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君臣,家有父子! 臣无君无法尽忠! 子无父无法尽孝!后面二句是什么?

国有君臣,家有父子! 臣无君无法尽忠! 子无父无法尽孝!后面二句是什么?,第1张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夫子因为说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结果被认为是等级制度的鼓吹者,至今仍被很多人厌弃。如果你认为孔子是在鼓吹等级制,那么你可能没有理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什么意思。

《论语》中多次出现这个说法,意思很简单:君要行君道,臣要行臣道,父要行父道,子要行子道。通俗一点来讲:君主要有个君主的样子……以此类推。

何谓政治?政者,正也。人人都正其位,安其事,才能叫“正治”。否则,君臣失位,长幼失序,伦理失常,社会岂不是要动荡?

社会形态不同,人的“位”也不同。现在的社会,百姓安于做“公民”、公务员安心做“公仆”,这才是民主社会的“位”。

通观《论语》,看不出孔子有任何等级思想,关于为政,他说的最多的倒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子路》篇里孔子和子路“对骂”,子路说孔子迂,孔子说子路野,倒是很有学术自由的意思。《子路》篇中子贡问现在的从政者如何?孔夫子斥之曰:升斗小人!

孔夫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放到今天的社会,那就应该是有一套大家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每个人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履行自己的义务:做下属有何义务?做领导有何义务?做子女有何义务?做父母有何义务?做公民有何义务?做官员有何义务?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位置,便知道自己的义务。

只有先履行了义务,然后才能享受权利,这样的社会才是公正、和谐的社会。

      不见君,心相忆,此心向君君应识

          一一与中国人民解放军驻京老干部李老的邂逅情愫

      我与李老,素昧平生。也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带着外孙在北极寺老干局大院溜达,偶然发现有一个小花圃,姹紫嫣红的花蔟旁,插着标示花名称的小牌子,引来狂蝶飞,蜜蜂舞,也引来不少路人驻足,不时有人光临,掏出手机拍照。至于那些好凑热闹的孩子们,更是不时来临,伸出小手采摘时,是爷爷,奶奶,亦或姥爷,姥姥的劝阻,方才幸幸缩回。至于那调皮的小男孩,在刚浇了不久的田埂上留连忘返,鞋上沾着泥巴,甚至脏了裤角,在被大人抱着出去时,还挥舞着脏兮兮的小手,耍赖不肯离开,其中包括我那当时不到两岁的小外孙。

      在欣赏五彩纷呈鲜花的同时,我看到一个瘦嶙峋,佝偻腰,正在锄草的背影。不禁感慨万千,在拍照同时,情不自禁来了四句顺口溜“龙马精神一老翁,辛勤耕耘田圃忙。招来蜂蝶绕花舞,引来后辈发感伤”。发到朋友圈里,不少天南海北朋友纷纷关注和点赞。广州的同学张九龄和山西运城的一位朋友不约而同地询问“老翁的照片呢?”在兰州的师范同学赵云珍还热情提示,应该给老人一个特写。这才领悟,自己选景不佳,老人在楼房阴影下锄草,在阳光,鲜花,绿草的衬托下,是有些黯然失色,主次不当。不过我也有苦衷,试想,和一个素不相识的老人不期而遇,对人家正面拍照,不是对老者的不尊?还担心由此会引来老人的反感。老同学,原夏县县委宣传部副长姚天高,感慨不已“太感怀了,向老人家学习,又年轻了十岁”。 

        时过两周,即2018年4月25日,我又一次按捺不住好奇的心,再一次光顾老人的小花圃。正巧老人在为当作篱笆墙的冬青补苗,和一个中年妇女交谈着什么,我赶快抓住老人抬起头的瞬间,悄悄的拍了张弥得珍贵的照片。此时一个穿白大褂的姑娘,手提一袋沤花的肥土向老人恭恭敬敬地告别“谢谢首长”!我不禁愣住了,好奇地和老人攀谈,才知道老人并非是我预想中不甘寂寞的老农,从老家到北京投靠儿女,养老终身,在这亩儿八分的土地上找乐子,而是49年前第四军医大学的高材生。至于如何在解放战争未期的炮声隆隆中,在抗美援朝的战火纷飞中,用听诊器,亦或手术刀,从死亡线中拉回了多少英勇的战士的生命,使他们又如何活蹦乱跳地重返战场,狠狠打击敌人的场景,就不得而知了。老人在漫长的岁月,又如何在军中建功立业,更不是我一个陌生人而能详细询问的,况且此时此地,也并非佳机呀!但试想,以北极寺这个全军最大,时任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亲笔为其俱乐部题额的老干局,笼括陆,海,空三军,下辖三十五个正团职的干休所,有多少个为祖国统一,民族解放建功立业的功臣,就不得而知。其中哪一位没有熠熠生辉的军功章,哪一位没有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并且在这个老干局内的老干部,据说最低都是正师职,所以任何一位都是当之无愧的首长呀!令我惊喜的,老人还是我的山西老乡,并且是还是离运城市最近的临猗县人,在生分之中,不自觉又彼此拉近了距离。尔后我又写一首《你是谁》的自由诗,其中有几句“锄头木柄长长,听诊器胶带长长,彼此不相逢,恰如商(星)与商(星),在你手里发挥到极精”。又怀着崇敬心情写到“是听诊器,让你从弃笔从戎,由教员(老人从军前是位小学老师)到首长,木柄锄,让你从孱弱,九旬老者尚健壮”。之所以用“健壮”,是因为九十有余的老人,在烈日下,风霜时,田地劳作不辍。尽管他表面孱弱,骨瘦如柴,并且还弯腰驼背!老人的照片又引起朋友圈里纷纷点赞,时在海南的刘尧情不自禁连用三个点赞,西安的张心爱感叹“真点我们的楷模呀”!姚天高又一次感言“学习老英雄,用静默送走时光”。天高不愧舞文弄墨一辈子,称李老一声老英雄是再恰当不过,不仅仅是因为他战争年代的功勋,当今恬淡怡然的活法,也是当今众人之楷模呀!

      目睹李老饱经风霜的面庞,伛腰驼背的背影,瘦骨嶙峋的身材,咋一看,很难与大义凛然的英雄,威武霸气的首长形象相匹配。但是,正如西斜的夕阳,虽没有旭日的耀眼,却又更矜持;没有午阳的炽烈,却又更绚丽;没有朝霞的灿烂,却又更庄重。我想,李老应是隐居深山老林,巉岩之上的一株曲虬盘旋的松树,在夕阳余晖的辉映下,如此引人入胜。难怪唐代大才子王维情不自禁地诗曰“中有乔松树,使我长叹息。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我又认为李老更是偏隅一处的菊花,不畏风霜,甘耐寂寞,清静高洁,不与世俗同流。难怪唐代大诗人(号称诗魔)白居易赋诗曰“耐寒惟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青”。也难怪晋代的陶渊明,连官也不做了,隐居山林,悠然自得,有诗为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难怪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发出“朝饮木兰之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讴歌了菊花兼性高洁与不同凡响,借菊花抒发了自己洁身自好的高风亮节。

    我尤其佩服诗佛王维,借松树抒发自己与世无争,恬静闲适的心态。“不见君,心相忆,此心向君君应识”。巧的是,王维与李老同是山西运城(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天缘巧合,我也是,与高人同乡,亦有同此乐趣,岂不是人生之大乐事哉?

          2020年9月24日于北京

某天早上,君君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从家步行去学校,他打算在上课前5分钟到校,但他走了1千米后才发现手表慢了10分钟,便立即跑步前进,到校时恰好上课。君君后来算了一下,如果从家里到学校一直跑步,可以比全部步行少用9分钟。君君跑步的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解:9-5=4(分钟)=4/60

小时,

10+5=1/4

(小时),

1

/4

-4

/60=11/60

(小时)

跑行的时速为1÷11/60

=60/11(千米/时)

答:小明跑步的速度是每小时60

/11千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4007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8
下一篇2023-09-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