熟悉拍**使用的35毫米**胶片。为了携带方便,他特意设计了一种使用35毫米**胶片、可拍摄 24 X 36毫米规格底片的小型相机用来试拍,作为拍摄**曝光时的参考。

不料,这台相机拍出的底片放大后,效果很好。而它的轻便、灵巧更使他爱不释手。于是,他开始考虑开发研制便于携带的新一代相机,使用有齿孔的35毫米胶片。而这台采用42毫米镜头。l/40秒快门速度,可以拍摄40张底片的“测光机”,也就成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相机。当时该相机还没有牌子,后来,人们称之为“原型涂卡”(Ur-Leica)。其实,奥斯卡·巴纳克并不是第一个想到制造一台小型实用相机的人,但他是一位机械工程师,他的运气好,而且在一个能够发挥其天才的公司找到了工作。这就是他有别于那些人的地方。

巴纳克手工制造了两台(也有人说是三台)原型样机(有一台至今还保存在徕卡工厂的博物馆里;而巴纳克曾使用过的另一台曾保存在慕尼黑博物馆里,战后被拍卖了),都不是出于工作的需要,而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爱好和使用方便。但当时徕茨公司的老板厄恩斯特·徕茨对他这位部下的“癖好”相当赏识。巴纳克在1914年用“原型徕卡”拍摄的威兹勒小镇街景(见图),至今仍清晰动人,而在当时,要让使用大画幅相机的摄影师接受这类小型相机并不容易。

而且,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该相机未能投产。而战争一结束,厄恩斯特·徕茨就开始将巴纳克设计的这种相机投入生产。直到十年后的1925年莱比锡春季博览会上,才正式推出了30台A型徕卡相机。而许多摄影师还持怀疑和不接受的态度。这种相机片幅似乎太小了,但它可以装在口袋里,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它使摄影师能够以一种新的、动态的方式拍照,而不必受三脚架的约束。

徕卡I型相机及附件(包括:装相机的皮包、取景器、遮光罩、快门线)还有福瑞茨·威斯写的著名的《徕卡手册》。实际上,徕茨工厂从1924年开始就在“原型徕卡”的基础上制造出A型徕卡(也称为徕卡I型,见图),A型徕卡装有50毫米焦距。F3.5口径的爱尔玛(Elmar)镜头。镜头固定在机身上,不能更换;机身也没有测距装置,拍照时要目测距离对焦。

B型徕卡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康班镜间快门(compur Shutter)代替了焦点平面快门,快门速度由1秒到1/300秒。这是徕卡历史上唯一的一款装有镜间快门的型号,后来被相机收藏家称为“康班徕卡”。B型徕卡的生产维持了5年,共制造了约1500台。1930年C型徕卡问世。C型徕卡所迈出的重要一步是:镜头不再固定在机身上,而是可以更换。与之相配套的35毫米焦距、F3.5的爱尔玛广角镜头和135毫米焦距、F4.5的爱尔玛长焦距镜头也同时问世。A、B、C型徕卡,作为徕卡发展过程中的第一阶段,统称为徕卡I型。

从1914年到1923年,“原型徕卡”共制造了31台,机身编号从100号开始。而在1924-1925年间,徕茨工厂在典型的德国理念指导下生产,小心谨慎,制造了800多台A型徕卡,机身编号达到1000。徕卡(Leica)这个名字,是从徕兹Leitz和相机camera两组英文词的字头组合而成(Lei-Ca)。最初,也曾按读音组成“LECA”(勒卡),但由于与法国克待乌斯公司制造、在1924年推出的使用35毫米无齿孔胶卷的“EKA(爱卡)”相机发音易混淆,就改为“Leica”(徕卡)。因此,相机的起名比制造相机晚。尽管相机的牌子确定为“徕卡”,但一直都没有将牌子刻在相机上。直到1932年出的徕卡II型双取景器相机才刻上这个名字。而此前相机上的名字是“厄恩斯特·标茨威兹勒”(ERNST LEITZ WETZLER),以及字母“D R.P.”(Deutsche Reichs Patent的缩写,意为“德国专利”)。

“徕卡”不仅代表一种新的相机型号,它也是当时第一套摄影系统(包括相机放大机和放映机)的名称。80多年来,徕卡相机的发展显示出世界相机发展的历史轨迹。与此同时,许多摄影师用徕卡相机记录下人类生活中的无数重要瞬间和平凡人生。因此,徕卡相机的发明不仅促进了人类摄影历史的发展,也为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4年徕卡一款划时代意义的135相机诞生,它就是 徕卡M3。自M3后,徕卡相继推出的 M2、M4、M4-2、M4-P、M6以及M6 TTL 几乎都是依循1954年时的基本设计理念演变改进而来。而且M3的出现也奠定了徕卡在连动测距相机中不可动摇的地位。M3超脱了原本徕卡螺口相机设计,变得更完美、更精密,在机械和光学性能各方面都有重大改进。作为第一款抽力式相机,M3大大提高了更换镜头的速度,使得摄影师可以更大程度提高拍摄速度,同时也进一步降低了镜头螺口的损坏率。同时M3还首次采用可自动出现相应框线的取景窗,包含有50mm、90mm以及135mm,而只用一个旋转按钮控制所有快门速度包括B门的设计理念被后来的不少机械相机制造商认可并且沿用至今,成为徕卡机械相机一大特色。

徕卡M6被不少徕卡迷认为是仅次于M3的经典机型。不仅是因为它是徕卡M系列中唯一一款全钛机身的的相机,同时还被誉为:“相机史上最强大的连动测距相机”,也是徕卡相机销售史上销量最高的一款机型。而徕卡M7我们则可以看成是M6的电子化版本。徕卡M7采用电子虫豸的横走式快门、增加了光圈优先的AE曝光模式、具有快门后幕闪光功能、增加了超高速闪光功能、配备了DX代码识别系统、取景窗内可显示某些拍摄信息。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不小惊喜。

随着数码相机突飞猛进地发展,靠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推出款款手动对焦传统相机的徕卡渐渐脱离了大部队前进的步伐。数码相机大行其道抢夺了大部分的影像器材市场。而徕卡由于精工细做居高不下的价格,也让不少摄影爱好者望而却步。徕卡公司生产的高品质、昂贵的相机,每一个平面、按钮、接缝都一如既往的完美,但为了适应数码时代,徕卡也必须为了生存而战。

和松下合作后,徕卡借助以电子产品见长的松下电器推出了数款极具徕卡韵味的复古数码相机。我们通过比较不难发现,C-LUX1、D-LUX3、V-LUX1、DIGILUX3就是松下FX01、LX2、FZ50和松下首款单反数码相机L1的徕卡版本。不管在功能、特色还是外观设计上,徕卡都照搬了松下的机型,换上自己的全金属LOGO,就成为了徕卡全新数码相机。然而高出松下机型好几千元的价位让不少消费者不敢恭维。一个徕卡品牌LOGO就使得徕卡的数码相机和松下的数码相机有那么大的价格,想必很多消费者都不得其解,或许就这就是所谓的品牌效应吧。

C-LUX1采用了600万像素CCD,配备了36倍光学变焦镜头,广角端达28mm,机身背面搭载25英寸LCD显示屏,是松下集广角、防抖、微距、轻薄、大屏幕于一身的FX01的徕卡版本。D-LUX3采用了16:9规格CCD,是松下推出的千万像素16:9CCD的LX2的徕卡版本。采用4倍光学变焦镜头,同样具有MAGE OIS防抖功能。配合16:9CCD,机身背面的LCD也采用了28英寸16:9规格。给用户更大的视觉享受。

V-LUX1则由松下FZ50贴牌而来,采用千万像素CCD和12倍光学变焦徕卡镜头,具有松下特色的MAGE OIS防抖功能。而DIGILUX3则来自于松下单反数码相机DMC-L1,同样是4/3系统的忠实拥护者,采用750万像素Live MOS,可以实现LCD取景,只是在外观上采用了更加接近徕卡M系列的设计。然而松下L1的售价已经让人很难高攀,徕卡DIGILUX3香港地区售价曾高达20000元的。

徕卡众望所归的M8数码版终于众星捧月般上市了,成为徕卡进军数码领域的有力武器。M8使用了APS-H画幅千万像素柯达CCD,放大倍率为13X。最高快门速度上,M8由原来M7的1/1000秒提升至1/8000秒,测光也多出一组非TTL式测光表,使得在与机器内的TTL测光比较后,得出更加准确的数据。M8在保证了原有的全手动设计的基础上,还保证了和1954后制造的徕卡镜头兼容性,M8的镜头接口上配备了6个感应点,只要接上同样拥有6个黑白触点的镜头,便可取得镜头型号等资料并加入EXIF信息内。应该说,徕卡M8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徕卡数码时代,不同于以往松下的贴牌设计,M8更具有徕卡独特的韵味。不过香港上市价格高达20000元港币。

09年Leica推出了全画幅的M9,机身大小和M8一样,但是兼容的镜头数量多了,广角镜更派上用处了,这款取自Kodak的1900万像素CCD让leica M Digital得以进步。初始售价约六万五千多人民币。

徕卡相机坚固、耐用、性能优异的特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充分体现。徕卡成了军用相机的首选,是当时战地记者的重要拍摄工具。全球各地战火不断、环境恶劣,轻便、坚固的徕卡135相机成了他们的得力助手。但时代发展,如今的世界早已远离纷飞战乱的年代,更多轻便小巧、价格适中的数码相机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奢华的徕卡渐渐成为了收藏柜中的珍品。

作为摄影爱好者,我们自然更希望徕卡能够在数码时代中发挥出更好的风采,源自德国的严谨和精良的做工,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追逐的焦点。或许徕卡也在努力改变这一现状。希望徕卡的明天不再只是摆放在柜子里的收藏品,能够给我们带来全新意义的徕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3513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7
下一篇2023-09-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